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2) 宇宙之形成与败毁
据巴利文三藏经释、注疏中记载:三界 注 之现今世界,即范围极广时间久远之宇宙因火、水、风诸灾洗劫而败毁,后又重新形成者。经疏中之所谓劫者有三:中劫、无央数劫、大劫。在此三劫中,人寿自十岁起,依次递增,至无央数,然后又依次递减至十岁。生灵遭兵刀灾、疫疾灾、饥馑灾等三灾之一洗劫。世界初始,人寿并非从十岁递增,而从无央数逐步减至十岁。因为在此期间,人寿无增岁只减岁,是尚未到达坏时之前的一个败毁时期,故称其为中劫。64个中劫称之为一无央数劫。
《论事</a>释》 注 、《根本经注疏》 注 、《最胜者庄严经注疏》 注 等经又说20个中劫称之为一无央数劫。
因该劫年数以千万计,难以计算,故名无央数劫。
无央数劫又可分成坏、空、成、住等四时。世界毁灭之时,称为“坏时”;世界毁灭之后空无一物之时,称为“空时”;世界产生之时,称为“成时”;世界存在之时,称为“住时”。四时之初,毁灭之劫雨波及宇宙各处,人类尽喜忙于耕耘。稻谷刚长出不高,如牛草。此时,空中又发出巨响如驴叫,滴雨不下,七轮烈日依次出现,初禅天之三天 注 尽受火焚。火熄,此为坏时。
大火熄后,天地一片昏暗漆黑,此为无央数劫。
之后,创世之雨始下。在中劫宛如霜雪,细细濛濛。继之以后,雨滴愈下愈大,如莲茎,似拐杖,类石杵,赛棕树,遂淹没无边之宇宙,雨止。日久,水位下降,坏时未到来时存在之物品大地等重新形成,日月出现,是为成时。
从日月出现之时起,至再一次下毁灭之雨时止,称之为住时。此无央数劫中四时轮满一次称之为一大劫。无央数劫四时中之坏时,又分为三灾之时,即火灾、水灾、风灾。
火灾时世界上,七日当空,火焰四起,自地面至初禅三天万物皆被火焚,荡然无存,火灭。
水灾时世界上,大水淹至二禅三天,宛如盐块放入水中溶化,万物皆毁。
风灾时世界上,飓风刮至三禅三天,整个宇宙皆成齑粉。
上述内容见于《清静道论》 注 、《小缘经释》 注 、《精义摄要》 注 、《精义释</a>》 注 、《论藏浅释》 注 、《世间缘说》 注 、《世灯精要》 注 等。有人引例作诗写道,火灾如何焚毁了三、四、五天,水灾如何淹没了六、七、八天等等。但精通经典的有识之士认为此种说法与经典不符。
坏时的火、水、风三灾毁灭宇宙。即,宇宙遭火劫七次,后遭水劫一次,如此反复64次,再遭风劫一次,宇宙毁。
《缅甸大史》 注 载:“《弥兰陀王问经》 注 说:现今之贤劫乃是第一回的七次火劫,一次水劫之后,在第二回的七次火劫中的第一次火劫后形成的世界”。然而《弥兰陀王问经》中无此说。《未来佛种姓史经释》 注 中说</a>,世界将被火洗劫。
一切生灵栖息之所——宇宙形成,创世雨水干涸之后,被焚的梵界、六欲天的上四重天等便依次出现。继之,有了土地,水被风控制住,就像滤水器那样,一旦口被封住,水就不会外流了。在水面上出现了充满芬芳气味仙食般的像没掺水纯奶表层那样的莲叶状的大地精华。
* * *
[1] 佛教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三者。
[2] 《论事释》Kāthāvathu A?hakath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著南传佛教巴利文论藏中七部论之一《论事》的注疏性著作,为佛音长老所著。
[3] 《根本经注疏》Mtīkā,是佛音所著对《根本经》的疏释。《根本经》南传佛教巴利文经藏中部一经名。
[4] 《最胜者庄严经注疏》Jin?kara?īkā,是对公元5世纪后觉授写的《最胜者庄严》的注疏。
[5] 佛教谓色界十六天,即: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七天。还有十七天或十八天的说法,则四禅为八天或九天。
[6] 《清静道论》 Visuddhimagga,公元5世纪佛音长老对戒定慧三学体相的论述,是南传佛教重要的一部典籍。
[7] 《小缘经释》 Agga?asutta A?hakathā。
[8] 《精义摄要》 Sāratthasa?gaha。
[9] 《精义释》 Sāratthadīpanī,也译《精义解释》。
[10] 《论藏浅释》 Abhidhammatthavibhāvanītīkā。
[11] 《世间缘说》 Lokuppatti。
[12] 《世灯精要》 Lokadipakasāra。
[13] 公元1714—1733年间吴加拉著的一部缅甸君王世系史。
[14] 《弥兰陀王问经》Milindapa?ha,弥兰陀王是前3世纪古印度西北部一位国王。受那先比求的教化皈依佛教。此部经书就是他与那先比丘关于佛教一些问题的问答。汉译本称之为《那先比丘经</a>》。
[15] 《未来佛种姓史经释》 Anāgatava?A?hakatha,也译《未来史注疏》,是对6世纪迦叶著《未来史》的注疏。
(3) 世界形成后摩诃菩提座所在的大地出现
在大地出现之时,众佛成道的摩诃菩提座所在的地方最先形成。而它在世界毁灭之后才毁坏。该地有莲花征兆。无佛之世,莲花不开;佛将出世,莲花开放。莲花的朵数与出世佛的尊数相一致。众梵天见莲花朵数便知将有几尊佛出世。据《佛史经释》 注 等书载:有佛之世,一佛成道称为娑罗劫;二佛成道称为曼陀劫;三佛成道称为婆罗劫;四佛成道称为娑罗曼陀劫;五佛成道称为婆陀劫。凡有佛成道之世,众梵天便将莲花中的八法器 注 取出存放在净居天梵界。
* * *
[1] 《佛史经释》 Buddhavamsa A?hakathā,是对南传佛教巴利文经藏小部第14部经《佛史经》的注疏。
[2] 八法器即钵、复衣、上着衣、内衣、腰带、剃刀、针线、滤水袋等八件僧侣用品。
(4) 梵界之众梵天命终化身人间
是时,梵界之众梵天因命数已尽,纷纷脱离梵界化身来到人间。他们身泛祥光,仍似梵天终日欢乐自得,不食自饱,宛如飞禽嬉戏翱翔于高空。无男女之别,皆呼为生灵。此类人众,后因争食大地油质精华,身光泯灭,一片漆黑,众皆无限惊恐。
(5) 上古人众有造化日月出现
因上古人众有造化,或因自然之威力,琉璃其外,赤金其中,直径50由旬 注 ,方圆150由旬的名为婆怒罗阇,有霞光万缕之日神,于十二月月盈日,乘坐第26宿,自东胜身洲中心处日出山巅升起,光辉无比。上古人众见之,排除了惊恐,产生了勇气,遂称其为太阳。日神运行30时 注 后,落入持双山 注 背后,又呈一片漆黑状态。上古人众急切期望能再获一光明物。于是。白银其外,宝石其中,直径49由旬,方圆147由旬,身披寒光的月神,于六月乘坐第12宿,在众星辰簇拥之下,从东方升起。上古人众欣喜若狂,因愿望得到满足,遂称其为月亮。
《缅甸大史》说,月神在六月乘坐第13宿出现。与《世间释》 注 及《世间缘说》 注 两书记载不同。
* * *
[1] 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一单位。以帝王一日行走路程为一由旬。缅人认为一由旬等于12.72英里。
[2] 古代缅甸一昼夜分为60时。
[3] 持双山,佛教谓日、月落之山。
[4] 《世间释》 Lokadīpanī。
[5] 《世间缘说》 Lokuppatti。
(6) 世上须弥山 注 、七金山、七香海等形成
日月出现之同时,须弥山、七金山、七香海、四大海、四大洲、两千小洲、大雪山 注 、大河、巨湖、铁围山等,顺应自然,于十二月月盈日一起形成。日、月、季、年等亦应运而生。
* * *
[1] 须弥山:佛教传说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金山、七香海,外有铁围山所围绕之四咸海,咸海四周又有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等四大洲等、南赡部洲即人类生活的地方。
[2] 大雪山:佛教传说中一山名,即指喜马拉雅山。
(7) 上古人众以土为食 贪欲过盛食物渐缺
上古人众,有貌美者与貌丑者。貌美者鄙视貌丑者。是时,富有营养的大地油质精华已尽,便以土层充饥。因食物奇缺,人众极端贪婪。土层食尽,再以香甜的八达拉达 注 蔓草为食。蔓草又被食尽。其时有色味俱佳无糠之达雷米。上古人众早晚即采即食。采后复生如初,取之不竭。将达雷米放入石臼中自然熟透,涨满溢出。此种米饭颜色与素馨花色相同。人众食用此种米饭,可充分获得所需营养。
* * *
[1] 八达拉达,意为天堂神蔓。
(8) 上古三种食物消失 人众食用达雷米饭始分男女
古时三种食物,犹如神食,能解除饥饿,为人众带来所需营养。因其细软无比,全被吸收,无粪便排泄。食用达雷米饭后,人体始形成排泄与生殖器官,显出男女之别。
(9) 上古人众相爱媾和
是时,男女彼此以爱慕之目光相视。遂产生尘念、色欲与烦恼,发生肉体关系。此种伪善者陋习,受到有识之士的嘲笑与鄙视。
(10) 上古人众建造屋舍
上古人众为免遭讥笑,遮掩陋习,遂建造屋舍,居于其中。
(11) 上古人众储存食物 达雷米遂混杂糠秕
人众按懒惰者的习性,各自储藏食物。达雷米遂混杂有碎米糠秕。采割后也不再复生。
(12) 上古人众相互慨叹议论
此后,上古人众慨叹议论道:“昔日吾等皆具禅心。终日欢乐,不食自饱,体泛祥光,身可飞天。之后,以大地油质精华、土质土层、八达拉达蔓草为食。因恶业,此等食物均消失殆尽。随后又出现了自然生长的达雷米。因人众将达雷米各自收割储藏,备早晚食用,采割达雷米处不再复生,而分散各处。所以将达雷稻分给个人为好。”经过商议,按定额分配。继之,道德败坏者惟恐自己份额用完,便偷窃他人所分。被捉一回二回,训斥一番释放了事。第三回则毒打一顿。从此,开始出现了偷窃、欺骗与伤害。于是,上古人众聚会商议:“今卑劣下流之事屡生,需选一位严格自律、正直忠厚、学识过人之士,立其为王,赋予其裁决、训斥、驱逐之权,吾等愿将个人所得达雷稻的十分之一献给他。”之后,人们祈求形象俱足,神通广大、具有无限权威的乔答摩 注 佛之前世接受三种灌顶礼,立其为王。
* * *
[1] 乔答摩 Gotama,旧译“瞿昙”、“俱谭”、“具谭”等。是印度刹帝利种姓中的一支。释迦牟尼的姓氏。
(13) 上古人众为王命名三尊号
上古人众为王命名为摩诃三末多 注 、刹帝利 注 和罗阇 注 三尊号。
众人为摩诃三末多王念颂如下四偈陀:
太阳天族之后裔,
纯洁高尚实难比,
圣王威德无限量,
摩诃三末多大帝。
圣王乃众人眼睛,
光芒闪烁显威风,
犹如太阳第二个,
驱散黑暗赐光明。
圣王制定诸法规,
谋求福利为人类,
世间众生皆遵守,
神通广大显权威。
众王之首三末多,
勤奋无比众拥戴,
臣民尊称为“摩奴” 注 ,
第一王是乔答摩。
* * *
[1] 摩诃三末多Mahāsamata,旧译大平等、大等意,一说是太阳种族之后裔,刹帝利之始祖。
[2] 刹帝利Khattiya,意为王族。
[3] 罗阇 Rājā,按缅文音译为“亚扎”,意为君王或首领。
[4] 摩奴 Manu,印度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14) 上古人众行善精进 四种姓产生
之后,部分斋戒有素正直忠厚者,为摆脱偷窃、欺诈、讥讽、伤害等诸般恶行,入荒山僻静处,隐居茅屋,进村镇京都化缘度日。这些躲避恶业的人们,被称为“婆罗门”。部分人结婚成家后从事耕作或经商,积累无数财富,人们称其为富户商贾。其余部分人众,功德浅薄,遭人凌辱,家境贫寒,人们称其为穷苦人。至此,世界有了君王、婆罗门、商贾富户和穷苦人之分,形成四种姓。
(15) 注释
据《缅甸大史》记载:“上古时,摩诃三末多王与仙尊圣人等共议,决定抄录铁围山下诸种法典为行事准则,依法放弃四袒护 注 。”典籍中并无关于抄录铁围山下诸法典一事的记述。
* * *
[1] 四袒护:即四种不正当的行为,因个人意愿、怒火嫌恶、愚笨呆痴、恐惧畏缩等引发的不正当行为。
(16)南赡部洲人将所得十分之一献给摩诃三末多王
是时,南赡部洲人生活在摩诃三末多王治理的国度里,他们将其所得物品财富的十分之一奉献给摩诃三末多王。献出的物品甚多,故该王财富甚丰,成为巨富之王。该王严守君王十规 注 和四品 注 ,享有君王的无限福禄。
* * *
[1] 君王十规,详见(53)节。
[2] 君王四品,详见(55)节。
(17) 摩诃三末多王建</a></a>拘沙婆提城 注
随后,为防止盗贼等各种坏人的骚扰,摩诃三末多王建立末罗国的拘沙婆提城。该城具备城墙、街道、堑壕、沟渠、城楼平台、城墙通道等都城七条件 注 和四大资源 注 。王又封了王储、将军等文武官员。由于摩诃三末多王严守君王十规和四品,长寿历经一无央数劫,享尽福禄,并为其子孙后代、人民群众造福无穷。
* * *
[1] 拘沙婆提 Kusavatī。
[2] 都城七条件:详见(44)节。
[3] 都城四大资源:详见(46)节。
(18) 摩诃三末多王子孙二十八代
摩诃三末多王子孙世系如下:摩诃三末多王;其子鲁阇王;鲁阇王之子瓦亚鲁阇王;瓦亚鲁阇王之子格拉亚拿王;格拉亚拿王之子瓦亚格拉亚拿王;瓦亚格拉亚拿王之子乌包萨塔王;乌包萨塔王之子曼陀王;曼陀王之子瓦亚王;瓦亚王之子乌巴伐罗王;乌巴伐罗王之子捷提耶王;捷提耶王之子穆萨拉王;穆萨拉王之子摩诃穆萨拉王;摩诃穆萨拉王之子穆萨兰陀王;穆萨兰陀王之子达伽拉王;达伽拉王之子达伽拉德瓦王;达伽拉德瓦王之子巴罗达王;巴罗达王之子因其罗萨王;因其罗萨王之子鲁纪王;鲁纪王之子苏鲁纪王;苏鲁纪王之子勃达巴王;勃达巴王之子摩诃勃达巴王;摩诃勃达巴王之子勃那陀王;勃那陀王之子摩诃勃那陀王;摩诃勃那陀王之子苏陀夏纳王;苏陀夏纳王之子摩诃苏陀夏纳王;摩诃苏陀夏纳王之子奈鲁王;奈鲁王之子摩诃奈鲁王;摩诃奈鲁王之子义纪摩王;共28代。
(19)二十八代王中乌包萨塔王之子曼陀王统治简况
28代君王中乌包萨塔王之子曼陀王乃乔答摩佛的前世。据《曼陀杜本</a>生》 注 载,曼陀释迦王曾</a>在两千小洲环绕的四大部洲上享尽转轮王的一切福禄。随后,在四天王天长期享受神仙之福禄。[HJ2.8mm]继之,又在忉利天与36位帝释同寿,享受福禄,历时一无央数劫。《缅甸大史》载,该曼陀王享年1305252000岁。该王少年期84000年,王储期84000年,君王期84000年,在四天王天900万年,与36位帝释同寿,每位3600万年,合计共享寿两个无央数劫。此说与《曼陀杜本生》不符。该本生仅提到他长期在四天王天居住,并未提及900万年的事。
* * *
[1] 《曼陀杜本生》 Mandhātu Jātaka,即本生经</a>三颂卷第258号故事。
(20)曼陀王生平
曼陀王前世曾是91劫前毗婆尸佛 注 的剃头师。当佛与众僧伽进斋时,他从集市买回豆子,心中祝祷:希将豆粒撒入佛与众僧伽钵中。顺手撒去,豆粒纷纷落入各钵之内。又因他虔诚祈求获得比享有五欲欢乐诸神更富贵的造化,若曲肱拍臂天即降宝石之雨。他的祈求终于实现,成为不同凡俗的超越享有五欲欢乐诸神的四位高贵智者之一。只要他曲其左臂用右手拍打,便会降下没膝深的宝石雨。以上即曼陀王昔日之神通。
* * *
[1] 毗婆尸佛 Vipassī,佛教谓过去七佛的第一佛,佛经说他在91大劫前出世。
(21)摩诃三末多王后裔各代建都立国
上述28代君王均在末罗国之拘沙婆提城称王。百王的末代君王为阿邻陀摩王。阿邻陀摩王的子孙后代共56位在阿瑜阇补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堵巴萨哈王。堵巴萨哈王的子孙后代60位在波罗奈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阿基达基那王。阿基达基那王的子孙后代84000位在乾婆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梵授王。梵授王的子孙后代36位在诃梯补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乾婆罗湾萨王。乾婆罗湾萨王的子孙后代32位在伊伽阇库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补邻陀提婆</a>王。补邻陀提婆王的子孙后代28位在瓦济亚穆提城为王,最末一代为娑蒂那王。娑蒂那王的子孙后代22位在摩都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达摩拘达王。达摩拘达王的子孙后代18位在阿梨塌补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锡毗王。锡毗王的子孙后代17位在因陀波塌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梵天王。梵天王的子孙后代15位在伊伽阇库城为王,最后一代为婆拉陀塔王。婆拉陀塔王的子孙后代14位在拘萨姆毗城为王,最后一代为诃梯提婆王。诃梯提婆王的子孙后代9位在甘那鼓恰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那罗提婆王。那罗提婆王的子孙后代7位在鲁阇那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摩哂陀王。摩哂陀王的子孙后代12位在恰姆巴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那伽提婆王。那伽提婆王的子孙后代25位在密提拉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萨牟陀塌王。萨牟陀塌王的子孙后代25位在王舍城为王。
上述25位王的最末一代为蒂顶伽罗王。蒂顶伽罗王的子孙后代12位在呾叉始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达梨达罗王。达梨达罗王的子孙后代12位在拘尸那庸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补邻陀王。补邻陀王的子孙后代9位在摩梨提耶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达伽拉提婆王。达伽拉提婆王之子摩偈提婆及其后裔84000代均在密提拉城为王,最末一代为奈弥王。
《经藏释》 注 、《岛史》 注 、《大史注疏》等典籍均未将摩偈提婆计入上述84000代王之列,如若计入将为84001位。
《奈弥本生释》、《大史》 注 等典籍为取整数,写作84000。
奈弥王之子为格拉罗阇那伽,格拉罗阇那伽之子为萨蒙伽罗,萨蒙伽罗之子为阿苏阇,阿苏阇的子孙后代84000位。若自格拉罗阇那伽算起,应为84003人,均在波罗奈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毗阇耶王。
毗阇耶之子为毗纪达悉那王。毗纪达悉那之子为达摩须那王。达摩须那之子为那伽须那王。那伽须那之子为三末多王。三末多之子为蒂杉波提王。蒂杉波提之子为耶努王。耶努之子为固萨王。固萨之子摩诃固萨王。摩诃固萨之子为那伐罗塌王。那伐罗塌之子为陀萨罗塌王。陀萨罗塌之子为罗摩王。罗摩之子为毗拉罗塌王。毗拉罗塌之子为塞达延悉王。塞达延悉之子为苏阇达王。苏阇达之子为奥伽迦梨王。前后16代君王也在波罗奈城为王。
* * *
[1] 《经藏释》 Sutta A?hakathā。
[2] 《岛史》:斯里兰卡最早的巴利文佛教编年史,约编于4、5世纪,著者不详,亦译作《岛王统史》、《洲史》。
[3] 《大史》:斯里兰卡一部用巴利文写成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6世纪摩诃那摩长老著,亦译作《大王统史》。
(22)奥伽迦梨王
奥伽迦梨王有五位王后,即诃塌、塞达、珊达、阇梨妮、毗娑卡。五位王后身边各有五百宫娥侍女。大王后诃塌育四子,他们是:奥伽穆卡、格罗乾陀、诃梯尼伽和尼补那;养五女,她们是:毗娅、苏毗娅、阿难陀、毗纪达和纪达悉那。
大王后诃塌生育四子五女后便离开人世。奥伽迦梨王又纳一美女为后。不久该王后生一子,名赞杜。赞杜出生五日时,王后将子打扮一番请王观</a>看。国王疼爱无比,遂允将厚赏王后。王后仅口头接受。待王子成</a>人后,王后与亲戚商议,决意不要其他奖赏,只求国王钦定赞杜为王。因有大王后所生四子在,国王多次加以拒绝。然而王后仍再三请求。国王将四子招至御前道:“虽有汝等弟兄在,王后仍累次请求父王钦定赞杜为王。汝等若继续留在父王左右,定有危险。父王意:汝等可各带心爱的车、马、象等远游他方,待父王过世,再来继承王位。”
(《缅甸大史》载,国王允诺王后所求之后,才命四位王子出走的。)
(23)奥伽迦梨王的王子公主率众出走迦毗罗卫城之建立
四位王子跪拜父王后叩请恩准他们启程。是时,五位公主也请父王准许她们随兄长们同往。国王赐王子公主们财物和八位大臣,始允启程。国中一些民众也请求与王子公主们同行。头一日,跟随的民众队伍长达一由旬,第二日,队伍长达二由旬,第三日,队伍长达三由旬。王子们见有如此多的兵勇人众,思忖以这些兵勇足以战胜邻国其他君王,然而若将他国占为己有,又有何益?岂能因吾等使他人受难?南赡部洲地域广袤,吾等可以觅一空地建国。在寻觅城址时,乔答摩佛祖的前世富有的迦毗罗婆罗门舍弃红尘,削发为僧,在大雪山下湖畔的柚木林中建造精舍,居于其中。
《缅甸大史》记载的是白柳安树林。在《戒集经释》 注 、《经集释》 注 、《大史注疏》中写为柚木林。该迦毗罗婆罗门精通称之为“补弥阇拉” 注 之咒文,凭借咒文之威力,能知天上地下各80肘尺 注 范围内发生的善恶诸事。
该迦毗罗婆罗门所居精舍一带的蔓草均向右侧环绕,枝芽均向东而长。狮、豹、虎等猛兽凡到此地者均不再凶悍,甚至诸如生活在此处的鹿、麂、兔等弱小动物都可吓跑它们。迦毗罗婆罗门观察到此地之优越,知乃圣地,便在此建造精舍。
是时,迦毗罗婆罗门见王子们为寻找建都之地到此,十分同情,说道:“在此精舍所在地建造城池,将是南岛高贵之城。生于此城之人,纵有成百上千的人也难奈何他。精舍处可造王宫。即令乞丐之子居于此地,亦会有转轮王般的巨大威力。”王子们说:“可这是师父您的精舍所在地啊!”婆罗门说:“你们不必这样想,我可以在附近合适的地方再建精舍。建好城池后可名为迦毗罗卫。”因婆罗门如此说,王子们就住了下来。因此地乃迦毗罗婆罗门居所,遂将城名之为迦毗罗卫。
* * *
[1] 《戒集经释》 Suttāskkhan A?hakathā。
[2] 《经集释》 Suttanipāt A?hakathā。
[3] 补弥阇拉 Bhūmij。
[4] 肘尺:从肘部至指尖的长度,相当于0.5米。
(24)奥伽穆卡四兄弟为种姓纯洁与四公主成婚称为释迦族
奉王命随四王子同来的八位大臣思忖:王子公主们均已成年,若在父王跟前,必为他们成婚。如今,此事就是吾等的责任了。遂与众王子商议。王子们想:眼下并无与我们同种姓的公主,也无与王妹们同种姓的王子。如若与不同种姓者结合,生育的子女便会种姓混杂不纯。为维护种姓之纯洁,决定立大姐毗娅为王太后,四位王子则分别与四位王妹结为夫妻。
(《缅甸大史》中写道,八位大臣曾就推大公主为王太后,王子与王妹们成婚事上奏国王。)
奥伽迦梨王得悉,诏曰:为纯洁种姓诸王子此举可行。因王诏中提到“种族、种姓”一词,故迦毗罗卫之王族称之为释迦族。
(25)拘利耶城之建立
被奥伽穆卡四兄弟推为王太后的大公主毗娅患了麻风病。四兄弟思忖该病必然传染在一起生活的其他人。于是商议决定,全家佯装野游,用篷车将大公主带到荒林深处。挖一洞穴,四周围木板造成一屋舍,储备足够的食品。将大公主置于其内,然后围盖严实。
是时,波罗奈城梵授王之子罗摩登基为王。该王染上麻风病,百般医治无效,后妃宫娥侍臣们非常厌恶。国王亦自感生活无趣,于是逊位于长子,独自避入深山,以瓜果根叶充饥。过了不久,疾病自然痊愈,肌肤黄金般柔润美丽。国王四处游荡,见一大树有一洞,周围约有16肘尺。国王将树洞打扫干净,装上门户、梯子,作为房舍住下。入夜,耳闻鹿麂鸣叫,狮虎吼啸之声。国王记住声音来处,次日清晨去到该处捡回狮虎食剩之物,煮熟充饥。国王就这样在该地住下。一日,一只老虎嗅到毗娅公主的气味,拂晓来到公主住处之外刨土。在即将挖透时,公主从木板空隙处看到老虎,不禁惊叫起来。罗摩王听到叫声,认定此声绝非荒野动物鸣啸,乃女性声音。清晨便朝声音来的方向寻去。问:“里面是谁?”从公主的答话知道是位妇女。又问其身世,为何来到此地?公主一一作答。知道她乃奥伽迦梨王的公主,染上麻风病来到此地等全部底细。于是叫她出来。出于自尊公主没有出来。罗摩王告诉她:“我也是王族,真正的刹帝利国王。”放下梯子让公主上来,将公主带回自己住处,采来自己吃过的瓜果根叶给公主吃。过了不久公主的疾病也得以痊愈,肌肤黄金般柔润美丽。两人遂结为夫妻。公主先后生育16对双胞胎,32位王子。王子们长大后,父王罗摩教他们学会王子应会的诸般技艺。一日,波罗奈城一猎户进山觅宝,遇见罗摩,认出他是波罗奈国国王,说道:“奴才认识陛下。”国王向猎户打听国内情况。两人问答之际,众王子来到国王面前。猎户见了问是谁家子弟?国王告是朕的王子们。猎户又问及王子们母后等问题,国王告知后,猎户思忖:“今日这些消息是给我最宝贵的礼物。我将把这礼物献给波罗奈国王。”猎户与国王告别后回到波罗奈城立即将全部经过向国王奏明。波罗奈国王随即亲率象、马、车、步四军去拜见父王,说:“请父王回波罗奈城重新登基!”
罗摩说:“朕已无意再回波罗奈,汝可将此地的枫子树砍去,建一城池。”波罗奈国王遵照父王之命,伐了枫子树建造了乡村和城镇。因该城是伐枫子树建成的故命名为拘拉那伽罗 注 ,又因该地原为老虎出没之地,又名比亚伽巴塌 注 。
城池建造完毕,波罗奈国王拜别父王返回。从此罗摩和王后毗娅就在拘拉那伽罗享受国王的福禄。众王子成人后,母后毗娅告诉他们:“离此不远有一迦毗罗卫城,统治该国的释迦王族是你们的舅父们。舅父的女儿们留那样发式着这般装束。公主们常到鲁诃尼河去嬉水。你们到达河边必定会见到留那样发式着这般装束的公主们。你们可娶心爱者为妻。”王子们听了母后的话,来到鲁诃尼河畔,见到迦毗罗卫城释迦王族的公主们在河中沐浴后正在岸边晾晒头发。王子们便各自挑选心爱者,讲明自己身世。释迦王族了解到他们乃同族同宗的甥儿们,便成全了他们的婚事。就这样从罗摩王与毗娅后开始的拘利耶王族便得到了延续与发展。以上即拘利耶诸王的情况。
* * *
[1] 拘拉那伽罗Knagara,意即:大枫子树之城。
[2] 比亚伽巴塌 Byagghapatha,意即:老虎出没之处。
(26)提婆陀诃 注 王
统治迦毗罗卫城之众释迦王在令人神往的大湖畔建造行宫,嬉水行乐。因行乐行宫而成的大城,故名为提婆陀诃城。提婆陀诃城主们也称之为提婆陀诃释迦族王。提婆陀诃释迦王与迦毗罗卫王、拘利耶王一样,有众多的象、马、兵勇,是撑戴白伞的国王。这就是提婆陀诃王们的情况。
* * *
[1] 提婆陀诃 Devadaha。
(27)建立迦毗罗卫城之奥伽穆卡至悉哈娑罗等十代君王
据称,统治迦毗罗卫城的奥伽穆卡王讲话时口腔中会发出光芒。奥伽穆卡王、奥伽穆卡之子尼补纳王、尼补纳之子姜蒂摩王、姜蒂摩之子姜达穆卡王、姜达穆卡之子悉毗王、悉毗之子悉纪耶王、悉纪耶之子毗珊陀罗王、毗珊陀罗之子阇梨王、阇梨之子悉哈瓦诃那王、悉哈瓦诃那之子悉哈娑罗王,自奥伽穆卡王至悉哈娑罗王共十代。 注
* * *
[1] 本节标题与原文均写为十一代。但文中仅有十代君王名。经查《缅甸大史》亦云只有十代君王。故更正译之。
(28)悉哈娑罗王至阇耶斯那王等八万二千代君王简况
悉哈娑罗王之子孙世系延续至阇耶斯那王共82000代。阇耶斯那之子悉哈诃努王,悉哈诃努之子净饭王。统治迦毗罗卫城的阇耶斯那之子为悉哈诃努,女为耶输陀罗。统治提婆陀诃城的是奥伽迦梨王与耶舍伐提王后之子提婆陀诃王。提婆陀诃王与阇耶斯那王决定他们的子女结合成为夫妻。
提婆陀诃王有一男一女,王子名盎阇那,公主名金阇那。
(据《增支部</a>经释》和《长老尼经释》记载,盎阇那亦名大善觉 注 。)
阇耶斯那王之子悉哈诃努与提婆陀诃王之女金阇那结亲,育5男2女,5男为净饭王、陀道达那、萨拘达那、输拘达那、阿弥道达那;2女为阿弥陀和婆梨陀。
阇耶斯那王之女耶输陀罗与提婆陀诃王之子盎阇那结亲,生2男2女,2男为旦陀婆尼和善觉王 注 ,2女为悉利摩诃摩耶 注 和波阇波提拘陀弥。
悉哈诃努之子净饭王与盎阇那之2女悉梨摩诃摩耶和波阇波提拘陀弥结为夫妻,姐姐摩耶生育悉达多;妹妹波阇波提拘陀弥生育一男一女,男名难陀,女名阇那婆陀伽良尼。
阇那婆陀伽良尼幼名露婆难陀,据《增支部经释》记载,她比悉达多年长。
据《长老经注疏》载,难陀王子比悉达多仅小两三天。
《缅甸大史》则说,难陀出生之后,悉达多才出生,因此难陀比悉达多大。
悉哈诃努王之女阿弥陀与盎阇那王之子善觉王结为夫妻,生育一男一女,男名提婆达多 注 ,女名婆陀甘阇那。
* * *
[1] 大善觉 Mahasuppabuddha。
[2] 善觉王 Suppabuddha。
[3] 悉梨摩诃摩耶 Sīrimahāmāyā,即:佛陀悉达多王子之母摩耶夫人。
[4] 提婆达多 Devadat,即:调达。
(29)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
净饭王之子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子与善觉王之女婆陀甘阇那 注 公主结婚后生育了罗睺罗王子。
悉达多之外祖父盎阇那大王废历改元 注 ,将原有纪年废掉8645年余2年。当盎阇那历67年(即公元前624年) 注 结夏安居之月 注 月盈日悉达多投胎母体,于第21宿同位。在母体内十月,至盎阇那历68年(即公元前623年)伽松月 注 月盈日出世。16岁娶婆陀甘阇那公主为妻,公主改名为耶输陀罗。悉达多接受灌顶后,住进历代君王皆无福分居住的三座宫殿里,即寒季适合的九层的兰摩宫、夏季适合的五层的输兰摩宫和雨季适合的七层的输婆宫。身旁有四万宫娥侍候,享受了13年君王的福禄。
* * *
[1] 婆陀甘阇那 Bhaddaka?canā与悉达多结婚后改名为耶输陀罗 Yasodharā。
[2] 据缅甸所传在盎阇那废历改元之前,曾有过三种历法,即(1)上古历,从摩诃三末多王开始纪元,历1149787年;(2)阿伽罗陀历,当上古历1149787年时阿伽罗陀王废1149785年余2年改元,历14938562年;(3)固萨历,当阿伽罗陀历14938562年时固萨王废14938560年余2年改元,历8647年。
[3] 凡盎阇那历皆可按:691年-盎阇那历年=公元前,这样计算得出公元年代。
[4] 结夏安居之月即四月,约等于公历七月。
[5] 伽松月即二月,约等于公历五月。
(30)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分成两王族世系之说
上述君王世系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为一个世系,共有252556代;从奥伽迦梨王之子奥伽穆卡王至悉达多王为另一世系,共有君王82013代。两个世系共有君王334569代。
(31)从劫初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共有二十四王系之说
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共有24王系,即摩诃三末多王系有28代;阿纪摩王系有100代;阿邻陀摩王系有56代;堵巴萨哈王系有60代;阿基达基那王系有84000代;梵授王系有36代;乾婆罗湾萨那王系有36代;补梨提婆王系有28代;娑蒂那王系有22代;达摩拘达王系有18代;锡毗王系有17代;梵天王系有15代;婆拉陀塔王系有14代;诃提提婆王系有9代;那罗提婆王系有7代;摩哂陀王系有12代;那伽提婆王系有25代;萨牟陀塌王系有25代;蒂顶伽罗王系有84000代;达梨达罗王系有12代;补邻陀王系有9代;摩偈提婆王系有84000代;奈弥王系有84019代;奥伽迦梨王系有84013代。按建国之王命名共24王系。
(32)二十四王系中摩诃三末多王系是最根本的故有人将该王系喻为大树
依《大史》、《岛史》所述概言之:在24王系第一支中最早的是摩诃三末多王,他乃以后诸王之源,与大树的根一般。其子鲁阇等27代君王犹如大树之干。阿纪摩王系的100代君王直至其后的共23支王系的众君王就像大树的枝杈芽叶花果。分则为24支王系,合则至悉达多王共有334569代君王。
我们概略地知道:从奈弥王之子格拉罗阇那伽王传至奥伽迦梨王共84019代。若按《戒集经释》和《经集释》两书载,格拉罗阇那伽王以后形成了奥伽迦梨王的三个支系,其中有第三子奥伽穆卡王开始的释迦王族。《戒集经注疏》 注 中还记载:他的第一王子后裔有不下10万之众。第二王子后裔也有不下10万之众。由此可见,奈弥王的后裔何止84019代?因为尚未将奥伽迦梨王的后裔两个10万之众计入在内。可知《大史》、《岛史》中所载王系并非详尽的,只是概略而已。
《大史》、《岛史》中讲到释迦族王系时,仅说:毗珊陀罗王之子阇梨,阇梨王之子悉哈瓦诃那,悉哈瓦诃那王之子悉哈娑罗,悉哈娑罗王的子孙后代直至阇耶斯那王共82000代。现有的《大史注疏》 注 说,北寺长老们所写的一卷大史还提到:悉哈娑罗王的子孙后代至巴拘释迦王为82000代;巴拘释迦王的子孙后代至阇耶斯那王又繁衍82000代。此类记载并未被学者们所否定,看来是可取的。若可取,释迦族君王世系便不止82013代了。与其他典籍勘照可发现,奈弥王之后尚有许多王系未被《大史》、《岛史》列入。可见直至住劫初期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无疑尚有无数君王世系被遗漏未被编入。
为何被遗漏者甚多却仍然说有30多万代君王?应究其原因。佛祖在世时南岛释迦族君王世系遐迩闻名。研究君王世系的学者中蜚声学界的学者毗兰若婆罗门和抱卡罗娑提婆罗门等称佛祖属著名的“乔答摩”世系。
“乔答摩”有“高贵的王族世系”之意。因此,社会上著名学者们均对佛祖无限敬仰崇拜。源自南岛所有君王始祖尊贵的摩诃三末多大王未与其他种族混杂的纯洁的释迦族系享有崇高荣誉。
《戒集经注疏》和《增支部注疏》 注 等经释中对此均有所述,当年乔答摩世系的释迦王族在社会上赫赫有名。因此,简要记述24君王世系就可说明问题了。后人据此也能如实了解佛祖乃出身高贵的刹帝利太阳王族,对他应百倍虔诚顶礼膜拜。人们只要记住君王之无常,即终归要入灭的这一法理,便足以促使他们修心养性了。倘若详述,除能更多了解些君王世系之外毫无裨益。所以不像目前人们常读的史籍那样记载君王即位前经历、在位的年限、后妃与子女、兴建的建筑、举办之典仪等,而只叙述前后王系。
学者们说,凡属于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子世系且登基为王者才被编入史册。不属于悉达多王子世系,与其他族系混杂者即便当上国王,其数有千千万万也不能计入,所以王系人数才少。此话表明,摩诃三末多王及其后裔均属佛祖所在族系。与《岛史》所载相吻合。此话也是对那些不精通典</a>籍的人们说的,他们认为历史长久,君王世代却偏少,恐与史实不符。要使他们了解书载与史实一致,且有可靠依据,也符合逻辑。在当今住劫时期,众君王始祖摩诃三末多王及其之后的鲁阇王、瓦勒鲁阇王,直至净饭王、悉达多王,王族世系这样繁衍发展而来。
* * *
[1] 《戒集经注疏》 Suttaskkhan ?īkā。
[2] 《大史注疏》 Mahāva?Tīkā,亦名Vamsatthappakasini。写于12世纪后,作者不详。
[3] 《增支部注疏》 A?guttira ?ikā。
(33) 摩诃三末多王曾出现十一位之说
劫抵汉达瓦底王 注 之父、劳加曼昂 注 施主德宁格内王 注 时期,辛盖地方富绅之子 注 编纂的《缅甸大史》中写道:住劫有64中劫,每个中劫的劫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该史书写至第十劫之后第十一劫之初,即从第一代摩诃三末多王写至第十一代摩诃三末多王。
该史书中载: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乃第一位摩诃三末多王,该王后裔繁衍63000代。其后,人寿从无央数岁减至十岁,因人们贪欲成习,遭受疾疫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从十岁、二十、四十、十万、百万、千万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二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63000代。
此后,人寿又从无央数岁减至十岁,因人们瞋恚成习,遭受刀兵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从十岁、二十、四十、十万、百万、千万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三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63000代。
该王以后,和以前一样人寿又减至十岁,因人们愚痴成习,遭受饥馑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四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此后第五摩诃三末多王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第六摩诃三末多王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第七、八、九、十各代摩诃三末多王又各有后裔君王44000代。
第十一代摩诃三末多王又繁衍出各地君王189000代。
* * *
[1] 劫抵汉达瓦底王Hanthawadipa Min,即缅甸东吁王朝末代国王摩诃达马亚扎迪勃底,旧译摩诃陀摩罗阇底波帝,因其1752年被孟人劫往汉达瓦底,后世以此名称他。1733-1752年在位。汉达瓦底即今日勃固的古称。
[2] 一佛塔名。意为“战胜世间之魔”。
[3] 德宁格内Taninganwe,东吁王朝一王名。旧译达宁格内,1714-1733年在位。
[4] 即:缅甸著名史学家吴格拉。
(34) 据典籍记载劫初只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
从住时的摩诃三末多王开始下传,至鲁阇、瓦勒鲁阇、净饭王和悉达多王等各代君王,此乃一说。
劫抵汉达瓦底王之父、劳加曼昂施主德宁格内王时期,辛盖地方富绅之子编纂的《缅甸大史》中则写道,住时有64中劫,每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出现,直至第十一中劫,即从第一位传至第十一位摩诃三末多王,此乃又一说。
上述两说孰是孰非,可根据典籍的记载加以分析比较,得出一个合乎情理的结论。
据《捷提耶本生》 注 ,摩诃三末多王后,无央数人寿之际,28代王系中的捷提耶王在捷提耶国索提耶城治理国事。有兄弟二人,兄为婆罗门祭师,名迦毗罗,弟名拘耶迦兰波迦。捷提耶王欲将该兄之子应继承的婆罗门祭师之位授予其弟。为此,捷提耶王拟谎称:“其兄乃弟,其弟乃兄。”人们闻言不知底里说:“所谓谎言就是如此啊!”遂造了多层坐榻来宫前广场集会。
倘若说第十一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就等于说从第一个中劫开始的整整十个中劫里世上从未有过谎言。倘承认世人曾因谎言等恶业才遭遇十个中劫,那么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之说便不确了。
若认为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明显有了谎言。则可知从第一摩诃三末多王起至乌巴伐罗的整个历史时期中谎言尚未明显存在。仅是到了捷提耶王时才明显出现。因世人少谎言等恶业,人寿均高达无央数。此说是可取的。由此可得出如下合乎情理的结论:住时之初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后来历代君王世系均为其繁衍所成。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相应繁衍各自的世系之说是不足取的。
有些人说,捷提耶王因说谎被大地吞没,等于告诫人们莫说谎,由此才出现了摩揭陀国之名。但是,捷提耶王说谎在捷提耶国,而摩揭陀国乃在王舍城,两地各异;《捷提耶本生》中未提及此事;词典里亦将中天竺索罗萨之摩揭陀与捷提耶两者分别记述,故此说不足信。(此乃插话)
那先长老说:高贵君王提婆达多因犯分裂僧团破和合僧之大罪,在度过六分之一劫波之后,六分之五劫波中受堕入无间地狱的报应,在脱离地狱之苦后才成为名为“阿提夏罗” 注 的辟支迦佛。
因问:提婆达多王何时分裂僧团破和合僧?怎样受地狱之苦?后来又如何?那先长老才如此回答的。长老并未交待将一劫除以六,商数即过去之劫;取余数的二分之一再除,商数即劫波之始;再将余数一分为三再除,商数为4。而他们却将64中劫除以6,并把不足11的商数写成11中劫。他们引用《弥兰陀王问经》,但却与该经不符。因为《弥兰陀王问经》根本未提及中劫之事。
住时中有64中劫之说,也可能只有20个中劫。因为有的经典是这样说的。如果以20计,20除以6,商数不是11,却是三又三分之一。《论事释》、《根本经注疏》、《最胜者庄严经注疏》等经典都肯定地认为住时为20个中劫。若按此数计,应写成第三中劫,而不是第十一中劫。
一个中劫不可能出一位摩诃三末多王,仅能在住时之初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此说以下再加以详述)后代诸王均为该王的后裔。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并由此繁衍出许多王系,此说实无道理。
倘若将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与所谓中劫之初的各摩诃三末多王两者略加比较,便可得知,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时尚无王族,而是新命名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乃嫡系王族,根本无须重新命名。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在世间所用所拥有的是有规定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则根据传统无须重新规定。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收取十分之一的税;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也按此法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无须重新规定。可见所谓第二、第三乃至以后各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并未作出任何与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不一致的规定,一直按原王族世系的规定延续下来。所谓第一、第二乃至以后诸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的提法,只是一种无稽之谈。实际上只有过一位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其后的君王世系均为该王所出。(上述是对此两说的分析比较)
关于每一中劫之初均出现一新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繁衍了后来王族世系之说,仅出自吴格拉的《缅甸大史》。而《蒲甘名史》、《直通史》、《若开史》、《清迈史》等史籍并无此记述。巴利文经释、注疏等佛教典籍中亦无此说。经典上仅仅提及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及其繁衍而来的王族世系。
据巴利文《小缘经》九行贝叶经第35页 注 载:“当年世人集会一致推举并命名摩诃三末多为王,这便成为最早国王的名字。”
据《波提耶经释》 注 和《小缘经解》八行贝叶经124页载:“若问摩诃三末多王是何人?答曰,乃后来之乔答摩世尊。”
据《戒集经释》、《安波塌经 注 释》九行贝叶经219页载:“上古之初,人类的君王摩诃三末多之子为鲁阇王,鲁阇之子为瓦勒鲁阇王,瓦勒鲁阇之子为伽良拿王。”《经集释》、《牟尼经 注 释》、《增支部经释》、《世灯精要》以及《悉梨摩诃摩耶事论》 注 等典籍上也有类似记载。
据《精义释注疏》、《精义摄要》、《世间缘说》等典籍记载,乔答摩世尊乃当年住时初的摩诃三末多王。由他开始繁衍下来君王世系,形成了以后的四种姓。
“远古时代,世上只有菩提萨埵即乔答摩世尊形态俊秀,仪表堂堂,神通广大,智慧过人,有制服或扶助他人的能力。劫后,远古世人请他为王,人皆称其为三末多,故名为摩诃三末多。他是大地的主人,因此称其为刹帝利。他处世合理,得到世人爱戴,所以又称其为罗阇。他以此三名著名于世。世间有奇事:佛之前世摩诃三末多王乃世间第一位男子。由乔答摩世尊前世开始形成了王族,也依次形成了婆罗门等种姓。”
倘若仔细分析君王等是随世界毁灭、形成而来的说法,便可明了除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之外,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是不存在的。非常明显,从远古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时代开始繁衍下来的四种姓直到世界毁灭之时,代代承继从未间断。
据《波基达堤经释》 注 载,到达迦毗罗卫城次日清晨净饭王见佛陀与两万僧伽一同前来化斋,问道:咱们不是属于摩诃三末多王系吗?摩诃三末多王系该不会出现化斋的君王吧!佛陀答道:摩诃三末多王系是你的王系,而我的族系是佛陀的族系。由此可见释迦王族世系乃住时之初的阿萨彬那阿蒂佳世系。《岛史》和《大史》也有类似的记载:
“净饭王说:法师,我们的族系不是称之为摩诃三末多王系吗?在摩诃三末多王系里绝不会出现一位化斋的君王。佛陀说:陛下的族系是摩诃三末多王系,而我的族系是佛陀的族系。”
四无央数劫的最后十万劫前燃灯佛期间,释迦牟尼得到尼耶多授记 注 之后,便在天堂、地狱间轮回修习波罗密。在临近成佛的贤劫前投身梵天。贤劫之初又转世成人。此时,世人需要一位可依赖的君王,于是世人恳求道:尊敬的男子从今请您来保</a>护我们,阻止邪恶对我们的伤害。请您做我们的君王。在世人的推举下他当了摩诃三末多王。此后摩诃三末多王像一棵繁茂的大树,繁衍子孙后代组成摩诃三末多王族世系。可见从贤劫之初摩诃三末多王算起,至悉达多王,传承的均为一个王族世系。此乃经典注疏家们研究考证的结果。从世界之初至毁灭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绝无第二位。
锡兰岛注释《大史》的《大史释》七行贝叶经第71页载:
“燃灯佛授记善慧仙人乃佛陀胎种,在再度过十万劫就到达四无央数劫末日之际将成为乔答摩佛陀。于是投身世间轮回,修习波罗密,在将近成佛之时回归梵天。在贤劫之初又转世为人。此时世人需要一位扶助他们的君王,遂恳求道:尊敬的男子从今您来保护我们的安全,使我们免受侵害。我们推举您为我们的大王。在世人一致推举之下他成了摩诃三末多王。后犹如大树树干繁衍子孙后代,组成了摩诃三末多王系,又繁衍出阿纪摩等无数王族支系。最后的王族支系是迦毗罗卫城的奥伽迦梨王系,乔答摩世尊是该王系的最后一代,同属释迦王族世系。”
仔细分析上述内容,可知贤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如同大树的根,他的子孙后代如同树干,他子孙后代再繁衍出的各王系如同枝桠。显然,远古之初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后来所有王族世系均由他繁衍而来。
《清净道论释》、《最胜者庄严经注疏》、《曼陀杜本生》、《捷提耶本生》等经典中也有类似内容。因恐赘述,不再引用。
上述经典中的“劫”,有“最早的劫”、“开始的劫”的意思。因此,中劫可以说就是“住时之初”,无央数劫也可说是“住劫之初”。而第二、第三和第十一中劫就不能算住劫之初,而应是住时的中间了。我们对经典上的词句和含义都作了仔细的分析,毋庸置疑,结论是确切的。且是用18部经典引证而来的。
《缅甸大史》说所谓第一、二、三位摩诃三末多王均各传君王63000代,是《大史》中记载的。但《大史》正文与注疏中均无这样的记述。若将这远古之初三次63000数字相加,便有189000之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不断减少,仅剩84000。随后进一步减少至40000左右。后来再减,至后来成为辟支迦佛陀的波罗奈王时只剩20000之数。当年兴旺发展到189000个国家和城镇之时,有990万个乡村,56处宝地,1960万个埠头。仅仅依此语就说摩诃三末多王已有11代。对此《大史》上无记载,《经集释》上也无论述。因此,不该说远古南赡部洲掌管国家城池的君王有多少,乡村、宝地和埠头又有多少。只应以三藏经释上的记载为准。
64位摩诃三末多王已出现11位,尚有53位将在以后出现。据说这是从《劫火》中得知的。但所谓《劫火》者,根本不是著名典籍,不属于经释、注疏、详解一类,因此不足为凭。
关于“人增寿时无君王”之说。据经典记载,“人增寿时未出现佛陀,佛陀只在人减寿时才出现”。从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繁衍下来的四种姓,其寿减至十岁,中劫结束;四种姓再度增寿,至无央数岁。从此四种姓生存至世界毁灭之时。因此,不能说人增寿时无君王。典籍无此说。
所谓中劫时因世人贪、瞋、痴三毒极盛,饥馑、刀兵、疾疫诸灾依次发生。经典则说,贪毒盛则疾疫灾兴,瞋毒盛则刀兵灾兴,痴毒盛则饥馑灾兴,并非依次发生。上述提及住时有64位摩诃三末多王出现,其后又繁衍63000位掌管国家城镇之君主,以及人增寿无君王,世人贪、瞋、痴三毒盛而灾难迭兴等说法,自德宁格内王时期的《缅甸大史》起,及其后各朝代长期以来对此等说法均以假乱真,以真为假,真假不分。今本朝国王陛下主持编纂本史才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弄清真假是非。
至此,《缅甸大史》关于摩诃三末多王的某些不确的内容,本史已将其纠正。
* * *
[1] 《捷提耶本生》 Jetiya Jātaka,本生经八颂卷第422号故事。
[2] 阿提夏罗 A?hissara。
[3] 贝叶经视叶面宽窄写字行数不同,分六、七、八、九行等多种。页码不用数字而用缅文字标明。一卷贝叶经按缅文辅音字母序列分成若干叠。每叠有12页。12页的页码分别用缅文辅音字母与12个元音符号即a,ā,i,ī,u,ū,e,ε:,ō,?:,ā,a:相拼后标出。此处原文为gan inga ,按上述方法推算可知为第35页。为便于读者理解下文类似情况皆按此法推算译成第某某页。
[4] 《波提耶经释》 Pātheyya A?hakathā。
[5] 安波塌经 Amba?hasutta。
[6] 增支部经 Munisutta。
[7] 《悉梨摩诃摩耶事论》 Sīlimahāmāyāvatthupā?h。
[8] 《波基达堤经释》 Pācityadi A?hakātha。
[9] 尼耶多授记 Niyata Byāditta。
(35)悉达多王子成佛的经过
悉达多王子16岁登基,在位13年。29岁时,见老、病、死、比丘四兆,便于盎阇那历97年(公元前594年)四月月盈日(结夏日)乘马车出家。行至阿瑙摩河畔,接受伽蒂伽罗梵天献给的存于世界之初莲花座中的八法器,落发为僧。为僧后又至阿罗逻和乌陀迦 注 二位沙门处,居住7日,学习禅定。知“此法不能达到一切种智”,便弃之来到阿阇波罗榕树旁,修习苦行6年。盎阇那历103年(公元前588年)二月月盈日,悉达多于阿阇波罗榕树下,接受苏阇陀供献之金杯乳糜。随后赴尼连禅河边,食用49口后,将众佛用于立誓的金杯,漂入河中。傍晚时分,悉达多沿着众神为其安排之路线,离开尼连禅河,来到摩诃菩提座处,接受净居天执送的八把软草。悉达多立于菩提树之东北角,将草敷在菩提座正东,在草上结跏趺坐,精进思维四谛之理,并自发誓言:不成正觉,不起此座。日落之前悉达多降伏魔众;傍晚时,得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注 ;子夜时,得知天眼无碍智力 注 ;破晓时,能逆顺观识一切缘起,得具有十神力、四无所畏、六奇特之知永断习气智力 注 ,得无上正觉,成一切种智 注 。是时悉达多成佛。
* * *
[1] 阿罗逻ā? āra,也译阿逻逻;乌陀迦 Udaka,也译郁陀迦。
[2] 佛教名词,即:知转生人、神和达到涅槃等因果的智力。
[3] 佛教名词,即:以天眼观知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的智力。
[4] 佛教名词,即:知永断烦恼惑业不再流转生死的智力。
[5] 佛教名词,即:把握一切现象的本质,又了解每一具体人、物、事的诸种因果、体性、作用、善恶等,达到无所不知的认识。
(36)鹿野苑中为五比丘说法
释迦牟尼成佛前49天,在七处 注 临时居住。随后从山檨子树处返回,坐于阿阇波罗榕树下,领悟了深奥佛法,却无意弘说。此时,萨罕波提梵天王与宇宙诸神,把与须弥山一般大小的宝花环敬献给释迦牟尼,劝其说法。释迦牟尼眼观世上有待解脱之众生,便允诺下来。心中思忖,首先当为谁说法?阿罗逻和乌陀迦二沙门均已命终,便想起五比丘的恩情。于是决定亲赴波罗奈城。行前,在菩提座附近村子里化斋。拟于四月月盈日即结夏日说法,步行18由旬,途中遇一名叫乌波迦的外道,看他将得到解脱,便为其指出成佛之道。傍晚时分,来到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结夏日夕阳西沉,圆月东升,林中一片美色。此时,释迦牟尼身处宇宙诸神诸梵天之中,为五比丘说法。?陈如为首的五比丘与1亿8000万位梵天获得预流果。
* * *
[1] 七处指释迦牟尼成佛前各居住七天的七个地方,即:菩提树东北一庹处战胜魔罗之宝座;菩提树向北十庹处;菩提树向西二庹长的宝石长廊;菩提树西北十五庹处众神为之所建金殿;菩提树向东三十二庹牧羊人榕树所在处;菩提树东南十五庹那伽龙神以自身为佛祖遮雨处;菩提树向南十一庹山檨子树下佛祖接受天帝释布施的藏青果、四大天王布施的钵与帝富娑和跋梨迦布施密糕处,合称七处。
(37)四十五个安居期 注
释迦牟尼成佛后的第一次安居期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五比丘精舍中度过的。这期间有五比丘和55位富绅子弟出家,他们同释迦牟尼一起共61位。第二次安居期是在王舍城 注 的竹林精舍度过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安居期也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度过的。第五次在吠舍里城的大林精舍。第六次在摩拘拉山。第七次在忉利天庭。第八次在婆伽国的桑苏摩罗纪梨城。第九次在拘萨姆毗城。第十次在婆利礼耶林。第十一次在那拉婆罗门村。第十二次在毗兰若城。第十三次在阇梨耶山上。第十四次在逝多林精舍。第十五次在迦毗罗卫城。第十六次在阿罗毗城。第十七次在王舍城。第十八和第十九次在阇梨耶山。第二十次在王舍城。可见释迦牟尼从成佛后的第一次至第二十次的安居期都不是在固定的地方度过的。此后的二十四次均在舍卫城的逝多林精舍和花林精舍中度过。最后一次,即第四十五次安居期则是在吠舍里的竹林村度过的。
* * *
[1] 佛教名词。在雨季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说外出易伤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称之为安居期,或雨安居、夏安居、夏坐、坐夏。安居期开始称为结夏,结束则称为结夏或安居竟。
[2] 巴利文为Rājagaha,亦音译为“罗阇昭”、“罗阇祗”,意为王舍城。
(38)释迦牟尼涅槃火化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的45年里均为人、神、梵天等一切生灵弘讲佛法。盎阇那历148年(公元前543年)二月月盈日拂晓时分,释迦牟尼在拘尸那罗城末罗国王的娑椤园内涅槃灭度。灭度七日,摩诃迦叶并500弟子到来,向佛足膜拜。第二个七日,即二月二十八日,释迦牟尼火化。
巴利文佛经《大涅槃经》 注 和《波罗市迦经释》 注 均载二七火化。《长部经释》 注 则载三七火化。
* * *
[1] 《大涅槃经》 Mahāparinibbāna Sutta。
[2] 《波罗市迦经释》 Pārajika? A?hakathā,亦译《波罗夷经》,是南传佛教律部五论之一。
[3] 《长部经释》 Dighanikāya A?hakathā,《长部》是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也称《第一长部》。
(39)众国王分佛陀舍利起塔供奉
是时,8国君王为分舍利事发生争执,香姓婆罗门从中调停,并主持分配。火化7日后即三月初五日,香姓婆罗门将佛舍利平均分成8份给8位国王。吠舍里王一份,阿阇世王一份,巴法王一份,末罗王一份,毗塌提波伽王一份,阿拉迦波王一份,罗摩王一份,迦毗罗卫王一份。上述均为经典中所载。《缅甸大史》则写分给11位国王。
佛的右上牙分给忉利天国,右下牙分给那伽国,左上牙分给羯陵伽国,左下牙分给了妙香国 注 。分配完毕才来的贝勃梨王和莫梨耶王则只能得到火化舍利的檀香木炭。主持分配的香姓婆罗门 注 将分配舍利时用的宝杯取走供奉。
* * *
[1] 对中国的古称。
[2] 香姓婆罗门 Do?apu??ā,佛教传说人物。据佛经记载,释迦火化后,其舍利由香姓分成八份分给八国建塔供奉。
(40)依靠阿阇世王摩诃迦叶长老为首的五百罗汉举行第一次佛经结集
盎阇那历148年(公元前543年)三月初五日即分舍利之日,为佛经结集,摩诃迦叶长老选出五百罗汉,并告诉他们“务必在结夏安居日前到王舍城聚集,在此之前各人可去办理各人须办的事。”临近结夏安居期众罗汉齐聚王舍城。摩诃迦叶将第一次佛经结集事告知摩揭陀国君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将所须诸事筹备停当。同年五月二十日以摩诃迦叶长老为首,集五百罗汉于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佛经结集大会,历时七个月。
是时,阿阇世王对摩诃迦叶长老说:“佛曾预言佛教将长存于世5000年,如今佛教与历法不符,建议废历改元,使两者相一致。”摩诃迦叶依言,遂定该年为佛历元年。
(41)贤劫成佛之佛众世系
从上述可见释迦牟尼乃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繁衍下来的阿萨彬那刹帝利种姓阿蒂阇 注 王族世系。在此贤劫先出世的其他三佛均属于纯洁的婆罗门种姓,即住时之初抛弃恶道修成仙尊罗汉的人繁衍下来的阿萨彬那婆罗门世系。未来的阿利弥底耶佛 注 也属于婆罗门种姓婆罗门世系。此劫共有五佛出世,比所有劫都高贵,故称贤劫。最早三佛之一的拘楼孙佛,是住时之初,人寿从无央数减至40000岁时,在山合欢树菩提座成佛的。其父为凯摩伐堤城凯摩王国师埃纪达陀婆罗门,其母为毗娑卡女婆罗门。拘楼孙佛有两位男性高徒,居右的是毗杜罗,居左的是桑纪伐;有两位女性高徒,居右的是娑摩,居左的是占婆伽。服侍他的是菩提阇。拘楼孙佛在世32000岁,解脱无数生灵,最后灭度涅槃。
人寿继续从40000岁减至10岁,然后又增至无央数岁,再减至30000岁时拘那含佛在水无花果树菩提座成佛。其父为索婆伐堤国苏婆王的国师耶迎达陀婆罗门,其母为优多拉女婆罗门。拘那含佛有两位男性高徒,居右的是毗药萨,居左的是郁多罗;有两位女高徒,居右的是萨牧达,居左的是优多拉。服侍他的是索蒂阇。拘那含佛在世24000载,普度众生,最后灭度涅槃。
人寿继续从30000岁减至10岁,然后又增至无央数岁,再减至20000岁时迦叶佛在印度棕树菩提座成佛。其父为波罗奈国纪纪王的国师梵授婆罗门,其母为固那伐堤女婆罗门。迦叶佛有两位男性高徒,居右的是帝须,居左的是婆罗堕阇;有两位女高徒,居右的是努拉,居左的是乌优维拉。服侍他的是萨婆弥陀。迦叶佛在世16000载,普度众生,最后灭度涅槃。
人寿继续从20000岁减至10岁,然后又增至无央数岁,再减至10000岁,此时本该出世的乔答摩佛,因未修成波罗密智,人寿又减至100岁时,才在毕波罗树菩提座成佛。其父为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其母为摩耶王后。乔答摩佛有两位男性高徒,居右的是舍利弗,居左的是目犍连;有两位女高徒,居右的是洁摩,居左的是乌巴拉温。服侍他的是阿难陀。乔答摩佛在世80载,普度众生,最后灭度涅槃。
据《大品经释》 注 、《佛陀史经释》 注 记载,上述四佛均出世于人寿减寿之时,均在世五分之四的时间之后灭度涅槃。
拘楼孙佛在第一个中劫出世,推算可知现今乃第四个中劫。若问如何得知?请见后述。据阐述佛教基本教义的相应部</a>轮回第二品第十部经记载,方广山在拘楼孙佛时,有四日上四日下的高度;在拘那含佛时期,有三日上三日下的高度;在迦叶佛时期,有二日上二日下的高度;而到乔答摩佛时只剩即刻上即刻下的高度了。该经解释说,四佛乃是在一个中劫一个中劫地先后出世的,拘楼孙佛与拘那含佛间隔期间里大地增高一由旬;拘那含佛与迦叶佛间隔期间里大地又增高一由旬。随着大地的不断增高,方广山便相应地降低了。《本生缘起经</a>释》 注 载,迦叶佛与乔答摩佛间隔期间里,大地增高了一又四分之三由旬。《精义摄要》说,世界从远古之初至今,大地增高了三又四分之三由旬。
巴利文经中说,神通广大之士伸手可及威力无穷之日月。《清净道论》经释、解、注疏中对此解释说,日月运行于离大地42000由旬之处,能触及日月,可见神通广大。
所言42000由旬的高度,是经释家们写世界初始时的高度。远古之初至今,大地在逐渐增高,因此现在应从42000由旬减去三四由旬。
据《清净道论注疏》关于过去四佛彼此间隔的时间内,大地大约增高四由旬之说,可知因拘楼孙佛出世在第一个中劫,现今应是第四中劫。
倘若根据《弥兰陀王问经》所说,在住时的无央数劫度过了六分之一以后提婆达多分裂僧团。我们可知乔答摩佛就在此时出世。前三佛则是在此前诸中劫里先后出世的。至于何佛在何劫出世?现今处于何劫等问题就不清楚了。因为那先长老认为住时的无央数劫含64中劫,还是20个中劫并不清楚,所以也就无法进一步推算了。如果住时无央数劫包含的是20个中劫,20除以6,商数是 ,那么现今理应是第四中劫。为与往昔的经典记载一致,采取20中劫的说法,也只能是与经典中提及的第四中劫相吻合,那么余下的16中劫多的时间就应是提婆达多在无间地狱受难的时间了。但是这又与经典作家们说提婆达多在整个中劫中遭受无间地狱之苦的见解不尽相同。如果采用64中劫的说法,64除以6商数约为11,余下53劫,这也无法算清。
《论事释》、《增支部经释》、《小品经释》、《若用藏经释》 注 、《如是语经释》 注 、《根本经注疏》、《阿拏律注疏》、《增支部注疏》、《精义释》等九部经一致认为,凡分裂僧团破和合僧者其所受无间地狱的时间,只是中劫中的一劫。上述经释家们的解释,虽在《弥兰托王问经》问世以后,但却未参考引用该经,仅引用了三次佛经结集上的一些老经释,得出的结论。因此,很难根据《弥兰托王问经》提出的看法,只能据《相应部释》、《本生缘起经释》、《精义摄要》、《清净道论注疏》等经典来说明诸佛出世的先后所处之劫和现今之劫乃第四中劫。
《缅甸大史》没有引用上面我们指出的这些论证,也不清楚那先长老的主张,却写道:“以64中劫计,将住时无央数劫分为六份,现在所在的劫是第十一中劫,拘楼孙佛是在第八中劫成佛的。”等等。
劫抵汉达瓦底王之父、劳加曼昂施主德宁格内王时期,编纂的《缅甸大史》及其后历代对上述问题,长期均以假乱真,以真为假,真假不分,直至罗陀那补罗的第四次建造者、象王之主、白象之主、具有智慧、权力和威望的本朝国王陛下编纂本史时,才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弄清真假是非。
关于拘楼孙佛至乔答摩佛等四佛出世问题的考证至此结束。
* * *
[1] 阿蒂阇āda,意即:太阳神。
[2] 即:未来佛,我国常称之为弥勒佛。
[3] 《大品经释》 Suttamahāva A?hakathā。
[4] 《佛陀史经释》 Buddhava? A?hakathā。
[5] 《本生缘起经释》 Jātakanidān A?hakathā。
[6] 《若用藏经释》 Cariyāpi?aka A?hakathā。
[7] 《如是语经释》 Itivuta A?hakathā,亦音译为《伊谛佛多伽》。是巴利文经藏《小部》中的一部经书。
(42)南赡部洲形成之说
据巴利文《典尊经》 注 所载,南赡部洲方圆10000由旬,其中山林3000,河川3000,众生居住4000。因众生行为不端,河水为患,河川面积扩大为4000,众生居住地缩小为3000。10000由旬的南赡部洲,北部宽广,南部如牛车前端状。《精义释》载,南赡部洲南北长10000由旬,东西宽10000由旬。
《缅甸大史》却说:南赡部洲呈三角形。西南端至北端10000由旬,北端至东南端10000由旬,东南端至西南端也是10000由旬。与巴利文《典尊经》不符。
在此外沿3000由旬的南赡部洲北端长着一棵蒲桃树,树的主干粗15由旬,根部至分叉处高50由旬,分叉处至树梢高50由旬。果大如瓮,香味如仙食。生长蒲桃树的南赡部洲北端有座大雪山。该山直径3000由旬,周长9000由旬,山高500由旬,比众生居住地3000由旬还宽广。大雪山中有84000座山峰,七个直径50由旬、周长150由旬的大湖,七大湖名为:阿瑙达塔湖、甘那蒙陀湖、罗陀伽罗湖、萨丹陀湖、拘那拉湖、曼达纪尼湖、悉哈勃巴达湖。围绕着阿瑙达塔湖有五座山,即苏陀夏那山、塞达拘达山、伽拉拘达山、乾达摩陀那山和给拉萨拘达山。五座山均宽50由旬,长200由旬,高200由旬,山峰呈乌鸦嘴状,皆倾向阿瑙达塔湖。据《精义释》载,苏陀夏那山为金山,塞达拘达山为七种宝石山,伽拉拘达山为宝石山,乾达摩陀那山则全由山梁山谷所组成。《最胜者庄严经注疏》则说全由有斑点的红宝石组成,给拉萨拘达山是银山,乾达摩陀那山内部呈翠绿色,充满沉香、伽兰香等十香之味,外部如用各种各样药物覆盖着一般,每逢黑分白分持戒之日,就会发出火焰般光芒。
该乾达摩陀那山乃辟支迦佛们之居所。有称之为难陀牟拉的黄金窟、红宝石窟、白银窟等三窟。在红宝石窟附近长着一棵高一由旬粗一由旬的曼珠萨伽神花树。树上开满各色各样的陆花和水花。当辟支迦佛陀众仙尊集会之日,百花怒放。
阿瑙达塔湖的湖床全是鸡冠石板,有着清澈碧绿的湖水,水中游动着琉璃般身体透明的鱼龟。湖畔有多处辟支迦佛、罗汉、仙尊、帝释、神明等嬉水、游玩的长廊阶梯。
《缅甸大史》说,湖中无鱼龟,只有琉璃般透明的湖水。与经典不符。
阿瑙达塔湖有四条管道,西面有条象嘴般管道,其中流出之水从右绕湖三周后,朝西汇入西海;北面有条马嘴般管道,其中流出之水从右绕湖三周后,朝北汇入北海;东面有条狮嘴般管道,其中流出之水从右绕湖三周后,朝东汇入东海;南面有条牛嘴般管道,其中流出之水从右绕湖三周后,朝南沿着60由旬的盘石河床流出。那绕湖12周的河称之为阿伐陀恒河。那沿着60由旬盘石河床流的河称之为甘那恒河。
沿盘石河床流出之水拍击着一座山。拍击起的浪有四分之三由旬宽,直冲60由旬高的天空,飞越高山,落在蒂英伽拉石板之上。在60由旬高空中飞流之水,称为阿伽萨恒河。落在石板上的水,其力甚大,使石板裂开,形成一个方圆50由旬的大湖,称为蒂英伽拉抱卡罗尼湖。湖水继又穿透石板流出60由旬。穿石流出之水称为巴哈拉恒河。巴哈拉恒河水又穿过大地流出60由旬。穿地流出之水称为优曼伽恒河。优曼伽恒河流出之水又撞击着毗阇山,于是又像五指一样分成五条河流。这五条河是:恒河、耶牟那河、阿纪罗伐底河、萨罗布河、摩唏河。五河流向人间,汇入南海。
《缅甸大史》载,此五条大河各有100条小河,计有500条小河。经典上未提及每条大河各有100条小河之事。《增支部经释》等只记有,大雪山周围流淌着500条小河,使雪山更显得壮丽。
经典记载,南赡部洲众生居住的3000由旬的中部,有一中天竺,南北长300由旬,东西宽250由旬,方圆900由旬,中间大,两头小,状如牛角瓜鼓。
《缅甸大史》上则写道形如岛状。
中天竺之范围,东至津格拉村,东南以珊拉伐底河为界,南至德达甘尼伽村,西到杜那婆罗门村,北至优蒂罗陀阇山。中天竺之中心,为众佛成佛的菩提座圣地。围绕着圣地的是许多大小国家。
这些国家中有16大国,即鸯伽、摩揭陀、伽尸、拘萨罗、伐纪、末罗、捷提耶、温萨、拘流、般遮罗、末阇、都罗娑那、阿萨伽、阿温蒂、犍陀罗、甘菩遮等。上述16国乃根据《增支部》三集所记转述。
词典中也有21国之说,即拘流、释迦、拘萨罗、摩揭陀、悉毗、羯陵伽、阿温蒂、般遮罗、伐纪、犍陀罗、捷提耶、翁伽、毗提诃、甘菩遮、末陀、婆迦、鸯伽、锡兰、罽宾、伽尸、般陀伐等。
词典中还有20大城的记载,即波罗奈、舍卫、吠舍里、密提拉、阿罗毗、拘萨姆毗、优阇尼、呾叉始罗、恰姆巴、娑羯罗、矢收摩罗纪梨、王舍城、迦毗罗卫、娑葛陀、因陀波榻、优伽塌、华氏城、泽窦陀罗、僧伽夏那果罗、拘尸那等。以上诸城乃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城镇。
《大史注疏》中载,摩诃三末多王开始的334569位君王所治理的城镇有21个:拘沙娑堤、王舍城、密提拉、波罗奈、迦毗罗、诃梯补罗、伊伽阇库、伐纪罗穆提、摩都罗、阿梨榻补罗、因陀波榻、拘萨姆毗、乾那鼓恰、鲁阇那、恰姆巴、呾叉始罗、拘尸那、摩梨提耶、迦毗罗卫、拘梨耶、提婆陀哈等。
* * *
[1] 《典尊经》 Mahāgovindasutta。
(43)村、镇、城之区别
《疑惑新注疏》 注 载,无城墙和市集者称为村;仅有集市无城墙者称为镇;有城墙又有市集者称为城。
据《波罗市迦经释》载,倘若在一位君王的国家里,仅有一处民众居住点,可称其为“邦”;如果一个国家里诸般齐备,则可称之为“国”。
《缅甸大史》中则记载说,有市集和城墙的地方称其为城;只有城墙无市集,或只有市集无城墙的地方,称其为村。并说此乃根据《大史》所作的解释,然而《大史》并无此说,可见此种解释与经典不符。
* * *
[1] 《疑惑新注疏》 Ka?khā?īka。
(44)都城之七条件
据词典和《君王格言》 注 里说,若要成为一座都城,必须具备以下七条件,即需有:一国之主——国王;多谋善断的大臣;友善的邻国君主;装满十宝和七谷的仓廪;坚固的城墙、门楼、河壕、沟堑、平台与通道;富强的国家;强大的军队。
另,《增支部》第七集载,都城的七条件是:坚不可摧的城郭;深固广阔的壕堑;宽敞的卫城跑道;充足的武器装备;众多的兵勇士卒;聪明机警的守关人员;高耸入云的城墙。
《缅甸大史》说:按《增支部》第五集注疏载,坚不可摧的城郭、宽敞的卫城跑道等为都城的七条件。但未见《增支部》第五集注疏中如此说。该书将内城门柱与外城门柱作为两条件列入都城七条件之中,但没有壕堑一条。巴利文经典一般将城门柱和壕堑作为两条列入都城七条件之中。
* * *
[1] 《君王格言》 Rājaniti。
(45)君王必备之七条件
《君王格言》说,君王七条件为:君王本身;有忠于君王的大臣;有贤人居住的村落;有坚固的城郭壕堑;有适合罪行轻重的刑罚;有用之不竭的仓廪;有战时相互支援的友好邻国君王。
(46)城市必备之四大资源
巴利文《增支部》第七集载,一座城池能存在下去,必须拥有四大资源:充足的柴、草、水源;大量的米、麦、粮食;足够的芝麻、豆类;丰富的奶、蜜、油、盐。
《缅甸大史》中则将粮食、草料、水源和木柴列为城市的四大资源,并说明是引自《增支部》第五集注疏。但该注疏无此记载。
(47)四军
词典上写道:四军含象、马、车、步四军。
《缅甸大史》说此乃出自《君王格言》,但该格言无此记载。
(48)君王登基之五宝器
据《末伽别卡本生》 注 、词典、《本生经》七颂卷的《珊纪阇本生》 注 等的记载,国王登基必备五宝器,即拂尘、额带、短剑、白伞、御鞋。
* * *
[1] 《末伽别卡本生》 Mugapakkha Jātaka,原文如此。但查本生经中无此篇。
[2] 《珊纪阇本生》 Sa?ka Jataka,本生经第530号故事。原文有误。经查此本生故事系本生经60颂卷,即第18卷。
(49)五种乐器
词典说五种乐器为:象脚鼓、竖鼓等单面鼓;牛角瓜鼓等双面鼓;泰鼓 注 等全皮鼓;锣、镲、钹等打击铜乐器;笙、笛、螺号等管乐器。
《缅甸大史》中写道,上述内容来自《弥兰陀王问经》,然而该经无此记载。
* * *
[1] 泰鼓,按缅甸语htet音译而来,一种两头大、中腰细,挂着敲击的鼓。
(50)君王五力
君王有五力。即自身之武力、金银之财力、将相之人力、王族之合力、学识之智力。上述五力载《本生经》40颂卷《德萨拘那本生》 注 。
《缅甸大史》则说源自《末伽别卡本生》,但该本生故事中无此记载。
* * *
[1] 《德萨拘那本生》Tesaku?a Jātaka,本生经第521号故事。
(51)君王八法
据《苏湾那娑摩本生》 注 ,君王必须履行之八法,即敬畏至尊双亲父王母后;疼爱王子公主后妃宫娥;尊重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怜悯军马战象将士兵勇;建设大小村镇;发展都市城邦;虔敬僧伽婆罗门;珍惜飞禽走兽。
* * *
[1] 《苏湾那娑摩本生》 Suvammasāma Jātaka,本生经第540号故事。
(52)转轮王十二规
转轮王应履行之十二规如下:善待臣子;灌顶加冕;任用婆罗门;保护富绅;发展村镇;虔敬罗汉;爱怜兽类;珍视禽鸟;勿行不法;施舍财物;依靠僧侣;求教疑难。上述内容来自《长部 波提耶品 转轮圣王修行经》 注 。
* * *
[1] 《长部 波提耶品 转轮圣王修行经》 Dīghanikāya Pātheyyavag Cakkavattisutta。
(53)君王十规与八则
君王应履行之十规,即乐善好施;恪守五戒十戒;周济</a>贫苦;诚实正直;言行文雅;修习八戒;抑瞋勿怒;不欺民众;忍让有素;顺应民意。上述十规来自《本生经》80颂卷的《摩诃罕萨本生》 注 。《缅甸大史》中说,来自《增支部注疏》第五集。然而该注疏无此记载。
君王应遵循之八法则,即像天帝释惩处和护佑生灵那样,惩处和护佑民众;像太阳以自身的光辉在一年中用八个月的时间逐渐晒干河水那样,逐步征收国家赋税;像空气进入生物体内那样,派细作深入了解民情;像阎罗王无论好恶皆按世人业果主宰其死亡那样,对待民众不管亲疏均依其罪行大小给予惩处;像海洋毫不吝啬地将自身成为河川汇流之处那样,不贪婪财物;像人们望见圆月会满怀喜悦那样,要让四姓众生能见到君王圣颜;像大地对待民众不管其好坏一视同仁那样,公平对待国中的城镇乡村;像雨神在四个月的雨季中不停地下雨那样,如期供给守卫国家将士们粮俸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上述内容均来自《君王格言》。
* * *
[1] 《摩诃罕萨本生》 Mahāha?sa Jātaka,本生经第534号故事。
(54)精进七法
繁荣国家之精进七法,即要经常集会征询群议;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勿废前规执行不殆;尊重贤哲听纳其言;柔弱女子不可强占;如期斋供内外众神;依法保护僧侣婆罗门。上述七法来自《增支部》第七集。
《缅甸大史》说出自《精义释》,然而《精义释》无此记载。
(55)君王之四品
君王应具备四种品德,即使用十分之一赋税;每半年供给将士粮饷一次;给穷人放贷,三年后按本金收回;对长者言谈和气。此四品来自《增支部》第八集。
《缅甸大史》说是出自《本生经》五颂卷之《陀阇娑罗本生》 注 ,然而该故事中无此说。
另,据《增支部》第四集记载,君王之四品为:乐善好施;言谈和蔼;为人谋利;设身处地。
* * *
[1] 《陀阇娑罗本生》 Tacasāra Jātaka,本生经第368号故事。
(56)贤臣之八要
贤臣有八要,即见多识广;持斋守戒;大胆无畏;勤奋努力;善始善终;身强力壮;慷慨大方;仪表可亲。上述八要出自《君王格言》。
(57)将官之九要
将官有九要,即:有克敌制胜之智慧;善于选择有利之地形;失利时不遗弃兵勇;平日与士卒同甘共苦;身强力壮体魄健全;廉洁正直胸怀坦荡;了解精通兵法战术;劳逸适度善于用兵;孜孜勤奋英勇无畏。此九要出自《君王格言》。
(58)使臣之八要
使臣有八要,即善于了解对方意图;善于申明本方观点;多闻博识;过目不忘;洞察微末;交际有方;明辨利弊;涵养有素。此八要来自《增支部》第八集。
《缅甸大史》说出自《君王格言》,但《君王格言》中无此说。
(59)承旨之六要
承旨有六要,即学识渊博;口齿伶俐;胆量过人;领会意图;温文尔雅</a>;完成任务。此六要出自《君王格言》。
(60)良奴之六善
良奴有六善,即:力劝主人非恶;分担主人甘苦;缄口主人隐私;宣扬主人功绩;遇难时不抛弃主人;需供献时为主人出力。此六善出自《君王格言》。
《缅甸大史》说此乃出自《精义释》,但该书无此记载。
(61)君王所需四种人
君王所需的四种人为:征战沙场时需要英勇善战的人;遇事商议时需要谈吐不俗的人;用饍进餐时需要亲近贴心的人;出现困境时需要足智多谋的人。上述乃引自《本生经》独颂卷之《陀阇娑罗本生》 注 。
《缅甸大史》说此乃出自《精义释》,但该书无此说,解说也不同。
* * *
[1] 原文有误,应为《本生经》五颂卷第368号故事。参见(55)节。
(62)克敌五因
据《本生经》五颂卷《陀阇娑罗本生》记载,克敌有五因,即:诵经念咒;智者共议;言辞动听;馈赠礼品;联姻结亲。
(63)国家兴盛之四因
据《君王格言》载国家兴盛有四因:有种田人;有经商者;有奉公守法的大臣;有持斋守戒见多识广的僧侣。
此外,《缅甸大史》上载君王十二规。该十二规为:勿亵渎三宝;不妒忌攫取;喜行善施主;交学者智士;慷慨解囊;恪守法典;好学模范;善立典型;持守五戒;勿瞋制怒;不犯十二恶业;善待僧俗民众。并称上述十二规出自《苏湾那娑摩本生》。然而上述十二规内容与该本生故事内容不甚相符,疑仅为若干笔记上之记述,并非出自某一经典之作。
(64)七种光彩
七种光彩是:喜好施舍是君王之光彩;美丽羽尾是凤凰之光彩;威武刚健是雄狮之光彩;力大强壮是大鹏之光彩;广众答疑是学者之光彩;驰骋疆场是勇士之光彩;实言相告是僧侣罗汉之光彩。《缅甸大史》载七种光彩出自《本生经》五颂卷《摩诃娑罗本生》 注 。然而,《摩诃娑罗本生》并不在五颂卷中,而是在独颂卷里。且该本生故事中并无七种光彩之说。
* * *
[1] 《摩诃娑罗本生》 Mahāsāra Jātaka,《本生经》独颂卷第92号故事。
(65)五白伞、三鼓、十二鼓、十铜乐、八号角、音色柔和的六乐器
五种白伞:王座白伞、长柄白伞、车舆白伞、金柄白伞、达穆地白伞。
三种鼓:印度的宫廷鼓、中国的圆鼓、缅甸的长鼓。
十二种鼓:上朝鼓、响声鼓、长鼓、大鼓、扁鼓、圆鼓、小鼓、竖鼓 注 、班当鼓 注 、柔音鼓 注 、单面鼓、长音鼓。
十种铜乐:铃 注 、钹、铓锣、平面锣、铜钟、铜磬、套锣、小铃、铜鼓、单面铜鼓。
八种号角:都朗、弯号、多管号、短号、长号、唢呐、笛子、卷号。
音色柔和的六种乐器:弯琴、笙、鳄鱼琴、小鼓、竹琴、提琴。
《缅甸大史》载上述各类乐器的内容均出自《弥兰陀王问经》。但该经无此内容。
* * *
[1] 一种上大下小的用手击的短鼓。
[2] 一种两头粗中间细的鼓。
[3] 一种音色柔和的小鼓。
[4] 指打拍子用的小铃。
(66)君王所需四种人 注
君王所需的四种人是:战场上能坚持的勇士;封赏时能摆正自己位置正确对待的人;爱戴君王的人;为君王谋利的人。
* * *
[1] 此节与(61)节标题完全一样,内容略有差异。译者认为,这可能是在该书未印刷出版前多次辗转传抄的过程中造成的。但已无法考证清楚,只得按原文照译于此。
(67) 君王应重用的十四种人
君王应重用的十四种人有:保卫侍奉君王的人、体贴爱护君王的人、明断是非利弊的人、君王遇难仍不离左右的人、听从君王诏命的人、百战百胜的人、出身名门的人、能为都城创造繁荣的人、君王疏忽时能及时进言的人、为君王办事稳健的人、善办他人难办之事的人、能到他人难去之地的人、勇于担负王命的人、祖祖辈辈效忠君王的人。
(68)君王不应遗弃的三种人
君王不应遗弃的三种人有:拯救过君王性命的人、君王穷困时周济过君王的人、辅佐君王登基的人。
(69)国家繁荣十因
国家繁荣十因有:日月星辰运行正常;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五谷丰登;无禽兽为害;无盗寇蟊贼;无兵灾战祸;互不欺压;公理长存;虔敬三宝;僧众遵从佛祖教诲。
(70)版图扩展八因
国家版图扩展之八因:要有军之首——率部统帅;要有军之目——星相谋臣;要有军之耳——机智细作;要有军之力——众多兵将;要有军之舌——善言使者;要有军之牙——骁勇将帅;要有军之足——步卒兵勇;要有军之手——武器装备。
(71)战因十三则
战因十三则有:因领土版图而战;因财产资源而战;因宝象良驹而战;因美女姬妃而战;因谗言离间而战;因背信毁约而战;因侮辱来使而战;因亲族反目而战;因城防不固而战;因将士不足而战;因商旅贸易而战;因仇隙怨恨而战;因激愤怒火而战。
(72)侦察敌情七法
侦察敌情有七法:派出耳目细作;警戒敌方奸细;打发商旅侦察;利用敌方商旅;遣派使节打探;查访敌方来人;礼待贿赂来使。
(73) 制胜十二因
制胜十二因有:战事部署巧妙而胜;君臣团结一致而胜;后继援军不断而胜;将士令行禁止而胜;骁勇士卒众多而胜;符箓法力神通而胜;选择良辰吉日而胜;粮秣柴草充足而胜;君民无灾无病而胜;派员消除敌祸而胜;膜拜护国神灵而胜;宝象良驹无数而胜。
(74) 兵败十因
兵败十因有:君王臣将酗酒而败;人民群众多病而败;战士兵勇怯阵而败;将官统帅畏敌而败;恰逢凶时恶辰而败;中敌符箓咒术而败;战象军马顽劣而败;君主将帅不和而败;勇士骁将短缺而败;饥馑灾荒严重而败。
(75) 应受尊重的三种人
应该受到尊重的三种人是:出身名门者;学识渊博者;寿高年长者。此三者像重阁顶端装饰物一般,十分显目,应受到极大的尊重。
(76) 应视若纯金般的六种人
应视为纯金般的六种人是:出身名门种族高贵者、持守戒律之善男、持守戒律之信女、阿罗汉、仙人、婆罗门。纯金纵然弃于污泥之中亦一尘不染。此六种人即令处于贫困境地也不会改变其本性。
(77)雄狮般的两种人
雄狮般的两种人是:国家之君主和执法的法官。此两者威严有权,犹如雄狮能震慑大小生灵。
(78)神花 注 般的人物
像神仙等待百年才开放一次的神花一样,君王之后妃亦应永远诚心诚意地持守戒律。
《缅甸大史》载,上述关于君王所需的四种人、君王应重用的十四种人、君王不应遗弃的三种人、国家繁荣十因、版图扩展八因、战因十三则、侦察敌情七法、制胜十二因、兵败十因、应受尊重的三种人、应视若纯金般的六种人、雄狮般的两种人以及神花般的人物等内容,均出自《精义释》。但《精义释》或其他巴利文经释、注疏、详解等并无此类记载,而是来自名为《战术》的世俗典籍。该世俗典籍乃悉梨巴波夏神为其前世之友因萨利玛国王和安陀萨弥国师两人讲述的作品。在《君王格言》里曾谈及一国之君应如雄狮奋力捕捉大小生物一样,勤奋治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并未说所谓雄狮般的两种人。
至此,关于南赡部洲之形成、中天竺的范围、大小诸国的情况以及君王、文武大臣们应遵守的规矩等等,均按经典的传统说法阐述完毕。
大小国度诸君之主,金矿、银矿、宝石矿、琥珀矿等百宝之主,第四罗陀那补罗城之缔造者,象王之王、白象之主巴基道王在位时,僧俗学者聚集于百宝争辉的琉璃宫殿,自缅历1191年3月1日(公元1829年5月11日)起校勘编纂之琉璃宫史第一编至此结束。 注
* * *
[1] 神花āsāvati,可译为西番莲神花。传说该花生长在忉利天庭的吉陀拉达 Citttā花园中,开拳状红黄粉各色花朵,属藤本植物。
[2] 《琉璃宫史》各编结尾都有相同的这样一段话,对巴基道王表示敬意并说明第几编至此结束。为避免重复,以后各编译文此段皆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