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个月前 作者: 郑丰喜
我──一艘破船,一艘被遗弃在汪洋大海中的破船。前面,不知有多少个狂风暴雨,也不知有多少个森森黑夜,茫茫大海,要我这破船驶向何方?
郑秘书长的信(代序一)
丰喜老弟惠鉴:
你在双十节给我的信,和大作“汪洋中的破船”一书,都已经收到读过了。从书中看你叙述自小向最艰苦的环境努力奋斗的经历,令人感动不已。你的确很了不起,堪为无数少年人作榜样,鼓舞著大家奋斗向上的勇气和信心。你真正不愧为我们郑氏的佳子弟,我也同感光荣。兹将我写的“往事忆述”和论文集各一本,寄给你一看。我也出身于一个贫苦环境,但已经比你幸运得太多,奋斗的精神也万不及你的。我相信,只要你继续努力,将来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末了,祝
健康快乐进步
(附寄“往事忆述”及论文集一册)
郑彦棻 十一月二日
蒋院长的信(代序二)
丰喜先生:你的来信已收到,从大著中知道你从小在艰苦中奋斗,才有今天的成就,实在令人感动,这就是青年人必须自强不息与有志竟成的最好例证,你为许多同样境遇的青年树立了典范,更值得钦佩。
承你关怀,并赠大著,特致谢意。耑复顺祝
进步愉快
蒋经国手复 十一月二十八日
李主任的信(代序三)
丰喜同志惠鉴:顷接云林县第十七区党部转来你送给我的大著“汪洋中的破船”一书,非常感谢。从这本书中知道你不幸患有先天性的下肢畸形症,从小就尝过不少苦难与挫败,然而凭著你奋斗的意志和坚忍的毅力,终于克服了体能上的缺陷和所遭遇的逆境,完成大学</a>教育。目前更执教梓里,作育英才,你的努力和成就,不仅是一般身心残缺者应该效法的表率,更足以启发世人对抗苦难、发挥潜能的勇气。拜读之后,至为感动。特函致达
佩忱并颂
近祺
李焕手启 十一月五日
潘主委的信(代序四)
丰喜先生:
接到你的信,拜读了你亲身经历的奋斗史──汪洋中的破船,既感动,又欣慰,你那朴素的思想,以田园童年为背景的作品,在今日的出版品中,确是难得的创作,可以为青年励志的珍品,尤其是在今日世局纷乱的时代里,给浑浑噩噩、迷失的一代一剂清凉药剂。我把它置于案头,随时翻阅,亦有调剂的作用。
希望你在教学之馀,多多写作这类的文字,鼓励学生,鼓舞在艰困中生活的青年,无限地祝福你同你的夫人──那次陪你来见我的,我深受感动的那位贤淑的夫人。
潘振球敬覆 十月二十二日
戴序
本书作者郑丰喜</a>校友,是近代自力奋斗,苦学有成的范例之一。他原是一位患有先天性下肢畸形的人,也是一位清贫的农家子弟。但他浑身是勇气,浑身是信心,浑身是毅力,所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度过了千千万万个障碍。终于战胜了环境,打倒了恶运。正过著美满幸福、令人羡慕的生活。现在他将这些血淋淋的往事,活生生的事实,以最平实的笔调,提纲挈领地写成这本“汪洋中的破船”。
当他拿稿子给我的时候,也正是我最忙碌的时候,但仍然不肯放过先睹为快的机会,而且居然一口气将它看完。现在我已忘了有过多少次热泪盈眶。但我知道,这不仅代表同情而已,还蕴藏看好多好多的钦佩、感动与安慰。
“秋霜寸草心”,固然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好书,但“汪洋中的破船”更值得推崇。李润福为了生活,为了找母亲,他卖口香糖,当乞丐讨饭。这种悲惨境遇,固然令人同情。但郑丰喜为了生存,为了克服残缺,他并没有去当乞丐,去争取他人的同情、施舍;他却胼手胝足地检野生的食物来果</a>腹,做苦工,做买卖来赚取学费。纯粹是靠自手更生。他凭著他的双手、信心、毅力。所以他的伟大处,实非一般人所能比拟的,也是这秃笔所难尽述的。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吴继钊女士。她抛弃一切物质的享受,独吞残酷的现实之果。“下”嫁给他。这种友爱同窗,照顾残疾的伟大精神,是不寻常的,是超越一般世俗的。他与她,我们若套以“不平凡的奋斗和不平凡的爱情”是最确切的了。
“汪洋中的破船”一书:
是奋斗的:从首页到结束,全文可说是用“奋斗”的史实贯串而成的。
是教育的:每一个段落,每一章篇幅,固然是作者过往的生活记述。但字里行间却也充满著启发性、教育性。
是哲学的:虽然作者在自序中说</a>:“此书没有丰富的思想。”这是他的谦虚,其实这是一部极富思想,极富人生观的哲学书籍。
是爱国的:虽然本书甚少直接写“爱国”的事,表面上也好像只在陈述</a>作者的悲惨遭遇,与惊人的求生欲。但只要我们稍加留意,稍加推敲,便不难了解;他在暗示我们要有“庄敬”“自强”的精神,也处处提示我们要有“处变不惊”的态度。
在世风日下,道德衰微,部份青年思想迷惘的今日,郑同学的奋斗精神,和感人事迹,无异是一针强心剂,一支木铎,一面好镜子,是故,我愿力荐这部书,并乐为之序。
戴博文 序于北港高中
廖序
看了郑丰喜老师的“汪洋中的破船”,使我想起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是人和环境奋斗到底的精神,不同的是,“老人与海”只是虚构的小说,而郑老师的“汪洋中的破船”,却是活生生的经历,动人心弦的写照。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发现他所钓到的鱼,竟然比船还大的时候,他对自己说:“不管鱼是多么大,一定要杀死它……我要和它战斗,我到死都要和它战斗!”在最痛苦、最疲乏的时候,老人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生的可贵不在于一帆风顺,全无障碍,而在于不怕任何失败、挫折和艰险,勇往迈进,始终不辍。诚如孟子</a>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郑老师的残而不废、刻苦自励的生活,我们可以坚定地说:人是为成功、为理想、为胜利而生的。
六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郑老师的母校北港高中的校庆,他应邀到校报告他的奋斗简史,态度恳切,语出至诚,使在场所有的师生、来宾都深深地感动,甚至于忍不住地流泪或哭出声来;一些品学稍差的同学,听了郑老师的演讲后,都纷纷改过自新,努力向上。郑老师本身的奋斗历程,实在就是最好的教材。
我在口湖国中服务期间,看到郑老师平时具有无比的爱心和耐心,谆谆教诲学生,深为感佩。现在,郑老师的“汪洋中的破船”出版了,影响所及,由学校扩大到整个的社会,真是社会的福音,人间的暖流。身体残缺的人读了,一定更能鼓舞起和命运搏斗的信心和勇气!身体健全的人读了,一定更能振奋起来,接受风雨的考验!
廖名塘 序于延和国中
民国六十一年光复节
介绍一本叙述刻苦奋斗成功的著作──汪洋中的破船
这本册子──汪洋中的破船,是本校法律学系毕业的同学郑丰喜刻苦奋斗历程的自我披露。郑同学,出生于本省云林县口湖乡一个赤贫的农家;且生来就双足萎缩,跛脚不能行。曾自幼流浪与猴子为伍,演著戏剧,供人玩乐;不知忍了多少揶揄欺凌,流了多少辛酸的眼泪。并曾捉青蛙、捡田螺、咬地瓜、啃树皮,历尽人间旅程上最惨痛的遭遇。经历了说不尽的千辛万苦,始能偷度一缕残生。同时,爬!爬!爬……年十二才入小学</a>;自小学而初中,而高中,又爬了十二年的长久岁月。爬进大学之门之前,未曾得到一分额外的优待;爬进大学之门之际,才得到徐锦章大夫赠装义脚。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大学时的同学吴继钊小姐(江西省人),对郑同学的处境,由同情而生怜悯,由怜而生爱,而结为终身伴侣。双双毕业后,又均承郑同学的故乡父老邀到他的故乡口湖国中执教。且第一结晶──至玉小妹,业已来临,手舞足蹈,在电视机前学著明星的莺歌和凤舞。他俩固有著欣慰的微笑,他的双亲更有著含饴的乐趣了。
这本书的文字,颇为流畅;叙事也能简而赅。对事件的描写,随手拿来,毫无牵强;更能赤裸裸地,毫无掩饰的表露出来。固能使读者不愿释手,尤能博得读者的敬爱。其刻苦奋斗的精神,固值得吾人效法:其叙事描写的文字,也值得吾人模仿;故特推介购阅,想对各同学的身心,定多裨益也。
介绍人 李肇</a>伟 六二、十一、十五
Δ李肇伟教授,法国法学博士,平时最疼我们,当拙作出版时,他便主动推介,因他年已老迈,声音小,故特此书面介绍,每到班上上课便请班代表念一遍,然后贴在公告栏里,如此恩泽,那能或忘,特志之。
作者
他
前些天,无意中与婆婆闲聊谈起了他,想不到却害得她老人家老泪纵横,两年多来。在苦闷、抑郁中挣扎了许多,好不容易逃脱了出来,这会儿内心不觉一阵慌乱,怕的是一波未息,一波又起,只得赶紧另检个话题。
婆婆纯粹是个乡村老农妇,和村中其他的人一样,平日膜拜的是国姓爷及三妈祖,自从他走了之后,只有一次在请神会</a>上散播开来的一段神话故事,最能让她津津乐道,传闻她的儿子是天庭诸神之一。
他是个残缺的人,也是个平凡的人,他自称是艘破船,却忌讳也极不高兴别人说他是个残“废”的人,虽然没有功勋伟业,但绝不承认自己是属已报“废”的人。
他热爱他周遭的一切,甚过于爱他自己,“爱”,成为他生命的薪柴,永不熄灭,犹如阳光照耀大地,光芒四射,他也同时──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儿。
记得大学时代,最怕上一位李教授的课,尤其是所谓“课前预习”后的那几堂课。真是难捱,他经常被一群女同学拿做挡箭牌。有些时候,也许准备不及,或不够充分,情急之下,难免胡诌一通,所以被教授骂上一句:“该打屁股。”也是常事,但谁也没想到直到毕业后那么多年来最关心,最疼爱他的也就是当年的这位李肇伟教授。
在学校任导师的一天中午,从走廊经过,看到几位同学跑到自然科教室里,争先恐后地拿去老师们营养午餐賸下来的馒头,嘻嘻哈哈的大口大口塞进嘴里,站在教室外的他没去惊动他们,感触良深的难过了好多天。自此,同学们一有不舒服,他宁愿先丢下课本;下午放学,如有同学留下自修,他也一定上街去买回大包小包的点心,先让他们压压惊,填填肚子。
他未曾与人怒目相对,也未跟人过意不去,办公室里有他就有生气,常逗得人欢欣四溢,像是有股牵动的神力,人称他是“大盖仙,但是他的举止之间的小故事没有不发人深省的,倒是几位老朋友私下都叫他“快乐仙子”哩。
如今他已离我们远去,“若有所失”的伤感绝不仅是那两三人。
吴继钊 六十七</a>年正月
敬致关怀我们的长官、亲友与读者们
本书原名“汪洋中的破船”,感于一月廿七日蒋院长在全国记者园游会中的睿智晓谕,谨更改书名为“汪洋中的一条船”。
九月二十断肠日,五年美满的婚姻生活,给我多少憧憬与希望,却在这一刹那间粉碎在命运的魔掌下,我避开了亲人,避开了朋友。不愿看到年老的公婆,更不愿看到那可爱的小姐妹(至玉、至洁),我怨!我恨!怨他的无情,恨自己的无能,好长好长一段日子,我无法原谅自己,尘世的一切都被抛之于脑后,……
自从万人祈祷会经各报传开后,络绎不绝的读者信函,如雪片飞来,更有川流不息的读者徘徊于挂有“拒绝会客”的房门外。有位太太,一见到我,贬贬那已红肿的眼睛,竟然说不出话来,搂著我悲伤的哭起来。也有教会的姐妹成群结队的来表示:“我们一定每天为你们祈祷。”更有公私立机构派代表慰问关怀……。那么多的温情和慰藉,留不住他的健康,挽回不了他的生命。
在过世的前两天,郑老师把我叫到床边再三的吩咐和叮咛:“以我们平凡之辈,而有这么多的长宫、朋友、兄弟、新闻记者、社会各界人士……如此关心我,你要替我记著,你要替我牢牢记著……。”当他的好友许若松来看他时,他如获至宝,破例的要我请他进去,虽那时已气若游丝,但仍鼓起馀力,与他的老友交谈了一些关于“汪洋中的破船”的事;关照他协助整理遗作,筹建纪念图书馆,设立奖学金,以嘉惠乡村子弟,并要他向曾来访未谋面的吴炫堂等记者及亲友道歉,虽在最尽头的时刻,犹耿耿于怀,提挂不下。
郑老师生前是幽默、风趣、豪放、开朗的,他最珍惜、最心爱的是读者的来函,以及那本“汪洋中的破船”。平常最关心的是故乡青年学子的前途;在家对父母没有人比他更孝顺,在外对朋友,没有人比他更讲义气,他永远是慈悲为怀的,举凡大小事情,处处替人著想……。我是位平凡女子,没有他,我反而失去当初与他结婚的那份勇气与毅力,然而残酷的事实终究是逃不掉的,为了纪念他,使他坚强和信心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必须拭干泪痕,再度振作起来,尽全力替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在丰喜去世的五个月内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太多了,只就千里迢迢到这个穷乡僻壤来凭吊郑老师的,或来看我的读者朋友,就数说不完。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是我这一生中最激动的一个日子──蒋院长于日理万机的忙碌里,犹亲临寒舍暄慰,更到坟地凭吊郑老师的灵墓。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件事会是真的,当院长温暖的手握著我时,我那盈泛在目眶的热泪不禁涔涔而下,院长一再垂询,关怀和宽慰,院长说那本“汪洋中的破船”,他反复看了有四遍之多。噙著泪水,挥手送走了院长,我兀自木立于郑老师的墓前,沉思了好久好久……,想到郑老师如地下有知,一定会比我更感动时,我不禁再次激动悲切的饮泣起来。
吴继钊 写于六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夜
自序
当你拿到这本册子时,请别以欣赏小说或文学作品来看。因为如果要在这本册子里,找到成熟的写作技巧,华丽的文字,丰富的思想,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会让你失望的。但这本册子或许值得一看,因为它毫无掩饰,毫无美容的写下一位残缺者,如何与恶运战斗,如何克服逆境,如何解决困难,以及信心,毅力的总表现。是血与泪编织而成的纪录本。
在我写这本册子时,曾经哭过好几次,每次都很厉害,几乎无法下笔,所以有好几段是边擦眼泪边写成的,不知有没有把字汇用错,或把意思表错,请大家原谅,并请耐心的去推敲里面的涵意。
作者序于口湖 中华民国六十一年七月
再版序言
拙作“汪洋中的破船”出版后,承蒙各界的爱护,不旋踵便一扫而光。这种殊荣除了归功于诸读者外,更要感谢中视及全国各大报章杂志,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民族晚报、青年战士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国语</a>日报、台湾日报、民声日报、中国之声、先锋论坛……等,以及中广、军中、警察、正声等电台。因为他们在拙作出版前后,都会以特稿、专访,用巨大的篇幅及黄金时间来推介。才能使拙作在没有代销商,完全直接函购之下,销售这么多。
每当接到一大堆的信件、划拨单,就有无限的感激,尤其在看到那些相同的笔迹,相同的邮戳时,更令人感动,因为这意味著有人喜欢拙作,喜欢他(她)的朋友,所以大量的购买分赠给大家,这种喜悦,岂只在于划拨单上的数字。
更令人激奋的是,总统府郑秘书长彦棻,行政院蒋院长经国,在日理万机之馀,尚来鸿奖励、打气,(见代序一、二)林蔡监委素女除平常关照有加外,更于出书前夕遣人来索阅,给予莫大的鼓舞,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救国团李焕主任,亦不嫌鄙陋,特来函褒奖,(见代序三)潘振球主委在阅完拙作后,更来大札夸赞、勉励,(见代序四)戴博文校长、严思毅校长、刘时镒督学……等都以至诚在周会或朝会上来向师生们介绍。其他如救国团、省人事室、少年队、地检处、中广公司、图书馆等机关团体,也都先后来函大量订购。母校(中兴大学)在李肇伟教授的推介下,更是引起一系列的抢购潮。这些鼓励、打气,这些温情、关照,样样使我感动不已,也样样使我没齿难忘。
如今,数千册已全部告罄,为了方便大家,再次出版,敬请继续支持。
初版时,由于时间紧迫,所以瑕疵很多,今依贤达指数,将过失矫正。惟虽已尽力改善,但错误必定还多,尚请不吝指教。
最后以十二万分的诚意向大家致谢,并祈看完后,把缺失告诉我,把优点介绍大家。谢谢!
作者序于六十二年十一月一日
增订十二版谢言
时间过得真快,拙作自去年十月十日出版至今,已经过了十四个月了,这些日子来,我饮尽了人间的暖流,饱受社会大众的温馨,每天都收到从四面八方寄来的大叠信函,有的是洋洋大观论得失,有的是片语只字道祝福,有些是夸赞鼓励、打气倍加,有些则是把我当作他们吐露心声的对象。更有人说拙作使他们重估生命的意义,然而不管是绵绵的千言万语抑或寥寥几句,不管是来自天之涯抑或海之角,不管是来自长官显贵抑或挑夫走卒;大学教授抑或小学生,甚至未曾上过学的民众,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有价值,那么亲切,那么令我感激。尤其对那群不辞千里路遥,顶风冒雨来看我的朋友,更是感激得无以名状。
除了喜得读者热烈的关照、捧场外,还有几件事情值得在此补记的,就是次女至洁的出生,雪城留学生及一些读者动人的事迹,荣获三项奖章。
至洁是六十三年一月六日出生的,现在才十一个月大,未长牙,会叫“爸爸”,会走路,很调皮。妈妈说她像我,比至玉更可爱,至玉却回答:“我与阿妹仔平平(一样)水(漂亮)。”
有一群留学雪城的学生,看到我的故事后,由林文政先生帮忙连系,汇下大笔的助学金,请我转发给故乡的贫困学子,并说:“以此行动,来表示对故土的怀念及对您的敬佩。”尚有文政先生的岳母徐奇璧女士及她的长女也都响应了这项善举,徐女士更是古道热肠,除了寄下一大箱的衣物叫我转送外,更汇下二千元,要我“不要客气请收下,只希望您将大作分赠一些给那些身体上有缺陷或丧失斗志的人看看。”
这个家可说是名符其实的“慈善之家”。南市张市长,除了订购四百本分赠青年朋友外,更公开夸赞、推介。
还有一位高雄炼油厂的工程师,当他奉命购买百本回去后,每到嘉义,就到红豆购书,五本十本不等的买,有一次,陈老板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买那么多书是……。”“送人”“你的朋友那么多吗?”“不一定送给朋友,我送给那些需要它或喜欢它的人。”听说有好几次,当他看到书摊上有人看“汪洋中的破船”时,就走过去问:“你喜欢它吗?”一听到说:“喜欢。”他就送。这种事怎么不令我感动得流泪呢?
更有许多的读者们来信说:
“为了表示对您的敬意,我愿以我有限的能力替您推介大作。”
“推销大作,赚钱是其次,主要的是将您的精神扩大深入至每个青少年的心中,让大家学习您、效法您。”
“……所以我将念您的大作给我的姊姊听,我的妈妈,我的学生听……”
“我将它推介给我的家人、我的亲友、我的同学,甚至在车上、路上遇到的任何一个陌生人。”
“我替您义务画了海报、宣传纸,而这些纸我到那里就贴到那里……。”
“我将您的大作写了一篇书面介绍,每上一班课,我就叫班干事读给班上同学听。”
“您的事迹、您的奋斗精神、您的伟大著作,使我惭愧、使我钦佩、更使我有勇气继续活下去。”
“多少个赞美、多少个歌颂,相信都被人家说光了,我只告诉您一个事实,我家隔壁有位老公公,他是一手拿著放大镜,一手拿著手帕,一字一泪看完大作的。并且读完后,拿起了毛笔在扉页上写著:‘要留给后代子子孙孙看。’……。”
有时信件会突然多了起来,有时划拨单会突然厚了起来,每在此际准又是一些好心的作者、编者又在报纸上或电台上“义务”做了宣传,各大报章杂志固然纷纷报导、转载、捧场过,就是“校刊”“青年”“学府麟爪”也帮忙推介。所以才能一版再版,连续了十二版之多。
今年三月二十九日,由于口湖乡团委会的推荐,李主任及许总干事的关照。我很荣幸的膺选为六十三年度的青年奖章得主,当时除了三家电视台特别到口中摄影外,次日各大报也争相载著:“自喻‘汪洋中的破船’郑丰喜老师,荣获优秀青年奖章,是云林县青年破天荒第一人得此殊荣,消息传来,全县父老皆欣喜若狂。”
颁奖那天,蒋院长也亲临国父纪念馆道贺。我们在数万青年的祝福、歌颂下,得到了一面代表著青年最高荣誉的纪念奖章。
同年九月二十九日,承蒙北高校长的推荐,荣选为国际青商会的十大杰出青年。说真的,这项荣誉是我过去一直所向往、所崇拜,却一直不敢梦想的事。没想到这梦样的事实竟会如此“轻易”的实现了。在颁奖会的介绍词里,我更异乎常人的被夸赞:“一般人的成功是凭两只脚走出来的,但郑丰喜先生的成功是靠一双手爬出来的……。”因会场上掀起了太大的掌声,所以我没听到继续说了些甚么,但后来又听得:“……今天,我们能将这座金手奖颁给他,不是他个人的光荣,而是我们青年商会全体的光荣……。”这话说得我眼泪直流。领过奖品、奖状后,我做了一个三分钟的演讲,其中我介绍了推荐我、关照我最多的戴博文校长,也介绍了替我装义肢,使我站起来的徐锦章大夫。而且还介绍了忍痛割爱将女儿嫁给我的伟大岳父,特别关照我的李焕主任(特别贵宾)以及内人吴继钊。我介绍到她,所有的镁光灯对准她时,她低下头流泪了,我在台上也呜咽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悲哀而是喜极……。而在发表后的第二天,更蒙总统府郑秘书长的关照,特以限时信惠赐金言玉语祝贺,使我兴奋、感激得无法形容。
最近十一月十六日──又在苏本煌校长的推荐下,荣获了十大杰出自强人士。在这短短的八个月内,连续获得了这许多的温情、荣誉,我知道这并不是意味著自己的“杰出”;而是说明了社会的温馨,对我特别的关照。
而今而后,我会更坚定更努力的奋斗,以实际行动来贡献社会,报效国家。最后借此机会向千千万万关照我的长官、老师、作者、编者,致最诚挚的谢意。并请大家继续斧正,继续支持。
作者谨识 十二月十日
记者的一封信
丰喜兄:
十日午后,我曾专程骑两个钟头的车去拜访您。可是听说您正在远游,致未谋面,怅甚。
本月一日,中央日报的“文教选粹”专栏中。曾有一篇“伯乐</a>识良驹”的报导。写出潘厅长如何栽培您的经过。又听到好多人说: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青年楷模。这是我最乐意报导的对象。恳请您能够将您的过去,您的生平,苦学事迹,奋斗经过,尤其著重在如何克服残障,如何克服逆境,如何站起来,以及与贵夫人恋爱的经过情形,一一提供给我。愈详细愈好。拜托!拜托!祝
教安
弟 许若松拜上
我把这封信,反复念了数遍,心中很是不安。要依他的意思去做嘛?恐怕使人笑话,不依他的意思做嘛?又觉得对不起他。正在犹豫不决时,突然接到廖校长的通知,略谓:徐督学对您的苦学精神很是赞赏,希望您将您的过去写成一本书……。
至此,我不能再疑虑了,不管我的文笔多差劲,思路多闭塞,摊开纸乱涂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