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传》凡例
3个月前 作者: 张恨水
本书直接七十回之《水浒》通行本。古本七十回后所述,或有与本书根本冲突处。取径不同,不妨各行其是。
《水浒》续本,世有三种,一为金圣叹割裂后之古本遗文,后人题曰《征四寇》,其实并非续作也。二为雁岩山樵陈忱所著之《后水浒》,三为俞仲华所著《惩寇志》。陈著似系续百十回本。与吾人见解略有同处。俞著虽亦续七十回本,与拙著意见,根本相反。仁智之判,是在读者。
《水浒》古本,种类甚多,除《宣和遗事》中一段外,有百回本,百十五回本,百十回,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拙着既系续七十间本,故亦以七十回本为根据.其他各书,虽大抵读过,唯手边无书,未能一一参考。
笔者入川后,行李萧然,手边书不及百册。本篇涉及历史人物,除依据水浒历书外,大概采用《宣和遗事》、《宋史》,《金史》,《靖康实录》。以上各书,仅原传及《宣和遗事》在乎边,余均偶在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翻阅一二次,强记得来。挂一漏万,势所必至.然本书只是为《水浒》人物作传,非作靖康讲史,自可原谅。
小说中人物衣冠叙述,乃所必要,笔者虽对宋代衣冠,捉摸甚难,然亦无法藏拙。篇中所述,仍不外依据原传,及上述各参考书,非敢闭门造车。
《水浒》笔法紧炼,写对白是另一种手法,与其他章回小说不同。笔者观宋人小说,其所用白话,颇有相同处,大抵是当时中原标准语.曾在《道藏》中见《元太祖诏书》,多与《水浒》相似,可作旁证.吾人写末代人物,虽不必故作宋代语,致读者不可解。怛全用现代语,有原传在前,亦此因太不相像,致伤害小说中之描写。故笔者于此,尽可能模仿原传口吻,以增读者兴趣。其无可模仿处,则参酌宋人小说,及宋儒语录。非抒效颦,保存《水浒》气氛,不得不如此耳。
书中地势,自当依据宋代,但亦有必须含混处。如蓟州在燕山之北,本由石敬塘割与契丹,在《水浒》当时,乃是辽境.而原传大段述及蓟州,均认为是内地大误。且此种错误,势又无法补救。故过去之事,只好概不照应,仍以含混了之。非笔者对此人所尽知之事而不察也。至地名,则有两法,其大地名,易考证看,则用宋州郡名,如滑县称滑州,北平称燕山或燕京是.其小地名,考征不易,但求方向距离无大错,则出以虚构,如东门驿望海卫是,不敢欺骗读者。
书中官职.依据原传或《宋史》,或兼取之.如种师道仍称经略,亦称宣慰使是。又错误可不必再蹈者,亦不从原传。如指挥使一职,宋代属于禁军,古本梁山人物,招安后,多为指挥使,未妥。此则斟酌各人身分,位置于统制以下,似较恰当。
原传人物,事有各占一长传者,此篇亦稍加叙述.以免前后不称。至篇中于白胜、段景住小弟兄,描写多于原传,则为反映当时士大夫阶级故,亦结构上所需要。且详略稍别原传,藉免处处雷同。又宋江强李逵吃药酒,武松只手擒方腊,鲁智深闻潮坐化等情节,虽不见七十回本,但古本所云,世多知者。此篇亦取其轮廓,而以不同之时地及遭遇出之,以符合传说。
书中年月,大致依《宋史》。唯尽依《宋史》,则又必使布局过长。故求情节紧凑,其间亦有年月跳格处。
笔者写小说,好以细腻出之。《水浒》文如柳柳州,却佳在简炼,笔者一变故态,学之不象,自在意中。唯涉笔成趣有时略加小动作及风景描写.推敲以后,亦不删去。因此虽原传所寡有,但颇可增文字姿势,在不伤原传精神情形下,似不妨听其存在。
原传有涉及神话处,如戴宗之神行,公孙胜之呼风唤雨,非科学时代所能承认。故此篇对此等事,概不述及。
古代战争,虽有斗将一法,蜂不常用.中国旧小说所叙战斗,恒以将为主,《水浒》未能例外.其实两军胜败,决于数将百十回之交锋,实无是理。此种错误,不宜再蹈,故本篇力避此种权述.但《水浒》人物,以单刀短打见长,完全不取,又与原传不能照应.故于特两军对阵间,多叙武将之领导,以作点缀。间亦有二三处,专叙斗将者,如卢俊义与张叔夜单骑决战是,然不以此作两军胜败枢纽也。
宋代器具,虽难一一考证,然《水浒》原传可用者,仍尽量用之.如门首悬帘,喝酒用碗是.又筷子称箸,酒家市招称望子,一仍其旧,借保存原来气氛.读《水浒》者.熟知其意,不必因其非近代物品而改之。
章回体小说,鄙意系出于盲词底本.开首之‘却说’,文末之’下回交代’字样,原系说书人口吻,笔述者未察,相习成风,实可不必.今日叙述故事,一气呵成,此等结构,读者似会反感暴赘.笔者近年为章回体,曾试为废除,如果读者许可.故此篇虽沿袭《水浒》,仍未用每回起结之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