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公元前217年)

3个月前 作者: 雅各布·阿博特
    Opening of the Second Punic War(B.C. 217)


    在任何一个国家,当形势开始转向支持战争时,它通常会来势汹汹,横扫一切。迦太基的情况就是如此。汉诺的派系彻底成了少数派,遭到压制,没有了发言权;而汉尼拔的朋友和党羽在政府及整个社会都大获全胜,人人都渴望参战。部分原因是尚武精神的自然感召。一旦有人感受到这种尚武精神,因为责任,别人也会很容易受到感召。就像一把火,一旦被点燃,就会向四面八方蔓延,烧毁一切拦路虎。


    此外,占领萨贡托后,汉尼拔发现了大量珍宝。它们不光使他变得富有,还巩固了他的军政大权。萨贡托人想方设法阻止珍宝落入汉尼拔之手。他们孤注一掷,拼死到底,拒绝所有投降条款,最后变得几近疯狂,几近绝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根据史学家提图斯·李维的记载,萨贡托人发现城墙已破,塔楼已倒,所有希望化为泡影时,当街点起大火,将及时收集的可以烧毁的珍宝扔进火堆。然后,许多要员显贵纵身跳入火海。这样一来,可恨的迦太基征服者既得不到战利品,又得不到战俘。


    尽管如此,汉尼拔还是得到了大量金银,其中既有金银币,也有金银餐具,以及萨贡托商人在豪宅和仓库里积攒的许多贵重商品。这些财产增强了他的政治军事实力。他将拖欠的军饷足额发放给士兵,还额外拿出一部分战利品分发给士兵。他把丰富的战利品和礼物,包括钱币、珠宝首饰,运回迦太基,送给朋友们和他想结交为朋友的人们。他这种仗义疏财的做法以及在西班牙的胜利所带来的名望,将他推向了权势与荣誉的顶点—迦太基人推举他做了苏菲特。


    苏菲特是迦太基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官。如前所述,迦太基的政体是一种贵族共和政体。这种共和政体施政很谨慎,以防统治权、行政权落入一人之手。正如罗马共和国由两名执政官共同掌权、法国在第一次大革命后由五人共掌大权一样,迦太基人每年选出两名苏菲特—迦太基人对掌权者的称呼,尽管罗马作家不加选择地称他们为苏菲特、执政官或者国王。汉尼拔现在位高权重,如此便可与同僚们联手,掌控迦太基的最高国民权力机构。此外,他还被授予驻西班牙胜利大军的统帅一职。


    当这些事件的消息—萨贡托被围困并捣毁、罗马共和国的使者的要求被拒、迦太基积极备战—传到罗马城时,整个城市陷入恐慌。罗马元老院和民众举行了喧闹、混乱的集会。会上,人们群情激愤地讨论了所发生的事件,以及罗马共和国应该采取的行动。事实上,罗马人对迦太基人心存畏惧。汉尼拔在西班牙的战争给罗马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罗马人认为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有着令人生畏的人格魅力。他们立刻得出结论,汉尼拔会远征意大利。他们甚至预见到了战祸临城的危险,而萨贡托的毁灭就是例子—这一事件说明他们对汉尼拔性格的认识是多么恰如其分。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和平共处了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其间,双方国力不断增强。但和罗马共和国相比,迦太基取得了更加长足的进步。事实上,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刚刚打响时,罗马人是很成功的。但最终,迦太基人证明了双方打了个平手。因此,罗马人现在似乎很害怕与这样的强敌再次开战,何况敌人现在正由汉尼拔统率。


    因此,罗马人决定再次派使团出使迦太基,在挑起战争前,再努力一把,争取维护和平局面。于是,他们挑选了五位德高望重、最具影响力的公民赶赴迦太基,以再次确认,迦太基元老院公然支持汉尼拔的行动是不是故意的以及他们最后的决定。这个使命重大的使团起程了。他们到达迦太基,出现在迦太基元老院面前,说明此行的目的,但自然无人愿听。迦太基的演说家答复了他们,双方都试图将违反和约的责任推给对方。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为了世界和平,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是长久幸福地生活下去,还是国破家亡,皆由辩论的结果决定。不幸的是,辩论反而加深了两国之间的裂痕。


    “好极了。”罗马共和国的使者最后说道,“要和平,还是要战争?你们随便挑。”


    迦太基人反击道:“爱怎样就怎样,随便!”


    “那就开战。”罗马共和国的使者说,“既然非得如此。”


    和谈失败,罗马使团归国。但他们却取道西班牙回罗马共和国,目的在于跟西班牙、高卢大大小小的王国和部族谈判,力劝对方支持罗马共和国。因为汉尼拔要入侵意大利,必须途经这些地区。可惜他们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汉尼拔早就在这一地区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并巩固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结果是,罗马共和国的使者的提议,全被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拒绝了,比如强大的沃尔西人部族。罗马共和国的使者在沃尔西元老院面前,告知沃尔西人战争的可能性,并邀他们与罗马共和国结盟。沃尔西人带着嘲弄的口吻拒绝了这一主张。他们说:“从萨贡托的命运我们看到了与罗马共和国结盟的下场—让那个无力防御的城市独自面临如此险境。看来,将自己的安危寄希望于别国,纯属枉然。如果你们想结交新盟友,最好还是去不知道萨贡托的故事的地方试试运气。”他们的回答,得到了西班牙其他国家的赞赏。据了解,罗马共和国的使者游说沃尔西的希望破灭后,接着又去了高卢,古代的高卢即如今的法国。


    一到达高卢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罗马共和国的使者就召集了一场大军事会议。这次集会呈现的景象蔚为壮观,因为尚武的元老院顾问们以一种最令人生畏的方式全副武装地来到会上—好像他们是来战斗的,而不是来协商和讨论的。德高望重的使者们把问题摆在高卢人面前,先是鼓吹罗马共和国的强大,并夸下海口一定能打赢这场迫在眉睫的战争。之后,他们邀请高卢人支持自己的事业,号召高卢人,如果汉尼拔试图穿越高卢人的国家,就拿起武器截击汉尼拔。


    人们几乎无心听使者们把话说完。他们话音刚落,整个元老院就爆发出不满和反对的喊声,甚至有嘲笑、喝倒彩的。最后,会场终于恢复了秩序。负责传达元老院意见的官员是这样回复罗马共和国的使者的:高卢人从罗马人那里看到的只有暴力和伤害;而从迦太基人那里看到的却是和善与友好。他们才不会傻到去招惹汉尼拔,引火烧身,使他无暇顾及死敌罗马共和国。就这样,罗马共和国的使者处处碰壁。他们发现,直到穿越罗纳河谷,都没人愿对罗马共和国示好。


    汉尼拔现在开始深思熟虑地、小心谨慎地为进军意大利制订计划。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重大、持久的远征,因而需要为出征的军队和身后的国土提前做好周密</a>安排。严冬近在眼前,他的第一项措施就是遣散大部分军队,让他们回家探亲。他告诉士兵们,开春后将有大的行动,离开西班牙很长一段时间,去到很远的地方。所以,中间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回家探亲,处理私事。他对下属的关爱和信任,加深了士兵对主帅的依恋。士兵们春天回到营地,不仅带回了精气神,还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更加忠诚。


    汉尼拔把士兵们送回家后,自己也回到了新迦太基。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新迦太基的位置比萨贡托还要往西。他在那里过冬,专心致志地完善自己的计划。除了为自己的远征做必要的准备外,他还得为自己即将离开的国家做好打算。为防出征后国内出现叛乱,他妙计迭出。其一就是,从阿非利加招募一支军队驻守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招募一支军队驻守迦太基,保护迦太基政府。通过调换军队,两国都将被国外军队管制。这样一来,比起驻守自己的祖国,两支军队更不会因同情驻守国人民的疾苦而起兵造反,因而会更加听命于主帅。


    汉尼拔心里明镜似的,西班牙大大小小的行省和州县,拒绝与罗马共和国结盟,而为自己捧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要么是受到利诱,要么是受到威逼。他还清楚地知道,自己出兵意大利后,可能会遭遇失败。这一方面会使他们从他身上获利的希望落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他对他们的威慑力度,从而增加了他们反叛的可能性。


    作为双保险措施,他采用了如下妙计:他从所有与迦太基结盟的国家征召了一支军队,尽可能选择名门望族的年轻人。将这支军队组建起来并委任主官后,他将这支军队运往迦太基,以便让士兵们的国家和部族明白,他不光把他们看作在军队服役的士兵,也把他们看作人质。他会留着他们,以确保他们的国家的顺从与忠诚。这支军队有四千人。


    本章出现的哈斯德鲁巴,均指汉尼拔之弟。——译者注 汉尼拔有个弟弟,名字恰好和他的姐夫一样,也叫哈斯德鲁巴 。在远征期间,汉尼拔把西班牙政府交给了他。汉尼拔给他提供的士兵,如前所述,主要来自阿非利加。除了步兵,汉尼拔还给他提供了一小支骑兵,又给他留下十四头大象。由于汉尼拔认为罗马人很有可能从西班牙海岸登陆,所以还为他组建并装备了一支拥有约六十艘战舰的小型舰队,其中五十五艘战舰都是一流的。在现代,船舶的等级与效率通过其运载的大炮数量来衡量,而那时,则是根据桨的组数。哈斯德鲁巴的五十五艘战舰都是五层帆船,正如他们称呼的那样,即五列桨帆船。


    与此同时,罗马人也没放松准备工作。尽管是被动参战,但当他们看到战争在所难免时,他们便打算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他们决心建立两支强大的军队,由两名执政官一人统率一支。计划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去迎战汉尼拔,另一支前往西西里岛,从那里直逼阿非利加海岸,目的在于威胁迦太基的首都。这一计划如果成功,会迫使迦太基人召回汉尼拔意欲入侵意大利的一部分或全部军队,以保护其阿非利加的家园。


    罗马人招募的军队达到七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罗马共和国的士兵,余众则来自意大利的各个小国,以及地中海上与罗马共和国结盟的岛屿。军中有六千骑兵。当然了,由于罗马共和国试图渡海进入阿非利加,所以罗马人需要一支舰队。他们组建并装备了一支舰队,拥有二百二十艘一流的战舰,即五层帆船。此外,还有一些较为轻便的船舶,专门完成需要速战速决的任务。那时还有比五层帆船更大的船舶投入使用。人们偶尔会提到,这些船有六列桨,甚至七列桨,但因其过于笨重,在行动中不能有效使用。它们要么作为指挥官的旗舰,要么用于典礼及游行。


    之后,根据罗马风俗,罗马人在这种场合以庄严的抽签方式来决定两支军队的任务。注定去迎战来自西班牙的汉尼拔的那支军队,其统帅是执政官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另一位是赛姆普若尼乌斯,由他统率的则是要进军西西里岛和阿非利加的远征军。一切安排就绪后,关于最终投票和决策的问题被正式、庄严地摆在罗马人面前:“罗马人真的决定下令向迦太基宣战吗?”决策是肯定的。通常是在场面壮观的庆典上宣战,紧接着是献祭和宗教仪式,来取悦诸神,祈求护佑;信奉神灵的人感到自己受到了神灵的保佑后,无论参战的出发点有多么邪恶,他们都会勇气倍增,信心十足。罗马军队的士气也因此得到了鼓舞。这些祭祀和仪式结束后,那就真的是万事俱备了。


    与此同时,春天来临后,汉尼拔也在向埃布罗斯河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旦越过这条界河,他就会成为进入罗马共和国版图的侵略者。他理直气壮地跨过河,沿地中海海岸前进,逐渐接近比利牛斯山脉,高卢和西班牙以此山为界。


    迄今为止,汉尼拔的手下对他的计划一无所知。现在,军队的指挥官很少向手下透露计划,古时候更甚。此外,那时的普通士兵,根本没有途径得知这些信息;而现如今,各种消息满天飞。这样一来,尽管罗马共和国和迦太基军队的所有将官以及消息灵通的市民,都对汉尼拔的计划一清二楚,但他自己的士兵除了知道他们要进行危险的远征外,对其他细节则一无所知,既不会想到什么意大利或罗马共和国,也不会想到那里的国土有多么广袤,以及他们将要征讨的国家有多么强大。


    汉尼拔的军队日夜兼程,来到比利牛斯山脉脚下,发现真的要翻越群山了。为了达到目的,士兵们正在进入极其荒凉幽暗的峡谷。他们中的某些人变得灰心丧气,并开始抱怨。实际上,不满和恐慌已经非常严重,甚至有一支三千人的队伍集体离队,打道回府。汉尼拔的全部军队超过十万人马,经审问,他发现还有一万多人也这样消沉悲观。


    现在,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汉尼拔会怎样做?他会追回那些逃兵,以扰乱军心之由处死他们吗?或者他会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而去挽留那些还未离开的,安抚并鼓励他们,以坚其志吗?这些他都没有做。他将那一万名离心离德的士兵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既然他们害怕与军队共存亡,或者不愿这么做,他们可以回去。无论挥师何处,他都不希望军中有如此缺乏勇气与信念、胆小怯懦之人。他们只会成为累赘以及阻碍他人奋勇向前的绊脚石。说完这些,他命令他们回家。经过这件事,留下来的士兵们决心和勇气倍增。在他的带领下,这些人继续向前,翻过了比利牛斯山脉。


    汉尼拔允许逃兵回家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他的大度,也影响了继续前进的士兵。然而,我们不能认为,完全是他的宽宏大量鼓舞了士气。这是一种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看上去的宽宏大量,恰恰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在所有他认为应该严厉的情况下,都是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指挥官必须具备一定的远见卓识,知道什么时候该罚,什么时候该赏,明白恩威并施、宽严相济的道理。汉尼拔与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一样,拥有这样高明的远见卓识。毫无疑问,正是对这一原则的应用,才促成了他的这次行动。


    就这样,汉尼拔翻过了比利牛斯山脉。他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强渡罗纳河。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