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名的来源

3个月前 作者: 赵树理
    阎家山有个李有</a>才,外号叫“气不死”。


    这人现在有五十多岁,没有地,给村里人放牛,夏秋两季捎带看守村里的庄稼。他只是一身一口,没有家眷。他常好说两句开心话,说是“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村东头的老槐树底有一孔土窑还有三亩地,是他爹给留下的,後来把地押给阎恒元,土窑就成了他的全部产业。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却是一道斜坡。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也有姓阎的也有杂姓,不过都是些在地户;只有东头特别,外来的开荒的占一半,日子过倒楣了的杂姓,也差不多占一半,姓阎的只有三家,也是破了产卖了房子才搬来的。


    李有才常说:“老槐树底的人只有两辈——一个“老”字辈,一个“小”字辈。”这话也只是取笑:他说的“老”字辈,就是说外来的开荒的,因为这些人的名字除了闾长派差派款在条子上开一下以外,别的人很少留意,人叫起来只是把他们的姓上边加个“老”字,像老陈、老秦、老常□□等。他说的“小”字辈,就是其馀的本地人,因为这地方人起乳名,常把前边加个“小”字,像小顺、小保□□等。可是西头那些大户人家,都用的是官名,有乳名别人也不敢叫——比方老村长阎恒元乳名叫“小囤”,别人对上人家不只不敢叫“小囤”,就是该说“谷囤”也只得说成“谷仓”,谁还好意思说出“囤”字来?一到了老槐树底,风俗大变,活八十岁也只能叫小什麽,小什麽,你就起上个官名也使不出去——比方陈小元前几年请柿子洼老先生给起了个官名叫“陈万昌”,回来虽然请闾长在闾账上改过了,可是老村长看账时候想不起这“陈万昌”是谁,问了一下闾长,仍然提起笔来给他改成陈小元。因为有这种关系,老槐树底的本地人,终於还都是“小”字辈。李有才自己,也只能算“小”字辈人,不过他父母是大名府人,起乳名不用“小”字,所以从小就把他叫成“有才”。


    在老槐树底,李有才是大家欢迎的人物,每天晚上吃饭时候,没有他就不热闹。他会说开心话,虽是几句平常话,从他口里说出来就能引得大家笑个不休。他还有个特别本领是编歌子,不论村里发生件什麽事,有个什麽特别人,他都能编一大套,念起来特别顺口。这种歌,在阎家山一带叫“□□溜嘴”,官话叫“快板”。


    比方说:西头老户主阎恒元,在抗战以前年年连任村长,有一年改选时候,李有才给他编了一段快板到:


    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


    自从有村长,一当时几年。


    年年要投票,嘴说是改选,


    选来又选去,还是阎恒元。


    不如弄块版,刻个大名片,


    每逢该投票,大家按一按,


    人人省得写,年年不用换,


    用他百把年,管保用不烂。


    恒元的孩子是本村的小学教员,名叫家祥,民国十九年在现里的简易师范毕业。这人的像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说一句话□十来次眼皮。不过人不可以貌取,你不要以为他没出息,其实一肚肮脏计,谁跟他共事也得吃他的亏。李有才也给他编过一段快板道:


    鬼□眼,阎家祥,


    眼睫毛,二寸长,


    大腮蛋,塌鼻梁,


    说句话儿眼皮忙。


    两眼一忽闪,


    肚里有主张,


    强占三分里,


    总要沾些光。


    便宜占不足,


    气得脸皮黄,


    眼一挤,嘴一张,


    好像母猪打哼哼!


    像这些快板,李有才差不多每天要编,一方面是他编惯了觉著口顺,另一方面是老槐树底的年轻人吃饭时候常要他念些新的,因此他就越编越多。他的新快板一念出来,东头的年轻人不用一天就都传遍了,可是想传到西头就不十分容易。西头的人不论老少,没事总不到老槐树底来闲坐,小孩们偶而去老槐树底玩一玩,大人知道了往往骂道:“下流东西!明天就要叫你到老槐树底去住啦!”有这层隔阂,有才的快板就很不容易传</a>到西头。


    抗战以来,阎家山有许多变化,李有才也就跟著这些变化作了些新快板,又因为作快板遭过难。我想把这些变化谈一谈,把他在这些变化中作的快板也抄他几段,给大家看看解个闷,结果就写成这本小书。


    作诗的人,叫“诗人”;说作诗的话,叫“诗话”。李有才作出来的歌,不是“诗”,明明叫做“快板”,因此不能算“诗人”,只能算“板人”。这本小书既然是说他作快板的话,所以叫做“李有才板话”。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