稷丘君
3个月前 作者: 刘向
【题解】
稷丘君,又作稷邱君、稷丘公、稷丘子,传说中的古仙人,《列仙传</a>》本文是有关他最早的记载,稷丘当以地名而称的姓氏。据说他是泰山(一作防山)下的道士。他在武帝面前表演过道术,使头发白了又变黑,牙齿落了又再生,之后他就离去了。汉武帝是个爱好方士、追求长生的皇帝,《史记</a>·封禅书》记载其宠幸的方士就有李少君、少翁、上郡巫、栾大、公孙卿等人,还对他们多加封赏,但却一直被愚弄。文中说</a>后来武帝巡游泰山,稷丘君穿着道服抱琴相迎,并阻止武帝继续前去,预言将会伤到脚趾。武帝不听,走了几里后果然受伤。武帝回去就为稷丘君立祠庙,并派人为稷丘君祭祀奉养,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a>》载为百户人家。《汉武帝外传》称汉宫有认识稷丘君的人说,其在将近百岁时返老还童。《抱朴子</a>内篇》记录“稷丘子丹法”:“以清酒麻油百华醴龙膏和,封以六一泥,以糠火煴之,十日成,服如小豆一丸,尽剂,得寿五百岁。”后世道教把稷丘君列为管理三十六小洞天之十四潜山洞的仙人。
《列仙传》中记载修羊公被汉景帝聘请,稷丘君向汉武帝展示道术,但景帝、武帝最终都没能成仙。《抱朴子内篇》把秦皇、汉武未能修仙的原因归结于或许他们开始勤求后来倦怠,或许是没有遇到明师。而更为关键的,则是他们只有喜好仙道的名声,却没有修行体道的实际。因为仙术要求清静无为,施及仁爱,禁止荤腥,博爱四方,但秦始皇</a>却让十户人家有九户想造反,汉武帝让天下户口少了一半,所以不能长生不死是不足为奇的。
稷丘君者,太山下道士也[1]。武帝时[2],以道术受赏赐,发白再黑,齿落更生。后罢去。上东巡太山[3],稷丘君乃冠章甫</a>[4],衣黄衣[5],拥琴来迎拜武帝,指帝[6]:“陛下勿上也[7],上必伤足指。”及数里,右足指果折[8]。上讳之,故但祠而还[9],为稷丘君立祠焉,为稷承奉之云。
稷丘洞彻,修道灵山。
炼形濯质[10],变白还年。
汉武行幸[11],携琴来延[12]。
戒以升陟,逆睹未然[13]。
【注释】
[1]太山:山名,即泰山,号称东岳、岱宗,在今山东泰安北,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皆至此行封天之礼,至南边的梁父山行禅地之礼。《天中记</a>》引作“防山”,防山在今山东曲阜。
[2]武帝:即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一名彘。汉朝第七任皇帝,父为汉景帝刘启,母为王皇后。前150年被立为太子。前141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在位期间一改汉初黄老无为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盐铁官营,对外积极扩张,独尊儒术,改革历法,封禅泰山,汉朝国力达到巅峰,史称“武帝大一统”。他是中国历史上与秦始皇齐名的一位杰出帝王。其在位后期因宠信方士,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衰退。晚期颁布《轮台诏》,忏悔自己的过失,恢复休养生息。前87年,武帝去世,子昭帝刘弗陵即位。今陕西兴平有汉武帝茂陵。
[3]上东巡太山:《事类赋</a>》注引作“汉武帝封禅”。上,皇帝,此处指汉武帝。
[4]章甫:一种礼帽。《礼记</a>·儒行》:“(孔子</a>)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孙希旦集解:“章甫,殷玄冠之名,宋人冠之。”
[5]黄衣:黄衣有三种。《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此为周人蜡祭时所穿的衣服。《礼记·玉藻》:“狐裘黄衣以裼之。”此为周大夫韦弁服。此外道士推崇黄老,道袍亦为黄衣。亦可泛指黄色的衣服。
[6]来迎拜武帝,指帝:《太平御览</a>》《天中记》引作“来拜武帝曰”。
[7]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8]右:《初学记</a>》引作“左”,《太平御览》《天中记》引作“左右”。
[9]但:只,仅仅。
[10]炼形:道家修炼自身形体。濯(zhuó):洗涤。
[11]行幸:指皇帝出行。
[12]延:引,迎接。
[13]逆睹:预见,预知。
【译文】
稷丘君,是泰山下的道士。汉武帝时,因为道术受到赏赐,他展现了头发白了又变黑,牙齿落了又再生的道术。之后就离去了。后来武帝巡游泰山,稷丘君戴着章甫冠,穿着黄衣服,抱着琴来迎拜,然后指着武帝的脚趾说:“陛下不要上去了,上去一定会伤到脚趾。”武帝走了几里,右脚趾果然折伤。武帝忌讳这件事,所以仅仅祭祀泰山就回去了,之后武帝为稷丘君立祠庙,并派人为稷丘君守祠祭祀。
洞彻事理稷丘君,修道习法于灵山。
修炼形体洗凡质,白发变黑返少年。
汉武行幸至此地,携带弦琴来接延。
告诫登山有危险,预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