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3个月前 作者: 黑格尔
    一、本书是根据格罗克纳编《黑格尔全集》第九卷翻译的。格罗克纳版只是据米希勒本重印,内容并无改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使用的是米希勒本,因此,我们在译文里标出米希勒版的相应页码,以便读者对照研究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评述。《自然哲学》的“附释”是由米希勒增补的,有些材料出自黑格尔本人,属于不同时期的手稿,有些材料则出自黑格尔学生的课堂笔记,并不完全准确可靠。米希勒补加这些材料的方法,黑格尔著作的其他出版家曾经给予严厉的批评。他们指出,黑格尔的著作不仅被掺杂了不属于黑格尔的成分,而且属于黑格尔的手稿也遭到了砍伐。荷夫麦斯特在《耶纳现实哲学》编者前言(第二卷,1931年,第IX页)中说</a>,“他简单地删去了困难的段落,一般只引入易读的段落,而且常常作了很大改动,以适合自己的心意”。尼柯林与鲍格勒尔在《哲学全书》编者导言(1959年,第XLV—XLVI页)中说,“黑格尔的友人与学生的这种做法,也许只能看作是出于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他们寻求的是他们想要依靠和发挥的完整的、封闭的体系。因此,他们对于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和这种发展的文献丝毫不感兴趣”。我们希望,这类问题能在西德目前编辑的新版黑格尔全集中得到解决。


    二、本书的哲学术语基本上采用了国内通常的译法。例如,Sein译为“存在”;Dasein译为“特定存在”或“定在”;Existenz译为“现实存在”或“实存”;Verstand译为“知性”;Wirklichkeit译为“现实性”或“现实”;Realitt译为“实在性”或“实在”,等等。但也有个别哲学术语是译者按照黑格尔的原意译出的。例如,Auersichsein,相当于拉丁文in alio esse,黑格尔用以表示“在自身外的存在”,如果直译为中文,则嫌累赘,所以我们把它简译作“己外存在”,并把与它相反的Insichsein简译作“己内存在”;又如,Gestaltung,相当于拉丁文figuratio,黑格尔用以表示“形成形态的活动或过程”,我们把它译作“形态形成”。


    本书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术语,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编订的各门自然科学名词译出的。有些罕见的生物学术语,是在请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的同志后拟译的;还有个别科学术语,只在科学史上短期出现过,现在已被淘汰,没有旧译可资参考,是由译者直接译出的,例如,Synsomation译为“物合”。


    三、翻译本书时,我们参考过拉松版(莱比锡,1923年)、尼柯林与鲍格勒尔版(汉堡,1959年)和莫登豪艾尔与米谢尔版(美茵河畔法兰克福,1970年),校正了米希勒本上一些错字。此外,还参考过下列译本:斯托尔普涅尔与卢麦尔的俄译本(莫斯科,1934年与1975年);彼特里的英译本(伦敦,1970年)和米勒尔的英译本(牛津,1970年)。


    四、本书的翻译是这样分工的:导论,薛华译;第一篇(根据英译本),钱广华译;第二篇,梁志学译;第三篇第一章和第二章,薛华译;第三章(根据俄译本),沈真译。凡由英、俄文本转译的,由梁志学根据德文本校阅。分篇译出后,全部译稿又都作过互校。译者注是参考俄译本和彼特里英译本的注释编成的。


    五、在翻译过程中,曾得到贺麟</a>、洪谦、杨一之、管士滨、王玖兴、范岱年、胡文耕、傅乐安、马振铎、张乃烈、王维</a>、余谋昌、殷登祥、林夏水、刘长林、李曦和金吾伦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谨向他们表示谢意。


    六、本书的翻译从1976年7月开始,到1978年7月完成。由于译者的哲学水平、科学知识和外语水平有限,加以时间仓促,研究不够,所以错误缺点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1978年7月28日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