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继承王位 CHAPTER V Accession to the Throne

3个月前 作者: 雅各布·阿博特
    上一章提到,埃及艳后的父亲与她的姐姐发生激烈的、骨肉相残的战争时,她正在亚历山大城的王宫里生活。此时她才十五岁。幸运的是,她由于年纪太小没被卷入争斗中。在王宫里,埃及艳后和两个弟弟静静地看着剧变发生。他们既没有从争斗中获利,也没有受到伤害。奇怪的是,两个男孩都取名托勒密。


    当罗马军队为帮助埃及艳后的父亲复辟而进入亚历山大城时,全城沸腾了。大部分民众接受前任国王复辟。事实上,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合法的王位继承人被废黜或遭遇驱逐后,无论从前他的暴政多么让人无法容忍,他的恶劣罪行多么考验子民的忍耐力,在几年后人们都能接受其复辟。在这次特别事件中,贝勒尼基四世面对的情况也不例外。由于她的执政手段并不比她父亲高明,所以民众尤其是贝勒尼基四世政府之外的人都做好了迎接托勒密·奥里特斯回首都的准备。而贝勒尼基四世政府的人也很快就被托勒密·奥里特斯处死了。


    当然,全城人民也因罗马军队的到来兴奋不已。在此之前,在埃及产生影响并掌握权力的外来势力都来自希腊,埃及的地方及军队官员全是希腊人。罗马人的到来增加了一道风景,让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


    人们举行各种比赛、表演和宴会庆祝托勒密·奥里特斯复位。在欢庆的活动中,人们除了关注国王,还关注那些受到尊敬的外族将领。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托勒密·奥里特斯才得以复辟。


    当时,安东尼尤其受人尊敬、崇拜。与众不同的举动、坦率真诚的气质及简约随意的罗马式着装让他格外显眼。安东尼挽救了被俘的贝鲁西亚守城士兵的生命,还举行了盛大葬礼纪念死在战场上的敌人。这些事都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品德高贵、宽宏大量的人。安东尼虽然有缺点,但仍然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拥戴。在世人眼里,他的缺点恰好突显了他的个人魅力。比如,他做事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的慷慨。有一次,他打算给某个支持过自己的人送礼物,便命司库送一笔钱,并亲自指定了数额。而这个数额远远超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的实际所需。司库十分谨慎,他希望安东尼减少数额,但又不敢直接提出异议。于是,司库数好钱后,将钱摞在安东尼路过的地方。他认为安东尼看到钱就会意识到这个数额太大。果然,安东尼经过时询问这笔钱是怎么回事,司库说这就是要送人的礼物,并说出受赠者的名字。安东尼很快明白了司库的用意,立刻回答:“哦,就这些?我还以为我说的数额看上去会很体面。那么,将金额加倍。”


    总之,在亚历山大城停留期间,安东尼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他是否引起过埃及艳后的青睐不得而知,但她引起了安东尼的关注。安东尼喜欢青春貌美、聪明活泼、多才多艺的埃及艳后。然而,当时他将近三十岁,而埃及艳后只有十五岁,她可能对安东尼没有深刻印象。不久以后,安东尼回到罗马城,之后很多年两人都没有相见。


    为帮助托勒密·奥里特斯巩固王权,两位主帅离开亚历山大城时将军队的大批人马留给了他。由于穿越沙漠成功入侵埃及并完成了助托勒密·奥里特斯复位的任务,安东尼回到罗马城后名声大振。托勒密·奥里特斯向安东尼和奥卢斯·加比尼乌斯支付了一大笔钱,因此安东尼拥有了丰厚财产。据说,作为助自己复辟的酬劳,托勒密·奥里特斯承诺支付两千塔兰同,相当于一千万美元。这笔钱足以说明这场前国王复辟的著名战役规模之大。大部分酬金都是托勒密·奥里特斯通过没收贝勒尼基四世及其同党的财产筹到的。据说,托勒密·奥里特斯处死的人数不断增加,因为他急需这些人的财产来兑现自己的承诺。


    经过这次战役,安东尼突然发现自己从声名狼藉、无家可归的逃亡者摇身一变成为富甲天下、声名显赫的人。现在,他成了罗马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就在此时,恺撒和庞培之间爆发了战争。安东尼选择支持恺撒。


    恺撒和庞培激烈交战之时,托勒密·奥里特斯在安东尼和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军队的协助下已成功统治埃及三年。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托勒密·奥里特斯发现问题出现了—王位该由谁继承。埃及艳后在其现存子女中排行老大。无论从心智,还是个人魅力来看,她都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公主。她的弟弟们年龄比她小很多。虽然年幼,但儿子继承王位似乎比女儿继承王位更合情合理。但埃及艳后的领导才能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不禁让人怀疑在继承问题上忽视她是否会有风险。这位父亲采用了托勒密家族解决此类难题惯用的办法:他让埃及艳后嫁给年龄最大的弟弟,然后由他们俩共同执掌政权。托勒密·奥里特斯坚持让埃及和罗马结盟,这一点已成为他统治政策的主导原则。因此,他通过文书的形式郑重地把自己遗嘱的执行权和子女的监护权交给了罗马元老院。罗马元老院接受嘱托并指派庞培执行权力。没过多久,庞培就全身心投入与恺撒的内战中,根本无暇顾及被委派的事务。事实上,庞培也没有必要做什么,因为托勒密·奥里特斯离世后,亚历山大城中各派的表现似乎都表明他们接受了老国王的安排,并且他们还合力将这些安排变为现实。埃及艳后嫁给弟弟时十八岁,弟弟才十岁。当时,两人年幼无法理政,仅仅是傀儡。政务实际由他们父亲手下的两位大臣操持。其中一位叫波提纽斯,职位类似于国务大臣;另一位是军队统帅阿喀琉斯。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名义上,埃及艳后虽贵为女王,但从未真正执掌大权。她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得实权,她必须克服困难,历经磨砺。她没急着采取行动,而是静静地服从父亲的安排。


    波提纽斯是宦官,地位很高。在老托勒密朝中,波提纽斯长期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此人性格傲慢、为人霸道、野心很大,总想独揽大权,而且为实现目标不择手段。他已经习惯把埃及艳后当成孩子对待。然而,现在埃及艳后成了女王,波提纽斯非常不愿看到权力落入她手中。他发现,埃及艳后在父亲去世后的两三年里,性格越来越坚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开始心生忌妒,起了歹意。此外,埃及艳后的美貌、才艺以及举止中散发的无法形容的魅力赋予她一种权威。她的一切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但加重了波提纽斯对她的嫉妒。波提纽斯视埃及艳后为对手,并想方设法阻挠、压制她。波提纽斯是埃及艳后和她丈夫的监护人,也是摄政王,为控制埃及艳后,他总是摆出一副傲慢、霸道的态度。


    埃及艳后性格中有一种气势,也许是志气,她为自己遭受的待遇感到愤愤不平。随着矛盾不断升级,波提纽斯开始竭尽全力拉拢埃及艳后的丈夫—托勒密十三世。托勒密十三世年幼,性格不如埃及艳后果断。波提纽斯认为与埃及艳后相比,她的丈夫更容易长久地被控制。波提纽斯设计挑起托勒密十三世对妻子的嫉妒,并引导他与自己合谋,消解埃及艳后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挑拨离间的做法并没有压制住埃及艳后,反而引起了她的憎恶。王宫中的人相互倾轧。波提纽斯和托勒密十三世还采取行动争夺军权。最终,两派的矛盾变成公开的决裂,埃及艳后被驱逐出境。


    埃及艳后去了叙利亚,因为叙利亚是离埃及最近的避难地。此外,多年前她被驱逐的父亲就是在叙利亚得到援助后成功复辟的。当然,她父亲先去了罗马。经过谈判得到了从叙利亚派出的援军,埃及艳后希望自己直接去叙利亚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帮助。


    结果也没有让埃及艳后失望,她如愿得到一支军队,并沿着安东尼和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帮她父亲复位的行军路线向埃及进发。另一边,波提纽斯任命阿喀琉斯为主帅,并命其整顿军队前去迎战。年幼的托勒密十三世仅是名义上的君主,而波提纽斯则作为君主的监护人和朝中重臣掌握着实权。波提纽斯的军队行至贝鲁西亚时和埃及艳后的军队相遇,两支队伍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为战争做准备。


    然而,战争并没有爆发。意料之外的重大事件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这些事在这个危急关头爆发,将整个形势扭转到一个新的、从未预见的方向。前面我们提到在托勒密·奥里特斯去世后不久,罗马的两位大将—恺撒和庞培之间爆发的战争阻止了庞培执行托勒密·奥里特斯的嘱托。双方的对战越来越激烈。战争的硝烟甚至弥漫到埃及,但由于距离太远,并没有引起埃及人的特别关注。两位强大的征服者率领着大军,像两只巨大的猛禽在空中厮打。他们缓慢地移动着,穿过意大利进入希腊,又从希腊途经马其顿进入色萨利。他们一边行进一边搏斗,所到之处被随意践踏、毁灭。最终,恺撒和庞培在法萨卢斯展开决战,庞培的军队被彻底击溃。他带着几条船和少量随从逃往海边并驶入地中海,在悲痛与绝望中不知何去何从。恺撒率领一支两三千士兵的小舰队对其紧追不舍。这种规模的兵力或许对追赶逃亡者来说足矣,但完全不足以应付行程中出现的其他状况。


    庞培想到托勒密家族,想起自己在罗马为托勒密·奥里特斯所做的努力最终让这位君主重获王权,也正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年幼的托勒密十三世才能登上王位。因此,庞培来到贝鲁西亚,命船队停在海边后,派人上岸请托勒密十三世收留并帮助自己。当时,掌握埃及军队实权的波提纽斯回复说他们会接待和保护庞培,并且会派船去接他上岸。庞培对对方这种热情的回应心存疑虑,但最后还是决定搭乘波提纽斯派来的船登岸。他刚登陆,受波提纽斯之命的埃及人就在海滩上刺死了他,并砍下了他的头颅。波提纽斯和朝中大臣一致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最安全的。他们认为,如果接待了庞培,恺撒将与他们为敌;如果不接待,庞培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他们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再者,只要这两位大将都活着,他们就不知道战争会如何结束。“杀了庞培能取悦恺撒,而庞培只能永远沉默”。


    恺撒不知道庞培逃到了埃及的哪个区域,于是直逼亚历山大城。实际上,恺撒这样做是将自己置于险境。因为一旦他和当地的权势发生冲突,他所带的兵力并不足以自保。另外,一旦他到达亚历山大城,想离开那里并不容易。因为当时正是季风持续吹向海岸的季节,所以船队很容易到达亚历山大城,返航却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


    恺撒虽然一向小心谨慎,但不会在执行任务和行动时遇到危险就退缩。而这一次,追捕庞培产生的高涨热情使他忘记考虑自己的安危。恺撒到达亚历山大城后发现庞培不在这里,便把船停在港口,让军队下船登陆,而他自己就在城中住下。罗马的一名大将在最东边的海岸被暗杀,另一名大将几乎同时到达西边的亚历山大城,这两件事如同暴雷一样震惊了埃及,立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在贝鲁西亚的营地里,埃及艳后和托勒密十三世对此事感到兴奋、好奇,事态呈现出新的、不可预测的状态。


    没过多久,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亚历山大城。波提纽斯立刻带着年幼的国王赶往这座城市。当时,阿喀琉斯可能是和他们一起赶往亚历山大城的,也有可能紧随其后。波提纽斯还带上了庞培的首级,这是埃及人在海边杀掉此人砍下的,同时他们还带着一枚从庞培手上取下的指环。到达亚历山大城后,他们把用布包裹着的首级和指环送给了恺撒。托勒密家族早已习惯了这种野蛮无情的暴行,他们觉得恺撒看到自己对手的头颅后一定会欢欣雀跃。恰恰相反,恺撒很震惊,他表现得十分不悦,并下令举行最庄重、最盛大的葬礼埋葬庞培的首级。不过,他接受了那枚刻着一头爪握利剑的雄狮的指环。指环上的图案正是对人类特点的真实写照—人类虽然在很多方面宽宏、公正,但总会因为发动战争使世界充满恐惧。


    托勒密十三世和他的谋士前往亚历山大城时将军队留在了贝鲁西亚。军队在其他长官的指挥下关注着埃及艳后的举动。当时,她如果有能力回到亚历山大城,她也很愿意寻求恺撒的帮助,但她离亚历山大城太远了;另外,强大的敌军随时准备着阻止她进入亚历山大城。因此,她只能待在贝鲁西亚,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恺撒发现自己在亚历山大城处境尴尬。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现在,他最大的敌人庞培已不在人世,他自认为是世界的主宰。然而,在亚历山大城他没办法继续保持心高气傲的行事风格。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恺撒也丝毫不想减少傲气。他表现得像这个国家的国王一样,心安理得地入住王宫。出行时,他后面跟着护卫队,像在罗马城时一样,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托勒密·奥里特斯曾向恺撒承诺,在与罗马成功结盟后会给他六千塔兰同。现在,他要求波提纽斯支付剩余部分。另外,他还说,根据托勒密·奥里特斯的遗嘱,罗马人是遗嘱执行者。现在,他身为执政官和罗马代表来承担托管之事,解决托勒密十三世和埃及艳后之间的纠纷。然后,恺撒让托勒密十三世向他呈交一份声明,解释驱逐埃及艳后独揽王权的原因。


    虽然波提纽斯的权力不如恺撒大,威望也不如恺撒高,但他一点也不愿承认恺撒是最高权威。他一直都顽固地反对着恺撒。然而,波提纽斯采取的手段正好反映了他软弱、卑鄙的性格。他在大街上鼓动亚历山大城的民众与罗马士兵发生冲突,认为此时恺撒的兵力和停在港口的船数量不足。可见波提纽斯虽然不敢公开攻击,但可以毫无顾忌地挑衅、骚扰罗马人。他假装对罗马人友善,或者说至少不与其为敌,但在罗马人面前又摆出一副傲慢无礼的姿态。他同意为罗马士兵安排伙食,却给他们送去质量最差的腐食。当罗马士兵提出抗议时,他便说靠别人吃饭的人没有资格抱怨食物。他让人在宫中换上木制和陶制的器皿,并解释说是为了支付恺撒勒索敲诈的巨款,只好卖掉宫中的金银器皿。他在城里上蹿下跳忙着挑起人们的情绪,希望人们反对恺撒听取并解决托勒密十三世和埃及艳后之间矛盾的提议。他说托勒密十三世是君主,不应顺从任何外来势力。但他没有光明正大地反对的勇气和能力,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对抗策略,只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制造麻烦,没完没了地挑起事端,进行具有煽动性却毫无用处的琐碎的纠缠和骚扰。恺撒的要求可能不太公正,但他在提出要求时表现得坦诚、明确、有气概。而波提纽斯抵制不公的要求可能是正当的,但他的方式卑鄙、下作。因此,人们在旁观这场明争暗斗时,情感上总是偏向恺撒。


    而与此同时,恺撒发现自己的处境变得危险—被困在这个强大的城市中,自己的兵力又很有限,守卫士兵和民众对自己的敌意也越来越大。恺撒不会在这种情况下退缩,即使他有机会这么做,他也不会这么做。一方面,他仍然保持着当初那种泰然自若和高高在上的作风;另一方面,他派遣信使进入叙利亚,即离他最近的罗马的地盘。他命驻守叙利亚的军团以最快的速度动身进军亚历山大城。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