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3个月前 作者: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
    解散长期议会


    精彩看点


    拥护王权势力有所抬头——成立新议会的构想——《航海条例》——英荷战争——议会内部的腐败——奥利弗·克伦威尔建议成立军官委员会——解散长期议会


    在为奥利弗·克伦威尔写的一首十四行诗中,约翰·弥尔顿写道:“和平取胜与战争获胜一样有价值。”但我们都会经历和平无望的时候,在实现伟大的事业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诉诸武力,如果运气好,和平就会不期而至。奥利弗·克伦威尔和亨利·范恩爵士等几位品德高洁的军事领袖目前仍然是议员,他们志在实现一个崇高的目标——将英格兰建成人民享有自由的国家,政府根据民意进行管理,人人享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如果人民没有自由,代议制政府不过是专制政权的别名罢了。然而,他们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处决查理一世之前,英格兰国内的革命势力已经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而现在可能继承王位的查理二世不过是个于人民无害的年轻小伙而已。因此,英格兰国内拥护王权的势力又有所抬头。一直以来,英格兰人不反对王室存在,只是反对王室的特权与专制统治。处决国王和废除王室,在多数人看来,并无必要。大部分英格兰人不关心建立共和国,对宗教自由也不是真正在意。他们只是不能接受威廉·劳德式宗教观及主教制度对其他教派的迫害罢了。对大部分英格兰人而言,如果国王能够尊重议会的决定并且不滥用特权,他们就非常满意。


    简而言之,英吉利共和国的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正经历着威廉·劳德1629年遭遇的境况。他们都是有理想抱负的人,认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是在给整个国家规划美好的未来,于是便竭力影响广大民众的思想,希望最终能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威廉·劳德一样,他们最终得到的的结果也是失败的,尽管他们的理想比威廉·劳德的理想更崇高。事业未竟不是他们的理想有问题,而是当时大部分英格兰人的境界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军队领导人和议会领导人之间慢慢产生了分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双方虽然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但仍坚持着各自的观点,不肯变通。主张自由的议会最终很可能会成为王党派的议会,而王党派把持的议会今后很可能会不再关注民众的自由,更别提关注清教徒的利益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风险呢?仅有五六十名议员构成的所谓议会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选举方案。他们同意选举新的议员以填补议会的空缺席位,但前提是他们自己的席位必须先保留,而且他们有权否决他们认为不适合议会工作的新议员。这样一来,看似代表自由的议会其实根本无自由可言,因为只有被原先那五六十位议员接纳的新议员才有资格参与国事讨论。


    事实上,这就是个愚民的议员选举方案,令奥利弗·克伦威尔非常不满。更让他担心和难以接受的是,他和将士们经过浴血奋战才换来的宗教自由很有可能会轻易地葬送在以这种方式组建的议会手里。这样的议会不可能为宗教自由提供任何保障,因为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废除现存的一切,而不必受任何个人或组织的制约。


    显然,不符合逻辑的行为必然会招致道德上的谴责。不少议员在行使权利时丧失了诚实这一最基本的品格。在与外敌作战方面,英吉利共和国是成功的。亨利·范恩爵士重建的海军舰队肃清了王党军的私掠船。这些私掠船对荷兰人从海上贸易中获得的丰厚利润羡慕不已,有图谋不轨的想法在所难免。荷兰人之所以能独霸海上贸易,是因为他们的商船建造精良,加上长期的海上运输经验,其商品运送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商人的运送成本。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出台了针对荷兰人的《航海条例》。根据《航海条例》,所有进口商品必须由英格兰商船运送入港,直接由原产国商船运输的除外。


    英吉利共和国徽章


    1652年1月,荷兰商船开始被英吉利共和国扣押,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交战双方势均力敌,几乎难分胜负。不过,总体而言,英格兰占据了上风。


    这场战争的开销巨大。曾支持查理一世的王党派人士的财产被强行没收,全部用于战争开销。这一措施即便能够以比较公平的方式执行,但让一部分人去承担本该由所有人承担的费用的做法只会让国家趋于分裂,更何况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本就没多少公平可言。议员们大肆收受贿赂,有钱行贿之人可少交钱,无钱行贿之人分文不减。滥用权力的恶劣影响日益凸显。当权者的儿子或亲属可轻松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公平正义早已不见踪迹,所谓的拯救者正在变为国家的蛀虫,让国家不堪重负。


    民怨鼎沸,奥利弗·克伦威尔不得不发声并采取行动了。他坚称,议会不应该是一个不代表任何民意的永久性机构,而应该是一个受宪法制约的机构,所有议员应该由自由选举产生。他与军队将领还提议成立一个由议员及军官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负责确保议会的所有行为符合社会公平与正义。


    1653年4月19日,一位议会领导人向奥利弗·克伦威尔保证,议会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动作。但1653年4月20日上午,就有人告诉他,议会根本就没有考虑他的反对意见,正要投票通过一项法案。奥利弗·克伦威尔匆忙赶往下议院,在最后投票表决的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他说,议会在关注民生疾苦和公众利益方面做得不错,但同时沾上了“缺乏公平、正义延迟、以权谋私”的污名。一名议员试图打断他时,奥利弗·克伦威尔大怒。“好了!我们已经受够了!你们不适合再待在这里了,一切都该结束了!”他将士兵召了进来,命令他们清理会场。骂骂咧咧的议员们一个个被赶了出去。随后,奥利弗·克伦威尔举起权杖说:“我们怎么处理这个东西?”士兵们回答道:“拿走它!”与德罗赫达大屠杀事发时一样,奥利弗·克伦威尔也为这次行动找到了借口。他说:“这可是你们逼我这样做啊。上帝宁肯灭掉我,也不会同意我去做这样的事。”


    奥利弗·克伦威尔来到下议院


    奥利弗·克伦威尔解散长期议会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