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三 江西一
3个月前 作者: 顾祖禹
《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增置江州《宋志》:惠帝元康元年,始置江州,领十郡,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参考王敦、温峤诸传,皆治武昌。《通释》:惠帝始置江州,傅为刺史,治武昌。是江州初置于武昌,其后或移豫章,又移寻阳也。宋以后因之。隋仍属扬州。大业末,为萧铣及林士弘所据。唐分十道,此属江南道。开元中,分置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境内州郡悉属焉。唐末,并于淮南,后属于南唐。宋属江南路。天圣中,亦分为江南西路仍治洪州。绍兴初,尝移治江州,寻复旧。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移省于赣州。明年,复还龙兴。十七年,并入福建行省。十九年,复故,后陈友谅窃据其地。明洪武九年,置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属州一、属县七十七总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里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九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间。今仍为江西布政使司。
◇南昌府属州一 县七
南昌县附郭 新建县附郭 丰城县 进贤县 奉新县靖安县 武宁县
宁州
◇瑞州府属县三高安县附郭 上高县 新昌县◇南康府属县四
星子县附郭 都昌县 建昌县 安义县
◇九江府属县五德化县附郭 德安县 瑞昌县 湖口县 彭泽县◇饶州府属县七
鄱阳县附郭 余干县 乐平县 浮梁县 德兴县安仁县 万年县
◇广信府属县七上饶县附郭 玉山县 弋阳县 贵溪县 铅山县永丰县 兴安县
◇建昌府属县五
南城县附郭 南丰县 新城县 广昌县 泸溪县◇抚州府属县六
临川县附郭 崇仁县 金溪县 宜黄县 乐安县东乡县◇吉安府属县九
庐陵县附郭 泰和县 吉水县 永丰县 安福县龙泉县 万安县 永新县 永宁县
◇临江府属县四
清江县附郭 新淦县 新喻县 峡江县◇袁州府属县四宜春县附郭 分宜县 萍乡县 万载县
◇赣州府属县十二
赣县附郭 雩都县 信丰县 兴国县 会昌县 安远县宁都县 瑞金县 龙南县 石城县 定南县 长宁县
◇南安府属县四
大庾县附郭 南康县 上犹县 崇义县东通浙、闽,
广信府东与浙江衢州府接界,南与福建建宁府接界。而建昌、赣州,亦皆与闽之邵武、汀州为邻。
南尽大庾,
大庾岭以南,即广东境。今南安府南六十里至大庾之巅,又六十里至广东之南雄府。二郡盖分据岭之南北。
西连荆楚,
九江、南昌、袁州、吉安、南安诸郡,皆与湖广接界,
北至大江。
大江横亘于九江府北,广二十里。江之北岸,西入黄蕲,东接安庆,大江实为之限。
其名山,则有庐山、
庐山,在南康府西北二十里,九江府南二十五里,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叠嶂九层,川流九派。《禹贡》:过九江此九江谓湖广洞庭湖,至敷浅原。说者谓庐山高,而其中原田连亘,即敷浅原矣。《史记》:太史公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名山记》:山南滨宫亭湖,北对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其大岭凡七重,圆基周回,垂三五百里。《豫章古今志》:山本名南嶂亦曰障山,俗又讹为天子都、天子障,殷周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曰庐山俗字君平,一作匡续,字子孝,秦汉间人。或谓之靖庐山,亦曰辅山。相传周武王时,有方辅先生于此山得道仙去,惟庐存,因名。世皆谓匡俗所居,亦曰匡山,亦曰匡庐,亦曰匡阜,亦曰康庐。《图经》云:宋开宝中,避太祖讳,更匡山为康山。《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第三十六福地。汉庐江郡之名本此。又《汉祀典》以庐山贰于岳,《郡县志》:汉武封庐山神为南极大明公,俗号庐君,盖南方巨镇也。梁天监初,江州刺史陈伯之起兵寻阳,其长史程元冲失职家居,因聚众袭攻伯之,不胜,逃入庐山。《唐六典》庐山,江南道名山之一也。今峰岩洞壑,在南康界者,不可悉数,而最著者,曰五老峰府北三十里,石山骨峙,突兀凌霄,如五老人骈肩而立,为庐山尽处、石镜峰府西二十五里、紫霄峰府北二十五里,一名上霄峰,下有上霄源、凌霄峰府北四十三里、铁船峰府西北二十五里、汉阳峰。汉阳峰者,在庐山绝顶,望数百里,极目江汉,故名也一名汉王峰,相传汉武曾登此。汉阳峰之水,西流为康王谷之谷帘泉谷在府西三十五里,相传秦并六国时,有楚康王者,逃难谷中,因名。水流为谷帘泉,其水如帘,布岩而下,凡三十余派,东流为开先寺之双瀑寺在府西十五里庐山麓,本梁昭明太子栖隐处,南唐主李建寺。李白云: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是也。庐山之南,瀑布以十数,而开先之双瀑为最胜。五老峰下为栖贤谷府北十五里,唐贞元中李渤隐于此,因名。其西为三峡涧,涧受大小支流九十九派,水行石间,声如雷霆,拟于三峡之险。相近曰白鹿洞亦李渤与兄涉隐处,南唐升元中,建学馆于其下石晋天福五年,南唐升元四年也。时遣宦者祭庐山,学馆盖建于是时。宋时为白鹿书院《郡志》:白鹿洞,在水帘泉山涧中,书院在五老峰下,相去十余里。又有白云洞在府西四十里山顶上,南唐主李尝游此。原曰栗里原在府西三十六里,为晋陶潜隐居处。此南康之胜也。其在九江界者,曰双剑峰在府南五十里,形势插天,宛如双剑、莲花峰府东南三十里、香炉峰府西南五十里,峰形圆耸,南有巨石卓立,一名石人峰、石耳峰府南七十里,有二峰并耸、大林峰府西南五十里,相近为天池、铁船二峰、上霄峰。上霄峰,亦在庐山绝顶,有石室相传大禹石刻藏其中,又有石梁瀑布,秦始皇尝登其上,谓与霄汉相接也《志》云:峰有秦皇汉武刻。又太史公尝登此,盖即南康府之紫霄峰。又石门,在庐山西南,双阙壁立千仞,瀑布出其中。《山疏》云:石门者,山之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也。慧远诗《序》略云:石门一名障山,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周景式云:石门涧水出康王谷谷东北去府六十里,吐源深远,为众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动数十里。此九江之胜也。《广记》云:庐山三面阻水,西临大陆,为群山所奔辏。山无主峰,蜿蜒蝉连,指列调敷,各自为胜。滨湖距江,回环垂五百里,亦尝为盗贼薮。正德中,庐山左湖湓塘贼作乱,指挥臣周宪讨平之。山薮藏慝,繇来旧矣。怀玉。
怀玉山,在广信府玉山县北百四十里,高四百余丈,盘亘饶、信、衢三郡,约三百余里,当吴、楚、闽、越之交,为东南望镇。一名辉山,相传山有异光夜烛也县旧置辉山驿以此。唐贾耽《华夷图》:怀玉山上与云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循山之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至大洋坂,地宽广约数百亩,而奇峰峻岭,怪石深池,环列于前后左右,仙灵之窟宅也《志》云:山有龙潭一十八漈,又有二十四奇,曰玉峰、银尖峰、狮子峰、石牛峰、云盖峰、天门峰、飞泉峰、屏风峰、蟠龙冈、金鸡墩、洗墨池、望香墩、七盘岭、九莲池、誓坡石、浴佛池、彩霞岩、过云洞、连理木、天圣松、金刚岭、石鼓山、罗汉峰、志初岩,俱称绝胜。山之水西出则入于江,东出则入于浙,盖江、浙山水之宗也。李翱《南来录》: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鄱阳七百有十里,顺流谓之高溪。又有三清山,《志》云与怀玉并峙《名胜志》:山高七百余丈,周回二百余里,江、浙之水盖源于此。盖怀玉之支峰而异名者也。
其大川,则有九江、
九江,即大江也,在九江府城北。其上流自湖广兴国州东流入瑞昌县界,又东南流,北岸为湖广黄梅县之新开口镇,东南流六十里而经府城东北之浔阳驿,又六十里为湖口县之彭蠡驿,又东北六十里为彭泽县之龙城驿,又百十里即江南望江县之雷港驿也。亦曰浔阳江,盖大江之随地易名耳。《禹贡》:九江孔殷。又曰:过九江。盖今之洞庭湖,而说者以为在浔阳。司马迁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淮南王安曰:禹凿江而通九路。班固曰:九江在浔阳南,东合大江。应劭曰:江自庐江、浔阳分而为九。郑玄曰:江至浔阳分为九道。郭璞《江赋》:源二分于居崃,流九派于浔阳。《浔阳地记》:禹疏九江,一乌白江,二奉江,三乌江,四嘉靡江,五畎江,六源江一作沙源江,七廪江,八堤江,九江,一作茵。张须元《缘江图》云:一三里江,二五州江,三嘉靡江,四乌土江,五白蚌江,六白乌江,七江,八沙提江,九廪江。参差随水短长,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张僧监曰:九江,一名白马江,去州五里,是大禹所凿九江,分流三百余里,至桑落洲合流。孔颖达曰:大江分为九江,犹大河分为九河。贾耽曰:江有八洲,与江为九。宋白曰:九江在江州西北二十五里。晁公武曰:九江一水而名九者,犹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余祁一泽而名九泽耳。又刘歆言:九江者,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湖汉水,即今贡水。郦道元则云:自沔口以下,有湖口水、加湖江水、武口水、乌石水、举水、巴水、希水、蕲水、利水,皆南流注于江,皆可傅合九江之说。宋曾氏云:豫章之川如彭水即今章水、鄱水、淦水之类凡九,合于湖汉,东至彭蠡入江,九江之名,或取诸此。盖传疑久矣。今府治后百余步有庾公楼,其矶石突出江干百许步,为岷れ以下滔滔东流之少驻。自六朝以来,江州常为中流雄镇,得其人守之,未易越浔阳一步也。至于江中洲屿,节节有之,自昔舟行附南岸者,谓之内路;附北岸者,谓之外路。宋晋安王子勋将刘胡自鹊尾见江南繁昌县败还浔阳,于江外夜趋沔口。苍梧王初以黄门郎王奂镇夏口,恐过浔阳为桂阳王休范所劫留,使自太子γ竟去太子γ,见湖广黄梅县。盖即江外趋沔口之路。今江防之设,始自浔阳。盖大江越梁、荆而来,小水附入者益多,波流衍溢,汊港纵横,且东近金陵,风帆易达,故为备不可缓也。赣水、
赣水,亦曰南江。其上流分二源,西出者为章水,东出者为贡水。《志》云:章水出湖广郴州南三十六里之黄岑山,自宜章县流入南安府崇义县界,经聂都山,《汉志》谓之彭水《汉志注》:彭水出豫章南楚县,东入湖汉水。是也。又东经府城南,亦谓之横江,亦谓之横浦。东北流,经南康县城南,亦谓之芙蓉江。又东北经赣州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贡水出福建汀州府西六十里新路岭,流入赣州府瑞金县界,经县南,《汉志》谓之湖汉水《汉志注》:湖汉水出雩都县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又西经会昌县北,谓之湘洪水。又西北达雩都县西,而府东北宁都、石城二县之水,府南安远、龙南、信丰三县之水,又北兴国县之水,皆汇焉。西北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始名为赣水。汉时,亦谓之领水。淮南王安上书言:越人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峻峭,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亦谓之大庾峤水庾仲初云: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即此。以其自南而北,通谓之南江。梁末,陈霸先起义师讨侯景,军于南康,寻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辨之师。又自南康至豫章,其地皆谓之南川。陈初,临川周迪欲自据南川,是也。从赣城北至吉安府万安县,江中有一十八滩,谓之赣石旧《志》:虔州城至万安县凡一百八十里,一云赣石之险凡三百里。五代梁贞明四年,杨吴遣兵击谭全播于赣州,时严可求以厚利募赣石水工,故吴兵奄至城下,虔人始觉。又东北经泰和县,至府城东折而北,绕吉水县城西而东北流,亦谓之吉水。入临江府峡江县界,经县城南,亦谓之峡江。又东北经新淦县城西,又东北经府城南,亦谓之清江。又东历樟树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经县城西南而至府城西,亦谓之章江。绕城而流广十里,渡江之北,曰石头口。又东北流入于鄱湖北,出九江府湖口县西,而入于江。唐《十道志》:江南大川,一曰赣水,自南昌以南诸郡之水悉流合于赣水,而委输于鄱湖,地势南高而北下,上流之重,恒在南方。故岭峤发难,赣江上下千里之间,皆为战地,振古如兹矣。
鄱阳湖。
鄱阳湖,即彭蠡湖,在南昌府东北一百五十里,饶州府西四十里,南康府城东五里,九江府东南九十里,周回四百五十里,浸四郡之境。《禹贡》:彭蠡既猪。《史记》: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又汉武帝浮江出枞阳,过彭蠡枞阳,见江南桐城县。后亦谓之扬澜左里。晋末,刘裕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今南康府都昌县有左里城。《水经注》:赣水总纳十川,同凑一渎,注于彭蠡,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汇注于江。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大业十二年,刘子翊讨鄱阳贼林士弘,战于彭蠡湖,败死。唐《十道志》:彭蠡,江南之大川也。《六典》曰:彭蠡,一名宫亭湖。《图经》:鄱阳湖东至饶州余干县之康郎山,西至新建县之荷陂里,南至进贤县之北山,北至南康府都昌县,其南入南昌界者,则为宫亭湖。《饶州志》:鄱阳湖收江、饶、衢、徽之流,会大江入海,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中有雁泊小湖,每春涨则与鄱江连接,水缩则黄茅白苇,旷如平野。湖中之山,其最大者,曰康郎山,在湖西南涯。其近湖西北岸者,曰鞋山,曰大孤山。又湖之西北近南昌、南康之界,有狭处,谓之罂子口。明初,陈友谅攻洪都,太祖赴救,至湖口,友谅闻之,解围东出,与我师遇于鄱阳湖之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鞋山。我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既又移泊于左蠡,截友谅于湖口。友谅旋败死。猗欤!一统之业,肇于鄱阳一战,较之垓下、昆阳,宁有忝哉?
其重险,则有大庾、
大庾岭,在南安府南二十五里,广东南雄府北六十里,磅礴高耸,为五岭之一。《水经注》云:涟溪山,即大庾岭也。秦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五十万戍五岭,大庾其第一塞之岭。又《秦纪》:秦使屠雎将兵十万守南楚之峤。谓此矣。《广记》:大庾在五岭最东,亦名东峤。《图经》云:山延袤二百里,上有横浦关,秦末赵陀欲据越,移檄告横浦诸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者也。及汉武帝时,吕嘉反,函封汉节至塞上塞上,即谓大庾,使杨仆讨之,出豫章,下横浦。盖逾岭而南也。在秦时谓之塞上,亦名塞岭。汉伐南越时,有监军庾姓者城此,故名大庾。又名为台岭山,以岭上有石如台也。或以形如廪庾,故谓之庾岭。又谓汉庾胜者,本梅将,为汉守台岭,筑城岭下,因有大庾之名。晋义熙六年,徐道覆以刘裕方北伐南燕,劝卢循乘虚袭建康时循为广州刺史,道覆为始兴相,曰:若裕平齐之后,自将屯豫章,遣诸将帅锐师过岭,恐君不能当也。或谓之南康山。道覆谋为乱,先使人伐船材南康山中。盖岭在南康郡境也。梁太清末,陈霸先为始兴太守,起兵讨侯景,遣其主帅杜僧明顿于岭上,霸先旋发始兴,至大庾。隋开皇十年,番禺黎帅王仲宣反,围广州,遣其党据大庾,立九栅,诏裴矩巡抚岭南,矩至岭,击破之。唐《十道志》:江南名山曰大庾。《张九龄集》云: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志》云:东峤古路,在今安里之游仙径,崎岖荦确,入逾六七里,两山对峙,螺转而上,周围九磴,至顶而下。又逾七里,始平。上有横浦关,此古入关之路。开元四载冬,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人始便之。自九龄凿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为梅岭一云:本汉初梅曾将兵至此,故有梅岭之名。白居易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开。是也。僖宗时,黄巢入广南,高骈请帅重兵繇大庾击贼于广州。自五代以后,驿路又复荒远,室庐稀疏,而梅岭之名亦虚张九成谓岭并无梅,盖蓁芜已久也。宋嘉八年,蔡挺详刑江西,弟抗漕广东,乃商度工用,陶土为甓,各其境。北路广八尺,长一百零九丈;南路广一丈二尺,长三百一十有五丈,仍复夹道种松,以休行旅,遂成车马之途。又立关于岭,上植柱揭,名梅关,以分江、广之界。章颖诗云:两州南北护梅关,尽日人行石壁间。盖实录也。景炎元年,叛将吕师夔等导蒙古兵度梅岭,败宋军于南雄。二年,蒙古将塔出等复以步卒入大庾,追二王,既而广州复为宋有。蒙古将李恒复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至清远今广东广州府属县,败宋兵,遂入广州。明初,陆仲亨以赣州之师逾大庾,破韶州。岭诚噤喉要地矣。又《南安志》:大庾岭东北为白猿洞,洞北为梅关,关侧为云封寺,俗名挂角寺,今祠张曲江于其处。祠左有霹雳泉,一名卓锡泉。明张以宁云:庾岭之巅折而东,有一峰甚奇秀,稍下平,为娥嶂《新修岭路记》:成化十五年,郡守张弼病岭路狭隘,复谋开道,凡巨石之扼路者,火而斧之;流泉之浸路者,沟而分之;土石之积者,剔而平之。螺转之磴,因其高下为级一百二十余,长短参差,务适于平。岭路始为宽平。《舆程志》:南安南行六十里至大庾岭,上有红梅关《郡志》:府至岭二十五里,又五里至南雄府红梅铺,又南行六十里,为南雄府城。岭据南北之咽喉,为战守必争之地。今关有官军戍守,犹秦汉之旧迹也。
湖口。
湖口,在九江府东六十里,今为湖口县。其地上据钟石,傍临大江。彭蠡之水,汇章、贡及群川之流,北注于江,湖口其委输之处也。刘宋时,置湖口戍。齐东昏侯末,萧衍引兵东下,前锋邓元起将至浔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由齐、梁至陈,皆为戍守重地。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以其冲要,特置湖口镇。乾符五年,王仙芝余党王重隐陷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奔湖口。南唐始立县。盖湖口之缓急,江南之盛衰。江南有事,欲保固江右,则湖口不可以无备也。或曰:湖口,即古之钩圻。《水经注》:赣水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江西之运凡四十余万石,悉自湖口以达于江。所谓粮运资储仰此气息者,非乎?且自皖口溯江西上,则越小孤,径彭泽,不待叩浔阳之城,而直掩湖口,江西已岌岌矣!湖口于九江,又独当东南一面之险也。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遣别将栅小孤山,自据鄱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既而为贼所败。鄱阳,盖即湖口云。
【按】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连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岂徒扼闽岭之襟喉哉?抑且临南昌之项背矣!九江、南昌,皆与湖广连壤,而袁州逼近长沙,逋民客户,颇难讥察。自吉安以南,益与郴、桂相比,称岩险焉。饶州东北与新安相错,而广信东通衢、婺,为江浙之门户。其南则路入建宁,又江、闽之津梁也。建昌与闽亦为邻境,而驿骚之患,视广信为稍杀焉。夫庐阜为之山,彭蠡为之泽,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形胜有由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