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3个月前 作者: 施沛
茯苓四逆湯。
即四逆湯加茯苓(四兩)、人參(一兩)。四逆湯補陽,再參苓以益陰,治汗下後不解煩躁者。
芍藥甘草附子湯。即四逆湯去乾薑,加芍藥(三兩)、甘草(一兩)。治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固衛;甘草之甘,調和辛酸而安正氣。
桂枝附子湯。
即四逆湯去乾薑,加桂枝(四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甘草附子湯。
即四逆湯去乾薑,加白朮(二兩)、桂枝(四兩)。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或身微腫者。
白朮附子湯。
近效名朮附湯,即四逆湯去乾薑,加白朮(二兩),薑棗煎服。治證同前,但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真武湯。
治少陰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茯苓(三兩。甘平)。芍藥(三兩。酸平)。生薑(三兩,切。辛溫)。白朮(二兩。甘溫)。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成無己曰: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屬腎,用以治水焉。水氣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發散,故治以真武湯。青龍湯主太陽病,真武湯主少陰病。少陰,腎水也,此湯可以和之。內經曰: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濕。
理中湯。
金匱名人參湯,治胸脾心下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傷寒論理中圓,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寒多不用水者。
人參(甘溫)。甘草(甘平,炙)。白朮(甘溫)。乾薑(辛熱,以上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汗,勿發揭衣被。成無己曰:心肺在上為陽,腎肝在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居中州,名曰孤臟,位處中焦,以灌溉四傍,理中湯丸,專治脾胃之劑也,脾胃一病,則上下左右,無病不至,故又有諸加減法焉。又曰: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人參白朮甘草之甘,以緩脾氣調中,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乾薑之辛,以溫脾散寒者。
加減法
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此方已具四君子湯。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
附子理中湯。
即理中湯加附子(一兩)。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橘紅、青皮(各一兩),治食積心腹滿痛,霍亂吐瀉,過傷生冷腥膾,吐逆不止。嘔吐者加丁香、半夏(各一兩),每服生薑(十片煎)。
補中湯。
即理中湯加橘紅、茯苓(各一兩),治脾胃不和,寒而作嘔。如溏泄不已者,更加附子二兩;不喜飲,水穀不化者,再加縮砂仁(一兩),共成八味。
四順湯。
即理中湯去白朮,加熟附子,一云加茯苓。治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又治身熱脈沉,苦煩,默默不欲見光,時腹痛下利。
枳實理中湯。
即理中湯中加枳實、茯苓(各一兩),治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若渴,再加栝蔞根(一兩)。
石膏理中湯。
即理中湯中加火煅石膏(一兩),治霍亂後轉筋者。
大建中湯。
即理中湯去白朮、甘草,加蜀椒(二合),去汗。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連理湯。
即理中湯中加茯苓、黃連,治傷寒陰症而渴。
黃耆湯。
即理中湯加黃耆、白芍藥,治傷寒兩感,陰盛陰虛自汗等症。
增損理中丸
即理中丸加枳實(四枚)、茯苓(二兩)、栝蔞根(二兩)、牡蠣熬二兩,末之,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熱水化下,不歇復服。治時行四五日,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逆欲絕,諸藥不療。崔氏曰:余時用此,效的神速,下喉即減,續復與之,不過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然渴者當加栝蔞根,不渴除之;下者當加牡蠣,不下勿用。余因以告領軍韓康伯、右衛毛仲祖、光祿王道預、靈臺郎顧君苗、著作殷仲堪諸人,並悉用之,咸嘆其應速,於時枳實乃為之貴。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省核等。深師同。
四君子湯。
治營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人小兒脾胃不和,中脘停飲,大病之後,尤宜服之。
人參(一兩)。茯苓(一兩)。白朮(一兩)。甘草(五錢)
上?。咀,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服。
按本草,人參甘溫,安精神,能補五臟之元氣;白朮甘溫,理脾胃,能補五臟之母氣;茯苓甘平,能致五臟之清氣;甘草甘平,能調五臟愆和之氣。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誠無愧和衷之君子也。
異功散。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尤宜病後調理,兼治小兒吐瀉。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一方去甘草加枳殼,治素有痰飲,胸膈痞滿,脾胃虛寒,不嗜飲食,服燥藥不得者。一方加黃耆山藥,亦名六君子湯。
麥門冬湯。
即六君子湯加麥冬、小麥、烏梅,治霍亂。
麥門冬湯。
即異功散加葳蕤、麥冬、蘆根、竹茹、陳米、生薑,煎服。治漏氣嘔吐。
人參湯。
即麥門冬湯去麥冬、甘草,加黃芩、梔子、知母、石膏。
補中湯。
又名調中丸,即四君子湯加乾薑,脾胃不和而作嘔。又治傷寒兩感。
白芍良薑湯。
即四君子湯加白芍、良薑,治吐瀉轉筋,腹痛體重,脈沉細者。
加味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秦艽、黃蠟,治勞嗽。
朱君散
即四君子湯加硃砂、麝香,燈心、鉤藤湯下。治小兒吐瀉後,虛弱驚悸,糞青。
烏蠍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川烏、全蠍,治慢驚風。
加味四柱飲。
即四君子湯去甘草,加木香、熟附子。治丈夫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冷痛,頭眩目暈,四肢倦急,小便數滑,泄瀉不止,加薑棗煎服。
惺惺散
即四君子湯加桔梗、細辛、栝蔞仁、薄荷三葉,生薑煎服。治小兒風熱瘡疹,傷風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眠,咳嗽氣粗,鼻塞清涕,及傷食。
錢氏白朮散。
即四君子湯加藿香、木香、乾葛(各一兩),治小兒泄瀉,冒熱煩渴,不問陰陽,並宜服之。又名調中人參湯。去乾葛加茯神,名內救散,治小兒泄瀉。
四獸飲。
即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生薑煎服。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役,兼致陰陽相勝,結聚涎飲,發為瘡疾,兼治瘴瘧,最有神效。
加減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黃耆、扁豆、藿香,治吐瀉。
快脾飲。
即四獸飲去茯苓,加厚朴、砂仁、附子,減甘草、薑、棗,煎服。治脾寒。
易簡斷下湯。
四君子湯去人參,加草果、瞿麥、粟、醋製薑、棗、烏梅,煎服。治下痢赤白日久。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
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乾薑(二兩)、茯苓(一兩)。寒濕著體重,腹以下冷痛,身勞汗出,脾傷寒濕,不渴,小便利,三因名腎著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桂枝。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頭眩身搖,脈沉緊,經自陽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朮,生津而益陽陽也。裡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散氣。
桂枝人參湯。
即四君子湯去茯苓,加桂枝、幹姜。
歸脾散。
即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棗仁遠志木香龍眼肉。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內救散。
即四君子湯加木香、藿香、茯神,治小兒泄瀉。
八味順氣散。
即異功散加白芷、青皮、烏藥。治中風先宜服此藥,以順其氣,次用治風之藥。
順風勻氣散。
即八味順氣散去茯苓、陳皮,加天麻、紫蘇、木瓜、沉香,治中風中經絡,遂口眼喎斜,腰腿疼痛。
小麥門冬湯。
即六君子湯加小麥麥門冬烏梅生薑治。
白朮湯。
即六君子湯加木香黃耆乾葛,治小兒泄瀉,胃熱煩渴。一方加半夏乾薑嘔吐。一方加扁豆乾山藥,名六君子湯,加附子服之,治虛冷泄瀉。
養脾丸。
即四君子湯加乾薑、砂仁、麥芽,補養脾胃。
附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生附、官桂、芍藥,治風寒濕痹,骨節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無官桂、甘草,治少□□□□□□中和,其背惡寒者。
茯苓飲。
即四君子湯去甘草,加枳實、陳皮、生薑。治胸中停飲,心下宿水,吐水氣滿,不欲食。
半夏湯。
一名大半夏湯。即四君子湯加半夏、官桂、附子。
甘草湯。
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官桂,治停飲目眩。
酸棗仁湯。
即四君子湯加酸棗仁,治振悸不得眠。
六神湯。
即四君子湯加黃耆白扁豆,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黃,脾胃虛弱,四肢乏力,飲食無味,中氣下陷,不能攝血,並治脾虛吐瀉。
七珍湯。
即四君子湯加山藥、黃柏、粟米、薑、棗煎服。治勞瘵咯血。
參苓白朮散。
即四君子湯加山藥、白扁豆、蓮肉、薏苡仁、砂仁、桔梗,治脾胃虛弱泄瀉,一切病後,以此調理脾胃。如治噤口痢,加石菖蒲、枳殼、陳米。
平和飲子。
即四君子湯去白朮、茯苓,治小兒變蒸。
四君子加姜附厚朴湯。
即四君子湯加生薑、附子、厚朴,治霍亂吐瀉不止,夜急尤甚者。
黃耆湯。
即四君子湯加黃耆、芍藥、生薑煎服,衝脈弦細芤遲者。一方加藿香,治三焦虛實自汗。本方與四物湯各半,名托裡消毒散。合十全散去茯苓,加川芎、當歸,名托裡解膿散。
五飲湯。
即六君子湯合五苓散,加枳實、旋覆花、厚朴、前胡、芍藥,治五飲。若因飲酒有飲者,加葛花、縮砂仁。
八味定志丸
即四君子湯去甘草,加菖蒲、遠志、硃砂、麥門冬等分,蜜丸桐子大,米飲湯下三十丸,每服十丸,日三服。亦可補益心神,安魂魄,治痰,去胞中邪熱,理肺腎。
人參湯。
即四君子湯加歸、芍、半夏曲、柴胡、黃芩、乾葛,治五勞。
胃風湯。
即四君子合四物湯去甘草、地黃,加桂。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逍遙散。
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當歸、芍藥、柴胡。治肝脾血虛發熱,或耳內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一方有人參、薄荷。
加味逍遙散。
即逍遙散加山梔、牡丹皮、姜、水煎服。同前而熱甚者。
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方。
即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
複方
八珍湯。
即四君子合四物湯。治肝脾傷損,氣血虛弱,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胸膈不和,大便燥實等證。
大秦艽湯。
即八珍湯去人參,加秦艽、石膏。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黃(各一兩)細辛(五錢)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乃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也。
大補湯。
四君子合四物,加黃耆、肉桂,治男婦諸虛不足,五勞七傷,生血氣,補脾胃。
赤茯苓湯。
即四君子合二陳湯去甘草加川芎。順氣消痰止嘔,調中益氣補胃。
大防風湯。
即十全大補湯去茯苓、肉桂,加附子、杜仲、牛膝、防風、羌活,薑棗煎服。
大建中湯。
即十全大補湯加半夏、附子、門冬、肉蓯蓉,薑棗煎服,治腰痛。
大補黃耆湯。
即十全大補湯去芍藥,加防風、山茱萸、五味子、肉蓯蓉、薑、棗煎服。若自汗不止,服諸藥固表,並無效驗,藥服之而汗愈不收,止可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此湯加酸棗仁主之。有微熱,更加石斛。
三痹湯。
用十全大補去白朮,加防風、秦艽、細辛、獨活、杜仲、牛膝、川續斷,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治血氣澀滯,手足拘攣,風痹等疾。
薯蕷丸。
用:薯蕷(三十分)。甘草(二十八分)。桂枝。神麯。大豆黃卷。當歸。乾地黃(各十分)。川芎。芍藥。白朮。麥門冬。杏仁。防風(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人參。阿膠(各七分)。乾薑(三分)。白蘞(二分)。大棗(百枚)。為膏,共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為劑。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
牛黃清心丸。
用白芍藥。麥門冬去心。黃芩。當歸去苗。防風去苗。白朮(各一兩半)。柴胡。桔梗。芎藭。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各一兩二錢半。神麯研。蒲黃炒。人參去蘆,各二兩半。羚羊角屑。麝香研。龍腦(研,各一兩)。肉桂去粗皮。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碎,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乾薑炮,各七錢半。牛黃(研,一兩二錢)。犀角屑(二兩)。雄黃(研,飛,八錢)。乾山藥(七兩)。甘草(銼,炒,五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內四百片)為衣。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上除棗、杏仁、金箔、二角及二黃、腦、麝四味另研外,為細末,入余藥和勻,用煉蜜與棗膏為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食後服。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癲,神情昏亂。
硃砂丸
用硃砂(五錢)、全蠍炒去毒、天麻、白附子、姜蠶炒、乾姜炮、牛黃(各五分)、麝香(一分)為末,粳米和丸如漆米大。每服三十丸,薄荷湯下。治小兒口眼喎斜,筋脈牽引。
歸脾湯。
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人參(去蘆)。木香(各一錢)。茯苓(去皮木)。龍眼肉。黃耆(去蘆)。酸棗仁。白朮(以上各一錢半)。甘草(炙,半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一方有當歸、遠志。
養心湯。
用歸脾去木香、白朮,加茯神、半夏曲、川芎、柏子仁、五味子、辣桂。治心血虛少,神氣不寧,令人驚悸怔忡者。
益榮湯。
即歸脾湯無白朮、龍眼肉,加柏子仁、麥門冬、白芍藥、紫石英。治思慮過多,耗傷心血,心血既傷,神無所守,是以怔忡恍惚,善悲憂,少顏色,夜多不寐,小便或濁。
寧志丸。
即歸脾湯去黃耆、白朮、木香、甘草、龍眼肉,加柏子仁、石菖蒲、乳香、硃砂、琥珀,治氣血虛,夢中多驚者。
天王補心丹
用人參去蘆、丹參洗、白茯苓去皮、酸棗仁洗、遠志去心、百部洗、石菖蒲去毛、柏子仁、桔梗去蘆、玄參、天門冬去心、五味子、茯神去木、當歸、熟地黃各等分,為末,煉蜜丸。治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口燥,育養心氣。
芎歸膠艾湯。
治婦人有漏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芎藭。阿膠。甘草(各一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愚按:仲景芎歸膠艾湯,乃四物湯之祖方也,中間已具四物,後人裁而用之,以為調血之總司,女科之聖劑,易水南陽而下,各有增損法,詳載於後。
當歸芍藥散。
即前方去膠、艾、熟地,倍芍藥,加茯苓、白朮、澤瀉。治婦人懷娠,腹中?痛。
當歸散。
即前方去茯苓、澤瀉,加黃芩,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之,易產,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
溫經湯。
即芎歸膠艾湯去熟地、艾葉,加吳茱萸、人參、桂枝、丹皮、生薑、半夏、麥門冬。治婦人帶下,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其證下利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
當歸湯。
即芎歸膠艾湯去熟地、芍藥、甘草,加人參、大棗,水酒煎服。安胎,治小便痛。
四物湯。
調益營衛,滋養氣血。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腹臍?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熟地黃補血,如臍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也。
川芎治風泄肝木,如血虛頭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肝之藥也。
白芍藥和血理脾,如腹中虛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脾經之藥也。
當歸和血,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乃通心經之藥也。去蘆,酒浸炒。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下。
愚按:人身之血氣,猶天地之陰陽也。天地之道,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人與天地相似,故陰血難成而易虧。內經曰:陰不足者,補之以味。當歸辛溫,芍藥酸平,地黃苦寒,皆味厚者也,故能生血。川芎味薄氣清,能調榮中之氣,合之能養五臟之陰,五臟和而血自生耳。血不足者,以此調之則可,若失血太多,氣微息弱者,禁勿與之。蓋陰主閉塞,恐伐生生之氣也。仲景血脫益氣,使陽生陰長,厥有旨哉!
潔古加減法
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脈弦,三曰頭痛。
夏倍芍藥,一曰夏,二曰脈洪,三曰泄。
秋倍地黃,一曰秋,二曰脈嗇,三曰血虛。
冬倍當歸,一曰冬,二曰脈沉,三曰寒而不食。此常服順四時之氣,而有對證不愈者,謂失其輔也,宜如後法。
春。防風四物湯。
即本方加防風,倍川芎。
夏黃芩四物湯。
即本方加黃芩,倍芍藥。
秋天門冬四物湯。
即本方加天門冬,倍地黃。
冬桂枝四物湯。
即本方加桂枝,倍當歸。此四時常服,隨證用之也。
六合湯。
即四物湯加官桂、蓬朮。治經事不行,腹中急痛,腰腿重痛。
溫六湯。
即四物湯加羌活。一方加白朮、茯苓。海藏改正上五味與蒼朮相拌,治諸痛有神。
風,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羌活、防風(各一兩),治婦人筋骨痛,及頭痛脈弦,增寒如瘧。一方加秦艽、羌活,亦謂之風六合,治風虛眩暈。
氣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木香、檳榔(各半兩),治婦人血氣上衝,心腹肋下悶。一方加厚朴、陳皮,亦謂之氣六合,治氣虛弱,起則無力,匡然而倒。一方加厚朴(一兩)、枳實(半兩),亦名氣六合湯,又名四物加厚朴枳實湯,治婦人虛勞氣弱,喘嗽胸滿。
玄胡六合湯。
即四物內加玄胡、苦楝(炒,各一兩。)治婦人臍下冷,腹痛,腰脊痛。
芍藥六合湯。
即四物內倍加芍藥。治婦人氣克經脈,月事頻並,臍下痛。
八物湯。
即四物內加玄胡苦楝(各一兩)檳榔木香(各半兩)治婦人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臨經痛者,血澀故也。
四物加黃芩白朮湯。
即四物(四兩)內加黃芩、白朮(各一兩),治婦人經水過多。
四物加葵花湯。
即四物(四兩)加葵花(一兩),治婦人經水澀少。一方加紅花、血見愁。
四物加黃芩黃連湯。
即四物加黃芩黃連(各一兩)治經水如黑豆汁。
四物加熟地當歸湯。
即四物(四兩)加熟地黃、當歸(各一兩),治經水少而色和者。
四物大黃湯。
即四物(四兩)加生地、大黃酒浸各五錢,治妊娠傷寒蓄血證,不宜墮胎藥下之。婦人妊娠或蓄血,抵當桃仁勿妄施,要教子母俱無損,大黃四物對服之。
四神湯。
即四物湯去地黃加乾薑,治婦人血虛心痛,腹?痛不可忍,亦名四神散。
香桂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桂枝、香附(各五錢),治婦人赤白帶下。
四物二連湯。
即四物(四兩)加生地黃生黃連胡黃連(各一兩)治婦人或因傷酒,或因產亡血,或虛勞五心煩熱。
八物湯。
即四物(四兩)加黃耆甘草茯苓白朮(各一兩)治婦人傷寒汗下後,飲食減少,虛者。
柴胡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曲(各三錢)治產後虛勞日久,而脈浮之疾。
熱,六合湯。
即四物加黃連、梔子。治發熱面煩,不能睡臥。
濕,六合湯。
即四物加白朮、茯苓。治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
寒,六合湯。
即四物湯加乾薑、附子。治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便清白。
四物龍膽湯。
即四物湯加龍膽草。治目赤暴發作雲翳,疼痛不可忍者。一方加防風、防己。
四物加黃芩湯。
即四物(四兩)加黃芩,如腹痛加黃連(一兩),夏月不去黃芩。
增損四物湯。
即四物內加廣朮、京三稜、桂、乾漆,依法制,各加一兩,治婦人血積。一方去地黃,加乾薑、人參。
甘草治產後陰陽不和,乍寒乍熱。如有惡露未盡,停滯胞絡,亦能令人寒熱,但小腹急痛為異。又治氣血不足,四肢怠惰,無力少氣。
妊娠傷寒諸六合湯。
詳載於下。
表虛,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錢)治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
表實,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麻黃細辛(各半兩)治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緊,太陽經病。
風濕,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防風、蒼朮制(各七錢)。治妊娠傷寒,中風濕之氣,肢節煩疼,脈浮而熱,頭痛,有太陽標病也。
升麻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升麻連翹(各七錢)治妊娠傷寒,下後過經不愈,濕毒發斑如錦紋者。
柴胡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柴胡、黃芩(各七錢)。治妊娠傷寒,胸脅滿痛而脈弦,少陽證也。
大黃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大黃(五錢),桃仁去皮尖十個,麩炒。治妊娠傷寒,大便硬,小便赤,氣滿而脈沉數,陽明太陽本病也。
人參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人參(五錢)五味子(五錢)治妊娠傷寒,汗下後咳嗽不止。
厚朴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厚朴、枳實麩炒各五錢,治妊娠傷寒後,虛痞脹滿者,陽明本虛也。
梔子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梔子黃芩(各五錢)治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
石膏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石膏知母(各五錢)治妊娠傷寒大渴,蒸蒸而煩,脈長而大者。
茯苓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茯苓、澤瀉(各五錢)治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
琥珀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琥珀、茯苓(各五錢)。治妊娠傷寒,太陽本病,小便赤如血。
膠艾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阿膠、艾(各五錢)。一方又加甘草。一方加甘草、乾薑、黃耆。治妊娠傷寒,汗下後血漏不止,胎氣損者。
附子六合湯。
即四物(四兩)加附子、桂。治妊娠傷寒,四肢拘急,身涼微汗,腹中痛,脈沉而遲,少陰病也。
奇效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耆阿膠艾,治血崩。
參朮飲。
即四物湯加參、朮、陳皮、熟半夏,治妊娠轉胞。
黃耆解肌湯。
即四物湯加人參、黃耆、蒼朮、甘草,治妊娠傷風自汗。
六神湯。
即四物湯加地骨皮黃耆。治氣血不足,肌體煩熱,四肢倦怠,不進飲食。
茱萸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吳茱萸,治血嘈吞吐酸水。丹溪曰:凡吞吐酸水,皆屬於熱,必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
四物桔梗湯。
即四物湯加桔梗、黃柏、竹瀝、薑汁,治乾咳嗽。
四物玄明飲。
即四物湯加車前子、木通煎,調玄明粉二三錢,空腹服,治尿血,須臾服一二碗,一劑即止。便血不痛為尿血。
地黃當歸湯。
即四物湯去川芎、芍藥,治胎痛,補血養胎,又治大便燥,久虛亡血。一名益血丹,一名內補丸,蜜丸,名當歸地黃丸。
君臣散
即四物湯去地黃、芍藥。一名芎歸湯,一名當歸湯,一名佛手散,一名琥珀散,一名驗胎散。治月水不調,心腹病痛,又治血虛頭痛,產後並一切去血過多煩暈。
犀角地黃丸。
即四物湯去芎、歸,加犀角、牡丹皮。治傷寒陽明病,口燥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服之。又治衄血,脈滑數。又治衄而頭汗出,或身上有汗不至足者,乃難治,加京墨三匙。又治傷寒吐血。又治傷寒及瘟疫應發而不發,內有瘀血,吐衄面黃,大便黑者。又治風熱太甚,眼目赤腫,喉閉口瘡,丹毒。又治虛勞火動吐衄。又治熱移於肺,咳嗽吐血。
犀角地黃湯。
即犀角地黃丸料。?咀,水煎服。治畜血上焦,或嘔或衄或吐,胸中手不可近。熱多加黃芩。腹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無熱也,不必加之。原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與犀角性味主治不同,以升麻代之者,以是知引入陽也,治瘡疹大盛。一方去芍藥,加硃砂、黃連、白茯苓、甘草,治心經邪熱,言語謇澀,發狂心惕,恍惚惑忘。
靈苑丹
即四物湯去地黃、芍藥、當歸,止用川芎為末,艾湯調服。胎。
滋燥養榮湯。
即四物湯去當歸,加生地黃。熟地黃白芍藥秦艽黃芩(各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甘草(五分)治皮膚皴揭,筋燥爪干。
羊肉湯。
即四物湯去地黃、芍藥,加精羊肉(一兩)。治虛損羸乏,腹中疼痛,往來寒熱,呼吸少氣,不能支持,頭暈自汗。
當歸生薑羊肉湯。
即羊肉湯去川芎,加生薑(五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奔?湯。
即四物湯去地黃,加半夏、甘草、黃芩、生葛、生薑、李根白皮,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治奔?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者。
人參養榮湯。
即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遠志、五味子。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又治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痢,心驚悸,熱而自汗等證。
桂香散
即四物湯去地黃、芍藥,加桂。酒小便煎。治產後腹痛。
複方
茯苓補心湯。
即四物合參蘇飲。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面色痿黃,五心煩熱。
理物湯。
即四物湯合理中湯。治交腸。
當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當歸(三兩。辛溫)。桂枝(三兩,去皮。辛熱)。芍藥(三兩。酸寒)。細辛(三兩。辛熱)。通草(二兩。甘平)。甘草(二兩。甘平)。大棗(二十五枚,擘。甘溫)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無己云:內經曰:脈者,血之腑也。諸血者,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於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收心氣。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棗、甘草、通草之甘,以緩陰血。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即本方加吳茱萸(二升)、生薑(半斤)、水酒(各六升),煮服。治手足厥逆,內有寒。茱萸辛溫,以散久寒;生薑辛溫,以行陽氣。
吳茱萸湯。
用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治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成無己云: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脈。
五味子散
用五味子炒三兩,吳茱萸炒五錢。上二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治腎泄,在清晨五更作瀉,飲食進,或大便不實,不時去後,為丸尤妙。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飲食勞倦,清氣下陷,以致脾胃虛弱,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此藥能升元氣,退虛熱,補脾胃,生血氣。
黃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去蘆,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當歸身(二分,酒焙乾或日乾,以和血脈)。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白朮(三分,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薛新甫常用方,參耆朮各一錢半,歸一錢,橘七分,柴升甘草各五分,薑棗煎服)
上八味?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滓食遠。稍稍熱服。
加減法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惡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即桂心是也。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白芍藥二味中,更加生黃芩(三分),或(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如天涼時惡熱而痛,於已加白芍藥、甘草、黃芩中,更少加桂。如天寒時腹痛,去芍藥,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兩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頭痛,加蔓荊子(二分或三分)。痛甚者,加川芎(二分)。如頂痛腦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如苦痛者,加細辛(二分),華陰者佳。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如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如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其痛亦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證,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云: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仲景以抵當湯並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也。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一分)。如氣促少氣者,去之。如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蒼朮,以上各一錢。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之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如大便秘澀,加當歸稍(一錢)。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一口調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凶證也。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去根節麻黃(五分)。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麥門冬(去心,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三分或二分),加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舊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黃連。如脅下痛,或脅下急縮,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上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為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爾,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也。出東垣脾胃論。
調中益氣湯。
即補中益氣湯去當歸、白朮,加蒼朮、木香。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脾胃虛弱,四肢滿閉,骨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心煩,口中無味,不思飲食,大小便不調,或飧泄,米穀不化,胸滿短氣,咽膈不通,嗜臥無力。
黃耆人參湯。
即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麥門冬、五味子、蒼朮、炒曲、黃柏。治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早晚寒厥,日高復熱如火,氣血俱不足等症。
清暑益氣湯。
即黃耆人參湯加澤瀉青皮葛根。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赤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身重。
升陽益胃湯。
即補中益氣湯加神麯、生黃芩。治婦人經候凝結,黑血成塊,臍左有血瘕,水瀉不止,谷不消化,後血塊暴下,並水俱作。
人參益胃湯。
即補中益氣湯加益智、黃芩、半夏、蒼朮、紅花。治頭煩,動即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竟渴,不喜冷物。
升陽順氣湯。
即補中益氣湯去白朮,加半夏、草豆蔻、神麯、黃柏。治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自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調榮養氣湯。
即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生地、川芎、細辛、羌活、防風,治頭疼身熱,惡寒微渴,濈然汗出,遍身作痛,腳腿痠疼,無力沉倦,脈虛無力。庸工不識,因作正傷寒大發其汗,致輕變重,殊不知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宜少用辛溫之劑則愈,名曰勞力感寒。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甘溫能除大熱,此之謂也。
參耆益氣湯。
即補中益氣湯去當歸、柴胡、升麻,加麥門冬、五味子,陽虛加附子。治氣虛陽厥,脈伏,手足厥冷。
人參救肺散。
即補中益氣湯,用歸尾、蒼朮,加白芍藥、熟地、蘇木,治咳血吐血。
清燥湯。
即補中益氣湯加蒼朮、茯苓、豬苓、澤瀉、麥門冬、五味子、生地黃、黃連、黃柏、神麯。治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必刑庚,大腸寒冷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步不正,一兩足欹側,此方主之。
升陽除濕湯。
即補中益氣湯去人參、白朮、陳皮,加羌活、蒼朮(各一錢五分)、防風、藁本(各一錢)、蔓荊子(七分)、獨活(五分)。治水疝者,腎囊腫大,陰汗不絕。
金匱順氣丸。
治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崔氏名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千金用治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後人用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證,神驗。
乾地黃(八兩)。山茱萸肉。薯蕷(各四兩)。澤瀉。白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潔古治腎消大病加減法方內桂、附(各用一兩)春用三錢,夏用一錢,秋用五錢,冬全用一兩。
加減八味丸。
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兩)、蓯蓉(四兩)。張文仲云:五味子、蓯蓉(各四兩)。肘後方云:地黃(四兩)、附子、澤瀉(各一兩),余各二兩。薛新甫用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作痛,形體憔悴,寢汗等證,用五味子(四兩)。王宇恭用五味子(二兩)。
十補丸。
即金匱腎氣丸加五味子、鹿茸,內附子、五味子(各二兩),余各一兩。治腎臟虛冷,麵黑耳聾,足寒膝軟,小便不利。
腎氣丸。
地黃、茯苓、玄參(各五兩)、薯蕷、山茱萸、桂心、澤瀉、芍藥(各四兩)、附子(三兩),共九味。千金翼有牡丹皮(四兩),共十味。一方無附子,有半夏(一兩),而分兩不同。治腎氣不足,羸瘦日劇,呼吸少氣,體重耳聾,眼暗百病。
地黃丸。
一名六味地黃丸,即仲景腎氣丸。錢仲陽去附子、肉桂,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噪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證,其功不能盡述。
加減金匱腎氣丸。
即仲景腎氣丸加車前子、牛膝,內熟地用四兩,茯苓(三兩),附子(五錢),余各一兩。濟生以附子為君,此薛新甫重定者,治肺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症,其效如神。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受傷而變證者,非此藥不能救。
腎氣丸。
即加減八味丸,加鹿角、沉香(八味各一兩)、沉香、官桂(各五錢),治三消。弱甚者,加附子(一兩)。
都氣丸。
即仲景腎氣丸加五味子,補左右二腎,水火兼益。
滋陰補腎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生地、當歸尾、柴胡、五味子。治肝胃陽虛陰弱,虛火上炎,目視昏花,或至夜昏暗緊澀。
還少丹
即六味地黃丸去丹皮、澤瀉,加牛膝、杜仲、肉蓯蓉、遠志、石菖蒲、茴香、巴戟、枸杞、五味、楮實子各等分為末,棗肉並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黃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
濟陰地黃丸。
用熟地黃、山茱萸、乾山藥,加五味子、麥門冬、當歸、肉蓯蓉、枸杞、甘菊花、巴戟肉各等分,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畏明,或卒見非常之處,其效與還少丹相似。
地黃飲子。
即金匱順氣丸去山藥、澤瀉、丹皮,加蓯蓉、巴戟、遠志、石菖蒲、石斛、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入薄荷少許,薑棗煎服。治腎氣虛弱,舌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
複方
三一腎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合固本丸。補陰丸。補心腎諸臟精血,瀉心腎諸臟火濕。附:固本丸。方用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或用淡鹽湯下。
附:補陰丸方用黃柏鹽水炒,知母鹽水炒,灶板酥(炙,各三兩),鎖陽酥(炙,二兩),枸杞子,五味子,天門冬去皮心,白芍藥酒浸,五兩,乾薑(炮,三錢),冬五錢,為末,煉蜜入豬脊髓三條,炊熟和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冬月溫酒下。
人參固本丸。
即固本丸加人參。本草云:人參通心氣,故宜加。治肺熱燥作渴,或小便短赤如淋,此治虛而有火之聖藥也。肺主氣,而氣根于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於腎水也。
鹿柏固本丸
即固本丸加鹿角霜(半斤)、黃柏(一斤)。黃柏分四制,酒炒四兩,人乳浸曬半斤,鹽水炒四兩。
六合丸
即固本丸加枸杞子、地骨皮,能明目。
天地丸
一名二儀丸。即固本丸去熟地、麥門冬。
三才丸
即固本丸去熟地、麥門冬,加人參為末,煉蜜丸,空心服,治虛勞。忌鯉魚。
補髓煎。
即固本丸去熟地、麥門冬,加當歸。
永壽丹。
即固本丸去熟地、麥門冬,加枸杞、甘菊,能明目。
三才封髓丹
明三六丸,(每味半兩。)加黃柏(三兩。)砂仁(一兩半。)甘草(七錢半。)炙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蓯蓉(半兩。)切作片,酒一盞,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滓,空心食前送下。能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潤補不燥。
地芝丸
即天地丸加枳殼麩炒、甘菊花(各二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茶清或溫酒下。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妨近視,乃陰氣不足,陽氣有餘也。
調衛湯。
即固本丸去熟地,加麻黃根、黃耆(各一錢)、甘草稍生用、當歸稍、黃芩(各半錢)、五味子(七粒)、豬苓(二分)、羌活(七分)、蘇木、紅花(各一分),上?咀,水煎溫服。治自汗。
大補丸。
治陰火為病。
黃柏。苦,寒。去皮,鹽酒炒褐色。
上一味為細末,水丸梧子大,血虛四物湯下,氣虛四君子湯下。
按:朱丹溪</a>云:黃柏走至陰,有瀉火補陰之功,非陰中之火不可用也。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
坎離丸
用黃柏(一斤)分作四分,用醇酒、蜜湯、鹽水、童便浸洗曬炒為末,以知母(一斤)去毛切搗,熬膏和丸,每服七十丸,白湯下,治上盛下虛,水火偏盛,消中等症。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黃柏無知母,猶水母之無蝦也。蓋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原,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火要藥,上古所未言也。
滋腎丸。
用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碾,入桂(一錢)為引,熟水丸如芡實大。每服百丸,沸湯下。治熱在血分,不渴而小便不利,或腎虛足熱,腿膝無力等症。內經云:熱者寒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之苦寒瀉熱,補水潤燥為君;知母之苦寒瀉腎火為佐;肉桂辛熱為使,寒因熱引也。
真珠粉丸
用黃柏炒、真蛤粉(各一斤)為末。每服百丸,空心湯酒下。治赤白濁淫及夢泄滑精。一方加知母炒、牡蠣煅、山藥炒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鹽湯下。
二妙散
即丹溪大補丸加蒼朮,米泔浸七日,等分為末,空心酒服三錢,治濕熱腰膝疼痛。
三補丸。
用黃柏、黃芩、黃連俱酒浸等分,水煎服。治三焦有火,嗌喉乾燥,小便赤濕,大便秘結。
加味三補丸。
即三補丸加香附醋浸五日,蒼朮米泔浸七日,水煎服。治鬱火??雜。
補腎丸。
用黃柏鹽酒炒、龜板酥炙各四兩,杜仲薑汁炒、牛膝、陳皮(各二兩),夏加五味子(一兩)炒,冬加乾薑(五錢),水煎服。此亦治濕腎陰之方也。
正氣湯。
用黃柏炒、知母炒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水煎服。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之方也。
虎潛丸。
用黃柏鹽酒炒知母鹽酒炒熟地黃(各三兩)白芍藥酒炒陳皮鹽水潤,曬乾牛膝(各二兩)龜板(四兩)酥炙鎖陽酒潤,曬乾當歸(各一兩半)酒洗虎脛骨(一兩)酥炙上為細末,羊肉為丸,每服二三錢。治氣疝者,拂鬱則睪丸腫大,悲哀則不藥而消。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及肺虛氣弱,汗出息短,而脈數或散代者。
人參(五錢)。麥門冬(三錢)。五味子(三錢)
上三味,水煎服。千金加黃柏。東垣云: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令人氣力湧出。
愚按內經曰:肺熱傷氣。肺主氣,故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濕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精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貞氣,非補火熱也。
麥門冬飲子。
用:五味子(十個)麥門冬去心,半錢人參當歸身(各五分)黃耆(一錢)生地黃(五錢)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稍熱服,不拘時。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氣虛而短氣不足以息,或腎虛發熱唾痰,皮毛焦燥。一方有芍藥、紫菀,無生地。一方無當歸、黃耆,有栝蔞實、幹葛、知母、茯神。
五味子湯。
用生脈散加杏仁、陳皮、生薑,水煎服。治肺虛作喘脈大者。
人參飲子。
用生脈散加黃耆、甘草、當歸、白芍藥,治暑月衄血。
龍膽瀉肝湯。
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去黃柏,加柴胡、龍膽草、天門冬、甘草、知母,上水煎服。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寒熱脅脹痰咳等症。凡肝經有餘之症,並宜服之。
梅花聚香湯。
用生脈散加天花粉、烏梅肉、枇杷葉、栝蔞實、黃耆、乾葛、檀香,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熟水調下。治消湯,飲水至石鬥,病極者可服之,即愈。
寧肺湯。
用生脈散合八珍湯,加桑皮、阿膠、生薑、蘇葉煎服。治營衛俱虛,發熱自汗,肺氣喘急,咳嗽痰涎。
人參款花膏。
用生脈散加款冬花、紫菀、桑白皮。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細嚼,薑湯下。治肺受虛寒,久嗽不已,咽膈滿悶,痰涎嘔逆,噁心,腹脅脹滿,腰背倦痛,或虛勞冷嗽,及遠年近日一切嗽病,服諸藥不效,皆治。
知母茯苓湯。
用生脈散合四君子、小柴胡,加知母、薄荷、川芎、阿膠、款花、桔梗,治肺痿咳嗽,氣喘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生脈散加香薷方。
即生脈散加香薷。上四味,水煎服。治人本陰虛,復遇暑途,飢困勞倦,暴僕昏絕者。
延齡育子方
即生脈散加川巴戟去心、白朮、白茯苓、川牛膝、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肉蓯蓉去心、枸杞子、菟絲子去心、蓮鬚、白茯神、山藥薑汁炒、山茱萸去核、沙苑蒺藜炒、柏子仁、鹿角霜(各五兩)、酸棗仁、遠志、石斛(各二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易吞下,此亦廣嗣之方也。
黃耆六一湯。
治男婦諸虛不足,肢體勞倦,胸中煩悸,時常焦渴,唇口乾燥,面色痿黃,不能飲食。常服平補氣血,安和臟腑。
黃耆(去蘆,蜜炙,六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為粗散。每服六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溫服。一方,減黃耆(四兩),名托裡黃耆湯,治諸瘡疽,發渴脈虛。
耆附湯。
用黃耆蜜炙、附子炮等分。每劑四錢,生薑水煎服。治氣虛陽弱,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
當歸補血湯。
用黃耆蜜炙(一兩),當歸酒製(三錢),用水煎服。治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致氣血益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
當歸黃耆湯。
用當歸(二兩)黃耆(二兩)芍藥(一兩半,炒)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治產後失血過多,腰疼身熱自汗。
黃耆湯。
用綿黃耆陳皮去白(各一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大麻仁(一合)爛研,以水投取漿一盞,濾去滓,於銀石器內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調藥末,空心服。治高年老人大便秘澀,甚者兩服愈。
神效黃耆湯。
用黃耆(三兩)甘草炙白芍藥(各一兩)人參(八錢)蔓荊子(一錢)橘紅(五分)每用五錢,水煎,臨臥服。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左右身麻木,或頭面手臂腿腳麻木不仁者,並皆服之。如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癮澀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手不得近,或日中如火等症。
三黃補血湯。
用:熟地黃(二錢)。生地黃(三錢)。當歸(一錢)。柴胡(二錢半)。升麻(一錢)。白芍藥(半兩)。牡丹皮(一錢)。川芎(二錢)。黃耆(一錢)。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補之大過,以防血溢上竭。兩寸脈芤,兩頭則有,中間全無而虛曰芤。血在上焦,或衄或嘔血,用犀角地黃湯則愈。治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酸補其血。
當歸六黃湯。
用:當歸黃柏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連以上各一錢半黃耆(二錢)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臨臥服。治盜汗之聖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