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一次证实

3个月前 作者: 胡适
    我有了这个大假设,到处寻求证据,但总寻不着有力的证据。民国十八年,我回到北京,买了一部邓文如先生(之诚)的《骨董琐记》,在第七卷里见着一条“蒲留仙”,其文如下:


    《聊斋志异</a>》,乾隆</a></a>三十一年莱阳赵起杲守睦州,以稿本授鲍以文廷博刊行。余蓉裳集时客于赵,为之校雠是正焉。鲍以文云:留仙尚有《醒世姻缘》小说,实有所指。书成为其家所计,至褫其衿。易箦时自知后身即平阳徐崑,字后山,登乡榜,撰《柳崖外编》。乾隆庚子其孙某所述如此。……


    我看了这一条,高兴的直跳起来。但我细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又不免感觉失望。邓文如先生引的鲍廷博的话,究竟到那一句为止呢?鲍廷博的话见于何书呢?“其孙某”是蒲留仙的孙子</a>,还是徐崖的孙子呢?邓先生此条文字的眉目不清,容易使人误读误解。即如此条所记“易箦时自知后身为平阳徐崖”一节,完全出于后人的传说,只是一种神话,全无根据。聊斋临死时并无“自知后身为平阳徐崖”的事。乾隆晚年有个妄人徐良,字后山,摹仿《聊斋志异》的短篇文字,作了一部《柳崖外编》,自称为蒲留仙的后身。《柳崖外编》有一篇博陵李金枝的序,年代为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李金枝自称“时年八十有二”,序中说</a>徐崖是蒲留仙的后身,捏造出一大串神话。但李金枝自称“忆余少师蒲柳泉先生,柳泉殁,汨然无所向”。殊不知蒲留仙死在康熙</a>五十四年(一七一五),见于张元所作《蒲留仙墓表》。从康熙五十四年到乾隆五十六年,凡七十六年,蒲留仙死时,李金枝只有六岁,那能做他的弟子,又那能“汨然无所向”呢!此种神话不值得一笑,也会混入邓先生的札记中,又好像是的廷博说的,又好像是“乾隆庚子其孙某所述如此”,真叫人莫知其妙了。


    我当时读了这段札记,就托合肥阚霍初先生(铎)去问邓文如先生究竟鲍廷博的话是出于何书,有何根据。邓先生回信说是听见缪荃孙</a>说的。后来孙楷第先生又去当面问过邓先生,邓先生说鲍廷博的话是缪荃孙亲听见丁晏说的,曾记在缪先生的《云自在龛笔记》的稿本里,但这部稿本已不可见了。


    丁晏和缪荃孙都是一代的大学</a>者,他们的记载应该可以相信。只可惜邓文如先生当日太疏忽了一点,不曾把缪荃孙的笔记原文全抄下来。我对于此条记载虽然不很满意,但我承认鲍廷博的话,是一个极重要的证据。因为鲍廷博决不会像我这样从《醒世姻缘》和《聊斋志异》的内容上去推想蒲留仙为《醒世姻缘》的作者,他当时既从莱阳赵家得着《聊斋》的稿本,他也许从赵家得着关于《醒世姻缘》的传说。鲍刻《聊斋》,已在蒲留仙死后五十年之后,这个传说已不完全可信了。如说“书成为其家所讦,至褫其衿”,是不可信的。蒲留仙是一个老秀才,到他七十二岁时才补岁贡生(见《淄川县志》),决没有被革去秀才衣衿的事。但当时鲍廷博听见的传说必是从山东传来的,虽有小小讹误,还可证实当时确有人知道《醒世姻缘》是蒲松龄</a>作的。


    我凭空设想的一个推论,在几年之后,居然得着这样一条古传说的证明,我不能不感谢邓文如先生的帮助了。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