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亚历山大战争 CHAPTER VII The Alexandrine War
3个月前 作者: 雅各布·阿博特
上一章提到过一系列阴谋诡计。之后爆发的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之战,战争以恺撒和埃及艳后的胜利告终。这场战争中发生的事是本章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就兵力而言,阿喀琉斯在战争爆发之初比恺撒有优势。当时,恺撒手上只有在地中海追捕庞培时仓促带上船的一小部分来自罗得岛的兵力,大约三四千人。当恺撒率领着规模有限的舰队在欧洲海岸迎风起航时,他可能没料到自己会在埃及登陆,更没想到会卷入一系列重大军事事件中。但是,阿喀琉斯手下有两万有生力量。他的队伍成分复杂,但都是有经验的老兵。他们适应埃及的气候,熟悉各种适合这个国家特点的作战模式。一部分士兵是当年安东尼从叙利亚带来的,他们帮助埃及艳后的父亲—托勒密·奥里特斯复辟之后,被安东尼留在埃及为托勒密家族效力;还有一部分士兵是当地的埃及人。另外,阿喀琉斯的军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士兵是逃亡的奴隶。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从地中海沿岸的不同地方逃到埃及,被分批次编入埃及军队。这些逃亡者的共同特点是性格刚毅,做事孤注一掷。
阿喀琉斯还有两千匹战马。规模强大的骑兵团曾让他取得在城墙外广阔战场上的胜利。这一次,他的军队接近亚历山大城门后,便开始从各个方向包围这座城市,把恺撒牢牢地困在城中。
恺撒的处境极其危险,但他早已习惯绝处逢生,所以他和他的军队似乎都不为战争结果担心。从恺撒个人来看,眼下的困难和危险反而让他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骄傲和喜悦。因为埃及艳后目睹了他此前所做的一切后,对他的能力和胆识充满敬仰,并用爱回报他为她的事业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埃及艳后把一切托付给恺撒,热切地关注着战争的进展。她对战争结果充满希望,感到欢欣鼓舞,为甘愿保护自己的勇士骄傲、自豪。她对恺撒充满崇拜、爱意和感恩之情。
埃及艳后这些强烈的情感极大增加了她的个人魅力,她性格中强硬的力量变得温和、有节制。她的嗓音本就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魅力,现在在爱情的滋润下变得越来越甜美。她的面容闪烁着灵动、美丽的光彩。她注视恺撒时那充满敬意的眼神,恰到好处地中和了她性格中的愉悦和活力,让她成为一位令人着迷的伴侣。然而,这种愉悦与活力在她后半生变得鲁莽、古怪。但此时,恺撒正被她无意识中流露出的魅力迷得神魂颠倒。
在其他情况下,如果一名军事指挥者在战时对某个人产生如此强烈的迷恋,一定会干扰他执行任务。但恺撒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埃及艳后,他为了她的利益而战,因此这种迷恋之情激励着他,使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充满干劲。
按照恺撒筹划的策略,他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加固城中阵地,这样就能保证在援救到达之前抵抗住阿喀琉斯,保护自己。为了达到目的,恺撒把军队从城市各处撤到通往法罗斯的一座栈桥码头附近的堡垒处,并在此安营扎寨。这个地方有巨大的军械库和粮仓。恺撒把从城市中找到的所有武器、军需品,公共及私人仓库中的粮食和其他供给品都储存在自己的防线之内。然后,他用强大的防御工事封锁整个区域。恺撒命人在通往防线的道路上设置了石墙路障,并将周围可能为敌人提供掩护的房屋全部拆除,拆下的材料被拿去筑墙或加固路障。防线内还有用来投掷大石块、木棒及其他重物的巨型军械。石墙和城堡的围墙上都设有开口,以方便使用这些军械。
亚历山大城
通往法罗斯岛码头和防波堤的尽头处有一座坚固的堡垒,如果没有恺撒的防线,这里仍属于埃及的领地。因此,埃及人控制着防波堤的入口。法罗斯岛本身属于埃及,埃及人似乎打算为阿喀琉斯守住这里,码头的另一端也设有堡垒。这个岛距海岸有一英里左右,因此防波堤很长。小岛上除了用于防御的堡垒和城堡,岛边还有一个特别小的城镇。这里的堡垒不但有强大的守军把守,这里的居民也难以对付。这里的居民有渔民、水手、打捞者等,都是一些喜欢铤而走险的人。这些人通常聚集在岛上的城镇里。埃及艳后和恺撒从城中宫殿的窗户俯瞰小岛,岛中心高高矗立着灯塔,底部有堡垒,又细又长的通道连通着小岛和大陆。他们认为此处相当重要,因为这里是海港入口,居险要之处。
海港位于防波堤南部,刚好与阿喀琉斯进军的方向相对,港湾里停泊着大量埃及船,一些已被毁坏,还有一些则配备了人员和武器。这些船还没有落入阿喀琉斯之手,但他一旦进入恺撒已撤离的地区,一定会将这些船占为己有。恺撒必须先采取行动阻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阿喀琉斯如果得到舰队并继续控制法罗斯岛,那他就可以轻易地控制通向亚历山大城的各条海上通道。这样一来,阿喀琉斯不仅能在这里获得增援、供给,还能有效地切断罗马军队获取给养的通道。因此,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极其必要。恺撒于是派出一队士兵去焚烧海港中的所有船,并夺下法罗斯岛港口入口处的堡垒。这个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军队焚烧了船,占据了堡垒,赶走了埃及士兵,顺利在堡垒安置上罗马守军后,安全回到恺撒的防线之内。埃及艳后从宫殿的窗户中目睹了全过程,对这位罗马保护者的能力和勇气充满由衷的敬意。
但这次焚烧埃及船的行动,不论对埃及艳后,还是对恺撒多么有利,都无法掩盖此举给整个文明世界带来的令人痛心疾首的灾难性损失。一些燃烧着的船被风吹到岸边,点燃了水域附近的建筑。火苗蔓延,引起大范围的火灾。在这个过程中,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大部分被焚毁。这座伟大的图书馆曾是唯一一座全面收藏古代作品的地方,这场火灾让它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埃及船被焚毁一事直接导致了阿喀琉斯的下台。自从阿尔西诺伊四世到达军营,阿喀琉斯与带着她一起出逃的宦官该尼墨得斯就开始了无尽的斗争。他们互相猜忌。军中形成两大阵营,一方力挺阿喀琉斯,另一方支持该尼墨得斯。阿尔西诺伊四世站在该尼墨得斯一边,所以她在舰队被毁后指责阿喀琉斯失职、无能,认为是他导致了战败。阿喀琉斯被判刑,最后被斩首。从那时起,该尼墨得斯便以国务大臣和军队最高指挥官的身份掌握着阿尔西诺伊四世政府的实权。
此时,埃及军队进入了恺撒撤军的地区,引起了恐慌和混乱。这些情绪是伴随城市的军事管理权突然且剧烈的转移产生的。该尼墨得斯在恺撒的堡垒和战壕围墙周围部署了兵力,将其紧紧包围。他还切断了所有通往恺撒防区的陆上道路,为进攻做准备。该尼墨得斯制造用以推倒围墙的机器,并在城市各个地方开铁器店制造飞镖、长矛、长枪等各种军事器械。他还建了一座装有巨大轮子的塔形设备,打算在进攻准备就绪后让武装好的士兵进去,将设备推到堡垒、宫殿的外墙周围,使这些士兵在进攻时具备高度上的优势。该尼墨得斯让富人捐赠战争资金,还临时征用工匠、劳动者和所有能扛起武器的男人来补充兵力,并派信使到全国各地召集人们参军,号召大家捐钱、捐物。
信使的任务是劝服民众。他们说,罗马人的统治势力已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地区,除非恺撒和他的军队立刻被赶出亚历山大城,否则危险即将降临,国家将永远失去独立地位。他们还说,当初安东尼以帮助托勒密·奥里特斯为由,率领罗马军队踏入埃及。现在,另一个统帅带着另一支军队又以其他理由来干涉埃及内政。这些罗马人一次次入侵的目的就是要让埃及完全屈服于外来势力。信使们号召民众勇敢地站起来共同面对危险,把侵略者赶出去。
恺撒占据了法罗斯岛及其港口,因此,该尼墨得斯无法阻止恺撒通过海路接受兵力和武器方面的援助。他也无法切断恺撒的食物供给通道,因为恺撒所在区域有储量巨大的粮仓和弹药库。恺撒若要维持被困军队的正常秩序只需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保证足量的淡水供应。恺撒的宫殿和堡垒的淡水,是通过地下沟渠将尼罗河的水引到建在地下的巨大蓄水池中得到的,然后士兵们再用水桶等器皿将水打上来饮用。查探敌情后,该尼墨得斯计划悄悄地挖一条运河,通过运河将海水引到地下沟渠中。这个计划成功实施后,恺撒宫殿和堡垒的蓄水池中的水慢慢发生了变化。刚开始,水只是有点变味儿,接着越来越咸、越来越苦,最后变得完全不能饮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恺撒的军队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查明真相后,军队陷入恐慌。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淡水,军队的生死将会完全掌握在敌人手中。事已至此,士兵们认为无论怎么坚持都没有希望,于是大家催促恺撒赶快撤出亚历山大城,登上舰船,从海上逃离。
然而,恺撒没有下令撤离,他命士兵停止一切行动,让几个军队长官指挥士兵在驻地挖井。他说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即使是在离海很近的地面,只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总能有淡水。最终,挖井工作取得成功,军队得到了充足的淡水。险情解除后,士兵们的恐慌情绪得到了缓解。
此事发生后的某一天,一只小帆船从城市西边的海岸驶进海港,带来了一条情报:一队运输船已到达城市西海岸,由于这个季节盛行东风,船队无法驶进亚历山大城,此时就停在西海岸。这支船队是恺撒刚登陆埃及时应他要求派来的,船上载着武器、弓箭和其他军需物资。穿过地中海后,由于逆风,船队无法继续前行。此时,船上的淡水即将耗尽,处境极其危险。于是,船队派出一艘靠船桨驱动的小船来向恺撒汇报情况、请求援助。恺撒了解情况后,立刻登船,亲自出动,并命所带小船队的其他船紧随其后。出港后,恺撒挂起帆向西转,打算沿着海岸驶向被困船队所在地。
一切都秘密地进行着。亚历山大城附近地势很低,出海的船、舰队在驶离海岸不远的地方就会消失不见。事实上,据旅行者说,在临近海岸的地方,由于水面的弧度和海岸又平又低的地势特征,人会产生一种幻觉,就好像人是从海上“降落”到了陆地上似的。所以,如果不是后面发生的事,恺撒本可以轻易地悄悄出海。即将到达运输船所在地时,为了补给淡水,恺撒下令将船停在距离亚历山大城一段距离的一个封闭的地方,然后派一队士兵登陆寻找淡水。士兵被当地村民发现,然后被当地的骑兵军队拦截,被俘入狱。埃及人从俘虏口中了解到恺撒带着一小支船队,停在海岸边。消息很快传开。埃及民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仓促地从村子里往尼罗河的支流上汇集船只。这时,恺撒已到达运输船停泊地,为了把运输船带回亚历山大城,他命人在船上绑了拖绳。因为大帆船是由桨橹驱动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风向的影响,可以拖着运输船前行。返程中,恺撒发现途中聚集着一支强大的海军,挡住了自己的去路。
随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恺撒获胜。埃及人仓促组织起来的海军很快被摧毁了,一些船被烧毁,一些船沉没了,还有一些船被缴获,船上的人被俘。恺撒带着运输船和物资凯旋,士兵们欢呼着,热情地迎接他。埃及艳后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尤其强烈,她在恺撒离开后焦急地等待着出征结果,她清楚地意识到她的英雄正置身极大的危险中。
运输船带来的援助大大改善了恺撒军队的物资状况。看到恺撒得到援助,该尼墨得斯意识到如果想阻止他,就必须马上占领海港。因此,该尼墨得斯决定立即筹备海军。他派人沿着海岸发出命令,让各地的船都驶向亚历山大城。他还雇用了大量城里及城镇周边的人造更多的船,命人拆了一些高大建筑房顶的木材来造船底和船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命军队在海港处向恺撒发起了猛烈进攻。为争夺海港、防波堤、岛屿及控制入海口的堡垒等要塞,双方进行了激烈战斗。恺撒很清楚这场战斗对战争的最终结果至关重要,因此,他亲自上阵,身先士卒。他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欣喜之情,因为他可以在战斗中向埃及艳后展现自己的英勇无畏。她可能就在宫殿的窗户前关注着战斗,在他身处危险时揪心,因他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心生崇拜。在这场战斗中,这位强大的征服者九死一生。他像往常一样身着代表王权的紫色战袍,这使他成为显眼的攻击目标。毫无疑问,他是战场上的焦点。一次,在一场可怕的混战中,恺撒为逃命,从一艘超载的战船上跳进水里。为了不让战袍落入敌人之手,他边游泳边用牙咬着战袍,拖着战袍前进。同时,他还用一只手举着一些重要文件,用另一只手不停地划水。
对恺撒而言,这次战役的结果又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他不仅率军击败、毁灭了所有的埃及战船,还占领了防波堤和岛屿。防波堤的两端有防御堡垒,而岛上不仅设有灯塔,还有法罗斯小镇。
埃及人士气低落。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以成败论英雄—埃及军队和民众此时已经开始对该尼墨得斯和阿尔西诺伊四世的统治产生厌烦情绪。于是,他们派密使向恺撒表达对自己君主的不满,并向他提议释放托勒密十三世。当时,作为“国事犯”的托勒密十三世一直被恺撒囚禁在宫殿中。如果恺撒释放托勒密十三世,埃及民众便会马上承认托勒密十三世的君主地位,而一切问题都能因此以一种友好的方式轻易地协调、解决。恺撒欣然接受了提议。
于是,恺撒把托勒密十三世叫到面前,和蔼地拉着他的手,把埃及人民的愿望告诉了他,并允许他离开。而托勒密十三世请求恺撒不要送他走,他对恺撒表达了强烈的依赖和</a>极度的信任。他说自己更愿意留在恺撒这里,得到恺撒的庇护。恺撒回答说,如果这是托勒密十三世的真实想法,那他们的分离不会是长久之事。恺撒说:“如果我们是朋友,那么我们很快会再见面的。”恺撒用宽慰的话鼓励这位年轻的君主,然后把他送走了。回去后,托勒密十三世受到埃及人民的热情欢迎,并很快再次登上王位。当上了国王后,托勒密十三世并没有立刻想办法解决和恺撒的矛盾,而是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反击恺撒的全面备战中,他从海、陆两方面做准备,酝酿着一场猛烈的进攻。战争结果难以预料,因为没过多久,整个局势被一件突然发生的重要事件改变了。这个事件让埃及人和罗马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埃及东部。有消息传来,一大队人马在一位叫米特拉达梯的将军的率领下突然出现在贝鲁西亚,并且占领了这座城,现在正向亚历山大城进军。米特拉达梯正是恺撒派人到亚洲寻来的援军。
埃及军队立刻从亚历山大城附近的营地向东开拔,前去迎战新的入侵者。恺撒带着能保证自己安全撤退的所有兵力紧随其后。他率军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离开亚历山大城,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以极快的速度穿过整个国家,赶在托勒密十三世的军队到达之前与米特拉达梯会师。经历长时间的行军后,两军相遇,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埃及军队溃败,托勒密十三世的军营被攻占。当罗马士兵从托勒密十三世的军营一侧突袭时,其守军和随从从另一侧仓皇出逃,他们在极度恐慌和混乱中连滚带爬翻过防御堡垒。跑在前面的士兵掉进堡垒下方的沟渠中,沟渠很快被死人和垂死之人填得满满当当。而跑在后面的士兵则无情地踩在战友身上,以他们为桥慌忙逃走。沟渠中的人在逃跑的士兵脚下打滚、挣扎、尖叫。那些逃掉的士兵来到河边,挤上岸边停靠的一条船,准备划船离开河岸。然而,这条船严重超载,离岸后不久就沉没了。罗马人在岸边打捞漂上来的尸体,他们发现其中一具尸体佩戴着象征高贵身份的护胸铠甲,上面有埃及国王的标志。这具尸体后被证实,正是托勒密十三世。
这场战役以恺撒的胜利和托勒密十三世的死亡而告终。对恺撒来说,现在的任务就是率领军队打道回府,返回亚历山大城。当恺撒顺利回城时,亚历山大城残留的埃及军没有做任何抵抗。随后,恺撒将阿尔西诺伊四世投入大牢。他同意埃及艳后嫁给她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另一个托勒密,并以王后的身份统治国家。这个托勒密当时大约十一岁,她和这个小孩子的婚姻当然只是一种形式。和以前一样,埃及艳后还是恺撒的伴侣。
此时,罗马上下对恺撒谴责不断。整个罗马都认为他作为罗马执政官和罗马军队统帅,不顾自己的职责,卷入一个偏远、闭塞王国的斗争中,而这个王国和罗马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关系。恺撒的朋友和罗马政要都催促他回国,他们对恺撒长时间擅离职守愤愤不平。让他们尤其气愤的是,恺撒滞留埃及的原因是和那里的王后产生了不道德的恋情。这不仅违背了恺撒对国家的承诺,也给其妻子卡尔普妮娅·皮索尼斯及其他留在罗马城的家人造成了痛苦。恺撒犯下了不可容忍的错误。但他沉迷于埃及艳后的美色,受控于她神秘、不可理解的魅力,完全听不进任何规劝。即使战争结束了,他仍在埃及滞留了几个月,享受有爱侣为伴的美好时光。他们两人共度良宵,夜夜笙歌。战争结束后,两人还在埃及各地进行了盛大的皇家巡游,动用大批罗马士兵保驾护航。恺撒计划着带埃及艳后回罗马城,并在罗马城结婚。虽然恺撒已有家室,但为了达到目的,他想方设法修改了法律。
这一切激起了恺撒朋友和罗马军队的强烈不满,埃及人也强烈指责埃及艳后的所作所为。此时,埃及艳后的儿子诞生了,按亚历山大居民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传统,孩子取名恺撒里昂。埃及艳后有了母亲这个新的身份,但她得到的不是关注和同情,而是羞辱和谴责。
经过这段时间,埃及艳后性格越来越成熟,长得也越来越漂亮。那些曾经让她充满魅力的天真、朴素的活力和志气,现在却变成放肆、鲁莽的怪脾气。纯洁无瑕、合情合理的爱情会让人心变柔软,让人的一举一动变得温柔、安详,但逾越上帝和自然法则得到的不纯洁的爱情会让女人变得霸气、大胆、心硬如铁,并且完全毁掉她性格中由温柔和羞怯形成的魅力。这条定律已经在埃及艳后身上体现出来了。她完全无视子民的意见,只为如何长久维持和恺撒不道德的关系而焦虑不安。
不过,恺撒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埃及艳后,返回罗马。临走前,他只带了一部分士兵登船,留下足够的兵力帮助埃及艳后稳固政权。恺撒还带走了阿尔西诺伊四世,打算把她当作战利品带回罗马城向众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