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遗迹志卷十二
3个月前 作者: 李濂
杂志一
汴宋九帝纪年
宋太祖姓赵氏讳匡?其先涿郡人庚申以殿前都防检受周禅时年三十三因五代之旧都汴在位十七年丙子崩寿五十
改元三 【建隆三干德五开寳九】
太宗讳炅初名匡义太祖之弟赐名光义封晋王丙子嗣立时年三十七在位二十二年丁酉崩寿五十九改元五 【太平兴国八 雍熈四 端拱二淳化五 至道三】
眞宗讳恒初名元侃太宗第三子丁酉嗣立时年二十九在位二十六年壬戌崩寿五十五
改元五 【咸平六 景德四 大中祥符九天禧五 干兴一】
仁宗讳祯初名受益眞宗太子壬戌嗣立时年十二在位四十一年癸卯崩寿五十四
改元九 【天圣九 明道二 景祐四寳元二 康定一 庆厯八】
【皇祐五 至和二 嘉祐八】
英宗讳曙初名宗实濮安懿王子诏立爲皇子癸卯嗣立时年三十三在位四年丁未崩寿三十八
改元一 【治平四】
神宗讳顼英宗太子丁未嗣立时年十九在位十八年乙丑崩寿三十八
改元二 【熈宁十元丰八】
哲宗讳煦初名佣神宗太子乙丑嗣立时年十岁在位十五年庚辰崩寿二十五
改元三 【元祐八 绍圣四元符三】
徽宗讳佶神宗第十一子封端王庚辰嗣立时年十九在位二十五年乙已禅位于太子丁未金人陷中原北狩后九年乙卯崩于五国城夀五十四
改元六 【建中靖国一 崇宁五 大观四政和七 重和一 宣和七】
钦宗讳桓徽宗太子乙已受禅嗣位时年二十五丁未金人陷中原北狩后三十四年庚辰崩夀六十一
改元一 【靖康一】
一统志 宋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熈陵眞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皆在河南府巩县西南
周密</a>癸辛杂识</a> 徽宗钦宗初葬五国城后数遣祈请使欲归梓宫凡六七年而后许以梓宫送行在高宗亲至临平奉迎易缌服寓于龙德别宫一时朝野以爲一大事诸公论功受赏者几人费于官帑者大不赀先是选人杨炜贻书执政以爲眞僞未辨左宣义郎王之道亦上奏乞命大臣斵而视之既而礼官请用安陵故事梓宫入境即承之以椁仍纳衮冕翚衣于椁中不改敛遂从之近者杨髠盗发诸陵于二陵梓宫内畧无所有其一止有朽朩一段其一则朩灯檠一事耳当时已逆料其眞僞不可知不欲逆诈亦聊以慰一时之人心耳盖二帝遗骸飘流沙漠初未尝还也哀哉王鏊</a>读宋史</a> 宋自建隆至庆厯人主以恭恕爲心宰辅以寛厚称上意天下称治至神宗狭小宋家制度欲大有爲而王安石</a>相之凡祖宗之制一切扫去天下骚然遂基一代之乱元祐初召用司马光</a>凡新法之不便民者一切扫去绍圣间章蔡得志复取元祐之政一切扫去追夺司马光等官蔡京继之而元祐元符诸贤窜徙殆尽又倡爲丰亨豫大之说以侈靡蛊惑君心遂致中原沦陷左袵而二帝防尘矣悲夫
宋官制沿革
按宋官制沿革各家纪载互有异同惟黄琦元礼论宋之新旧官制颇爲详密其畧曰国朝自太祖设官分职多袭五代之制虽稍有增损大体仍旧唐制省部寺监之官无所职掌别领内外任使省部寺监别设主判官员额惟以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爲宰相干德二年始置参政爲宰相副贰初以薛居正</a>吕余庆为之宰相所居省谓之中书门下国政所出兵政枢密院承五代之制有使副使太宗朝命石熈载以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以张士逊爲知枢密院事冦凖温仲舒同知枢密院事治平中郭逵以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事故枢密有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签书院员额与中书号爲二府尚书</a>置判尚书都省一员掌百官赴省集议及大祀受防戒之事六部各有主判率以学士待制馆閤官领之吏部即审官东院掌尚书左选审官西院掌尚书右选吏部南曹掌侍郎左选三班院掌侍郎右选流内铨考功郎官之职也戸部郎三司使尚书之任也其官崇职重乆次者爲使稍轻则爲权使资浅则爲权发遣使公事度支副使戸部副使盐铁副使各一员此侍郎之任也别置子司判官八员度支判官戸部判官盐铁判官各一员所掌本曹郎官之职也判防案一员掌造器械唐军器监职也判脩造案一员唐工部将作少府监职也判磨勘司一员掌勾考唐比部职也判【阙】院一员掌审司出纳及审覆百官诸司兵级请俸旧兼禁军以繁冗别立诸司专计司掌之以分其职判理欠司一员掌催促诸路遗欠礼部有判部及判礼部贡院即尚书侍郎之任内兵部事归枢府工部事归三司故此二部不设主判官多以别官兼之刑部则判审刑院及详议官掌详覆诸路奏案是其职也翰林学士袭唐制以六员爲额其带知制诰即厘本院职事其别领省府职任即不带知制诰内年德俱重者一员爲承防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其任即给事中也而枢密院知制诰即中书舎人之职也御史台虽有大夫员而不除以中丞爲台长次侍御史知杂事侍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里行已上爲谏官以别官兼领官即爲知谏院同知谏院亦有正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者九寺则判太常寺礼院即卿之任也资轻者爲知院同知院兼掌博士之职宗正有判寺一员太仆职属群牧司有制置使一员以枢府及学士领之有判官一员大理则纠察在京刑狱是其职也鸿胪归客省四方馆光禄司农太府其职皆三司衞尉无所緫辖其职分爲金吾衔仗司其环衞之任分三衙皇城司故此五寺别无置司并主判官员秘书省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谓之三馆与秘閤同本省有直馆直院直閤校理馆閤校勘谓之馆职初除于本省供职一年出补内外任使昭文史馆有直馆集贤院有学士脩撰直院校理秘閤有直閤校理又有判秘书省秘閤一员专掌省事国子监有判其资浅者爲同知或同管即祭酒司业之任博士转而爲直讲将作少府军器三监之职并属三司而都水无常员遇兴役即差官亦系三司差人迨熈宁兴役法水利方置判司农寺并司农寺丞员阙建大理寺方置权发遣大理少卿公事二员职掌官外有学士待制等员惟观文殿大学</a>士仁宗朝以贾昌朝辞使相特建此职仍诏非曾任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龙图天章寳文閤学士直学士枢密直学士三閤待制皆爲侍从清望之选并无职掌多带职以领在内省府寺监在外藩方任使自资政以上多以授二府旧臣此国朝旧制如此元丰初始命置局详定官制在内设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门下省置侍中中书省置令已上爲宰相而两令侍中不除人尚书有左右丞门下中书各有侍郎枢宻院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宻院事已上爲执政官尚书六部吏部一尚书二侍郎分掌四选吏部司封司勲考功属焉戸部一尚书二侍郎分左右曹而戸部度支金部仓部属焉礼部一尚书一侍郎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属焉兵部一尚书一侍郎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属焉刑部一尚书一侍郎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属焉工部一尚书一侍郎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属焉毎部郎官二员知州已上资序及阶官朝议大夫已上爲郎官余员外惟吏部戸部刑部郎官各置四员以其剧曹也左右司郎官各二员通纠六部号都司专佐宰相理省事谓之宰属翰林学士定以二员爲额乆次者为承直御史台官名如旧制而除知杂事及里行之名门下后省置左散骑常侍而不除人给事中四员起居?一员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寓焉中书后省置右散骑常侍而不除人中书舎人六员起居舎人一员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寓焉号两省官秘书省有监少监丞郎校书郎正字著作郎佐郎寓焉号馆职罢直馆院校理等员阙惟存脩撰直秘閤号贴职而别领在外任使九寺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有卿少卿丞簿太常复置博士太祝奉礼协律郎大理则置寺正评事司直四监将作少府军器置监少监丞簿南外北外丞已上爲寺监官国子监有祭酒司业丞簿太学有博士正录已上爲学官谓职事官罢三司使副及诸主判官而其职分诸省部寺监群牧司使名不除而不命官其职皆属太仆寺以太师太傅太保爲三师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皆论道之官无专领之职爲宰相兼官以开府仪同三司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号爲使相以唐文散阶换省部寺监官归厘本职号阶官爲寄禄官而食其俸以领内外任使以特进易左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易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易五曹尚书光禄大夫易左右丞正议大夫易列曹侍郎通议大夫易给舎太中大夫易左右諌议大夫中大夫易秘书监殿中监中散大夫易大卿监朝议大夫易少卿监朝请朝散朝奉大夫易郎中朝请朝散朝奉郎易员外郎承议郎易太常国子博士奉议郎易太常秘书监中丞通直郎易太子中允中舎左右赞善大夫宣德郎易寺丞宣义?易监丞承事郎易大理评事承奉郎易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承务郎易寺监主簿自承务郎至特进爲寄禄官大学士至待制其名皆存以爲二府罢政省部长贰给舎谏议补外之职集贤殿脩撰直龙图閤直秘閤号贴职庶僚领在外繁剧任使者带之削去宪衔检校官留勲十二转自通直郎以上带入衔此爲元丰新制官名即循唐旧典职掌亦仿周礼</a>六官之法也
黄履翁论宋官制 本朝官制有二曰国初旧制曰元丰新制旧制之善者则官职分治脉络相统禄秩有阶迁转得序也新制之善者则省部诸司各有职掌郎曹等官不寄虚名也盖国初惩藩鎭之朝官文臣多领外寄九寺三监皆爲空官特以是寄禄秩班序位而已向所典之事则别有职存也至元丰八年取唐六典</a>与廷臣博议逾二年而法成本末次第歴歴条举或正而治之或旁而治之或统而治之向者省部寺监之无职今其职举矣向者郎曹卿监之虚官今其官定矣此元丰新制不爲不善也
王鏊震泽长语</a> 宋初承五代三省无专职台省寺监无定员类以它官主判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厘本务给舎不领本职谏议无言责起居不注记司谏正言非特防供职亦不任谏诤以登台閤禁从爲显宦不以官之迟速爲荣滞以差遣要剧爲贵途不以勲阶爵邑爲轻重名之不正未有如宋之甚者也至元丰间始以唐六典而定官制
又曰宋时两制皆文学名天下者始应其选虽一甲三人亦出知外任然后召试欲其知民事也其余应试率皆一时有盛名者所谓制科是也故文学之士不至遗弃又通知民间利病以其曾试于外也我朝翰林侍从亦两制之类率用高科一甲三人终不外任庶吉士毎科或选或不选立法之意本欲使之种学绩文以爲异日公卿之储士既预此选自可坐致清要不复苦心于学又不通知民事天下以文学名者不复得预遗才颇多故不若制科之爲得也
宋登科记总目
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十九人榜首杨砺
二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张去华
三年进士十五人榜首马适
四年进士八人榜首苏德祥
干德二年进士八人榜首李景阳制科一人
三年进士一人榜首刘察
四年进士六人榜首李肃制科二人
五年进士十人榜首刘防叟
六年进士十一人榜首柴成务
开寳二年进士七人榜首安德裕
三年进士八人榜首张拱赐十五举未及第人司马浦等一百六人本科出身
四年进士十人榜首刘寅
五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安守亮
六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宋凖再试取十六人落一人诸科九十六人
七年停贡举
八年进士三十一人省元王式状元王嗣宗诸科二十四人
九年停贡举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一百九人省元【阙】 状元吕防正诸科二百七人十五举以上一百八十四人凡五百余人
三年进士七十四人省元【阙】 状元胡旦诸科八十二人
四年停贡举
五年进士一百二十一人省元【阙】 状元苏易简</a>诸科五百三十四人
六年七年停贡举
八年进士二百三十九人省元王禹偁</a>状元王世则诸科二百八十五人
雍熈元年停贡举
二年进士二百五十八人省元陈充状元梁灏诸科六百九十九人
三年四年停贡举
端拱元年进士二十八人诸科一百一人覆试得进士诸科七百人又武成王庙重试得进士三十一人诸科八十九人省元程宿是年不临轩
二年进士一百八十六人诸科四百七十八人省元陈尧叟状元同
淳化元年二年停贡举
三年进士三百五十三人诸科七百七十四人省元孙何状元同
四年五年至道二年三年并停贡举
眞宗咸平元年进士五十人诸科一百五十人省元孙
仅状元同
二年进士七十一人诸科一百八十人省元孙暨状元同
三年进士四百九人诸科一千一百二十九人省元李庶几状元陈尧咨
四年停贡举制科七人
五年进士三十八人诸科一百八十二人省元王曾状元同
六年停贡举
景德元年停贡举
二年进士二百四十七人诸科五百七十人省元刘滋状元李迪
三年停贡举制科二人
四年停贡举制科二人
大中祥符元年进士二百七人诸科三百二十人
省元郑向状元姚晔
二年亲试东封路进士三十一人状元梁固三年停贡举
四年亲试汾隂路进士三十一人状元张师德
五年进士一百二十六人诸科三百七十七人省元【阙】 状元孙奭
六年停贡举
七年毫州南京路进士二十一人状元张观八年进士二百八十人诸科六十三人省元高餗状元蔡齐
九年停贡举
天禧元年二年停贡举
三年进士一百四十人诸科一百五十四人省元程戡状元王整
四年五年干兴元年并停贡举
仁宗天圣元年停贡举
二年进士二百人诸科三百五十四人省元吴感状元宋郊
三年四年停贡举
五年进士七十七人诸科八百九十四人省元吴育状元王尧臣
六年七年停贡举
八年进士二百四十九人诸科五百七十三人省元欧阳脩状元王拱辰制科二人拔萃二人
九年停贡举拔萃四人
明道元年二年并停贡举
景祐元年进士四百九十九人诸科四百八十一人制科三人拔萃四人省元黄庠状元张唐卿
二年三年四年并停贡举
寳元元年进士三百一十人诸科六百一十七人
制科二人省元范鎭状元吕溱
二年康定元年庆厯元年并停贡举
庆厯二年进士四百三十五人省元杨寘状元同
制科一人
三年四年五年并停贡举
六年进士五百三十八人诸科四百一十五人制科一人省元裴煜状元贾黯
七年八年并停贡举
皇祐元年进士四百九十八人诸科五百五十人
制科一人省元冯京状元同
二年三年四年并停贡举
五年进士五百二十人诸科五百二十二人省元徐无党状元郑獬
至和元年二年嘉祐元年并停贡举
嘉祐二年进士三百八十八人诸科三百八十九
人省元李寔状元张衡制科一人
是年始定间岁一开科
四年进士一百六十五人诸科一百八十四人省元刘挚状元刘煇制科二人
六年进士一百八十三人诸科一百二人省元江衍状元王俊民
八年进士一百九十三人诸科十一人省元孔武仲状元许将
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二百人诸科十八人制科二人省
元彭汝砺状元同
是年始诏三岁一科举
四年进士二百五十人诸科三十六人省元许安世状元同
神宗熈宁三年进士二百九十五人省元陆佃状元叶祖洽明经诸科四百七十二人制科二人
六年进士四百人诸科四十人省元邵刚状元余忠
九年进士四百二十二人诸科一百九十四人省元张嵫状元【阙】
元丰二年进士三百四十八人省元朱浚明状元
时彦
五年进士四百四十五人明经二人省元刘槩状元黄裳
八年进士四百八十五人省元焦蹈状元同【是岁谅闇不临轩】
哲宗元祐三年进士五百二十三人制科一人省元章
授状元李常宁
六年进士五百一十九人省元邹起状元马防制科三人
绍圣元年进士五百一十二人省元刘范状元毕
渐制科三人宏词科八人
四年进士五百六十四人省元汪革状元何昌言</a>词科九人
元符三年进士五百六十一人省元李釡状元同
【是岁谅闇不临轩】
徽宗崇宁二年进士五百三十八人省元李阶状元霍
端友
五年进士六百七十一人省元吴倜状元蔡嶷【是科始罢诸州发解并省试并从学校逐年贡士】
大观三年进士六百八十五人宗室上舎四十二
人上舎魁李弥逊</a>状元贾安宅
政和三年进士七百一十三人上舎魁师骥状元
莫俦
五年进士六百七十人宗子上舎十七人上舎魁傅崧卿状元何防
八年进士七百八十三人上舎魁何奎状元王嘉</a>
宣和三年进士六百三十人上舎魁宋齐愈状元
何涣
六年进士八百五人省元杨椿状元沈晦是年复省试
右汴宋九朝一百六十有七年科塲取士緫目具载于此名臣硕辅皆由是出亦彬彬乎其盛矣孰谓科目不足以得士哉
宋戸口緫数
太祖建隆元年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
干德元年荆南平得戸十四万二千三百
湖南平得戸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三年蜀平得戸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
开寳四年广南平得戸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八年江南平得戸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九年天下主客戸三百九万五百四
诏诸州岁奏男夫以二十爲丁六十爲老女口不预
太宗雍熈元年令江浙荆湖广南民输丁钱以二十成
丁六十入老并身有疾废者免之
至道元年诏复造天下郡国戸口版籍【自唐末四方兵起版
籍亡失故戸口赋税莫能周知至是始命复造焉】
三年天下主客戸四百一十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六
眞宗天禧五年天下主客戸八百六十七万七千六百七十七口一千九百九十三万三百二十
仁宗天圣七年天下主客戸一千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千六百五万四千二百二十八
庆厯八年天下主客戸一千七十二万三千六百九十五口二千一百八十三万六十四
嘉祐八年天下主客戸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一十七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
英宗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戸一千二百九十一万七千二百二十一口二千九百九万二千一百八十五
神宗熈宁八年天下主客戸一千五百六十八万四千五百二十九口二千三百八十万七千一百六十五
元丰六年天下主客戸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
哲宗元祐六年天下主客戸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五千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九万二千三百一十一
元符二年天下主客戸一千九百七十一万五千五百五十五口四千三百四十一万一千六百六
徽宗崇宁元年天下主客户三十万三千四百九十五口四十万九千一百六十三而古今戸口之繁无逾于是矣
按马端临</a>曰古者戸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惰之辈均是人也古之人方其爲士则务学问及其爲农则勤稼穑及其爲兵则力战鬭是以千里之邦万家之聚皆足以世守其国后世之民才益乏而智益劣士拘于文墨而授之介胄则惭农安于犂锄而问之刀笔则废以至九流百工释老之徒食土之毛者日以繁伙不足以增重邦国官既无借于民之材而徒欲多爲之法以征其身戸调口赋日増月益而民益穷苦憔悴秪以丁多爲累矣悲夫宋财赋总数
按文献通考</a>国初以来四河所运粟未有定制至太平兴国六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三万石凡五百五十二万石非水旱大蠲民租未尝不及其数至道初汴河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自是京城积粟盈溢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石天禧末京城所积仓粟一千五百六十万余石草一千七百万五千余围 凡水运自淮南江南荆湖南北路所运粟于扬真楚泗州四处置仓以受其输既而分调舟船泝流而入京师发运使领之荆湖江淮两浙以及岭表金银香药犀象百货亦同之惟岭表陆运至防州而后水运陜西诸州菽粟自黄河三门防流由汴河而至亦置发运使领之陈颍许蔡光夀等六州之粟帛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东十七州之粟帛由广济河而至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凡三水皆通漕运而岁计所赖者惟汴流焉河北衞川东北有御河达干宁军其运物亦有廷臣主之川陜诸州金帛自劒门列传置分辇负担以至租布及官所市布由水运送江陵自江陵遣纲吏运送京师咸平中定岁运六十六万疋分爲十纲天禧末水陆上供金帛緍钱二十三万一千余贯两端疋珠寳香药二十七万五千余斤诸州岁造运船至道末三千三百三十七艘天禧末减四百二十一 景德中漕东南粟岁不过四百五十万石后增至六百万天圣中发运使请所部六路计民税一石量籴粟二斗五升岁可更得二百万石给京师仁宗曰常赋外增籴是重扰民不许时江南谷贵民贫尚书员外郎吴耀卿以爲言诏岁减五十万后是三司奏复增至六百万然东南灾歉辄减歳漕数或百万或数十万又转移以给他路者时有焉 庆厯中诏减广济河岁漕一十万石后黄河歳漕益减耗才运菽三十万石而岁创漕船市材朩役牙前劳费甚广嘉祐四年诏罢所运菽减漕船三百艘自是歳漕三河而已
叶少蕴石林燕语</a> 皇祐治平天下财赋嵗入皆一亿万以上歳费亦一亿万以上出入畧相当景徳官一万余员皇祐治平加二万余员景徳郊费六百万皇祐治平加一千万以上二者皆倍于景德元丰中曾子</a>固尝请欲推考所从来悉爲裁损使歳入如皇祐治平而禄吏奉郊之费同景德止二者所省已半以类推之岁入以亿万爲率岁但省十之一则三十年当有九亿万可以爲十五年之蓄议格不行此虽论其大约未必尽然要之言节用似当略仿此可得实效愈于毛举目前琐碎徒爲裁减之名而讫不能行也
沈括</a>夣溪笔谈 发运司歳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爲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余羡岁入六百二十万石
汴京遗迹志</a>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