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3个月前 作者: 阿德勒
现代教育的思想是:我们要教会孩子自立并为他人着想。应该教他们关于文学、科学和艺术的知识,让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只是习得工作技能而已。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平等、尊重、和平的环境下共同创造人类的文明。
1 教育的变革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假如父母可以承担教育的所有事宜,并能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那么便没有学校教育的必要了。在古代,家庭承担着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工匠会把他从父辈或者祖辈那里学习到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类的要求更为复杂,孩子不仅要学习父母教授的知识,还需要学习父母不具备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美国的学校教育不像欧洲学校那样全面,有很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权威式教育传统的痕迹。早期的欧洲教育,只有皇室或贵族的子弟才能接受学校的教育,他们也成了社会中更有“价值”的人。其他的人只能安分守己地工作,踏实的生活。后来,社会的限制慢慢放宽,教育由宗教机构主管,可以有少数经过特选的人能学习宗教、艺术、科学和专业训练。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形式和范围也随之改变。因此,普及教育成为社会的必然趋势。曾经的乡村教师大多是由皮匠或者裁缝等来担任,他们上课的时候常常用棍棒体罚学生,教育的效果也不太理想。那时候只有宗教学校和大学</a>才能教授艺术,其他学校只能教授技术和科学方面的知识,甚至连皇帝都是不学无术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对人类的要求提高,已经发展到工人们都会读书、写字、计算、画图等。现代化的公众学校也是从那时起有了雏形。
然而,这些学校都是按照政府的政策设立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培养顺从的公民,训练他们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并能征善战。记得有一段时间,奥地利就有过这种教育,他们对最底层民众进行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他们为政府服务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久而久之,这种模式的缺陷渐渐暴露了出来。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自由的思想开始萌芽,他们的要求也逐渐增多,公众学校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也逐步接纳和改进,形成了现代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的思想是:我们要教会孩子自立并为他人着想。应该教他们关于文学、科学和艺术的知识,让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只是习得工作技能而已。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平等、尊重、和平的环境下共同创造人类的文明。
2 教师的角色
那些建议要改革教育的人都是想要寻求一种能让人类能更好地合作的方法。例如性格教育的目的就是如此。按照这种想法来理解性格教育,我们那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这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并没有被充分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找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们工作的技能,还要教育孩子主动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教师必须要体会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胜任。
性格教育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成文的规定。在学校里还没有发现什么办法能彻底纠正人性格方面的缺陷,学校的培养结果也差强人意。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性格缺陷已经形成,尽管在学校给予充分的训练和纠正,但也无法消除。因此,我们能做的只有让教师在校园生活中理解孩子,并帮助孩子健康的发展。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孩子的性格教育。我认为,维也纳的学校在这方面效果显著。在其他地方,虽然也有很多心理医生为孩子们看病指导,并给他们建议。可是如果他们的治疗理念并不被孩子的教师所认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心理医生们一个星期和孩子见一次或两次面,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等,所以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心理医生只是开一个方子,说这个孩子需要加强营养,说另一个孩子应该接受甲状腺治疗,也许还会暗示说某个孩子需要接受特殊治疗。但是,老师并不知道原</a>因,也不知道目的和方法。除非心理医生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性格,否则也是徒劳。因为只有老师才最了解孩子的性格,会给予他们帮助。因此,心理医生和教师必须密切配合,教师只有清楚了解心理医生的目的,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才能帮助孩子治疗。即使发生了什么意外问题,也知道该如何应变。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像维也纳一样设立咨询中心。这种方法,我将在本章末尾详细论述。
当孩子刚刚上学时,他面临着全新的生活体验。这场体验将会把他的缺点暴露无遗。他要学会在这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与人合作。如果他在家中已经习惯了被人宠爱,他很可能不想离开家,并且和其他孩子享受平等的待遇。因此,被宠坏了的孩子,在刚刚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我们就能看出来:他可能大吵大闹、不听老师的话、对学校的学习和老师都没有任何兴趣,他只想以自我为中心。可想而知,他的学习成绩肯定会落后于别人。常常有父母跟我们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很乖,可是一到了学校就出现各种问题。我想,这个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一定很高,过得很舒适。在学校里,不再有人宠爱他,他肯定就会觉得深受打击。
有一个孩子,从他第一天入学起,就什么事也不干,只是嘲笑老师。他对学校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一点兴趣,大家都认为他是个问题儿童。我曾问他:“你为什么要嘲笑学校的老师呢?”他说:“学校就是一个大笑话,父母们把我们送到学校里就是要把我们教成傻瓜。”由于他在家里常常遭到别人的嘲弄,所以进入学校他依然觉得别人在戏弄他。我告诉他,他太过于注重自己的自尊了,根本没有人想要嘲弄他。后来,他逐渐开始喜欢上学习,成绩也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
教师的工作不仅在于授业解惑,还要纠正由于父母的错误教育给孩子造成的性格弱点。有些孩子在家庭中已经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他们很容易适应学校生活,有些孩子还未做好准备。当一个孩子还未做好进入新环境的准备时,就会表现出畏缩不前、犹犹豫豫的状态。但这并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怎么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此时,他们最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以尽快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
教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母亲</a>,和孩子们建立起联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绝不能用训斥和惩罚的方法对待孩子。如果一个孩子来到学校,面对的是老师的惩罚和责备,就只能加深他对学校的厌恶。如果换作是我,经常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我也会尽力逃脱这种环境的。
那些顽皮、成绩差的孩子厌恶上学,他们并不是因为愚笨。因为在编造逃学理由和模仿家长笔记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天赋。他们在学校外就和其他逃学的孩子混在一起,从这些同伴身上,他们能获得赞扬。因此,他们和这些同伴们在一起也能感觉到优越感,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的地方不是学校,而是在这个群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那么多在班里被人看成另类的孩子总是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如果老师想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首先要知道这个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并且要让他知道,不管是感兴趣的方面还是其他方面,他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当孩子对自己的某一方面充满自信时,他对其他事物也会有信心。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孩子对世界抱有何种看法,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感官方法是什么。有些孩子对感官世界最感兴趣,有些孩子喜欢聆听、有些喜欢运动。视觉型的孩子会对那些运用眼睛的方面感兴趣,比如地理、绘画。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在视觉方面发挥作用,接受知识就会很慢。他们可能不爱听老师讲课,因为不习惯于使用自己的听觉。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更好的合作
实际上,老师和家长也难逃其咎,他们没有找到能让孩子产生兴趣的方法。我不建议对这些孩子进行特殊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兴趣的培养。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有学校在施行视听教学,将教材内容用各种感官容易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并且和生活中的事务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路上帮他们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结构、用途、习性,气候对它们的影响,农业的历史等,并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但是,老师必须对他所教的学生真正感兴趣,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条件,我们就不能期望他会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教育孩子了。
3 学校里的合作与竞争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发现,孩子在刚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远多于对合作的准备。在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又贯穿始终。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如果一个孩子击败了其他的孩子,拔得头筹,并不能说明他就比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更快乐。这都是由于他们个人的自私心理在作祟。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合作和贡献,而是争取自己的利益。家庭是一个和睦的整体,成员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学校也应该是这样平等的关系。如果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真正彼此感到有兴趣,并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儿童,在通过与同伴合作后都改变了人生态度。我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这个孩子在家中感到每个人都对他充满敌意,他以为学校里也是如此。他在学校的功课很差,他在家里也常常受到父母的训斥。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他在学校里考得很差,老师批评了他,回家后,父母得知后也会惩罚他。其实有一次责骂就已经很难过了,连续两次惩罚更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调皮,成绩也越来越差。后来,他遇见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很理解他,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老师向其他同学们解释了这个孩子做法的原因,让他们一起帮助他,让这个孩子相信大家愿意给他善意和温暖。结果这个孩子的行为和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改变。
有些人会怀疑,孩子真的可以这样被训练纠正,成为了解别人并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吗?据我的经验,孩子常常比成人更能理解他人。有一次,一位母亲带着一个三岁的男孩和一个两岁的女孩来到我的房间,在母亲不注意时,女孩爬上了桌子,母亲吓得不敢动,跟女孩说:“快点下来!下来!”小女孩无动于衷。小男孩对小女孩说:“你在那站着,不许动!”说完小女孩就下来了。因为他比他的母亲更了解小女孩,也知道该怎么做。
有人认为让学生自治是一个培养合作精神的好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使用,谨慎操作,并且我们还要确保孩子们有一定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否则,孩子将把自治当成一种游戏,结果将比老师更严厉、更苛刻。他们也许会利用职权来攻击他人,排除异己,或者为自己争取利益等。
通常情况下,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孩子当前的心智发展、性格和社交能力的情况,都会借助各种各样的测验方法。如智力测验之类的测验,也能作为救助孩子的工具。比如,有一个男孩学习成绩很差,老师想让他留级,经过智力测验后,发现他没有问题,是可以升级的。一个孩子的潜力是无法预测的。智商测试只能够用来表明这个孩子有无问题,并帮助他尽快解决。只要不是智力特别低下的儿童,在测验中只要找出正确的方法,便可以得出比较好的结果。我发现,只要让孩子们多做智力测验题,增加做题经验,这样他们所测出的智商就会很高。因此,智商测验结果不应该成为孩子未来发展情况的决定性因素。
儿童和父母都不应该过分注重智商测试的结果,他们不知道这类测试的目的,会误认为这是终极的结果。在教育中发现,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对于儿童的种种限制,而是儿童自身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如果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智商测试结果很低,就会感到失望,会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有大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设法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帮他们从对自己的限制中解脱出来。
对于成绩单的态度也应如此。当老师把成绩单给一名成绩差的学生时,老师以为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如果学生的家长对他很严苛,这个孩子就会很惧怕收到成绩单,他有可能涂改成绩或者不敢回家,有的孩子甚至会自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这些可能产生的后果。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当他把分数低的成绩单带回家,很可能会受到责打。假如老师可以宽容一些,孩子受到鼓励也许就有信心继续努力了,直到获得好成绩。如果孩子总是获得较低的分数,其他同学也把他当差生对待,渐渐他就会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了。但事实上,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进步的可能,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有过不那么优秀的阶段。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即使是学校中最差的学生,只要拥有自信,同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不用借助成绩单,就知道哪一个孩子在哪一方面有特长。比如数学、书法、绘画、体育等。并且知道他们自己的成绩如何。他们最常犯的错误是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无法改变的。如果形成这种固定的想法,他就会把它转移到其他的生活情境中。即使长大以后,他依然会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并极力寻找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发现一种现象,他们在班上不同的学期,大致会保持相同的名次。这说明他们是由于心理作用,对自己有所限制,认为自己的水平只能停留在某一个高度。我们也会看到,有时候原来的差生会突然在一段时间进入优等生的行列,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限制自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老师和学生也应该放弃“遗传的智商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这一观点。
4 天赋与习得
迷信遗传会限制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界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它让家长和老师们以此为借口推卸自己教育失败的责任。我们应该反对这种行为。如果从事教育的人把性格和智力的发展都归之于遗传,那么教育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老师和父母如果能够影响到孩子,就不能将遗传作为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的借口。
上面所说的遗传没有包括器官缺陷的遗传。因为个体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大脑发育的遗传问题。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他们的想法也会有所顾虑,导致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因此,如果一个孩子有器官的缺陷,我们应该告诉他,他的身体缺陷并不会影响到他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我们之前也说过,身体的残疾有可能成为他挖掘自己潜能的巨大动力,反之,这也可能成为妨碍一个人发展的阻碍。
起初,我发表这个结论时,有很多人都不以为然,批评我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然而,这是我的经验所得,能证实此观点的证据也越来越多。现在精神病专家和心理学专家也逐渐认同这一看法,开始摒弃遗传是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信念。人们想要逃避责任时,便会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遗传论的观点认为人们的性格是由出生时就决定了的,即“人之初,性本恶”或“人之初,性本善”。这显然是荒谬的,只不过是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借口而已。
“善”与“恶”像其他性格特征一样,都是在特定环境下才有意义,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与外界切磋磨合产生的结果,它们蕴含了一种判断,即“为他人着想”还是“只为自己着想”。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出生后,他会根据环境和身体所接受的信息来选择发展的方向,教育对此也会有很大影响。
智力的遗传也是如此。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兴趣并不是遗传来的,影响兴趣的因素是失败和没有信心。大脑的结构肯定是遗传得来的,但是大脑只是思维的工具,并不是产生智力的根源。大脑的结构上的缺陷虽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弥补缺陷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很多具有超常能力的人都不是因为遗传的基因,而是通过后天长期的兴趣和训练。
即使我们发现在许多家庭中有几代人都产生了杰出的人物,我们也仍不能把这一现象认为是遗传的结果。我们可以猜想,这是家庭中的人们互相激励的结果。家庭中一个成功的人,会激发其他的家庭成员奋发向上,不断努力训练,继续继承先人的传统。例如,我们发现大化学家李比希的父亲曾是药店的老板,我们也不能说李比希的化学才能是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经过研究发现,李比希的爱好源于他所处的环境,他从小便对化学相关的物品耳濡目染,化学能力要比同龄的孩子强很多。
莫扎特的父母虽然也很喜欢音乐,但他的音乐才能也不是由父母那遗传来的,因为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在音乐上有所建树,从小就开始培养他的音乐兴趣。他的父母给他营造了非常好的音乐环境。在许多杰出的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早期教育”的现象。他们有的在四五岁时就开始弹钢琴,有的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家里的人写故事,这种兴趣会一直保持。他们所受的训练是自然而广泛的,他们充满信心,信念坚定。
如果教师认为孩子们的发展是有限制的,他们就不会帮助孩子去除掉自己为自己所设定的限制。如果老师对孩子说:“你没有数学才能”,孩子就立刻失去了信心,也不会再努力了。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上学时,有好几年的数学成绩都是班里最差的,我也确定自己在数学方面缺乏才能。有一天我竟然做出了一道连老师都不会的难题,这一次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之前我对数学没有一点兴趣,现在我开始爱上了数学,并以学习数学为乐,利用每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数学能力。后来我成了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因此,这次经历推翻了所有有特殊才能的人都是先天遗传的错误结论。
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
5 区分孩子的个性
即使班级很大,我们也能辨别出不同孩子之间的性格差异。这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性格更加有利。然而班级上的人数过多也不利于了解孩子。有些孩子的问题就会被隐藏起来,更加难以解决。因此,老师应该熟知所有的学生,否则他就无法培养出兴趣和合作精神。假如几年之内,孩子都跟随同一个老师,这对孩子一定大有帮助。有些时候,学校会一个学期就更换一次老师,这样就让老师无法真正了解孩子,没有机会融入到孩子中间,也不能发现孩子生活模式有什么错误,并予以纠正。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和同学们相处三四年,他可能就更容易发现问题,这样的班级也更团结。
让孩子跳级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会强加给其他孩子无法达成的愿望,造成其他孩子的压力增大。假如某个孩子比他的同学大,或者他发育的比班上其他同学快,我们可以考虑他升级。但是,如果这个班级里本来很团结,有一个孩子非常优秀,就会带动其他的孩子努力,然后取得进步。但是,如果将这个孩子调走,其他人就会认为不公平,并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我的看法是让那些比较优秀的孩子去参加其他的活动,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比如绘画、音乐等。他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会增加其他孩子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向前的动力。
可是最坏的做法还是留级,所有的老师都认为,留级的孩子在家中或者学校里都是问题儿童。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留级生也能安安静静地待着,不制造任何麻烦。大多数留级生在班上是成绩落后,又很调皮的。同学对他们印象都不好,他们自己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虽然留级这种方法并没有益处,在学校中却一直存在着,可见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有些老师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来训练落后的儿童,让他们认清自己在生活模式中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正。如此,他们在第二学期就可以顺利跟上了,这是我们真正能帮助落后学生的唯一方法。
我在欧洲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快班中主要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在慢班中主要是智力低下的孩子和贫困的孩子。这种现象很不合理,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来就受到父母教育的时间比较少,现在学校教育本身也不能很好的帮助他们。
我认为,将学前教育薄弱的孩子分到一个较差的班级里并不妥当,一名合格的老师理应知道如何教育一个学前准备不足的学生,让这些孩子和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在一起,肯定会受到好的影响。但是如果将他们都统一分到慢班,结果也不会很好,甚至会越来越堕落,让他们的人生态度变得扭曲,丧失自信等。
我很支持男女合班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男孩子和女孩子彼此了解的更清楚,并且可以互相合作。但是,认为男女合班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人,也有偏差。男女合班也有一些问题,如果不想两性之间的距离因为男女合班而越拉越大,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在16岁之前,女孩子会一直比男孩子发育快,男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尊心很容易会受伤害。他们会眼睁睁看着女孩子长得比自己高,产生自卑。他们可能由于这种失败感,而不敢和女生竞争。同意男女合班的教师如果擅于利用这个知识则顺利很多,反之,他一定会失败。
另外一个问题是性教育的问题。在学校中,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教师对全班的学生讲解,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正确的知识。有可能他的讲解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并产生误解,并能正确的融入自己的生活模式中。如果孩子希望多学习一些知识,在课下问老师,老师就应该坦率地为他解答。这样,老师才能真正知道孩子的想法,并引导他。如果只是在班上讨论性的问题,对孩子们肯定会有坏处。如果从不提及,有些孩子又会产生误解,把性当成是不值得关注的小事。
知道如何了解孩子的人,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出孩子的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性格。通过观察他的行为、姿势、观看和聆听的方式,他和其他孩子的距离,交友的态度,受关注的程度,以及他的专注力等等方面,就可以看出他与人合作的能力如何。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忘记作业本或者常常乱扔课本,说明他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需要找出他不爱学习的原因。如果一个孩子不爱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说明他内心有孤独感和过于关注自我。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寻求别人的帮助,说明他缺乏独立性和他想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有些孩子只有在受到嘉奖或表扬时才肯工作。有许多被宠坏的孩子只有在老师对他们格外注意时,他们才会积极表现。当老师没有关注到他们时,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这些孩子对于数学方面不是很擅长。他们对公式和规则记得很熟练,但是在运用方面就比较差了。
没有能力差的孩子,只有兴趣未找到合适方向的孩子
他们总是渴望别人的关注,这看起来似乎无伤大雅,但却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着最大的危害。如果这种态度一直保持不变的话,他在成年后的生活中也会时刻索取他人的帮助。当他面临问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与别人代替他解决,他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并不会给社会带来贡献。
另外还有一种孩子,他们决心要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不能受到关注,他们便会制造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带坏其他孩子,让大家厌恶他,以此来博得众人的关注。责备和惩罚都不能改变他。他宁肯接受惩罚来换取别人的关注。很多孩子将受惩罚看成一种挑战,惩罚只是一种延续他们生活模式的挑战或一场游戏。结果他们总是胜利,因为他们掌握着主动权。所以在他们和老师或者父母做对时,有时候不但不痛苦,反而是笑着的。
懒惰的孩子,除非他们懒惰的表现是为了对抗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否则他们一定是具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害怕失败的孩子。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理解都不一样。当我们遇到一个将任何事情都当成是失败的人时,不用过于惊讶。因为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超过所有人就是失败的。即使他们看起来很成功,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懒惰的孩子则是没有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失败,因为他们没有面临过真正的考验。他们遇到问题总是在逃避,也不和别人竞争。别人会认为,只是因为他懒惰,才没有成功的。他自己也会认为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成功。这为自己提供了失败的借口,以此保持自己的自尊。
有时候,老师也会对那些懒惰的学生说:“如果你再努力点一定能成为班上最好的学生,你是很聪明的。”如果他们毫不费力地就能获得这种肯定,他们也就没有动力去努力了。也许在他努力之后反而暴露了自己并不聪明的事实。别人就不会关注和羡慕他了。懒惰的孩子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当他做了一点点工作时,别人就会夸奖他。如果是平时就很努力的孩子做的,就不会受到表扬。懒惰的孩子以此种方式生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他也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他们从儿童事情就开始形成依赖别人的习惯。
孩子们有很多种不同的性格,我们不能将他们看成一种固定的类型。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将错误的行为习惯或生活模式纠正过来。这些毛病在童年时期就应该得到纠正,否则成年后的影响会更严重。童年时期的坏习惯和成年后的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些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变成神经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者自杀者。
比如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害怕黑暗、陌生人和新环境。忧郁症患者小时候总是爱哭闹。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保证去接近每一个父母,帮助他们纠正孩子的错误。尤其是那些需要得到忠告却不肯接受意见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老师来完成这个工作。让老师来接近学生,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错误,让他们成为独立、具有合作精神、积极向上的人。这也是我们追求人类幸福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