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3个月前 作者: 梁廉夫
嘔吐
此症必有所因,因寒滯者,腹多疼痛。因食滯者,胸多脹滿。因氣逆者,脹連脅肋。因火鬱者,渴而躁熱。因痰飲者,必先渴水。因風邪者,每兼發熱。若無此諸症,悉屬胃虛。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即此二語,可辨寒熱。
嘔吐列方(勿混作翻胃治)
二陳湯 和 治脾胃不和而嘔吐。
陳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半夏(制二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食入而出是寒症。加藿香一錢五分,炒砂仁五分,煨姜三大片。寒甚,則不用煨姜,加乾薑五六分,或一錢。食不得入是熱症,加黨參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黃連五分。如為飲食所傷,吞酸噯腐,加砂仁五分,蒼朮、藿香、麥芽、山楂各一錢。吐酸水加吳萸七分,黃連五分。嘔吐無物,加黨參一錢,竹茹一錢五分,旋覆花二錢,代赭石三分,大棗三枚,生薑再加二片。發熱有風邪者,加荊芥、防風各一錢五分,頭痛,加川芎一錢五分。脾胃虛弱而嘔吐者,加炒黨參、白朮各二錢,炒砂仁四分,木香濕紙包煨六分。兼腹痛者,加藿香一錢五分,木香一錢,或六七分,隨宜。
竹茹湯 涼 治胃熱嘔吐。
半夏(制二錢) 乾葛 竹茹(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
葛花湯 和 治飲酒過多,痰逆嘔吐。
黨參(去蘆) 葛花 白朮(淨) 澤瀉(鹽水炒) 茯苓 白蔻(杵) 砂仁(杵,各一錢) 豬苓 陳皮 青皮(各七分) 神麯(炒,杵) 木香(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煎。
小半夏加茯苓湯 和 治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茯苓(三錢) 半夏(制,二錢)
加生薑三大片煎。
二術二陳湯 和 治嘔吐清水如汁。
白朮(淨,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水浸,切) 陳皮(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如虛寒者,加黨參二錢,煨姜三大片,或加乾薑七八分,隨宜。食滯,加神麯一錢,砂仁五分。腹痛,加藿香一錢五分,木香七分。
吳茱萸湯 溫 治乾嘔,胸滿,吐涎沫及頭痛,食谷欲嘔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吳萸(泡,七分)
加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方製半夏二錢,乾薑一錢,治乾嘔吐寒痰。
溫胃飲 熱補 治中氣虛寒,嘔吐不思飲食。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 扁豆(炒杵) 半夏(制,各二錢) 陳皮(七分) 乾薑(炒,八分) 炙草(一錢)
如胸腹痛者,加藿香一錢五分,砂仁五分,木香七分。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加炒高麗參三錢,炒白朮一錢,另研胡椒末二分,沖藥服。
翻胃
此症當辨新久及所致之由。或由酷飲無度,或由傷於酒濕,或由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由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無非內傷之甚,以致損傷胃氣而然。治之者,新病可兼去滯解鬱,久病必須扶助正氣,健脾養脾胃為主。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誠一言而盡。然無火之由,而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寒在上焦,則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治之者,當求其本始效。嘔吐方內亦有,可通用。初愈宜飲參湯,或食稀粥飯,只可食半盅,由漸而加,一月後乃可復常。亦切不可過飽。
翻胃列方
陳皮半夏湯 和 治病在上焦,噁心嘔食。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制,二錢)
加生薑三片煎。如有痰,加茯苓二錢。
人參半夏湯 熱 治上焦為寒所傷,而噁心嘔食者。
黨參(米拌,炒,去蘆,三錢) 半夏(制,二錢) 乾薑(八分)
水煎。
加味六君子湯 溫補 治病在中焦,嘔而兼有痰者。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各二錢)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吳萸(五分) 生薑(三片)
理中加半夏湯 熱補 治病在中焦,脾胃虛寒,食入反出者。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各二錢) 白朮(淨,炒) 歸身(各一錢五分) 乾薑(炒) 蓽茇 炙草(各一錢)
右歸飲加減湯 熱補 治病在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久而反出者。
熟地(四錢) 淮山(炒) 半夏(制) 枸杞(各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附子(制,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五分) 炙草(七分)
地黃肉桂湯 熱補 治同上。愈後宜服六味地黃丸,或加肉桂。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熟地(四錢) 半夏(制) 歸身(各二錢) 吳萸(泡七分)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附子散 大熱 治病在下焦,而反胃者。
大附子(一個) 新燒磚(一隻)
將附子淬入生薑汁,放在磚上,四面燒紅,炭火逼干,再幹再逼,約薑汁盡半碗,研末,每服一錢,米飲下。姜要自然汁,磚要新,方佳。
香櫞甘蔗湯 和 通治反胃。
干香櫞(二大,只熬濃汁) 甘蔗汁(五碗) 生薑汁(一茶杯)
和勻,早晚每服大半茶杯。
噎膈
食不得入為噎。食雖入咽,即帶痰吐出為膈。此皆由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以致血液俱耗,上下乾槁而然。趙養葵則歸於治腎,腎乃胃之關門,關門不利,升降息矣。惟腎旺則胃陰充,胃陰充則能食,以大劑六味、八味地黃湯為主。而高鼓峰等,又宗其法而變通之,專取陽明。以六味地黃湯,去丹皮、澤瀉、茯苓,加甘草、枸杞、生地、當歸,使一派甘潤之藥,以養胃陰。胃陰上濟,則賁門寬展,而飲食進胃。陰下達則幽門、闌門滋潤而二便通,服十餘劑而愈。薛立齋則以歸脾、六君等湯,與六味、八味地黃丸間服。或謂此症往往六七日不大便,則陳物不去,宜以大黃下之。隨用芝麻煎濃飲之。惟張仲景之法最佳。以半夏為主,而降衝任之逆,以人參為輔,而生既亡之液。若於此而得其悟機,又審其寒熱虛實而施治之則善矣。幸而能愈,初一二日,只可飲參湯,與稀粥一盅。三日後,由漸而加。十日後,方可食飯。然亦不得飽食,飽食傷胃,則病復難救。
噎膈列方
開膈法
甘蔗(約四寸,去皮,切片如錢) 白米(一酒杯,以水潤透)
用磁碗一隻,將蔗與米放入碗內,蓋密,慢火蒸成飯,先取蔗與病人徐徐嚼咽其汁,喉嚨乃開,隨食此飯開膈,後看症服藥。
四物加味湯 補 治噎膈。
熟地(四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 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
加甘蔗汁,牛乳,各一酒杯,沖藥服。
加減六味地黃湯 涼補 治同上。
生地 當歸(各二錢) 半夏(制) 萸肉 淮山 枸杞(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如寒則去生地,加熟地三錢,肉桂四分,附子七分,甘草炙。
歸脾湯 補 治同。
黃耆(炙) 黨參(去蘆,米炒) 棗仁(即炒杵) 白朮(蒸飯) 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龍眼(淨肉,六分) 木香(七分) 遠志(去心,三分) 炙草(五分)
如有痰涎多者,加泡吳萸六分。
葛花半夏湯 補 治好飲酒人噎膈。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半夏(制) 葛花(各二錢)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生薑(二片)
加牛乳或羊乳半茶杯,沖藥服。如痰涎多者,加泡吳萸六分。
烏藥半夏湯 和 治氣滯人噎膈。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半夏(制) 烏藥(各二錢) 香附(酒炒,杵)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一錢) 砂仁(杵,七分) 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加味照前。
神麯半夏湯 消食兼補 治不節飲食人噎膈。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炒) 半夏(制,各二錢) 神麯(炒) 山楂 茯苓(各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一錢) 炙草(七分)
生薑三片同煎。加味照前。如大便結,三方俱加當歸二錢。一老醫云:此症宜飲牛乳,或同薑汁、蔗汁、陳酒服均佳。若徒服香燥之藥,以取快一時,破氣而燥血,是速其死也。
生薑汁煎 補 治噎食不下,咽喉閉塞,胸膈煩悶。
高麗參(去蘆,米拌炒) 百合(各二兩) 牛酥 白蜜 生薑汁(各五兩)
共入銅鍋內煎,去渣熬膏,每服一酒杯,緩緩嚥下。
金銀花膏 微涼 治噎膈胸痛畏食者。
金銀花(十兩)
水煎去渣,慢火熬成膏,早晚每服一酒杯,米湯下。
枇杷葉煎 兼補 噎膈均治。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 半夏(制,二錢) 阿膠(蛤粉炒珠,一錢五分) 枇杷葉(去毛,蜜炙,三錢) 陳皮(六分) 炙草(五分) 生薑(三片)
老人噎食不通方
黃雌雞肉四兩,茯苓二兩,白麵六兩,作餛飩入白油煮食,三五次即愈。
治噎膈奇方
香櫞一隻,挖通心,以乾結人糞填入,仍封口,火煅三炷香久,取出碗蓋存性,研細末,每服二錢,黃酒下,三次即效。如無香櫞,用蘿蔔亦可。
呃逆
此症雖由氣逆而然,然有兼寒兼熱,有因食滯氣滯,亦有因中氣虛,陰氣竭者。治之當察其聲強氣盛,多宜清降,聲小息微,悉宜溫補。若大病之後而見此者,乃虛脫之呃,殊非吉兆。凡咂逆多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呃逆列方
柿蒂飲 和 治尋常呃逆。
柿蒂(三錢)
水煎。一方,加丁香七分,治胸滿呃逆不止。又方,用雄黃二錢,研細末,酒煎,令病人以鼻常聞之,即愈。
姜蜜飲 溫 治呃逆久不愈,連連四五十聲者。
生薑汁(半盅)
加蜜調勻燉熱服。
安胃飲 涼 治胃火上衝,呃逆不止。
黨參(去蘆) 陳皮 山楂 麥芽 木通 澤瀉(鹽水炒) 黃芩 石斛(各一錢)
橘皮湯 微涼 治氣鬱火沖呃逆。
黨參(去蘆) 半夏(制,各一錢) 竹茹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生薑(一片)
丁香散 熱 治痢後或病後,胃中虛寒呃逆。
黨參(去蘆,米炒) 半夏(制) 陳皮 茯苓(各一錢) 良薑(五分) 柿蒂(一錢五分) 丁香(四分) 炙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
遺精
遺精之症,凡有所注戀而夢者,精為神動也。其因在心。有欲事不遂而夢者,精失其位也。其因在腎。有勞倦而即遺者,筋力不勝,肝脾之氣弱也。有用心過度輒遺者,中氣不足,心脾之虛陷也。有濕熱下流,相火妄動而遺者,脾腎之火不清也。有無故滑而不禁者,下元之虛,肺腎之不固也。有素稟不足,而精易滑者,先天之元氣單薄也。有久服冷利等劑,以致元陽失守而滑泄者,誤藥之所致也。治此者當各求所因,至於年壯孤眠,盛滿而溢,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無足為意。
遺精列方
菟絲子湯 補 治腎氣虛損,目眩耳鳴,四肢倦怠,夜夢精遺。
絲餅(五錢) 淮山(炒,三錢) 石蓮(去殼,去心) 白茯苓(各二錢)
水煎。一方,加五味子六分,治小便不禁。
補心神效丸 補 治心神不安,夜夢遺泄。
黨參(去蘆,米炒) 淮山(炒) 茯神(各六錢) 遠志(去心,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棗仁(即炒杵,三錢) 北味(二錢)
加另研柏子仁末三錢,煉蜜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錢,黨參龍骨煎湯下。
遠志飲 兼補 治心腎不足,恍惚不寧,夢遺泄精。
高麗參(去蘆,米炒,二錢) 淮山(炒,三錢) 龍齒(煅,一錢五分) 石菖蒲(一錢) 正茯神(硃砂末拌,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五分)
茯神湯 涼補 治欲心太熾而夢遺者。
黨參(去蘆,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生地 當歸 菖蒲(各一錢) 遠志(去心,五分) 黃連(三分) 炙草(四分)
加去心蓮仁七粒煎。
金鎖思仙丹 補 治嗜欲太過,精血不固。
石蓮仁(去心) 芡實(各一兩五錢) 蓮蕊(一兩)
共研末,熬金櫻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溫酒下,或淡鹽湯入酒少許送下。腎虛有火而滑泄,加黃柏一錢。
乾葛湯 涼 治飲酒人酒味濕熱,下干精臟而夢遺者。
白朮(淨,二錢) 乾葛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豆蔻(去殼,杵,七分) 黃柏(三分) 甘草(五分)
加味四君子湯 補 治肝脾氣弱,勞倦即遺精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飯蒸,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二片) 紅棗(二枚)
菟絲煎 補 治心脾氣弱,凡遇思慮勞倦,即苦遺精者。
黨參(去蘆,米炒) 絲餅(各二錢) 淮山(炒,三錢) 棗仁(即炒杵) 當歸 茯苓(各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炙草(一錢)
加鹿角霜,研末六分,沖藥服。
參桂湯 熱補 治誤服久服寒藥,而遺泄者。
高麗參(去蘆,米炒) 萸肉(各一錢五分) 淮山(炒) 茯苓(各二錢) 菟絲餅(三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固真散 和澀 治才睡即夢泄者。
韭子(炒) 白龍骨(煅,各一兩)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或白湯沖酒一杯送下。
金櫻子丸 補澀 治遺泄精滑。
絲餅(五錢) 茯苓(酒拌,蒸曬,二錢) 牡蠣(煅,一錢五分) 金櫻子(去毛,去核,蒸熟,二錢)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酒下或淡鹽湯下。
五鎖散 和澀 治玉門不閉,遺精日久,如水之漏,不能關束者。
文蛤(一兩六錢) 白龍骨(煅,二錢) 白茯苓(四錢)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淡鹽湯下,臨睡再服一次。
治遺精奇方
荷葉(二兩)
研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或白湯加酒一杯送下。
濁症淋症
濁有赤白之分,並有便濁精濁之異。赤濁者熱勝於濕,白濁者濕勝於熱。便濁色似米泔水,精濁便後如膠黏之有絲。此病較淋症頗輕。若淋之為病,古人別為勞、膏、石、氣、血五種。膏淋則溺出如膏。勞淋每從勞後而得。石淋則溺如砂石,痛不易出。氣淋則氣滯不通,臍下悶痛。血淋則瘀血停蓄,莖中刺痛。此皆為熱結膀胱所致。治之者當辨人有強弱,病有新久,用藥庶不至誤。又云:溺出帶赤色為赤濁。鮮紅色不痛者為尿血。血來而痛者為血淋。精濁則是因相火妄動,久而痛澀俱去,均宜用寧心固腎等藥方合。
濁症列方
加味二陳湯 涼 治濁病初起,宜導其濕。
陳皮(一錢) 白朮(淨,二錢) 蒼朮(米泔水浸) 半夏(制) 黃柏 萆薢(各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甘草(七分)
如赤濁加丹參二錢。體質寒者,去黃柏。病頗久者,當服固劑。
清心蓮子飲 涼 治赤濁屬熱者。
炙耆(八分) 黨參(去蘆) 茯苓 石菖蒲(各一錢) 遠志(去心,五分) 石蓮(淨仁,杵去心,一錢) 麥冬(去心) 川地骨 黃芩 車前 甘草(各一錢五分)
分清飲 涼 治心移熱膀胱而為赤濁,並治諸淋症。
丹參 車前(各一錢五分) 黃柏(五分) 川萆薢(三錢) 白朮(淨) 茯苓(各一錢) 石蓮(淨仁,去心,七分) 石菖蒲(五分)
固精丸 和澀 治下元虛損,白濁如脂,小便無度,並效。
牡蠣(煅) 絲餅 韭子 桑螵蛸(煅) 北味 龍骨(煅) 茯苓 白石脂(煅)
等分為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萆薢分清飲 溫 治真元不固,下焦虛寒,或服寒涼利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澄如膏糊等症。
川萆薢 益智仁(鹽水炒) 烏藥 白茯苓 石菖蒲(各一錢五分) 甘草梢(一錢)
加鹽少許煎。
菟絲丸 補 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元不固,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尿有餘瀝。
菟絲餅(二兩五錢) 石蓮仁(去心,六錢) 白茯苓(一兩五錢)
研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鎖精丸 溫 治白濁白帶,小便頻數。
破故紙 白茯苓 五味子(炒,各六錢) 青鹽(三錢)
研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芡實杞子湯 補澀 治精濁。
熟地(三錢) 淮山(炒,二錢) 杞子 石蓮仁(去心,杵) 芡實(杵,各一錢五分) 蓮鬚 牡蠣(煅,各一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
水煎好,另以椿根、萹蓄、煎汁,入藥再煎服。如熱,加黃連六分。寒,加益智仁一錢五分。滯,加烏藥一錢五分。
四君子加遠志湯 補 治心虛白濁頗久者。
黨參(去蘆,米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朮(淨,二錢) 遠志(去心,五分) 炙草(七分)
金櫻膏 溫補 治虛勞遺精白濁。
黨參(去蘆,米炒) 山藥(各二兩) 益智仁(鹽水炒,一兩) 桑螵蛸(瓦焙燥,二兩) 薏仁(炒) 萸肉(各四兩) 川杜仲(鹽水炒,一兩) 枸杞子 芡實(杵,各一兩五錢) 青鹽(三錢)
水煎去渣,熬成膏,以金櫻膏對半和勻,每服三四匙,空心白湯調下。
水陸二仙丹 澀微補 治精脫腎虛,白濁,與補陰藥同服,更效。
芡實(四兩)
研末,同金櫻膏四兩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加味附桂地黃湯 熱補 治命門火衰,以致敗精為濁。
熟地(三錢) 淮山(炒) 茯苓(各二錢) 絲餅(四錢) 萸肉 車前(各一錢五分) 澤瀉(鹽水炒) 丹皮(各一錢) 附子(制八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淋症列方
五淋散 寒 治膀胱有熱,小水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為膏汁,或熱而便血,均宜。
山梔(淨仁,炒,杵) 白芍(酒炒,各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赤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燈心(一團)
如氣淋,加香附二錢,荊芥、麥芽各一錢五分。血淋,加生地、牛膝各二錢,紅花一錢,入麝香少許。石淋,加六一散三錢調下。膏淋,合分清飲,煎,勞淋,合補中益氣湯煎。如過服金石藥,與老人陽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致精內敗而為淋者,加萆薢二錢,石菖蒲一錢,菟絲餅三錢以導之。
八正散 寒微峻 治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淋閉不通,及血淋等症。
滑石 木通 車前 山梔(淨仁,炒,杵) 大黃 瞿麥 萹蓄 甘草(各一錢)
加燈心二十莖煎。
導赤散 涼 治心火及小腸有熱,小便赤澀,赤濁血淋而渴者。
生地(二錢) 木通(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竹葉二十片煎。一方有黨參、麥冬。
加味六一散 涼 治血淋。
滑石(三錢) 車前(一錢) 甘草梢(四分)
加生柏葉、生藕節,搗汁半茶杯,沖藥服。
牛膝煎 和 治石淋及死血作淋,痛不可忍者。凡五淋,小便不通,莖中痛甚者,均宜。
牛膝(鹽水,炒捶碎,一兩)
濃煎去渣,加麝香少許調勻,早午晚分三次服。如氣淋,則不用麝香,加乳香末一錢。有遺精症者,禁用牛膝。
發灰散 和 治血淋。
亂髮(洗淨,火煅透,研末,二錢)
用藕節搗汁半茶盅調服,二三次愈。
假蘇散 微涼 治氣淋。
瞿麥 赤茯 麥冬(去心) 香附(杵) 陳皮 荊芥 木通(各一錢)
海金沙散 涼 治膏淋。
海金沙 滑石(各五錢) 甘草(六分)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燈心湯下。
六味地黃丸 補 治淋症久而水虛者。
熟地(一兩) 淮山(炒,八錢) 萸肉(六錢) 茯苓(三錢) 澤瀉(鹽水炒) 丹皮(各二錢)
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白湯下。加肉桂、附子,治冷淋。
琥珀散 補 治老人虛人小便不通淋瀝。
真琥珀(五錢)
研末,用高麗參煎湯調勻,每服一錢。
疝氣
此症大抵任病、肝病居多,小腸病亦多,各經間或有之。經云: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治之之法,必先治氣。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氣實者須破氣,氣虛者須補氣,諸症中俱當兼用氣藥。凡寒症必喜暖惡寒,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亦不熱。若熱症必煩熱喜冷,或為脹為痛,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傷於寒則陰縮,傷於熱則縱挺不收。疝病初起,必以溫經,除濕,散寒,行氣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以致留邪為害。
疝氣列方
加味五苓散 溫 治疝氣初起。
白朮(淨,二錢) 橘核(杵) 茯苓 金鈴子(各一錢五分) 檳榔 豬苓 澤瀉(鹽水炒,各一錢) 小茴香(一錢五分) 木通(七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荔香散 和 治疝氣痛極,並治小腹氣痛等症,俱效。凡在氣分者最宜。
荔枝核(燒微焦) 大茴香(各六錢)
研末,好酒調服二錢,或三錢,日三次。寒甚者,加泡吳萸三錢。此方加橘核六錢,治腎囊大如斗者。
導氣湯 溫 治寒疝疼痛。
川楝子(二錢) 木香(一錢五分) 茴香(一錢) 吳萸(泡五分)
用長流水煎。一方用慄木炭燒紅放碗內,加好燒酒半碗,以碗蓋住飲之。雖痛不可忍,亦必立止。
神應散 熱 治寒疝及諸疝,心腹痛不可忍,以此散氣開鬱。
元胡索 小茴 胡椒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加味二陳湯 微熱 通治七疝甚驗。
白朮(淨) 半夏(制) 小茴 金鈴子(各一錢五分) 陳皮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炙草(六分)
如寒甚者。加乾薑一錢,附子一錢。熱極者,去肉桂,加黃柏、知母各一錢五分。小便如膏者,加石菖蒲七分,萆薢一錢五分。氣上衝者,去白朮,加泡吳萸六分,當歸一錢五分,肉桂再加二分。囊腫如水晶者,加生薏米四錢,桑白皮一錢五分。痛不可忍者,恐瘀血為膿致潰,加桃仁十餘粒,紅花一錢,制乳香一錢。筋縮者,加生薏米一兩,川木瓜二錢。頑麻不痛者,加川芎一錢,檳榔一錢五分。癢者,加刺蒺藜三錢。
胡蘆巴丸 熱 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作痛者。
大把戟(炒,三錢) 胡蘆巴(八錢) 茴香(一兩) 吳萸(泡,五錢) 川楝子(九錢) 製附子(三錢)
共研末,酒和為丸,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暖肝煎 微熱兼補 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
當歸 枸杞(各三錢) 茯苓 小茴 烏藥(各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沉香(六分) 生薑(三片)
加味附桂地黃湯 熱補 治陰虛疝症。
熟地(四錢) 淮山(炒,二錢) 萸肉 川楝子 丹皮 茯苓 小茴(各一錢五分) 製附子 澤瀉(鹽水炒,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加味歸脾湯 補 治陽虛疝症。
炙黃耆 白芍(酒炒) 歸身 白朮(淨炒,各一錢五分) 龍眼肉(一錢) 棗仁(即炒杵) 茴香(各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飯蒸,二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四分) 木香(六分) 炙草(七分)
治寒疝神方 大熱 治病甚至於氣往上衝,如有物築塞心臟欲死,手足厥冷者,二三服除極,痛當立止。
荔枝核(燒焦,研末) 洋硫黃 陳皮
等分為末,飯丸如綠豆大,每服十四丸,酒下多亦不得過二十丸。一方,葫蘆巴子一兩,鐵鍋內炒黑,研末,每服三錢,滾水沖服,出微汗即消。又方,老絲瓜瓦上焙枯,研末,熱酒沖服,重者不過三服即愈。雖氣痛衝心亦效。
治陰囊腫痛奇方
用蔥白、乳香搗塗,即時痛止腫消,或用煨蔥入鹽少許搗塗亦可。一方,治偏左不痛者。黨參三錢,當歸、炙耆各二錢,川芎、小茴、橘核、川楝子、荔枝核各一錢,川椒、製附子各五分,赤芍一錢五分,另燉肉桂五分,分三次沖藥服,服一二劑,效驗之至。
腳氣
此症自膝至足,或見麻痹,或見冷痛,或見痿弱,或見攣急,或腫或不腫,或漸枯細,或如火熱,或有物如指發自踹腸,而氣上衝心,是皆腳氣之正病。而亦有兼病者,宜辨而治之。又云:腫者為濕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腫者當除濕,乾者當行氣。大抵此症,有緩有急。緩者其來漸,初時飲食如故,至二三月久,乃日甚一日。急者其來速,或一二日即危。治之若緩,恐其氣上衝心,亦能殺人。寒濕外侵,致成腳氣者,十居六七。其症疼痛拘攣,惡寒凍厥,宜以溫經除濕為主,故多用麻黃、桂、附、乾薑、川烏之屬。蓋以麻黃、川烏,走而不守,能通行經絡。乾薑、桂、附,辛甘大熱,能助陽退陰清熱。濕既除,病無不去。除濕則用蒼朮、白朮、防己、南星。行氣利關節,則用羌活、獨活、木瓜、檳榔。引經則用木通、牛膝。和血則用生地、當歸。此皆不可少之藥。凡人不論男女老幼,鞋襪濕,切須速換,即赤腳亦無礙,不然則染腳氣之病,慎之。
腳氣列方
雞鳴散 溫疏散 治腳氣,男女皆宜,如感風濕流注,浮腫疼痛者。亦服之甚效。
橘紅 木瓜(各六錢) 檳榔(杵,五枚) 吳萸(泡) 蘇葉(各二錢) 桔梗(三錢) 生薑(三片)
煎好,約於四五更時分,作三次或六次溫服,服畢,食乾飯壓下,至天明,當有黑糞水瀉出,即是腎家所感寒濕之毒。漸當痛住腫消,須遲吃飯。
加減檳榔湯 和疏散 治腳氣,腳弱名曰壅疾,貴在疏通,春夏尤宜。
橘紅 檳榔 蘇葉(各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煎。如腳痛不已者,加五加皮二錢,木香一錢。中滿不食,加枳殼一錢。痰厥或吐,加半夏一錢五分。轉筋者,加吳萸六分。腳腫而痛,加大腹皮、川木瓜各二錢。腳痛而熱,加地骨皮二錢。小便不利,加木通一錢五分。大便不通,加大黃一錢五分。婦人腳痛,加當歸二錢。室女腳痛,多是肝血滯實,加赤芍藥二錢。
獨活湯 熱補兼散 治腳氣,陽虛寒勝,經氣不行,頑麻不用,如神。
麻黃(去節) 獨活 川芎 附子(制) 牛膝(鹽水炒) 炙耆 黨參(去蘆,米拌) 當歸 白芍(酒炒) 茯苓 白朮(淨炒) 杜仲(鹽水炒) 乾薑 肉桂(去皮,另研,沖藥服) 木香 炙草
等分研末,每用七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服。凡虛弱之人,受寒濕,此方所必用,切勿以為腳氣忌補而棄之。
二妙湯 寒 治濕熱腳氣疼痛者。
蒼朮(米泔水浸,切) 黃柏(各二錢)
水煎,加生薑汁半酒杯沖服。此二味藥有雄壯之氣,氣實者加酒一杯助之,痛甚再加薑汁。又云:有氣加氣藥,血虛加補血藥。一方,有陳皮一錢,羌活二錢,芍藥、甘草各一錢,威靈仙酒炒研末三分。
立效散 溫疏散 治腳氣攻心,兼治暴腫甚效。
木瓜 蘇葉 陳皮(各二錢) 吳萸(泡,一錢) 檳榔(杵,四隻)
加生薑五片煎,分二次服。
檳榔散 和行氣 治腳氣衝心,煩悶不識人。
茴香 檳榔 木香
等分研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半夏散 熱兼散 治腳氣,煩悶嘔逆,心胸壅滯,不能飲食。
黨參(去蘆,米炒) 赤茯(各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半夏(制) 陳皮 前胡 檳榔(杵) 蘇葉(各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煎。或加淡竹茹一錢。
茱萸散 溫 治腳氣入腹,喘急欲死。
川木瓜 吳萸(泡)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刺腳氣方 治腳氣腫痛。
白芥子 白芷(各五錢)
共研細末,薑汁和勻,敷患處。
脫肛
大腸與肺為表裡,肺虛則大腸滑脫。故有因久瀉久痢,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色欲傷腎而脫者。有因酒濕傷脾而脫者。有因腎氣本虛而脫者。有因過服寒涼而脫者。亦有因濕熱下墜而脫者。然熱者必熱赤腫痛,乃系實症。不然非氣虛,即陽虛也。須用溫補升提之藥始效。
脫肛列方
涼血清腸湯 涼兼補 治大腸血熱脫肛。
生地(二錢) 當歸 白芍(酒炒) 槐花(炒,各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川芎(五分) 升麻(六分) 甘草(七分)
加味補中益氣湯 涼補 治脾虛下陷而有熱者。
炙耆 黨參(去蘆) 白朮(淨) 槐花(各一錢五分) 當歸 黃芩(各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陳皮(六分) 炙草(七分)
如無熱則去黃芩、槐花,加北味七分,薑棗同煎。
柯子人參湯 補 治脫肛。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淨炒) 蓮仁(去心,炒) 歸身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升麻(蜜炙,五分) 柯子(杵一隻) 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臟寒,加乾薑,隨宜。或再加附子。
升陽除濕湯 和 治酒濕脫肛。
白朮(淨) 葛花 茯苓(各一錢五分) 升麻(六分) 澤瀉(鹽水炒) 蒼朮(米泔水浸) 神麯(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生薑二片煎。
參耆白朮湯 補 治瀉痢與產育氣虛脫肛。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炙耆 白朮(淨炒) 肉蔻霜 茯苓(各一錢五分) 淮山(炒,二錢) 升麻(蜜炙,六分) 炙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或加製附子五分。
補陰益氣湯 補 治陰虛肝腎不足而下陷脫肛者。
熟地(三錢) 黨參(去蘆,米炒) 淮山(炒,各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陳皮(七分) 升麻(蜜炙,五分) 炙草(一錢) 生薑(二片)
蟠龍散 治熱症脫肛腫痛者。
地龍(曬乾,五錢) 風化硝(一兩)
共研細末,先用荊芥八錢,生蔥四根煎湯,候溫,以軟帛淋洗拭淨,如濕則將藥末摻之,干則調芝麻油塗之。須以油紙托上。
明礬五倍子散 治脫肛。
五倍子(三錢) 白礬(二錢)
共研末,用水二碗煎沸,候溫以軟帛蘸湯淋洗,日數次,即上。如脫肛長者,淋洗後,以油紙托上,四圍皆用赤石脂研細末摻之。
泄瀉
泄瀉之症,有寒有熱。實熱者,形氣有餘,聲音壯亮,飲食裕如,舉動輕捷。虛寒者,形氣不足,精神短少,言語輕微,舉動疲倦。以此辨之,始無所誤。但人之病此,實熱固有,而虛寒居多。辨之未真,不如先服平劑為妥。水瀉系清濁不分,利其小便自愈。挾濕則兼用去濕藥一二味。若口中和,小便清長,切不可利,利則傷陰。又有洞瀉一症,忽然大瀉不止,或汗或喘,最為危候。多因夏月伏陰在內,虛寒人恣食寒涼蔬果所致,須速服大劑附子理中湯,乃可挽回。
泄瀉列方
四苓湯 和 治水瀉小便短少者。
白朮(土炒) 澤瀉(鹽水炒) 茯苓(各二錢) 豬苓(一錢五分)
如腳冷者是挾濕,加蒼朮一錢。兼感冒身熱者,加防風、荊芥各一錢五分。體質寒者,加肉桂三四分。
胃苓湯 和 治脾濕泄瀉不止。
陳皮 厚朴(制) 蒼朮(米泔水浸,各一錢)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扁豆四苓湯 和 治夏月暑瀉,欲成痢者。
白朮(土炒,二錢) 厚朴(薑汁炒,一錢) 扁豆(炒杵) 澤瀉(鹽水炒) 豬苓 茯苓(各一錢五分) 生薑(二片)
如有火人,加香藿一錢,黃連五分。無火人,加肉桂三分。
防風芍藥湯 和 治瀉而腹痛者。
白朮(土炒,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防風 陳皮(各一錢)
白朮芍藥湯 補 治脾經受濕,體倦泄瀉,水穀不化。
白朮(土炒,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炙草(二錢)
柴胡湯 涼 治平人身熱,煩渴泄瀉。胃寒者,去黃芩。
白朮(土炒,二錢) 黃芩 澤瀉(鹽水炒) 柴胡 豬苓 茯苓(各一錢五分)
茵陳飲 寒 治熱瀉,或口渴喜冷,小水不利者,甚驗。
山梔子(炒杵) 茵陳 澤瀉(鹽水炒) 青皮 甘菊花(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七味白朮散 補微涼 治泄瀉而渴者,無論大人小兒,應驗如神。
黨參(去蘆) 白朮(土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 木香(濕紙包,煨,六分) 乾葛(二錢) 炙草(七分)
如胃寒人,加煨姜二片。
白朮湯 補 治小便清長而瀉者。
白朮(土炒,四錢) 炙草(一錢) 加煨姜三片,大棗二枚煎。如寒甚,則煨姜換用乾薑,隨宜。
理中止瀉湯 熱補兼澀 治寒瀉,溫胃止泄。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 乾薑(炒,一錢) 白朮(土炒,二錢) 肉蔻霜(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或加柯子一隻,藿香一錢五分。
八味理中湯 熱補消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食滯泄瀉,胸膈痞滿。
黨參(去蘆,米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白朮(土炒,二錢) 乾薑(炒) 神麯(炒) 麥芽(各一錢) 砂仁(炒,杵,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如飲食不化,加生益智仁一錢五分。
北味吳萸湯 溫 治五更即溏瀉,經年不愈,名為腎泄。
肉蔻霜(一錢) 北味(六分) 吳萸(泡,五分) 白朮(淨炒,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姜附湯 大熱峻劑 治忽然暴瀉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氣少不欲言語者。
白朮(淨炒,三錢) 附子(制,三錢) 乾薑(炒,一錢五分) 良薑(一錢) 炙草(一錢)
水煎。候溫急服,如欲嘔,加製半夏二錢。
痢疾
此症所下有紅有白,穢濁膠黏,裡急後重,欲下不下,當分虛實寒熱。實熱者,其人必形氣強壯,畏熱喜冷,不欲衣被,渴欲飲水,小便赤痛,或下純紅鮮血。虛寒者,其人必體質薄弱,喜暖畏冷,常欲衣被,口不渴水,小便清長。若混治,最易殺人。如發熱不休,非外感風寒,即經絡不和,宜用人參敗毒散,加老米。治其初起,以取微汗則愈。如邪侵陽明,則用仲景葛根湯。寒熱往來,必用小柴胡湯。熱多口渴,則去半夏,加葛根。口中熱,胸腹脹滿,則用承氣湯下之。口中和,小便清長,手足冷者,是虛寒無疑,當用理中湯,加灶心土八錢。危極者,亦用此方救之。有滯服平胃散。脾胃虛弱,服六君湯。察其無外症惡症,三日外,方可服芍藥湯。倘是產婦,俱宜於各方之內。加阿膠,炙草。
痢症列方
人參敗毒湯 散 治痢疾初起,身熱者。不可望速,須因症服藥,始免日甚。
羌活 獨活 黨參(去蘆) 川芎(各一錢) 桔梗(一錢五分) 枳殼(麵煨,去瓤,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八分)
加生薑二片,老米一撮煎。
薑茶飲 和 治痢初起。
陳細茶(二錢) 生薑(八片)
水煎。
芍藥湯 和 治痢疾初起,身不熱者。
生白芍 山楂(燒成炭) 桔梗(各一錢五分) 陳茶葉(二錢) 炙甘草(七分) 生薑(五片)
如渴,加葛根一錢五分。
歸芍湯 和 治痢疾。
當歸(二錢) 桔梗(一錢五分) 枳殼(麵煨,去瓤,六分) 生白芍(三錢) 木香(濕紙包煨) 檳榔(各一錢) 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如白痢,加蒼朮七分,砂仁四分。紅痢,則加山楂炭一錢。
黃芩芍藥湯 寒 治熱痢。
生白芍(六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如腹痛,加肉桂三分。膿血甚者,加當歸一錢,黃連五分。
芩連湯 寒 治實熱人痢疾。
當歸(二錢) 黃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生白芍(三錢) 檳榔 木香(各一錢) 炙草(五分)
如腹中脹滿而痛,手按更痛者,加生大黃二錢,厚朴一錢下之。審非此症,切不可服。
芍藥木香湯 熱 治虛寒人痢疾。
白芍(酒炒,七錢) 木香(濕紙包煨) 炮姜(各一錢) 蘄艾(揉去灰泥,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吳萸(黃連拌炒,去黃連,七分)
歸芍利導湯 滑腸兼補 治痢日夜數十次,欲下不下,逐點而來者。
油當歸(七錢) 枳殼(麵煨,去瓤) 蘿蔔子 檳榔(各一錢) 生白芍(五錢) 車前(一錢五分) 細甘草(一錢)
如實熱,加槐花一錢五分。虛寒人,加泡吳萸六分,乾薑六七分,或一錢,甘草蜜炙。服藥後,大便漸通,色變黃,即不可再服,恐過滑也。須服黨參甘草湯。
黨參甘草湯 補 治痢疾糞漸變黃者。
黨參(去蘆,七錢) 甘草(一錢)
如寒痢,參用米拌炒,甘草蜜炙,加煨姜一片。
當歸黃耆湯 補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者。
黃耆(炙,三錢) 當歸(六錢)
加糯米一撮煎。
噤口痢
下痢常覺噁心欲吐,食不能入,此症最危。虛寒者居多,亦間有實症。若因食積,必胸腹脹滿,因火鬱必臟腑熾熱。無脹無火,但見臟氣不能容受,有出無入,精神日敗,其故有二。一由脾氣之弱,或為嘔吐,或為吞酸,或惡聞食氣,飢不能食,而枵腹待斃。此中焦不運,病在脾也。非用人參、白朮、乾薑、炙草之屬不可。一由腎氣之弱,則命門不暖,大腸不能固,小腸不能化,胃氣不能行,此下焦失守而化源無主,病在腎也。非用熟地、附子、肉桂、吳萸之屬不可。脾胃強而食自能入,其理甚明,不加審察,妄用寒涼攻擊之藥,必速其死矣,慎之。
噤口痢列方
人參黃連飲 寒 治噤口痢屬熱者。
生黨參(去蘆,三錢) 黃連(吳萸拌炒,去吳萸,六分)
加粳米一錢,濃煎逐匙入口。
人參蓮子飲 補 治噤口寒痢,噁心不能食者。
黨參(去蘆,米拌炒,四錢) 石蓮(去殼,去心,炒,六錢)
加陳倉米一錢煎。有高麗參,則不用黨參。
治噤口痢奇方
糯米殼(炒開花,入薑汁,再炒)
研細末,每服二三錢,白湯調下。
開噤方
鐵秤錘二隻(無秤錘,用新磚瓦亦可) 瓦盤一隻,(銅盤亦可。)
將秤錘燒紅,放盤內,以好醋淬之。日夜數次,令病人聞其氣甚效。
理中湯 熱補 治虛寒各痢症危極者。以此方救之,或可回生。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白朮(淨炒,二錢) 乾薑(一錢) 炙草(七分)
加灶心土八錢,先煎澄清,去土入藥煎服。
附瘧痢並行列方 有痢後瘧,有瘧後痢,亦有瘧痢並行者。治之當分寒熱。
柴芩煎 寒 治內火上衝,瘧痢並行,頭痛,煩渴,喜冷者。
柴胡(二錢) 澤瀉(鹽水炒) 梔子(杵,各一錢五分) 枳殼(麵煨,去瓤) 木通(各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如下純紅鮮血者,加酒炒白芍二錢,甘草一錢。濕勝氣陷者,加防風一錢。
補中益氣加薑桂湯 熱補 治瘧止而痢更甚者。
炙耆 白朮(淨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升麻(蜜炙,三分) 柴胡(五分)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 乾薑(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陳皮(一錢) 炙草(七分)
水煎。凡瘧後痢,痢後瘧,俱宜服補中益氣湯,薑、桂則因人而用。瘧痢並作,先治瘧,瘧止痢益甚,須服此湯。若復瘧,則去薑、桂,加製附子,隨宜。
小便閉
凡人小水不通,若火在下焦,必有火症可據,及溺管疼痛。此則可清可利。又有敗精宿血,阻塞水道而不通者,亦可用法以通之。固非難事,所難者其惟氣閉乎。然氣亦當分虛實。實閉者不過肝強氣逆,移礙膀胱,或破其氣,或提其氣而升之,猶易為力。至於虛閉之症,最危最難,治之不得不加意詳審矣。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是水即氣,氣即水,氣既不化,安得不閉。今人往往見小水不通,輒強為通利,而不知真陽下竭,元海無根,再用苦寒之藥,以清之通之,是醫殺之也。臨症者,其慎之。又云:大小便俱閉,通其大便而小便自利。
小便閉列方
導赤散 涼 治心火及小腸有熱,小便不通而渴。
生地(三錢) 木通(一錢五分) 麥冬(去心) 赤茯苓(各二錢) 竹葉(十片) 甘草(七分)
大分清飲 寒 治積熱閉結,小水不利,或腰腹下部極痛,或濕熱,黃疸,溺血,蓄血,淋閉等症。
茯苓 澤瀉(鹽水炒,各二錢) 木通 豬苓 枳殼(麵煨,去瓤) 車前(各一錢) 梔子(炒杵,一錢五分)
加內熱甚者,加黃芩、黃柏、龍膽草之類。大便堅硬,脹滿,加大黃三二錢。
葵子湯 寒 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
滑石 葵子 豬苓 赤苓 枳實(去瓤)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各一錢) 甘草(五分)
化陰煎 寒兼滋陰 治水虧陰涸,陽水有餘,小便癃閉,淋濁,疼痛等症。
熟地(四錢) 牛膝(鹽水炒) 生地(各二錢) 生知母 黃柏(生,各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綠豆(三錢) 閩澤瀉(鹽水炒,二錢)
加食鹽少許煎。如熱甚,加龍膽草一錢五分。
滋腎飲 微涼 治腎虛足熱,小便不通,肚腹腫脹之甚,眼睛欲突出者。凡病在下焦不渴者,宜之。(一名通關飲,方在臍腹痛內。)
蔥白湯 和 治小便卒暴不通,小腹脹急,氣上衝心,悶絕欲死。
陳皮(三錢) 葵子(一錢五分)
加蔥白三莖煎。
春澤湯 微熱兼補 治氣虛小便閉。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 白朮(飯蒸) 茯苓 澤瀉(鹽水炒) 豬苓(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舉元煎 補 治小便閉因氣虛下陷者,提而升之。
炙耆 黨參(米炒,去蘆,各二錢) 白朮(淨,一錢五分) 升麻(炒,五分) 炙草(七分)
水煎服。後即以手探而吐之。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倒懸之,點滴不下。去其上閉,下竅即通。
八味地黃湯 熱補 治腎火虛而閉,用附、桂蒸動腎氣以開關。
熟地(五錢) 淮山(炒) 澤瀉(鹽水炒) 茯苓(各二錢) 萸肉 丹皮(各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附子(制,一錢)
治小便閉奇方
白菊花根(搗爛,取汁半茶盅)
用熱酒沖汁服,或滾水加酒一小杯沖亦可。如倉猝無白菊花根,即別樣色亦宜取用。
蔥熨法 治小便不通。
連根蔥(三斤)
慢火炒熟透,加好燒酒二杯再炒,用布分作二包,輪流順熨臍下即通。如一時無蔥,則以食鹽炒熱熨之。但不可太熱,免傷皮膚。
薰洗法 治小便不通。
皂角(十兩) 蔥頭(二斤) 王不留行(十兩) 煎濃湯一大盤,令病人坐浸其中,薰洗小腹下體,久之熱氣下達,壅滯自開而便通。但便出時,須聽其在盤內,切不可起,致使氣收復閉。通後要審症施治,不可有誤。
附小便不禁列方
菟絲子飲 溫 治小便不禁,或遺尿或過多者。
絲餅(三錢) 牡蠣(煅,一錢) 北味(杵,五分) 益智仁(鹽水炒,一錢) 熟地(二錢)
固脬丸 熱 治小便不禁,遺尿不覺。
菟絲餅(一二兩) 桑螵蛸(炙,五錢) 戎鹽(一錢) 茴香(一兩) 製附子(五錢)
研末,酒和為丸,每服三四十粒,米飲下。
縮泉飲 溫 治脬氣不足,小便頻多。
淮山(炒,三錢) 烏藥(一錢五分) 益智仁(鹽水炒,一錢)
大便燥結
大便不通之症,不過陰結陽結二者而已。陽結者,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脾,或以酒色之火熾於腎,或以時令之火蓄於臟。凡因暴病,及年壯氣實之人,乃有此症。此則宜清宜泄也。若陰結者,既無火症,又喜熱惡冷,其必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或以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腸臟乾枯。故治之者,陽虛陰結,則益其火,須用右歸飲、八味地黃湯之屬。陰虛陰結者,則壯其水,宜用左歸飲、六味地黃湯之屬。均加洗淡肉蓯蓉三二錢,多效。又有大便本無結燥,或連日或旬日欲解不解,解下只些須而不能通暢,及其已解,仍非乾硬,此總由七情勞倦色欲,以致陽氣內虧,不能化行,亦陰結之類也。當服理中、歸脾,右歸、八味地黃等湯。凡虛弱之人,雖旬日十餘日不大便,不必以為意。倘病家、醫家,性急欲速,遽用大黃等藥通之,多致誤事。
大便燥結列方
小承氣湯 大寒峻劑 治陽結因邪有餘,津液枯燥者。須察果系實熱,始可服切勿輕用。
大黃(二錢) 枳實 厚朴(各一錢)
如不下,煎好藥,加芒硝一二錢,再煎服。
四順清涼飲子 寒微峻 治陽結,較前方略緩。
大黃(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當歸(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
潤腸湯 寒補微峻 治陽結,大便燥結不通。
熟地(四錢) 生地(二錢) 當歸(三錢) 火麻仁(一錢五分) 大黃(一錢) 甘草(一錢)
肉蓯蓉丸 潤 治陰結,或因發汗利小便,致亡津液而大便不通者。凡老人虛人亦宜。
肉蓯蓉(酒洗淡,四兩) 沉香末(二錢)
用火麻仁一兩,搗爛,和水,取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米飲下。
益血潤腸湯 潤兼補 治陰結,凡虛弱及老人大便不通均宜。
熟地(四錢) 麻仁(二錢) 枳殼(去瓤,麵炒,一錢) 肉蓯蓉(酒洗,去甲,二錢) 杏仁(杵,一錢) 阿膠(蛤粉炒,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加減左歸飲 補潤劑 治陰虛陰結,而大便不通者。
熟地(六錢) 萸肉(二錢) 淮山(二錢) 肉蓯蓉(酒洗淡) 當歸(各三錢) 杞子(二錢)
加減右歸飲 熱補潤劑 治陽虛陰結,而大便不通者。
熟地(六錢) 萸肉 淮山(炒,各二錢) 肉蓯蓉(酒洗淡,三錢) 杞子(二錢) 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附子(制,一錢) 油當歸(三錢)
蜜煎導方 治虛弱人大便秘結。
白蜜(四兩)
加皂角末四五分,微火煎稍凝,即用竹箸攪之。勿令焦,俟可為丸,以手速捻成條,上略小,下大,約長二寸許,麻油塗納穀道內夾緊,大便急極,然後去之。或用線系下截,亦是善法。
豬膽汁導方 治老人或虛弱人大便不通。
大豬膽(一隻,加入好醋,少許)
用小竹管插入膽口線縛緊,將油塗滑小竹管,納穀道中,以手捻膽汁灌下,約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小兒科
(內載各方乃係為飲乳小孩而設,若四五歲以上藥味則宜略重。惟大黃、黃連、附子、乾薑、肉桂、等藥須斟酌)
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即內傷飲食,及驚風吐瀉,寒熱疳癇而已。蓋外感者。必有外症,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必有里症,如吐瀉,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症,如熱渴,燥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寒症,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噁心喜熱之類是也。四者之外,尤當辨其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形色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觀其形色,審其病情,若果有實邪,果有火症,不得不暫為治標。治標之法,及病則已,切不可妄為攻擊消耗。小兒以柔嫩之體,血氣未育,臟腑甚脆,略受傷殘,即痿敗而不可救。慎之。小兒疾痛疴癢,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且以嬌嫩之體,易虛易實,藥一過分,變幻百出,即危在頃刻矣。凡小兒有病,自一二歲至十二三歲,全恃父母細心看理,方能知真。其虛實寒熱,庶不至誤。有一等父母,姑息之深,飽暖失宜,果物恣食,或畏苦廢藥,或求速雜投,為害亦不淺。小兒一切雜症,與大人同治,惟藥味較輕耳。至於大黃、朴硝等藥,非萬不得已,切不可用。
發熱
凡小兒平日無病,陡然發熱,乃是外感風寒。外感之症,其至甚速。若熱由內生,其來必緩。察其絕無表症,而熱在臟腑,七竅,三焦,三陰,筋骨肌肉之間,即是內熱之症。但熱有虛實。實熱者,面赤氣粗,口燥唇瘡,作渴,喜冷飲水,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聲洪,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此其邪氣有餘,可清可散。虛熱者,面色清白,氣怯神倦,恍惚軟弱,口鼻微冷,不喜寒涼,飲湯安靜,泄瀉多尿,嘔惡驚惕,上盛下泄,抱而喜按,乍涼乍溫,夜則虛汗,睡則露睛,屈體而臥,手足指冷。此其正氣不足,最宜調補。切不可妄用寒涼,及消散克伐等劑。小兒發熱,服表散藥不退,如別無癰毒疳積,而耳後紅筋燦然,及眼如包淚,手指尖冷者,必是痘疹。飲食內傷,本無發熱。蓋飲食傷臟,不過為脹,為痛,為吐瀉,安得有肌表之症。惟傷風夾食者有之。傷食久而成疳者有之。其熱之來,亦有漸,不可不辨。
發熱列方
紫蘇飲 散 治傷風,身體發熱憎寒,嚏涕鼻塞聲重。凡陡然發熱者,即宜服此方,或服鉤藤飲,最穩。
紫蘇 黨參(去蘆,飯蒸,各一錢) 桔梗(八分) 半夏(制) 防風(各七分) 川芎(六分) 陳皮(五分) 甘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如服後尚有餘熱未清,摘生竹葉二十片,煎服。
鉤藤飲 散 治感冒,兼肝風內動。
黨參(去蘆) 防風(各一錢) 蟬蛻(去頭足,四隻) 鉤藤(一錢五分) 荊芥(六分) 竹葉(十片) 陳皮(四分) 甘草(二分)
如有痰,加竹黃一錢一分。
生犀散 涼 治心經風熱。
柴胡 葛根(各一錢) 犀角鎊(三分) 地骨皮 白芍(酒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
柴胡飲 涼補 治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
黨參(去蘆) 柴胡(各六分) 白芍(酒炒) 黃芩(各八分) 當歸(一錢) 甘草(四分)
柴苓竹葉飲 涼 治壯熱往來。
柴胡 麥冬(去心) 黨參(去蘆) 赤茯苓(各六分)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加生竹葉五片煎。
人參黃連飲 寒 治心經蘊熱煩躁者。
黨參(去蘆一錢) 生地 麥冬(去心,各七分) 黃連(四分) 竹葉(十片) 炙草(三分)
加生薑一小片煎。
黃芩芍藥湯 寒 治伏火熱症。
白芍(酒炒) 黃芩(各一錢) 山梔(炒黑,杵,六分) 丹皮(七分) 甘草(一錢)
地骨皮飲 涼補 治晝靜夜熱。
生地(一錢) 沙參(八分) 丹皮(六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黨參(去蘆) 白芍(酒炒,各七分) 甘草(四分)
四物加天麻鉤藤湯 兼補 治肝經血虛,生風而熱。
熟地(一錢) 當歸 天麻 白芍(酒炒,各七分) 川芎(五分) 鉤藤(一錢)
參耆四物湯 補 治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
黨參(去蘆,飯蒸,八分) 炙耆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七分) 熟地(一錢) 川芎(五分)
四君子加味湯 補 治陽虛而熱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 炙耆 茯苓(各一錢) 炙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
參桂飲 熱補 治隔陽熱症,口燥舌焦者。
熟地(二錢) 黨參(去蘆,米炒,七分) 肉桂(去皮,另燉,二分) 澤瀉(鹽水炒) 白芍(酒炒) 淮山(各一錢)
急驚
小兒或感風寒,或積乳食,皆能生痰,痰積則化火。或受暑熱,亦能生火。失於清解,則痰隨火升,痰火上壅,閉其肺竅,則諸竅俱閉。其症壯熱,痰壅,昏悶不醒,竄視反張,搐搦顫動,牙關緊急,口中氣熱,頰赤唇紅,飲冷便秘。此因痰火鬱結,肝風內動而然,宜利火降痰,醒後當清熱養血。肝主筋,肝失所養,則筋脈乾熱,故外作抽搐拘攣,而現青色。此是肝風內動,非外風也。不可誤治。血虛則肝風內動,風動則肝火愈熾,火熾則肺金虧,肝邪愈盛。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便當認作脾虛血損,急補脾土,庶不至變慢脾之症。凡小兒服藥後,余藥須與乳母服,乳母宜忌口。
急驚列方
利火降痰湯 寒 治急驚壯熱,痰壅,昏悶不醒,搐搦顫動。
柴胡(八分) 黃芩(七分) 陳皮(六分) 天竹黃(一錢五分) 鉤藤(二錢) 連翹(一錢) 木通(七分) 細甘草(四分)
清熱降痰湯 涼 治同上。
柴胡(一錢) 連翹(八分) 蟬蛻(去頭足,四隻) 鉤藤鉤(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澤瀉(鹽水炒,六分) 甘草(三分)
加竹瀝水半酒杯,沖藥服。
生地丹參湯 涼 治急驚初愈,清熱養血者。
生地(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 青蒿(七分) 白芍(酒炒,八分) 丹皮(五分) 桔梗(六分) 竹葉(四分) 甘草(三分)
人參竹葉湯 涼補 治虛弱小兒,急驚初愈。
生黨參(去蘆,二錢) 生竹葉(二十片)
水煎。
慢驚
小兒慢驚,因作吐作瀉,或吐瀉交作,稍久則脾土虛弱,肝木乘之。其症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鼻煽,乍發乍靜,時涼時熱,面部淡白,瀉漸青色,手足微搐無力,神氣懨懨不振,乃脾虛生風,無陽症也。此症多因病後,或因誤用寒涼,損傷脾胃所致。然亦有小兒脾胃素弱,不必病後及誤藥者。總屬脾胃虛寒之症,初起當用溫補,加藿香、煨姜。糞見青色,即加木香,或肉桂。若手足漸冷,唇舌痿白,此將脫之候,速用附子以回陽,方可以救。一切驅風逐痰之藥,絲毫不得用。
慢驚列方
加味異功散 溫補 治慢驚初起。
黨參(去蘆,飯蒸) 白朮(飯蒸) 鉤藤 當歸(各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七分) 炙草(四分)
加煨姜一片煎。泄瀉則去當歸。
加味六君子湯 熱補 治慢驚昏睡,露睛,痰鳴,氣促。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各一錢) 半夏(制,七分) 乾薑(四分) 陳皮(五分) 茯苓(八分) 炙草(四分)
附子理中湯 補大熱 治慢驚手足漸冷,唇舌痿白者。
黨參(去蘆,米炒) 白朮(淨炒,各一錢五分) 附子(制,七分) 乾薑(微炒,四分) 炙草(五分) 紅棗(一枚)
附桂地黃湯 補大熱 治慢驚口燥舌焦,陰症似陽者。
熟地(三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附子(制,六分) 澤瀉(鹽水炒) 黨參(去蘆,米炒,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二分)
驚啼
此症與驚風不同,與大驚猝恐者亦異。蓋小兒肝氣未充,膽氣最怯,凡耳聞驟聲,目睹驟色,雖非大驚猝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時受怖,寐則驚惕,或振動不寧,或忽爾啼叫,或微有煩熱,皆神怯不安之症,宜以安神養氣為主。驚啼多淚,忽啼忽止者是驚惕。啼叫無度,聲長不揚者是腹痛。
驚啼列方
硃砂安神丸 寒 治寐中驚悸而煩熱者。
生地 當歸 黃連(各一錢,薑汁炒) 甘草(五分)
共研末,米飲和丸,如芡實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滾水開融灌下。
參麥湯 微涼 治驚悸而微煩熱者。
生黨參(去蘆,八分) 麥冬(去心,六分) 北味(三分)
水煎。
團參散 補 治心虛驚悸。
黨參(去蘆,飯蒸) 當歸(各二錢)
共研細末,每服一錢,用豬心一片,硃砂五釐,煎湯下。
安神丸 補 治受驚嚇而驚啼者。
黨參(去蘆,飯蒸) 棗仁(炒) 茯神(各七分) 陳皮 白芍(酒炒) 當歸(各五分) 炙草(四分)
共研末,薑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開下。
腹脹腹痛
小兒肚腹或痛或脹,雖由食積與寒涼傷脾而然,然使脾胃不虛,則腹中和暖,運化以時,何至為寒涼食積所傷。故治之者,當以健脾暖胃為主,審無火症,不得妄用涼藥。無拒按堅實等症,切不可妄用攻擊之藥。慎之。
腹脹腹痛列方
藿香飲 和 治腹痛。
黨參(去蘆,飯蒸) 藿香(各一錢) 陳皮(五分)
加生薑一小片煎。
四君子加味湯 溫補 治寒滯腹痛。
黨參(米炒,去蘆) 白朮(淨炒,各一錢) 藿香 木香(各六分) 茯苓 炙草(四分) 煨姜(一片)
加味六君子湯 補去積 治腹有食積,痛而兼脹者。
黨參(去蘆,飯蒸) 白朮(淨炒,各一錢) 茯苓(七分) 神麯(炒,八分) 陳皮(四分) 半夏(制,五分) 木香(六分) 炙草(三分)
芍藥枳實散 消微補 治小兒肚腹膨脹,或不時作痛,大人亦宜。
白朮(淨,四錢) 枳實(麵煨,去瓤,二錢) 赤芍 蓮仁(去心) 陳皮(各一錢)
加炒香老米一錢,共研細末,量兒大小,或一錢,或一錢零,米飲調下,白湯下亦可。
疳症
小兒疳疾,皆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凡疳在內者,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者,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其症不一,治亦多方。而有驗有不驗,竟有過服寒涼克伐之劑而斃者,故不可不慎。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然。在小兒為疳疾,在大人則為癆瘵,宜兼調補脾胃為要。
疳症列方
治疳疾藥
皮硝(三錢) 苦杏仁(二錢) 生梔子(七個) 真頭道酒糟(一兩) 蔥頭(七個,每個約長一寸) 白灰面(三錢) 大紅棗(去核,七個)
共入石臼內,搗爛成泥,用白布二塊,約寬五寸,將藥在布上攤勻,一貼肚臍,一貼背後,正對肚臍之處,用帶捆好,貼三日肉見青色即愈。如未見青,再換藥一次,無有不效。
治疳奇方
羊尿脬(六七隻,吹脹陰乾) 頂上汾酒(一瓶)
將汾酒灌入尿脬內,用線紮緊,掛小兒心口胃脘之間。症重者,不過數時,其酒自然消減,必須秤准方知減否。如減再換一個,入酒掛上,換至數個,酒不消減即愈。無汾酒用好燒酒亦可。
消疳散 和 治疳積眼。
雄黃(二分) 石決明(煅,一錢五分) 海螵蛸(煅去殼,五分) 正辰砂(一分) 滑石(五分) 蘆甘石(童便泡一日一夜,燒透,以能浮水為度,五分)
共研細末,加冰片五釐再研,量兒大小,或三四分,或五六分,用不落水雞肝一副,竹刀切破,上開下連,摻藥在內,線紮好,加淘米水入砂灌煮熟,連湯食盡,神效之至。
疹症
凡出疹皆由胎毒蘊於脾肺,發於皮毛肌肉之間。一時傳染,大小相似,未有不因天行癘氣而發者。總之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脾肺受之。其為症則有咳嗽,噴嚏,面腫腮紅,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煩,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噁心嘔噦,或以手掐面目唇鼻,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藥,不使毒留於中,庶無他患。疹將出,其面必赤,中指冷而多嗽,大熱五六日,而後遍身見紅點,此所以異於出痘與傷寒。疹與痘不同,痘本於肝腎,出自中下二焦,始終不妨於食,而全賴水穀為主,所以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凶。治痘者不可不顧脾腎。疹之毒則由表邪不解,而內犯太陰陽明,病在上中二焦,多不能食。治疹者宜解散火邪,則自能食。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孔俱干,待收完,毒輕者,清涕即來,當思飲食,不必服藥。如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清涕復出,方可無慮。疹與麻癍同類,疹則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跡模糊者是也。癍則無粒,惟紅紫成片,如雲如錦者是也。俱是火邪,治宜解散。疹毒須假嗽多而散,故疹後旬日之內,尚宜有嗽,切不可見嗽而治嗽。至於泄瀉,嘔吐,腹痛,亦是疹毒使然,不得妄用補澀之藥。宜謹避風寒,忌雞,魚,炙,煿,鹽,醋,五辛,並生果之物,以免逼毒入里。疹後瀉痢,須細審虛實,亦間有過服寒涼而將成慢脾者,當急溫補,不可執一不通,以致不救。
疹症四忌
忌初起即用寒涼。(俟出後看症用藥。)忌妄用辛熱。忌誤用補澀。忌葷腥生冷風寒
疹症列方
升麻葛根湯 散微涼 治疹症初起。
升麻 葛根 白芍(酒炒) 甘草(各一錢)
如譫語狂亂,調辰砂一分,六一散一錢服。牛蒡子、黃芩、貝母、知母、桔梗、麥冬、連翹、生地、當歸、防風、荊芥、柴胡、桑白皮等藥,均可隨症加入。
透邪煎 散微補 治疹症初熱,疑似之時,恐誤藥者。
當歸 荊芥(各一錢) 升麻(三分)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防風 甘草(各七分)
如熱甚,加柴胡一錢。
加味瀉白散 寒 治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
桑白皮(一錢) 元參(七分) 連翹(八分) 地骨皮(一錢) 天花粉(一錢) 黃連(三分) 甘草(四分)
敗毒散 散微補 治風寒外束,逡巡不出,或出而覆沒者。
生黨參(去蘆) 防風 荊芥(各一錢) 當歸 牛蒡子 升麻(各七分) 川芎(五分) 甘草(四分)
加薄荷六分煎。
加味四物湯 涼補 治心血不足,疹色淡白者。
生地(酒炒透) 白芍(酒炒) 防風 當歸(各一錢) 川芎(六分) 炙草(五分)
涼血補陰湯 涼 治疹色帶紫,或出大甚者。
生地黃(一錢) 白芍(酒炒) 連翹(各七分) 紅花(六分) 牛蒡子 黃芩 當歸 乾葛(各八分)
導赤散 涼 治疹症,譫語溺閉。
生地(二錢) 木通(一錢) 竹葉(二十片) 甘草(六分)
加味甘桔湯 涼 治疹症,火毒上薰,而咽喉干痛。
牛蒡子 桔梗 連翹 甘草(各一錢)
水煎。緩緩咽之。
解毒合白虎湯 大寒 治疹症,煩躁大渴。
生石膏(一錢) 知母(七分) 黃連(四分) 連翹(七分) 金銀花(一錢) 甘草(五分)
加粳米一撮煎。
加味犀角地黃湯 大寒 治疹症,吐血衄血。
生地 白芍(酒炒) 山梔(仁,炒杵) 犀角(各一錢,先煎) 丹皮(七分)
如小便赤,加木通一錢。
加味四芩散 涼 治疹症泄瀉。
白朮(土炒) 茯苓 澤瀉(鹽水炒) 金銀花(各一錢) 豬苓(七分)
如小便如米泔水,加車前、木通各一錢。
黃芩湯 涼 治火邪內逼下焦而痢者。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炙草(七分)
加大棗一枚煎。如火逼上焦而吐,或吐痢並作者,俱加半夏一錢五分,生薑一片。
大紫胡湯 寒峻劑 治疹症,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
柴胡 半夏(制) 白芍(酒炒) 黃芩(各一錢) 枳實(麵煨,去瓤,六分) 大黃(八分) 生薑(一片) 紅棗(一枚)
二母散 寒 治疹後嗽甚者。
貝母(去心,童便洗) 知母(各二錢) 乾薑(一片)
共研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痘症
近日有種洋痘之法,最為穩妥,但恐有未種而自出者,方法亦不可不為之備。痘由胎毒內藏,而復因時氣外觸,其毒乃發,始終皆賴乎血氣。若血氣充暢,則易出易收。氣血不足。則變症不一。治痘者必要先顧血氣。蓋氣主形以起脹,血主色以灌漿。凡為白,為陷,為灰色,為不起發,為頂有孔。為出水,為痛,為癢,為浮腫,為痘殼,為不靨不落,為肌表不固,為膚腠不通等症,皆氣之病也。至如為紫黑,為乾枯,為無血,為無膿,為黑陷黑靨,為腫痛牙疳,為疔癰癍疹,為津液不達,為痘後餘毒,皆血之病也。氣與血相需。氣至而血不隨,雖起發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氣不至,雖潤澤而毒終不透。表熱者,肌膚大熱,根窠紅紫,頂赤發癍,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癰腫疔毒痛甚,皆火在肌表之症。治宜散血解毒。裡熱者,煩躁狂言,口乾大渴,咽腫喉痛,內熱自汗,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衄血溺血,皆火在臟腑之症。治宜清熱解毒。表寒者,不起發,不紅活,根窠淡白,身涼癢塌,倒陷乾枯,皆肌表無陽之症。治宜補陽溫表。裡寒者,為吐瀉,為嘔惡,為腹脹,為腹痛,為吞酸,為不欲食,為寒戰咬牙,惡寒喜暖,為小便清長,大便不實,完穀不化,皆臟腑無陽之症。治宜溫中補陽。當腫不腫者,必其元氣不足,當消不消者,必其毒氣有餘。治痘宜先顧脾胃,能食者吉,不泄瀉者吉,且須培補氣血。略兼發散始合。看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身體發熱,手指亦皆熱,惟中指男左女右獨寒,便是出痘。若傷寒症,則中指獨熱,甚驗。如熱盛血虛者,首尾俱不可用白朮、半夏之燥悍,及升麻之提氣上衝。要謹避風寒,忌葷腥生冷,生果,蔥,蒜,雞鴨蛋,豬肉,茶水等物。痘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若頭溫足冷者,多不治,此亦宜辨。
痘症四忌
忌清熱敗毒。忌克伐氣血。忌妄投醫藥。忌吞服醫家小丸。
痘症四宜
宜補氣。宜補血。宜補脾腎。宜察虛實。
痘症列方
柴歸飲 散 治痘初時發熱未退,無論是痘,是邪,疑似之間。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一錢) 防風 荊芥穗(各八分) 柴胡(七分) 甘草(五分)
加生薑一片煎。血熱,加生地一錢。陰虛,加熟地一錢五分。氣虛,加黨參一錢五分。虛寒,加炮姜六分,肉桂三分。火盛,加黃芩八分。熱渴,加乾薑一錢五分。腹痛,加木香四分。嘔吐,加陳皮五分,炮姜四分。如陽明實熱,邪盛者,初起用升麻葛根湯。方在疹症內。
六物煎 補 治痘症血氣不充,隨症加減甚效。並治孕婦氣血俱虛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當歸(各一錢) 熟地(一錢五分) 川芎(三分) 炙草(六分)
如發熱不退,或痘未出之先,宜加蘇葉一錢,防風八分。頭痛,加蔓荊子七分,川芎三分。咽痛,加桔梗八分,連翹七分。不起發,不灌漿,或灌而漿薄,加糯米五十粒,川芎六分,肉桂三分,人乳半酒杯,好酒少許,以助營氣。虛寒癢塌不起,加炒川山甲六分。紅紫血熱不起,加紫草七分,或犀角八分。脾氣滯者,加陳皮六分,山楂八分。胃氣虛寒多嘔者,加炒乾姜四分,或加丁香三分。腹痛兼滯者,加木香五分,陳皮四分。表虛氣陷不起或多汗者,加酒炒黃耆一錢。氣血兩虛,未起未灌而先癢者,加肉桂三分,白芷六分。元氣大虛,寒戰咬牙泄瀉者,去白芍,加黃耆一錢五分,製附子六分,乾薑四分,或再加肉桂三分,生薑一小片。
六氣煎 補微熱 治痘症氣虛,癢塌倒陷,寒戰咬牙。並治男婦陽氣虛寒等病。
黃耆(炙) 黨參(去蘆,米炒,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白朮(淨,七分) 當歸(一錢) 炙草(六分)
如泄瀉,去當歸,加肉蔻霜五分,茯苓八分。其餘加減,照前六物煎。
涼血養營煎 寒補 治痘血虛血熱,地紅熱渴或色燥不起,及便結溺赤,陽盛陰虛等症。
生地 白芍(酒炒) 當歸 地骨皮(各一錢) 黃芩(八分) 紫草(七分) 紅花(六分) 生甘草(五分)
如渴加花粉一錢。肌熱無汗,加紫蘇一錢,荊芥七分。熱毒甚者,加牛蒡子七分,連翹一錢,木通八分。血熱毒不透者,加犀角八分。
加味四物湯 寒補陽 治痘症,熱毒熾盛,紫黑乾枯,煩熱便結,純陽等症。
生地 黃芩 白芍(酒炒) 當歸 連翹(各一錢) 川芎(五分) 紫草(八分) 木通(八分)
如渴,加花粉、麥冬各一錢。陽明熱甚,頭面牙齦腫痛者,加生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大腸乾結,臍腹實脹者,加大黃一錢。血熱妄行者,加犀角一錢,童便半酒杯沖服。小水熱閉者,加山梔、車前各一錢。兼表熱者,加蘇葉、荊芥各一錢。
連翹升麻湯 涼 治痘,散毒清火。
連翹(一錢) 葛根 白芍(酒炒) 桔梗(各七分) 升麻(六分) 薄荷(一分) 甘草(七分)
加竹葉十片,燈心十條煎。
加味甘桔湯 涼 治痘症,肺熱咽喉腫痛,聲不清者。
桔梗(一錢) 甘草(七分) 柯子皮(三分) 牛蒡子(炒,六分) 連翹(五分) 薄荷(一分)
托裡十補散 溫補 調氣補血,內托痘毒,五日後必用之方也。亦治一切癰疽。
高麗參(去蘆,米炒) 黃耆(酒炒) 當歸(各一錢) 川芎 川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芷 炙甘草(各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下。
保元湯 補 治虛弱人出痘。
炙耆 黨參(米拌炒,去蘆,各一錢) 炙草(六分)
如痘灰白色,或頂陷者。加酒炒黃耆、當歸各一錢。癢則去當歸,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活血湯 補 養營起痘。
當歸(一錢) 川芎(四分) 紅花(三分)
水煎服。
鹿耆催漿湯 補 治痘不起漿。
炙耆(一錢五分) 鹿茸(酥炙,七分) 香附(一錢) 川山甲(炒,研,五分)
水煎。
內托散 補 治痘雖起發,以手按之。水漿即出者。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 黨參(米炒,去蘆,一錢) 川芎(五分) 丁香(二分) 糯米(五十粒) 炙草(五分)
快班越婢湯 溫補 治痘手足不起發。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 桂枝(六分) 防風(七分) 炙草(四分) 生薑(一片) 紅棗(一枚)
蟬蛻散 補微散 治痘瘡虛陷不起。
當歸(六分) 川芎(三分) 防風 荊芥穗 升麻(淡蜜炙) 薄荷(各二錢) 蟬蛻(去頭足,四隻) 高麗參(米拌炒,六分) 白芍(酒炒,五分) 炙草(三分)
加味保元湯 溫補 治痘瘡漿清,腳淡倒靨。
炙耆 黨參(去蘆,米炒) 白芍(酒炒) 扁豆(炒杵) 當歸(各一錢)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木香(四分) 炙草(五分)
紫草飲 補 治痘瘡黑陷,氣血虛弱不起。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 紫草 炙草(各一錢)
加糯米一百粒煎。
加味四聖飲 兼補 治痘黑陷倒陷。
黨參(米拌炒,去蘆) 黃耆(酒炒,各一錢) 紫草(七分) 木通(八分) 蟬蛻(去頭足,六隻) 川芎 木香 炙草(各六分)
加糯米五十粒煎。
起痘奇方 治痘不起,或倒靨,或灰白者。
童子糞(要乾結者)
用新瓦煅透存性,每一兩入冰片一分,研勻,少則服五分,多則服一錢,蜜水調下,入藥沖服亦可。
百花膏 治痘燥,痂皮濺起作痛,或痂欲落不落者。
白蜜(一小酒杯) 滑石(一錢,研細末)
略用湯和勻,以鵝翎染藥,輕掃痛處,則易落無痕。
固肌湯 補 治痘發表太過,以致肌肉不密,痘痂久黏不落。
炙耆(八分) 當歸(酒洗,七分) 蟬蛻(去頭足,四隻) 高麗參(去蘆,米炒,六分) 糯米(一錢) 炙草(五分)
催漿飲 補 治空倉痘,外雖起發而內無膿漿者。
黃耆(酒炒,八分) 川芎 白芷 牛子(各五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當歸(一錢五分) 鹿茸(酥炙) 生地(酒炒,各一錢) 白芍(七分) 山甲(炒,三分)
水煎服二劑,即去山甲。
補氣健脾湯 溫補 治漏痘上有孔者。
高麗參(去蘆,米炒,八分) 黃耆(酒炒,八分) 川芎 白芷(各五分) 白扁豆(炒,杵,一錢) 丁香(二分) 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淮山(炒,七分) 炙甘草(四分)
加龍眼肉四分,去心炒蓮仁七分。
實漿飲 補 治痘色光亮,全無膿血者。看其中有起脹極大者,刺去其水。
高麗參(去蘆,米炒) 黃耆(酒炒) 鹿茸(酥炙) 當歸(各八分) 白扁豆(炒,杵) 淮山(炒) 白朮(飯蒸,各七分) 白芷(五分) 炙草(四分) 山楂(六分) 黃豆(二十粒)
治爛痘列方
敗草散 治痘癢抓搔已爛,膿血淋漓者。
爛草(蓋屋蓋牆多年者,或野外自爛者尤佳)
研極細末,摻之。如遍身俱抓爛者,須多摻席上,令兒坐臥其上,即愈。
白龍散 治爛痘及抓破者。
干黃牛糞(在風露中日久者)
煅成灰,取中心白者,為末,入薄絹囊內,於爛處撲之。
痘後目疾列方
決明散 和 治痘後眼生翳障。
石決明(煅) 穀精草(各二錢)
共研細末,每用一錢,以蒸熟豬肝蘸食。
臭蟲方 治痘眼發紅將上瘼,或已有白點者。
臭蟲血(射入眼內即愈)
或用蛙膽調臭蟲血點入,更佳。
痘後癰列方
三痘散 治痘後癰初起者。
綠豆 黑豆 赤小豆(各四錢)
共研細末,醋調勻,時時塗之。自愈。
黃豆散 治痘後癰。
黃豆(炒,八錢)
研細末,熟水和勻塗之。或炒黑研末,芝麻油調塗亦佳。一方,用赤小豆研末,調雞蛋清塗之。
痘疔列方
此疔能閉痘毒,凡未齊則不出現,既齊則不起發,行聚則必致倒陷,看痘中有紫黑乾硬,暴脹獨大者。即是,須急治之。一見此疔,即以銀針挑破,吸盡紫血,乃以藥塗之。
拔毒膏 治痘疔。
蒲公英(二兩)
水煎熬膏,載磁器內,放水中一日一夜,冷去火氣,俟挑破痘疔,吸盡紫血,即以此膏塗之。又方,雄黃一錢,紫草三錢,研細末,如法挑吸,用胭脂汁調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