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侘”与“寂”:日本独有的审美概念

3个月前 作者: 大西克礼
    与“幽玄”“物哀”等概念一样,“侘寂”(わびさび)这个词显然也是一个审美概念或美的形态。这种特殊形态的美,在日本国民生活的某个时代,或在某种艺术样式、艺术的生活方式中,例如俳句(俳谐)[1]、茶道等所谓的“风雅之道”中表现出来。同时,它不仅仅作为一种理念,而且在艺术与生活当中被某种程度地具体化,在国民的审美体验中被把握、被欣赏。这种特殊的艺术生活中所包含的民众性,以及某一时代特别流行与发达的文化潮流,都使这种美的感受性与趣味性得以普及。另一方面,“侘寂”这个概念所表示的特殊形态的美,也天然地与日本及东洋的民族趣味相投,对于这种特殊之美的感受乃至欣赏趣味,造就了日本国民审美意识的重要方面。


    然而,对于“侘寂”这一审美概念的理论探讨,较之对“幽玄”“物哀”等其他审美概念则要贫乏得多。而一直以来,日本也并没有所谓的“美学研究”。在俳句方面,“侘寂”作为一种“艺术”中的根本问题,以蕉门[2]的很多俳人[3]在其俳论[4]中都有过种种讨论。但直接对其特殊的审美内涵加以理论反省和讨论的却非常稀见。


    这种情况的产生,有种种必然和偶然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基于以下的缘由:“侘寂”这个概念,在芭蕉及其门人作为俳句的审美理念加以强调时,赋予了太多高深、广泛、复杂的内容,其中的奥妙真谛</a>,除了芭蕉这样登堂入室的人之外,毕竟是很难把握的,也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言说的。不过,如果把“侘寂”中的“寂”单纯地限定在“闲寂”这个意义上的话,倒是非常简单明了,但那样一来,除了这个字本身的意味之外,就再无其他意味了。于是,“寂”这个词,就在明与暗两极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意思非常明了,另一方面,它又是极晦涩的。连写了很多俳论书</a>、在这个问题上极尽饶舌的古典俳人们,尽管频频使用“寂”这个词,却对其本身的内容几乎不加任何说明和分析。“总之,‘寂’‘位’‘细柔’[5]‘枝折’[6]等,只能以心传心。”


    到了现代,与“幽玄”“物哀”等概念同时,“侘寂”这个概念也常被日本文学研究者提出来,并加以解释和讨论。然而,在多数场合下,“侘寂”“幽玄”“物哀”这些概念,是被过分紧密地结合在某种语境中,人们寻求和阐明的,仅只是它们共通的审美本质。例如,在谈到这些概念的时候,人们往往解释为,这是同一审美本质的三个侧面的历史显现;或者认为,“侘寂”的概念是中世时代的“幽玄”在近世俳句中的演变。当然,我并不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文学史和精神史的立场上看,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历史的现象仅仅作个别的孤立的解释,而是要尽可能从民族性的精神本质上加以考察,并确认它的统一性,这也是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特别是最近在精神史和思想史研究方面,以西洋的精神与思想为参照,更倾向于强调东洋的或者日本的特性,这是当下时代流行的学术思潮。在这种背景下,仅仅对日本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思想中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研究,往往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于是便急切地寻求贯穿于所有个别现象中的所谓“日本的”统一性原理。这种作法,倒也可以理解。


    不过,精神史或精神哲学的立场,仅是对日本人之审美意识与艺术现象进行考察时的一种视角,若以此直接来满足美学之“学”的要求,是极不恰当的。从美学的立场上来看,最为重要的,是在作这种统括性的观察研究之前,必须首先对具体个别的问题、具体个别的现象,分别进行本质的、充分的探讨。“幽玄”是“幽玄”,“物哀”是“物哀”,“侘寂”是“侘寂”,有必要把它们作为审美概念,分别进行具体的解释与阐发,也就是要从美学理论的统一根据中,对其进行体系性的分化,以便使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得到根本性的诠释。


    在这个意义上,对“侘寂”这个概念进行美学研究,与我此前对“物哀”和“幽玄”等概念的考察研究,在方法上</a>并没有根本不同。但具体来说,在研究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必要,采用恰当方法。在“侘寂”的考察当中,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应该是具体探讨该词在日常使用时的意味,即作为一般用语所具有的含义。其包括茶道中的“侘”,也包含俳句中的“寂”。


    对古来俳论中所涉及的种种美学问题加以探讨,也是我们研究“寂”这一概念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芭蕉之后的俳论著作中,对于俳句艺术中的某些根本问题都作了颇为详细的,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已具体系的考察。如果把这些考察作为美学理论来看待的话,那么,这些俳论比起中世时代的歌论,其思考和表达已更为精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的表现,对以芭蕉为首的蕉门俳人来说,“寂”与“侘寂”这个特殊概念是俳句最高的审美理念,是一个包容、总括性的审美理念,它实际上包含了蕉门俳论中的诸多重要的美学问题。因而,对“寂”这个概念的构成要素加以分析,亦是势在必行的。而必要和有效的方法,是在研究中以古来俳论书为资料,从而对“侘寂”加以美学上的考察。


    注释


    [1] 俳谐(はいかい):原文为汉语词,指谐谑取笑的言辞。在日语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文体概念,指一、“俳句歌”的略称,即带有滑稽谐谑意味的和歌;二、“俳谐连歌”(又称“连句”)的略称,指具有滑稽、通俗趣味的连歌;三、日本近世(江户时代)以降,是发句(连歌中的首句,有“五七五”共十七个音节,近代以后称为“俳句”)和“连句”的总称。本书原文中的“俳谐”主要是指“俳句”,有时也指俳谐连歌(连句),作者常将两者混用,因此译文统一以“俳句”称之。


    [2] 蕉门:指江户时代以松尾芭蕉为中心,由芭蕉弟子及追随者形成的俳句流派,其风格被称为“蕉风”,是俳句的“正风”和主流。


    [3] 俳人:从事俳句创作的人。


    [4] 俳论:对俳句所作的鉴赏与评论,成书者又称“俳论书”。


    [5] 细柔:俳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日文写作“ほそみ”或“細み”。


    [6] 枝折:俳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日文假名写作“しをり”或“しほり”或“しおり”,蕉风俳句的审美理念之一,指一种如柔枝一般的委曲婉转的风格。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