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译本导言:追寻意义的诞生

3个月前 作者: 庞蒂
    【德】伯恩哈特·瓦登菲尔斯


    梅洛-庞蒂被认为是法国最重要的现象学家。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开创的这一思想方向在法国的确立,而且,还通过与萨特合办《现代》杂志深刻地影响了二战后法国的公共领域。


    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广播稿写作于1948年。其时,梅洛-庞蒂已出版了他早期两部大作《行为的结构》与《知觉现象学》,并已通过《人道主义与恐怖》及《意义与非意义》两部书在政治领域赢得了高度而广泛的关注。


    梅洛-庞蒂绝大部分作品都已有了德译本,而且这些译作获得了所有那些从当今法兰西思想中获取灵感的人们的关注和肯定。这些如今首次翻译为德语出版的广播稿性质独特,它们散发着一股新鲜的气息,这气息即使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依然魅力超凡。梅洛-庞蒂用简明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其思想之要旨。讲稿中,梅洛-庞蒂选择的出发点是生活世界与科学的对立——正如我们在胡塞尔《危机》一书中所了解到的。不过这一选择并不妨碍梅洛-庞蒂诉诸科学中的最新进展,来论证一种已经和笛卡尔与伏尔泰的古典时代迥然不同的思想方式。广播稿中并无任何对科学的敌视。所有的论战都让位给了对一个未完成的世界惊人而又惑人的好奇心(Neugierde),这未完成的世界期待着我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在这种意义上,梅洛-庞蒂一步步地展开了最基本的课题,比如空间、感性事物、动物性以及人的世界(Menschenwelt)。通过援引动物、孩子、原始人及疯人的反常经验,梅洛-庞蒂炸开了人性的常规状态:对活生生的经验的思考不能少了对陌生者的多重经验。梅洛-庞蒂特别强调和突出知觉和艺术之间以及美觉和美学之间的交织互联。这一点尤其涉及世界在画作中的色彩转化,也涉及电影中声音和言语的交替、融合以及那游走在沉默边缘的诗性语言。讲演以古典世界和现代世界的对比结尾、以古典式的完满和现代充满缺漏和断裂的思想尝试之间的对比——正如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作者中所展现出来的那样——结尾。作为战后的作者,梅洛-庞蒂坚决地和来自各方面的复辟威胁作斗争,他将此复辟斥作为虚伪可笑的小丑行径。


    具体的描述是遵循知觉这条主线索,并通过援引从马拉美和普鲁斯特、经克洛岱尔(1)和洛特雷阿蒙(2)、到蓬热和布朗肖的现代文学,以及从塞尚到立体主义的现代绘画进行。如此描绘出来的是一种敞开了很多通向科学、艺术和政治之门径并与现象相契合的哲学运思。很多日后会被详细展开论述的论题在这份广播稿中透露出来。梅洛-庞蒂视现象学为对意义的诞生的追寻,在一门追寻着自身的现象学中,这一追寻是一种双重追寻。


    这里所运用的这种开放的表现方式,不仅仅能吸引对事情本身有着耐心关注并对追问性的沉思有着深切体悟的哲学家,而且也应该会在所有从事着现时代的主题——比如肉体性、图像和媒介——的人们那里找到生动的共鸣。正是这等鲜活生动的思想尝试才使思的品格得以精进。此书能在如此具有艺术气息的出版社出版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相信本书会有真心的读者,会有未被过度的刺激和感官的泛滥所销蚀的读者。


    (1)?保罗·克洛岱尔(Paul?udel,1868—1955),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外交官,1895—1909年到中国(清朝)担任领事。——中译注


    (2)?洛特雷阿蒙(Comte?de?Lautréamont,1846—1870),法国诗人,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中译注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