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宰相米尔扎·纳贾夫·汗
3个月前 作者: 基恩
精彩看点
米尔扎·纳贾夫·汗的活动——扎比塔·汗反叛——君主投入战斗——反叛被镇压——沃尔特·莱因哈特的扎伊吉尔——阿卜杜勒·阿希德·汗投入战斗——针对锡克教徒的战役失败——德里受到威胁——在米尔扎·纳贾夫·汗的安排部署下德里的危险解除——玛多吉·辛迪亚占领瓜廖尔——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妻子——米尔扎·纳贾夫·汗之死——随后的交易——阿弗拉西阿卜·汗成为宰相——米尔扎·沙菲回到德里——谋杀米尔扎·沙菲——沃伦·黑斯廷斯的行动——王子逃跑——玛多吉·辛迪亚去了阿格拉——阿弗拉西阿卜·汗之死——英国人要求进贡——扎比塔·汗之死——玛多吉·辛迪亚至高无上——全国陷入饥荒
1776年,人们希望通过米尔扎·纳贾夫·汗的不懈努力,莫卧儿帝国可以有一些喘息的时间,恢复元气。如果我们不把驻扎在孟加拉国的英国军队包含在内,德里的英国军队是印度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队。贾特人曾经拥有广阔的领地,但现在他们占据的领地不超过三个防御工事坚守的地方。马拉塔的佩什瓦马德霍·拉奥去世时,马拉塔人曾占领了德干地区,但在1776年,佩什瓦的继承人下令,暂时撤回他们在德干的全部守军。米尔扎·纳贾夫·汗在阿格拉担任总督,追随他的不仅有对他忠诚的莫卧儿人和波斯人,还有两个旅的步兵和炮兵,这两队人马分别由沃尔特·莱因哈特和梅多克指挥。米尔扎·纳贾夫·汗主要的亚裔下属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养子,改信印度教的纳贾夫·库里·汗,即赛义夫-乌德-道拉;另一个是哈马丹的穆罕默德·贝格。接下来的叙述中会经常提到这两名官员。米尔扎·纳贾夫·汗的侄子米尔扎·沙菲也是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在米尔扎·纳贾夫·汗精挑细选的能干的仆人的伺候下,沙·阿拉姆二世已经习惯德里轻松愉快的生活。事实上,有一个仆人很快感觉到自己明显比这个好吃懒做的君主优秀,这种优越感又一次佐证了古老的东方人总结的最具智慧的一句格言——不要相信你的君主。能够打破君主这种舒适状态的唯一的敌人是扎比塔·汗,他仍旧表现出对自己的种族普遍的无信仰状态以及不安分守己的个性。扎比塔·汗希望得到贾特人和马拉塔人援助的愿望最终幻灭(据猜测,他当时受到了自己已故的失败的对手——皇家财务总管阿卜杜勒·阿希德·汗的教唆),于是,正如上一章结束时提到的那样,他将希望寄托在锡克教徒身上。在莫卧儿帝国的衰落过程中,锡克教徒在希尔罕德[1]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帕特提阿拉和杰信德。这些骁勇善战的勇士,既反对英军,又支持英军,这一点在现代史上已经说得很详细。他们欣然接受了帕坦起义者的请求,渡过朱木拿河,前往萨哈兰普尔与穆扎法那加[2]之间的格豪斯加尔要塞,加入了起义者的军队,这一点前文已经提及。富兰克林甚至说(虽然仍旧没有权威的记载)这次帕坦人接受了锡克教徒的宗教。锡克教是一种折衷的带有印度教教义色彩的一神论宗教。
1777年,米尔扎·纳贾夫·汗认为扎比塔·汗的行为影响恶劣,他认为更糟糕的是,扎比塔·汗不仅对宗教不忠诚,甚至亵渎宗教。在一个坚定的伊斯兰教信徒看来,正如波斯王子过去常常表现的那样,不信教的人加入到宗教里是一种不可宽恕的行为。因此,米尔扎·纳贾夫·汗派遣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一个叫阿卜杜勒·卡西姆·汗的军官率领,前去攻打叛军联盟。叛军联盟毫不畏惧地在格豪斯加尔要塞前列队迎战,立刻与帝国军队交战。同时,叛军的骑兵主力从两翼包抄帝国军队,他们悄无声息地来到帝国军队的后方。帝军队对此毫无察觉,遭到了前后夹击,他们的将领被一颗流弹射死,于是帝国军队很快溃逃了。扎比塔·汗追赶了败军一段路程后,凯旋而归,回到了格豪斯加尔要塞。米尔扎·纳贾夫·汗决定倾尽全力战斗,不久,他率军出现在格豪斯加尔要塞前,君主亲自陪同。这次战斗中,米尔扎·纳贾夫·汗得到了新任奥德省督派来的五千名炮兵的支援,这些援军是新省督在继承他父亲曾经担任的帝国宰相一职的授权仪式上,承诺交纳赋税的一部分,尽管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和其他竞争者都反对,但他还是希望担任宰相一职。然而,得到米尔扎·纳贾夫·汗的军队正在逼近的消息后,帕坦人立即与其盟军一起撤离要塞,渡过朱木拿河返回自己的国家。莫卧儿帝国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放。帕坦人试图进行谈判,但统帅米尔扎·纳贾夫·汗傲慢地拒绝了谈判请求,于是两军在著名的帕尼帕特战场交战。这次战争的激烈程度被描述为仅次于上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显而易见夸张了),也就是1761年马拉塔人与穆斯林之间的战争。此外,对于这场一直持续到傍晚仍未决出胜负的激烈战役,印度本土的历史学家并没有给出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后来发生的事推断这场战斗的结果。第二天早晨,当扎比塔·汗再次提出谈判时,米尔扎·纳贾夫·汗答应了他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扎比塔·汗不但归还了之前占领的领地,而且双方进行了双重联姻,交战到此结束。米尔扎·纳贾夫·汗屈尊俯就,娶了帕坦人扎比塔·汗的妹妹为妻,扎比塔·汗承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米尔扎·纳贾夫·汗的养子(暂且这么说)纳贾夫·库里·汗。这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叛乱终于平息,一切应归功于奥德省督的将军——拉塔法特·汗的斡旋,据说他在这次战役中收到了大量贿赂[3]。
印度就这样恢复了和平,米尔扎·纳贾夫·汗再次来到阿格拉。在这里,他继续管理着莫卧儿帝国的政务。
英国人想寻求盟友,但谈判失败了,因为他们不肯向沃尔特·莱因哈特投降。奥德省督阿萨夫-乌德-道拉成为莫卧儿帝国名义上的宰相,另一个值得信任的首领马乌拉·艾哈迈德·达德被任命为希尔罕德地区的负责人。纳贾夫·库里·汗统治着从希尔罕德边界一直延伸到拉杰普塔纳边界的一片广袤无垠的领地。沃尔特·莱因哈特掌控着紧邻扎比塔·汗领土的地区,并且将处于中心位置的萨尔达纳确定为首府,这些领地一直被他的家族统治。在萨尔达纳,密鲁特的英国居民非常熟悉的一所乡村住宅和公园,仍旧属于他最后一个后裔的遗孀。这片领地名义上是用来驻扎这个冒险家指挥的军队的,当时,这一地区估计每年约有六十万卢比的收入。甚至在粗鲁的欧洲人的军营中,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恶棍因为自己冷漠阴郁的做事手段而臭名昭著,他发现通过不择手段的做事方式获得的收入相当于印度许多小国家君主的收入。
一场残酷的战争拉开了1778年的帷幕。这次战争由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唆使沙·阿拉姆二世发动,攻击的对象是拉杰普特人。拉杰普特人遭到了残酷的洗劫。米尔扎·纳贾夫·汗在这次事件中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他可能并不支持这次战役,因为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发动这次战争实际上是想与他竞争。米尔扎·纳贾夫·汗通过为拉杰普特人争取签订条约的有利条件,不仅展示了他的实力,还与拉杰普特人建立了新的关系。他与远征军一起返回德里,在沙·阿拉姆二世的见证下,他的养子纳贾夫·库里·汗娶扎比塔·汗的女儿为妻。
随后,米尔扎·纳贾夫·汗再次动身去了阿格拉,那里是他的行政部门,也是他最喜爱的住所的所在地。然而,他并没有休息很长时间,因为他很快收到了一条新的命令。锡克教徒开始反抗希尔罕德的法乌吉达尔[4]马乌拉·艾哈迈德·达德的统治,打败并杀死了他。收到这个消息后,沙·阿拉姆二世派遣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带兵前去镇压顽固的叛乱者,这支军队名义上由莫卧儿帝国的王子指挥。阿卜杜勒·阿希德·汗以他的头衔马贾德-乌德-道拉闻名。如果当地历史学家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阿卜杜勒·阿希德·汗曾秘密加入了后来锡克教徒与扎比塔·汗反对米尔扎·纳贾夫·汗的联盟,但实际上他是被派去破坏这个联盟的。然而,聪明又忠诚的宰相米尔扎·纳贾夫·汗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这只能证明伟大的人物常常被这种奇特的危险困扰。在东方专制独裁统治下,伟人经常会天真地信任暗地里反对他的敌人。当时,阿卜杜勒·阿希德·汗正在密谋反对他的保护人,这可以从他后来的行为中反映出来。因为他是一个克什米尔人,所以肯定不会有人驳斥这个猜测。众所周知,在印度历史上,克什米尔人向来无信仰可言。
名义上指挥莫卧儿军队的王子有不同的称谓,譬如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法尔克汉达·巴克特和阿克巴。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是沙·阿拉姆二世在英国的保护下居住在阿拉哈巴德省期间,王子作为摄政王时的称呼;阿克巴是王子作为这个有名无实的帝国的未来继承人的名字。无论称他为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法尔克汉达·巴克特还是阿克巴,这次远征即使不能让他扬名天下,也意味着他即将获得成功。莫卧儿帝国的军队由两万名精兵强将和精良的炮兵队组成,他们在卡纳尔与敌军相遇。然而,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并不想打仗,而是想要谈判。他说服锡克教徒支付三十万卢比的罚金,并且许诺每年交纳贡品。他还将锡克教徒的军队编入自己的军中,然后率军继续向北挺进,但他在帕提亚拉遭到贾特人首领阿马尔·辛格·帕坦的阻击。随后,双方进行了新的谈判。据说这位背信弃义的克什米尔人主动提出与锡克教徒结盟,以此毁掉米尔扎·纳贾夫·汗,条件是锡克教徒要支持他取代米尔扎·纳贾夫·汗的宰相之职。我们只能猜测,也许是这位贾特人的首领从他的巴特普尔同胞最近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或是他洞察了阿卜杜勒·阿希德·汗懦弱的性格,总之,最后他想与这个克什米尔人做个了断。无论阿卜杜勒·阿希德·汗的阴谋是什么,他很快就失败了。这次谈判期间,锡克教徒的大批援军从拉霍尔赶来,卡纳尔的锡克教徒军队离开了莫卧儿帝国的军队,第二天早晨与援军一起发起了总攻。莫卧儿帝国的军队在一个心猿意马的指挥官和一个毫无经验的王子的指挥下进行抵抗,但他们明显不堪一击,在炮火的掩护下仓惶撤退。虽然后面有追兵,但他们在逃跑过程中并没有损兵折将。事实上,敌军并没有穷追不舍。有趣的是,在这场与克什米尔人“势均力敌”的游戏中,兰吉特·辛格也是锡克教徒的希尔达尔[5]之一,他后来成为旁遮普七王国中狡猾的埃格伯特,近四十年间,他都是英国人最忠诚的朋友。
这次灾难性的战役发生在1778-1779年的冬季,取得胜利的旁遮普人立即涌入多阿布北部地区,开始洗劫该地区。
阿马尔·辛格·帕坦
1779年,米尔扎·纳贾夫·汗仍旧在阿格拉惬意地休息,但他很快被一场叛乱惊动,一些拉杰普特反叛者发动了一场短暂而成功的叛乱。这次叛乱被认为是他的竞争对手阿卜杜勒·阿希德·汗挑起的。同时,格兰特·达夫上尉指出,效率低下、不择手段的阴谋家正在与玛多吉·辛迪亚通信,试图与玛多吉·辛迪亚联盟。一旦阿卜杜勒·阿希德·汗获得莫卧儿帝国军队的指挥权,他将率军进攻英国人管辖的省份。格兰特·达夫手里握有玛多吉·辛迪亚的亲笔信,证明他说的消息是正确的。这些信是玛多吉·辛迪亚的孙子</a>交给他的,然而,他并没有说反复无常的沙·阿拉姆二世是否也参与了这个将会毁灭他忠实的仆人和与他长期合作的朋友们的阴谋。
可以肯定的是,玛多吉·辛迪亚那时的观点和目标与他最终接受的具有政治家风度的观点和目的极为不同。事实上,1779年年底,他判断失误,走错了一步棋,与海达尔·阿里和阿卜杜勒·阿希德·汗联盟,目的是将英国人从印度大陆上驱逐出去。但是沃伦·黑斯廷斯很快打破了他们的联盟计划,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他们感到毫无希望。他们中的一些人被武力征服,剩下的一些人被安抚。尤其是玛多吉·辛迪亚,他从中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这个教训在他睿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80年,阿格拉和瓜廖尔之间有一个国家,如今被称作托尔布尔。地主是个贾特人,他在莫卧儿帝国衰落后期仿照布尔特普尔的苏拉杰·马尔的做法,宣布独立。1771年,当沙·阿拉姆二世重新登上他的祖先的王位时,当时的柴明达尔[6]查特尔·辛格向国库缴税,因此他被授予了马哈拉杰拉纳的贵族头衔,自此,史称“戈赫德的拉纳”。因为他与马拉塔人是世仇,而且人们认为他有权继承当时在玛多吉·辛迪亚手中的瓜廖尔要塞,所以在沃伦·黑斯廷斯看来,他是制造分歧的有利工具。因此,当地最优秀的官员之一——波帕姆少校被派来协助查特尔·辛格,帮助他建立贾特人和拉杰普特人的军事联盟,用来对抗威胁英国人利益的穆斯林与马拉塔人的联盟。瓜廖尔要塞屹立在两百英尺高的崎岖峭壁上,这里无需多说。然而,作为一个亚洲战争中心与重要军事行动的战略要地这个要塞被屡次争夺。波帕姆少校暗地里准备了用于攀登的梯子,甚至连他的欧洲官员都对事情的进展与具体计划一无所知。他派出一支行动迅速的印度兵,在二十个欧洲兵的掩护下,来到峭壁脚下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几个小偷指给他的。1780年8月3日晚上,这队兵马在布鲁斯上尉的率领下,穿上棉布鞋底的鞋,悄无声息地向峭壁靠近。当他们靠近指定地点时,敌人的巡逻队正好经过,因此他们躺下来,等所有的灯光和声音消失。随后,他们将梯子搭在悬崖壁上,其中一个窃贼向导先攀登上去,然后带回守卫已经睡着的消息。卡梅伦中尉率先爬上梯子,其他人轻手轻脚地跟上去。布鲁斯上尉带着二十个印度兵抵达了防御土墙后,与敌人展开混战。混战一直持续到波帕姆少校带着欧洲士兵抵达并攻进了要塞大门。这个坚固的要塞就这样被占领了,英国军队没有损失一兵一卒。随后,要塞被转交给查特尔·辛格,但他并没有占领很长时间,因为玛多吉·辛迪亚重新夺回了要塞。不久(1784年),玛多吉·辛迪亚夺回了戈赫德,这位贾特人的首领的后裔如今还被称作托尔布尔的拉纳。
我们已经看到,沙·阿拉姆二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他从来不反对自己经常依赖的顾问的固执的建议。可以肯定,他给予了阿卜杜勒·阿希德·汗自己所剩无几的权力和脆弱的意志所能提供的全部支持。
然而,危险离沙·阿拉姆二世越来越近,并且刻不容缓,这种情况不允许他继续消沉下去。当莫卧儿帝国的军队返回德里时,沙·阿拉姆二世看到他的军队显得十分混乱,听到他的军队指挥官闪烁其词的报告与解释时,他才终于看清形势。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是与这支不幸的远征军一起出征的王子,我们非常了解他的谨慎与忠诚。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尽了最大努力让自己的父亲看清楚这次远征的本来面目。如果他坚定的、尽职尽责的劝告不能打动父亲,那么逃亡的村民的哭喊声与被劫掠的城镇上空的滚滚浓烟,一定会使他的劝告更具说服力。
沙·阿拉姆二世从阿格拉紧急召回米尔扎·纳贾夫·汗。出于忠诚,也或许是他的自尊心让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米尔扎·纳贾夫·汗爽快地听从了命令。当他即将抵达都城时,王子与备感意外的克什米尔人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前去迎接他。米尔扎·纳贾夫·汗对王子非常恭敬,却立即逮捕了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并派人严加看管,将他押送到都城。这位倒台的大臣被关押在自己的府邸。米尔扎·贾万·巴克特到达德里后,立即以莫卧儿帝国财政部的名义将阿卜杜勒·阿希德·汗的财产全部充公(据说数额高达二百万卢比),只留下了几本书和一个药箱。这是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第二次打败一个卑劣的对手,通过这种恩威并施的做法,他展示了自己的贵族气魄,在他这个位置上的人很少有这种气魄。阿卜杜勒·阿希德·汗,也就是马贾德-乌德-道拉,是一个花花公子,他非常讲究和挑剔,在食品和药品方面充满好奇并喜欢猎奇。据当地人说,他经常吃克什米尔产的大米,并且一尝便知大米是否产自克什米尔。
米尔扎·纳贾夫·汗完全得到了君主的宠信,他立即遵从君主的紧急命令,派遣足够的兵力,在他侄子米尔扎·沙菲的率领下,前去抵御入侵者。入侵者集结队伍,在密鲁特附近对抗君主的军队,这个地点距都城不到四十英里。然而,入侵者毫无杀伤力的攻击根本无法与莫卧儿老兵坚定的决心对抗,更无法与训练有素且勇猛无敌的欧洲军队匹敌。锡克教徒被击败,他们失去了自己的首领,死了五千名兵士。因此,他们立刻逃离了印度。
米尔扎·纳贾夫·汗
1780年。我们在这里回顾米尔扎·纳贾夫·汗的一生,一定注意到,他的才能和美德应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表现出来,而不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示出来。而且,事实上,无论他生活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会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丰富的经验。这位成功的宰相并没有重复上次的错误——回到阿格拉,另外,阿格拉也不再需要他了。在剩下为数不多的日子里,他继续居住在首都,享受着在帝国行政部门艰苦工作后得到的成果。因为这些成就,他又像以前那样被人尊重。米尔扎·沙菲统领着莫卧儿帝国的军队,哈马丹的穆罕默德·贝格是阿格拉要塞以及阿格拉县的统治者。米尔扎·纳贾夫·汗被任命为阿米尔-乌尔-乌姆拉(即高级军事将领),这个头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作祖非卡尔-乌德-道拉(即“国之剑”)。
我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叙述沃尔特·莱因哈特的死因而中断对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所取得的成就的叙述。按照沃尔特·莱因哈特墓碑上用葡萄牙语写的铭文,他在1778年5月4日死于阿格拉。他似乎缺乏挽回自己声望的能力,他“坚定并且残忍,缺乏对他的雇主的忠诚或奉献精神”,但这是一个自由战士的普遍性格特征。对他的性格特征的描述引自斯金纳上校的回忆录。斯金纳上校在回忆录中还补充道,沃尔特·莱因哈特身上不可能缺乏统率军队应该具有的将帅品质。我们发现已故的斯利曼爵士(他经常与当地人来往,在传统历史研究方面极具权威)的声明,他说沃尔特·莱因哈特经常被捕,受到自己人的威胁和折磨,在处于危险中时,他是否具有这些品格令人怀疑。
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妻子接管了他的军队。这个寡妇掌管了她的丈夫曾经拥有的领地,这片领地依然用于驻扎军队。
这个杰出的女人是一个有阿拉伯血统的伊斯兰教徒的女儿(她的母亲是个小妾),居住在科塔纳镇,这个小地方位于密鲁特西北方约三十英里处。她出生于1753年,父亲死后,她和母亲沦为她父亲的合法继承人——她同父异母的兄弟虐待的对象,因此她们在1760年迁到德里。关于她成为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妻子的时间并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与沃尔特·莱因哈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才成为他的妻子。因为沃尔特·莱因哈特还有一位虽然神志不清但还在世的妻子,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怀疑他们是否正式举办了婚礼。这件事或许足以让他声名狼藉,也可以阻止这个国家的天主教教士按教堂仪式为他们举办婚礼。
1781年,沃尔特·莱因哈特去世时,他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刚受了洗礼,教名阿洛伊修斯。正如前文所述,米尔扎·纳贾夫·汗注意到了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的能力,认为她适合担任这个职务。最终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1781年,不知受到了什么影响,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皈依了基督教,并按照拉丁教会的仪式,接受洗礼,教名乔安娜。据说,那时她的军队包括五个营的印度兵和约三百个欧洲士兵、官员及枪手,并且配备了四十多架大炮和一支莫卧儿骑兵。她成立了一个基督教传教会,这个传教会逐渐发展成修道院,后来又发展成大教堂,最后成为一所大学</a>。至此,大约有一千五百名本土教徒及盎格鲁-印度基督徒居住在萨尔达纳。
1782年4月26日,米尔扎·纳贾夫·汗去世。他在印度居住了约四十二年,所以他至少已有六十岁。他甚至比他的前辈纳吉布·汗更伟大、更优秀。他是阿拉伯先知的后裔,有血统方面的优势。他也是萨法维家族的成员,纳迪尔·沙篡夺了这个家族的波斯王位。斯科特上尉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并且对印度本土的政治历史了如指掌,作为英国驻印度总督的波斯秘书长,他记录了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的事迹。他的记录表明,米尔扎·贾万·巴克特令所有人感到满意。如果他可以答应某一个人的请求,他便会答应,而且倘若这个请求令他高兴,他会很爽快地答应;如果他不能同意某一个人的请求,他也总能让这个人相信拒绝对方的请求令他也很难过,因为他有不得不拒绝的苦衷。他的不足之处是他似乎很爱钱,并耽于享乐(至少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是这样的)。在后面发生的事件中,我们将会看到他如何将自己的钱财挥霍一空,以及他的家族如何被推翻。在他去世时,他运用自己的能力与美德将他能够统一起来的莫卧儿帝国的所有权力掌握在了手中。他是没有实权的奥德省督的副宰相,也是军队的总司令。他管理直属的民事行政部门,并按照东方惯例,收取阿格拉省和贾特人的领地、西南部的阿尔瓦尔和北部多阿布地区一部分没有作为扎吉尔被割让出去的领地上的剩余税收。但他并未留下子嗣,因此,他的职权以及财产的分割成为贪婪的竞争者的目标。这些贪婪的竞争者最终瓜分了莫卧儿王朝最后统治的零散地区,使它们失去了独立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主要是从一份备忘录中发现的,这份备忘录是1784年由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起草并呈递给勒克瑙的英国总督的。前文已不止一次提到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沙·阿拉姆二世在1771年回到德里后的前十年,他一直摄政,头衔为贾汉达尔·沙。之前说到阿卜杜勒·阿希德·汗被关押了起来,沙·阿拉姆二世的一个武官侍从接任了他的职位。备忘录中记载了一些关于米尔扎·纳贾夫·汗去世后的事情,内容如下:
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寡妻乔安娜
在米尔扎·纳贾夫·汗去世的那个早晨,我看到陛下的随从正在商议,要派人去死者家中安抚家属,平息骚乱。最后他们打算派我去做这件事。我即刻出发,向这些痛苦伤心的人保证,一定先让死者的朋友为他梳洗、穿戴,喧闹声停止了。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后,我护送遗体到达清真寺,举行了伊斯兰教的仪式,并由阿弗拉西阿卜·汗负责将遗体送到下葬的地方。阿弗拉西阿卜·汗是这个逝去的贵族最疼爱的养子,死者的姐姐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
很快,阿弗拉西阿卜·汗想要继承逝者的职位与财产,贝加姆(逝者的姐姐)也诚恳地乞求陛下能够帮助阿弗拉西阿卜·汗,但这件事使有着长远目光的米尔扎·沙菲感到很不愉快,他现在是君主的顾问。米尔扎·沙菲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非常充足的军备资源,他也希望能够获得继承权,并且他绝不会同意阿弗拉西阿卜·汗通过这种方式取代自己的位置,因此,后面必然会发生纷争。
沙·阿拉姆二世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米尔扎·沙菲是与逝者在血缘上最近的亲戚,并且他拥有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因此,他要求继承逝者的职位与财产不但最合法,而且他拥有要求继承的能力。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这位君主从来都不是一个果断的人,多年的软弱无能让他习惯屈从于别人胡搅蛮缠的要求。
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继续写道:
由于受到女性偏执性格的影响,贝加姆不会收回她的请求。虽然君主并不是很情愿,但他最后还是答应了贝加姆的请求。君主授予阿弗拉西阿卜·汗阿米尔-乌尔-奥姆拉的头衔,并任命他为副宰相,君主还命人(即使写信人知道这种做法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写信给米尔扎·莎菲,催促他赶快回到德里。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种做法”究竟是指任命阿弗拉西阿卜·汗,还是指召回米尔扎·莎菲,但括号里的插入语表示这位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反对这种做法。很明显他反对任命阿弗拉西阿卜·汗为副宰相,因为阿弗拉西阿卜·汗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年轻人,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比较欠缺。另一方面,米尔扎·贾万·巴克特成熟且准确的判断力告诉他,如果为了拖延时间实施这个策略,让竞争对手在宫廷里碰面,并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阿弗拉西阿卜·汗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将前宰相,即克什米尔人阿卜杜勒·阿希德·汗从监狱中释放出来,由于他的推荐,这个愚蠢且声名狼藉的叛徒又一次得到了君主的宠信。与此同时,米尔扎·沙菲抵达德里,住进了他已故伯父的房子里,他通过承诺将与他伯母最大的女儿结婚来安抚他的伯母。紧接着是一段混乱期,这段时期一直持续到阿弗拉西阿卜·汗辞职才结束。阿弗拉西阿卜·汗辞职后回到了他在阿吉尔的领地,并让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和改变了宗教信仰的拉杰普特人纳贾夫·库里·汗留在宫廷维护他的利益。阿弗拉西阿卜·汗离开后,米尔扎·沙菲很快包围了这些代理人的房子,1782年9月11日,他逮捕了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并于次日将纳贾夫·库里·汗囚禁在他伯母家中,由他亲自看管。对此,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收到了与米尔扎·沙菲谈判的邀请,米尔扎·沙菲终于得到了他为之努力了很久的职务。然而,他的竞争对手阿弗拉西阿卜·汗在宫廷中仍有一些盟友,他们顺利说服保利改变了立场。保利是沃尔特·莱因哈特的妻子的军队中的指挥官。同时他们还说服了拉塔法特·汗支持阿弗拉西阿卜·汗,拉塔法特·汗是奥德省督派来为君主服务的一支军队的指挥官。这些事发生在两位代理人被捕后的几天。紧接着,米尔扎·沙菲军队中的一部分人弃他而去。沙·阿拉姆二世亲</a>自率军来到米尔扎·沙菲的住所,他发现屋里的人已经逃走,于是他像自己的祖先那样,耀武扬威地来到加玛清真寺。米尔扎·沙菲听从了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的建议,逃到了马图拉附近的柯西。君主的军队并没有继续追捕米尔扎·沙菲。米尔扎·沙菲投靠了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因为阿卜杜勒·阿希德·汗承诺在君主面前为他说情。米尔扎·沙菲还与哈马丹的穆罕默德·贝格成了朋友。前文已经提到穆罕默德·贝格是阿格拉的统治者。
1783年,莫卧儿统治者愚蠢的行为正在侵蚀与削弱莫卧儿帝国的实力,而玛多吉·辛迪亚正在不远处窥伺。战争爆发那天,他如同一只翱翔高空的老鹰,静观其变。玛多吉·辛迪亚的地位在《萨尔巴伊条约》签订后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个条约可能是沃伦·黑斯廷斯坚决实施的强有力的征服方案的结果,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瓜廖尔要塞就是一个例子。马德拉斯的库特[7]和斯图亚特[8]以及德干的戈达德[9],一次又一次地攻打这个联盟。最后,印度的法国人与英国人终于能够像他们在欧洲一样和平相处了。玛多吉·辛迪亚是最早服从这个条约的人之一。1782年,他答应服从这个著名的条约,英国当局承认他是马拉塔人首领的代表。因为马拉塔人的佩什瓦还未成年,所以纳纳·法纳维斯是名义上的摄政王,尽管他很能干,他也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平民。英国总督对眼前发生的事非常警惕,他预见到马拉塔人介入这件事会带来的危险。直到此时,英国政府才准备着手解决这场致命的危机,很快派了两名官员前往君主的宫廷。刚在印度建厂时,英国向法鲁赫希亚尔王朝派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团。现在,这两名官员是英国派往莫卧儿帝国的第一批大使。
但在两名特使到达之前,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情况。米尔扎·沙菲在穆罕默德·贝格的陪同下回到了德里,他要求君主派他新的竞争对手保利和拉塔法特·汗款待他们。君主同意了他的要求。米尔扎·沙菲的行为大大违背了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的建议。王子告诉我们,他建议米尔扎·沙菲应该在这些叛乱分子巩固他们的势力之前立即攻击他们,或者君主应该召见这些叛乱分子,迫使他们阐述自己的意愿。至于被选派的使者,王子指出,即使君主做出让步,派遣代表前去款待这些难对付的人,每次也只能派一个人去。他接着说道:“然而,由于天意削弱了他们的分辨能力,会谈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两个使者之间相互猜忌,所以他们都不愿只让一个人去见米尔扎·沙菲与穆罕默德·贝格,另一个人留在营地,除非去的那个人可以在没有另一个人在场的情况下单独制定会谈的条件。”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看到所谓的社会是如何瓦解的。两位使者立即启程,但再也没有回来。正如一个人一边猛烈攻打埃斯德赖隆[10]平原,一边又派遣使者去见犹太首领,问他双方能否和平共处。保利立即被处死了,奥德将军拉塔法特·汗被囚禁,并被挖掉了双眼。随后,米尔扎·沙菲和穆罕默德·贝格开始争论不休。此时,君主也不知如何是好,这件事情暂时由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和阿弗拉西阿卜·汗处理。阿弗拉西阿卜·汗已经返回首都,并与他之前的竞争对手米尔扎·莎菲和解。三位贵族都被授予了荣誉。米尔扎·沙菲当上了宰相,头衔是阿米尔-乌尔-乌姆拉;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官复原职,管理他家乡的税收事宜。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位王子的叙述。
马德拉斯的库特
纳纳·法纳维斯
“这一时期,许多焦虑以及忧郁的情绪侵入陛下——这个世界的庇护者——神圣的头脑中,它们也同样引起了这位忠实的仆人的关注。”莫卧儿宫廷的注意力转向了已经中止多年的与英国人的联盟。1783年7月23日,前往阿格拉的米尔扎·沙菲在返回时被阻挡在皇宫外,可能是因为阿弗拉西阿卜·汗又想当宰相。因此,米尔扎·沙菲再次回到阿格拉,随即表现出一种敌对态度,于是穆罕默德·贝格被派来与他谈判。这次谈判是在古老的阿格拉要塞的大门前公开进行的,两位贵族骑着大象逐渐靠近,米尔扎·沙菲伸出手向对方问好,与此同时,穆罕默德·贝格立即抓住这个机会,暗中开枪杀死了米尔扎·沙菲。事实上,一些人声称,真正的凶手是坐在象轿后面的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可能是穆罕默德·贝格的侄子伊斯梅尔·贝格。
唆使凶手杀人的阿弗拉西阿卜·汗从中获利,他成功继任了宰相之职。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更加焦虑,他执意要求亲自与英国总督面谈。
同样,英国总督派来的特使也急于让他们的雇主派遣一批军队支援莫卧儿君主。因此,1783年11月,特使在给英国总督的信中写道:“如果我们希望在印度确保自己的安全,或者被看成一个有信仰和荣誉感的民族,那么我们必须继续援助莫卧儿帝国的君主。”沃伦·黑斯廷斯听取了这些建议,随后发生的事也证明特使的建议是明智的。沃伦·黑斯廷斯希望继续维持君主的威严,因为他预见到这个帝国的分裂将会使印度陷入混乱,或者马拉塔人将会控制印度。如果加尔各答的委员会反对他的建议,他将以自己的方式干涉这件事。然而,后来,虽然沃伦·黑斯廷斯并没有干涉这件事,但却成为别人指控他的一个依据。他被指控暗地里为帕特人玛多吉·辛迪亚谋取利益。沃伦·黑斯廷斯希望提高玛多吉·辛迪亚在德里宫廷的影响力的建议被否决后,他希望玛多吉·辛迪亚能够成功,因为他不希望莫卧儿帝国陷入无政府状态。用格兰特·达夫的话说,沃伦·黑斯廷斯希望能“扭转局面,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并不违反政治意图的合理性,也不违背英国政府制定《萨尔巴伊条约》的初衷。条约签订后,印度中部平定了下来,卡纳提克没有受到声名狼藉的海达尔·阿里与他的儿子的侵略,得到了保护。海达尔·阿里的儿子提普·萨希卜与父亲同样有名。在此,有一点很重要,当天的《加尔各答公报》几次提到锡克人的进军,以及朝臣们毫无杀伤力的反击。所有这些情况都迫使宫廷立即做出决策。
1781年3月27日,英国总督抵达了勒克瑙。随后,米尔扎·贾万·巴克特王子决定逃离皇宫,向英国总督面呈德里的政治情况,以此劝说总督插手这里的事情。王子将这个计划告诉了他的舅舅,他的舅舅从王子的领地上派了一支古贾尔军队驻扎在河对岸。一切都安排好后,4月10日晚上8时左右,王子放出自己身体抱恙,决不允许任何人打扰的消息后,乔装打扮,偷偷离开自己的房间,跃上屋顶,走过重檐,直抵横穿皇宫花园的一条引水渠。这天夜里,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王子还发着烧,但他还是找到了运河入口,并通过运河抵达了萨利姆加尔的防御土墙。从这件事中,我们发现帖木儿家族有一个高贵的品质值得传承下去,因为这种品质充分说明了帖木儿家族的仁慈。在向沃伦·黑斯廷斯讲述这天晚上的冒险行动时,王子说道:“我想我应该杀了那个告诉我应该从哪里过河的卫兵,但是我的良知不允许我这么做,于是我放了他,我宁愿顺从上天的安排。然而事实上,我的怀疑是正确的,那人立即去了最近的守卫点,报告了我的行踪。好在我迅速离开了,追兵们没有追上我。”
王子殿下抵达了勒克瑙,遇到他的所有人都对他印象深刻,对他的仁慈、聪明才智以及才学赞不绝口,但唯一让王子感到欣慰的是,虽然玛多吉·辛迪亚受到了宫廷反对派的压制,但总督和沃伦·黑斯廷斯都建议王子向玛多吉·辛迪亚求援。乔纳森·斯科特上尉(他是沃伦·黑斯廷斯的属下)称王子每年会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四万英镑的津贴[11]。
此时,穆罕默德·贝格已经回到他在阿格拉的旧所,并不断给新任宰相阿弗拉西阿卜·汗制造麻烦。然而,阿弗拉西阿卜·汗现在正忙着对付势力强大的帕特人(即玛多吉·辛迪亚)。这位在二十四年前的帕尼帕特大屠杀中九死一生的英勇的军人现在完全掌控了局面。事实上,这位马拉塔人酋长的行动变得异常重要,因此,他引起了《加尔各答公报》的关注。4月18日,《加尔各答公报》报道了他的行踪:“我们了解到玛多吉·辛迪亚将会去狩猎……我们也了解到他将前往邦德尔坎德。”后来证实,他实际上是朝着阿格拉进发。
提普·萨希卜
玛多吉·辛迪亚派了一名使者前往勒克瑙与英国总督谈判,并亲自前往德里,提出要面见君主。君主正试图将穆罕默德·贝格从阿格拉要塞驱逐出去。
5月10日,《加尔各答公报》报道道:“陛下已经写信给英国总督和玛多吉·辛迪亚,告知他们他即将前往阿格拉。”
阿弗拉西阿卜·汗以怨报德,用暴力行为对待他的恩人。虽然他有很多缺点,但因为多年来他与恩人之间关系密切,所以他的恩人还是将他举荐给君主,让他得到了君主的宠信。因此,阿弗拉西阿卜·汗的行为使君主希望与玛多吉·辛迪亚结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财政部长阿卜杜勒·阿希德·汗试图劝阻君主前往阿格拉,但这个傲慢自大的莫卧儿君主派给纳贾夫·库里·汗一支十分强大的军队,包围了阿卜杜勒·阿希德·汗的家,逮捕了他,并没收了他所有的财产,严密监禁他,一直到1788年阿卜杜勒·阿希德·汗去世。
抵达阿格拉后,玛多吉·辛迪亚与阿弗拉西阿卜·汗举行了一次会谈,他们达成共识,准备联手攻打穆罕默德·贝格。三天后,即1784年11月2日,宰相阿弗拉西阿卜·汗遭到暗杀。实施这次暗杀计划的是扎因-乌尔-阿比丁,他是米尔扎·莎菲的弟弟,所以他肯定希望有机会去惩罚这个杀死他舅舅的凶手。不用猜测,一定是玛多吉·辛迪亚唆使他干的。依据富兰克林的记载,一个叫赛义德·拉扎·汗的人说,扎因-乌尔-阿比丁在宰相的帐篷里杀死宰相后,立刻逃到玛多吉·辛迪亚那里躲了起来。黑马特·巴哈杜尔王公(印度教托钵僧的领导人)在莫卧儿贵族首领的陪同下,立即前往玛多吉·辛迪亚的帐篷,他们都向玛多吉·辛迪亚表示祝贺,并表示今后愿意为他效力。
1785年,无论时局如何,玛多吉·辛迪亚还是步了阿弗拉西阿卜·汗的后尘。他将宰相的头衔让给奥德省督,自己手握实权。他恢复了自己作为帝国全权代表的头衔,称普钠的佩什瓦为马拉塔人的首领,并宣称自己是佩什瓦的代表。之前的帝国全权代表是第一个尼扎姆。另外,他还担任军队的指挥官,直接管辖德里和阿格拉,并每月向沙·阿拉姆二世支付六万五千卢比用于君主的个人支出。为了得到这笔钱,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赏赐自己的追随者,玛多吉·辛迪亚不得不想方设法,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此时沃伦·黑斯廷斯已经离开印度,玛多吉·辛迪亚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从占据东部各省的英国人那里索要一些捐赠。因此,我们在1785年3月12日星期四的《加尔各答公报》上发现了以下通知:
我们有权告知公众,英国总督于本月7日正式收到由沙·阿拉姆二世和马哈·拉贾·玛多吉·辛迪亚签封的一份官方正式文件,该文件拒绝之前英国人在麦克弗森先生[12]就职时提出的从孟加拉收取贡金的要求。
有关贡金方面的要求是由马贾尔·布朗转交的,而且是在他离开沙?阿拉姆二世的宫廷后又立即返回来递交的,他并没有与安德森[13]先生就此进行任何沟通。
麦克弗森先生
安德森先生接到指示,立即前去告知玛多吉?辛迪亚,他对这种要求的干涉将会被视为对英国人直接的敌意,并违反了我们与马拉塔人的条约。此外,沙·阿拉姆二世也被告知,英国人很尊敬他显赫的家族,既不会允许其他国家干涉,也不采纳其他地区统治者的建议,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行动。
拒绝以不尊重我们的方式提出的不公平要求是我们一贯的作风,我们有权宣布安德森先生得到那份否决书的行为是公开的、明白无误的,我们也非常尊重他。甚至在接到英国政府的命令前,他就采取了与政府命令一致的行动。他抗议的理由是,他收到了一份来自总督的简讯。当布朗上校正要离开时,他在沙·阿拉姆二世的贵族议会上,当着玛多吉·辛迪亚的面提出了抗议。
安德森先生的抗议造成的结果令英国政府十分满意,玛多吉·辛迪亚随后做出解释,称我们必须加强与马拉塔人的联盟,揭露敌人的阴谋,最终确保整个印度的和平与安宁。
玛多吉·辛迪亚发起的改革很快结束。与此同时,扎比塔·汗去世了。穆罕默德·贝格被他的军队抛弃,走投无路,只能乞求马拉塔酋长的怜悯。1785年3月27日,阿格拉要塞的守卫投降,只剩下阿里格尔要塞还掌握在莫卧儿人手里。已故宰相阿弗拉西阿卜·汗的寡妻和弟弟仍然坚守在这里,他们希望能保护阿弗拉西阿卜·汗存储在这里的大量财产。这个要塞是已故的纳贾夫·库里·汗从贾特人手中夺来的,后来纳贾夫·库里·汗强化了防御工事,并且驻扎了一支强大的守卫军队。尽管如此,阿里格尔要塞的守军只是从6月坚守到11月,这些妇女说服统治者,与围攻的军队签订协议,从而避免被杀的噩运。她们投降的结果是,已故宰相阿弗拉西阿卜·汗的长子得到了一个庄园,这个庄园每年的收益达到十五万卢比,但是剩余的价值约一千万卢比的财产落到了玛多吉·辛迪亚手中。一千万卢比相当于一百万英镑,但实际上远远超过现在的一百万英镑。
如今,玛多吉·辛迪亚在印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分崩离析的莫卧儿帝国的首领们一个个开始承认他的统治。一支马拉塔军队占领了沙·贾汗的红色城堡,致使君主有名无实。然而,后来沙·阿拉姆二世亲自参加了1785年间的所有行动,直到第二年夏天才回到德里。其间,玛多吉·辛迪亚并没有陪在沙·阿拉姆二世身边,而是回到了自己最喜爱的马拉塔营地。
前文已经提到,印度本土的历史学家很少或根本没有记载关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然而,我不愿意只记录战争的日期,或者杰出的人的传记。相反,缺乏关于这个国家状况方面的资料是我感到非常遗憾与失望的原因。最后一章将会提到一些细节。
1783年,当阿弗拉西阿卜·汗利用他的野心分散这个国家的注意力时,雨季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来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可怕的大饥荒。这场饥荒使整个印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孟加拉的季风非常规律,定期的季风带来的降雨使土壤湿润。孟加拉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饥荒,就像英国人一样。但印度的干旱平原位于世界上最大山系的阳面,在太阳的照射下,有些地方二十五年就沙漠化了。1783年到1784年的饥荒,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次饥荒被称为查理萨,指的是维克拉姆·阿迪特时代的桑巴特日期—1840年。一位曾经在阿格拉附近为黑马特·巴哈杜尔效力的年老的印度教托钵僧告诉笔者,那年阿格拉附近面粉的售价是8赛尔[14]1卢比。这引发了货币贬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卢比只能买到3赛尔面粉,这对英国读者而言是难以置信的。他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块面包的四分之一卖四先令,那么按照这个比例换算,屠宰店的肉又会卖多少钱呢?
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缺乏加剧了饥荒程度,主要原因是连年战争使壮年男性不得不应征入伍。此外,长期的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也是造成灾荒的原因之一。然而,从长远来看,人口的流失与征税者的缺席对这个国家也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一章将会介绍一些有关这个国家状况的细节。
注:除了《莫扎法伊尔传》,本章参考的主要权威资料还有富兰克林的《沙·阿拉姆》、沃伦·黑斯廷斯的《沙赫扎达的故事》,以及乔纳森·斯科特上校出版的《菲丽什塔》的续集(这位绅士前文已经提到过),他在波利尔少校的协助下编辑完成了续集,波利尔少校那时在德里。所有的权威资料都是同时期的原创资料,这些资料对事件的记录是一致的。我还参考了伊拉达特·汗的《回忆录》,伊拉达特·汗是那个时期的一名德里贵族。阿里格尔的一名老公使对饥荒的描述也很生动,这段描述节选自1874年6月6日的《德里公报》:“正如许多见证人所说的那样,玛多吉·辛迪亚统治时期到杜·布瓦涅执政之前发生的灾难被人们称为查理萨考特,1783年的严重饥荒在很大程度上给整个国家造成了破坏。现在,在饥荒最初爆发的那个地区仍然有许多被毁的高土丘。这个地区的居民要么被饿死,要么逃亡到其他地方,但是无论逃到哪里,他们依然要忍饥挨饿,因为饥荒波及整个印度。根据当地人的描述,在发生饥荒的前两年,降雨很少,粮食的产量极低,到了第三年,也就是1783年,人们非常希望这个季节能够风调雨顺。然而,事与愿违,当雨季来临时,他们发现季风并没有带来雨水,骄阳依旧似火。季风‘巴多安’登陆后,天上有云却没有下雨。灾难降临,所有的希望因此破灭。粮食的价格十分高昂,而且很难买到,再加上当地政府没有提供任何救济来改善或缓解他们不幸的臣民的痛苦,成千上万的人饿死在家里或大街上。孩子们去野外寻找野生浆果果腹,这种行为使他们很容易成为野兽的猎物。一时间,哀鸿遍野,大量野兽在白天四处觅食,啃噬尸骨。大概在9月中旬,开始下雨了,两年前播撒的种子因为干旱没有发芽,现在在大量雨水的润泽下,种子开始发芽生长,粮食产量大增。于是,10月份和11月份情况开始逐渐好转,据塞昆德拉·拉奥的一名老婆罗门叙述,1810年前的几年里,粮食产量非常高,他在一处很高的地基上建了一座房子。当时,他没有用泥土来垫高地基,而是用了劣质的谷物。那时这种谷物的售价特别低,远远低于泥土的成本。当饥荒来临时,他挖出了这些谷物,发现保存得很好,于是卖掉了这些粮食,为自己重新盖了一座豪华的房子,还赚了很多钱。”
* * *
[1]希尔罕德是今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地名。——译者注
[2]穆扎法那加是今印度北方邦西部的一个县。——译者注
[3]富兰克林,《沙·阿拉姆》,第二十五章,1784年。——原注
[4]法乌吉达尔(faujdar),军队司令。法乌吉,军队。——译者注
[5]希尔达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显贵、酋长、首领或军官。——译者注
[6]柴明达尔,“土地,土地拥有者”。莫卧儿帝国时期,柴明达尔指地方官员,受委托征收土地税,并能够保留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薪水。在英国统治时期,柴明达尔指向佃农收取地租并向政府交纳土地税的地主。——原注
[7]库特,即陆军中将埃尔·库特爵士(1726—1783),一名英国士兵和政治家,在1768年到1780年期间在下议院任职,他从在印度为英国军队服役多年出名。——译者注
[8]斯图亚特,即詹姆斯·斯图亚特少将(?—1793),一名英国军官,曾在十八世纪的殖民战争中服役。他后来参加了第二次英属迈索尔战争。——译者注
[9]戈达德,即托马斯·温德姆·戈达德将军,在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1775—1782)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译者注
[10]埃斯德赖隆平原,也称伊茨雷埃勒山谷,位于以色列加利利南部。——译者注
[11]乔纳森·斯科特:《菲丽什塔》(Ferishta),第二卷,第242页。——原注
[12]麦克弗森,即约翰·麦克弗森爵士(1745—1821),在印度的苏格兰行政官,1785年至1786年为孟加拉的代理总督。——译者注
[13]安德森是当时的一位居民,参与了《萨尔巴伊条约》的签订。该条约是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的结果,确认英国人占有萨尔塞特,英国承认马拉塔联盟领袖玛多吉?辛迪亚为独立的王公。——译者注
[14]赛尔是印度重量单位,1赛尔约等于1公斤。——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