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吉祥薄伽梵说
这个身体称作领域,
通晓这个领域的人,
阿周那啊!智者们
称之为知领域者。(1)
注:“领域”( )指身体。“知领域者”( )指通晓身体的人,也指“自我”(ātman)。《白骡奥义书》(6.16)和《弥勒奥义书》(2.5)中已用“知领域者”指称“自我”。有些抄本在这颂前面增加有一颂:
阿周那说
黑天啊!原质和原人,
领域和知领域者,
知识和知识对象,
我想要知道这一切。
阿周那啊,要知道我是
一切领域中的知领域者,
领域和知领域者的知识,
我认为才是真正的知识。(2)
请听我扼要地告诉你,
什么是领域?它像什么?
怎样变化?又从何而来?
它是什么?有什么能力?(3)
注:这颂中,前面的“它”指“领域”,后面的“它”指“知领域者”。
仙人们已经反复诵唱,
在各种各样的颂诗中,
在有推理和结论的
梵经许多词句中。(4)
注:《梵经》(Brahmasūtra)是最早系统阐释奥义书哲学的著作,作者据传是跋达罗衍那(Bādarāyana),但年代不详。
五大和我慢,
智慧和未显,
十种感官一种心,
五种感官对象。(5)
注:“五大”(mahābhūta)是地、水、火、风和空。“我慢”( )是自我感觉或自我意识。智慧(buddhi,“觉”)是智力。“未显”(avyakta)是处于原始状态的原质。十种感官是五种感觉器官和五种行动器官,参阅第三章第6颂注。心是思想。五种感官对象是色、声、香、味和触。这些都是原质的产物,再加上原人,便是数论所谓的“二十五谛”。
愿望、憎恨和苦乐,
聚合、意识和坚定,
关于领域及其变化,
这些是简要的说明。(6)
不骄傲,不欺诈,
戒杀,宽容,正直,
纯洁,尊敬老师,
坚定,控制自己。(7)
摒弃感官对象,
绝不妄自尊大,
看清生老病死
这些痛苦缺陷。(8)
对妻儿和家庭,
不迷恋,不执著,
称心或者不称心,
永远平等看待。(9)
专心修习瑜伽,
坚定地崇拜我,
喜欢独自隐居,
厌弃嘈杂人群。(10)
追求自我知识,
洞悉真知含义,
这被称作知识,
此外皆是无知。(11)
注:“自我知识”是以自我为知识对象。
我将告诉你知识对象,
知道了它,就尝到甘露,
它是无始、至高的梵,
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12)
注:“梵”是世界本原,也是至高的自我。
到处有它的手和脚,
到处有它的头和脸,
到处有它的眼和耳,
居于世界,包罗一切。(13)
注:这颂与《白骡奥义书》(3.16)中对“原人”的描述相似:
手足遍及一切,眼、头和脸遍及一切,
耳朵遍及一切,他在世界上覆盖一切。
它似乎具备感官功能,
却又没有任何感官,
不执著,又支持一切,
无性质,又感受性质。(14)
注:《白骡奥义书》(3.18)中提到它“似乎具有一切感官性质,而实际上摒弃一切感官”。
它在众生内外,
在远处,也在近处,
不运动,又运动,
微妙而不可知。(15)
注:这颂与《自在奥义书》(8)中对“自我”的描述相似:
他既动又不动,既遥远又邻近,
既在一切之中,又在一切之外。
它不可区分,又仿佛
在众生中可以区分;
而作为众生支持者,
它既吞噬,又创造。(16)
注:《白骡奥义书》(6.4)中提到它“看来不可分,却又呈现一切现象”。
它是光明之中的光,
被称作超越黑暗者,
它居于一切人心中,
是知识、对象和目的。(17)
注:“光明中的光”,“超越黑暗者”,“居于一切人心中”,这些均源自奥义书中对自我或梵的描述。
领域、知识和对象,
以上作了扼要说明,
虔信我的人知道后,
就能进入我的存在。(18)
注:梵的这些状态也就是黑天的状态。
你要知道原</a>质和原人,
这两者都没有起始,
你要知道变化和性质,
它们都产生于原质。(19)
效果、手段和行动者,
原质被说成是原因;
痛苦和快乐的感受者,
原人被说成是原因。(20)
注:“原人”指自我或至高存在。
原人居于原质中,
感受原质产生的性质,
而对性质的执著,
是善生和恶生的原因。(21)
至高原人居于身体中,
是监督者和批准者,
是支持者和感受者,
至高自我和大自在者。(22)
谁能这样懂得
原人、原质和性质,
无论怎样活动,
他也不会再出生。(23)
有人自己通过沉思,
在自身中看到自我,
有人通过数论瑜伽,
有人通过行动瑜伽。(24)
有些人即使不懂这些,
听了别人的话后崇拜,
他们坚信听来的话,
也能够超越死亡。(25)
无论什么动物和不动物,
你要知道,它们的产生,
婆罗多族雄牛啊!都源自
领域和知领域者的结合。(26)
注:“领域和知领域者的结合”也就是原质和自我的结合。
谁能看到至高自在者
平等地居于万物中,
万物毁灭而它不毁灭,
这才是真正的有见识。(27)
谁能看到自在者
平等地遍及一切,
自己不能伤害自我,
他就达到至高归宿。(28)
谁能看到一切行动,
都是原质的作为,
自我不是行动者,
这是真正有见识。(29)
看到各种生物,
全都立足于一,
由此延伸扩展,
他就达到了梵。(30)
注:“立足于一”是立足于梵或黑天,也就是个体自我与至高自我同一。
至高自我永恒不灭,
没有起始,没有性质,
即使它居于身体中,
也不行动,不受污染。(31)
正像遍布一切的空,
微妙而不受污染,
居于一切身体的自我,
也不受任何污染。(32)
正像一个太阳,
照亮整个世界,
这个领域之主,
照亮整个领域。(33)
注:“领域之主”是自我。
凡是用智慧之眼看清
领域和知领域者的区别,
懂得摆脱众生原质束缚,
他们就会走向至高者。(34)
注:本章章名为《领域和知领域者区别瑜伽》( )。黑天讲述原质和自我的区别,指出真正的知识是以自我为知识对象。梵、原人或黑天是至高的自我。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罗多》中
《毗湿摩篇》第三十五章(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