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3个月前 作者: 许宏
小柴胡湯(三十三)
治少陽經發熱,口苦耳聾,其脈弦者。又治太陽陽明二經發熱不退,寒熱往來。
柴胡(八兩) 半夏(半升)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胸中煩而不嘔者,熱聚而氣不逆也。甘草令人之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辛散逆氣,既不能嘔,無用半夏之辛。治熱宜寒,破聚宜苦,故用栝蔞實苦寒之劑,以瀉胸中蘊結之熱氣也。)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一兩半,栝蔞根四兩。(半夏性燥,能損津液,渴者故去之。栝蔞根性寒,能生津止渴除熱,人參能潤養津液,故加此二者用之。)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白芍藥三兩。(少陽腹痛者,為中有寒,故去黃芩之寒,加白芍藥止痛而益其中也。)
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甘能令人中滿,痞者故去大棗之甘。咸能軟物,痞鞕者故加牡蠣之咸也。)
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為水蓄不行,故去黃芩之寒。淡味滲泄為陽,茯苓甘淡以泄停水也。)
若不渴,外有微惡寒而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服,取微汗則愈。(不渴者,無里證;外有微惡寒而熱者,表未解也。故去人參之補,加桂以取微汗而散未盡之表邪也。)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三兩,乾薑二兩。(咳者罵氣逆也,甘能壅氣,故去人參、大棗之甘,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加乾薑之熱而易生薑。上以上加減法,系正經中加減。外有師傅加減者,如發熱下利者,加五苓散。如嘔惡者,加橘紅。如胸中痞拮者,加枳實。如咳逆而發熱者,加丁香、柿蒂。如嘔吐者,加竹茹。)
湯議
議曰:病在表者宜汗,病在裡者宜下,病在半表半裡之間者宜和解。此小柴胡湯乃和解半表半裡之劑也。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膽經,能退表裡之熱,祛三陽不退之邪熱,用之為君。黃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氣,退三陽之熱,清心降火,用之為臣。人參、甘草、大棗,三者性平,能和緩其中,輔正除邪,甘以緩之也。半夏、生薑之豐,能利能汗,通行表裡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為佐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為感應,能解表裡之邪,能退陽經之熱,上通天庭,下徹地戶。非此智謀之士,其孰能變化而通機乎!
小柴胡湯證
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喝,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因天之時。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凡柴胡證,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令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須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一方小柴胡湯中加生地、丹皮、秦艽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病,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下,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陽明病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厥陰病,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疑問
問曰:諸方中獨小柴胡湯去滓再煎,何也?
答曰:取其汁清,能入膽之義。
大柴胡湯(三十四)
治太陽未解,便傳入陽明,大便不通,熱實心煩,或寒熱往來,其脈沉實者,以此方下之。
柴胡(八兩) 黃芩 芍藥(各三兩) 半夏 大黃(各二兩) 枳實(四枚)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前七味,滅四升,加大黃,煮取六升,去渣,溫服。
湯議
議曰:病在太陽者,多汗證;病在陽明者,多下證。苦太陽欲罷未罷,欲傳陽明未入陽明,雖有發熱身痛,脈來沉實,又兼大便不通,心腹脹滿;或有寒熱往來,又兼脈息沉實。若與承氣下之,奈何太陽未解;若欲麻黃汗之,又兼其內熱實,是以用大柴胡湯緩下之也。柴胡性涼,能解表攻裡,折熱降火,用之為君。黃芩能蕩熱涼心,用之為臣。枳實、芍藥二者合用,而能除堅破積,助大黃之功,而下內熱,而去堅者;生薑、半夏辛以散之;大棗之甘,緩中扶土,五者共為其佐。獨用大黃為使,其能斬關奪門,破堅除熱,宣行號令,而引眾藥共攻下者也。
大柴胡湯證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餘日,結熱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者,宜大柴胡湯,此無表裡證也。
疑問
問曰:大柴胡湯中必用大黃,古方中又云一方加大黃何也?
答曰:湯中若無大黃,何得言大柴胡湯下之者?此乃因前人無剛斷處也。
問曰: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大陷胸湯、十棗湯,此皆傷寒下泄之劑,各何所用?
答曰:大柴胡湯治表邪生內實者,下之急也。小承氣湯治里邪生內實也,下之緩也。大承氣湯治里邪生內實者,下之急也。調胃承氣湯乃緩其中,而下之緩也。桃仁承氣湯治小腹急結,血證者之急也。抵當湯乃破血證之峻者。大陷胸湯乃通開破結之緩者。十棗湯乃破停飲下水積之駃烈者也。
柴胡桂枝湯(三十五)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此方主之。
又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小柴胡和桂枝湯。
上如法。
湯議
議曰:傷寒六七日,邪當傳裡,微嘔、心下支結者,為里證見也,屬小柴胡湯。又兼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外證未去,故加桂枝湯和而用之,以解表裡之邪共見者也。
柴胡桂薑湯(三十六)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汗再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此方主之。
柴胡 黃芩 桂枝(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乾薑 牡蠣 甘草(各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
湯議
議曰: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表邪當解。今更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表邪未解也。又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者,又兼里邪也。此乃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故與柴胡為君,以散表攻裡,行少陽之分。黃芩之苦為臣,以解傳裡之邪。桂枝之辛,甘草之甘,以散緩之;頭汗出者,為津液不足,陽虛於上也,故與乾薑以固其陽;栝蔞根以生津液而止其渴,牡蠣之咸以消胸膈之滿,共為佐使,以解半表之邪也。苦其人左脈小,右脈大,寒熱膨脹而渴者,用之神應也。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七)
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曰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後以此方主之。
小柴胡湯內加芒硝三兩。
上如法
湯議
議曰:傷寒十三日當解,反胸脅滿而嘔者,邪氣猶在表裡之間,若用柴胡湯下之,則更無潮熱自利;若反以丸藥下之,虛其脾胃,邪氣乘虛入里,故曰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也。潮熱雖為熱實當下,奈有胸脅之邪未盡,且先以小柴胡以解外,再以本方中加芒硝而通泄也。
疑問
問曰:潮熱者,實也。既實且熱,何不用大柴胡、大承氣湯下之,卻用芒硝何也?
答曰:潮熱雖實,奈何先丸藥傷動臟腑,再用大黃下之,則脾氣傷而覆成壞證,只得用芒硝以浸潤之,而取利也。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十八)
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此方主之。
柴胡 人參 龍骨 牡蠣(各一兩半) 鉛丹 桂枝 茯苓 生薑(各一兩半) 大黃(二兩) 半夏(二合) 大棗(六枚)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加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渣,溫服。
湯議
議曰:傷寒八九日,邪氣錯雜,表裡未分而誤下之,則虛其里而傷其表。胸滿而煩者,邪熱客於胸中。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裡虛而津液不行也。譫語者,胃熱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陽氣內榮於裡,不行於表也。故用柴胡為君,以通表裡之邪而除胸滿。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薑、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錯雜之邪,共為使。以此十一味之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也。
小建中湯(三十九)
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
又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此方主之。
桂枝(三兩) 甘草(三兩) 芍藥(六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膠飴,候溶盡,去渣,溫服。
湯議
議曰: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中之味甘也。陽脈澀,陰脈弦者,為中虛內寒也。心中悸者,為氣虛。煩者,為血虛。故用膠飴為君,甘草、大棗為臣,以甘佐廿緩之也。白芍藥之酸,能收斂脾氣而益其中,故用之為佐。桂枝、生薑之辛,以散餘邪而益其氣也。
加減法
建中湯治虛痛者加黃耆,治心痛者加元胡索,治血虛者加當歸、川芎,治盜汗多者加小麥、茯神,治虛中生熱加北柴胡、地骨皮。
疑問
問曰:建中湯方與桂枝湯同,只多膠飴,所主治病全不同,何也?
答曰:桂枝湯中桂枝、芍藥等分,以芍藥佐桂枝,而治衛氣也;建中湯中芍藥多半而桂枝減半,以桂枝佐芍藥,而益其榮氣也,是以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