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与明一统志之异同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明修一统志义例一仍元大一统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a>曾略言之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 【大一统志】 二卷颇可以考见其体制知明代修是书时其义例一仍元志之旧故书名亦沿用之
明惠帝建文中曾修寰宇通志尚有残本流传惜未之见其义例亦必略依元志成祖恶其书成于惠帝乃命改修一统志至英宗天顺八年始成书试就其义例与元志一比较之
元大一统志之目凡十已如前述而明一统志之目则为二十
建置沿革 郡名 形胜 风俗 山川 土产 公署 学校 书院 宫室 关梁 寺观 陵墓 祠庙 古迹 名宦 流寓 人物 列女 仙释
于京师南京等处则增三目
城池 山陵 苑囿
明志之建置沿革形胜风俗 【元志并称风俗形势】 山川土产古迹名宦人物仙释悉同元志所无者惟坊郭乡镇及里至二目耳明志所谓宫室关梁寺观陵墓祠庙诸目虽为元志所无然皆括于古迹一目之中至公署学校书院则残本中概未之见流寓列女元志或有其目而未具于残本不敢臆决至里至一目虽为明志所无而实分注于诸府 【及直隶诸州】 之下特不如元志具四至八到之详耳
抑元志之胜于明志者不在此也吴骞氏跋大一统志残本曾论及此
元大一统志于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迹形势人物风俗土产之类网罗极为详备诚可云宇宙之巨观堪舆之宏制矣惜乎明初修元史</a>者编纂草草而地理一门尤为疏略苟凭此志为权舆更加之检核庶几在宋辽金之上乃竟不知出此何欤迨永乐中诏修一统志迄于天顺五年始克成编大都不过剌取元一统志之什一而其间挂漏舛讹又不可胜计即如各府州县废置沿革一门元一统志正文既详复取古今地理各书参互考证而细注其下明一统志尽变正文为小注仅仅摘取数语其余槩从割弃虽沿革且都未备岂复知有所谓考证哉
瞿氏铁琴铜剑楼书目亦论及元一统志云
其书分县编次纪载分明不同明一统志之府县合并也
今考元志之体系以每路每府所辖之州 【或直辖各县】 及行省直辖之州为编次纪载之准 【瞿氏谓为分县编次尚有未审】 事简者一州一卷事繁者一州有多至三卷者 【据残本】 以视明志以府为主合并各州县而纪载之诚不可同日语故其书繁于明志几十倍而卷数多至一千三百吴氏谓为宇宙之巨观堪舆之宏制洵不诬也
大抵修志书者往往后胜于前明志取材或有增于元志之处然明时之府实等元代之路明志既以府为编次纪载之准势必取元志之若干州为合并之纪载原书所叙势难悉取于是割弃大半摘取数语此又明志不能胜于元志之一因也
明志于形胜风俗二目引用大一统志者皆注元志二字前已言之矣然此二目中所引之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a>元丰九域志</a>诸书亦多为元志所引用试观残本可以知之凡元志于风俗形势一门系语必注所出他目则不尽然明志仿之故于形胜风俗二目亦悉注所出也
抑明志于他目中取材于元志者几不可偻指试取残本所存诸州与明志作一比照可知鄙说之不诬
大一统志残本一 均州
古迹
三王城 寰宇记云此乃前汉末王康王常王凤三人所筑各自有一城今遂号为三王城
金泉 在州治治平元年王齐作记
宦迹
曹翰 宋太祖征蜀以翰为均州剌史凿山开道商旅以济诏翰兼转运使
明一统志卷六十 襄阳府 【所属有均州】
古迹
三王城 在均州前汉末王康王常王凤三人各筑一城故名
山川
金泉 在均州治宋王齐作记
名宦
曹翰 【宋】 初征蜀时为均州剌史凿山开道商旅以济诏兼转运使而粮馈不乏
大一统志残本二 房州
山川
房山 在房陵县西三十里四面有石室似房因名寰宇记云
定山 吴鲁漫录云房陵定山有朱仲子园三十六所
建鼓山 在房陵县袁崧记云登勾将山见马鬣建鼓嶷然半天元和郡县志与马鬃山相接冬夏积雪
龙祗山 在竹山县南二里古老相传昔有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白日升天
明一统志卷六十 郧阳府 【所属房县即元房州】
山川
房山 在房县西南三十里四面有石室如房
定山 宋吴曾</a>漫录云房陵定山有朱仲子园三十六所
建鼓山 在房县东南袁崧记云登勾将山见马鬣建鼓嶷然半天元和郡国志建鼓与马鬃山相接冬夏积雪
龙祇山 在竹山县南二里旧传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上升
据上举诸例可知明志取裁多仍元志之旧而稍事翦裁且所取者祇为原书十之一二又因明志并若干州之纪载为一府势难尽取任意割裂遂使元志旧有之眉目不可尽见殊可惜也或谓明志成书而大一统志以亡余谓大一统志原书虽亡犹可藉明志存其厓略不得以所存仅原书十一之比遂厌薄以为不足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