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3个月前 作者: 阿德勒
    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人格发展不是僵硬的机械决定论,而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教育和改善孩子的人格,才有可能观察到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发展状况。


    儿童的对抗行为


    个体的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个体人格的所有表达之间都是相互吻合、前后一致的。并且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不会在时间上出现突然的跳跃。人们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总是和以前的性格一脉相承。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由经验和遗传来决定的。当然也不是说,未来与过去毫无联系。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个人,虽然我们本来就不清楚所谓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发挥出了我们的能力与天赋,我们依然不清楚我们身体里蕴藏的所有潜能。


    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人格发展不是僵硬的机械决定论,而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我们才有可能教育和改善孩子的人格,才有可能观察到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发展状况。当孩子进入新环境之中,他隐藏的性格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可以直接对某个孩子进行测试,将他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然后根据他的表现观察他们的人格发展水平。这个孩子在新环境中的行为肯定符合他以往的性格特点,于是,我们就能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的他们的性格。


    就孩子的情况而言,通常是在转变期——孩子开始学校生活或者家庭环境突然发生变故时,我们最有可能发现他的性格。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就像一张相机底片被放进冲洗液一样呈现出清晰的图像。


    我们曾经近距离地观察一个被收养的孩子。他性情暴躁,行为令人难以琢磨,桀骜不驯,难以管教。我们问他一些问题时,他没有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做出敏锐的回答,而是自言自语,说一些和问题毫不相关的话。在了解这个孩子的整体情况之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这个孩子已经和他的养父母相处了好几个月了,但他对他们依然怀有敌意,他不喜欢这个家庭环境。


    这是我们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男孩的养父母对此先是摇头,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很好。事实上,以前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好过。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素。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我们想要矫正孩子的性格缺陷,对此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软硬兼施,都没有收到什么成效。”由此可知,仅仅善待孩子是不够的。虽然有很多孩子会对父母的善意有所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改变。孩子们相信他们当前的处境并不会因为这一点善意而有所改变,一旦这种善待消失,他们就会回到以前的行为中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关键是要理解孩子的所知所想,父母对他们一厢情愿的理解并不重要。我们告诉这对养父母,孩子在这里并没有感受到幸福。对于孩子的感觉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期间肯定发生过什么,才导致孩子对他们的憎恨。我们对这对父母说,如果他们不能改变孩子的这种想法与感受并赢得他的爱,那么这个孩子将转交给别人抚养,因为在孩子眼中他是被囚禁了,对此他肯定会做出反抗。


    后来,我们听说这个男孩性格变得更加暴躁,俨然变成了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跟他交流,那么他的情况会得到改善。但这还不够,因为孩子还没有弄清这种情况的根源。随着我们深入考察,我们搞清楚了其中的原因。这个孩子是和养父母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的,他认为养父母比起他更加关爱自己的孩子。这不是孩子脾气暴躁的根本原因,这个孩子不再愿意留在养父母家,因此,任何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和目的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从他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出发,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非常聪明的,我们可以排除任何智力障碍的问题。一段时间以后,这对养父母也意识到,如果他们无法改变这个孩子的想法与行为,他们只能将他交由别人来抚养。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惩罚手段,那么,这将成为他继续反抗的理由。这种惩罚强化了他的这种感觉,即他的反抗是正确的。我们的观点具有合理的根据。从我们的角度看,孩子的错误行为是他与所处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他从未接受过教育来应对新环境的真实反映。尽管孩子所犯的错误是幼稚的,但我们也无须吃惊,因为这种幼稚也时常出现在成年人身上。


    孩子微行为中的信号


    几乎还没有人深入研究过人的手势、姿势和其他不明显的身体语言。教师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将孩子的各种表达归结为一种图式,以此来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必须记住,在不同环境,同一种表现形式的意义并不相同,两个孩子做同一件事,其意义也并不一样。此外,尽管问题儿童的行为差错都源于同一心理问题,其表现形式却是因人而异的。原因很简单,达到一个目的可以有很多种途径。


    我们不能站在通识的角度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一个孩子如果行为出现了偏差,那往往是因为他为自己设置了错误的目标。以错误目标为指向的行为无疑也是错误的。人性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尽管真理只有一个,但人犯错误的机会和可能却数不胜数。


    孩子的有些表现未曾被人们注意到,但这些表现却有其独特的意义,例如,孩子的睡姿。这里我们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15岁的男孩经常做这样一个梦:当时的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死了,他的鬼魂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赋予他一个神圣的权利,命令他组织一支军队向俄罗斯进军。晚上我们进入他的房间观察他的睡姿,俨然一副拿破仑指挥千军万马的模样。第二天白天,我们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形体姿势和晚上的睡姿很相似。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幻想与现实之间是存在很大联系的。我们引导他谈话,试图使他相信皇帝还活着,他却不愿意相信。后来他告诉我们,他在咖啡厅做服务生的时候,总是有人嘲笑他身材矮小。当我们问他谁和他的走路姿势相像时,他思考了一会儿说:“我的教师,麦尔先生。”这一回答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只要把这个麦尔先生想象成拿破仑,最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男孩和我们说,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他非常喜欢麦尔先生,私下里也会模仿他的一言一行。总而言之,这个男孩的全部生活模式都集中在他的睡姿里了。


    对新环境的不适


    一个新环境能够测试出孩子对新生活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孩子准备充分,他就会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环境。如果他的准备不够充分,那么在新环境中他就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情绪会让他产生能力不足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使孩子对环境做出的反应不是客观准确的,即这种反应与环境对他的要求格格不入。换句话说,孩子不适应学校这一新环境,不能全部归因于学校教育的失败,还有可能是孩子没有得到充分的准备教育。


    我们之所以必须考察新环境,并不是说新环境让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而是它将孩子对新环境准备的欠缺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孩子每到一个新环境都在接受着对孩子准备工作的测试。


    结合上面的情况,我们这里再讨论一下“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引起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何时出现的?如果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们,孩子在入学之前表现得一直很好,那么我们得到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也就是说,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如果母亲说“孩子在过去三年里表现一直不好”,那么,这个结论就是不成立的,我们应该结合三年前孩子的处境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孩子丧失自信具体表现就是他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孩子在第一次遭受失败与挫折时,没能引起别人的重视,这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个灾难。我们要了解,孩子是否经常会因为成绩不好而遭受惩罚,孩子糟糕的成绩和对他的惩罚对他追求优越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孩子也许会因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尤其当父母习惯性地对他说“你将一事无成”或者“你长大肯定会进监狱”之类恶意评价的话。


    有些孩子遭遇失败会愈挫愈勇,而有些孩子在经历失败后就一蹶不振。这些对自己和未来都不抱期待的孩子应该得到我们的鼓励,对待他们要宽容善良。


    贸然地向儿童解释性方面的问题,会使孩子陷入困惑。家中其他兄弟姐妹的优异表现也会妨碍孩子的努力和奋斗。


    问题二:孩子在问题出现之前,是否出现了一些反应特殊的心理或者生理缺陷的特点?也就是说,孩子对环境准备的缺失在环境变化之前是否有过一些迹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家长那里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孩子没有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这就意味着他的母亲总是替他整理好一切。“孩子总是表现得胆小内向”,这说明他非常依恋家庭。如果一个孩子被形容为孱弱,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他生来就有器官缺陷,孩子会因为身体虚弱就得到更多宠爱,也可能因为长相丑陋而被人忽视。这个问题也涉及孩子可能有轻微智障。孩子也许是因为自身身体发展缓慢,以至于被人怀疑身体发育是否正常。即使这个孩子的情况在将来有所改善,他依然会感到被过分宠爱或保护的限制。这一感觉加重了他适应新环境的难度。如果这个孩子表现得特别胆小和粗心,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是想借此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


    如果孩子的行为举止表现得很笨拙,那么教师就应该了解孩子是否左撇子,如果孩子的笨拙表现得极为突出,那么教师就有必要了解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是否有清醒的认知。那些在女性环境中成长的男孩,他们不喜欢和男孩一起玩,并且经常被视为女孩,他们也因此遭到同伴们的嘲笑。他们已经习惯了女性的角色,并在以后会经历相当激烈的内心冲突。这类孩子并不清楚男女身体组织的差异,他们相信性别是可以改变的。不过,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的身体构造是不可改变的,作为对这一遗憾的补偿,他们会在服饰装扮和言行举止上反应异性心理倾向。


    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


    有些女孩厌恶女性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她们认为这些工作没有任何价值,这的确是我们的文明中存在的一个基本错误。男性拥有女性没有的某些职业特权,这种传统延续至今。我们的文明明显倾向于男性,它承认男性优越论。


    男孩的出生往往比女孩更让家人感到兴奋,这一观点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有不利影响的。女孩用不了多久就会受到自卑感的刺痛,而男孩则在过高的期望下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女孩的成长会受到诸多限制,但是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对女孩的限制已经不算明显。但在社会关系方面,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的状态。


    孩子的心理有时能够折射出人类的整体精神。接受女性角色也就意味着要承受许多艰难困苦,所以也因此经常招致反抗。这种反抗经常表现为桀骜不驯、顽固倔强、懒散怠倦,这些都和她们追求优越感的心理有关。当女孩出现这种迹象时,教师就有必要了解她是否对自己的性别感到不满。


    这种对自身性别不满的想法会扩张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生活也因此变成一种负担。我们有时会听到孩子说想要搬到一个没有性别差异的星球上生活。这种想法可能会导致孩子荒谬的行动,她们可能会变得冷漠、走向犯罪,甚至自杀。如果我们对此采取惩罚手段,只会加强孩子在性别差异上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幸的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得体地让孩子了解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使她们懂得女孩和男孩同样宝贵。


    关于女性不能做出非凡卓著的成就的论断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引导教育女孩去做业绩卓著的事业。男人总是把需要缝补的袜子放到女人手里,并试图让女人相信这才是她们的本职工作。虽然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直到今天,我们给女孩所提供的教育和准备工作中,也未曾体现出我们对她们做出卓越成就有着异常的期待。


    一方面,我们不仅没有帮助女孩,甚至阻碍她们为做出非凡成就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还批评她们成就低微。这是一种短视,是没有看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所致的。


    要改变现状并不容易,因为不止父亲们认为男性持有性别特权是合理的,母亲对此也觉得理所当然。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女孩说,男性的权威是正确的。男孩可以要求女孩服从于他们,女孩也应该服从。女孩长大以后,她们会形成憎恨男性权威和男性优越的观念。如果这种憎恨过于强烈,她们就会拒绝接受自己的性别,并且尽可能地去模仿男性。


    在个体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之为“对男性的抗议”。男孩女孩的性别特征方面出现问题会使他们怀疑自己的性别,如果他们存在身体畸形或者身体发育不良等症状,这会使他们成人以后依据解剖学上的男女体质特征来怀疑自己的性别(女孩身上出现男性特征,男孩身上出现女性特征)。这种怀疑和他们体质虚弱密不可分。一个男性,如果身体构造稚嫩、发育迟缓,要比女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男性身上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会被认为具有女性特征。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个男人看起来更像一个小男孩。一个身体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男人会感到痛苦,因为我们所处的文明当中,社会的理想男性形象就是身材魁梧、威武雄壮、超越女性的。同样的,一个发育不全或者长相丑陋的女孩也经常会厌恶面对生活的问题,因为社会普遍将女性的美丽看得过于重要。


    人的性情、脾气和情感一般被视为第三性征。人们通常会觉得男孩生性太敏感会显得女孩子气,而女孩的自信坚强又被认为太男孩子气。这些性格特征并非他们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在环境中习得的。拥有异性性格特征的人回忆称,他们在童年的时候就是如此,他们成人后也承认自己童年时就古怪、另类,行为举止和女孩(或男孩)无异。后来,他们按照自己对各自不同的性别理解成长起来。


    通常,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孩子对性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推测,至少有90%的孩子在父母或教师向他们解释性方面的知识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了。


    对于性知识,并不存在硬性的规则,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孩子对这种解释的接受和相信程度,这种解释对孩子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也无从得知。一旦孩子问及这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给他做出解释之前,还应该充分考虑孩子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太提倡过早地跟孩子解释这类问题,尽管早一点解释不一定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问卷中还有一些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即收养和过继的孩子。这类孩子把自己得到善待当作理所当然,把在家庭中受到的一切严苛地对待都归咎为自己独特的处境。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会将自己依恋的情感转移到父亲身上。当一段时间过后,他的父亲再婚时,他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很抗拒和新母亲友好相处。


    有趣的是,有些孩子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当作继父继母,这种态度里包含着他们对父母的抱怨和批评。在许多神话故事中,继父继母都被描述为刻薄歹毒的形象,这也使继父继母声名狼藉。


    顺便说一下,神话故事并不是儿童的最佳读物。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禁止孩子阅读这类书籍,因为从这些故事里孩子能了解关于人性的东西。不过,我们应该在故事中附上评论,禁止他们阅读那些描写暴力和歪曲幻想的故事。


    人们有时会运用那些描写残忍的故事,以此来让那些性情温柔的孩子变得粗狂坚韧。这又是一个源自英雄崇拜的错误做法。许多男孩都觉得同情是缺乏男子气概的感情,温柔的情感遭到嘲笑是很令人费解的。如果温柔的情感能够得到合理利用,那么这种感情无疑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每一种情感都有可能被误用。


    私生子的处境尤为艰难。那种女人和孩子本该承受这种负担,而男人则逍遥自在的说法并不公平。孩子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人们如何努力地去帮助这个孩子,他们的痛苦都不可避免,因为他们会根据环境和常识判断,他们的境遇并不正常。


    私生子总是遭受同伴的嘲笑,国家的法律也使他们处境艰难,法律的约束为他们烙上私生子的印记。因为他们身份的敏感,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吵,并对周围世界形成一种敌视的态度,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语言,称呼他们的都是一些丑陋、侮辱性和鄙视的字眼。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问题儿童和罪犯之中有很多都是私生子。孤儿和私生子的反社会倾向不是天生和遗传的,而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