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雜方
3个月前 作者: 傅山
小兒吐乳方
白豆蔻(七粒) 砂仁(七粒) 生炙甘草(各二錢) 共研細末,頻擦口中,任其嚥下,奇效。
臍汁不於方
治臍汁不幹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方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按之,往往變為弓角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無通草用燈心一撮) 煎湯飲之,一劑即愈,神方也。
治方白蟲方
百部根(五錢) 檳榔(五錢) 水煎(服),一劑蟲全下。
又方
飛羅白麵製半夏 生白礬(各三錢) 共為細末,水滴成丸,分三日服,開水服,蟲化為水。大人照方十倍合服。
胎毒方
小兒洗胎毒方
荊芥(五錢) 蒲公英(五錢) 甘草(五錢) 槐條(二十寸) 蔥須(一撮) 花椒(三錢) 艾葉(一撮) 水一沙鍋煎洗
胎毒肥瘡方
花椒(三錢) 白芷(三錢) 黃柏(三錢) 鉛粉(三錢) 枯礬(三錢) 共為細末,麻油調敷,甚效。
口瘡方
小兒紅白口瘡外治方
蕊仁(五分,去油) 硃砂(五分) 冰片(一分) 共為末,熟棗三枚(去核),和一處,攤烏青布上,貼腳心對時。去藥〔時〕若干者,用無根水排藥。此方效,愈兒多矣。
又方
烏棓子(一錢) 冰片少許,共研細末,吹之,速效。
又方
人中白(煅) 研細末,吹之,神效。
夜啼方
小兒夜啼不止,狀如鬼祟方
蟬脫(後半,四個為末)
硃砂(二分,水飛) 薄荷(四分) (水)煎,酒數滴調服,立止。
又方
烏棓子焙研,唾津和立餅,填臍內,立止,甚效。
尿血方
周歲小兒尿血方
大甘草(一兩二錢) 水(六煎二碗) 服完即愈。
寒積食積方
治腹痛寒積食積方
生薑(一兩) 柿蒂(七個) 砂仁(五粒) 山楂(五錢) 干蘿蔔(一撮) 紅糖(一兩) 大棗(二枚) (水)煎服,分兩次服。
陽症吐血方
凡人吐血,人以為火也。用涼藥以瀉火,乃火逾退而血愈多;或用止血之品仍不效,此乃血不歸經也,當用補血之藥,而佐以歸經之味,不必止〔血〕而自止矣。方用:
人參(五錢) 當歸(一兩) 荊芥(三錢,炒黑) 丹皮(二錢,炒黑) 水煎服。
〔服〕一劑而血無不止者。〔此〕方妙在不專補血,而反去補氣以補血;尤妙在不去止血,而去行血以止血。蓋血逢寒則凝結而不行,逢散即歸經而不逆,救死於呼吸之際,實大有奇功。
氣喘方
腎火之逆,扶肝氣而上衝之喘也,病甚有吐紅粉痰者,此腎火炎上以燒肺金,肺熱不能克肝,而龍雷之火升騰矣。龍雷火,相火也。方用:
地骨皮(一兩) 沙參(一兩) 麥冬(五錢) 白芍(五錢) 桔梗(五分) 白芥子(二錢) 丹皮(三錢) 甘草(三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地骨皮清骨髓中之火,沙參、丹皮以養陰,白芍平肝,麥冬清肺,甘草、桔梗引入肺經,則痰喘除,而氣喘可定矣。
貞元飲
治喘而脈微澀者。
熟地(三兩) 當歸(七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婦人多有此症。
久嗽方
秋傷於濕,若用烏梅、米殼,斷乎不效,方用:
陳皮 當歸 白朮 枳殼 桔梗 甘草(等分) 水煎服。
三劑帖然矣。冬嗽皆秋傷於濕也,豈可拘於受寒乎?
腎水成痰引火下降方
腎中之水,有火則安,無火則泛。倘人過於入房,則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則水虛而火亦虛;水無可藏之地,則必泛上而為痰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以滋肝木;肝得養,則血有可藏之經,而不外泄矣。
肺睥雙治湯
如人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肺脾之傷。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殊不知,咳嗽由於脾氣之衰,斡旋之令不行,則上為咳嗽矣;吐瀉由於肺氣之弱,清肅之令不行,始上吐而下瀉〔矣〕。方用:
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柴胡(一錢) 車前子(一錢) 神麯(五分) 薏仁(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此治肺治脾之藥,合而用之,咳嗽之病、吐瀉之症各愈,所謂一方而兩用之也。
腎肝同補湯
腎水〔虧〕不能滋肝木,則肝木抑鬱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肝木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寒,必有腰背難於俯仰之症。肝腎必須同補。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柴胡(二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此方熟地、山萸補腎之藥,而〔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既去〔云〕平肝補腎,似乎〔用〕藥不該〔有〕輕重,今補肝之品多於補腎者何〔也〕?〔蓋〕腎為肝之母,肝又為命門之母也,豈有肝木旺而不生命門之火〔者〕哉?
心腎同源湯
腎,水藏(臟)也。心,火藏(臟)也。是心腎二經為仇敵〔矣〕,似不宜牽連而一(合)治之。不知心腎相剋而實相須:無心之火則成死灰,無腎之水則成冰炭;心必得腎水以滋養,腎必得心火而溫暖。如人驚惕不安,夢遺精泄,豈非心腎不交乎?人以驚惕不安為心之病,我以為腎之病;人以夢遺精泄為腎之病,我以為心之病;非顛倒也,實有至理焉矣。方用:
熟地(五兩) 山萸(三兩) 山藥(三錢) 白朮(五兩) 人參(三兩) 芡實(五錢) 茯神(三兩) 菖蒲(一兩) 炒棗仁(三兩) 遠志(一兩) 五味子(一兩) 麥冬(三兩) 柏子仁(三兩)
蜜丸每早晚溫水送下五錢。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於治心之味,蓋心君寧靜,腎氣自安,何至心動,此治腎正所以治心,治心即所以治腎也,所謂心腎相依。
氣血雙補方
飲食不迸,形容枯槁,補其氣而血益燥,補其血而氣益餒;助胃氣而盜汗難止,補血脈而胸膈阻滯。法當氣血同治,方用:
熟地(三錢)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三錢) 茯苓(三錢) 麥冬(五錢) 穀芽(一錢) 甘草(八分) 陳皮(五分)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此方氣血雙補,與八珍湯同功,而勝於八珍湯也(者),妙在補中有調和之法耳。
扶正散邪湯
此專治正氣虛而邪氣入之者,如頭疼發熱;凡脈右寸口大於左(寸)口者,急以此方投之,效。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柴胡(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內傷猝倒方
凡人猝然昏倒,迷而不悟,喉〔中〕有痰,人以為風也,誰知是氣虛〔乎〕?若作風治,未有不死者。蓋因平日不慎女色,精虧以致氣虛;又加起居不慎,而有似乎風之吹倒者。方宜用: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白芥子(三錢) 菖蒲(二錢) 附子(一錢) 半夏(二錢) 水煎服。
此方補氣而不治風,消痰而不耗氣;一劑神定,二劑痰清,三劑可痊愈。
便血矣而又尿血方
血分前後:便出於後陰,尿出於前陰——最難調治。然總之出血於下也。方用:
生地黃(一兩) 地榆(五錢) 水煎服。
二症自愈。
蓋大、小便各有經路,而其源同,因膀胱之熱而來也。生地、地榆俱能清膀胱之熱,一方而兩用之,於分之中有合也。
中氣矣而又中痰方
中氣、中痰,雖若中之異,而實皆中於氣之虛也。氣虛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氣,雖分而實合耳。方用:
人參(一兩) 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蓋人參原是氣分之神劑,而亦消痰之妙藥;半夏、南星雖是逐痰之神品,而亦可扶氣之正藥;附子、甘草,一仁一勇,相濟而成。
瘧疾方用遇仙丹
生大黃(六兩) 檳榔(三兩) 三稜(三兩) 莪朮(三兩) 黑醜(三兩) 白醜(三兩) 木香(二兩) 甘草(一兩) 共為細末,水丸,櫻桃大。
如遇發日,清晨溫水化下三四丸。〔藥〕行後以溫米飯補之。忌腥冷、蕎麵等物。孕婦勿服。
治痢疾腹不痛方
〔凡痢〕腹不痛者,寒也。方用:
白芍(三錢) 當歸(三錢) 卜子</a>(一錢) 枳殼(一錢) 檳榔(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前方治壯實之人,火邪挾濕乃爾也〔此方治寒痢腹不痛者〕。更有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之人,脾不攝血而成血痢,當用理中湯加木香、肉桂。或〔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炒黑乾薑,治之而愈〔也〕。
風、寒、濕合病治方
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客於皮膚肌肉之間,或疼或麻木。
牛皮膠(二兩) 天南星(五錢,研) 生薑汁(共熬膏,攤貼。) 後用熱鞋底子熨之。
再用羌活、乳香、沒藥末,更妙。
腹痛方
治冷氣心腹疼痛,此方名火龍丹。方用:
硫磺(一兩,醋製) 胡椒(一錢) 白礬(四錢) 醋打蕎麵為丸,桐子大,每日服二十五丸,米湯送下。
大滿方
此邪在上焦壅塞而不得散也。方用:
枳殼(三錢) 梔子(三錢) 瓜蔞(一個,搗碎) 陳皮(三錢) 天花粉(三錢) 厚朴(錢五分)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瓜蔞能祛胸膈之食,而消上焦之痰;況又佐以枳殼、花粉,同是消中之聖藥;又有厚朴、半夏,以消胃口之痰;尤妙在甘草,使群藥留中而不速下,則邪氣不能久存,自然散矣。
舒筋方
人一身筋脈,不可有病,病則筋縮而身痛,脈澀而身重矣。然筋之舒,在於血和;而脈之平,在於氣足。故治筋必須治血,而治脈必須補氣。人若筋急攣縮,傴僂而不能立,俯仰而不能直者,皆筋病也。方用:
當歸(一兩) 白芍(五錢) 薏仁(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五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此方奇在用柴胡一味,入於補血藥中,蓋血虧則筋病,用補藥以治筋宜矣。何以又用柴胡以散之,不知肝為筋之主,筋乃肝之餘,肝氣不順,筋自縮急,今用柴胡以舒散之,鬱氣既除,而又濟之大劑補血之品,則筋自得其養矣。
斂汗方
出汗過,恐其亡陽,不可不用藥以斂之也。方用: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北五味(一錢) 桑葉(五片) 棗仁(一錢) 麥冬(三錢) 水煎服。
又方
手汗洗法用:
黃耆(一兩) 乾葛(一兩) 荊芥(三錢) 防風(三錢) 水煎一盆,熱熏而溫洗三次,即無汗。
黃水瘡方
雄黃(五錢) 防風(五錢) 煎湯洗之即愈。
初飲砒毒方
用生甘草三兩,加羊血半碗,和勻飲之,立吐而愈,若飲之不吐,速用:
大黃(二兩) 甘草(五錢) 白礬(一兩) 當歸(三兩) 水煎湯數碗飲之,立時大瀉即生。
大健牌丸方
焦白朮(三兩) 人參(一兩,乳炙) 扁豆(一兩,炒) 蓮子(一兩半,去心) 雲苓(一兩半) 山藥(一兩,炒) 芡實(二兩半,炒) 陳皮(二兩) 神麯(二兩,炒) 山楂(二兩) 薏苡仁(三兩,炒) 麥芽(一兩半,炒) 黃連(三兩半,酒炒) 澤瀉(三錢半) 藿香(五錢) 桔梗(五錢) 炙甘草(五錢) 白蔻(三錢半) 煉蜜為丸,米湯飲下。
瘡毒
如神湯:
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蒲公英(一兩) 荊芥(一錢) 連翹(一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
治頭面上瘡
銀花(二兩)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桔梗(三錢) 蒲公英(三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錢) 水煎服。
二劑全消,治頭面上瘡,不可用升提之藥,最宜用降火之藥,切記之。
治身上手足之瘡疽
銀花(三錢) 當歸(一兩) 蒲公英(三錢) 花粉(五錢) 甘草(三錢) 牛蒡子(二錢) 芙蓉葉(七片,如無葉用根三錢) 水煎服。
統治諸瘡
天花粉 生甘草 金銀花 蒲公英 水煎服。
二劑痊愈。此方消毒,大有奇功,諸癰諸疽,不論部位,皆可統治之也。
治疥方
大楓子(三錢) 核桃仁(三錢) 人言(一錢) 水銀(一錢)
研末為六丸,晚間於心窩上用一丸,以手旋轉之,一夜一丸,病輕者用三四丸即愈,重者或再配一料可〔愈〕。
產後治法
以補氣血為主,方用:
人參(三錢)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益母草(一錢) 荊芥(一錢,炒黑) 水煎服。
有風加柴胡五分;有寒加肉桂五分;血不淨加山楂十粒;血暈加炮姜五分;衄血加麥冬二錢;夜熱加地骨皮五分;有食加穀芽、山楂;有痰少加白芥子。余則不必胡加。
橫生倒養
氣血之虧也,氣血既虧,子亦無力,不能轉身而出,遂先出手足,必以針刺之,疼而縮入,急用:
人參(一兩) 當歸(三兩) 川芎(二兩) 紅花(三錢) 煎湯灌之。
治婦人下□
豬懸蹄丸:
蛇床子(一兩,微炒) 豬懸蹄(一個,炒) 皂礬(五錢) 枯礬(五錢) 燒砂(三錢,炒) 南烏□(一兩) 樺皮(二錢) 食鹽(一錢(炒)
棗泥為丸,核桃大,雄黃為衣,甘草米泔水洗淨入藥,三日內,服龍膽瀉肝湯,忌食胡椒、蕎麵、魚、北瓜、房事百日。
又補錄定胎方
歸身 陳皮 川芎 白芍 熟地 香附 吳茱萸(炮去黑水去蒂梗酒炒,各二分) 茯苓(八分) 丹皮(七分)
經行過期色淡者,加官桂、炮薑、艾葉醋炒五分,姜一片,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臨臥服。經行時服起,連用四劑。
滑胎煎
胎氣臨月,宜常服數劑,以便易生。
當歸(三五錢) 川芎(五七錢) 杜仲(二錢) 熟地(三錢) 枳殼(七分) 山藥(二錢) 水(二樽) 煎八九分,食遠溫服。
如氣體虛弱者,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便實多滯者,加牛膝三分。
大資生丸方
老人用:
人參(五錢) 茯苓(二兩) 云術(三兩) 山藥(一兩,炒) 薏米(一兩五錢) 健(建)蓮(二錢,去心) 芡實(一兩五錢) 麥芽(一兩,炒) 神麯(八錢,炒) 白芥子(八錢,炒) 陳皮(一兩) 白蔻(八錢) 扁豆(一兩五錢) 炮姜(八錢) 當歸(一兩,酒炒) 棗仁(一兩五錢,炒) 遠志(七錢) 炙草(八分,酒洗)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三丸。或以逍遙散,或以歸脾湯送下亦可。
健脾丸
白朮(二兩五錢,土炒) 蓮子(二兩五錢,去心) 山藥(二兩五錢,炒) 山楂(二兩五錢) 芡實(一兩) 茯苓(一兩)
以上六味,俱飯上蒸曬兩次,加神麯五錢,白芍五錢,白色大米蟲五錢,陳皮二錢,澤瀉二錢。
如瘦極成疳,加蘆薈三錢,杜仲二錢。如泄瀉,加肉果煨三錢。如內熱、口乾、大便結,加黃連二錢姜炒;潮熱,加柴胡三錢;骨蒸加地骨皮五錢;有蟲加使君子三錢;肚腹脹大、大便閉塞、腸鳴作聲加檳榔五分、木香一錢,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米飲送下二三錢,宜常服。
治脾泄方
上黨參(四錢,去蘆) 焦於白朮(二錢) 雲苓塊(二錢) 炒白扁豆(二錢) 炒薏苡仁(三錢) 炒穀芽(三錢) 炒甘草(六分) 砂仁(五分) 陳皮(八分) 加建蓮肉(七個,去心炒) 水煎服。
又治脾泄丸(散)方
於白朮(米泔浸透切片,米湯拌,蒸曬五次) 陳土(炒焦,四兩) 雲苓塊(米湯拌蒸曬,三兩) 白扁豆(炒去皮) 薏苡仁(四兩,炒) 穀芽(三兩,炒) 陳皮(一兩,湯米拌炒) 甘草(一兩,炒) 砂仁(七錢,略炒) 建蓮肉(四兩,去心炒)
共為細末,每早服四錢,米湯或開水下,每一錢,加人參末半分和勻。如不用參,則原方加上黨參,去蘆切片焙,四兩。
治肝氣方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二分,酒炒) 焦於白朮錢(五分) 雲苓塊(錢五分) 柴胡(八分,醋炒) 生甘草(五分) 丹皮(一錢) 黑山梔(一錢) 炮姜(三分) 水煎服。
大滋陰補水丸方
懷大熟地(六兩,烘燥) 山藥(三兩,炒) 北沙參(三兩) 抱木茯神(三兩,去本人乳拌蒸曬) 棗仁(三兩,炒) 沙苑蒺藜(三兩,揀淨炒) 大麥冬(三兩,去心焙) 蓮鬚(二兩) 阿膠(三兩,蛤粉炒) 左牡蠣(四兩,煅) 丹參(二兩,炒) 敗龜板(四兩,炙) 菟絲子(二兩,淘淨酒煮爛搗餅乾) 遠志肉(一兩二錢,去心) 桂元肉(一百二十個,烘炒) 甘草(六錢,煎湯泡炒)
右共為末,煉熟蜜為丸,梧子大。
又方
魚膘(一兩煎碎蛤粉炒) 沙苑蒺藜(酒洗炒) 全當歸(各四兩酒洗) 牛膝(三兩酒洗) 枸杞子(三兩揀淨) 蜜為丸黃酒迭下
神仙附益丸
婦人常服卻病方:
香附一斤童便浸透,水洗淨,露一宿,曬乾,再如此三次用,益母草十二兩洗烘為末。再用香附四兩,艾葉一兩,煮汁,加醋大半,共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日百丸,空心下。
此方能治婦人百病,生育之功如神。胎前產後俱服,神妙無比。藥雖不貴,而功效倍常,仙方也。
尿方
為風、寒、濕氣傷者,用此方:
小茴香二兩,用上好真酒一大甬(碗?),豬尿泡一個,將茴香微炒真酒裝入泡內,將口控好,沙鍋內用水上火煮,以酒盡為度,取出曬乾研末,每服二錢,紅糖水沖服。
又方
因人事過多傷者,用此方:
川軍三錢〔研末〕,用雞子一個,包入泥內,上火燒之,以熟為度,去皮黃,研末,將川軍末與雞白共為一處和丸,梧子大,每服三錢,真酒送下,連造三次,服完可痊愈矣。
又方
川軍(三錢) 牡蠣(三錢) 芡實(三錢)
共為細末,用雞清和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分三日用,服完即愈。
又用八味丸原方,加白果仁七個,三五服即愈。
木耳丸
治腰腿痛:
萵苣子(四兩,白色) 枸杞子(四兩) 白木耳(半斤) 煉蜜為丸
治乳疼方
生半夏(一個研末) 蔥白(一寸)
搗為泥,用絹包之,左乳疼,塞入右鼻孔,右乳疼,塞入左鼻孔內。
歷風腿疼方
蒜辮 荊芥 防風 紅花 地骨皮 川烏 草烏 乳香 沒藥(各三錢) 透骨草(錢半)
煎湯洗畢,火干,覆被見汗即愈。如未效,再洗二三次。
治腿上濕瘡方
榆條 椿條 柳條 桑條 槐條(各一兩) 荊芥 當歸 蔥胡 蒜辮 川椒(各一撮)
水十碗,煎五碗洗,洗後敷以銀杏散:
銀珠(一兩) 杏仁(五錢) 京粉(五錢) 研細末
治心口痛方
大棗(一個去皮核) 胡椒(七個)
共搗爛和勻,湯送下即愈。
又方
一個烏梅兩個棗,七個杏仁一處搗,男酒女醋送下去,不害心疼直到老。
人馬平安散
明雄黃(一錢) 硃砂(一錢) 冰片(一分三釐) 麝香(一分五釐) 共為細末,瓷瓶收貯。
治男女大小,心口臌悶,水瀉痢疾,心腹疼痛等症。用骨管,男先點左眼,女先點右眼,點之即愈。兼治牛馬豬羊等畜。
治夏日中暑氣紅白痢疾方
焦山楂(五錢) 紅糖(五錢) 白糖(五錢) 蘿蔔(一個) 藿香(錢五分)
若白痢用紅(糖一兩) 若紅痢用白糖(一兩) 水煎服。
後附其他經驗神方:
五子衍宗丸
男服此藥,添精補髓,疏利腎氣,不問下焦虛實寒熱,服之自能和平,舊稱古今第一種於方。有能世世服此藥,子孫蕃衍。
甘州枸杞子(八兩) 菟絲子(八兩,酒蒸搗餅) 遼五味子(二兩,研碎) 車前子(二兩,搗淨) 覆盆子(四兩,酒洗去目)
上各藥俱擇地道精新者,焙曬乾,共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服九十丸,上床時五十丸,白沸泳或鹽湯送下;冬月用溫服(酒)送下。修合春取丙丁已午,夏取戊己辰戌,秋取壬癸亥子,冬取甲乙寅卯,忌尼師鰥寡之人見之,及雞犬畜見之。
百子附歸丸
女服此藥,調經養血,安胎順氣。不問胎前產後、經事參差、有餘不足諸證,悉皆治之,殊益胎嗣。此太僕吏鮑壁,台州人,其妻年三十不生育,忽經事不至者十月,腹鼓大無病,皆謂妊娠,一日忽產惡物盈桶,視之皆敗痰積血。後復此丸,不期年生一子。張云,彼嘗以此二方與人,服無不應者。
真阿膠(蛤粉炒成珠) 蘄艾葉(去筋梗醋蒸乾) 當歸(擇肥酒洗去蘆) 川芎(去蘆) 熟地黃(去腦取沉水者要懷慶佳者) 香附(赤心者去毛) 白芍藥(肥長者以上各二兩) 杵成米,水醋各淹一宿,曬焙乾十二兩
右為細末,用大陳石榴一枚,連皮搗碎,東流水三升,熬去滓,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陳醋點湯下。
洗眼仙方
防風(五分) 硼砂(一釐) 膽礬(二釐半) 同煎水洗之立愈。
明目補腎方
小紅棗(十二枚,冷水洗淨,去核) 甘枸杞子(三錢) 馬料豆(四錢) 水二碗,煎一碗,早晨空心連湯共食之。
洗眼奇方
方出道藏,不論瞽目、犯土、雲霧、風眼、火眼、昏花,久洗自明,用:
皮硝(六錢) 桑白皮(一兩) 水煎
每遇日期,熱洗數十次。正月初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九、五月初五、六月初四、七月初三、八月初十、九月十二、十月十二、十一月初四、十二月初四。
以上吉星日子,乃通光明也。其方千金不易,屢用屢驗。
肚血敘急方
吐血不止,用青柏葉一把,乾薑三片,阿膠一挺炙。共三味,以水二碗,煎一碗服。
又,就用吐出血塊,炒黑為末,每服三分,以麥冬湯調服。
又,以古金墨磨汁,同蘿蔔汁,飲之。
痰帶血絲,童便、竹瀝止之。
又,茜根末二三錢,童便煎服。吐血不止,藕汁加童便良。
又,大蘇葉根,搗汁溫服。
鼻血欲死,亂髮燒灰,水服,方寸匕,吹之。
又,刀刮指甲末,吹之,即止。
一人少患血症,用露漿方
中秋前後,用無五棓子,新青布一二疋,扯作十餘段,每段四五尺,五更時,於百草頭上,荷葉稻苗上尤佳,先用細竹一根,掠去草上蛛網,乃用青布,系長竹上,如旗樣,展取草露水,絞在桶中,展濕即絞,視青布色淡,則另換新布,陽光一見即不展。所取露水,用磁(瓷)罐洗淨盛貯,澄數日自清,晚間用男(人)乳一酒杯,約一兩半,白蜂蜜一酒盞,人參湯一酒杯,多少同乳,人參鬚上等四五分不拘,總人一宮碗內,將露水一飯碗,攙入宮碗,共得七八分,和勻,以綿紙封口,用碟蓋好。次日五更,燒開水兩大碗,將宮碗內露,隔湯整熱,睡醒時,緩緩溫服之。蘭所以殺蟲,露去諸經之火,參補氣,乳補血,蜜潤肺,治一切虛損勞症,奇效。
辛稼軒初自北方還朝,官建康,忽得?疝之疾,重墜大如杯,有道人教以取葉珠,即薏苡仁,用東方壁土,炒黃色,然後水煮爛,入砂盆內,研成膏,用無灰酒調下二錢,即消。沙隨先生,晚年亦得此疾,稼軒親授此方,服之亦消。然城郭人患不能得葉珠,只於生藥鋪買薏苡仁,亦佳。
治腎虛腰痛方
用杜仲酒浸透炙乾,無灰酒調下。
又記治食生冷心脾痛方
用陳茱萸五六十粒,水一大盞,煎取汁去滓,入平胃散三錢,再煎熱服。
又沙隨嘗患淋
日食白東瓜三大甌,而愈。
治喉閉方
用梧桐子一二十粒,研細,少加醋,服下痰去自愈。
又用帳帶散,惟白</a>礬一味,或不盡驗。南浦有老醫,教以用鴨嘴、膽礬,研細,以配醋調灌。有鈴下一老兵妻,患此垂殆,如法用之,藥甫下咽,即大吐,去膠痰數升,立差。
又治眼障,用熊膽少許,以淨水略調,盡去筋膜塵土,用冰腦一二片,癢則加生薑粉些少,時以銀筋點之,奇驗。赤眼亦可用。
急治時行瘟症方
藿香(二錢) 紫蘇(錢五分) 蒼朮錢(二分) 赤苓(三錢) 白芷(一錢) 陳皮錢(五分) 川樸(一錢,薑製) 烏梅(四個,打碎) 檳榔(一錢) 半夏(錢五分,薑製) 桔梗(一錢) 引加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水三杯,煎成一杯,溫服。
痰火神丸方
大黃(五兩,酒蒸極黑) 陳皮(一兩,去盡白) 白朮(二兩,土炒) 前胡(二兩) 枳實(二兩,麩炒) 山楂(二兩) 生甘草(四錢) 大半夏(二兩) 花粉(二兩,土炒)
製半夏法:生薑自然汁泡之,三次用姜三兩,取汁,滾水半碗入半夏內,一次泡七天,取出焙乾,共為細末,老米煮粥搗爛為丸。
附錄
《石室秘錄》卷五岐天師兒科治法
天師曰,兒科得其要,無難治。今傳一法門,使萬世小兒,盡登仁壽,法在先看氣色,後看脈。小兒有痰,其顏色必鮮豔,以鼻之上、眼之中間、中正精明穴上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亦)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乃(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腎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黃筋現於山根,不論橫直,總皆脾胃之症,止有此數色,無他顏色,故一覽而知小兒之病矣(按:《方論》原文為「觀其色,而病可知矣」)。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何獨不然(按:《方論》為「小兒不然」),但小兒不必看至數,止看其數與不數耳(按:《方論》僅一句「但看其數與不數而已」),數甚則熱,不數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方論》下為「余不必談」),七表八里,俱不必去看,自知吾訣,則《脈經》亦不必讀也。有止歇者,乃痛也,余亦不必再談。
小兒症大約吐瀉厥逆,風寒暑熱而已,其餘痘疹瘖,余無他病。或心腹痛,或有痞塊,或有瘡疔,可一覽而知也。然而小兒之病,虛者十之九,實者十之一,故藥宜補為先,今立三方通治小兒諸症。第一方:
人參(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一分) 陳皮(二分) 神麯(三分) 半夏(一分)
此六君子加減也,通治小兒脾胃弱病,神效。如傷肉食者,加山楂五粒;傷米食者,加麥芽五分;傷麵食者,加萊菔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去甘草加生薑三片;瀉者加乾薑三分、豬苓五分(按:此方在《方論》中為治黃筋現於山根者,脾胃衰弱之症,原方中無半夏,有麥芽二分、淡竹葉七片,在用藥加減變化上,陳士鐸亦有修改,但在原則精神上均相同)。
第二方治外感也,或傷風傷寒,或咳嗽,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鼻塞,或痰多,或驚悸,或角弓反張,皆以此方通治之,無不神效,方用:
柴胡(七分) 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半夏(三分) 黃芩(三分) 白芍(二錢) 當歸(五分) 茯苓(五分) 水煎服
頭痛〔者〕,加蔓荊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實火也,加梔子一錢;按之不痛者,乃虛火也,加甘草八分、管仲</a>五分、廣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脅痛者,加白芍三錢。腹痛者,以手按之而疼甚者,乃食也,加大黃一錢;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乾薑三分。汗出不止者,加桑葉一片。眼痛而紅腫者,乃火也,加黃連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二分(按:此方在《方論》中為治感冒風寒方,原方中無黃芩、桔梗,而有半夏三分,在用藥加減變化上,陳士鐸亦有修改,在原則精神上均相同)。
第三方治虛寒之症,夜熱出汗,夜啼不寐,怔忡,久嗽不已,行遲語遲,龜背狗肚,將成癆瘵等症,方用:
熟地(三錢) 山萸(二錢) 麥冬(二錢) 化五味(五分) 元參(二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 薏仁(三錢) 丹皮(一錢) 沙參(二錢) 地骨皮(二錢) 水煎服
倘兼有外感,加柴胡五分、白芍三錢、白芥子一錢,余無可加減矣(按:《方論》及傳世本《兒科》中無此方,非傅山</a>之經驗方,為陳士鐸所增補,因與傅山小兒諸症,處方用藥精神不相符)。
岐天師傳《兒科》秘法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方用: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山楂(三粒)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有青筋橫直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按:《方論》為「加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
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芽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蓋熱極(積)於胸中也(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花粉〔可也〕。
〔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必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水瀉,或上吐,或下瀉(按:《方論》為「或吐瀉」),或腹痛,或不思食,(《方論》下為「方用」),余定一方,皆能服,服之無不神效。如皮黃,即黃筋也。方用:
白朮(五分) 茯苓(五分) 陳皮(二分) 人參(二分) 神麯(一分) 麥芽(二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加淡竹葉(七片)
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按:《方論》無天花粉);有熱如口渴者(按:《方論》作:「如口渴有熱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呼者,乃食積也(按:《方論》作「腹痛按之大叫者,食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加乾薑二分。如身熱者,不可用此方。余另立一方,萬全湯(按:《方論》無此二句)。
凡小兒發熱者,無論夜熱、早熱、晚熱,用之無不神效,方用:
柴胡(五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二分) 甘草(一分) 山楂(三粒) 黃芩(二分) 蘇葉(一分) 麥冬(一分) 神麯(三分) 水煎服
冬天加麻黃一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秋天加桔梗三分(按:《方論》中無天字)。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瀉者加豬苓一錢;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小兒諸症,不過如此,萬不可作驚風治之(按:《方論》無萬字)。有驚〔風〕者,有疳者,用脾胃方,加蒲黃三分、黃芩三分可也。
治小兒痢疾神方(按:《方論》無神字):
當歸(一錢) 黃連(二分) 白芍(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甘草(三分)
紅痢加黃連一倍(按:《方論》作「紅痢倍黃連」),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加甘草,多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此方通治小兒痢疾,加減之無不神效。
治小兒瘧疾方
柴胡(六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厚朴(五分) 水煎,露一宿,再溫與之服。
熱多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寒多者加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間發〔熱〕者,不用加;腹痛者加檳榔三分(按:《方論》中此方有青皮、半夏,而無檳榔、枳殼;而陳士鐸在此方中以檳榔、枳殼易青皮、半夏;陳之改方,較傅山原方為佳,二方合用亦可。因治成人瘧疾,用檳榔、枳殼、厚朴有奇效,人所不知)。
治小兒咳嗽神效方(按:《方論》原為「小兒咳嗽方」):
蘇葉(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
有痰加白芥子(五分)
治小兒口疳流水口爛神方
黃柏(二錢) 人參(一錢) 為末,敷口內(一日三次),二日即愈。一匙一次,一日不過用三次而已。小兒之疳,皆虛熱也,用黃柏以去火,人參以健脾土也。大人亦可用,神效(按:《方論》作「大人用之亦最效」)。
治小兒便蟲神方,諸蟲皆可治(按:《方論》作「小兒便蟲方」):
榧子去殼五個,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服完蟲盡化為水矣。大人亦用去蟲,蓋榧子最能殺蟲,又不耗氣也,食多則傷脾。
治小兒蟲積方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去殼),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與小兒十丸服之(每服十丸),二日即便蟲,五日痊愈,神方也(按:《方論》無此句)。
兒科(驚、府、吐、瀉、生下不肯食乳、臍下不幹、肚臍突出)
小兒病驚、疳、吐、瀉盡之矣,然而驚、疳、吐、瀉不可不分別言之也。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蓋小兒陽旺內熱,熱極則生風,是非外來之風,乃內出之風也。內風何可作外風治之,故治風則死矣。法當內清其火,而外治其驚,不可用風藥以表散之也。吾今特傳奇方,名為清火散驚湯,方用:
白朮(三分) 茯苓(三錢) 陳皮(一分) 梔子(三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一分) 柴胡(三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驚上。又加去火消痰之品,自然藥下咽而驚風定也。
按:《方論》及傳世本《兒科》尚有用「壓風湯」治驚風氣虛者,《石室秘錄》的《兒科》中無。此外,《方論》中尚治驚風抽制經驗方,在傳世本及《石室秘錄》兒科中均無。
傳世本《兒科》中有「急慢風三六九日一切風俱治」方,而在《方論》及《石室秘錄》中則均無。
膽南星 雄黃 硃砂 人參 茯苓 天竺黃 鉤藤 牛黃 麝香 鬱金 柴胡 青皮 甘草 為細末,煎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疳症乃脾熱也,然亦因心熱而脾火旺極,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而濕熱上蒸,口涎正不能遽止。治法不能徒清脾火,而當先散心火,方用止肝散:
蘆薈(一錢) 黃連(三分) 薄荷(三分) 茯苓(二錢) 甘草(一分) 桑白皮(一錢) 半夏(三分) 水煎服
此方心脾兩清之聖藥,不專清脾,引火下行,則濕自去。濕熱去,則疳病自愈矣。
按:《方論》中尚有治疳症的「又方」,傳世本及《石室秘錄》兒科中均無。《方論》及《兒科》中的「口疳流水口爛神方」,陳士鐸移前:「疳症瀉痢眼障神效方」,則被陳士鐸刪去。
吐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蓋小兒恣意飽餐,遂至食而不化,久而停積於脾中,又久之而上衝於胃中,又久之而大吐矣。故治吐必先治胃,治胃必先治脾。吾有奇方,止吐速效,方名定吐湯:
人參(一錢) 砂仁(一粒) 白朮(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半夏(一分) 乾薑(二分)
〔水煎服〕,無不愈者。此方即六君子之變方,乃治脾胃之聖藥,脾胃安而化導速,自然下行,不至上吐。況方中加減得宜,消積有法,有不奏功如神者乎?
按:《方論》及《兒科》此方尚有麥芽五分、山楂三粒。《方論》為水煎服。夏加黃連三分,冬加乾薑三分,止小兒吐無不愈,此方六君子之變方。
瀉症則專責之脾矣。論理亦用湯可以取效,然而瀉有不同,有火瀉,有寒瀉,不可不分。火瀉者,小兒必然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喜冷飲而不喜飲熱湯,若亦以前方投之,則益苦矣。予另有奇方,名為瀉火止瀉湯,方用:
車前子(二錢)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三分) 澤瀉(五分) 豬苓(三分) 麥芽(一錢) 枳殼(二分) 水煎服
一劑即止瀉,車前、茯苓、澤瀉、豬苓皆止瀉分水之聖藥;白芍以平肝,使不平克脾;黃連清心火,不來助脾之熱;用麥芽、枳殼消滯氣以通水道,不必止瀉,瀉自止矣。
寒瀉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幹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飲,又不可用瀉火之湯,五苓散可也,然而五苓散尚欠補也。蓋小兒致(至)於寒瀉,未有不大傷脾氣者。脾氣即傷,非人參不能救,五苓散無人參,僅能止瀉,元氣未能頓復。我今傳一奇方,名為散寒止瀉湯,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二分) 甘草(一分) 乾薑(二分) 砂仁(一粒)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此方參苓、白朮乃健脾補氣之神品,分濕利水之聖藥也。又加肉桂、乾薑以祛寒,砂仁、甘草、神麯以調和之,則寒氣自然越出,而泄瀉自止矣。
小兒生下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小兒初生,臍汁不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如無通草,〔用〕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
岐天師傳治回毒方
回毒即消丹
金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痊愈,不須三劑也。畫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湯神效。凡服藥不效者,焚符於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符樣刪去)咒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吾奏天師歧真君律令敕。書符前後念一遍,焚於藥內又念一遍,此秘訣也。
按:世傳本《兒科》中名痘症回毒或疔毒方:
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一錢) 水煎服。
此外,《兒科》中尚有「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將棄之,藥下咽即活」,《方論》及《石室秘錄》均無:
人參(三錢) 陳皮(一錢) 蟬蛻(五分) 元參(二錢) 當歸(二錢) 荊芥(一錢) 水煎服
此乃元氣虛而火不能發也,故用人參以補元氣,元參去浮游之火,陳皮去痰開胃,則三無礙而相得益彰。荊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生新去舊消瘀血,蟬蛻解毒除風,世人何知妙法。初起時不可服,必壞症乃可服。
岐天師又傳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黃耆(二兩) 薏仁(三兩) 甘草(二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五分) 肉桂(五分) 水煎服,四服痊愈。
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
又傳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
蘇葉(一錢) 麥冬(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升麻(五分) 生地(二錢) 元參(三錢) 青蒿(三錢) 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方〕治四時之疹,余方治夏時熱疹也,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附張真人傳治四時疹方:
元參(三錢) 麥冬(二錢) 蘇葉(一錢) 升麻(八分) 天花粉(一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生地(三錢) 黃芩(八分) 桂枝(二錢)
水煎熱服,無不神效,惟夏天加青蒿三錢可也。小兒初數月,〔分量〕減半,一周〔歲〕外,照此分量,不必再傳方也。服吾方一劑即愈,何至三撰。
又傳治水痘方,亦治熱症而有水氣也:
柴胡(一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五分) 竹葉(十片) 燈心(一撮) 水煎服
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有火加黃連一分;余可不必。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痘治法
天師曰:今人看痘為難治,不知得其法則無難也。初起之時,不論身弱身強,先以補氣補血之藥為君,加一發散之藥,則重則必輕,而輕者必少。無如世人以寒涼之品為主,又助以劫散之味,此所以輕變重、重變死也!吾今傳五方,朝夕服之,至七日無不結壓。再無回毒之症,十人十活,不殺一小兒也。
第一日方
小兒身熱,眼如醉眼者,此出痘兆也。若不是醉眼,則非出痘,不可用此方,用治外感方治之。若見眼醉,急投此方,則痘點即見,不必待三日而自出也。方用:
黃耆(三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
此方五歲以上者,俱照此分量。五歲以下者減半,周歲內者又遽減之。服此藥自然神思清爽,服後見點,再用第二方。
第二日方
白朮(二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當歸(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二錢)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荊芥(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白芥子(二錢) 金銀花(三錢)
服此藥後,一身盡見點矣。其色必紅,而無色白、色黑之虞矣。
第三日方
人參(五分) 白芍(三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元參(二錢) 神麯(三分) 丹皮(一錢) 水煎服
服此方後,盡皆灌漿,無不氣血之足,永無退症之虞矣。
第四日方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熟地(五錢) 茯苓(二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白朮(三錢) 白芍(二錢)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服此方後,小兒必然口(脾)健,要吃食不已。不妨少少頻與,亦不可食多也,第五方不必再用矣。然更傳之者,恐小兒多食,更生他病。
第五日方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有食加麥芽五分、山楂五粒,若不傷食,不必加(也),止加金銀花三錢。
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以上本兒年歲,小者俱照第一方減之。如小兒已身熱〔見點〕,日用第三方,〔至第〕四日,則用第四方。如壞症,另用壞症方(按:回毒方、回毒歲久不愈方,應在此條後)。
此外,在《方論》及《兒科》中有「治火丹方」二方,《石室秘錄》中則無。
《方論》中尚有「洗胎毒方」、「口瘡方」、「夜啼方」、「尿血方」、「寒積食積方」,《兒科》及《石室秘錄》則均無。
附:潘昌遠堂選方
(此部方從傅山男女科中摘錄)
急救時症仙方
此方淨疴,淨嘔,淨肚痛俱合。
蒼朮二錢,泡,柴胡、羌活、藿香各二錢,六曲三錢,炒,澤瀉、木通各一錢,清遠茶三錢,老蔥二條,連根為引。
抽筋正方
用豬糠,灑炒熱透,乘熱用布包住,熨患處。如熨冷,再炒熱,再熨即愈。
單、雙鵝喉或喉痹等症妙方
應效多人。
土細辛(又名金茶匙):用新鮮生的搗爛,取汁,開些少酒,灌入口內。將鵝毛攪汁,入至喉中。不久,其痰吐出,即愈。
發癲發狂良方
此症由熱盛所致,應效如神。假矮瓜其葉背有筋便是,將此樹身並根堡水,堡至一日之久,交發狂者飲之便愈。
應效馬嘴疔方
鮮生水仙子洗淨,煅灰,放在地,去火氣,用燈盞底油開搽。
此方傳自羅浮,有友得之已久,而未嘗目睹其驗。適於舊歲,有友偶患此症,用治即愈,亦信其神妙。
治毛疔方
此症初起,登時或肚痛看肚,或前心、後心痛看前心,後心,或頭痛如刀刺一樣看頭額角,必有起影映如蚊口一樣。即將針嘴拔到,必停針,即是毛疔,可用針嘴挑破,刮去血,便見安然,後服解毒湯。
銀花五錢,天葵、蒲公英、甘谷各二錢,地丁三錢,淨水煎服。
急救傷署夾邑、夾食妙方(不可輕視)
青蒟七塊,綠豆、黃皮核各一方,尖檳三文,白欖七個,五靈脂二個,硃砂五十文,六一散二文,淨水煎服。
立止牙痛方(當面見功)
生硼砂、牙硝、冰片、元明粉各等分,為細末,搽患處。
滾油、滾粥、滾湯、滾水所傷方(此係應效多人)
生豬脊肥肉,生扁柏葉、生蔥,三味各等分,用刀琢爛敷患處。
疴痢症妙方
鐵門閂系井欄邊之假芫葵,骨如鐵線,葉如雞腳(趾)指樣,搗爛取汁,堡燒酒,沖生蜜糖服。
鐵打吊瘀藥醋方
紅花、蘇木、三稜、莪朮、梔子、三奈、羌活、牛膝、加皮、乳香、沒藥、續斷,每味各一錢五分,為粗末,用黑醋煮透,乘熱熨患處。
生無名腫毒或運甲或石硬等方
有破損不合用。
斑蝥、獨活、白灰、視水、米醋,將斑蝥、獨活研粗末,同白灰、梘水、米醋煮透,乘熱浸洗之。
毒蛇咬傷良方
五靈脂、靈仙、白芒、川貝、雄黃精各二錢,用酒堡服。倘服藥不下,其頭上必有小泡,即將此泡挑破,其藥立下,應效如神。
生蛇頭纏指妙方
甕菜遠搗爛,加片糖,擀勻敷患處。
生臭田螺妙方
柿餅一個切片,用生薑汁潤,搗爛入兒茶末和勻,敷患處。
癲狗咬傷良方
牆腳青苔、臭草、片糖,搗爛,敷患處。
炮火鐵砂所傷方
番石榴葉搗爛,敷患處,其鐵砂自出。
誤食神仙大睡(一名山未滿)方
用甕菜擂爛,渣汁灌飲,即吐而愈。若牙關緊閉,從鼻灌入,亦吐而愈。
誤食鴉片姻膏方
山膽礬二錢,為末,沖生水灌飲,即吐而愈。
發熱症出周身芽菜方(此經驗)
此症熱盛所致,周身出一條條白色,如芽菜一樣,凡染此症,坐臥起立俱痛。可用新鮮生穀芽,擦之便條條斷落。若無新生穀芽,即用新谷發濕,搗爛,擦之亦斷落。
附:經驗堂選方
治外痔方
凡人勞思過度,傷皮滯血,此痔所由成也。初起於出恭前面後,略有微血。若不知節慮養脾,又不得良方調治,遂至血耗病深,而黃倦郁,氣滯濕凝,結瘡於腸頭,而出恭之苦,不勝言矣。予曾患此,備嘗艱苦,幸神賜良方,往患頓平,如釋重債,特刊公世。且藥和和平詢,稱奇異云。
搽方
黑棗三枚,去核,入以銅綠,合回。用紅土包好,全性,去了紅土,取出黑棗、銅綠,研細末。
另加藥散:
雄黃精、白芷、滑石、甘草節、防風、荊芥穗、角刺、花粉各二錢,共為細末,入上存性二味,用真麻油開搽患處。
洗方
川萆薢、蟬蛻、蒼朮、白芷、角刺、花椒、堡水,日洗數次。
食方
川萆薢、防風,堡豬精肉湯飲之。
每食飯,用好酒三五杯,灌飯同食,以暖脾滯氣。
治跌打傷內筋骨腫痛吊瘀方
不見血合用。
凡跌傷、打傷,其內必有瘀血凝滯,必消其瘀乃平,而切近莫如即患處治之,尤捷收功,方用:
桃仁、歸尾、桂枝、蘇木、草烏、白芷、防風、川烏、大黃、沒藥、荊芥、紅花、乳香、續斷各二錢,細辛四錢。
共為粗末,每用四錢,加酒半斤,加生蔥半斤,瓦缽煮滾,乘熱洗熨患處,日洗數次,見功甚速。忌用水煮,因必借酒力、蔥力,方能直透皮毛,而入內也。是以再熨必再加酒並蔥,實以酒、蔥為使焉。
附:葉天士先生真傳眼科方
此書乃蘇郡名醫葉天士先生所傳眼科奇方,存留濟世,屢試屢驗,試應患目之金針,有瞽復明之妙,不啻迴天再造之功。
瞳仁屬腎,黑珠屬肝,白珠屬肺,內外眼角屬心,上下胞屬脾。
茲特手錄,切宜珍寶。忽視為泛泛,則幸甚。方開於後。
荊齊湯
荊芥、防風、川芎、蔓荊子、赤芍、蟬蛻、青葙子、菊花、生地、車前子各一錢,甘草四分,生薑一片引。
凡白眼珠有紅絲,微痛者,宜用荊芥湯治之。
如大眼角紅腫,仍用荊芥湯加酒炒黃芩;
四分者,心火也,木通少許,引用淡竹葉八片,生薑一片。
涼血散火湯
生地二錢,赤芍、蟬蛻、黃芩、丹皮、荊芥、歸尾、防風、柴胡各八分,車前子一錢,生薑一片引。
凡白眼珠盡紅腫痛,失眸流淚者,火盛也,宜用此湯治之。
如頭痛惡風,或發熱,加羌活八分;眼痛不可忍,口渴,加酒炒黃連八分;腫不消,紅不退,加紅花四錢。
此乃百發百中,慎勿輕視。
附:刺疔捷法
治疔要言
凡疔症發於頭面手臂者多,發於腹背下部者少。初起時一小瘰,或麻或癢而不痛,漸即長大,急須戒口,一切魚肉葷腥煎炒發食務要忌淨。治法先看疔之發於何處,翻閱歌訣,用小鐮刀或三三稜針按穴輕刺,略為出血,隨以麻油和食鹽點穴上,以透泄其毒,切勿將疔頭刺破為要,即以疔膏藥隔水溫軟捏扁貼於患處,初起二三日立見消化,無須服藥矣。如疔頭焮腫者,膏藥外用鮮菊葉搗爛塗之,即能消腫,再用菊葉搗汁服之神效。菊花種類甚多,惟深秋開花者方可入藥。若遲誤至六七日,未食發物尚可見效,若疔頭破爛,或食發物者須防毒陷,難治。更或寒熱交加,務須延醫審脈定方,外內兼治矣。毒甚者先服蠟礬丸以護心包,庶免內陷之慮。大凡病症用藥以清涼解毒為主,勿用散藥及羚羊角之屬。舊本雖有成方,未免雜出。刪之不錄(原書有十二經循行圖,今略)。
治疔歌
鶴頂疔生督脈經,宜刺百勞與天庭,
印堂人中與尾骶,委中兩穴保安寧。用癟桃炙炭清油調敷
天庭疔從尾骶刺,肩井面岩百勞治,
插花頰車與地合,中衡一穴須刺至。
天門疔刺尾骶穴,肩井地倉又龍舌,
地合面岩與插花,百勞一二至三節。
太陽生疔關衝刺,百勞七切須挑至,
地合肩井與印堂,大敦竅陰穴當記。
前髮際疔尾閭訣,環跳竅陰是要穴,
地合百勞與曲池,燕利兩穴又龍舌。
插花疔屬肝膽經,髮際印堂刺甚靈,
百勞七節與地合,竅陰大敦保安寧。
大頭疔發頭腫大,急刺尾骶可安泰,
天庭地合與百勞,中衝一訣可無害。此疔起於印堂上寸許,毒重則頭腫大
印堂疔刺尾骶穴,關衝百勞人中決,
更刺兩顴並面岩,心肺火毒可療滅。
山根疔刺尾骶穴,百勞挑至第四節,
人中地合與印堂,兩顴骨上亦須訣。
眉中生疔肝脾熱,須刺隱白大敦穴,
地合兩旁食指尖(即商陽穴),百勞七節與龍舌。
眉燕眉梢兩處疔,牙咬龍舌曲池經,
百勞大敦與隱白,肩井一訣保安寧。
上下眼胞若生疔,隱白厲兌與天庭,
更尋曲池並龍舌,中衝穴與委中靈。用鮮天南星,米醋摩塗患處
鼻節疔向印堂訣,百勞關衝尾閭穴,
天庭地合與承漿,兩口角旁是要訣。
鼻環疔向尾骶訣,百勞一節至四節,
地合印堂兩頰車,關衝穴與外龍舌。
穿鼻疔須刺關衝,地合天庭地倉逢,
面岩印堂與厲兌,尾閭一訣最能松。
迎香疔刺商陽穴,合谷曲池尾骶決,
地合百勞與天庭,陽明熱毒即除滅。
散笑穴疔刺尾骶,唇內齒根(即斷交穴)證可除,
百勞關衝與地合,天庭印堂刺即舒。
鼻尖疔向人中訣,地合印堂兩龍舌。
顴骨疔刺厲兌穴,小指外側少澤訣,
內外龍舌與大敦,髮際左右看分別。生左決左,生右決右
面岩疔刺厲兌穴,天庭百勞與龍舌。
大敦地合與印堂,髮際關衝頰車決。
頤疔宜從肩井刺,商陽合谷曲池至。
顴髎疔又名對齒,小指外側少澤使,
合谷一穴左右分(生左決左,生右決右),中衝一穴刺乃至。
牙咬疔刺合谷穴,手三里與曲池決,
疔旁上下左右刺,地閤中沖兩顴泄。
頰車疔刺合谷穴,地倉少商肩井決。
上反唇疔中衝決,委中面岩是要穴,
唇內齒根名斷交,印堂關衝與龍舌
下反唇疔加地合,其餘俱照上反唇,照上反唇各穴刺之,再刺地合。
人中疔刺尾閭穴,斷交委中是要訣,
天堂地合與印堂,百勞刺至第三節。
吊角疔刺承漿穴,十指尖與地倉決,
委中隱白與耳湧,肩井巨骨是要訣。此疔又名鎖井
鎖口疔刺地合穴,天庭印堂與龍舌,
耳湧耳垂與委中,面岩中衝是宜泄。
地合疔向髕骨決,承漿兩顴天庭穴,
中指尖根各一針,男左女右有分別。中指尖即中衝穴,指根在中指第三節近掌處
耳下項疔合谷治,插花肩井面岩使,
再兼環跳與竅陰,百勞印堂俱宜刺。
耳門疔屬三焦火,肩井合谷刺甚妥,
脘後外關與關衝,中衝穴內刺亦可。
耳湧疔刺合谷穴,更兼肩井又龍舌。
中指尖根各一針,百勞七節亦須決。
耳後生疔屬膀胱,肩井至陰面岩當,
中指尖根各一刺,百勞委中與印堂。
後髮際疔刺至陰,尾骶骨上二節尋,
肩井百勞委中決,數處挑泄患無侵。
正對口疔屬督脈,須刺尾骶是上策,
天庭地合與印堂,百勞委中可解厄。
偏對口疔刺至陰,印堂尾閭委中針,
地合百勞二節刺,膀胱毒解患無侵。用九頭蘭花根、射干二味同搗,入鹽少許,貼於患處
舌尖生疔心火熾,中指尖頭(即中衝穴)須一刺,
百勞承漿與印堂,少衝少府為之使。川連五分、蓮心五粒煎汁,敷患處效
喉內患證鎖喉癰,兩少商穴刺即松。用鮮牛膝一兩、鮮馬蘭根一兩同搗,再用金果蘭淨末一錢,毛茨茹(疑為毛茨菇之誤)淨末一錢,四味共搗和絞汁,用鵝毛蘸汁刷入喉內,吐出風痰立愈,屢見神效。
喉傍生證發痘後,可刺少商合谷口。
肩井生疔刺龍舌,後谿竅陰是要穴,
地合缺盆與曲池,髮際印堂尾閭決。
腋下生疔名挾癰,肩井巨骨與少衝。
臥胸疔又名井疽,中脘關元氣海居,
百勞三節又七節,初起即刺可消除。
手掌疔生勞官穴,脘骨內關中衝決,
髕骨曲澤與印堂,六處刺之毒自泄。
紅絲疔從脈門起,先斷絲頭刺可止,
寸寸挑至近疔頭,中衝穴與龍舌使。紅絲疔亦有從合谷發者,再刺商陽穴,亦有從腳土(疑為上字之誤)發者,挑法俱先從紅絲延處,當頭先刺,寸寸挑至近根,若有白泡,先挑破之。
手槽疔生威靈穴,可刺肩井與龍舌,
更加時骨與曲池,四處記取是要訣。
螺紋疔生大指頭,雲門尺澤有來由。
食指生疔刺合谷,曲池龍舌不須憂。
中指生疔刺曲澤,內關龍舌細推求。
無名指生關衝刺,肩髎外關可參謀。
小指生疔刺脘骨,後谿前谷穴須搜,
初起俱將豬膽套,指根一決證可瘳。
凡手指生疔,不論何指,初起速將豬苦膽連汁套於手指上即能消腫;或用黃連、蜈蚣研末,雞子清調敷患處。
指根者患疔之指根第三節近掌處,如患大指即刺大指根;如患食指即刺食指根,余仿此。
手背疔屬手少陰,脘谷外關龍舌針,
四圍微微細針刺,雄黃敷解患無侵。
背脊疔屬督脈經,尾骶委中百勞靈。
髕骨生疔刺厲兌,膝眼委中刺無害。
湧泉穴中百勞刺,陰谷太谿為之使,
腳虎口中須一針,前後隱珠俱可治。
肉龜疔生腳背上,其形似龜痛難量,
急用銀針刺四圍,艾灸疔頭可無恙。
神效疔膏方
松香二十兩。用桑柴灰煎汁澄清,入松香煮爛取出,納冷水中,少時再入桑柴灰水中煮以白如玉為度。
百草霜五兩。取百草霜法,先須刮淨鍋底,要專燒茅柴百草,取煙煤刮下篩淨研極細無聲為度,樹柴煙煤無用。
去油乳香(三兩,研極細) 白蠟(二兩,切為粗末) 去油沒藥(三兩研極細) 黃蠟(十兩刮取片) 麻油(六兩) 銅綠(五兩研細過絹篩,研無聲)
選吉日淨室,焚香齋戒修合,忌婦女雞犬及孝服人見。用桑柴火先將麻油入鍋煎滾,次下松香,候稍滾再下白蠟,候稍滾再下黃蠟,候稍滾再下乳香,候稍滾再下沒藥,候稍滾再下銅綠,候稍滾再下百草霜。滾過數次,於鍋內冷透,搓成條子,丸如桂圓核大,收藏磁(瓷)器內。臨用取一丸呵軟捏扁,切勿見火,貼於患處,頃刻止痛,次日消腫即愈。已破爛者,貼之亦可霍然,神效之速,百發百中,疔瘡藥之至寶也。此方活人甚多而需費無幾,務望諸善士或合藥,或刻方廣為施送,費甚小而功甚大也。
忌食葷、腥、煎、炒、辛辣沸湯、大熱、生冷麵食、豆腐、茄子、王瓜、酒、肉等物。
考正穴法
頭部
鶴頂 當頭頂從鼻直上入髮際三寸半
天庭 當頭從鼻直上入髮際五分
天門 即日月兩額角
插花 額兩旁上髮際一寸半
太陽 眉後陷中,紫脈上是穴,忌刺
前髮際 太陽穴上三寸
印堂 兩眉間陷中
眉燕 眉頭
穿鼻 鼻梁兩旁
鼻環 鼻兩環笑縫中
顴骨 即面頄骨
面岩 顴骨下
耳湧 耳尖上卷耳取尖即是穴
耳垂 即貫耳處
耳門 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忌刺
迎香 鼻下孔旁開五分
散笑 離迎香穴開三分
顴髎 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
牙咬 顴髎下,頰車上
頤髎 腮骨前
地倉 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脈微動
頰車 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取之吊角下口兩角
承漿 唇稜下陷中,開口取之
地合 頷稜正中
人中 又名水溝穴,鼻柱下近孔陷中
斷交 上唇門牙正中齒根
後髮際 枕骨下兩旁
正對口 頸骨上與口相對
偏對口 正對口部位兩旁
耳後旁光 耳後高骨處
膺腹部
肩井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隙間陷中
肩髎 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缺盆 肩下橫骨陷中
中脘 臍上四寸
雲門 巨骨下缺盆外旁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各六寸
膻中 兩乳間折中有陷仰取之
氣海 臍下一寸正分
關元 臍下三寸
背部
百勞 又名大椎,脊骨第一椎上陷中與肩齊
燕利 脊骨第五椎兩旁
尾骶 脊骨二十一椎下
環跳 脾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得之
手足部
龍舌 尺澤穴直上大肉上俗名老鼠肉
外龍舌 肘骨直上,與內龍骨(骨當為舌之誤)相對
十指尖 十指尖頭正中名十宣穴
肘骨 手肘骨尖上,屈肘得之
威靈 手背高骨處
髕骨 即膝蓋骨
膝眼 髕骨兩旁,禁深刺
少商 手大指內側去爪甲角韭葉許
尺澤 手肘中約紋上兩筋問
少衡 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韭葉許
少府 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
少海 手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取之
中衝 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勞宮 手掌中央,禁刺
內關 手掌後去脘二寸兩筋間
曲澤 手肘內廉大筋 內橫紋中屈肘向頭取之
少澤 手小指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
前谷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後谿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
腕骨 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關衝 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外關 手腕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
商陽 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合谷 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手三里 曲池穴下二寸
曲池 手肘後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
隱白 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韭葉許
陰谷 膝下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太谿 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湧泉 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白肉際跪取之
前後隱珠 湧泉穴前後
大敦 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
委中 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
至陰 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韭葉許
竅陰 足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韭葉許
厲兌 足大指次指之去爪甲韭葉許
考穴取寸法
頭部
直寸,用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並依此法取之。橫寸,用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並依此法取之。
膺腹部
直寸,取中行心蔽骨下至臍其折八寸,人無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臍心其折九寸依此取之。橫寸,用兩乳間橫折作八寸悉依此取之。
背部
大椎穴至尾骶骨穴共計二十一椎通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直寸悉依此取之。取橫寸法與手足部同。
手足部
取寸用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頭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蔑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如用繩量,則伸縮不準。此謂同身取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