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3个月前 作者: 钟理和
那一天,他们还是种咖啡。种到河边时,要喝水的喝过以后又爬上坡岸走回自己的岗位上去了。致平一人留在最后,当他也起身要走时只见淑华向他走来。
致平堆笑相迎。
“你要喝水?”他说,“我等你。”
但是她站在他面前只是不动。
致平开始看出她的脸孔焦愁而烦恼,有心绪不宁的表情。
“淑华,怎么了?”他担心地问。
又过了一会儿。她的眼睛落在地面,然后嗫嚅地说:“那个没有来。”
起初,他不明白她说什么。
“没有来?”他机械地反问。
她不响,把脸孔朝转那面。
致平茫然失措。过了一会儿,他吞吞吐吐地说:“不会是……”
“我不知道!”
两人都沉默下来。
又经过一星期,那事仍无消息,两人开始着慌起来,他们的意思都是要弄掉它,但是淑华没有勇气说出,而致平是未便说出,因为这在道德上责任上都很说不过去,更实际的是:第一,他找不到肯做这种事的医生。他也知道别人遇着这种事时似乎都有办法,医生都肯帮忙。但是临到他时,他却发现自己束手无策,他不晓得别人如何打通到医生的路。第二,假使做来不当,往往有生命的危险,如果真的这样,除去法律问题不算,还要牵连到双方的名誉,那将是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在报章上,他就时常看到这种事例。
在过了几天后,致平由外面回来时,默默地递给淑华一包东西。她会意,一声不响地接了过去。
转瞬又到第二个月应该来的日子。但是他们仍看不出有什么动静。两人一筹莫展,相对无语,淑华的眼睛,潸然落泪。致平懊丧而悔恨。
弄到后来百思无计时,致平突然来了个天真的想法。他提议:也许可以和母亲商量。他觉得他有把握把母亲说服,然后通过母亲去劝说父亲。假使父亲许可,他们便可以——结婚!如此一切就能迎刃而解,简单极了。
但是淑华摇摇头。她是聪明的、现实的。她以女性的敏感,本能地看出这事的不可能,他的父亲不会答应。假若这样,以后就不堪设想了。
和父亲商量的想法,淑华虽然反对,但致平还没完全放弃,他认为它值得一试。倘使父亲能够允许,而自己却不敢提出来讲,那不但是可惜,简直是愚蠢。他们也许得到一个彻底的失败,但它的反面却是完全的顺利呢!在未经事实证明之前,他不愿妄自决定父亲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他们会遭到百分之百的拒绝。
父亲为何拒绝?为何同姓不可以结婚?彼此亲缘相距十万八千里,而仅仅为了头上戴着同样的一个字?
他终于碰上那道墙了!
然而他不能理解,更不能相信!
他父亲虽说不上是一个新派,却也不见得是泥古不化的老式人,他对生命的看法和做法,有时有意想不到的开明的一面。因有此种种,所以致平并不把这事看得十分绝望。
有一日他出街回来,恰好父亲领着工人进山去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这是一个机会,他决定把心事付诸实行。在他经过犹豫再犹豫,踌躇再踌躇之后,便带着忐忑不宁的心情把母亲请到屋里。
母亲用疑惑惊讶的目光盯住他的脸上下扫视。
“妈!”致平虽力持镇定,但是声音一出口却有颤抖。话,他是预先想好了的,他用真挚和忏悔的口气说出,他感到两颊一直在烧,实则他的脸孔是异常的苍白,心脏在胸腔里收缩起来。
母亲站在屋子当中听着,当她听到淑华已经怀孕时,不觉微微叹了一口气。再听到让他们结婚的申诉时,她像突然脱了力气似的颓然坐倒在床沿上。
“啊!”母亲叹了一声,“你这孩子!”
致平抬起头来,发觉母亲的眼睛正落在自己的脸孔上,那眼睛是那样的怜惜,又那样的绝望。
顷刻间,他感到幻灭。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非常不智之事。
“你这孩子!”母亲仍是那种绝望的声调,“你怎么做出这种蠢事来?”
“妈,请你原谅!”他一阵难过,“我很后悔!可是现在请你和爸商量。”
“你爸怎么会答应你?”
致平默不作声。
“你应该知道你爸的脾气,”她继续说下去,“你不想想他要是知道这事会怎样吗?啊!”
母亲又叹了一声:“你这孩子!”
母亲伤透脑筋。虽然她从很早以前就看出致平对淑华钟情,但总盼望他顾及头上那个字,适可而止,哪里会想到他竟真如她担心的弄出这种事来,这是最丟人的事了。天呀!那将如何是好?那就会丟尽刘家的面子,将影响到刘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而这些却正是她丈夫所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想最好把这事偷偷地处理,但她也想到也许丈夫终于会知道,因此她不打算对他瞒到底,在适当的时候她就要告诉他。不过致平的意思是绝对不能说出去,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她和刘少兴是几十年的夫妻。她非常清楚丈夫的为人,她亲眼看着丈夫如何由社会的底层一步一步爬到今天的地位,他不能把辛苦得来的声望由自己的手来涂上污泥。她不明白致平如何会有如此可怕的思想。她一定要叫他把这份痴念打消掉。这孩子简直是疯了。
就在那天晚上,她想起了刘汉杰。他是致平的朋友,同时也是致平最景仰的人,他对致平有很大的影响力。只要她让他明白那事对刘家的关系以及刘少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他出来劝劝致平,说不定这孩子就会回心转意。她也很清楚这孩子有些死心眼儿,少不得要经过这么一着,然后她就有时间来处置那问题。这是她所想到的办法里认为最满意的了。
第二日她就动身回下庄了。
同天的傍晚,淑华让妹妹淑贞住在农场,自己和大伙回了村子。她没有把回去的事情告诉致平。他的软弱、无能,使她生气,也使她更焦急更懊恼,她没料到致平这样的不中用。她已不能住在农场,这里的一切都使她生厌,她也想回去和母亲说说。一直她就瞒着她,但是如今事情已迫切到不能让她再瞒下去了,虽然这是难于启口的,虽然她还有点不愿意。
她在庭下的小坡上遇见了致平。很明显的,他没有料到她要回去。有几秒间,他又沉静又凄寂地望着她的脸孔。他不愿她回去。但他又不能留她,没有理由留她;他明白她为什么要回去。
“你要回去,淑华?”他的声音一半是哀怨,一半是谢罪。
淑华不答应,一闪身就过去了。她心里有点恼恨他,但是致平的面部表情几乎动了她的心。那是一种把绝望、悔恨、惭愧、恩爱、沮丧等几种感情糅合在一起的极复杂的表情。不一会儿,她就走得看不见了。
孩子们已经睡定,阿喜嫂也已躺下,可是淑华却独自一人在床头的窗边枯坐,虽经母亲一再催促,还是不睡。
“夜了。”母亲再度催促起来,“你怎么还不睡,淑华?”
女儿不响,过了一会儿,她起身走到母亲床边又坐下去。
“妈,我对不起你!”
“什么事?”
“我两个月没有——”
“嗯?”母亲坐起来,“两个月,什么事?”她呆了一刻,然后接着几乎昏厥过去,“哦,淑华,你是有——?”母亲一声哀恸的叹息,“是致平?”
短暂的沉默。只有叹息声。
由眠床里角发出小孩们安静均匀的睡息。
“你这孩子,”母亲责备地说,“你知道你做了什么事?”
“我知道,妈!我很后悔,可是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连累任何人!”
淑华有点伤心又有点生气似的说,仿佛有人得罪了她,一说完,她就往自己的眠床走去。
女儿走后,阿喜嫂独自在床上坐了一会儿。猛地她听见自里床传来幽幽咽咽的低泣。她下床摸了一盒洋火点亮了壁上的煤油灯,走到淑华眠床揭开蚊帐坐下去。淑华朝里躺着,肩膀以下的部分拿被儿裹得死紧,在昏暗的灯光下可以看出她的肩头在激烈地抽搐着。
阿喜嫂百感交集,朝女儿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深深地叹息起来。她的丈夫早丧,遗下一群儿女都在稚年,就是最大的女儿淑华,当时也不过才十岁多。幸喜她聪慧过人,善体亲意,疼爱弟妹,加上倔强的性格,帮着母亲日夜勤劳操作,才养活了幼小的一群,建立一个温暖质朴的小家庭。所以淑华是她的女儿,同时也是共过患难的同志,不但爱她,也处处敬重她的意见。她每每以有这样一个女儿为荣。长成后,淑华更出落得容姿姣好,婷婷玉立,平日洁身自爱,冰心玉骨,凛凛然不可侵犯。她万料不到像这样一个女孩子竟也会失足做出这种糊涂事来。她不知道此时自己究应怜惜她,安慰她,抑或生她的气才好。她本也有点气恼,想结实地申斥她一顿,但是她从不曾严词厉色地说过她,事实上淑华也从未做过使她不满意而需要她训斥的行为,更何况如今说了也无济于事呢!
阿喜嫂不住地叹息,一言不发地坐在床沿。继而一个少女的容姿出现在她眼前。少女那样贤惠,那样独立不群,那样奋力操作,那样可爱——一幕又一幕。
阿喜嫂不觉潸然落泪。
“不要哭了,淑华,”母亲温软地说,“做了一天活,身体也该累了,应该休息呢!妈不责怪你,你睡吧!”
女儿不答,仍旧抽抽噎噎地哭泣着。
那一夜,阿喜嫂一直没有合眼睡过。
第二天,淑华留在家里——她已讨厌到农场去了。晌午前,阿喜嫂独自往农场走去。
农场里只有女儿淑贞在家。她把女儿叫进屋里。但是这样一个少女要问这种事,的确是既不方便,也不合适。她踌躇了好大一会儿,又默默地朝女儿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了口。
“淑贞,”她一脸庄重,严肃地说,“你老实告诉妈,有没有看见过你姐姐和致平叔在一块?”
淑贞目瞪口呆地看着母亲。母亲这种表情,这种口吻,是她从未见过和听过的,因而她大大地诧异和惶惑。但她是一个聪敏的少女,何况十六岁的年龄也不算太小了,渐渐地她在母亲的神色之间猜出几分道理来。
然而她犹疑。
“怎么样,你看见了没有?比方在深夜里,或是——”
母亲催促起来。她说完,便静静地等着女儿回答,一边注视着她的表情。她希望女儿听懂,又希望女儿听不懂,如果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女就明白这种事,那还成什么体统呢?!
“有个晚上,”淑贞俯首视地,吞吞吐吐地说,“我半夜醒来,姐姐还没有进屋睡——”
“她在哪里?”
“我听见致平叔那屋有声音。”
“这是哪一晚?”
“就是——”少女想了想,“我记不清了。”
母亲又静静地朝女儿的脸孔看了好一会儿。她看看女儿说的是实话,也知道女儿是什么都明白在心,这就使她老大不高兴。
“好吧!”母亲说,“你不要把这事向别人说出去。”
不一会儿,致平巡山回来了。阿喜嫂立刻把他唤进屋后的树林里去。致平像做梦似的跟在后边走着。他多少已料出她要跟自己说什么话。
走到一棵大芒果树下,他们就停下来。
“致平,”阿喜嫂开了口,“你们多蠢,做出那种事!”
她一向疼爱致平,所以虽是责备,也说得颇为温和,似乎她不愿意年轻人太难为情。
致平无言以对。他感到歉疚、羞惭和痛苦。他的两颊红得出血。
“那么现在你们打算怎样?”
“我跟妈和我爸商量,让我们结婚。”
“你跟你妈、跟你爸?”
阿喜嫂顿足。
“是的!”
“啊呀!”阿喜嫂尖叫起来,“致平,你怎么好说出去呀?”
在她的脸上,致平又看见了曾在母亲脸孔上看见过的那种绝望的神情。他的心又一度沉下来。
“那么,”阿喜嫂追问下去,“你妈跟你爸说了?”
“我不知道。”致平迷惘地说,“大概还没有。”
“那好!”她又有点儿高兴,“你妈呢?”
“她走了。”
隔了两天,刘老太太自下庄回来,悄悄地告诉致平说刘汉杰有话和他说,要他马上就去。
“你爸那里我自有话回答他。”末了,她又补上一句。
致平疑惑地看着母亲,却也没有多问什么。当然他也猜中几分那意思了。
下午,他便回下庄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