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儿童的注意力培养
3个月前 作者: 蒙台梭利
<em>
为了得到教育目标要取得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向儿童提供与其精神形成趋势一致的物体,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以最小的努力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儿童的潜能。</em>
当我们把儿童放在有利于他们精神生长发育的环境中时,我们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会突然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目标上,并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去做这件事,而且会反复不停地去重复。有人可能会重复20次,有人会重复40次,还有人甚至会重复200次。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第一个现象,它是与精神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那些行为的先导。
促使儿童表现出这种活动的现象,显然是一种内心的原始冲动,几乎就像一种模糊不清的精神饥渴。要使这种饥渴感有所满足,就要将儿童的意识引向明确的目标,引导它逐渐成为最基本的,但在比较、判断、决定一个行动和纠正某个错误当中又是一种复杂的、重复的智力活动。如果一个孩子长时间的玩一种积木,他连续几十次把积木放在该放的位置,然后再移开;自己给自己出个难题,然后再自己解决。如果他对此越来越感兴趣,试图反复去重复该动作,那么他便延长了促进内部发育的复杂心理活动的练习。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内在意识的发展,儿童在摆弄这些东西时显得非常愉悦,摆弄的时间也会延长。比如解渴,只看着水或小口喝水是不够的,口渴的人必须喝个饱,也就是说喝到满足他自身需要的水量。因此,要满足这种生理饥渴,只是好奇地观看是不够的,更不用说只听别人描述如何做了。要想满足生理饥渴,就有必要拿到手里,尽情地使用,直到心满意足。
我们可以把这个事例看做是心理建构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唯一秘诀。外部目标是内部精神锻炼培育的场所,这样的“内部”锻炼就其本身来说是行为的终极目的。因此,孩子在玩积木的过程中,立体插板不仅是用来把大小的知识传授给孩子,平面插板也不仅仅是用来告诉孩子有关形状的问题。这些东西的目的,像其他所有物体一样,是为了让孩子锻炼他们的能动性。他们通过这种方法确实获得了明确的知识,并使重温这种知识的清晰度与他注意力的专注程度成正比。的确,正是由于像这样获得的有关范围、形状和颜色等感官知识是精确的,所以才使得这样的内部活动在各个领域不断变得更为广泛,并有可能取得更大成就。
直至现在,所有心理学家都认为,注意力的不稳定性是三四岁孩子的特性;他们被自己看到的每件东西、每件事情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很难专注于某一个固定目标。一般来说,儿童的注意力很难固定正是儿童教育的绊脚石。威廉·詹姆斯说:“我们都熟悉儿童注意力的极端变动性,这种变动性使得他们的第一节课变得非常混乱……注意力的反射性和被动性……使得儿童似乎更多地属于偶然引起他们注意的大多数东西,而很少是属于他自己,这是教师必须克服的第一个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自动把注意力从恍惚状态恢复回来的能力是判断、性格和意愿的根源……因此能够提高这种能力的教育是最卓越的教育。”
因此,一个人如果仅仅随其天性,将永远不能成功地抓住并集中他那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游离不定的注意力。
事实上,在我们的实验中,幼小儿童的注意力不是由教师人为培养的,而是目标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仿佛是符合了某种内心的冲动,这是一种明显的、仅仅由他们成长发育的“需要”所引导的东西。同样,新生儿在吸吮活动中完成的那些复杂的协调运动,也受到最重要的、无意识的营养需要的制约,它们并非是目的明确、有意识的习得。
确实,新生儿的口腔运动不可能是有目的、明确的、有意识的习得,儿童的第一次内心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最先呈现给新生儿的外部刺激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妈妈的乳房,是真正的妈妈的乳汁,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时,我们才会看到孩子的小脸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惊奇的现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我们会看到一个三岁的孩子可以连续不断地重复50次相同的动作,尽管很多人在他身边,有人在弹钢琴,孩子们正在合唱歌曲,但是没有谁能分散他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正在吸吮妈妈ru头吃奶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不会因为外部发生的事情停止吸吮,除非他吃饱了。
只有大自然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如果心理表现本身就是植根于大自然的话,那么为了理解和帮助大自然,就有必要研究自然的初始阶段,因为那些是最简单,也是唯一能够揭示真理的,这些真理可以作为解释以后更复杂现象的指南。现在已经有许多心理学家这样进行研究了,但是在他们应用实验心理学分析法时,并没有从源于他们生命知识的生物科学入手,即他们希望观察活的生物的自由。如果费贝尔没有利用昆虫,而是任由昆虫自由地实现它们的自然表现形式,并不因为他的出现而干扰昆虫的任何功能表现。如果他仅仅把昆虫抓住,并关起来用于研究,只用它们做实验,他就不可能揭示出昆虫生命的奇迹。
如果细菌学家没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创造出在营养物质和温度条件等方面与细菌生长相似的自然环境,从而使细菌“能够自由地生存”以展现其特征;如果他们只是将自己限制在利用显微镜固定一种疾病的细菌,那么今天,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和保护整个民族不感染传染病的科学就不会存在。
因此,生存的自由是利用各种方法观察生物的真正基础。
<strong>自由是研究儿童注意力现象的实验条件</strong>
我们只需记住:引起婴儿注意力集中的刺激物,主要是感官方面的,要有强有力的伴随在感官方面的生理“适应”,这就够了。从生理角度上讲,由于婴幼儿的生理发育还不完全,这就要求遵循自然来发展这种适应。不适于成为发育过程中对适应力有用的刺激物的物体,不会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会使他们感到疲劳并伤害他们的感觉器官,如眼睛和耳朵。但如果儿童选择了物体,并精神专注地摆弄这些物体,脸上浮现出的表情显示他们非常愉悦,而愉悦正是健康的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总是伴随着有益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
注意力同样需要有与所需要的外部目标相关的观念性的准备工作,换言之,就是一种内部心理的“适应”。当外部刺激起作用时,大脑内的中枢神经通过一种内部程序依次兴奋。例如,一个正在等人的人看到那个人正在走过来,这不仅是因为那个人出现在他的视觉中,还因为他正在盼着对方的到来。他隐约的身影受到注意是由于大脑的中枢神经已经兴奋起来了。同样,猎人能意识到树林中动物发出的最轻微的声音。简言之,两种力量作用于脑细胞上,就像是作用在一扇关闭的门上:外部感官力量敲门,内部力量说——开门。如果内部力量不能把门打开,那么外部力量敲了门也是徒劳无功。然而最强有力的刺激也有可能会不起作用。例如,心不在焉的人有可能正在峡谷之中游历,专心于某一项工作的人有可能对街道上正在演奏的乐队都充耳不闻。
构成注意力的中心行为是最伟大的心理和哲学的价值观因素,它在教学法方面也总是体现出最大的实用价值。教师的整个艺术本质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确保当他们“敲门”时儿童的内部力量同时也去“开门”。但当孩子对目标完全不了解或不明白时,他们对目标就不会产生兴趣,这时教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就是把他们从已知带到未知,从简单带到复杂。而让孩子产生期望、通往“未知”的“开门”就是事先存在的“已知”,现在引导他们产生期望,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期望的事情上来,这样做已经变得比较容易了。
因此,按照教学法的概念,“为自己选择适当的位置”,即做好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准备是有可能的。在已知、未知以及相似的事情之间,一切都依靠有技巧的操纵。聪明的教师会像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他只需要在办公桌上策划一场战斗。所以说,人是可以指挥人的,他可以把别人带到任何其想去的地方。
这一直是长期掌握心理学的唯物主义原则。根据赫伯特·斯宾塞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心理最初就是一块平平常常的黏土,其外部因素是“雨”,雨水在这块黏土上或深或浅地留下了痕迹。根据他和英国经验主意者的理论,“经验”的构成因素,甚至在最高级活动中也是如此。是经验造就了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种合适的经验体系,就可能造就一个人。人类经过分析化学发展到一系列的合成化学,再到有机化学的伟大进步,其唯物主义理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有人相信,蛋白是可以人工合成的,因为蛋白是细胞的有机基础,还因为人类的卵子就是细胞,所以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自己就可以在化学家的工作台上制造自己。但是,在这个物质世界,人是人类自己的创造者这种概念很快就遭到怀疑,而在教学法的实用概念中,心理不健全的概念仍然在继续使用。
没有任何不含物质的活动、任何潜在的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力量、任何能使人体细胞生长发育的神秘因素能被放到细胞中去。因为很显然,细胞不过是一小块带核的原生质。
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一现象似乎告诉我们,具有判断力、有思想的人受到类似自然法则的制约。
现代派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最新理论中,他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注意力集中的过程中与其密切相关的是事物的天然属性,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生命的神秘因素”之一。
“……所以人类不知道他的最高智慧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对于最高的物质欲望从何而生,只像一只蜜蜂,凭它的本能酿蜜……”[但丁:《神曲·地狱篇》,第十八章。]
人对外部事物的特殊态度构成其天性的一部分,并决定其性格特性。其内部活动作为起着原因的作用,它们不像外部因素的作用那样发生反应并存在着。我们的注意力不被无关紧要的东西所吸引,而是被那些适合我们兴趣的东西所吸引。对我们内心生活有用的东西,就是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东西。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建造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的,与我们内心活动的要求协调一致。画家在世界上看到的颜色是最多的,音乐家则被各种声音所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质量能揭示我们自己,我们通过我们的态度从外部表现我们自己,而并非我们的注意力创造了我们自己。个人的性格、内心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某些相同环境的人中也很明显,但他们从这个环境中只获取各自需要的东西。用以构成个体的与自我有关的外部世界的“经验”是不会造成混乱的,能造成混乱的是其熟悉的个体的能力。
<strong>儿童通过内心的精神力量打开注意力的大门</strong>
如果对于指导儿童心理形成的自然力量有什么疑问,我们对待孩子的实际经验可以解答一切。没有哪位教师能够用任何技能实现如此有关注意力的现象。很明显,这是有内部因素的作用。3~4岁的儿童所显示出的集中注意的能力,在史册所记载的天才中找不到任何相似的人。这些孩子似乎再现了人类婴儿期所拥有的超常注意能力,具有这种非凡注意力的人,如阿基米得,当他正在伏案研究循环问题的时候,他被人杀害了。据传,锡拉库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部一港口城市)被攻占时他都没有因此而分心。牛顿也是如此,他潜心研究,以至于废寝忘食。还有维托瑞乌·阿尔费尔瑞[维托瑞乌·阿尔费尔瑞:意大利诗人。],在他写诗时非常专心,甚至听不到路过他窗前的结婚队伍的喧闹声。
然而,这些天才人物所具有的注意力的特征是不可能被那些用兴趣来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教师唤醒,不管他的教学艺术有多么巧妙,而且任何被动经验的积累也不能使其成为这样心理能力的积聚者。
如果儿童通过作用于其内心的精神力量打开了他注意力的大门,那么必然产生出的问题就是有关自由的问题,而不是影响儿童心智构建的教学艺术问题。通过外部材料提供适合于心理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用尽可能完美的方式尊重发展的自由,从逻辑的观点看,这两者应当是新的教学法的建构基础。
像19世纪时的化学家那样试图制造出侏儒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接过戴奥甄尼斯[戴奥甄尼斯,希腊哲学家,以愤世嫉俗而著名。他主张自然的生活,不依靠社会文明。传说戴奥甄尼斯曾住在一个大浴盆里,他曾经为了寻找一个好人白天打着灯笼前往雅典。]的灯笼去寻找那个好人。科学应该通过实验建立儿童的基本生理需求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见证到很多复杂的、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的发展。其中,智力、意愿和性格共同发展,就像正常发育的儿童的大脑、胃和肌肉一样共同成长。
与首次心理练习一样,首次的协调认知会深深地印记在孩子的脑海里,已知也就会开始存在于他的脑海里,也会第一次使孩子在智力方面有了兴趣意识,补充了他本能的兴趣。这时,认知便开始建立自己的一些类似注意的心理机制,今天的教育学家把这种机制作为教学艺术的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说,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演变又一次产生了,只不过这是带有独特特性的演变。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并非像有的教师想的那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种教师的观念不是从内心思考发展的观点,而仅仅是毫无目的地将它们连接成一个链条,虽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但是允许思想无目的地漫游。另一方面,已知作为一种复杂的观念体系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之中,这个体系是儿童在一系列心理发展过程中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起来的,代表了一种内部形成和心理成长。
要产生上述进步,我们必须提供给儿童一些系统、复杂、与其本能一致的材料。例如,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提供给孩子们一系列能够引起他们对颜色、形状、声音、触觉和气力的质的本能注意,孩子们则依靠特有的、持续的与各种物体的活动,开始组织他的心理个性,同时获得关于事物的清晰而有序的知识。
从此以后,所有外部物体,由于它们都有形状、尺寸、颜色、光滑度、重量、硬度,等。因此孩子们再也不会对它们感到陌生了。他们的意识中开始存在某种东西,这使他们时刻盼望着这些东西,并很有兴趣去接受它们。
当儿童在原始冲动的基础上增加了他对外部事物认知的注意力时,他便获得了与这个世界的其他关系和其他形式的兴趣。它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与原始本能有关的原始兴趣,而是建立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已经成为了有洞察力的兴趣。
确实,所有这些新的习得都是最基础的,是以个体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但是现在智力因素增加了,已经把冲动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探索。
陈旧的教学法概念认为,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未知的东西上,就需要将已知的东西和它联系起来。因为只有这样,为了让他们获取、学到哪怕是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到验证的复杂现象的一点点细枝末节的新知识,他们的兴趣才会转移过来。
如果已知的东西能成为通向未知事物的新源泉,那根据自然的趋势,就很有必要获得这个已知本身。先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就会使儿童对未知事物的逐渐复杂产生兴趣,且变得更加重要。
另外,这种文化本身就在儿童的头脑中创造了秩序。当教师在课堂上简单明了地说:这是长,这是短,这是红色,这是黄色,等。她用简单的词汇清晰地表明了感觉方面的顺序、分类和整理。每一个印象都明显地区别于另外一个,并且在头脑中都有其明确的位置,只用一个字就能回忆起来。因此,新的知识将不会被虚掷在一旁或与旧知识相混淆,而是会适当地储存在合适的地方,与原先同类的知识归在一起,就像图书馆中排列有致的图书一样。
这样儿童内心里不仅拥有了要求增加知识的推动力,还建立起了秩序,这种秩序通过新材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而得到持续稳定的保持。当它成长起来,并获得力量时,它便保持了“平衡”。物体之间持续不断的比较、判断和选择等练习进一步有逻辑地把物体联系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儿童会变得眼快手快并且精确,或是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迅速提高,任何地方只要做得井井有条、生动活泼,“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获”的法则就会真正实现。
内部协调就像心理适应一样,是将其本身作为一种自发活动的结果来建立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其成长与自身组织是由一种内部条件所决定的,就像是人的胚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心脏在两个肺叶之间为自己开辟了一个空间,这是因为在两个肺叶之间的纵隔肌中,由于肺部扩张,隔膜呈现出弓形。
教师指导着这些现象,但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尽力避免使孩子的注意力引向教师本人,因为整个未来都需要依靠孩子们全神贯注。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理解并避免干预自然现象。
<strong>以最小的努力充分挖掘儿童潜能</strong>
我们已经阐明过关于新生婴儿的营养问题和第一次精神方面的协调活动问题,这些将会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重复出现,并伴随着这些活动的不断复杂而产生必不可少的变化。
再说到儿童的身体营养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那些刚刚长出新牙、分泌了胃液正在生长的婴儿,他们逐渐需要进食一些比较复杂的膳食,直到长大成人,借助现代所有复杂的烹调来满足自己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为了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他应该只吃与他自身机体的最直接需要相符的食物。如果饮食过于丰富或不同寻常、不适当,或者进食有毒的食物,那么结果必将是导致营养不良、自我毒害、甚至死亡。营养卫生学正是研究儿童在哺乳期和婴儿期营养的学问,它不仅为儿童,也为成年人指出了大家都会面临的鲜为人知的婴儿卫生学中明示的危险。
心理生活中还有一点:成年人的心理生活远比儿童的要复杂,同样,在成年人的本性需要和满足精神需求这两点之间总是相互呼应的。内心生活的原则总是要有助于他的健康。
下面我们再来说注意力的问题,当与大点的孩子打交道时,作为生命基础的本性和生活基础的刺激之间所对应的基本事实应该是主要的。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始终是教育的基础。
我早已准备好“专家们”的反对声。因为专家们认为儿童必须习惯能对所有事物集中注意力,即使是他们感觉索然无味的东西,因为现实生活要求如此。
这种不同的见解是基于类似这样的一种偏见,有一次一位好父亲这样说过:“孩子应该习惯于吃所有的东西。”同样,道德教育被置于合理范围之外——这是一种致命的混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命令式的观念已经过时,如果哪位家长还有这种观念,那么如果孩子在午餐时拒绝吃一道他不喜欢的菜时,家长会命令孩子除了这道菜,一整天都不能吃别的菜。即使这菜已经凉了,变得非常难吃,而最后饥饿也削弱了孩子的意志,消灭了他任何的幻想,终于把这道菜吞咽了下去。这时家长就会说,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很好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他的孩子将会吃任何食物,无论他爱吃不爱吃。他的孩子会既不贪吃,也不任性。从前,儿童不能吃糖(而他们的机体非常需要糖分,因为肌肉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糖),为了教他们如何克服贪吃,纠正淘气孩子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不让他们吃晚饭就直接让他们上床睡觉。
为了让孩子们适应现实生活需要,那些仍然坚持儿童应该对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同样要注意的人现在采用一种类似的方法。然而,即使在心理营养饥渴的情况下,吃“凉的、令人作呕的食物”也不能让人忍受,消化不良、暴饮暴食只会使他们的身体更弱,甚至会毒害他们。
这样做,我们不能拥有强健的精神以应付生活中所有的艰辛。吞咽了冷汤之后就很快上床的孩子往往会发育不良,身体虚弱,碰到传染病时会很容易失去抵抗力而立刻病倒。从道德的角度上讲,孩子的欲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他会把满足这些欲望看做是最快乐的自由,等他长大成人时,他就会暴饮暴食,没有节制。那他会与现在的孩子有多么大的不同啊!现在的孩子喂养合理,身体健康,生活有节制,他的吃是为了健康地生活,不酗酒、不暴饮暴食。现在的人能以多种方式防御传染病,而且主动地时刻准备与疾病作斗争,勇敢地从事各种艰苦的体育运动,努力争取开创伟大事业,如发现南北极、勇攀高峰。
而且人类还能够勇于面对冷酷的道德冲突,勇于承担精神炼狱,这样的人的意志极其坚毅,他非常善于寻求精神平衡,能及时、果断地做出决定。
人的内心生活越是能正常发展,使自己对预知的自然法则有所准备,并形成个性,他就越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非常健全的心智。要准备战斗,不必从诞生那天就开始,但是他必须强壮。只有强壮的人才能有所准备,没有哪个英雄在他做出英雄业绩之前就是英雄。未来的艰苦生活是不可预见、无法预料的,没有人能为我们直接做好准备去迎接那些艰难困苦,只有身强力壮、富有朝气的人才能对付一切。
当一种生物正处于进化过程中时,为了确保其正常发育,我们有必要为其此时此刻的特殊情况提供特殊保障。如胎儿必须有血液的滋养、新生儿必须有奶来喂养。如果胎儿在子宫里发育时,血液中缺乏蛋白质和氧气,或者有毒物质进入了胎儿的组织,那这个生命将不能正常发育,产后的照料也不能使一个先天不足的人强壮起来。如果婴儿缺乏足够的奶源,生命最初阶段的营养不良将宣告他永远处于劣等地位。婴儿躺着吃奶、长时间地睡眠是“为行走做准备”,正是由于吸吮,婴儿才开始长牙。因此,鸟巢中的幼鸟不是用飞翔来为飞翔做准备,而是在那温暖、有食物供应的小窝里保持不动。这叫为生活做间接准备。
鸟儿飞翔的壮丽、野兽的凶猛、夜莺的歌唱、蝴蝶翅膀上斑驳的美丽等这些大自然现象的序曲,都是在秘密的鸟巢里、兽窝里,或是一动不动孤独的茧里做好准备的。万能的大自然在生物形成的过程中只要求宁静,所有其他的一切都由大自然给予。
儿童的精神也应该找到一个温暖的巢穴,在这个巢穴里有足够的营养保证,然后我们就只需静观其发展结果了。
因此,为了得到教育目标要取得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向儿童提供与其精神形成趋势一致的物体,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以最小的努力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儿童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