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俄国革命
3个月前 作者: 威尔斯
早在“一战”的同盟国集团瓦解1年多前,俄罗斯这个以拜占庭帝国继承者自居的半东方君主制国家就已经解体。在“一战”爆发的前几年,俄国的沙皇统治已经显现出严重衰败的迹象。当时,沙皇朝廷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宗教骗子拉斯普京的手中,俄国的内务和军政部门都处于极度低效和腐败的状态。因此,战争初期,俄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很快就组织好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是,这支军队既没有充足的军事装备,也没有精干的指挥官。就这样,这支供给不足、管理不善的军队匆匆奔赴对战德奥的前线。
公元1914年9月,在德国军队已挺进巴黎近郊即将取得马恩河战役胜利之时,俄国军队贸然攻入东普鲁士地区,德国军队被迫将部分作战精力转移到该地区。俄国军队由于缺乏指挥死伤惨重,却将法国从这场重要的战役中解救出来,避免了被毁灭的命运。整个西欧都对这个伟大而悲壮的民族充满感激。实际上,这场战争远远超出了这个庞大无序的帝国所能承受的范围。在战场上拼杀的俄国士兵不仅没有配备足够的枪支,就连步枪、弹药也供应不足,他们在军国主义热潮的怂恿之下,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就像牲畜那样默默忍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然而即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忍耐也是有限的。渐渐地,这群被出卖和遗弃的士兵对沙皇政府产生了极度不满,憎恶情绪在军营中蔓延开来。从公元1915年年底起,俄国成了西方盟友心中的隐忧。整个公元1916年,俄国基本都处于守势,甚至有传言称它要与德国单独媾和。
公元1916年12月29日,拉斯普京在彼得格勒参加晚宴时被刺杀身亡。随后,俄国人民企图重新整顿沙皇的统治,但为时已晚。到了第二年3月,俄国国内情势急转直下,彼得格勒的抢粮骚乱演变成了一场革命起义。起义者企图推翻代议机构国会杜马,逮捕自由党领袖,并拥护亲王李沃夫成立临时政府。3月15日,沙皇被迫宣布退位。曾有一度,俄国人民寄希望于通过开展一场温和、可控的革命来改变国内局势,比如说换一位新的沙皇。遗憾的是,俄国国内事态发展明显失控,民众对沙皇统治已彻底失去了信心,更换沙皇已于事无补。此时的俄国民众对欧洲旧秩序、沙皇统治、欧洲列强和战争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他们迫切希望尽快从这不堪忍受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一战”协约国成员对俄国国内形势并不了解,就连外交官员也知之甚少,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俄国宫廷之上,对俄国下层社会一概不知,这就导致他们对俄国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此外,这些外交官对共和政治几乎没有好感,所以一定会公然给新政府制造麻烦。俄罗斯共和国政府的领导人是能言善辩且风度翩翩的克伦斯基,他发现自己领导的新政府在内遭到了主张开展更为激进的社会革命势力的攻击,在外则遭受了协约国政府的冷遇。协约国既不同意他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也不同意他从境外战场撤回俄国军队。英、法两国甚至在报刊媒体上发动舆论攻势,一再要求俄国发起新一轮的进攻。然而,当德国军队从海陆两方面对里加发动猛烈进攻时,英国海军却临阵退缩,留下俄国军队在波罗的海孤军作战。这次战役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虽然协约国占据了海上优势,英国海军将领费希尔(1841—1920)也曾提出过强烈抗议,但是英国和协约国的其他成员只是在局部地区发动过几次潜艇攻击,几乎是把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德国。
俄国军队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结束这场战争。当时,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代表工人阶级和普通士兵的组织——苏维埃。它号召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一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彼时,德国柏林因缺乏粮食出现暴动,德国和奥地利民众的厌战情绪升级。从之后发生的事情来看,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的召开必然会引发德国的革命,并在公元1917年促成一个在民主原则下可以接受的和平局势。克伦斯基曾请求西方盟友允许召开这次会议,尽管英国工党中有一小部分人对此表示赞同,但是由于担心会引起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协约国拒绝了。虽然在道义和物质上都没有得到协约国的支持,但是这个不幸的、温和的俄罗斯共和国仍然继续在战斗,并在这一年的7月发动最后的进攻。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俄国人再次惨遭屠杀。
俄国民众的忍耐达到了极限,俄国军中爆发了多次兵变,这种情况在北方前线尤为明显。公元1917年11月7日,苏维埃推翻了克伦斯基政府并夺取政权。俄国政权正式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接管,他们发誓无论西方列强如何强烈阻挠,都要实现俄国的和平。公元1918年3月2日,俄国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了和约。
事实很快证明,布尔什维克社会主义者与口头上的立宪主义者以及克伦斯基时期的社会革命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坚信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得政权只是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他们凭借着美好的信念,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开始了对社会和经济秩序的改造。
西欧和美洲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知之甚少,因此无法提供任何指导或帮助。为了摧毁社会主义,统治阶级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新闻媒体也顾不得自己名誉扫地。一时间,全世界的报刊媒体都肆无忌惮地公开诋毁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被描绘成一群嗜血成性、荒淫无度的怪物。相比之下,拉斯普京控制下的沙皇朝廷反倒成了“正义”的一方。为了搞垮布尔什维克政权,他们可谓用尽了一切卑鄙和恶劣的手段,甚至还为叛乱分子和入侵者提供金钱及武装资助。公元1919年,这个被战火蹂躏5年、伤痕累累、混乱无序的国家被迫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四处苦战,他们与英国干涉军在阿尔汉格尔激战,与日本侵略者在东西伯利亚战斗,在南部与罗马尼亚、法国和希腊的军队作战,此外,他们还要应对在西伯利亚发动政变的俄罗斯旧将高尔察克,以及受法国舰队支持并在克里米亚挑事的邓尼金。公元1920年,波兰在法国的鼓动下对苏俄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击。邓尼金败兵后,弗兰格尔接任了邓尼金的位置,并率领新成立的叛军对自己的祖国发起了袭击。公元1921年3月,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也发生了叛乱。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政府抵御住了各方的攻击,显示出了这个新政权惊人的生命力。在国内外处境都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苏俄民众仍然坚定地支持这个新政权。公元1921年年底,英国和意大利率先承认了这个共产主义政权。
如果说布尔什维克政府成功地抵御了外敌并肃清了内乱,那么它试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基础在俄国建立起新社会秩序的努力似乎没有那么理想。其实,俄国的农民只是渴望拥有少量的土地并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与共产主义的主张相去甚远。通过革命他们分得了大地主的土地,但是他们种出的粮食除了能交换一些可以流通的货币之外,再无其他,然而,战争早已让货币变得一文不值。战争还使国内交通运输陷入瘫痪,农业生产也出现萎缩,农民种植的粮食渐渐只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城镇地区则出现了饥荒。与此同时,草率制订的工业生产恢复计划也宣告失败。公元1920年,整个苏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状态,铁路大量废弃,城镇也变成了废墟。然而,此时的俄国仍然还要与入侵的敌人在家门口激战。公元1921年,被战争蹂躏得满目疮痍的东南部省份又连遭严重干旱和饥荒,数百万人被迫忍饥挨饿。
鉴于目前对苏俄困境及其经济复苏问题存在颇多不同意见(1),我们在此就不加以讨论了。
* * *
(1) 这里是指1922年的苏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