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痘证概要

3个月前 作者: 吴克潜
    <strong>一、痘证起源</strong>


    昔人云:太古无痘,周末秦初乃有之。是知古时天地之气中和,人间嗜欲淡薄,故疾病稀少,并痘证而无之也。迨后世变日亟,刀兵水旱之结果,胥足以酿时气疫疠,而人生嗜欲日增,更足以薄元气藏内邪,两者相因,病变遂日以繁,而痘证亦其一也。考痘证之原,由于先天,盖当成胎之时,父母欲火之遗毒,蕴藏于胎儿骨髓深处,触于岁时流行之毒,即感之而外发。是以母体受胎教者,即有痘发,多属易治,而孕期纵欲无度者,每逢小儿出痘,最易夭亡也。然古时之痘多为并发性,盖既有内蕴之毒,复增时气之毒,二者相合,其病必剧。是以后世发明种痘之法,其宗旨要在逗先天之毒外出,务使其不与时行之毒并合触发。所以减轻其病,意至善也。其法系取痘苗塞入鼻中,以鼻为肺窍,使苗气内达,数日后其气由肺传心(心主血脉),由心传脾(脾主肌肉),由脾传肝(肝主筋),由肝传肾(肾主骨髓),至传肾后,引动先天所伏之毒,其蕴遂逐渐透露,由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以迄于痘点发现,是为种痘,所以别于感时气而触发之天花也。自种痘之法发明后,病者全活较多,风行甚久,咸称便利,然犹有未能满人意者,则种痘者发痘之时,毒虽较轻而周身密布,则与天花相似也。体弱者不易起胀,或起胀后不易灌浆,治法亦多周折,且风寒谨避,百日将息,亦觉多累,而灌浆期中,偶有不慎,仍有成面麻之患。故此法遂又渐有淘汰之倾向,适于是时,西法牛苗传入中土,用以引痘,其出也仅发痘于所种之处,发痘之时,绝无危险,且忌口而外,又无其他繁重之禁忌,以故人人乐用,推行世界。


    至今世界天花一证,绝少发生,不可谓非牛痘苗之功也。


    <strong>二、痘证病理</strong>


    痘证之发,既为人身宣泄邪毒之路,故其发也,由内达外,与痧疹同,其有不同者,则痧疹之伏毒较浅,痘症之伏毒深藏骨髓,而发动于肾也。惟其发动于肾,故恒牵涉于肾间之元阳,元阳亏者,其痘不获烘托之力,常致痘出不快,陷为逆症,此所以有痧喜清凉,痘喜温暖之说,然邪毒炽盛,劫阴耗液,又莫此为甚,故痘症号称难治,以其下药寒温两有不易也。且痘之出既始于肾而终于肺,则全身传遍,殆莫不有关。


    于是治痘又最重时期,根据时消息,表散、清凉、温化,尤须变化于瞬息之间,方为能治痘者。此痘证之变有如此者,故历代医家,莫不以弭痘为亟,迨近世牛痘之法发明,而弭痘之法不可谓非告一成功矣。然或以痘为小儿大证,当天行时,人人避之,尚恐不亟,今无故而与之,庸非自扰,不知牛痘之妙,正在于无故而与之。譬如捕盗,乘其羽翼未成而擒之,固不难也,譬如去莠,及其滋蔓未延而除之,固甚易也。故天痘之患,正在毒发迟而祸甚,牛痘之轻,正在毒发早而祸浅也。又牛痘引种,大都在两臂两胫,颇具至理,盖两臂乃手少阳之经脉,两胫乃足少阳之经脉,少阳主枢,引苗气内达,莫捷于此,及其毒从内泄,引挈而出,亦莫捷乎此。故牛痘自始至终,不过旬余也。然自盛行种痘之后,亦有已种而仍发天花者,此由伏毒泄而未尽,与未种痘而发之天花不同,且病邪出路,仍遵向日之径,则其发泄较易,无须仗乎烘托,理至浅显,故治法要宜以少偏清凉或辛散为主,温补在所不宜也。治痘之法,至今为之一变,此不可不知者也。


    <strong>三、痘证症状</strong>


    痘症之发,其初亦并无何等显著之兆,比其将出,始则微有恶寒,或身热,或身热咳呛,至是须验其是否耳冷、鼻尖冷、尻冷、足冷,如冷者是痘候也。再验其耳后有红丝赤缕突出,脉洪大而弦数,则痘将报点矣。痘之初起,先见红点,数日报点,初报点时,常先于胸窝见红色粒子,或面部见红色粒子,两颧之间,现出花纹,耳尻与中指独冷,斯皆痘疮之特征也。其他若眼目困倦有水状,或睛黄或胞赤,睡则常惊惕,小便赤,大便闭。


    此皆痘疮所恒有之见证。其得之也,或以时气之感染,或由伤风,或由饮食呕吐,或由跌扑惊恐,为其诱因,此痘证初起之大概也。痘症初起,约三四日或五六日而报点,又二三日或三四日而起胀,起胀者,颗粒次第涌高,根脚与皮肤之界发为肿状,盖为灌浆之预备也。浆灌三日,毒已尽化,至此时期,即结靥而渐愈,此痘证经过之大概也。然痘证有轻重,势有险顺,且随期变易,不可捉摸,往往发热时顺而报点时转险者,或报点时顺而起胀时转险者,或起胀时顺而脓浆忽不灌因以转险者,或经过皆顺而结靥时转险者,是在临证之随时变化焉。大凡发热之候,热而非如灼如焚,或恶寒战栗,二便如常,饮食能进,气息微粗而不喘,腰腹不痛者,此顺症也。若壮热灼手,气逆而喘,谵语闷乱,腹胀便秘,或恶寒微热,大便溏泄,食少神疲,此重症也。至发热而肌肤焦燥,口气秽恶,喘急音哑,或面青摇头,吐食戴眼,点来隐现,则为危症。


    报点之候,点粒根窠红润,顶尖碍手,头面稀少,肢体朗布,身热而微凉,凉而又热,二便调匀,此顺症也。若见点色淡,或红点如丹,身热如烙,或头白似 ,根窠不红,头尖皮薄,腹痛腰痛,大便泄利者,此重症也。至点粒一齐拥出鲜红繁密,或疮色惨暗,毛焦皮燥,或多见于眼胞、唇内、前后阴或多见于舌喉胸背者,或肌肉如被杖、昏睡不食者,则为危症。起胀之候,身热作潮,逐渐起胀,头圆根红,光泽绽实,见此现象,易于灌浆,此顺症也。若到起胀之候,身凉不热,隐而不易起,皮薄而亮,根脚不红,或泄泻,或微痒,此重症也。至起胀色白皮薄,光润易破,根窠全无红色,或热甚痘色紫黑,壅而不起,或面浮肉肿,而痘不起者,则为危证,灌浆之候,起胀之极,随即灌浆,中陷者尽起,顶平者尽峻,饱满光荣,先胀者先作浆,次胀者次作浆,循循有序,色如黄豆,二便如常,四肢温和,此顺症也。若根窠红而不润,灌浆不满,大便泄泻,或稠密焦紫不起顶者,或灌浆时忽作痰喘者,或烦躁不得眠者,此重症也。至灌浆时内含清水,或干枯退缩,根窠瘀紫,或身灌而头面不灌,咳呛喘急,大便或泄或闭,则为危证。结靥之候,痘浆灌足之后,其色渐变苍老,先从人中面部次第结靥渐至胸腹两腿,身无大热,亦不畏寒,饮食增加,二便通调,此顺症也。若身重发热,不易结靥,或结靥如血色,或溃烂难收,或寒战抽搐者,则为危证。此辨痘证顺逆之大概也。至于痘证愈后,元气必然亏损,允当以调补为急。而痘期之禁忌,较痧疹尤烦,略有疏忽,变端即起,此皆不可不知,故并于后附述之焉。


    近时引种之牛痘,症状颇为平淡,种后一二日,局部略见红肿,以后逐渐高胀灌浆,约至第十日左右而脓浆灌足,此后渐次干燥收靥,至第二十日左右而痂落。在经过期中,发热有盛有不盛,然至多不过一星期而已。小儿自第六个月至第十个月为种痘最适宜之期,以后三年一种,五年一种,均无不可。惟种痘期内所应注意者,局部宜清洁,不可任其破溃,而忌口多日,尤为必要。盖一则免破烂成疮,二则免痘后余毒不清以致无效也。


    <strong>四、痘证治法</strong>


    痘证于初起一二日发热时,宜解表,使痘易出;三四五日清凉解毒,使痘易长;六七八九日温补气血,使易灌浆;十及十一二日清利收敛,使痘易靥。此治痘之常法也。然亦有先期而速,或后期而迟者,不可执一而论,先期则痘出甚速,无须藉乎狂表,后期则起胀灌浆迟迟,正有赖于透托。又痘未尽出,不可清凉,因痘得寒将有凝滞之患;热毒未尽解,不可温补,因毒得温将有蕴蓄不能化浆之虑。大抵痘证面红者吉,身温者吉,大便坚者吉,神志清明者吉,倘属顺症,自可不必多药。初起只须微表,点粒即逐渐透达,疏朗分布,继则渐次起胀,只须略用清化,内毒易解,起胀必足,迨浆灌充盈,正无须藉乎温补。若微觉低陷,则补托即起,至痘证面色不红,或青或白,身热不扬,大便溏薄,又或面赤如火,身热如灼,大便不通,神明狂乱,皆为重症。大约面白便溏,当斟酌于温补发散之间,面赤便难,当斟酌于攻下清血之间。此治痘之大概也。


    上述痘证治法,其简易者也,至于痘证之变化独多,尤甚于痧,不可不另为条叙之。


    (甲)初起之变化:初起发热,其热乍进乍退者,身温微热者,自属顺证。若(一)骤发壮热,闷乱狂躁,一热便见红点者,必由毒盛,大便坚者宜凉膈散下之,大便溏者宜辛凉辛温合济之。(二)发热时肢体骨节俱痛者,此感六淫之邪也,宜表散兼透毒之剂。(三)发热时遍身作痒者,此表虚客冒风寒,毒不能出,宜桂枝汤加黄 、防风、白芷、蝉蜕。(四)发热时恶寒身振振动摇者,此气弱不能逼邪外出,邪正交争,故振也,宜升麻汤加人参、穿山甲、桂枝、防风。(五)发热时腹痛攻扰,躁渴者,此毒势壅遏,热气内蒸,宜蜜调玄明粉下四五钱,或凉膈散下之,大便一利,即痛减痘发。


    (六)发热时腰痛者,最为重候,盖痘证其邪由里达表为吉,此为邪逆于里也,宜急用石膏六七钱,人参一钱,茶叶一撮煎好,入玄明粉三五钱,加生白蜜热服,或可救,或用百祥丸。若虚而腰微痛者,不在此例。(七)发热时或吐或泻,此毒邪奔越分泄也。若精神不减为吉,吐泻即止为吉。若见点后犹吐泻不止,宜四苓散加枳壳、橘皮、山楂。虚者宜异功散加藿香、木通。(八)发热时唇口上下紫黑,燥裂疼痛者,此毒攻脾脏,宜急投犀角消毒饮加石膏、玄参。(九)发热时切牙窜视者,此心经热甚也,宜导赤散加黄连、赤芍。若切牙闷瞀,为肝经风热,宜羌活汤加青皮、柴胡。(十)发热时声音变易者,宜消毒饮加连翘、桔梗。咽喉痛者,甘桔汤加牛蒡子。(十一)发热时小便黄赤短涩者,此热毒不透,渗入膀胱也,宜导赤散加荆芥、连翘、牛蒡子。(十二)发热时衄血者,邪从衄解也。若血不止,宜犀角地黄汤。


    (十三)身不热者宜审其兼证是虚是实,热深厥冷者,宜大寒之剂,气弱邪不能透而身不热者,宜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之类。(十四)发热一日,遍身即现红点,稠密如蚕种,摸过不碍手者不治。头面一片红如胭脂者,遍身有成红块者皆不治。(十五)发热时即烦闷呕吐,舌下常流清水,或时沉默喜睡,或时躁扰不宁,或腹痛狐疑,频频叫唤,须验其舌下青筋,或下唇有黑白细点者,此属虫,宜先与椒梅丸诱入虫口,即以紫草承气汤下之。(十六)发热时痰喘气急,或目闭神昏,眩晕颠仆,闷乱搐搦者,此属痰,宜大黄甘草汤,使上吐下泻,以涤其痰。


    (乙)报点至起胀之变化:点红而稀,顶尖而碍手,胀则头圆根红,光泽绽实,自属顺症。若(一)


    痘初发热即报点如丹,身热如烙,渐至干焦紫黑,烦躁闷乱,唇焦口臭者,虽在冬月,亦须大剂白虎化斑汤,石膏非数两不应。(二)身无大热,见点细如白 ,气怯无力,目闭无神,面色及口唇反鲜泽娇艳,光彩倍常,此气虚无阳,肺胃之精华涣散于外,宜重用人参二三两,生 两许,以升麻、五味,续续灌下,或保元汤加减。(三)痘疹腹痛,多属食积,宜透表之中佐以消积。若腹胀泄泻,不可骤止,又不可任其多泻,只宜和之。(四)杂痘一齐涌出者,水杨柳、桃枝、槐枝各三条,同紫背浮萍,煮汤遍洗,即出痘毒,而正痘现。(五)痘疮红紫干滞,黑陷焦枯者,此表热而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唇燥烦渴者,此里热而实,治宜凉血解毒,用紫草、红花、连翘、牛蒡、木通、蝉蜕、荆芥,或芩、连之属。如表热者,则宜清凉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热者,重于解毒而兼清凉。(六)痘证见点,三四日隐于肌肤不长发者,此气血虚也,宜快斑汤,或透肌散催之。至身面俱起,四肢不能起发者,宜桂枝汤加防风、黄 。(七)痘虽长起,而颜色淡白顶陷者,此气虚也,宜参 内托散加糯米。若虽不白,亦不红活而顶陷者,此血虚也,宜四物合保元汤。起胀迟迟,浆清不满者宜独参汤。(八)色赤而兼痒,血虚有热也,宜四物汤去生地加犀角、连翘。(九)痘顶色白连肉红肿,而痘反不肿,此毒不能灌注于痘也,宜急用化毒汤加生地、川芎调二宝散救之。(十)


    色红根散不长发者,此血热而气不相根据,宜大鼠粘子汤加紫草。(十一)热证方形,虚证又现,元气本来虚弱,而毒气猛烈,以致痘出不快,狂言乱语音,既碍用清凉之药以解毒,又恐犯温补以助火,此为最难措手之候,可急用雄鸡一只,生剖开腹,去肠杂,以烧酒喷之,敷于脐上,其痘自出,其语亦止。若遍身疼痛者,此毒出肾经,用黑大豆一升,煮熟擂敷腰上,即止。此外治之效方也。


    (丙)灌浆之变化:脓浆充足,由面部起先后作灌,痘中有饱满光荣之状,自属顺症。若(一)稠密焦不起顶者,此血热毒盛也,当视其皮之浓薄,皮浓者,宜化毒汤加连翘、玄参,烦渴便秘犀角地黄汤。若皮薄如水 ,必有痒塌黑陷之变,毒盛者宜辛凉合寒凉解毒之法消息之,虚者顶白,宜参内托散加当归、芍药,使血活气行,自可转红。(二)气虚之证,用内托补剂,暂起灌浆未满,而复平塌者,宜用大剂保元汤加川芎、当归、木香、官桂、糯米。浆色淡白,食少便溏者同。(三)头面稠密,身上稀少,色白不能起顶灌浆者,宜参 内托散。若药力在上,先头面浆满,四肢不灌者,宜前方加糯米、芍药,以牛膝下引至足。(四)咽中有疮,灌浆时,疮瘢新嫩,触之即痛,痂皮沾滞,痰涎缠裹,饮食难入,或呛水呕谷者,宜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频频饮之。语言清亮者可治,声哑语言不出者难治。(五)灌浆时喜笑不止者,此心包热甚也,宜保元汤加人中黄、黄连。(六)灌浆时,忽然倒 ,或血热毒盛,不能起胀,伏陷喘胀便秘者,宜攻毒汤。(七)灌浆时,发热自汗者,若二便不通,脉沉滑数疾,此热毒内郁,宜承气汤,酌去芒硝。若手足厥冷,自利呕吐,脉沉细微弱,或浮大而虚,此阳气欲脱,宜理中汤加熟附子。(八)灌浆时,痛不止者,此气滞也,宜保元汤加山楂、木香。若痘色朗绽,而两臂肿痛者,宜前方加桂枝、羌活、防风、当归、忍冬、犀角、连翘。


    (九)灌浆时痒塌不止者,此血热也,宜四圣散加生地、干首乌,以凉其血。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十)痘疮抓破,其人能食,大便坚,抓破之处,复灌成浆,原无痘处,续出大小不等者可治,宜内用十全大补汤、苦参丸间服,外以灭瘢救苦散合百花膏涂之。(十一)灌浆时干空无水者,此气虚伏陷也,宜补中益气汤。若人事清爽,饮食如常可起,若喘胀哕,烦闷外剥者不治。(十二)痘本稠密色淡,灌浆时昏睡妄语者,此血虚神无所根据也,宜保元汤加当归、地黄、茯神、枣仁、麦冬。(十三)灌浆时身发壮热者、渴欲饮水者,此疮多毒盛,表里气血俱虚之故,宜加味四圣散去木香,加当归、芍药。亦有浆半足而热甚烦渴,引饮不已者,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宜大剂保元汤合生脉散频进,浆满则渴自止。


    (十四)灌浆时而泄泻者,最为危候,盖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再患泄泻,则仅存之气,重竭于内,方张之毒,难化于外,必生变症,宜急用人参白术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黄 ,不应则用不二散。(十五)灌浆已成,并无陷伏,忽然腹痛、烦躁、喘促,此必伤食,或腹有燥屎,宜按证治之。


    (丁)结 之变化:结 之后,只须慎寒暖,慎饮食。初无重大之变化,其有剧变者:(一)必由灌浆后触犯秽恶,或误服药饵,如倒 黑焦,身热似灼,概宜五福化毒丹加减。(二)结时溃烂者,此毒当发而发迟,致毒蓄肌肉,或未当发散而发散早,致毒邪暴出,故肌肉熏灼腐烂,甚至内气并虚,滑泄自利,宜急用木香散或白术丸以治里,外以白螺散或白龙散,加麝少许敷之。(三)痘浆清而忽然干黑,或未成痂者溃烂,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为倒 。若当 不 ,复入于里,元气素弱,不食自利者,宜木香散、异功散之属。如大便久秘,忽然腹胀喘呼,此毒盛薄蚀元气,复入于里,宜急下之,用排毒汤。(四)将 之时,热不止而脉滑数者,痘未尽也,宜托里快斑汤,服后再出赠痘,其热自除。(五)结痂干浓,忽然寒战,干呕,烦渴者,此正气将复,不能禁持之故,宜生脉散。


    (六)结 太迟为虚, 黑太过为热,俱宜按证治之。


    以上所述,为痘证四大时期变化之大概也。


    <strong>五、痘证脉法</strong>


    痘证属阳邪,故宜见阳脉,与痧疹同。凡小儿七岁以上,五至为平,七岁以下,六至为平。过则为数,邪气实也,不及为迟,正气虚也。人迎紧者,外感为多,气口数者,内伤为多,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紧者为里热,浮而迟为气衰,沉而细元气微,惟无论沉浮,能略带洪实者终吉,弱而无力者终凶,此其纲也。至时期之分大都自发热以迄起胀,毒从内出,其脉宜浮大而数,不宜沉细而迟。既 之后,毒从外解,其脉宜和缓而不宜洪数,但要和平有神,切忌虚大无力。若见浮而无根,数如雀啄,细而欲散,萦萦如蛛丝,索索无胃气,迟而欲绝,滴滴如屋漏,沉而时见如鱼跃者,皆死候也。又六部之外,有冲阳脉者,胃脉也,太溪脉者,肾脉也,胃为后天之主,肾为先天之根,故痘证以此二脉为最关紧要。二者之中,以太溪为尤重,倘病至六部无脉,生死难辨,宜急诊此脉,若悠悠不断不急,此元气尚在,犹或可活。若二脉先绝,纵六脉犹存,亦为凶候。此痘证脉法之大概也。


    <strong>六、痘证舌苔</strong>


    痘证大都有苔,与痧疹同,大约自发热以至报点,皆为白嫩之苔,或白浓之苔,自起胀以至灌浆,皆为黄嫩之苔,或黄糙之苔。然有不尽然者,或一起即白苔,迄灌浆止而无甚变化。如痘证虽发热而能食,二便照常,纵白苔稍浓,黄苔稍干,皆非重证,殊不必因苔而滥施补托,或猛用克伐也。至苔见干黄,气息粗盛,或见焦黄,其质深绛,则气郁血热,虽欲疏达,必参辛凉,虽欲提托,必寓滋阴。又有舌忽胀大者,总由心火胃热,舌喑者,风痰为患,舌生芒刺,急宜凉下,重舌、木舌、弄舌者,总宜视舌之红绛,一以败毒清热为治,俱宜慎用辛温,以防劫津也。有舌缩者,宜分寒热,热者刺破舌尖,血多红紫而流利,寒者刺破舌尖,血多紫暗而似凝,惟痘证舌缩,总以热为多。至若灰苔,或由寒湿内积,或由内伤火衰,报点以迄起胀见此,大率热势不盛,必以补托为先,祛湿为后。若黑苔则无论发热以至结痂见此,皆为危候也。


    <strong>七、治痘须知</strong>


    痘证变端,瞬息不同,较痧疹尤为复杂,上列审证之法,虽见一斑,然宜忌顺逆,犹未详尽,特再采诸家之说,节录若干条于下:(一)痘证发热,体实者虑其邪盛而不易报点,体虚者虑其气弱而不易报点,然报点之后,经过有起胀灌浆结 三时期,每期亦均有变端之可能,危症或可起于顷刻,故治痘用药,贵在随时消息,朝夕不同,不足为异,不若痧证透后,绝少危症也。


    (二)视痘吉凶,全在形色,当其报点之后,颗粒逐渐显明,尖圆坚浓者吉也,起胀之形,发荣滋长者吉也,灌浆之形,饱满充足者吉也,结 之形,敛束完固者吉也。若初出空如蚕种,或密似针头,起胀粘聚模糊,肌肉虚浮,灌浆形色暗晦,或清薄或干枯,结 枯朽剥蚀,或焦黑或散漫者,皆为凶也。


    (三)痘证形色之辨,固为重要,然形色相较,色尤重于形,宁可有色无形,不可有形无色。盖形属乎气,气可旺于斯须,色属乎血,补血难图速效,故察痘之色,宜以光明红活为上乘,若形平塌而色红活,证虽剧必有可治,若色晦滞而形光圆,证虽轻必尚有可虑也。又以面部之形色言,痘证面赤者多吉,面青者多凶也。


    (四)痘证吉凶,又可验之于部位。大抵从正额及两颧先见者多顺,人中口鼻先见者多险(一说口鼻年寿先见两三点者为顺),若未见点而口唇目胞预为浮肿者亦险。至报点起胀之时,头面渐次浮肿者,此毒气发越,欲作脓血也,如疮尖而圆,磊落红活者,亦属顺证。又可验之于耳纹,耳纹以少为顺,条匀直上者顺,分枝缠绕者凶,若横过发际者,多属危证。耳纹之色,以水红色者为顺,淡红色者次之,大红色者为火甚,紫黑青色者,多属危证。


    (五)痘证吉凶,又当验之于老嫩,痘证自始至终,喜老而恶嫩。苍淳者,色之老也;肥实者,形之老也;浓浓者,浆之老也;浓坚者, 之老也。娇艳者,色之嫩也;浮虚者,形之嫩也;稀清者,浆之嫩也,薄软者, 之嫩也。总之老者多顺而易于成功,嫩者多险而难于施治。


    (六)痘证吉凶,又可辨之于疏密,密者多凶,疏者多吉,然疏者若谵妄大热,唇舌燥裂,烦躁不宁,大小便秘,此毒壅不出,阳邪遏于里,虽疏未得为吉。密者若铺排磊落,大小匀净,眠食皆安,二便如常,或密于手足,虽密亦未足为害也。


    (七)痘证身痛者多属重证,或由热毒内作,或由血虚不能营养。大抵初发时即痛者,为血气凝滞,毒壅而作痛也;灌浆时忽痛者,为血虚热盛,不能胜邪也。收 后忽痛者,为血液枯燥,余邪未净也。至于痘疮上作痛,在灌浆未成之前,由毒气变化未成,郁而作痛,此其常也。毒化脓成,其痛自己,若肉如刀割,肤如锥刺,叫号不宁者,则皮伤肉败,多属危症。


    (八)痘证发热,最忌腰痛。腰痛失治,易致不能起胀,或起胀后旋即黑陷,故腰痛较身痛尤为剧证。大抵痘未出而骤热腰痛者,此肾脏火毒炽盛也,宜急用百祥丸或水调玄明粉以下夺其毒势。发热时腰痛者,宜羌活当归汤或人参败毒散,斟酌进之。痘出胸腰疼痛,叫唤不宁者,宜用豆豉三两,胡椒一钱,共捣烂,又将生姜四两捣汁调匀,炒温敷痛处,以定其痛势。至腰痛时,腰下见紫黑成片如蚤啮者,为肾坏不治之绝症。


    (九)痘证腹痛,多由热毒或食积所致。然亦当分察虚实与时期,大概痘未出而腹痛者,若发热烦躁,作渴饮冷,大便坚实者,此热毒壅滞,宜用疏利之品;若腹中有块者,此气滞也,宜用运化兼发散之品;痘乍出乍隐而腹痛者,此伏毒也;痘未出尽,便秘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也,俱宜七物升麻汤。痛时身不甚热,口不作渴,时或发寒,时或呕吐,肠鸣自利,六脉虚细,面青手足冷者,此脾胃虚寒也,宜黄 建中汤加木香、青皮。痘已出尽而腹痛者,气已虚而血仍热,宜以紫草饮发之。至靥后发热,粪黑腹痛者,此蓄血也,宜犀角地黄汤清利之。毒气弥漫,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宜牛黄汤解之。如见气粗口臭,唇舌青白,身发战动而痛者,此毒归脏腑,胃烂成脓,或发热时心腹绞痛,胀满疼痛,其痘陷伏者,均为毒恶之气攻刺肠胃之危证,法在不治。


    (十)痘证腹胀,多由毒郁肠胃。若胃中伏热,小便赤涩而胀者,宜导赤散加滑石、紫草;面黄烦躁,小便利大便黑者,为瘀血在黑,宜犀角地黄汤加穿山甲;若痘干紫而胀,不大便者为血热毒盛,宜紫草承气汤。至腹胀而大便利者,半属虚胀,切忌克伐。凡痘证腹胀,口中如烂肉臭者,或当起发之时,倒陷而腹胀者,皆为不治。


    (十一)痘证肠鸣失气皆属危候,盖肠鸣为胃败而中气下陷,失气为脾败而谷气下脱,痘疮见此,则生养之气俱虑不足也,亟宜大补中气而佐以升提,或可挽救。


    (十二)痘证溺血,痛者易治,不痛者难治,此证因蓄毒蕴于心经,心失其主,血随毒激,故奔散妄驰,法当清心解毒,酌用导赤散,切忌升麻、黄 之属。若小便涩结,血条如棉线,欲尿则号哭痛不可忍者,急用炒山栀末、青龙须草汁调服,再以木通汤饮之自愈。若黑如豆汁者,法在不治。


    (十三)痘证泄泻,常虞气陷,故恒较痧疹之泄泻为可虑。大抵痘未出而先泻者此邪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宜清热解毒,即痘出一二日而泻者,亦为挟热,只宜疏托,不必止泻。痘已出齐而泻者,此邪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故不能运化水谷,法宜补气。若四五朝后,泄泻数行,痘色顿减者,宜升发之。


    痘起胀时,骤泻不止,危在旦夕者,宜异功散,不应急用豆蔻丸,或白术散以止之。若热毒作泻,必有热之见证,宜加味四苓散。九十朝后,已结 而作泻者,宜解毒调中,使余毒自下传导而出,不宜收涩,以免后患。总之痘证泄泻,仍以察形色为主,若浆色不正,根盘不化,血散不敛,此毒在内,宜重透托;若浆色颇正,根线紧绕者,虽泻无碍,惟泻之次数,不宜过多,日泻一二次者,不可轻止,日泻十数次者,亦不可不虑也。


    (十四)痘证痢疾,多因湿热郁于肠胃,气血受伤所致,若不速治,则外脓内痢,表里俱虚,元气易陷,变成重症。急宜治痘为主,兼用参 补托。惟实症腹痛滞下者,则不妨微利之。


    (十五)痘证发痒,其候不同,有初发时,便爬搔不停者,此邪气欲出,皮肤闭密,其火游移往来,灼肤而痒,非恶候也,宜升发之,使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邪气得泄,则疮出而痒去。有痘将收敛而痒者,此时其脓已成,邪气散而正气复,营卫和畅,致令身痒,亦非恶候,宜谨护之,勿令搔破复溃,破者以白龙散或败草散敷之。其有起胀灌浆,血已化水,水未成脓之时,其毒未化而浑身搔痒不宁者,此为恶候,宜急按症状施治。大抵气虚者能作痒,血热者亦能作痒,须视其痘色紫赤,饮食能进而痘形充足者,则属血热,治宜凉血解毒,如色不红活,乳食不进,痘形不足者此属虚寒,治宜温补。此又治痒之大法也。


    (十六)痘疮倒陷,有毒陷、血陷、黑陷、白陷、灰陷、顶陷之别,寒热各异,虚实迥殊,宜详为辨别之。


    (十七)痘证禁条繁多,尤忌触秽。盖人身荣卫,遇香则通行,触秽则凝滞,痘疮一证,既全赖气血和畅,方易成功,若荣卫凝滞,则热毒无由发泄,必至变证百出,即过于芳香,亦能走窜元气,均不可犯。


    如四五朝痘犯秽恶,变成焦紫,倏时喘急者,宜取嫩丝瓜皮蒂,焙研为末,蜜调服下,以通利解秽。色变灰白爬痒难忍者,宜附子、黄 煎服,以温暖烘托。触犯香类,痘顶焦黑奇痒者,宜用升麻、苍耳子浓煎浴之,酌用生地、防风、蝉蜕、当归、白芍、人参、黄 、赤豆、红花、橘皮、甘草之属,水煎服。触犯尸气,痘疮陷伏,口中吐沫者,急用芫荽、大枣、熟艾烧烟熏之,并用芫荽、生姜酒煮汁入辰砂少许调服。其他如月经、房室、荤腥、油气以及漆气、烟气、锣钹、金镇、生人、六畜等,俱在禁忌之类。


    (十八)痘证预防诸秽,宜用枣子烧烟熏之,既可解不正之气,更能荣卫和畅,开胃进食。如为房室、经水、生产诸秽所犯者,但频烧自解。若防发痒则以桦皮相和烧之。为酒厌者,则以葛根、茵陈烧烟解之。为五辛厌者,则以生姜烧烟解之。为尸气及疠气所犯者,则以大黄、苍术烧烟解之。


    为狐犬牲畜厌者,则烧枫球解之。又总解诸秽,以乳香烧烟熏之,以胡荽酒喷之。


    (十九)痘证有成脓而溃烂者,因痘出太甚,皮肤不固,脓汁淋漓,疼痛不已,不可着席者,宜卧芭蕉叶上,用败草散贴之,或白龙散裹帛扑之。痘出已定,而脓汁淋漓不能干敛,大便不通者,宜牛黄丹利之。


    若脓血杂流者,宜百花膏、生肌散之属。 后患此,为余毒失于解利,宜消毒散。痂久不落者,用百花膏。夏月痘烂生虫,及为诸虫咬伤,臭恶不可近者,宜蝉花散,外用生寒水石细末干掺之。至有 裂出血者,大便不通,宜四顺清凉饮。小便如血,宜犀角地黄汤。总之溃烂出血,皆为有余之火所致,身必发热,恶寒者则绝少也。


    (二十)痘证疮色黑陷,多由邪火太炽,真水枯涸所致,宜夺命五毒丹、一字金丹,外用胭脂蘸拭疮上。


    痘初出时,毒盛攒聚成片,形色黑溃者,急用针刺破,吮去黑血,以四圣散涂之。


    毒壅心者,用玳瑁水磨浓汁一盒,入 猪心血一皂子大,以紫草浓煎汤,作一次服之。总之,痘疮黑陷,实者可酌用承气汤,虚者可酌用十全大补汤,均外用胡荽酒喷衣,或用水杨煎汤浴之。


    (二十一)痘疮毒火,有上走空窍者,则痘疮入目,在白睛上者不必治,久当自去,在黑轮上者宜急治之。初见点时,有痘丛生目中者,急用移痘丹移之;若痘已入目,宜用决明散;目生翳者,宜用拨云散;目红肿者,宜用细茶叶、绿豆、银花三味口嚼敷之;目痛者,宜用翳子草捣烂,左眼痛塞右鼻孔,右眼痛塞左鼻孔。至痘疮出多达灌浆时,自然眼闭不开,若干 后仍不开者,此毒气上攻于目,急宜清解,甚者凉隔散加荆芥、牛蒡、蝉衣以下之。至痘证有目睛上钓者,在七日以内者,多难救治,七日以后,可十全六七也。


    (二十二)痘证毒火,有上蒸于肺,以致喉头结痘失音者,宜射干鼠粘子汤; 后余毒犹盛,上攻咽喉,致肿痛干涩,声音不出者,宜甘露饮;痘生鼻孔,先用皂角末吹入,再用黄蜡塞之,或用硼砂、檀香共为末吹之;痘生舌上,用硼砂、儿茶、人中白焙过共为末掺之。


    (二十三)痘证阴阳之辨,最宜体察入微。凡痘属阴寒者,身肢不热,口鼻皆冷,面唇、溺尿、爪甲俱色现青白,厥利冷不臭,痘色灰白根脚无红晕者是也。凡痘属阳热者,身必壮热,面唇皆赤,口干好饮,神气昏愦,吐血衄血,痘色紫黑, 赤枯焦者是也。至阳极似阴,则恶寒战栗必有气臭、烦躁、便秘等热象可寻,而阴极似阳,则面红气浮而必有痘色娇淡,口气清冷等寒象可求也。


    (二十四)痘证治法,宜有标本先后之分。疮出稠密,由于气不匀血不周者,则当活血匀气兼行解毒;


    及利久不止,渐成坏症者,当以救里发表兼进,此标本兼治之法也。气血充实,但疮壅而不易出者,则专以托里解毒为主;疮势太盛,咽喉肿痛者,则专以清利咽喉为主;大小便秘,烦躁喘呼者,则专以利下为主;疮势太甚,自利频数不止者,则单治自利为主,此急则治标之法也。疮已起发而气不足者,即补其气,血不足者,即补其血,此缓则治本之法也。疮势太甚,烦渴不止者,则以解毒为主,而兼治其渴,此先本后标之法也。痘陷泄泻,则先救其里,后攻其表,此先标后本之法也。以上各条,能扩而充之,治法自井然不紊矣。


    <strong>附方</strong>


    甲、关于外治者(一)痧痘倒 ,出不快者,用胡荽酒喷法(见前),或用水杨枝煎汤,并可止痛。


    (二)痘疮欲出之时,预防入目,用黄柏膏。黄柏一两,绿豆粉、红花各二两,甘草四两,研为细末,生油调膏,涂眼四周,神妙。或用胭脂取汁,涂眼四周。目红肿者,用金银花、胭脂、人乳汁取灯芯蘸点之。生翳者,硼砂为末,灯芯蘸点之。


    (三)痘生前阴者,用鸭涎沫之,男子用公鸭嗄气,数次即消。女人用雄黄研末,清油搅匀,鸭毛蘸擦之。


    (四)痘证痒塌,用川椒、艾叶、红枣(去核)、芫荽、茵陈、乳香、白芷梢、陈香橼、安息香各二钱,共为细末,作纸燃熏照,虽痒塌之痘,火到痒除;或用荆芥穗为末,撒纸上,卷成筒糊粘纸头,熏照痒处,略烧痒处亦佳。


    (五)痘疮痒破结 ,痂不易落者,宜淡蜜水调滑石末以鸡羽扫疮上,其痂易落,且无瘢痕。痘将结 ,干硬而痛者,宜以酥揩抹之,或猪脂熬膏涂之。


    (六)白龙散 用水牛粪晒干,烧枯存性,搽患处。治痘破损及痘后余毒。又用枯白矾、黄丹、龙骨各五钱,麝香一钱,研为极细末,治脓耳 耳,先用棉杖子拭尽脓水,然后掺入,勿令风入。


    (七)白螺散 治痘湿不收,用陈年土墙内白螺壳不拘多少,去土洗净,火 赤,取出存性,研为末,干掺之。


    (八)百花膏 落痘疮痂。用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汤和,时时以鹅翎刷之。


    (九)灭瘢救苦散 灭瘢痕。用蜜佗僧、滑石各二两,白芷五钱,研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白蜜调敷。


    (十)败草散 解痘疮毒。用多年屋上烂茅草,或墙上烂草,不拘多少,择净者磨为末掺之。


    (十一)吹口散 治口疳、牙疳,及痘生口内。用青黛、黄连、孩儿茶、冰片,研为末吹之。


    (十二)除夕黄昏时用大乌鱼(即鳢鱼)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汤浴儿,循身俱到,不可嫌腥,后以清水洗去,可免痘患。


    乙、关于内服者(一)预防痘症之法,宜服三豆汤,或辰砂散,或代天宣化丸,则痘毒自轻,将来虽出,自亦易起易收,无陷伏郁遏流连之患。


    <strong>三豆汤</strong> 预防痘疮,并治痘后痈毒红肿。


    赤小豆 黑大豆 绿豆(各一升) 甘草(三两,生锉)


    先将三豆淘净,同甘草用水(或雪水)八升,煮豆熟为度,去甘草,将豆晒干,入汁再浸再晒,汁尽为度,逐日取豆,水煮,任意食之。


    <strong>辰砂散</strong>


    辰砂一钱,丝瓜三寸(近蒂连子烧灰存性)研为末,蜜水调下,或以紫草甘草汤调服,预防痘疮,多者可少,少者可免。


    <strong>代天宣化丸</strong>


    人中黄(甲己年为君) 黄芩(乙庚年为君) 黄柏(丙辛年为君) 栀子仁(丁壬年为君) 黄连(戊癸年为君) 苦参(佐) 荆芥穗(佐) 防风(佐) 连翘(酒洗,佐) 山豆根(佐) 牛蒡子(酒淘炒,佐) 紫苏叶(佐)


    制法:先取视其年所属,取其药以为君,其余主岁者为臣,为君者倍之,为臣者半之,为佐如臣四分之三,于冬至日修合,研为末,取雪水煮升麻,和竹沥调神曲为丸,辰砂、雄黄为衣,竹叶汤下。


    (二)小儿出痘,预防失音,体弱者宜预服十奇散,热壅毒甚者宜甘桔汤加牛蒡子、玄参、荆芥之属,使气道整肃,自无此患。


    十奇散 滋养气血,调和脾胃,拔疮毒速出。


    黄 人参 当归(各一钱) 姜川朴 桔梗 川芎 防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桂心(三分)


    甘桔汤 见本章第一节。


    (三)出痘而口噤不语者,用吴茱萸煎汤服之。


    (四)桂枝汤 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有汗恶风,或微恶寒,脉浮弱而数,卫气不和,宜发汗者。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五)升麻汤 发表。治时邪头痛、足冷、发热、肢疼,脉数,阳明经热下利,及痘疹初起,或在疑似之间,或未经解利而疮毒已发,宜与解散者。


    升麻 白芍 甘草(各二钱) 生葛根(三钱) 加生姜 葱白(六)百祥丸 治小儿疮疹,黑陷寒战,喘胀便秘,切牙戛齿,身黄紫肿。


    红牙大戟,不拘多少,阴干,浆水煮软,去骨,日中晒干,复纳汁,煮汁尽,焙干,研末,枣肉或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时芝麻研煎汤送下。


    (七)四苓散 见本章第三节。


    (八)异功散 治小儿气虚气滞,脾胃虚热,口舌生疮,或弄舌流涎,惊搐痰嗽,睡时露睛,手足并冷,饮食少思,吐泻不止。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各等分,锉散)


    清水煎服。


    (九)犀角消毒饮 治痘疮发疔,胃热咽肿便秘。


    犀角(七分) 连翘 鼠粘子(各一钱) 荆芥(六分) 甘草 防风(各五分) 忍冬(一钱五分)


    (十)导赤散 见本章第一节。


    (十一)羌活汤 治痘疹未报点时,热甚,头痛腹胀。


    羌活 防风(各八分) 荆芥 紫苏(各七分) 川芎(四分) 赤芍(六分)


    枳壳(八分) 山楂(一钱) 木通(五分) 生甘草(三分) 加白葱、生姜,清水煎服。


    (十二)消毒饮 见本章第一节。


    (十三)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温病,热伤血分,吐血,衄血,蓄血,瘀血,溺血,妇人倒经,血崩,赤淋,小儿痘疹,以及喉痧重证,痧透咽烂,火灼液亏者。


    犀角屑 生地黄 丹皮 芍药小肠淋沥出血或衄血,食后临卧时用茅根煎服。热盛如狂善忘,加大黄、黄连、黄芩;瘀血停胸,加醋制大黄;腹中有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酒制大黄;口鼻出血,加大蓟、茅根、藕汁、扁柏、童便,并磨京墨搅令黑色服;小便溺血加小蓟。


    (十四)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气少,气高,气喘,内伤劳倦,阴虚发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畏风恶寒,体倦语懈,食少无味,心烦脉大,一切中气不足者。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身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加生姜 大枣(十五)保元汤 见前。


    (十六)椒梅丸 治痘为虫 ,不得发出。


    秦椒(三钱) 乌梅 黄连(各一钱)


    共研细末,饴糖为丸,如黍米大。


    (十七)紫草承气汤 治痘疮干紫,喘满便秘。


    紫草 枳实 浓朴 大黄(十八)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及痘为痰闷,不得发出。


    大黄 甘草按:食已即吐,宜用大黄四倍于甘草,专取大黄之沉降也。痰闷痘闭,宜用大黄再倍于甘草,反借甘草之上溢也。


    (十九)白虎化斑汤 治痘为火闷,不得发出。


    生石膏 知母 生甘草 蝉蜕 麻黄 生大黄 黄芩 连翘 玄参 竹叶(二十)快斑汤 治痘毒盛,起发迟而作痒。


    紫草 甘草 木通 人参 芍药 蝉衣(二十一)透肌散 透肌肤,发斑疹。


    紫草茸 绿升麻 粉甘草(各一钱)


    细切,清水煎服。


    (二十二)参 内托散 治痈疽不溃,或溃后感冒风邪,及痘疹触秽伏陷,寒战切牙,饮水泻渴者。


    人参 黄 当归 川芎 紫草 浓朴 防风 桔梗 白芷 肉桂 木香 甘草(二十三)化毒汤 治小儿痘疮。


    紫草茸 升麻 甘草一方加蝉蜕、地骨皮、黄芩、木通。


    (二十四)二宝散 治痘疮色紫,发热鼻衄,小便如血,口渴, 语,及痘顶色白,肉红肿而痘反不肿,或黑陷不起。


    犀角 生玳瑁磨汁频服,即愈。痘顶色白或黑陷不起,研为末,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调下。


    (二十五)大鼠粘子汤 治痘色红,根散不长发。


    鼠粘子(钱半) 当归(七分) 黄 连翘(各一钱) 柴胡 黄芩 地骨皮(各八分)


    (二十六)攻毒汤 治痘出不快,伏陷倒 ,大便实者。


    大鳝鱼头 丹雄鸡头 鲜笋尖(各三五枚)


    加生姜三五片,饮汁。


    (二十七)承气汤 治阳明实证。


    大黄 枳实 芒硝 浓朴(二十八)理中汤 治中焦脾胃虚寒,不能运化,呕吐泄泻,不饮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伤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寒霍乱四肢逆冷,自汗,脉虚,便血痢等症。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二十九)四圣散 治小儿痘出不快,黑陷倒 不起,发不红活,小便不利。


    紫草茸 黄 (各一钱) 甘草(五分) 木通(六分)


    热甚色紫者,倍紫草茸,加黄芩、黄连、红花;大便闭者加枳壳;气虚少食者加人参。


    (三十)加味四圣散 治痘灌浆时,热渴引水,或作痒者。


    紫草茸(一钱) 甘草(五分) 黄 (炙,一钱) 木通(七分) 川芎(五分)


    木香(三分) 人参(一钱) 蝉衣(七枚)


    (三十一)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脚欹眼黑,津枯液涸。


    人参 麦冬 五味子(三十二)不二散 治痘疮起胀,灌浆时泄泻不止。


    莲肉(一两) 鸦片(二钱)


    各研细末和匀,每服三四分,米饮调下,不但止泻,亦治烦痒。


    (三十三)人参白术散 治霍乱吐泻。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炙草 木香 藿香 干葛(三十四)五福化毒丹 清膈凉血。治上焦壅热,烦渴,疮疹余毒,口齿出血,牙宣口臭,唇舌生疮。


    玄参 桔梗 茯苓 人参 风化马牙硝 青黛 甘草 麝香(三十五)木香散 治痘疮泄泻后,虚寒痒塌。


    木香 大腹皮 肉桂 半夏 青皮 柴胡 人参 茯苓 炙草 诃子肉 丁香自汗痒塌,去大腹皮、青皮、柴胡,加黄 、白术、糯米、姜、枣下。


    (三十六)白术丸 治脾肺气虚。


    白术 人参 黄 茯苓 山药 百合 甘草 前胡 加姜枣。


    (三十七)排毒汤 治痘后余毒发痈,能食便秘。


    大黄 白芷 木香 穿山甲欲托加黄 、防风。


    (三十八)托里快斑汤 治痘起发迟而热不止,及痂后发热。


    紫草 黄 鼠粘子 连翘(各一钱) 木通(六分) 当归(七分) 青皮桂枝 川芎 防风(各五分) 木香(三分) 蝉衣(七枚)


    (三十九)羌活当归汤 治腰背痛。


    羌活 当归 独活 防风 川芎 黄柏(各一钱) 柴胡(钱半) 桂枝(七分) 桃仁 红花(各八分)


    (四十)人参败毒散 治时疫,伤风,风湿,寒热,头眩,项强,目疼,肢疼,咳嗽,鼻塞声重,疮疡邪气在表应发者,以及小儿感冒,发热恶风,痰阻胸膈,头目不清,风热瘙痒。疗脱疽,顽核,毒疮。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赤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一方加人中黄。


    (四十一)七物升麻汤 治四肢大热,大便闭塞。


    升麻 犀角 黄芩 朴硝 栀子仁 大黄 淡豆豉(四十二)黄 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胶饴 黄(四十三)紫草饮 治痘疹气虚血热。


    紫草茸 人参 白芍 蝉衣 甘草 穿山甲(四十四)牛黄汤 治痘疮疹毒入胃,便血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 郁金(一两)


    研为细末,每服五分。


    (四十五)木通汤 治心经伏热,小便不通,小腹痛。


    木通 滑石 牵牛子 灯芯 葱白(四十六)豆蔻丸 治痘疹气虚,吐利不止。


    肉豆蔻 木香 砂仁 白龙骨 诃子肉 赤石脂 枯白矾(四十七)白术散 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


    人参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 干葛又一方为:人参 白术 草果仁 浓朴 肉豆蔻 陈皮 木香 麦 甘草(四十八)加味四苓散 治痘症热泄。


    猪苓 木通 泽泻 赤苓 川连 黄芩 牛蒡子 车前子灯芯(四十九)牛黄丹 治小儿生疮,大便不通,脓水不干。


    牛黄 生大黄 珍珠末 粉霜(五十)消毒散 凉膈去痰。治急惊风毒,赤紫丹瘤,壮热狂躁,睡卧不安,痘疹咽痛而起发迟,及一切疮,遍身疥疮。


    防风 甘草 荆芥穗 鼠粘子(五十一)蝉花散 治犬咬虫啮诸伤,或诸疮溃烂,夏日生蛆,臭恶不可近,及小儿痘烂生蛆者。


    蝉壳 青黛 蛇蜕皮(各一两。 存性) 细辛(二钱半)


    (五十二)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卧睡不安,四肢惊掣,及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泄泻不止。


    赤芍 当归 甘草 大黄 加薄荷。


    (五十三)十全大补汤 升阳滋阴。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及溃疡寒热作痛,脓清而少。


    人参 熟地 白术 茯苓 甘草 白芍 当归 川芎 黄 肉桂(五十四)移痘丹 治痘出目中,初见点时,用此移之。


    守宫十枚(去头足配辰砂一钱阴干),珍珠、茯神、远志肉各一钱,琥珀五分,研为末,紫草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一钱二分。欲移在手足,官桂、威灵仙煎汤下;欲专移在足,牛膝、木瓜煎汤下;微汗为度,再用川芎、 本、荆芥、防风、白芷各五分,蝉壳三分,生姜一片,葱白一茎,清水煎,温服;血热者加紫草、连翘。


    (五十五)决明散 治小儿痘疹入眼。


    决明子 栝蒌仁 赤芍 甘草加麝香少许,研为细末。


    (五十六)拨云散 治眼发湿热不退,翳膜遮睛,昏暗羞明,隐涩难开。


    川芎 草龙胆 楮实 薄荷 羌活 荆芥穗 石决明 草决明 苍术 大黄 甘草 木贼 密蒙花 连翘川椒 甘菊 桔梗 石膏 地骨皮 白芷 白蒺藜 槟榔(各一两) 石燕(一对)


    为细末,每服三钱。


    又方 桑螵蛸一两炙焦,研细末,入麝香少许,治痘疮入目及生翳膜。每服二钱。


    (五十七)清毒拨翳汤 治痧痘翳膜。


    生地黄 当归 柴胡 牛蒡子 白蒺藜 天花粉 白葛粉 薄荷 防风 川芎 密蒙花 谷精草 草决明 甘菊花 栀子 羌活 木贼草 川连忌寒凉及眼科点药。


    (五十八)夺命五毒丹 治痘黑陷倒 ,干枯不起。


    蟾酥少许,牛黄、冰片各二分,朱砂一钱,雄黄三分,研为细末, 猪尾血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送下,移时活动。


    (五十九)一字金丹 治痘毒,及痘疮黑陷倒 ,干枯不起。


    紫花地丁 金线重楼 山慈姑研细末。


    按:此方治危急痘证,有起死回生之功。


    (六十)甘露饮 治胃热未宣,龈肿出脓,目赤肿痛,饥烦不食,口疮咽痛,疮疹已发未发,及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湿热成疸,肢肿胸满,气短身热,二便秘涩。


    鲜枇杷叶(刷去毛) 干熟地黄(去土) 天冬(去心焙) 麦冬(去心焙) 枳壳(去瓤,麸炒) 山茵陈(去梗) 生干地黄 石斛(去芦) 甘草(炙) 黄芩(各等分)


    (六十一)治痘疮黑陷,发痘至猛之单方。


    鸡冠血,治毒壅心肺;桑虫浆,治毒壅于脾;紫草茸,治毒壅于肝;人牙散,治毒壅于肾;穿山甲,治毒壅经络。


    一说毒壅于肺,则用桑虫;毒壅于肝,则用鸡冠血;毒壅脾胃,则用地龙;毒壅心肾,无药可治,惟寒闭毒邪于肾,则用人牙。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