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
3个月前 作者: 辛格
辛格是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美国作家。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辛格的评价是,“他的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是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了滋养,而且还重现了人类的普遍处境”。就是说,辛格的卓越起码有两点:一、他有着“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二、他的文学作品“重现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一些世界文学评论家在辛格获奖前也这么评述他。“善于讲故事”、“故事大师”,对辛格来说是受之无愧的。这篇《傻瓜吉姆佩尔》便显示了辛格的这一才华。辛格向我们讲叙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小说一开始,辛格为展开情节所做的“铺垫”就很吸引人。当他转而叙述故事时,高潮一个接着一个。辛格讲故事不用卖关子的手法,他把所有曲折生动的情节都按照一个被称为“傻瓜”的思路和视角串联起来,不加修饰。叙述时甚至有点平淡,语调十分谦逊。故事达到最高峰时,辛格也不为了制造戏剧效果有意收笔,而是让它缓缓延续一段,就象一个老朋友在同读者慢慢聊天,非要把肚里的话完全掏出来才罢休。我国说书人讲的故事虽然也象辛格的这个故事有头有尾,但他们为了吸引听众,免不了在每段结尾处用一点小花招,弄点悬念。《傻瓜吉姆佩尔》似乎极力把事情的全部都展示给读者,看不出为了写成书而特意增删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这个故事吸引人,仅仅是故事本身富有魅力、饶有趣味。故事线索非常简单,人物非常易于理解。这就是高超的叙事手法,非常难于达到的境界。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许多作家便是仅仅因为“精通叙事艺术”、“善于讲故事”而荣获这一奖金的,比如高尔斯华绥、海明威、川端康成、怀特等。辛格不在故事中夹进明显是作者本人的推断、议论。当然,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仅此一处)有几句可以算是傻瓜吉姆佩尔的“人生感慨”:“无疑,这是一个完全想象的世界,但是它与真实的世界相差无几。……不管那里会是什么地方,都会是真实的,没有纷扰,没有嘲笑,没有欺诈。”细体味一下,辛格其实还在用白描的手法刻划这个吉姆佩尔,让他的自我表白来显示这个人又“傻”又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善意,总向往着美好。谁都可以看出,作品的内涵已远远超过了这几句感慨,无论是辛格还是傻瓜吉姆佩尔,可发的感慨都远远多于深于这几句了。
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叙事艺术在全部文学艺术中是最高深的。那些人物刻划得不饱满不生动,不得不用夹插的议论做补充(不管议论的是否有道理)的小说,与辛格的作品相比,似乎更象是议论文了。
要说明辛格的作品“重现了人类的普遍处境”,需要了解辛格的全部著作。但是《傻瓜吉姆佩尔》却可以表明辛格用以“重现”的特殊的角度。很明显,辛格描绘的主人公被人戏弄、受人嘲笑,活着毫无温暖,一生不幸,给人印象极深。同时,我们是不是还感到了傻瓜吉姆佩尔是以什么态度回报这个欺诈丑恶的世界,以什么态度申诉自己的凄凉悲惨的呢?他善良极了,待人至诚,始终毫无恶意。别人竭尽全力捉弄他,他却随时准备体谅别人、原谅别人,没有一点敌对情绪。他用心纯朴、敏感、其实更容易体会到周围环境的险恶。结果呢?他保持着他的善良和热情,从不丧气,希望有朝一日高高兴兴地去见死神,把全部应该有的怨恨都化为希望着那个地方“没有纷扰,没有嘲笑,没有欺诈”。读到这儿,真让人掉泪。这就是辛格的风格。乐观、幽默、和蔼、善良。他笔下的人物,不见得伟大、不朽,但总是有着感人的人情味。这一点与俄国作家契诃夫极为相似。他们的人物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的情感。虽然这两位作家都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忧郁的色彩,相比之下,辛格的人物要轻松一些、热情一些。吉姆佩尔正是这样。
如果说这篇小说有什么明显的“主题”,似乎可以用小说的最后一句来说明:“赞美上帝:在那里,即使吉姆佩尔,也不会受骗。”辛格没有大声疾呼,他只是指出,吉姆佩尔的“受骗”生活并不是与上帝的意旨相吻的。这里,正表明了辛格对这种境遇的关心,表明了他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