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带法:你家的馒头

3个月前 作者: 刘墉
    无论中英文,在我们记忆中都可以是“图像”。


    那个图像可能是由好几个中文字组合起来的,像是“浩浩荡荡”。也可能是一大段,像


    是《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时候我们为了在脑海里搜寻记忆,会用一整页去想,想:“我记得在课本上的左边那页,


    ……靠上面……”想到这儿,甚至会闭起眼睛去揣摩记忆中的影像。


    既然我们想一个东西时,可能连带地想起上上下下的;或是利用上下文,帮助记起中间的,我们何不在记忆时故意拉大范围?


    举几个例子,如果我说“阿尔”,你可能怔住,不知“阿尔”是什么。


    但是当我说“阿尔及”。


    你就可能跟着讲“阿尔及利亚”。


    当我改说“阿尔巴”的时候。


    你又很自然地跟着讲“阿尔巴尼亚”。


    如果我再换一个,说“布宜”。


    你可能问“不宜怎么样?不宜做,还是不宜说?”


    但是当我加长,成为“布宜诺斯”。


    你自然跟上:“布宜诺斯艾利斯”。


    为什么你能说出整个名字?


    很简单,因为你是那么记的、那么背的。


    可不是吗?有时候我们背的名字,可以多达十个字,背的证件号码可以长达十五位数以上。


    但是只要背习惯了,就变得很当然。甚至可以说,有些东西我们根本没背,只是听惯了,像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只要人家提到“巴布亚”,你自然会想起“新几内亚”。


    好!现在到我讨论的重点了——


    我问你,刚才说的阿尔巴尼亚的首都是哪里?


    你能立刻想到“地拉那”吗?


    糟了!你可能想不起来了。


    奇怪不奇怪?你可以把十个字的名字说得很溜,却想不起阿尔巴尼亚的首都是“地拉那”,也可能说不出“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


    为什么?


    因为如同前一章说的,它们都是“非陈述性”的东西。你可能知道“地拉那”,也知道“阿尔巴尼亚”,只是没办法把它们拉在一块儿。甚至考试时把别国的首都,“拉”到阿尔巴尼亚去了。


    我在学生时代跟你一样,也背不起来。


    但是我用了个方法——


    既然我可以一次记住“巴布亚新几内亚”七个字,我何不把各国的“国名和首都名”串成一个字,说不定还能加上些“陈述性”的想象,不是自然就会“溜”了吗?


    譬如阿尔巴尼亚,首都是“地拉那”,我干脆把它们合成一个字——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


    我只当那是一个国家的长长的名字,以后提到阿尔巴尼亚,我还会想不起“地拉那”吗?


    还有,遇到长的国名,我还可以简化——


    像是保加利亚的首都是“索非亚”。


    我干脆背“保索非亚”,再用“保证你得到的非你所要的”成为“保所非要”。


    又像是罗马尼亚的首都是“布加勒斯特”。我总背不起来。


    现在我换个方法,背“罗布加勒斯特”,再想成“罗不加勒死他”。


    至于匈牙利的首都是“布达佩斯”,尼泊尔的首都是“加德满都”,我老背不起来,干脆改成“匈不打会死”和“你家的馒头”。


    没错!我的记忆力是不如人。


    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而且用这方法,牢记“保所非要”、“罗不加勒死他”、“匈不


    打会死”、“你家的馒头”。到今天,都不忘。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