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进的东方与返回的西方

3个月前 作者: 冯冀才
    ——从《廊桥遗梦》的畅销说起


    罗伯特·沃勒那本写婚外恋的小说《廊桥遗梦》够得上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先是风靡欧美,随后越洋跑到东方的读者中急速蔓延。大导演斯特威普成功地把它搬上银幕,推波助澜,给这热潮加温。不久前,大陆正流行这本书,我到了台湾,看到《麦迪逊之桥》(此系台湾出版的另一中文译本)在台北几乎像槟榔一样随处可见;后来到香港,见它竟然亮晃晃摆在自选市场的畅销书架上。一位日本《每日新闻》记者找到我,我以为她要问我台湾之行的感想,不料她劈头便问道:“你认为《廊桥遗梦》为什么会在中国大陆流行?”


    我说,你问得好,那我就把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为什么也能在中国畅销的原因,对你说吧——首先,《廊桥遗梦》的主题就极具畅销性。平凡一生中四天翻天覆地的恋情,这就足够引起人们的好奇了。尤其又是一场婚外恋。


    婚外恋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这是一种意外的情感遭遇,也是在婚姻和家庭之外,反过来又与婚姻和家庭水火不相容的真实的爱,还是一种神圣的背叛,一种纯洁的亵渎,一种自责中的放纵。不同的选择造成不同的结局,同一种选择也会因人而异造成结局的不同——不管怎样,它都充满良心伦理与人的本性之间痛苦的较量。


    这一主题永远是个问题。然而有趣的是,面对这个问题小说,东方和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或者说阅读期待,是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对于当代的从封建传统禁锢中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说,婚外恋不仅是情感生活的难题,更是道德观上的难题。在社会成见上,它总与羞耻连在一起。于是人们便期望从《廊桥遗梦》这样一个纯西方的婚外恋故事里,求得一份与传统完全相背的、大胆的、又合乎情理的解释。给自然人生以更大的活动空间,给性松绑,给这种情感的意外多一点宽恕、谅解、容忍与依据,使心灵得以释然。于是这本书必然抢手了。


    不料,沃勒所写的并不像东方读者期待的那样。它恰恰是一个相反的故事。


    沃勒不是从已经恶化出爱滋病的性开放的西方现代社会提取素材,而是转过头去,向六十年代陈旧的生活模式里寻找人物。故事地点偏偏设置在闭塞的美国中部的爱荷阜。我曾在那里小住数月,深知那一带乡间小镇古板而不开化的人文形态,而沃勒笔下的弗朗西丝卡,分明又是一个保守又执著的村妇,这就决定了她最终必然做出非浪漫的、顺从传统惯性的选择,同时也就铸成这一婚外恋的悲剧结局。尽管沃勒用绝大篇幅和大量细节描绘了这恋情的真切和诗意,并在结尾部分着意渲染了两个当事人对彼此的爱的忠贞不渝,但这之中只有感伤与哀痛,没有对人性自由的呼喊和对传统伦理的反抗与谴责。它接受了这个甜蜜的痛苦、开花的血和优美的死亡。正如弗朗西丝卡留给子女的遗信中,请求子女们把她的情人认做“我们家族的一员”。她是牢牢站在“家庭”的位置面对这一切的。因此,这个婚外恋的结局,实际是一个古老的东方的方式:始乱终弃!


    两个主人公在疯狂地爱恋四天之后,又分别退回到原先的生活位置上去。这个乍一看貌似现代的婚外恋,最终却像一则古老的寓言。这寓言,在东方还是一种活着的生活,在西方却阔别太久。任何作家的作品首先是写给与自己使用同一种母语的读者的。沃勒这个写给西方人的故事,肯定会令东方读者失望。


    从这本书在东西方不同的畅销原因,使我们看到了,当东方人试图找到更开放的精神时,西方却在返回,寻觅被遗落的古典。这一相反的走向,如今于世,无所不在。当东方人大批拥入城市,追求都市刺激,西方人却重返乡间,亲吻绿色的自然;当东方正在争相把摩天大楼当做现代化的象征时,西方却开始担忧这些冷漠的水泥怪物未来怎样清除;当东方人热衷于化纤、塑料、树指等人为材料制成的漂亮的物品时,西方人重新亲近于棉布、木头、陶土、皮革等原始的材质;当愈来愈多的东方人把家庭当做古老的镣铐,愈来愈多的西方人反而将家庭做为如梦一般温馨又渺茫的归宿……人总是把失却的和没有达到的,做为向往而苦苦追求。这样来对照东方与西方,不禁叫人想起泰戈尔的两句诗:


    鸟儿愿为一团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从西方人这返回的步伐里,我们除去看到了他们的社会心态,还应该察觉出什么?以使我们正在疾进和冒进的东方不丢掉手里珍贵的东西,避免重蹈西方人的覆辙。


    这是《廊桥遗梦》书里告诉我们的,也是书外告诉我的。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