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大序 注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一)


    不论是缅甸史,还是世界史,都不能视为是同一类别的。


    历史可以分为(1)有据的历史(2)无据的历史两种。有碑文、铭文、佛像砖文或石器、金属器、陶器砖块等物证的历史就是有据的历史。没有上述物证的历史就是无据的历史。


    换个办法,历史又可分为(1)连续的历史(2)分段的历史(3)演义性的历史三类。


    一、王系不断,可以依次指出后嗣的历史可以称之为连续的历史。


    二、王系断嗣,插入了“其他人”或者“形成无人为王状态”的历史可称之为分段的历史。


    三、王系之初,或者王系自始至终,或者王系中有某位为王者仅能指出他的名字的历史,因为是“希望他出现而出现”的历史可称之为演义性的历史。


    世上有许多无据可查而“的确是真实的、确切的、存在着的”事。


    过去“阿育王”这个名字曾是仅存在于书中的无据的历史事物,但当人们读到了阿育王碑文的时候,“阿育王”这个名字不再是仅存在于书中的名字,而成了一个有实物为证的有据的历史事物了。


    过去“毗湿奴城”这个名字曾是仅存在于书中的无据的历史事物,但今天“毗湿奴城”这个名字,也成了一个有实物为证的有据的历史事物了。


    缅甸古籍中讲到各代骠王曾</a>在室利差呾罗(卑谬)进行过统治已经很久了。但是直到“前些日子”在卑谬以南五英里处骠人故城茂扎得到两片“貌甘”金贝叶,才使得室利差呾罗的历史露出头来。


    两片貌甘金贝叶上是用迦檀婆字母书写的巴利文佛陀教诲。内容如下: 注


    (第一片金贝叶)“‘诸法从因起,


    如来说其因;


    大沙门 注 如实,


    亦说彼还灭。’


    四神足 注 ,四念住 注 ……”


    (第二片金贝叶)“‘诸法从因起,


    如来说其因;


    大沙门如实,


    亦说彼还灭。’


    世尊 注 应供 注 正等正觉,智慧与修行兼备的善逝 注 ……”


    虽然史籍佛教经典说:奔赴九地传布佛教的两位长老须那迦、郁多罗到达苏伐那蒲米(金地)传教。而人们却不是“心悦诚服”地相信这种说法。但两片貌甘金贝叶所证实的是……


    “金贝叶上的文字是锡兰派巴利藏经。因此证实摩哂陀长老建立的锡兰僧团与须那迦长老、郁多罗长老所建立的苏伐那蒲米(缅甸)僧团是一脉相承的。”


    两片金贝叶这样证实了,人们才“心悦诚服”地相信:原来缅甸很早以前就“真的”有了佛教啊!


    公元1910至1911年间还在茂扎发掘到碑文残片。该碑文也是巴利文。公元1926年又在茂扎得到了与上述金贝叶相同的一部有20片金贝叶的“金经文”, 金贝叶一面写有文字。


    金贝叶部分文字如下 注 :


    “成就!无明 注 缘行 注 。行缘识 注 。识缘名色 注 。名色缘六入 注 。……


    成就!四念住,四正勤 注 ,四神足……


    世尊啊,何谓十四佛智?念住,如来……


    八正道 注 ,


    四谛 注 ,


    离垢 注 法,


    应供(阿罗汉),善逝,我在此世为侍从。……”


    这些证据证实了缅甸南部(苏伐那蒲米)公元五六世纪时佛教(上座部教派)已广泛传播。进而证明公元前253年华氏城佛经结集后到缅甸传教的论点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是应该相信的。


    (二)


    所谓连续的历史就是王系不断,可以依次指出后嗣的历史。如佛历60年(公元前484年)摩诃丹婆瓦为王之后,后嗣子孙不断就是。


    佛历424年(公元前120年)悉梨罗阇王即位之后,由于插入了吃了鸡头的鄂达巴王,太公王系断嗣的历史或者说插入了鄂达巴王系的历史,就可称之为分段的历史。换句话说,王系完全断绝,与以前王系连续不上的历史就是分段的历史。


    虽然缅甸历史中记载了从太公、室利差呾罗王朝到贡榜王朝的136代君王的情况,但是缅甸古书中说</a>在这些君王之前还有过1393位君王。


    136代君王统治过的缅甸历史约2390年之久,一位君王统治的时间平均为18年。


    汉达瓦底(汉林)骠王800位,丹巴提巴骠王190位,麦克亚骠王160位,彬莱骠王97位,冈辛骠王30位,阿兰格巴骠王26位,育瓦部基骠王50位,莱盖骠王40位,合计共有1393位。若以每位平均在位18年计,就等于说缅甸历史约在28000年之前就开始了。


    所谓“缅甸始自太公”“太公阿毕罗阇王”等都是指在1393位骠王以后才出现的君王。缅甸古书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汉达瓦底骠 骠人始自上古。最早的江是伊洛瓦底江,最早的国家是汉达瓦底,在该国最早由骠人称王。最早称王的是雅堂嘎(雅汀嘎耶)骠王,其后是嘎德耶(卡德耶)骠王,再后是般陀瓦骠王。从雅堂嘎骠王开始共传800代骠王。


    据称在列乃索延尼在位时曾下过两次宝石之雨,第一次宝石没至腿肚子,第二次没至膝部。


    般陀瓦骠王在位时,王弟布雍敏体 注 曾七次微笑,天降七次宝石之雨,鄂当艾叫南军统帅前来观看。般陀瓦之王弟布雍敏体用他的神眼看到王嫂竟与犬类进行苟且之事,心情不快不再微笑,宝石之雨遂不再降。般陀瓦骠王以为因请外国人等前来观看,其弟不笑,致使天不再降宝石之雨,勃然大怒,下令立即斩首。侍奉王之左右的人们见大王竟冒犯了不应冒犯的人,慢慢地都离开了大王。神龙们想:王对他的亲弟弟这样有福气威力的人都能冒犯,对我们又会怎么样呢?也都挣脱着跑了。神龙门挣脱着跑掉的地方至今仍以那伽雍 注 为名。慢慢跑掉的地方人称为良越 注 。大王与城池被大地吞没。汉达瓦底毁。汉达瓦底之名源于拘楼孙佛前世鸳鸯王之地。


    列乃索延尼在位时拘楼孙佛在世。摩诃三末多王在位时此地名汉达瓦底;拘楼孙佛在世时称密思玛;拘那含佛在世时称汉达那伽耶;迦叶佛在世时称伽玛瓦底;吾等佛祖在世时称汉林玛靠;骠人称之为汉林。


    丹巴提巴骠 从汉达瓦底国变为罗陀那补罗苏那巴延达大国。最早在该国称王的是巴杜马山达都里耶王,最后在此为王的是羯罗浮王,从巴杜马山达都里耶王到羯罗浮王共有一百九十位君王。巴杜马山达王在位时天降三次宝石之雨;瓦卢那王在位时降两次宝石雨;瓦达巴王在位时降一次。羯罗浮王在位国将毁,王将凡没有家室的人选出组织在一起,把未来辟支迦佛陀和两位罗汉也组织了起来。王在游园时冒犯了佛陀前世忍辱法仙人。由于多次冒犯不该冒犯的人,王被大地吞没。城中降下刀剑之雨。人们分成三股,一股去若开定耶瓦底 ,一股去德宁达依,一股去土瓦,有着三种不同的命运。大王被大地吞没的地方至今称之为鄂因乖。人人看到的土丘今日称为当巴鲁。大王手下的底利山达大臣为仙人洗濯后离去。大地留下的印记有一处是曼答基里山,曼答基里意思就是鸡扒食的山;一处地名是梯莱加巨鸟,据说是巨鸟的窟;一处地名是狮子,据说是桥头;还有一处是当巴鲁。此四地同时形成,在毁灭之时将无德的人们带走,留下有德之人。罗陀那补罗苏那巴延达大国也随之毁灭。巴杜马山达都里耶王在位时称之为伊洛瓦底甘巴德那;瓦卢那王在位时称之为布兰达巴;拘楼孙佛在世时称为罗陀那补罗苏那巴延达;拘那含佛在世时称为伽玛瓦斯耶;迦叶佛在世时称为伊达答;吾等佛祖在世时称丹巴提巴;一象之主在位时称阿瓦;德多明帕耶在位时称罗陀那补罗阿瓦。


    麦克亚骠 天帝释怕王族断绝,遂为底利山达大臣变化出城镇村庄,在罗陀那补罗城东建玛格陀梨城。最初由底利山达大臣称王,最后是梭吴苏瓦为王。从底利山达到梭吴苏瓦共传一百六十代。嘉彬索延尼在位时长出四株百宝如意树。乐善好施之人走近该树,百宝树枝就会向他垂下;不行善施舍的人走近该树,树枝就会像象鼻一样向他敲打。因遵从道义玛格陀梨国存在了许久才毁亡。拘楼孙佛在世时称为玛格陀梨;拘那含佛在世时称为摩诃格梨;迦叶佛在世时称为麦克陀梨;乔答摩佛在世时称为麦克亚。该地是四位佛祖都曾度过一世的地方。


    彬莱骠 从玛格陀梨国又变为欧翔彬萨拉梨国。该国开国的是瓦那达伽录窦巴王。最后一位是瑟得达王。王系共传九十七代。达摩东达王以千包金钱寻找讲道之士亦未能寻得,遂将国家交给王后与大臣们,只身出走。天帝释感到自己的宝座班杜甘巴拉变硬,忙向人间观看,知道达摩东达王为寻找讲道之士只身出走,遂化身神魔向王说法,把他带回神国,再将他送回。王回国后降下两次银雨。中国国王也向王献上美女。天帝释送来六牙白飞象。王乘该飞象曾三次到过宇宙之墙。


    瑟得达王在位时大臣死就将其遗产没收,民众死也将其遗产没收。民众不满,天帝释曾三次来教训瑟得达王。王不接受,天帝释遂命守候大洋之神“把这个国家毁掉”。守候大洋之神带着巨浪与洪水来到。瑟得达王请求:别毁我的国家吧,我把女儿送给您。守候大洋之神说吾等怎能娶世人之女呢?你就听从天帝释的教诲吧!瑟得达王不从。于是,海水泛滥一片汪洋,国毁。瑟得达王死后堕入地狱。该国毁于洪水之时,无德之人被水漂走,只剩下有德之人。拘楼孙佛在世时称为那玛;拘那含佛在世时称为那玛巴塔伽;迦叶佛在世时称为殴达耶;乔答摩佛在世时称为欧翔彬萨拉梨;骠人称之为彬莱。


    冈辛骠 欧翔彬萨拉梨国毁,又成为冈辛国。最早是贝巴梨瓦那耶为王。最后为王的是达哈达王。共传三十代。达哈达王在位时查出年长者就把他们叫到宫前广场,命他们解开发束,用牛奶发酵后出现的清汁浇头,对他们进行侮辱。把所有人都作了印记。民众不满闹事,神向天帝释报告。派九十万大军到若开去,若开人在榜东达鲁沟中作法禳灾。使得中国人不敢靠近若开,皆死于缅甸与中国接壤之处。冈辛与乾陀罗国均毁。


    阿兰格巴骠 冈辛国毁,又成为阿兰格巴拘萨毗国。最初由乌达伽为王,最后一位是巴巴达王。共传二十六代。巴巴达王在位时有大臣九万,王杀了一万大臣将他们的遗产据为己有。其他八万大臣说,大王也会这样杀掉我们的,于是都反叛了。鄂威当妖魔毁掉了宫廷,此后二百年处于无人为王的状态。


    育瓦部基骠 二百年后阿萨伽为王。将二十六代君王仓廪中的金银施舍给民众。而仓廪七年又七月日夜不停地自然而然在增长。王说我当王已经当“烦”了,民众听到这话说“这位大王在位期间青年男女就像没有管他们的人一样那么恬静。不设税卡。”大王听到这种议论,兴奋地振臂。王一振臂,天降六次宝石之雨。神龙们也非常振奋,吐出了上等黄金。至今那种黄金还被称之为‘因基钦彬’。阿萨伽王在世五百年。从阿萨伽王至伽雅那王共传五十代。伽雅那王在位时,将内廷官员派往宫外,而将宫外官员引入内廷。命武将出任文官职位,叫文官担负武将责任。给富人以穷汉的地位,给豪富以一般殷富的地位。混乱不宁,案件蜂拥,无法控制。君王无道,大旱三年。苛捐杂税繁多,人们陷于穷困饥馑。因为王行</a>无道之事,天降大火。


    神魔将阿兰格巴拘萨毗毁掉。拘楼孙佛在世时称为阿答甘;拘那含佛在世时称为瓦耶迪巴;迦叶佛在世时称为哈鲁巴提;乔答摩佛在世时称为阿兰格巴拘萨毗;骠人称之为育瓦部基。


    莱盖骠 阿兰格巴拘萨毗毁,又变成布兰达巴国。开始由罗阇达摩为王,最后的王是杜答达耶,共传四十代。因君王无道,布兰达巴国断嗣。拘楼孙佛在世时称为瓦玛哈塔;拘那含佛在世时称为巴巴温达</a>;迦叶佛在世时称为巴巴垒达;乔答摩佛在世时称为布兰达巴;骠人称之为莱盖。


    太公骠 布兰达巴毁,成为定达耶国。……


    (三)


    在谈到缅甸历史之源时,令人想到从上古写起的《南岛之纲》等古书中提到的俗语:有人之口就可能讲出十肘尺长的藏青果。


    君王故事 按古书之说骠王并非少数几位,简直是数不胜数。且遍布各地。有的骠王与拘楼孙佛、拘那含佛同世……当时处于人寿为三四万年的时代,大王们却平均只有18岁,照此计,笔者实在难以算得与古书相符。我们又不能不在意地将这些看成“疯子的筐”。看到古书中详尽地记着的王的名讳、城镇名、正义与非正义之战、讲述得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今日仍存在的城镇名字的来源(如:麦克亚、彬莱)、君王的人数,“真是不可能不是这样的”。应该说即使这些没有历史价值,但肯定是些有价值的君王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种“演义性的历史”。


    其中有来自巴利藏《本生经</a>》(忍辱法本生)羯罗浮王的故事 注 来自《南岛史》的达摩东达王的故事等等,也可知道这些都带有“野史”或“口头历史”的性质。


    这些君王故事并非打算表现历史。我想讲君王故事是希望表现君王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表现遵法的善果与非法的罪恶。


    换句话说,这表示了“历史是从君王故事开始的”道理。君王故事在巴利文中称之为“罗阇偈陀”。佛教文学中明确地说偈陀有32种。在缅甸偈陀文学(故事文学)并不多。中天竺地区的印度有过很多偈陀文学。在缅甸君王故事(罗阇偈陀)就罕见了。这种情况之下见到极少的君王历史故事,不应说什么合乎情理啦不合情理啦,挑剔“骨头多啦屎多啦”之类,把它们完全排除。要用这种想法把这些君王的小故事保存下来。


    撰写《琉璃宫史》的“历史编写组”也承认在撰写太公史时,对照了一些“君王故事”。(《琉璃宫史》102节)


    罗阇温 比君王故事更加确切的王系情况称之为罗阇温。对罗阇温这个词,按“枝干蓓芽,王系长成,不可反常,即罗阇温”(《奈弥天堂》比釉诗)所说,它的含义就是:传承族系不断,用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统治的君王宗系。与英文的Dynasty的意义相同。“温(达)”这个巴利文的词义即宗系。 注


    但是,一个王系又一个王系连接不断不同王族宗系的情况也称为罗阇温,这与英文的Chronicle of kings的意义相同。


    在今日缅甸文中“罗阇温”这个词,已不仅仅是巴利文的原意“同一宗系的君王”,已按语言学的规律,进一步引申为历史(History)了。


    历史 缅甸文中历史这个词源</a>自巴利文的“三穆替” 注 。“三穆替”意即“值得记忆的事件”。也可认为是“法规法典”。


    作者把所记得和所知道的事情,不论是见过的听说过的,或者是尚未见过尚未听说过的写下来,这就应称为历史。与英文的History意义相同。


    传闻 传闻这个词源自巴利文的“听到”。这种或那种的话语就可以称作传闻。作者在写一部传闻或传说著作时,不会写成这是我从这儿或那儿听到的传闻(Rumour)来提高它的价值的,而是会写出这是佛祖或是天帝释的预言,来显示它的价值的。这与英文的Prophecy的意义相同。


    所谓“罗阇温”这个词语的范围 如果谈到“皇帝出巡”,就会有四军、五军、八军跟随其后;有三宫皇后跟随其后;有王子、王兄王弟、皇亲国戚跟随其后;有文武大臣跟随其后;有护卫侍从跟随其后;有13种勇士、14类臣子跟随其后;从事宗教、文学、文化、艺术的学者们、婆罗门与佛教僧侣们也会跟随其后。同样,“罗阇温”这个词语的范围也像“皇帝出巡”那样广泛。


    记载 所谓记载原意是置于屋中的石碑碑文。虽然是碑文,但“清清楚楚,刻于石</a>上,雨露霜雾,蛛网尘土,亦如王书,字母清晰,书写整齐,形体丰满,封存良好,保护妥善,铜板字帖”,正如《奈弥天堂》比釉诗所述那样,可能会遭到“雨露霜雾,蛛网尘土”,为了使它们能常年摆脱这些侵蚀,就修建房屋置于其中。因为像记载那样能牢固地长存就将一种文体也用此名相称。 注 缅历834年(公元1472年)千夫长信推纽的《南下卑谬》茂贡诗就是一首很有历史价值的茂贡诗。


    埃钦 注 等 有历史价值的文字有多首埃钦、历史达钦 注 、历史四言诗和其他历史诗歌等。


    碑文的价值 在写一部历史时,碑文的价值是处于第一位的。尽管它的文笔描述不一定是高超的,但一般来说从碑上文字可以看出事件原委与今日正确的读音。虽然只有古人才知道碑文的价值,但依据碑文撰写的历史却很少见。


    与碑文对照写成的第一部历史是《敦丁新史》,而第二就是《琉璃宫史》。


    关于碑文的价值问题,写《大史》注释的蒂森长老的话是很值得人们记下的。长老说:


    “碑文与历史相比,它是为本的。历史轻,碑文重。这与巴利文经注释一样的。因此如果历史所述与碑文不一致,那么就不应相信历史所述,而信赖碑文。”(见《大史注释》264页)


    江喜陀之父 要举碑文确切的例子可以写得很长,在这里就少举一点儿。古时说法是:江喜陀之母与变化成人形的龙子相爱产下了江喜陀。但在觉辛寺中得当比雍基莱韬碑文中有:


    “阿奴律陀王有一爱子梯莱辛克亚兰喜陀 注 ,有一爱孙瑞固施主 注 ,老王幸福长寿”这样一段话,可以使人肯定地相信江喜陀王之父是阿奴律陀王。


    加苏瓦王即位年代 在吴格拉《大史》中讲加苏瓦王即位年代为缅历581年(公元1219年),但色固镇开当基寺碑文中写缅历596年(公元1234年)即位,所以“596”是正确的。


    苏涅王 在吴格拉《大史》中写道:苏涅之所以能在蒲甘称王,是因为登克博之子兄弟三人为了报恩把蒲甘给了他,仅仅相当于一个食邑某个城镇的王侯而已……但普瓦绍寺碑文中写为“蒲甘国王”,可知苏涅与兄弟三王同时为王。


    阿丁克亚是长兄还是老二 许多部史书都写道:亚扎丁坚是老大,阿丁克亚老二,底哈都老三。但是阿丁克亚寺碑文中写道:敏塞侯阿丁克亚是长兄。所以可以肯定亚扎丁坚是老二,而阿丁克亚是老大。


    像这样通过查看碑文,发现历史“讹误”的地方有很多。


    江喜陀即位年份 在妙齐提碑文(亚扎古曼碑文)未被发现之前,包括《敦丁新史》、《琉璃宫史》等在内的各部史书都将江喜陀登基的年代说成是缅历425年(公元1063年)。用巴利文写成的《蒲甘君王宗系》中也写为:425年登基。


    但是妙齐提碑文中明确地记为:佛历1628年缅历446年(公元1084年)登基。


    三种碑文 我们说碑文可靠,但并不能认定每篇碑文都是可靠的。只有原刻的碑文是可靠的。而偶合刻写的、借机刻写的碑文则</a>不能说所有都是可靠的。


    在研究碑文时应该依据原文来研究。因为有时阅读碑文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读,就不能避免谬误了。


    《名史》 在碑文之后,第二位可靠的是茂贡诗和古埃钦诗。而古时所写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第二位可靠的。在古代所写历史史籍中,目前能见到的最古的缅甸史是《名史》。在《名史》里第80页写道:


    “在室利差呾罗有二十五位,在阿梨摩陀那有五十五位,在彬牙、阿瓦有十三位君王。这是古人常说的,也是史籍中有过的话。”从这一点可知:在缅历882年(公元1520年)信摩诃蒂拉温达写成《名史》之前缅甸史籍一直是属于佛陀史类的。


    《名史》实际上是中天竺史、锡兰史和缅甸史三者混在一起的内容非常广泛的书。


    缅甸史部分虽然写的不多,但写到明康第二还是令人满意的。


    想了解中天竺史、锡兰史可以去看《大史》《小史》,在那时《名史》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名史》将会像熟悉路线的向导一样,好好为你指路进入记号难以看懂,难以进入的迷宫之内。如果将它们比较着看,就会“肯定”地知道后来写成的《大史故事》是受惠于《名史》的。


    (四)


    《东吁史》 《东吁史》是缅历843年(公元1481年)明西都在位为王时至明基纽为王时著名的信年纳蒂坎基写的一部古老的史籍。在《经藏史》中写道:《东吁史》为一位无名氏所作。而在《辞源释疑》(一种伏地而生味苦的名为甘格拉的小植物的词条)中写有:“在东吁城信年纳蒂坎基写了《东吁史》”。在《词义精析》(发髻分类条)中也写道:“东吁有个很有名的信孟有、当纽和尚兄弟等人之徒羌宋僧王。该高僧的弟子信年纳蒂坎基写了《东吁史》”。


    《东吁史》是古时贡榜王朝中期一部罕见的书稿。


    当时撰写《辞源释疑》和《词义精析》的摩诃泽亚丁克亚想读《东吁史》,到处寻找,在妙瓦底侯处看到了这部书稿。但书稿并不是妙瓦底侯的。是妙瓦底侯从枢密大臣摩诃德马丁建(原为貌东僧王,后又还俗者)处借来的。摩诃泽亚丁克亚从妙瓦底侯处得到书稿后,亲自抄录了一份。抄成九行贝叶21张。后来在缅历1201年10月24日(公元1840年1月28日)瑞波王问起此书,到处查询在皇城南找到三册《东吁史》,一册是缅历1112年(公元1750年),一册是缅历1030年(公元1668年),另一册是1035年(公元1673年)抄写的。除了这三册外,加上原来已有的两册,共五册。将五册对照着,由甘遂寺大法师、给杜大达玛亚扎固如大法师用了19年时间进行校定。(甘遂寺在阿摩罗补罗皇城南侧桑格罗湖畔)


    目前我手中的版本是由塞耶博瓦勘校公元1924年(缅历1286年)东吁 代丹街给杜马底印刷厂出版的。


    《蒲甘旧史》 有一部约在缅历900年(公元1538年)时写成作者佚名的《蒲甘旧史》。从佛祖预言开始写了顶兑、太公、室利差呾罗的历史。写的不是“缅甸始于太公”,而是“缅甸始于室利差呾罗”,从建室利差呾罗,建室利差呾罗的国王竺多般、摩诃丹婆瓦、素拉丹婆瓦等写起。


    北御庙《历史纲要》 在缅历1023年(公元1661年)即位的卑明在位期间,因卑明的请求,北御庙法师写的一部历史。


    北御庙法师是卑明手下大臣奈谬瑙亚塔之子。


    一次,出家后又还俗的德都敏基带着大臣的仪仗来到庙中。与法师闲谈指着仪仗对法师说:法师如若还俗一定会得到这样的荣华富贵。


    法师反驳说:“这样的荣华富贵还抵不上吾僧如厕一次。如厕一次即可参得不乐禅许多,不是吗?”


    缅历1023年(公元1661年)卑明杀害了王兄王嫂后登基为王。缅历1023年4月26日(公元1661年7月11日)星期日王迎请获得衔号的法师们到宫中用斋并布道时,对高僧们说:“弟子并不想这样做。群臣将相、士官武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弟子说只有您为我们做主啦!正如俗话说:‘佛祖也拗不过众僧’那样,弟子只好登基为王了。”


    法师们都说:“谋求者无运不能成事,不谋者有命自然功成”。只有北御庙法师埃加达马林加亚说:“此事与僧等无关。大王兄弟二人谁是谁非到地下(地狱)再去争论吧!”


    《君王生辰八字天宫图始末》 人们都说《君王生辰八字天宫图始末》是明耶觉廷或达龙王在位时写的。有些人则说该书是曾预言称号为“底里杜达玛亚扎(摩诃)迪勃底”的达龙王终年64岁,在缅历1011年6月10日(公元1649年8月6日)某时某刻将驾崩的婆罗门阿扎固如所著。


    吴格拉的身世 汉达瓦底白象之主在位时征服了孟养之后,将孟养土司色隆基之孙、色隆艾之子色茂坎留在阶前,命其侍奉左右。 注


    缅历925年(公元1563年)出征阿瑜陀耶时,色茂坎乘象打了胜仗,遂获仰马都耶衔,食邑瓦格鲁城。


    后又随摩诃乌巴亚扎出征清迈,在清迈乘象出战再胜,又得了南达梅衔。


    当摩诃(乌巴)亚扎即位为王后,再次乘象立下战功,获丁克亚衔,食邑德娄城。(五塔施主在位时)


    德娄侯丁克亚之子高拉被五塔施主任命为精锐队统带和王子明耶觉苏瓦宋的内侍管家。


    后来这位精锐队统带内侍管家在阿瓦良渊王在位时,获拘道仰达梅衔,食邑色雷城。缅历966年(公元1604年)在孟乃乘象出战得胜,遂奉命侍候太子左右。后太子即位为王,任命其为王后阿杜拉山达黛维的内侍,并赐带三层榕叶状金片的红伞及权杖,在朝中处一品高阶。(阿瑙白龙王在位时)


    该内侍色雷侯拘道仰达梅的夫人是彭世洛土司之女苏蓬希。后生有一女名辛山瓦底。


    辛山瓦底与内谬觉廷婚配,内谬觉廷死,又由王后阿杜拉山达黛维做主与巴亚觉廷之子谬达侯蒙瑙盾卫统带觉廷成婚。 注 婚后生子西城统带京都骑兵统带吴山尼,生女玛尼奥加。


    该玛尼奥加与辛盖富绅德瓦结合,生下吴格拉。


    吴格拉生于阿瓦,吴格拉长大成人之时是良渊王朝后期。


    当缅历1060年(公元1698年)色内王在位时佛教内部出现了“偏袒派、被覆派”之争。正如俗话说:“人们常说要出现了,要出现了,直到后来才知道。”在这对立争斗颇多的年代,出现了“干什么好呢?”的一种想法。


    在那个销毁诸多短文著作,僧人之间俗士之间相互诋毁争斗的“动乱”年代,“把所能得到的长短大小史册古籍作为基础,写一部连绵不断的历史岂不很好。”的新想法敦促着吴格拉写成了“大史”。


    一次,“缅历1073年2月8日(公元1711年4月13日)木曜日,良西大法师欧德马德卡拟驱逐在新仲以东挂塔的赖威觉都底西瓦叶法师、东育瓦法师固那底林加亚长老等僧人,率僧众前往驱赶。底西瓦叶等只好移居曼基新德。底西瓦叶等的寺院、贝叶经文包括僧侣用法器等皆被毁。并前往新德追赶殴打底西瓦叶等。正要殴打时,国王下旨阻止说打他们不合适,僧人们才不再追赶,返回。” 注


    从这个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教内部的争斗很多,是可能造成经典被毁的危险苗头。


    为了能看清经典记载流失被毁的情况,听听当比拉大法师(缅历940—1013年,公元1578—1651年)的叹息声吧!


    他说:“吾等年轻僧侣看的经书现在大多都看不到了”(明耶登克都与觉昂山塔问答)


    社会上也是“攻斗争战,敌患当前;东奔西逃,亲朋离散,国内事端”,有诸多困难。


    在这种令人心绪不宁的时刻收集了可能得到的材料写成的吴格拉《大史》之中就有了许多“大杂烩”,出现不少错误,有些与佛经等不一致的情况。


    (五)


    《琉璃宫史》 在这种形势下波道帕耶在位期间考古的工作表现出历史的“标准典范”。


    当时有两位人士主导考古工作。一位是顿丁大臣摩诃西都,另一位是德班内廷大臣亚扎巴拉觉廷。


    顿丁大臣摩诃西都承诺“虽然古代学者写有一些史书,但有很多与碑铭、历史不符的地方,铭记吾王(波道帕耶)的希望与鼓励,用碑铭、史籍、埃钦、茂贡等进行核校,写一部简史”,写成了《顿丁新史》。


    可以说吴格拉《大史》是“Thesis” 注 ,而《顿丁新史》是“Anti-Thesis” 注 。


    但尚未能成为“Syn-Thesis” 注 ,而能达到这个地步的历史就是《琉璃宫史》。


    到撰写《琉璃宫史》时,《顿丁新史》常常被批判,成了“一部被批判的历史”。


    此后到巴基道王在位时,从缅历1191年3月1日(公元1829年5月11日)开始至1193年(公元1831年)在琉璃宫侧殿,由下列“历史写作组人士”一起校订修改才出现了这部“大王统史”。因为是在琉璃宫内撰写的这部史书,故名为《琉璃宫史》。


    (1) 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


    (2) 道加彬大法师


    [核对检查新史中所涉及的碑铭、君王本纪、比釉诗、埃钦、古籍等,并负责《琉璃宫史》自始至终的行文工作]


    (3) 谘政大臣摩诃达马丁坚


    [核查分析新史中所述与真实证、证据、所见、所闻、所遇进行比照,作为以上两位大法师的“顾问”]


    (4) 大骑兵统领吴耀


    (5) 内廷府传旨官吴前


    [与古埃钦诗十二篇、古史</a>籍九篇、斗争史五篇、旧蒲甘史、新蒲甘史等进行对比,说出新史中是否包括了那些内容,参加行文工作]


    (6) 大侍史吴漂


    [与吴耀、吴前任务同。当查到良渊王朝第十代王的历史时,奉命出使孟加拉(任务遂中断)]


    (7) 负责灌顶加冕礼的婆罗门学者亚扎德瓦


    (8) 负责灌顶加冕礼的婆罗门学者古木德亚


    [提供用孟加拉字母或天成体字母写成的梵文经典中皇帝加冕、供奉神灵的情况,写出瑞南觉欣建宫记与建宫碑文中的内容]


    (9) 内廷府传旨官吴越


    (10) 大侍史吴鲁基


    (11) 侍史吴昂达


    [将书稿集中后去掉错别字等,读书稿给两位内廷大臣听]


    (12) 内廷大臣曹侯


    (13) 内廷大臣兼平民大臣辛古侯


    [对书稿进行最后校订,边写边与法师们核对,并提出建议]


    由这样一个具有庞大豪华阵容的“历史委员会”勘校撰写的《琉璃宫史》,它的价值该是多么巨大啊!


    但是读这部历史的人们,一定要对历史的特性“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人们常说:“没有夸张不成历史”,这样就会对法师们俗家学者们撰写出来的《琉璃宫史》心情平稳地无所抱怨了。


    这部《琉璃宫史》虽然以前就印刷出版过,但断句、排版等都不很规范。


    这次重版时由经验丰富的吴丁新先生亲自校订,比以前规范多了。


    在这重版的时刻,文学界人士学者们应对满怀善意的书稿主人吴拉貌与杜宓宓表示特殊的谢意。


    可以想象书稿主人没有去印那种很容易印成的书籍,而是下本钱印这部巨著,一定会感到负担沉重的。但是书稿主人的善意正如俗语所说“耕得宽不如耕得深好”那样,学者们都应予以支持。


    印行一部大部头好书,对于书稿主人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出一部好书就得找个好出版社。而出版社又往往以稿件“庞杂”,或以作者“挑剔”,或以校对说“问题太多”为由拒绝接受稿件。


    而现在付印《琉璃宫史》时,原稿是多么乱,改动的地方是多么多,只有见过《琉璃宫史》旧稿的人才清楚。


    这部《琉璃宫史》第一卷让吴丁新先生整理勘校得这么规范清楚,由曼德勒妙佐出版社于缅历1325年(公元1963年)印刷出版过。


    仰光卑基曼岱出版社按照吴丁新先生的勘校稿,改正了某些印刷错误,缅历1329年(公元1967年)又将上述版本再次重版。


    三吞


    1967年8月24日


    * * *


    [1] 本篇系1967年《琉璃宫史》重版时,所载学者吴三吞写的序言。


    [2] 两片贝叶上的巴利文请教了北京大学</a>外国语</a>学院梵文巴利文教授段晴后译成。文为“法身偈”,即“缘起偈”。


    [3] 指佛教僧侣。


    [4] 佛教名词。四神足又称之为四如意足,即所谓欲神足、念神足、精进神足、慧神足,神通赖以产生的四种凭借或基础。


    [5] 佛教名词。四念住又称之为四念处</a>,意为以智观境。大小乘有不同释意。大乘四念住是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小乘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


    [6] 佛教名词。世尊 佛的尊号,以佛具有万德世所尊重之故称之。


    [7] 佛教名词。应供 诸佛的十个名号之一,意即断一切之恶 应受人天之供养者。


    [8] 佛教名词。善逝 诸佛的十个名号之一,意即好去者。


    [9] 贝叶上的巴利文请教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梵文巴利文教授段晴后译成。


    [10] 佛教名词。无明 亦名“痴”、“惑”、“愚痴”、“愚惑”,为三毒之一。


    [11] 佛教名词。行 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活动。


    [12] 佛教名词。识 指了解鉴</a>别认识。有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3] 佛教名词。名色 指精神与物质。


    [14] 佛教名词。六入 即六处。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


    [15] 佛教名词。四正勤 意为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


    [16] 佛教名词。八正道 即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通往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与道路。


    [17] 佛教名词。四谛 意为四项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8] 佛教用语。离垢 意即脱离烦恼。


    [19] 意为:笑王。


    [20] 意即:神龙挣脱跑掉。


    [21] 意即:慢慢跑掉。


    [22] 该故事是本生经第313号故事,故事详细内容可参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


    [23] 缅文“历史”一词的音译是“罗阇温”,源自巴利文的“罗阇(即:君王)温达(即:宗系)”。


    [24] 缅文“历史”另一种写法音为Thamain,据认为源自巴利文Sammuti。


    [25] 缅文“记载”音译是“茂贡”,所以该诗体译作“茂贡诗”或“纪事诗”。


    [26] 埃钦是一种诗体,意即摇篮歌。


    [27] 达钦也是一种诗体,意即雅歌。


    [28] 梯莱辛、克亚兰喜陀是江喜陀王的两个称号。


    [29] 瑞固施主是阿朗悉都王的一个称号。


    [30] 参见《琉璃宫史》正文第三卷(278)节。但《琉璃宫史》中写为色隆基、色隆艾和色包坎。


    [31] 此处与《琉璃宫史》正文也有不同。可参见第三卷(278)节。《琉璃宫史》中写为:“即谬达侯之子蒙瑙盾卫统带觉都”。


    [32] 此段记述见《琉璃宫史》第三卷(317)节。


    [33] 原文用了这个英文词,意即:命题或论点。


    [34] 原文用了这个英文词,意即:反命题或反论点。


    [35] 原文用了这个英文词,意即:共同的命题或共同的论点。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