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部

3个月前 作者: 卢德嘉
    地舆(三)


    县治大势,东北为山,西南为海,由山发源、萦洄不息者,为溪、为沟。沿海出口、舟楫可通者,为港、为澳。拦溪引水、溉田流行者为圳,潴蓄者为陂,深者为潭,次者为池,浅者为窟。傍海围筑、水半咸半淡、畜鱼于中、岁收其利者为堰。有船筏济人者为渡。横跨两岸、利人来往者为桥。此全邑诸川及水利、津渡、桥梁之大概也。谨胪列于后,而以八景附焉。


    诸溪(川类一)


    沟渠(川类二)


    港澳(川类三)


    圳道(水利一)


    陂泽(水利二)


    深潭(水利三)


    池塘(水利四)


    水窟(水利五)


    鱼堰


    官渡


    义渡


    民渡


    桥梁


    八景


    诸溪(川类一)


    旗尾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受寨仔脚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


    尖山溪(上游名触口溪,分旁支入旧寮圳,下游名龟仔豆溪,分旁支入狮仔头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源出尖山,合触口山泉,西南行十二里,分注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等流。


    弥浓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尖山溪分支,北行旁入两圳(龙渡、弥浓),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揭阳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二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北行,过十八分(去声),下注淡水溪,长十二里。


    三张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行过弥勒肚,下注淡水溪,长十五里。


    二重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一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南行,兼汇两圳(旧寮、狮仔头),旁入顶下陂(亦二圳名),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南势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大泽机(即北坪山、猪毛山泉),西行十四里,下注巴六溪。


    隘寮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七里,源由珑空口(即南坪北支南太武山泉)分支,西北行,分注三圳(漏陂、杜君英、大道关)、三溪(巴六、番仔寮、甘棠庄)、两沟(漏陂、杜君英),长十四里。


    巴六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南势、隘寮二溪,西行,旁入五圳(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两沟(嘉棠庄、火烧),本支过下冷水,下注淡水溪,长二十二里。


    番仔寮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行,旁入玲珞陂及海丰、崇兰二圳,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八里。


    甘棠庄溪(俗名加冬庄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南行十五里,下授海丰溪。


    海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受甘棠庄溪、大道关圳,西行十七里,过溪洲仔,下注淡水溪。


    四十分(去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由珑空口分支,西南行,兼纳二沟(漏陂、杜君英),分注两溪(阿候、西势),长十二里。


    阿候溪(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行,兼纳火烧沟、海丰圳,过下蚶,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西势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南行,旁注两圳(新陂、滥庄)、一陂(桥头),本支受玲珞陂,过双溪口(民渡)、外水哮(官渡),至力力社,汇东溪合流,长十四里。


    番仔埔溪,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嘉早山泉分支西南行,兼纳漏陂、杜君英二圳,下注东溪,长二十三里。


    东溪,在港东、西二里交界(东南岸属港东,西北岸属港西),县东二十四里,源由嘉早山泉(即南坪南支,由南太武山下注者),分支西南行,旁注三圳(三沟水、四沟水、五沟水圳)、一陂(甘棠门陂)。本支递纳四溪(番仔埔、头沟水、西势、九甲)、四陂(桥头、犁郎崎、沙仑、加钓陂)、两沟(沟仔墘、头前厝)、两圳(梓潼、北势廍圳)、一潭(顿物),以迄东港,乃归于海。沿溪设官渡二(北势尾、后廍仔)、民渡五(力力、客厝、排仔路、头港、东海坪),长五十里(按此溪亦纳港西里头前厝、客厝二圳水尾,应补入)。


    头沟水溪,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行二十里,旁注王爷陂、北势廍圳,本支下注东溪。


    九甲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南行,注四陂(沙仑陂、内陂、石陂仔、什华)而纳一陂(七块厝陂),至海坪渡,汇东溪合流,长二十八里。


    后藔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南行,上游旁注三陂(三仙庄、下廍、■〈石函〉仔口)、两堰(西港、仑仔顶堰),下游递受两陂(什华、甘棠门陂)、一沟(三巷),至灰窑仔,分注南平、东港二流入海,长二十九里。


    摆律溪,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二里,源受摆律山泉西南行,过大武丁上下陂,分注两溪(姜园溪、顶苦溪)、一陂(摆律),长十里。


    姜园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兼受三仙庄陂,西行十七里,汇新打港(民渡)入海。


    顶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一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南行十二里,至顶寮庄南入海。


    下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九里,源受三陂(摆律陂、头陂仔、石头下陂),东南行,汇内湖尖山水,至枋寮街西北里许入海,长十里(以上二溪流最险恶,行人苦之,故曰苦溪)。


    率芒溪,在港东里(南属恒春县界),县东南六十二里,源受内湖尖山、率芒山二泉,西行旁入漏圳、新田(圳名),至下游仍受二圳合流,由北势寮庄南入海,长十二里。


    后廍溪,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大树脚、乌瓦窑二沟,东行二里许,入淡水溪。


    淡水溪(亦名西溪),在港东西、观音、小竹四里交界(上游东属港西上里,西属安邑,中游东属港西中里,西属观音内里;下游东属港西下里,西属小竹上里;水尾东属港东中里,西属港西下里),县东十里,源受南雅仙山泉,南行递纳十溪(旗尾、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巴六、番仔寮、海丰、阿候、后廍)、九沟(岭口、统领坑、知母令坑、升仙坑、小园榜、大坑、嘉棠庄、竹仔寮、冷水坑)、八圳(岭口西圳、新庄、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崇兰圳)旁注一圳(岭口东圳)、一塘(九曲塘,即曹公圳头)、两溪(中溪、五房洲溪),迄东港入海,长七十里。县治诸溪,当以此为最(按县治纬溪凡四十六条,而经溪只此一条。全邑疆域,俨被此水中分为二。东岸港东西两堡,与西岸十二堡地适相等,两岸相距三里许。夏秋水涨,或宽至四、五倍不等。沿溪田园庐舍,常被淹坏,他如尖山、南势、隘寮、巴六、四十分、西势、东溪、九甲、后寮、摆律、姜园、顶苦溪、下苦溪,皆能冲坏田庐,民恒患之)。每逢秋夜月明,则如万道金蛇,中流荡漾,故昔人列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淡溪秋月,即此。或云:当秋之夕,泛舟夜游,则溪中浮一金线,自此而南,长亘是溪,而他溪独否,此景尤奇)。沿溪设官渡四(岭口、冷水、砖仔窑、仑仔顶)、民渡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港冈、东港),行人便之(按此溪亦纳港西里搭楼窟水尾,应补入)。


    中厝溪(官渡),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由淡水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兼纳新庄仔、陈爷滥二沟,过顶林仔边溪(官渡),汇下廍窟,由中港入海,长十四里。


    五房洲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南一十五里,源由淡水溪尾闾分支,东南行五里许,过咸埔仔溪(官渡),又东行里许,汇东港合流入海,长六里许。


    冈山溪(亦名二层行溪,义渡),在嘉祥里,县北六十七里,源出安邑玉枕山,从大冈山北西行,兼纳二沟(东皋猎、牛椆埔),过长治、文贤,旁注■〈石函〉口圳。本支汇草仔寮港入海,长一百里,北属安平县界。


    涂库溪,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南行,旁注两圳(田厝、涂库)。本支汇洪爷陂尾,下注鲫鱼潭,长十五里。


    九空桥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六里,源受鲫鱼潭,兼纳五陂(杂陂仔、三爷陂、北领旗上下陂、脚桶陂)、一窟(湾仔内),南行四里许,汇阿公店溪合流。


    竹脚崎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受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四里许,汇大潭水尾合流,又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浊水溪,长十里。


    浊水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二里,源受观音里大滚水、金山二泉,西行兼纳竹脚崎溪,旁入百甲陂(北行)。本支下注大寮溪,长十五里。


    援剿中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受金山泉,西北行十里许,下注加拔陂。


    琼仔林溪,在观音、仁寿二里交界(东属观音,西属仁寿),县东北四十里,源受援剿右陂、加拔陂二流,西行三里许,入大寮溪。


    大寮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里,源受浊水溪、琼仔林溪二流,西北行二里许,下授阿公店溪。


    阿公店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里,源受大寮溪,西北行三里,汇九空桥溪,过还辕港,旁入七堰(五分、港仔墘,大汫、月眉、新围、下新围、中新围顶)。本支至弥陀港入海,长十里。


    滚水坑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小滚水山泉,南行里许,汇深水溪合流。


    深水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深水山泉,西南行七里许,下授面前埔陂。


    水哮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受吊狗岭、牛迹坑二泉,西南行六里许,下授中圳。


    中冲崎溪,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源受两陂(角宿、面前埔)、一圳(中圳),西北行三里许,旁注仕隆圳。本支直授倒松仔溪。


    倒松仔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二里,源受中冲崎溪,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五里林溪。


    五里林溪,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源受倒松仔溪,西南行六里许,旁注大潭堰。本支再行四里许,随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里。


    楠梓坑溪,在观音里楠梓坑街大桥下,县北二十里,源受三沟(帮陷、大陂、林仔边),西南行二里许,下授后劲溪。


    后劲溪(有桥),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十九里,源受楠梓坑溪,西南行递纳一陂(竹仔门)、两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大戆、向望仔、海坪)。本支过右冲溪,湾中港,汇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二里。


    东门溪,在大竹里县城同仪门外(即东便门,亦小东门)东福桥下,源受武洛塘,东南行二里许,兼纳德乃嘉池,过路窟,汇内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许,下注规仔寿陂,长七里。


    右全邑诸溪,凡四十七条,皆按次第逐节联贯,便于绘图。凡叙南北处,必先北后南,叙东西处,必先东后西,此定例也(前之叙山亦然)。其余如叙沟、叙港、叙澳、叙圳、陂、潭、池、窟、堰、津渡、桥梁,莫不皆然。以全县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也。间有变例者,必系上游在南,下游在北;不然,必上游在西、下游在东。因势利导,不得不尔,非敢自为矛盾也。


    沟渠(川类二)


    漏陂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七里,源由隘寮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八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杜君英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二里,源由隘寮溪下游分支,西南行七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嘉棠庄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由巴六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


    火烧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三里,源由巴六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阿候溪。


    沟仔墘沟(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头仑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


    客厝沟(有桥),在港西里(上蚶庄西),县东十七里,源受雨水,东南行三里许,入冷水坑沟。


    头前厝沟,在港西里(万丹东门桥下),县东二十里,源受滥庄圳,东南行二里许,入东溪。


    三巷沟,在港东里七块厝庄西,县东三十二里,源受溪洲洋田水,西行二里许,下注后寮溪。


    冷水坑沟(有桥),在港西里(两鱼山麓),县东二十里,源受万丹陂,兼纳客厝沟,西南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


    岭口沟(亦名公馆仔沟),在观音里(北属安邑番薯寮辖),县东北三十四里,源受兰坡岭、深水山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统领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源受统领坑、吊狗岭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知母令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吊狗岭、知母令坑泉,东行五里许,入淡水溪。


    升仙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升仙坑山泉,东行四里许,入淡水溪。


    小围榜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受小围榜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大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受石壁寮、郎君寮、匏仔湖三水合流,东行八里许,入淡水溪。


    大树脚沟,在观音、小竹二里交界(北观音、南小竹),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兴化寮、土地公崎山二泉,东行七里许,入后廍溪。


    乌瓦窑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南势坑山泉,东行五里许,入后廍溪。


    竹仔寮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源受小坪顶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湖底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一里,源受井仔湖山泉,东南行六里许,至九曲塘,入曹公新圳。


    下考潭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雨水,东南行三里许,汇下考潭水尾合流。


    下考潭中沟,在小竹里,县东南九里,源受凤弹山雨水,东行三里许,入下考潭(潭名)。


    下考潭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东北行三里许,汇下考沟水尾合流。


    芎蕉脚沟(有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圳,南行三里许,下授大崎脚沟。


    大崎脚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芎蕉脚沟,南行汇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琅冈沟,长里许。


    琅冈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脚沟,东南行里许,授新庄仔沟。


    新庄仔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二里,源受琅冈沟,东南行里许,入中厝溪。


    林内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岭(即凤山凤臀也)雨水,东行里许,入金京潭。


    陈爷滥沟(上有溪洲仔桥),在小竹里溪洲仔庄西,县东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东南行二里许,入中厝溪。


    苦苓脚沟(上有二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岩池,东南行二里许,入苦苓脚窟。


    港仔埔沟,在小竹里港仔埔桥下,县东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脚窟,南行里许,由本庄尾入海。


    东皋猎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窝寿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冈山溪。


    大邱园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九里,源受大乌山泉,西行三里许,下授牛椆埔沟。


    牛椆埔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园沟、田寮陂、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八里许,下注冈山溪。


    顶寮仔沟,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沪庄雨水,西南行里许,过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长里许。


    顶覆鼎金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七里,源受顶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大湖陂。


    三镇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二里,源受本庄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启隆陂。


    二滥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里,源受二滥陂,南行过二滥下陂,直注鲫鱼潭,长三里许。


    三块厝沟,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七里,源受新陂仔,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港仔堰。


    弥陀沟(亦名北沟),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源受弥陀陂,西北行递纳九堰(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旧永安、新永安),汇弥陀港入海,长六里许。


    帮陷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一里,源受闩口埔陂、新陂二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大陂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源受客仔陂、跷龟石陂、大陂三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三公寮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雨水,西行里许,下注总督陂。


    林仔边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九里,源受大滥陂、高平陂、总督陂三流,西北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狮形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六里,源受狮形山泉,西行十二里,注下草潭。


    四安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北行里许,授太平桥沟。


    太平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六里,源受四安桥沟,北行半里许,授豆酱间圳。


    新陂内沟,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源受十九湾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仙草埔沟,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竹崎山泉,西北行七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双头漏沟(有桥),在赤山里,县北五里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西行里许,下注公爷陂。


    外濠沟(有桥),在大竹里,县城外北门下,源由武洛塘上游分支,西行二里许,兼纳松仔陂、赤山顶圳,过四瓜瓣,分注四圳(赤山、下鲢港、中圳、竹脚圳)。


    宝珠沟,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宝珠陂,西北行二里许,下注田尾港。


    内濠沟,在大竹里,县城内北门桥下,源由武洛塘下游分支,西南行数武入沟,水皆环绕县城,内通左仓、右库二池,外注荐龙、柑宅、七老爷三圳,兼受火药库沟,汇东门溪合流,长六里许。


    顶横街沟,在县署东数武,源受顶横街雨水,北行过隘门,折而西下,注玉带沟。


    玉带沟,在县署南数武,源受左仓池,经攀龙桥下,兼汇顶横街沟,环署前照墙后,转入右库池,长半里许。


    枋桥头沟,在县署东南寅饯门下(即鱼仔市隘门),源受三角通、鱼仔市二街雨水,南行数武,下注洗马池。


    火药库沟,在中军衙右,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由火药库炮台角城墙■〈石函〉下,注内濠沟。


    十三望沟,在小竹里,县东四里,源受山仔顶圳漏泉,西北行过五宫■〈石函〉(■〈石函〉上即曹公旧圳水道)陂腹内桥下,授崎港沟,长二里许。


    崎港沟,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受十三望沟,西行汇柳仔陂水尾,合流下注武洛塘,长二里许。


    大坪顶沟(中游名山猪堰沟,下游名刺葱脚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中廍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帮坑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一里,源受马鞍山(即凤山,俗呼为凤颈)雨水,南行里许,至海沙埔入海。


    中坑门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三里,源受凤山雨水,西南行里许,至本庄脚入海。


    下石桥沟,在凤山里大林蒲庄北,县东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圳,西行里许,下注红毛港堰。


    右全邑沟渠,凡六十四条。盖同发源于山而亚于溪者,曰沟。其受雨水杂流,积而成渠者,亦曰沟。以不溉田,故列入川类。


    港澳(川类三)


    草仔寮港,在文贤里(北属安邑,旧志作喜树仔港),县西北七十里,源受冈山溪,西行二里许,至安邑白沙仑入海。


    考水港,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七里,源受■〈石函〉口圳,兼纳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共十五口),西南行六里许,下注三寮港。


    三寮港(即顶寮、中寮、下寮内海仔),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考水港,兼纳顶寮仔沟、月眉池、大湖陂及头前、中寮二堰,南行七里许,下注弥陀港。


    还辕港,在维新、仁寿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三里,源受阿公店溪,西行兼纳翻花陂,入弥陀港,长五里许。


    弥陀港(即竹仔港,民渡),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八里,源受二寮、还辕二港,兼纳一溪(阿公店溪)、一沟(弥陀)、一潭(顶草潭)、两陂(浪庄陂、祖师庙)、六堰(顶港仔、乌树林、崁下、翰林、兴成、合吉),合流入海。


    湾中港,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受复劲溪,西行五里许,下注万丹仔港。


    万丹仔港,在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北仁寿、东半屏、南兴隆),县西北十八里,源受五里林溪、湾中港,兼纳十七堰(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以上五口属仁寿里。公堰、新堰、加埕港、仔墘、合成、挖仔、面前、顶堰、蚝壳、亨宝成,以上十口属半屏里。大道公、顺德,以上二口属兴隆里),合流入海(民渡)。


    船仔头港(有桥),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一里,源受八卦寮陂泉,西南行,兼纳八圳(后港、菜公下、葫芦尾、北圳、中圳、店仔、尾厝、林边)、三陂(七番、檨仔林、客仔陂),下授四尾港,长六里许。


    田尾港(有桥),在赤山、兴隆二里交界(东赤山、西兴隆),县西北十里,源受船仔头港,西南行,兼纳一沟(乌鱼)、两圳(赤山下、田尾二)、两陂(新陂、小关帝陂),下授龙水港,长二里许。


    龙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兴隆二里交界(东南大竹、西北兴隆),县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纳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盐埕港,长四里许(按此港亦纳施仁陂水尾,应补入)。


    盐埕港(民渡),亦在大竹、兴隆交界,县西十二里,源受龙水港,南行兼纳■〈鱼逮〉港圳三十六陂、岩仔堰二流,下注丹凤澳。


    三块厝港(民渡,有桥),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鱼逮〉鱼潭,兼纳五堰(后金顶、后金下、林投围、前金东、前金西),西南行,注丹凤澳。


    前金港(民渡),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三堰(前金中、前金南、能雅寮后),下注丹凤澳。


    前镇港(民渡),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十里,源受妈祖港陂,西南行,兼纳南畔圳、庙前陂二流,下注丹凤澳。


    竹仔港(民港,有桥),在凤山里,县南十一里,源受六番仔头陂,西南行,汇草衙圳合流,下注丹凤澳。


    凤山港(即咸水港,有桥,民渡),在凤山里,县南十七里,源受大桥头陂,合东圳、大草厝陂二流,西行注丹凤澳。


    西港(一名旗后港,一名打鼓港),在大竹里,县西南十六里,源受丹凤澳,西行,由港门(旗后、打鼓二山,左右对峙,相距七、八丈,若巨灵擘画然,故曰。港门当中有鸡心礁及港外各暗礁,皆舟行所宜谨慎者也),通外海(浪平可泊轮船)出入(按此港潮之涨退,不过八尺,为他邑所无),内为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商贾云集,经筑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门户也。


    中港(一名中芸港,一名汕尾港),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受中厝溪,南行兼纳下廍窟合流入海,两岸相距里许,深丈余,商船便于出入。


    东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源受东西溪,兼汇后寮、五房洲等流入海,两岸相距三里许,深丈余,内地商船往来贸易,为舟艘辐辏之区。


    南平港(民渡,旧志作茄藤港),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三里,源受后寮溪,南行兼纳西港、乌树、大潭、仑仔顶堰入海。


    新打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受姜园溪,西南行兼纳放索等堰合流入海。


    丹凤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内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内,县南十里,源受六港(盐埕、三块厝、前金、前镇、竹仔、凤山)、十四堰(红毛港、港口、汫水、新堰、顺兴、德成、裕昌、鲎穴、堰寮仔、中寮、大林尾顶、大林尾下、过田仔、山脚),西行,由港门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处(盐埕、三块厝、前金、能雅寮、前镇、竹仔港、凤山港、旗后、哨船头),帆楫往来,款乃声不绝于耳,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近港水深三、四丈,可泊夹板洋船。


    白沙尾澳,在小琉球屿北,县东南六十里(可泊小艇,其上水师汛在焉)。


    花瓶仔澳,在小琉球屿西北,县东南六十二里(有花瓶石,肖形而名)。


    杉板路澳,在小琉球屿西,县东南六十五里(旧时有杉板船泊此,故名)。


    大寮澳,在小琉球屿东,县东南六十六里(地近尖山,有泉两穴可资灌溉)。


    天台澳,在小琉球屿东南,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巉石暗礁,舟误犯之立碎)。


    右全邑港澳,凡二十八条。其中可通大船往来暂泊者,惟东、西、中三港;可容久泊者,仅丹凤一澳耳。余则各从其类,附记备釆而已(以上诸川,以下水利)。


    圳道(水利一)


    旧寮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一里,源由尖山溪上游引水,西南行十二里,至蒲姜仑下注二重溪,灌田一百六十甲。


    狮仔头圳(一名涂库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源由尖山溪下游引水,南行五里许,至番仔寮,下注二重溪,灌田二十八甲。


    龙渡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一里,源由弥浓溪上游引水,西北行七里许,仍注本溪,灌田五十二甲二分。


    弥浓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弥浓溪下游引水,西北行六里许,仍注本溪,灌田六十一甲三分。


    顶陂圳,在港西里砖仔地东北,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引二重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汇下陂圳合流,灌田五十甲。


    下陂圳(一名大港洋圳),在港西里打铁店庄南,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二重溪下游,兼汇顶陂圳水尾,西南行十里许,分注搭楼、台九两窟,灌田七十二甲。


    新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台九窟,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二十三甲。


    南圳,在港西里鸭母寮庄北,县东北三十七里,源引巴六溪第一支水,西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耆老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巴六溪第二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五甲。


    隆恩圳(一名后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巴六溪第三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五十八甲。


    中冷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引巴六溪第四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九块厝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原引巴六溪第五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四十六甲。


    漏陂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南行十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六百甲。


    杜君英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引隘寮溪下游,南行七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二百甲。


    大道关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北行八里许,至仕隆庄,下注海丰溪,灌田五百甲。以上三圳,系光绪十二年抚垦局董陈国馨率众开筑。


    海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引番仔寮溪中游,西南行十二里,下注阿侯溪,灌田一百甲。


    崇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一里,源引番仔寮溪下游,西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甲。


    新陂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八寿陂,引西势溪上游,东行分注十五圳(漏陂、新庄、新东势、老东势、早仔角、内埔、中心仑、二仑、和顺林、新北势、老北势、头仑、尾仑、西势、南势共十五条圳,皆入田洋灌溉),长十五里,灌田一千三百八十四甲。


    顶柳仔林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米筛泉窟,西南行十五里,分注五圳(龟屯、龙须、麻芝丹、大湖、下柳仔林),灌田五十甲。


    龟屯圳,受第一支,西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四甲。


    龙须圳,受第二支,西南行二里许,入龙须洋,灌田十五甲。


    麻芝丹圳,受第三支,西南行里许,入牛埔洋,灌田四十甲。


    大湖圳,受第四支,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一百甲。


    下柳仔林圳,受第五支,东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三十甲。


    连连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北支,西南行分注滥仔圳,本支经注社皮圳(长三里许),灌田四十甲。


    滥仔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一里,源由连连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社皮圳,灌田二十四甲。


    社皮圳,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连连、滥仔二圳,南行三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甲。


    广安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南支,南行五里许,汇本县廍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滥庄圳,在港西里(滥庄西北),县东二十三里,源受西势溪上游,西南行分注本县廍圳、头前厝沟(长五里许),灌田七十三甲。


    本县廍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滥庄圳分支,西南行四里许,汇广安圳合流,下注万丹陂,灌田五十二甲。


    头前厝圳、客厝圳,俱在港西里(上有三桥),县东二十一里,源受蜊仔田泉水,南行五里许,合流入东溪,灌田四十二甲。


    梓潼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受陂内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甲。


    北势廍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引头沟水溪上游,西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四甲。


    三、四、五沟水圳(粤圳),俱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六里,源引东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各入本庄洋,共灌田一百二十甲。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许,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乾隆</a></a>五十四年,杨光兴开筑。


    岭口东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引淡水溪上游,南行分注西圳,长十里许,灌田九十八甲。


    岭口西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由岭口东圳分支,南行里许,旁注檨仔脚陂,本支再行二里许,汇东圳水尾合流,东行入淡水溪,灌田五十甲。


    ■〈石函〉口圳,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二里,源由溪埔园边,引冈山溪下游,西行三里许,递分八小支,旁注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本支再行四里许,下注考水港,灌田四百二十甲。


    嘉棠脚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六里,源由陂内、大陂分支,西行二里许,旁分小支,入本庄洋,本支下授中甲圳,灌田六甲。


    中甲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五里,源受嘉棠脚圳,西行里许,分两小支入中甲洋,本支再西南行,汇石燕潭、启隆陂、阿嗹下陂三流,入鲫鱼潭,长八里许,灌田十二甲。


    新廍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四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北行汇陂仔尾陂水尾合流,灌田十六甲。


    田厝圳,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九里,源引涂库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三甲。


    涂库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引涂库溪下游,西行半里许,至本庄洋止,灌田八甲。


    百甲圳(有二石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三里,源引浊水溪,西北行六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一百甲。


    营仔埔圳(俗名陷后坑圳),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源引石燕潭水尾,西行半里许,至陷后洋止,灌田二十四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源受水哮溪,西行兼汇蜈蜞潭水尾合流,再西北行,下注中冲崎溪,长六里许,灌田六十二甲。


    仕隆圳,在仁寿里,县西北二十八里,源引中冲崎溪下游,西南行三里许,至九甲围洋止,灌田八十甲(方春锦开筑,年未详)。


    大戆圳,在半屏里,县西二十二里,源引后劲溪上游,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面前堰,灌田三十六甲。


    白望仔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三里,源引后劲溪中游,西北行二里许,入白望仔洋,灌田三十六甲。


    海坪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引后劲溪下游,西行里许,下注草桥堰,灌田四十甲。


    以上八堡(港西、港东、观音、文贤、嘉祥、长治、仁寿、半屏)闽、粤圳(闽圳四十六条,计灌田三千九百六十一甲。粤圳二十条,约记作四条,计灌田一千六百一十七甲五分;其余遗漏甚多。因各粤绅全不到局,姑就附近粤庄居民釆访数条而已),计共五十条,灌田五千五百七十八甲五分。


    曹公新圳,在小竹、赤山、观音三里(上游小竹、中游赤山、下游观音),县东北九里,源引九曲塘(一名五凤陂、一名曹公圳头,水从淡水溪栏围而入,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北支水入圳兼纳三沟(湖底、仙草埔、新陂内),西北递分十支,入八圳(冈山仔、内埔仔、蜈蚣、竹围仔、兴化厝、赤山瓣、湾仔内、大将庙瓣)、两陂(国公厝、嘉棠陂),本支径注下草潭,长十五里,灌田六十甲。


    冈山仔圳,在小竹里,县东北七里,源由新圳分第一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前庄圳(旧圳额内),灌田六十甲。


    内埔仔圳,东小竹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二支,东北行三里许,入内埔仔陂,灌田三十甲。


    蜈蚣圳(分上、中、下三条),在赤山里,县东北六里,源受新圳第五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七十甲。


    竹围仔圳,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源受新圳第六支,西南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四十甲。


    兴化厝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七支,西南行里许,汇虎形陂水尾,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二十甲。


    赤山瓣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八支,西南行里许,下授乌松脚圳,灌田五甲。


    乌松脚圳,在赤山里,县北七里,源受赤山瓣圳,西南行里许,分注双头、漏沟、崎仔脚圳,灌田七十甲。


    崎仔脚圳,在赤山里,县北六里,源受乌松脚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授寓潮埔圳,灌田四十甲。


    寓潮埔圳,在赤山里,县北三里,源受崎仔脚圳,南行里许,过陂底桥,下注武洛塘,灌田三十甲。


    火光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受公爷陂(按此陂总名公爷陂,其出纳处另名草陂,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过双头、漏沟,乃入此陂),过龙喉瓣(此瓣即凿龙喉山三十余丈,以通水道者),西北行分注山仔脚、拔甲、赤山顶三圳,本支下注林内陂,长三里许,灌田一百二十甲。


    山仔脚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上游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林内陂,灌田七十甲。


    拔甲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中游分支,西行四里许,下注本馆陂,溉田九十甲。


    赤山顶圳,在赤山里,县西北四里,源由火光圳下游分支,南行四里许,至外甲尾,下注外濠沟,溉田一百三十甲。以上八条,俱在新圳第八支内。


    湾仔内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一里,源受新圳第九支,东北行里许,注湾仔内陂,灌田三十二甲。


    大将庙瓣圳,在赤山里,县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十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授小赤山圳,灌田十甲。


    小赤山圳,在观音里,县北十里,源受大将庙瓣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莲花陂,灌田三十甲。


    覆鼎金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莲花陂,西北行折而南,下注覆鼎金陂,灌田九十八甲。


    北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一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中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二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八甲。


    店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三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七甲。


    尾厝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四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以上七条,俱在新圳第十支内。


    大湾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檨仔林圳,灌田五十六甲。


    灌仔林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大湾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顶陂仔,灌田二十八甲。


    湾仔底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分注后港圳,本支下注九番陂,长三里许,灌田三十五甲。


    后港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湾仔底圳分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四十五甲。


    月眉圳,在半屏里,县北十八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过双空桥,西北行旁入后劲溪(北行)、五块厝圳(南行),本支下注乌松瓣,长八里许,灌田五十七甲五分。


    五块厝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源由月眉圳上游分支,西南行,旁入菜公顶圳,本支下注乌松圳,灌田二十四甲。


    菜公顶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五块厝圳旁支,南行五里许,下注菜公陂,灌田三十八甲。


    菜公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五十一甲。


    葫芦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乌松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月眉圳,西行旁入乌松圳本支,再行里许,下注洲仔洋瓣,灌田十甲。


    乌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乌松瓣旁支,西南行二里许,汇五块厝圳尾,下注草陂仔圳,灌田三十二甲五分。


    洲仔洋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乌松瓣圳,西行分旁支入草陂仔、新庄仔、洲仔洋三圳,本支径注莲花潭,长二里许,灌田十甲。


    草陂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南行里许,汇乌松圳尾,下注新庄仔圳,灌田三十甲。


    新庄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南行二里许,汇草陂仔圳尾,下注阿弥陀陂,灌田二十五甲。


    洲仔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北行二里许,折而南,下注莲花潭,灌田三十五甲。


    林边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一支,东行三里许,入船仔头港,灌田八十甲。


    田尾二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二支,东南行四里许,入田尾港,灌田五十七甲。


    三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三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一百甲。


    那拔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四支,西南行三里许,汇十五戈圳,注内围陂,灌田六十八甲。


    十五戈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五支,西南行三里许,汇那拔仔圳合流,灌田二十四甲。


    前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六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四十八甲。


    gui头■〈石函〉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七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六十九甲。


    豆酱间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源受太平桥沟,北行里许,分注中圳、竹仔门陂,灌田十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北十八里,源受豆酱间圳旁支,西行五里许,下注后劲溪,灌田三十甲。以上二十四条,俱在新圳尾闾下草潭额内。


    右曹公新圳凡四十六条,计溉田二千零三十三甲。按此圳相传为旧圳开成后四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岁),曹公命岁贡生郑兰(兴隆里人)、附生郑宣治(赤山里人,即恩贡生郑朝清之子。先是,宣治率众开凿大圳,自九曲塘起,迄下草潭止,积劳成疾。病革时,嘱其弟增生宣孝踵而成之)等开筑。越两年(即二十四年,甲辰岁)而告厥成功。命曰「曹公新圳」,志不忘所自也。


    曹公旧圳,在小竹、凤山二里(上游在小竹,中游、下游俱在凤山),县东三里,源引九曲塘(说见新圳条下)南支水入圳,兼纳四陂(总舍、考史、小草、大湖)及龟仔潭等流,西南行递分十五支(左五支、右十支),入一塘(武洛)、十四圳(中庄、山仔顶、二十四甲、青埔、涂库、三台瓣、大人宫瓣、大桥头瓣、外旷地、沙滥、中廍西、二桥、石尖仔、石牛椆),本支径注红毛港堰,长二十七里(按此圳,其名有八,上游曰新陂瓣,次过路窟瓣,次草陂瓣,次涂库瓣,次五瓜瓣,次中廍瓣,次大林蒲圳,下游观音圳),灌田三百零一甲。


    中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坪仔头,受旧圳第一支(左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前、后庄二圳,本支再行里许,入中庄陂,灌田二十甲。


    前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中庄圳分支,东南行,兼纳冈山仔圳(新圳额内)水尾合流,下注山仔顶圳,长里许,灌田二十五甲七分。


    后庄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中庄圳分支,西南行里许,下注柳仔陂,灌田二十甲。以上三条,均在旧圳第一支内。


    山仔顶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新陂瓣,受旧圳第二支(右支),东南行二里许(中游有漏泉注十三望沟),授芎蕉脚沟,灌田二十六甲三分。


    赤山下圳(亦名湾仔内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三里,源受外濠沟(此沟源出武洛塘,塘之源又出旧圳第三支),过四瓜瓣分支,北行七里许,下注田尾港,灌田一百二十甲。


    ■〈鱼逮〉港圳,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北行分注一沟(宝珠)、两陂(小关帝、三十六),本支汇中圳注盐埕港,灌田二百一十甲。


    中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行二里许,至武庙后,汇■〈鱼逮〉港圳合流,灌田三十一甲。


    竹脚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南行七里许,分注两陂(五块厝顶、大关帝厅),灌田一百甲。以上四条,在外濠沟额内,属旧圳第三支。


    荐龙圳(即功力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澄澜炮台角),源由内濠沟(即武洛塘下游之水,仍在第三支额内)分支,西行四里许,入五块厝下陂,灌田五十六甲。


    柑宅瓣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柑宅园边),源由内濠沟分支,西南行里许,分注新甲、篱仔内、七番等圳,灌田六甲。


    新甲圳(亦名冈山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三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北行四里许,至鸭母寮庄,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篱仔内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新甲、七番二流,分注南、北畔圳,灌田四十甲。


    北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北行五里许,分注两堰(能雅寮后、大林尾顶),灌田五十四甲。


    南畔圳,在大竹里,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南行七里许,下注前镇港,灌田五十四甲。


    七番圳(亦名柑宅圳),在大竹里,县南里许,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七老爷圳,在大竹里,县城南门桥右边,源由内濠沟分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庙后、陂仔尾、大路中、中仑瓣四圳,灌田在下。


    庙后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入篱仔内洋,灌田九十甲。


    陂仔尾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汇林边中圳,入大路中圳合流,灌田三十甲。


    大路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入五甲庄洋,灌田一百二十甲二分五厘。


    中仑瓣圳,在大竹里,县南二里,源由知高滥(地名),分七老爷圳旁支,东南行里许,分注林边中(圳名)、林边圳(灌田在下)。


    林边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三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灌田二十八甲。


    林边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四里许,下注规仔寿陂,灌田一百十二甲。以上十四条,在内濠沟额内,仍属旧圳第三支。


    二十四甲圳,在凤山里,县东二里,源由过路窟瓣(此瓣即由新陂瓣过五空■〈石函〉而至者),受旧圳第四支(右支),西南行,兼纳大草陂水尾合流,入园尾洋,长三里许,灌田四十三甲。


    青埔圳,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由草陂瓣,分旧圳第五支(右支),西行二里许,至田中央庄边,汇大嘉棠圳合流,灌田八十五甲。


    涂库圳,在凤山里,县东六里,源由涂库瓣,分旧圳第六支(左支),东行里许,人外旷地陂,灌田二十甲。


    三台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七支(右支),西行二里许,分注大嘉棠、大令、二令等圳(灌田在下)。


    大嘉棠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源由三台瓣分支,兼汇青埔圳尾,西行四里许,下注规仔寿陂,灌田五十甲。


    大令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九里,源由三台瓣分支,西南行三里许,至四块厝仔庄止,灌田四十七甲四分。


    二令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由三台瓣分支,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四十甲。以上四条,在旧圳第七支内。


    大人宫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八支,西行二里许,分注鹿窟、大人宫两圳,灌田四十甲零七分五厘。


    鹿窟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源由大人宫瓣分支,西行三里许,至二令社前止,灌田六十五甲。


    大人宫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九里,源由大人宫瓣分支,西南行二里许,汇北圳尾下注新堰,灌田八十甲。以上三条,在旧圳第八支内。


    大桥头瓣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九支,南行五里计,分注东、西、南、北四圳,灌田三十八甲八分。


    北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北行二里许,汇西圳入大人宫圳合流,灌田四十九甲九分。


    西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西行二里许,汇北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二分。


    南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三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南行三里许,下注顺兴堰,灌田六十二甲五分五厘。


    东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四里,源由大桥头瓣分支,东行里许,汇规仔寿陂第六支水合流,又南行二里许,下注凤山港,灌田六十五甲。以上五条,在旧圳第九支内。


    外旷地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旧圳第十支(左支),东行二里许,至内旷地洋止,灌田十二甲四分。


    沙滥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源由中廍瓣,分旧圳第十一支(右支),兼纳一陂(外旷地)、两沟(大坪顶、中廍),北行二里许,下注沙滥陂,灌田三十甲。


    中廍西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三里,源由中廍瓣,分旧圳第十二支(右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注大桥头陂,灌出三十甲零二分五厘。


    二桥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五里,源由廍中瓣,分旧圳第十三支(右支),南行二里许,下注大草厝陂,灌田四十甲。


    石尖仔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源受旧圳第十四支(左支),东南行五里许,至凤鼻山麓止,灌田一百甲。


    石牛椆圳,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源受旧圳第十五支(右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下石桥沟,灌田一百甲。


    右曹公旧圳,凡四十四条,计溉田二千五百四十九甲五分。按此圳系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前邑侯曹公(讳谨字怀朴,河南人)开筑。自是而后,踵行者众。凤山水利之兴,实肇于此。


    附录:曹公圳记


    朝廷建官千百,皆以为民也。而地与民近,情与民亲,周知其利病,而权足以有为者,莫如县令。县令主持一邑,鳃鳃于期会簿书,而不知民之本计;知民之本计,而行以苟且,不能有强毅之力、真实无妄之心者,皆不足以图久远。是故得俗吏百,不如得才吏一;得才吏百,又不如得贤吏一也。予于道光甲午,出守台阳,莅官之始,问政于先事诸君,而求其要。佥曰:治台之法,惟在弭盗而已。询以民生衣食之原,则曰:台地沃饶千里,户有盖藏,民食不待筹也。予是时甫莅斯邦,见闻未悉,无以胜言者之口,而心窃不能无疑焉。


    丙申秋,台、凤、嘉接壤之区被旱百有余里,闾阎待哺,宵小跳梁;觉向所谓弭盗者,询为急务,而所谓民食不待筹者,犹未得治台之本计也。予于议食、议兵之后,循行田野,察其被旱之由。窃谓:饥馑之患,独在此百余里内,实由民之自取,而不得委为天灾。盖稻为水榖,自播种以至秋成,皆须深水浸之。周礼</a>稻人之职,所谓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者,乃农家不易之经也。台地惟山泽之田,有泉引灌,可期一岁再收。其平原、高阜之田,往往行数十里而不见有沟渠之水耕者。当春夏阴雨之时,仓皇布种,以希其获;及至数日不雨,而水涸矣。又数日不雨,而苗槁矣。前此被旱之百余里,皆此类也;又安可委为天灾而不思所以补救乎?予为劝兴水利,教以凿陂开塘之法,而愚民狃于积习,不能奋然行之。论治者又或目为迂远,而不肯实为其事,则予第托诸空言而已,莫由收实效也。


    丁酉春,凤山大令曹君怀朴,奉檄来台。予于接见之初,首言及此。大令颔之而不轻诺。予疑其事或未谙,抑所闻治台之法犹夫向者之言欤?固不能强以必行也。数月后,人有言其度地鸠工将为民开水利者。大令于继见时,言不及之,亦不形诸简牍,则又未见其必能行也。戊戌冬,大令果以水利功成来告,且图其地形以进。凡掘圳四万三百六十丈有奇,计可灌田三万一千五百亩有奇。于是,廉访姚公,亟奖其劳,将其上事于大府,而为之请于朝。檄予亲往视之。


    予于己亥仲春,躬临其地,士民迎马首者,千数百人。予令董役之若干人,随行泷畔,向其一一询之,乃知圳之源出淡水溪,由溪外之九曲塘决堤引水于塘之坳,垒石为门,以时蓄泄。当其启放之时,水由小竹里而观音里、凤山里,又由凤山里而旁溢于赤山里、大竹里。圳旁之田,各以小沟承之。上流无侵,下流无靳,咸听命于圳长,而恪守其官法。向之所谓旱田者,至是皆成上腴矣;岂非百世之利哉?吾观从政之士,有以才能自诩者,当其述职长官,往往累数十纸不能尽,观者咨嗟太息,谓古循良无以过之。及核其政之所就,则皆饰词邀誉,自为功利之谋。而所谓泽被生民者,曾不可以终日;此其居心尚可问乎?若大令者,未为而不轻诺,未成而不轻言。可谓务为实事,先行后从者矣。自经始以迄蒇事,不辞劳瘁、不惜厚资,历二载而如一日,庶几知民之本计,而有强毅之力、真实无妄之心者欤?廉访嘉其续而特彰之,岂非体国爱民、用贤若渴之大君子哉?凤之士民,从大令之教而合力成之,所谓民情大可见者。今岂异于古耶?予进士民而奖之,皆曰:是惟吾邑侯之仁贤劳苦,始克臻于有成,众何力之有焉?然则,大令之得于民者,不既深乎?予将归报廉访,众复请予名其圳,以刊诸石。予曰:汝曹以是为邑侯功,即名之以「曹公圳」可乎?众曰:诺。于是乎书。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十月日勒。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天夫、钦加道衔、知台湾府事、前署台澎等处地方海防兵备通、兼提督学政熊一本撰并书。


    二令东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一支,东南行四里许,下注汫水堰,灌田一百一十甲。


    竹仔脚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二支,东南行三里许,汇港仔墘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港仔墘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三支,东南行,汇竹仔脚圳合流,下注汫水堰,长五里许,灌田一百一十甲。


    草衙圳,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规仔寿陂第四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竹仔港,灌田一百二十甲。以上四条,在规仔寿陂额内,计灌田四百二十甲。


    右全邑圳道凡一百四十四条,综计溉田一万零五百八十一甲。


    陂泽(水利二)


    桥头陂,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三里,周四里许,源引西势溪,南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一百二十四甲。


    万丹陂(有桥),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本县廍圳,下授冷水坑沟,长四里许,溉田八甲。


    玲珞陂(粤陂),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七里,周六里许,源引番仔寮溪,西南行,过四十分(去声。溪名),下注西势溪,溉田二百甲。


    王爷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四十一里,周里许,源受头沟水溪上游,西北行,六里许,下注万峦陂,溉田三十六甲。


    万峦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周里许,源受王爷陂,西北行三里许,分注犁郎崎、罗广牵二陂,溉田二百甲。


    犁郎崎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周里许,源受万峦陂,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一百八十甲。


    罗广牵陂(粤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周五里许,源受万峦陂,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顿物潭,溉田一百甲。


    沙仑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引九甲溪上游,西行十二里,下注东溪,溉田十四甲。


    陂内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四里,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许,分注梓潼圳、石头陂,溉田一百甲(后查实仅六十五甲)。


    石头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由陂内陂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七块厝陂,溉田二百四十甲(后查实仅八十二甲)。


    七块厝陂,在港东里,县东二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受石头陂,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九甲溪,溉田四十五甲。


    石陂仔,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三里,周半里许,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滥林陂,溉田十二甲。


    滥林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石陂仔,西行里许,下注汉沙陂,灌田十四甲。


    汉沙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周二里许,源受滥林陂及上下二池(均在北势廍庄),西行里许,下注南门陂,溉田三十七甲二分。


    南门陂,在港东里潮洲庄南门桥下,县东三十里,周半里许,源受汉沙陂,西行里许,下注加钓陂,溉田六十甲零六分。


    加钓陂,在港东里(八老爷庄地),县东二十九里,周里许,源受南门陂,西行二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二十四甲。


    什华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九甲溪上游,南行十里许,下流后寮溪,溉田二十甲。


    三仙庄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八里,源引后寮溪上游,西南行五里许,下注姜围溪,溉田二十四甲三分。


    下廍陂,在港东里(车路墘庄东),县东三十七里,源引后寮溪上游,西行四里许入陂,周里许,溉田四十甲。


    ■〈石函〉仔口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后寮溪上游,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一甲二分。


    巷仔内陂,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七里,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许,入本庄洋,溉田二十甲。


    甘棠门陂,在港东里后廍庄西,县东三十一里,源受东溪,南行五里许,水分两支:一东南行五里许,至大潭新庄,下注大潭堰;一西南行四里许,至三叉河庄西,分注田内堰后寮溪。溉田四百十六甲。光绪六年副将衔叶清标修筑。


    大武丁上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一里,由摆律溪上游筑堤为陂,溉田二十二甲。


    大武丁下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由摆律溪下游筑堤壅水,分注八甲头陂,溉田七十六甲。


    八甲头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源受大武丁下陂,西南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十甲。


    嘉礼陂,在港东里(番仔寮庄北),县东南四十三里,周长五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番仔寮洋,溉田四十甲。


    四块厝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周长里许,中有活泉,兼受番仔寮田水,西行半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六甲。


    海埔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一里,周长二里许,源受石公径窟,西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十八甲。


    大武烈陂,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八里,周长二里许,源受力里山泉,西南行十四里,入本庄洋,溉田五十甲。


    石头下陂,在港东里(水底寮庄西南),县东南五十九里,周长二里许(连檨仔脚陂在内),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下苦溪合流,溉田一百十五甲。


    头陂仔,在港东里(水底寮庄东南),县东南六十里,周长二里许(连二小陂在内),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下苦溪,溉田六十五甲。以上二陂,均系嘉庆十六年王飞虎开筑。


    摆律陂,在港东里(水底寮庄东),县东南六十里,周长四里许,由摆律溪分支,西南行,注下苦溪,溉田一百甲。


    檨仔脚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周二里许,源受岭口西圳,东南行半里许,仍汇本圳尾合流,溉田园五甲。


    竹仔寮顶陂,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六里,周里许,中有活泉,溉田园二十五甲。


    竹仔寮下陂,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溉田三十五甲。


    内埔仔陂,在小竹里,县东北九里,周三里许,源受内埔仔圳(即曹公新圳第二支),东北行,入内埔仔洋,溉田五甲。


    中庄陂,在小竹里(中庄社西),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中庄圳(即曹公旧圳第一支),东南行半里许,入中庄洋,溉田八甲。


    柳仔陂,在小竹里(后庄西北),县东五里,周里许,源受后庄圳,西南行二里许,入崎港沟合流,溉田二十五甲。


    新庄仔陂,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东南行数武,入新庄仔洋,溉田二十六甲。


    山窝寿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八里,周里许,源受小廍亭山泉,西南行九里许,下注东皋猎沟,溉田二甲六分。


    田寮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大乌雨水,西南行七里许,下注牛椆埔沟,溉田一甲五分。


    大陂(俗呼陂内大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三里许,源受清冷池,西行二里许,分注嘉棠脚圳、阿嗹上陂(溉田在下)。


    阿嗹上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半里许,源由大陂分支,西北行二里许,入阿嗹下陂,溉田三甲。


    阿嗹下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里许,源受阿嗹上陂,西南行四里许,汇中甲圳尾合流,溉田三甲。


    窟仔甲上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南行数武,入窑仔甲下陂,溉田二十四甲。


    窑仔甲下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九里,周半里许,源受窑仔甲上陂,南行半里许,汇石燕潭水尾合流,溉田八甲。


    陂仔尾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七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行六里许,汇新廍圳水尾,下注洪爷陂,溉田十二甲。


    洪爷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周二里许,源受陂仔尾陂,西南行里许,汇涂库溪合流,溉田二甲。


    新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受小冈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许入陂,溉田四甲。


    大埔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七里,周里许,源受小冈山雨水,西行三里许,入前锋洋,溉园二甲。


    大湖陂,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顶覆鼎金沟,西行四里许,旁注头前堰本支,入三寮港,溉田三甲。


    新园陂,在长治里,今废。


    围仔内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覆鼎金陂,溉田六甲。


    顶覆鼎金陂,在新里,县西北五十七里,周二里许,源受围仔内陂,西北行,入顶覆鼎金沟,溉田八甲五分。


    罗汉陂(俗名路陷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南行里许,下注竹脚寮陂,溉田五甲五分。


    竹脚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许,源受罗汉陂,南行数武,下注鸭母寮陂,溉田二甲。


    鸭母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许,源受竹脚寮陂,南行数武,下注马顶陂,溉田十三甲四分。


    马顶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二里,周里许,源受鸭母寮陂,南行里许,下注二滥陂,溉田十甲。


    二滥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里,周里许,源受马顶陂,西南行,入二滥沟,溉田二甲五分。


    二滥下陂,在维新里二滥沟中,县西北五十里,周半里许,四围可作秧田。


    下社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行入下社洋,溉田六甲。


    启隆陂(即三镇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二里,周长里许,源受三镇沟,南行里许,汇中甲圳尾合流,溉田十二甲。


    新陂仔庄,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一里,周长二里许,源受雨水,东南行六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五十甲。


    三爷陂(旧志作三老爷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东南行四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二十甲。


    北领旗上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南行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十甲。


    北领旗下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行里许,入九空桥溪,溉田八甲。


    脚桶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四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行二里许,入九空桥溪,溉田四甲。


    浪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一里,周半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过后乡小沟,入弥陀港,溉田二甲。


    祖师庙陂,在维新里(竹仔港庄南),县西北四十五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过芋园小沟,入弥陀港,溉田二甲。


    丙廍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入顶草潭,溉田二十甲。


    本洲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里许,下注新陂仔,溉田二甲五分。


    新陂仔,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本洲陂,西北行里许,下注三块厝沟,溉田四甲五分。


    翻花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四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南行里许,入还辕港,溉田十二甲。


    乌树林陂,在维新里,今废。


    菱角港陂,在维新里,今废。


    弥陀陂,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周里许,源受漯底山雨水,西北行,入弥陀沟,溉田十甲。


    中冲崎陂,在仁寿里,今废。


    眠牛湖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周里许,源受眠牛山雨水,溉田五甲(按旧志谓:此陂溉马料田千余亩,大小两陂相连,雍正</a>四年筑,与今所釆不符,或历年既久,沧桑之变,亦未可知。姑存之以备考)。


    五湖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北行五里许,下注援剿右陂,溉田六甲。


    援剿右陂(旧志作龟潭,三陂相连),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七里,周二里许,源受五湖陂,西北行四里许,下注琼仔林溪,溉田四十甲。


    加拔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六里,周里许,源受援剿中溪,西北行五里许,下注琼仔林溪,溉田四十二甲。


    角宿陂(俗名湖仔内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许(中隔一堤,分为上下),源受七星山泉,西行十里许,下注中冲崎溪,溉田四十五甲。


    面前埔陂,在观音里(横山之东),县东北二十七里,周里许,源受深水溪,西北行四里许,下注中冲崎溪,溉田十二甲。


    乌鬼埔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周里许,源受横山泉,西南行二里许入陂,溉园八甲。


    石壁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四里,周里许,源受石壁寮山泉,西行半里许入陂,溉田六甲。


    闩口埔陂(旧志作许公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三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帮陷沟,溉田十甲。


    新陂(旧志作盐埕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帮陷沟,溉田十甲。


    客仔陂,在观音里(即翠屏岩东北),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四十三甲。


    硗龟石陂,在观音里(翠屏岩后旁一巨石,作硗龟势,其水产鱼,皆硗,故名),县东北二十三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三十六甲。


    大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三十甲。


    大滥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二十二甲。


    高平陂,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三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十八甲。


    总督陂(旧志作仁武庄陂,距庄二里许),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七里,周六里许,源受三公寮沟,西北行二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一百二十八甲。


    竹仔坑陂,在观音里(乌树林庄东南),县东北十七里,周半里许,源受竹仔坑雨水,西行三里许,入下草潭,溉田十二甲。


    竹仔门陂,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周里许,源由豆酱门圳分支,西北行里许,下注后劲溪,溉田二甲。


    湾仔内陂,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周里许,源受湾仔内圳(即曹公新圳第九支),西行里许,入下草潭,溉田五甲。


    八卦寮陂,在半屏里,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兼受下草潭漏水,西南行里许,入船仔头港,溉田园十甲。


    九番陂(旧志作后港陂,即顶五块厝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周四里许,源受湾仔底圳,西南行里许,下注七番陂,溉田二十五甲。


    七番陂(即下五块厝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源受九番陂,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溉田十五甲。


    顶陂仔,在半屏里,县西北十里,周长二里许,源受檨仔林圳,西行穿岸入檨仔林陂,溉田十五甲。


    檨仔林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里,周二里许,源受顶陂仔,西南行二里许,入船仔头港,溉田二十四甲。


    莲花陂,在半屏里(大湾山麓),县西北八里,周二里许,源受小赤山圳,北行入覆鼎金圳合流,溉田十甲


    蒲尖园陂,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周里许,源受蒲尖园山泉,西行入陂,溉田五甲。


    虎形陂,在赤山里(滥埔庄口),县东北八里,周里许,源受滥埔山雨水,南行半里许,下注兴化厝圳,溉田十五甲。


    国公厝陂,在赤山里(仙草埔南),县东北七里,周三里许,源受曹公新圳第三支,东北行数武入陂,又南行三里许,由地■〈石函〉过下水坑仔,入武洛塘,溉田十四甲。


    嘉棠陂,在赤山里(国公厝庄西北),县东北六里,周里许,源受曹公新圳第四支,东北行数武入陂,溉田四甲。


    公爷陂(即赤山大陂,其南曰草陂,两陂相连,今合为一),在赤山里,县北五里,四山环绕,周十里许(陂内四围有单季田二十三甲一分二厘三毫三丝,旧系民间隐匿秧田,同治十二年李邑侯煐详请上宪拨归凤仪书院作义学田),源受双头漏沟(此沟源由乌松脚圳分支,属曹公新圳第八支),南行过龙喉瓣,入火光圳,溉田二百八十甲。县治诸陂,当以此为最。


    林内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八里,周长二里许,源受火光、山仔脚二圳(属公爷陂额内),西南行里许,下注新陂,溉田十甲。


    本馆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八里,周里许,源受拔甲圳(亦公爷陂额内),西南行里许,下注旧陂,溉田十甲。


    旧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十里,周三里许,源受本馆陂,西南行里许,汇新陂水尾合流,溉田二十四甲。


    三苞竹陂,在赤山里,县北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吊灯陂,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周里许,源受本山雨水,南行至北门洋,下驻松仔陂,溉田二十甲。


    松仔陂,在赤山里(武洛塘山麓),县北半里许,周里许,源受吊灯陂及本山雨水,南行数武,下注外濠沟,溉田五甲九分。


    覆鼎金陂,在兴隆里(狮头山麓,陂环其下),县西北九里,周五里许,源受覆鼎金圳,西南行,分注四圳(北圳、中圳、店仔、尾厝)、一陂(新陂),溉田六十八甲,多产菱芡(他如九番、七番、顶陂仔、檨仔,林林——内本馆、客仔、菜公、内围等陂亦然)。


    新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周三里许,源受两陂(覆鼎金、林内陂),西行二里许,汇旧陂,入田港,旧可溉田,今废。


    阿弥陀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周二里许,源受新庄仔圳,东南行里许,入客仔陂,溉田十二甲。


    客仔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阿弥陀陂,东南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溉田十二甲。


    菜公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源受菜公顶圳,东南行,分注菜公下、葫芦尾两圳,溉田二十二甲。


    内围陂(亦名顶陂),在兴隆里,县西十四里,周六里许,源受四圳(三圳、那拔仔、前锋、gui头),南行穿岸(北岸,即旧志「硫磺陂」条下所谓中隔一堤者,盖误以此陂为硫磺上陂也,今特详考而更正之),入硫磺陂,溉田五十八甲。


    硫磺陂(亦名下陂,与内围陂相连,仅隔一峰,旧志误以内围陂合并在内,故有上下之称),在兴隆里,县西十四里,周长六里许,源受内围陂穿岸入水,东南行里许,下注龙水港,溉田四十二甲。


    施仁陂(俗名咸草堰仔),在兴隆里,县西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龙岩池、硫磺水(按此水源出打鼓山麓,味似硫磺,故名)二流,东南行三里许入陂,又东南行过施仁桥,下注龙水港,溉田二十六甲。


    宝珠陂(一名八房公馆顶陂),在大竹里,县西六里,周三里许,源受宝珠沟,西北行,下注乌鱼沟,溉田十二甲。


    菜堂陂(一名八房公馆下陂),在大竹里(宝珠沟洋),县西八里,周二里许,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大关帝厅陂,在大竹里,县西五里,周里许,源受竹脚圳右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鱼逮〉鱼潭,溉田园三甲。


    五块厝顶陂,在大竹里,县西五里,周半里许,源受竹脚圳左支,南行入五块厝洋,溉田一甲。


    五块厝下陂,在大竹里,县西六里,周半里许,源受荐龙圳,西北行四里许,下注■〈鱼逮〉鱼潭,溉田三甲。


    小关帝厅陂,在大竹里,县西十里,周二里许,源由■〈鱼逮〉港圳分支,西北行半里许入陂,又西行半里许,下注田尾港,溉田十五甲。


    三十六陂,在大竹里,县西十里,周四里许,源由■〈鱼逮〉港圳分支,西南行里许入陂,又西行百余步,下注盐埕港,溉田三十六甲。


    庙前陂,在大竹里(篱仔内庄朱王庙口),县西南七里,周里许,源受雨水,南行四里许,下注前镇港,溉田四十甲。


    规仔寿陂,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三里,周五里许,源受东门溪,南行兼纳林边圳、大嘉棠圳二流,分六支入五圳(二令、东竹仔、脚港仔、墘草衙及东圳)、一陂(六番仔头),本支再行里许,下注妈祖港陂(溉田在下)。


    妈祖港陂,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七里,周长二里许,源受规仔寿陂水尾,南行二里许,下授前镇港,溉田十三甲。


    六番仔头陂,在凤山里,县南五里,周里许,源受规仔寿陂第五支,南行五里许,下注竹仔港,溉田五甲。


    总舍陂(旧志作赏舍陂),在凤山里(即总舍陂山麓),县东二里,周三里许,四山环绕,源受雨水,西行,由过路窟瓣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五十六甲。


    考史陂,在凤山里,县东四里,周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行数武,下注曹公旧圳,溉田十二甲。


    小草陂,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北行半里许,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二甲八分。


    大湖陂,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东北行半里许,折而西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三甲。


    大草陂(旧志作将军陂,一名新陂),在凤山里,县东三里,周三里许,源受尚书</a>林山雨水,西南行数武,下注二十四甲圳,将军施琅所筑,溉田六十四甲。


    外旷地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周里许,源受涂库圳,东南行二里许,入沙滥圳,溉田六甲。


    沙滥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周二里许,源受沙滥圳,南行数武,入大桥头陂,溉田五十甲。


    大桥头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周长四里许(旧时荷花最盛),源受中廍西圳,合沙滥陂,南行三里许,下注凤山港,今废。


    大草厝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七里,周长里许,源受二桥圳,西南行里许,下注凤山港,溉田十甲。


    右全邑陂泽凡一百四十一口,内除六口已废,实一百三十五口,计溉四千三百七十四甲。内分春秋</a>二季,凡受溪水者,皆灌春季;受雨水者,皆灌秋季也。


    深潭(水利三)


    归来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周三里许。


    公馆庄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周二里许。


    公馆埔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许。以上三口,均有活泉,多产鱼鰕,大旱不涸。


    顿物潭(粤潭),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三里,周七里许,源受罗广牵陂,西南行二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二百五十六甲。


    向潭,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多产鱼鰕,大旱不涸。


    下考潭,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周二里许,源受下考潭中沟,东行汇南北沟水尾,合流入大崎脚沟,溉田八甲。


    金京潭(旧志作滥尾潭),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周二里许,源受林内沟,东南行,分注沟仔墘窟、陈爷滥沟。


    石燕潭,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五里许,分注营仔埔圳本支,再行里许,汇窑仔甲下陂水尾,入中甲圳合流,溉田二十甲。


    大潭,在嘉祥里(和尚庄地),县东北四十七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南行里许,汇竹脚崎合流,溉田二甲。


    水蛙潭,在嘉祥里(尖山东北),县东北四十六里,周七里许,源受雨水,四围可作秧田,冬则涸。


    鲫鱼潭(俗呼潭底),在嘉祥里(九空桥边),县北四十六里,周八里许(潭底四围有单季禾田三十余甲,席草田亦三十除甲。自清丈后,钱粮大租均带甚重,残不知此洋地势极卑,若遇秋霖,则洪流泛滥,九空桥上水深丈余,行人病涉,全洋悉被淹坏矣。此亦附近居民所深患也),源受涂库溪,兼纳一沟(二滥)、两窟(老公窟、三块厝)、三圳(中甲、田厝、百甲),西行入九空桥溪,冬则涸,溉田十甲。


    顶草潭,在维新里(竹仔港庄南),县西北四十五里,周二里许,源受内廍陂,西行半里许,入弥陀港,溉田十六甲。


    石螺潭,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六里,周五里许,源受雨水,溉田二十甲,冬则涸。


    田螺潭,在仁寿里(螺底庄东),县西北三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溉田四甲。


    蜈蜞潭,在观音里(蜈蜞岭麓),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三里许,汇中圳合流,溉田十二甲。


    顶考潭,在观音里,县北十里,周里许,源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三里许,入下草潭,溉田十甲。


    下草潭,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周九里许,源受曹公新圳,兼纳一沟(狮形)、一潭(顶考)、两陂(竹仔坑、湾仔内),分注三圳(大湾圳、湾仔底、月眉)、一沟(即四安桥沟,又有漏泉入八卦寮陂),溉田一百零二甲。


    后劲潭,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周二里许,可作秧田,夏秋蓄水,冬则涸。


    莲水潭(旧志作莲池潭,俗呼为莲陂潭),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周十里许,中有活泉,为圣庙泮池;每逢荷花盛开,香闻数里。昔人目为八景之一(八景内有泮水荷香,即此)。康熙</a>四十四年,知县宋永清浚。道光二十二年,知县曹谨命邑绅(即郑兰等)踵开新圳,以达斯潭(按潭之来水有二,曰洲仔洋瓣、曰洲仔洋圳是也。去水有七,一曰林边圳、二曰田尾二圳、三曰三圳、四曰那拔仔圳、五曰十五戈圳、六曰前鉾圳、七曰gui头■〈石函〉圳,皆从本潭分出以溉田者也),溉田三百六十甲(或云每日晨起,则潭水空明,群山倒影,连学宫楼阁俱入画图,亦奇景也)。


    泗洲潭,在兴隆里(即旧治西门外泗洲寺前),县西北十五里,周二里许,夏秋蓄水养鱼,冬则涸。


    ■〈鱼逮〉鱼潭,在大竹里,县西九里,周长里许,源受两陂(大关帝厅、五块厝下),西行里许,下注三块厝港,溉田三甲。


    龟仔潭,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兼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许,下注曹公新圳,溉田十二甲。


    右全邑深潭凡二十二口,计溉田八百三十五甲。


    池塘(水利四)


    旗尾池,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周里许,有泉可养■〈鱼逮〉鱼。


    荷花池,在港东里(巷仔内庄东),县东南三十八里,周里许,中有活泉,多产莲花。


    上鱼池,在港东里(北势廍顶),县东三十一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许,下注汉沙陂。


    下鱼池,在港东里(北势廍下),县东三十一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许,下注汉沙陂。


    向天池,在小竹里(凤山顶狮子喉北,按凤山西属凤山里、东属小竹里,其条下阙此一景,应补入),县东南二十里,周里许,春秋蓄水,能产鱼虾,冬则涸。


    清水岩池,在小竹里(凤山朝天岭后),县东南二十里,周十丈许,源出石樽,澄澈无尘,游鱼可数,汲以煮茗,清洌异常。东南行入苦苓脚沟,溉田十五甲余(见「凤山」条下)。


    九曲塘(亦名五凤陂,俗呼曹公圳头),在小竹里(淡水溪边),县东十里,周五里许,源引淡水溪,西行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


    清冷池,在嘉祥里(大冈山麓),县北六十里,周里许,源受冈山泉,西行半里许,下注大陂。


    莲花池(俗名手纲穴池),在长治里(营后庄北),县西北六十里,周里许,中有活泉,多产莲花,溉田园一甲。


    月眉池(俗名下甲陂仔),在长治里(竹沪庄西南),县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数武,下注三寮港,溉田二甲(按旧志云:明寗靖王术桂所凿,植莲其中,景致幽淡,颇堪玩适)。


    鱼池,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周里许,源受gui头■〈石函〉圳漏泉,春则播田,夏秋蓄水养鱼。


    龙岩池(即龙眼井),在兴隆里(打鼓山麓,按此山北属兴隆里),县西十六里,周十丈许,源出石罅,东南行里许,入山脚洋,溉田二十八甲。


    武洛塘(旧志作竹桥陂,俗呼为紫头陂),在大竹里,县东北里许,周五里许,源由新陂瓣,受曹公旧圳第三支,兼纳一沟(崎港)、一圳(寓潮埔圳)、一陂(国公厝陂),西行分注一溪(东门)、两沟(内濠、外濠),溉田四十甲。


    德乃嘉池,在大竹里(报安祠前),县东北里许,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南行数武,下注东门溪。


    左仓池(一名放生池,俗呼龙王庙窟),在县署东偏,周半里许,源受内濠沟,南行过攀龙桥,下注玉带沟。


    右库池(俗呼草窟),在县署西辕门外,周半里许,源受玉带沟,西北行下注内濠沟。


    洗马池(一名绿油池,俗呼大老衙窟),在县城内参将衙前,周半里许,源受枋桥头沟,南行数武入池,水作深碧色,为他池所无。


    凤山池,在凤山里,当凤山之麓,县东南十六里,周半里许,源受洞内(即凤山洞)泉,西行数武入池,溉田二十八甲。


    右全邑池塘凡十八口,计溉田一百十四甲。


    水窟(水利五)


    港西里水窟八口,俱在县之东北方,计溉田十一甲:台九窟(距县四十一里,周半里许,受下陂圳,注新庄圳)、搭楼窟(距县三十七里,周半里许,受下陂圳,注淡水溪)、米筛泉窟三口(距县三十六里,形似品字,周里许,西南行,入顶柳仔林圳)、归来窟(距县二十三里)、阿侯窟、冲天泉窟(各距县二十里,周里许,按冲天泉即连连、广安二圳发源之所)。


    港东里水窟四口,俱在县之东南方,溉田三十三甲:石公径窟(周里许,距县四十五里,下注海埔陂)、公馆窟、三埒窟、帮窟(各距县三十里)。


    小竹里水窟二十六口,俱在县东南方,溉田五十甲:前庄、中庄、后庄窟六口(各距县六里许)、下考潭窟十口(各距县八里许)、滥仔口窟三口(距县八里)、坪仔头窟二口、大峙脚窟二口(各距县九里许)、苦苓脚窟,周里许,源受苦苓脚沟,流入港仔埔沟(距县十八里)。沟仔墘窟,周里许,源受金京潭,流入下廍窟(距县十九里)。下廍窟,周半里许,源受沟仔墘窟,流入中厝溪(距县二十里)。


    嘉祥里水窟二口,俱在县之北方,溉田三十四甲:老公窟,周半里许,中有活泉,流入鲫鱼潭(距县五十二里)。三块厝窟,周半里许,中有活泉,流入鲫鱼潭(距县五十一里)。


    维新里水窟二口,俱在县之西北方,溉田七甲:廍口窟,周半里许,源受雨水,流入头前洋(距县五十里)。湾仔内窟,周半里许,源受雨水,流入九空桥溪(距县四十三里)。


    仁寿里水窟一口,在县之西北方,溉园五甲:后协窟,周里许,距县四十里,夏秋蓄水,溉园亦可养鱼。


    赤山里水窟一口,在县之东北方,溉田七分:下厝窟,在仙草埔庄内,周半里许,距县七里。


    大竹里水窟二百六十口,溉田园四百三十四甲:道爷廍窟五口(县西南二里许,溉田十甲)、荷底园窟五口(县西南三里许,溉田八甲)、新甲窟三十四口(县西南四里许,溉田六十一甲九分)、冈山仔窟十一口(县西南五里,溉田十七甲)、鸭母寮窟十一口(县西南六里许,溉田二十三甲)、五块厝窟二十口(县西五里,溉田四十六甲)、林竹竽窟四十一口(县西七里,溉田四十九甲)、戏狮甲窟二十五口(县西南八里许,溉田五十七甲)、过田仔窟三口(县西南九里,溉园十甲零六分)、大林尾窟四十四口(县西南九里许,溉田五十五甲)、前镇窟十二口(县南十里,溉田四十二甲四分),■〈鱼逮〉港埔窟十二口(县西九里,溉田园二十甲)、过港洋窟四口(溉田四甲三分)、廍尾洋窟六口(溉田四甲六分)、面前洋窟八口(溉田七甲六分)、内外洲洋窟二口(溉田五甲六分),前金洋窟十七口(溉田一十二甲)。以上五处,俱在县西十里。


    凤山里水窟一口,在县之东南方,溉田园二甲三分:过路窟,周里许,源受雨水,西行半里许,下注东门溪(距县里许)。


    右全邑水窟凡三百零五口,溉田园五百七十七甲。统计全邑水利(圳道、陂泽、深潭、池塘、水窟)灌溉田园一万六千四百八十一甲。


    鱼堰(水利六)


    壅水为埭曰堰,俗作塭。查各种字书,均无塭字,当从堰为是。堰于扇切,入阮、愿、霰三韵,盖傍海围筑以畜鱼者也。按内地无鱼堰,惟台始有之。台有鱼盐之利,甲于天下,而堰居其半。鱼堰虽不溉田,亦近水利,故列为水利之六云。


    文贤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六十五里:草尖堰(周六里许,源受■〈石函〉口圳第一支)、大陂内堰(周五里许,受第二支)、西挖堰、鸳鸯潭前堰、鸳鸯潭后堰(各周二里许,俱受第三支)、涂仑脚堰、外寮堰(各周二里许,俱受第四支)、帮陂仔堰(周二里许,受第五支)、内湾堰(周三里许,受第六支)、合和堰、新堰、挖仔堰(各周二里)、崎漏课堰(周六里许,以上俱受第七支)、妈祖堰(周四里许)、大港堰(周里许,以上俱受第八支)。以上共十五口,俱入考水港。


    长治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五十五里:头前堰(受大湖陂),周四里;中寮堰,周二里;俱由三寮港出入。


    维新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五十里:顶港仔堰(即竹仔港堰,周十里,源受三块厝沟)、乌树林堰、崁下堰(俱周四里)、翰林堰、兴成堰(俱周三里)、合吉堰(周二里许,以上俱受雨水),共六口,俱入弥陀港。


    仁寿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五分堰(周三里,源受阿公店溪第一支)、港仔墘堰(周二里许,受第二支)、大汫堰(受第三支)、大咸堰(受大汫,俱周五里许)、白眉堰(受大咸,周三里)、月眉堰(受第四支,周二里许)、海底堰(受月眉,周七里)、新围下堰(受第五支,周五里许)、旧围堰(受新围下,周六里许)、新围中堰(受第六支,周四里许)、旧永安堰(受新围中,周六里许)、新围顶堰(受第七支,周五里许)、新永安堰(受新围顶,周六里许,以上十三口,各距县四十五里)、下甲头堰(受雨水,周七里)、顶甲头堰(受下甲头,周四里许,以上二口,各距县四十三里)、下渊堰(受雨水,周四里)、顶渊堰(受下渊,周二里)、粪箕堰(受雨水,周三里,以上三口,各距县四十二里)、下面堰(受雨水,周四里)、知曹堰(受下面,周二里)、姜寮堰(受田水,周四里)、漯底堰(受知曹、姜寮,周八里)、沙仔堰(受漯底,周六里)、草尖顶堰(受雨水,周五里)、草尖中堰(受草尖顶,周五里许)、草尖下堰(受草尖中,周七里许,以上八口,各距县四十里)、大潭官堰(受五里林溪,周五里许)、新顶堰(受雨水,周二里)、草桥堰(受海坪圳,周十二里)、洽心堰(周二里许)、中心堰、湾中港堰(俱受雨水,周三里许,以上六口,各距县二十五里)。全里共堰三十二口。其入弥陀沟者九(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永安、新永安),入万丹仔港者五(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余则彼此流通而已。


    半屏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内惟面前堰受大戆圳,余各受雨水而已)。公堰(周三里许,距县二十五里)、新堰(周四里许,距县二十四里)、加埕堰、港仔墘堰、合成堰(俱周二里)、挖仔堰、面前堰(俱周六里)、顶堰(周三里许)、蚝壳堰(周四里许)、亨宝成堰(周二里许,以上八口各距县二十里)。全里堰共十口,俱入万丹仔港。


    兴隆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二十里。大道公堰(周二里许)、顺德堰(周四里许),源受雨水,入万丹仔港。


    大竹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南方,距城十里许。岩仔堰(周半里许,注盐埕港)、后金顶堰、后金下堰(俱周二里)、林投围堰(周三里许)、前金东堰、前金西堰(各周里许,以上五口均受雨水,注三块厝港)、前金中堰、前金南堰(俱受雨水)、能雅寮后堰(受北畔圳,以上三口各周里许,注前金港)、鲎穴堰(周里许)、堰寮仔堰(周半里许)、中寮堰(受妈祖港陂,周三里)、大林尾顶堰(受北畔圳,周二里许)、大林尾下堰、过田仔堰(俱周半里)、山脚堰(受打鼓山泉,周里许;以上七口,注丹凤澳),全里共堰十六口。


    凤山里鱼堰俱在县之西港内。红毛港堰(受曹公旧圳下石桥沟,周八里许,距县十八里)、港口堰(受雨水,周三里,距县十五里)、汫水堰(受二全东圳、港仔墘圳,周三里)、新堰(受大人宫圳,周三里;以上二口,各距县十二里。以上四口,俱在县之东南方)。顺兴堰(受南圳,周里许)、德成堰(受雨水,周里许)、裕昌堰(受雨水,周二里,以上三口,俱在县南十里许)。全里共堰七口,均注丹凤澳。


    港东里鱼堰俱在县之东南方。田内堰(受甘棠门陂,周七里,距县三十五里)、大潭堰(受甘棠门陂田内堰,周十二里,距县三十四里)、乌树官堰(受崎仔头泉,周十四里,距县三十三里)、西港堰(受后寮溪,周十里许,距县三十二里)、仑仔顶堰(受后寮溪,周六里,距县三十二里;以上四口,均注南平港)、放索堰(受雨水,周十里许,距县四十里,注新打港),全里共堰六口。


    右全邑鱼堰凡九十六口。


    官渡(津渡一)


    义渡论


    (此壬辰八月八日拙稿也。时,李邑侯倡建义渡,是课因以此命题。其自注云:凤山下淡水各溪,每逢夏秋,水深难渡,往来行人,甚苦之。诸生生长于斯,应如何办理方善,幸祥论之,以便釆择焉。嘉此论固不足以当大雅之一粲,然其中颇有与津渡相发明者,故自忘其陋,而附录于此云)。


    凤山下淡水各溪,发源于傀儡山瀑,万顷汪洋,倾舄而下,分为数十重,虽地势使然,亦粤民筑坝截围所致也。闻前辈不许截围,欲使山泉顺流而放诸海,不为害于闽庄。惜粤民不肯,几成械斗。因弗果行。遂至溪流浩大,泛滥无常。夏秋霖雨滂沱,积潦骤涨,野水纵横,处处病涉。溪边舟子,编竹筏以待行人,载至中流,始需渡价,多方勒索(有勒至数金者)。贪得无厌。甚而挤人于水(有挤下孤客,任急流滚出外海而坐视不救者),横取衣物,大则殒命,小则伤财。狼子野心,实堪切齿。义渡之设,安可少哉?渡之最要者,曰岭口、曰冷水、曰砖仔窑、曰仑仔顶、曰东港,此皆港东西与邑治往来之要冲,而不容不设者也。他若巴六渡、北势尾、后廍仔、外水哮、五房洲、咸埔仔、中厝渡、顶林仔边、南平渡、新打港、顶下、苦溪,此可设可不设者也。苦溪最险,新打港次之,南平渡又次之。欲设苦溪,须相度地形,移入内港方善。其余如旗尾渡、三张廍、二重溪、番仔寮、西势溪、双溪口、力力渡、客厝渡、排仔路、头港、东海坪、九甲、后寮、姜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此则无害于民而可以不必设者也。今欲取各溪尽设义渡,势有不能,且恐赀费不敷,无能为役。计惟择其要者而先办之,则不外筹款与用人而已。然人可以用附近之人,而款则不可专筹附近之款。何者?以利通邑往来之便而独派彼附近殷实之家,无论揆诸理有所不均,即令勉强顺从,亦恐难以持久。倘其中有一二因人成事、观望不前者,则彼此转相效尤,互相掣肘,而舟子将援以借口,依然故态复萌,因噎废食,势所必至。鄙意窃以为:凤山原有极巨公款,久为海口诸洋行所窃据,十余年来,曾莫有过而问者,则俗所谓「糖抽」是也。盖本邑一年所出笼糖,多则四、五十万,至少亦不下三十万;即就三十万而计之,每糖一笼,抽厘一辨五尖(即民间所谓一尖五辨也,纳大钱十五文,洋行向农民买糖,皆就糖价扣起,藉以私肥,故俗谓之「糖抽」。盖闾阎之隐语也),全年可抽四千五百元(洋行抽此款,辄以修理车路为词,其实全年修理之费,不过数百金而已)。此款若提得来,然后酌置各义渡之田,俾舟子足资事畜,更举二、三历炼公正之人,认真督察,有不率教者,则革而去之,庶法立而弊不生。夫天下非常之事,惟非常人乃能为。「糖抽」之款,公款也;义渡之事,公事也;以无碍之公款,为有益之公事,行见口碑载道,不独士林矣。草野愚生,寡闻孤陋,谨陈鄙见,用献刍荛。


    岭口渡,在淡水溪边(县东北三十四里),阿里港往郡经此(渡钱十文)。


    冷水渡,在淡水溪边(县东北三十二里),县往阿里港经此(渡钱十文)。以上港西里,系顺和等栈经理。


    砖仔窑渡(小竹),在淡水溪边,县东十四里,县治往阿侯、阿里港经此,渡钱六文。协顺、瑞记等栈经理。


    仑仔顶渡(港西),在淡水溪边,县东十二里,县治往万丹经此,渡钱六文。董事石蕴山等经理。


    东港渡(港西),在淡水溪尾闾,县东三十里,县治往东港经此,渡船一只,渡钱四十文。顺源等栈经理(此港渡夫最坏,闻当时业有成议,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殊为可惜)。


    巴六渡(港西),在巴六溪(即九块厝庄边),县东北三十里,县治往阿里港经此,渡钱十文。


    北势尾渡(港东),在东溪上游,县东三十二里,县治往粤庄经此,渡钱十文。


    后廍仔渡(港东),在东溪中游,县东二十六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六文。


    外水哮渡(港西),在西势溪下游,县东二十三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十文。以上三渡,共置义渡田二甲一分五厘,岁收租榖七十八石,系廪生蔡联登经理。


    五房洲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上游,镇东南二十五里,县治往东经此,渡钱四文。


    咸埔仔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下游,县东南二十七里,顶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


    中厝渡(小竹),在中厝溪上游,县东南十八里,县治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以上三渡均系顺源等栈经理。


    顶林仔边渡(小竹),在中厝溪下游,县东南二十里,顶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生员黄赞元经</a>理。


    右官渡十三处,均系光绪十八、十九两年间李邑侯先后命各神商经理,或捐赀置田,或抽糖米各杂费(此系另抽,非海口「糖抽」之款也),逐月按给渡夫,周而复始。


    义渡(津渡二)


    二层行渡(文贤),在冈山溪下游,县西北六十七里,县治往郡经此,渡钱无(按此渡工费闻系凤冈书院公款,为院中诸绅创建,年月未详。民间义渡,只此一条)。北属安平县界。


    民渡(津渡三)


    旗尾渡(港西),在旗尾溪,县东北六十里(旗尾往番薯寮经此),渡钱十文。


    三张廍渡(港西),在三张廍溪,县东北四十三里,县治往弥浓经此,渡钱二十文。


    二重渡(渡西),在二重溪,县东北四十一里(县往弥浓经此),渡钱二十文。


    番仔寮渡(港西),在番仔寮溪,县东北二十八里,阿侯往阿里港经此,渡金十五文。


    西势渡(港西),在西势溪上游(六港庄脚),县东二十五里,万丹往粤庄经此,渡钱十五文。


    双溪口渡(港西),在西势溪下游,县东二十二里,万丹往沟仔墘经此,渡钱十五文。


    力力港(港东),在东溪中游,县东二十五里,万丹往崁顶经此,渡钱三十文。


    客厝港(港西),在东溪(力力渡下),县东二十里(万丹往东港),渡钱二十文。


    排仔路头渡(港东),在东溪(客厝渡下),县东二十八里,县往崁顶经此,渡钱二十文。


    港东渡(港东),在东溪下游,县东南二十八里,顶林仔边往崁顶经此,渡钱十五文。


    海坪渡(港东),在东溪尾,县东南三十里,渡船一只,新园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九甲渡(港东),在九甲溪,县东南三十一里,潮州庄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后寮渡(港东),在后寮溪,县东南三十二里,下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姜园渡(港东),在姜园溪,县东南四十二里,下林仔边往水底寮经此,渡钱十五文。


    南平渡(港东),在南平港,县东南三十三里,县治往水底寮经此,渡船一只,渡钱五文。


    新打港渡(港东),在新打港,县东南四十五里,县治往水底寮经此,渡船一只,渡钱十文。


    顶苦溪渡(渡东),在顶苦溪,县东南五十一里,县治往枋寮经此,渡钱五文。


    下苦溪渡(港东),在下苦溪,县东南五十九里,县治往枋寮经此,渡钱五文。


    番薯寮渡(港西),在淡水溪上游,县东北六十里,旗尾往郡经此,渡钱十文。


    大树脚渡(小竹),在淡水溪(砖仔窑渡之北),县东北二十里,大树脚往阿侯经此,渡钱五文。


    道爷庄渡(港西),在淡水溪(仑仔顶渡之南),县东十六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六文。


    鸟鼻洲渡(港西),在淡水溪(道爷庄渡之南),县东十五里,县治往新园经此,渡钱六文(按:此渡下游五里曰港冈渡,距县二十二里,新园往顶林仔边经此,渡钱十文)。


    叶厝甲渡(文贤),在冈山溪尾,县西北六十七里,文贤往郡小路经此,渡钱二文(北属安平县界)。


    竹仔湖渡(长治),在冈山溪(二层行渡之东),县北六十二里,大湖往中洲经此,渡钱二文(北属安平县界)。


    还辕渡,在还辕港,县西北四十三里,为维新、仁寿往来小路,两岸相距五丈,公设竹筏,以绳牵引,渡钱无。


    弥陀港渡(属维新、仁寿二里,北名竹仔港),县西北四十四里,为弥陀港、竹仔港二庄往来小路,渡钱二文。


    新港渡(仁寿),在弥陀港口,县西北四十八里,蠘仔寮往乌林投小路经此,渡钱六文。


    万丹仔港渡(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在万丹仔港,县西北二十里,桃仔园往蚝仔寮经此,渡钱四文。


    漯仔底渡(兴隆),在龙水港,县西北十三里,三块厝往旧城经此,渡钱三文。


    丹凤渡,在丹凤澳(属大竹里),县南十里,县治往旗后哨船头经此,渡船九处(盐埕十五,三块厝二十,前金、免钗、能雅寮二十,前镇三十,竹仔港十八,凤山港百文,旗后、哨船头各二十),彼此均可往来,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余详「丹凤澳」条下)。


    右民渡三十八处,约记作三十条。


    统计全邑津渡(官渡、义渡、民渡)凡五十二处,约记四十四条,以盐埕等九处均在丹凤内也。


    桥梁


    过港仔桥(港西),在县东北四十里,长丈四,宽六尺,阿里港往弥浓经此,光绪十七年居民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里港西门外,县东北四十里,长丈许,宽四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十二年苏昌修。


    崎仔头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九里,长八尺,宽三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十一年职员蓝登辉造。


    七星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八里,长四丈二,宽五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元年职员蓝登辉造。


    石板桥(港西社口庄之东南),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长丈四,宽五尺,阿侯往何里港经此。


    王厝廍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三里,宽长同上,阿侯往阿里港经此。以上二桥均系光绪十一年蓝登辉造。


    番仔埔桥(港西),在县东二十二里,长二丈六尺,宽四尺,横跨阿侯溪,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六年曾吉星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侯街南门外,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六尺,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八年曾吉星修。


    四分埔桥(港西),在阿侯溪上,县东二十一里,长二丈五,宽四尺许,阿侯往归来经此,光绪十四年曾吉星造。


    沟仔墘桥(港西),在本庄沟上,县东二十五里,长三丈五,宽四尺许,万丹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八年庄民修。


    滥庄桥(港西蜊仔田水尾、万丹往西势经此),县东二十三里,长八尺,宽三尺。


    客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尺许。


    头前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三尺。


    万丹东门桥(港西里万丹往粤庄经此),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二尺。


    万丹陂桥(港西本陂上,县治往万丹经此),县东十九里,长三丈,宽四尺。


    田厝桥(港西),在冷水坑沟上,县东十八里,长丈八,宽三尺,仑仔顶往万丹经此以上二桥系一光绪五年、一二十年,副将衔叶清标修。


    客厝桥(港西),在客厝沟上,县东十七里,长丈四,宽八尺,县治往万丹经此,光绪二十年郭知高造。


    仙公庙桥(港西),在县东二十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四年庄民高标造。


    南门陂桥(港东里潮州庄),在县东三十里,长二丈,宽四尺,潮州庄往枋寮经此,光绪五年蔡源兴造。


    加钓陂桥(港东潮州庄西),在县东二十九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建造同上。


    过溪仔桥(港东新园往过溪仔经此),县东三十里,长二丈余,宽三尺。


    东港桥(港东),在港东街西,县东南三十里,长三丈五,宽五尺许,东港往仑仔顶经此,光绪十九年吴磷修。


    姜园桥(港东,下林仔边往枋寮经此),县东南四十里,长三丈六,宽四尺。


    枋寮桥(港东),在县东南六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坚固异常,枋寮往水底寮经此,咸丰五年义首林万掌造。


    芎蕉脚桥(小竹),在芎蕉脚沟上,县东南八里,长二丈四,宽七尺,县治往东港经此,同治十二年杨文生造。


    苦苓脚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尺余,顶林仔边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十四年林嘉志修。


    溪洲仔桥(小竹,即东畔桥),在陈爷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五,宽三尺,本庄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六年庄民修。


    苦苓脚木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二尺,本庄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元年林纯一修。


    过沟仔桥(小竹),在顶林仔边隘门外,县东南二十里,长丈三,宽五尺,王公庙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元年武生黄经邦造。


    港仔埔桥(一名二坑仔桥),在小竹里港仔埔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六丈,宽五尺,二坑仔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年生员黄赞元修。


    阿嗹桥(嘉祥),在县北五十七里,长三丈六,宽四尺二,本庄往大冈山经此,嘉庆七年居民造(又一阿嗹下桥,相距里许,宽长同上,建造同时)。


    嘉棠脚桥(嘉祥),在嘉棠脚圳上,县北五十六里,长二丈八,宽四尺,县治往阿嗹经此,嘉庆五年马昌造,同治二年吴辨修。


    中甲桥(嘉祥),在中甲圳上,县北五十五里,长丈八,宽四尺,县治往仑仔顶经此。


    六甲尾桥(嘉祥),在中甲圳下游,县北五十四里,长丈六,宽四尺,近庄往来经此。


    五甲尾桥(嘉祥),在百甲圳上游,县北四十五里,长丈二,宽四尺,阿公店往大冈山经此,道光二十六年生员黄国安造。


    二路桥(嘉祥),在百甲圳下游,县北四十三里,长丈四,宽七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元年黄朝清造。


    九空桥(北维新、南仁寿),在县北四十六里,长六丈,宽八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二十五年生员蔡修德造。


    围随桥(仁寿),在县北四十四里,长丈二,宽五尺,本庄往五甲尾经此,道光三十年曾坎修。


    街北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北,县北四十里,长丈六,宽三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一年居民造。


    街头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头,县北四十里,长丈二,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时造。


    大寮桥(仁寿,一名竿蓁林桥),在县北三十五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五年岁贡生许名扬造。光绪十七年林怀恩修。


    五里林桥(仁寿),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长丈许,宽二尺余,阿公店往旗后经此。


    楠梓坑桥(观音),在楠梓坑溪,县北二十里,长丈五,宽七尺,县治往郡经此,乾隆三十九年岁贡生郑南全造,道光八年池元亨修,光绪十四年岁贡生苏瑞麟重修。


    车埔桥(观音),在楠梓坑街南,县北二十里,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三年陈开基造。


    太平桥(观音),在县北十六里,长二丈,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


    四安桥(观音),在县北十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今已倾圮。


    双空桥(观音),在草潭岸月眉圳上游,县北十二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四年生员郑宣孝造。


    后劲桥(半屏),在后劲溪,县西北十九里,长五丈,宽四尺,后劲往楠梓坑经此,嘉庆二十一年杨儒造。


    新圳桥(小竹),在曹公新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光绪六年职员蓝登辉造。


    旧圳桥(小竹),在曹公旧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六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由水圳总理逐年修造。


    双头漏桥(赤山),在双头漏沟,县北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四年郭维枢修。


    陂底桥(赤山),在寓潮埔圳尾,县北三里,长四丈,宽六尺,县治往仙草埔经此,光绪十一年郭隆益、张义记同修。


    田尾桥(赤山、兴隆),在田尾港上,县西北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县治往旧城经此,道光年间林源成造。


    船仔头桥(兴隆),在船仔头港上,县西北十一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旧城小路经此,光绪八年蔡勇独造。


    施仁桥(兴隆),在施仁陂水尾,县西十五里,长丈五,宽四尺,旧城往旗后经此,光绪十六年庄众造。


    东福桥(大竹),在东门溪上,长五丈余,宽尺许,县治往下淡水经此,同治三年何学洙修。


    大竹桥(大竹),在武洛塘上,县东北里许,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德乃嘉往寓潮埔经此,光绪十八年生员陈廷瑞修。


    外濠桥(大竹),在外北门濠沟上,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六年重修。


    郡南桥(大竹),在外濠桥北数武,长八尺,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创建莫考。


    车路桥(大竹),在外濠沟上,县城西北隅,长丈许,宽八尺,新庄仔往赤山经此。


    内濠桥(大竹),一名内北门桥,在内北门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十八年街众重修。


    攀龙桥(大竹),在县署东偏左仓池侧,长丈许,宽六尺,县治往凤仪书院经此,咸丰六年岁贡生吴奉华造。


    石桥(大竹),在玉带沟上游,县治东南隅,长七尺,宽二尺余,往双慈亭经此,光绪十八年居民修。


    枋桥(大竹),在玉带沟下游,县治西南隅,长八尺,宽三尺,双慈亭后居民往来经此,光绪十三年王助独造。


    西辕门桥(大竹),在县署西偏右库池侧,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西门经此,光绪六年王助董造。


    西门桥(大竹),在西门外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海口经此,光绪十年拔贡生张大河造。


    南门桥(大竹),在南门外濠沟上,长丈四,宽六尺,县治往前镇经此,光绪九年林元忠造。


    ■〈鱼逮〉港桥(大竹),在■〈鱼逮〉鱼潭尾,县西九里,长五丈,宽四尺,■〈鱼逮〉港往林竹竿经此。


    三块厝桥(大竹),在三块厝港,县西十里,长四十丈,宽五尺,三块厝往能雅寮经此,同治十三年朱明造,亦名凤仪桥。


    冈山仔桥(大竹),在县西南六里,长丈许,宽八尺,冈山仔入县经此。


    陂腹内桥(凤山),在崎港沟上,县东三里,长丈八,宽八尺,县治往阿侯经此。


    土墼店仔桥(凤山),在山仔顶圳下游,县东三里,长丈许,宽八尺,县治往东港经此。


    过路窟桥(凤山),在二十四甲圳头,县东二里,长丈许,宽八尺,尚书林入县经此。


    竹仔港桥(凤山),在竹仔港上,县南十一里,长二丈五,宽二尺,大人宫往海汕经此。


    凤山桥(凤山,一名咸水港桥),在凤山港,县南十七里,长五丈,宽五尺,县治往大林蒲经此,乾隆二十六年郑世英造。


    顶石桥(凤山),在大林蒲庄东,县东南二十里,长四丈,宽六尺,大林蒲入县经此,同治十三年陈鹏修。


    下石桥(凤山),在石牛椆圳尾(即下石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宽六尺,光绪五年张品修。


    右全邑桥梁凡七十七处,其中石桥五十有九、木桥十有三(南门陂、加钓陂、旧圳、芎蕉脚、苦苓脚、港仔埔、枋桥、■〈鱼逮〉港陂、腹内、竹仔港、凤山港、东港、客厝)、竹桥凡五(过溪仔、姜园、沟仔墘、大竹、车路)。其不注者,皆石桥也。


    (附)八景(按旧志载:邑治八景内琅峤潮声一景,今归恒辖,应裁;兹依旧志,增补龙岩冽泉一景)


    一曰凤岫春雨,在县东南十八里,说见「凤山」条下。


    一曰龙岩冽泉,在县西南十五里,说见「打鼓山」条下(互见「池」类)。


    一曰淡溪秋月,在县东十里,说见「淡水溪」条下。


    一曰球屿晓霞,在县东南六十里,说见「小琉球屿」条下。


    一曰冈山树色,在县北五十里,说见「大冈山」条下。


    一曰泮水荷香,在县西北十五里,说见「莲花潭」条下。


    一曰翠屏夕照,在县东北二十三里,说见「观音山」下。


    一曰丹渡晴帆,在县南十里,说见「丹凤澳」条下(亦互见「丹凤渡」条下)。


    右全邑八景,前一(丹渡)、后一(翠屏)、左右各三(左凤岫、淡溪、球屿、右龙岩、冈山、泮水),俱为县治名胜。


    附录旧志


    诸山


    朝天岭(即大鸟山岭,今合在「乌山」条下)、大龟文山(地属傀儡山后,非本邑界)、崇爻山、卑南觅山、大乌万山、朝华离山、网翠山、大柴高山、霄马干山、老佛山、琅峤山、沙马矶头山(以上或在山后、或属恒春,均不可考)。


    诸溪


    西溪(即淡水溪)、二层行溪、冈山溪(二溪分上下游,今合为一)、大泽机北溪、大泽机西溪(二溪今合为一,即南势溪上游是也)、力力溪(即东溪中游)。


    诸港


    打鼓港(即西港)、硫磺港(即龙水港)、蛲港(今已壅塞,应裁)、鲲身港(今属安邑)、井水港(即后劲溪)、关帝溪(即东港上游,今不另载)、茄藤港(即南平港)、鳖兴港(今不可考)、放■〈纟索〉港(即新打港)。


    陂泽


    将军陂(即大草陂)、凤山陂(即大桥头陂,今废)、三镇陂(即启隆陂)、三老爷陂(即三爷陂)、乌树林陂(即乌树林堰)、新园陂(今废)、中冲崎陂(即中圳)、许公陂(即闩口埔陂)、盐埕陂(即新陂)、赤山陂(即公爷陂)、竹桥陂(即武洛塘)、仁武庄陂(即总督陂)、后港陂(即九番陂。又按中冲崎陂,或云即中圳,或云已废,未详孰是)。


    潭港


    莲池潭(即莲花潭)、龟潭(即援剿右陂)、滥尾潭(即金京潭)、井水港(即后劲溪,今引为大戆、白望仔、海坪等圳)、菱角港(今废)、茄冬坑(即五里林溪下游,今不溉田)、冷水坑(今变为沟)。


    津渡


    硫磺水渡(即漯仔底渡)、小硫磺渡(今已造施仁桥,免渡)、兰坡岭渡(即岭口渡)、阿猴渡(已有番仔埔、四分埔二桥,免渡)、万丹渡(即万丹陂,有桥免渡)、新园渡(即道爷庄渡)、岐后渡(即旗后渡,在「丹凤陂」条下)、蛲港渡(今废)。


    桥梁


    小店仔桥(即街北桥)、鲫子潭桥(即九空桥)、冈山溪桥(今废)、中冲崎(无桥)、赤山仔桥(即陂底桥,今造石梁)、竹子港桥(即竹仔港桥,今属凤山里)、陂腹内桥、凤山港桥(俱改隶凤山里)、坑仔口桥(今不可考)。


    按凤山釆访,似难以他县相例。他县未尝移城,凡旧志所载山川、方位、道里、远近,均能吻合,固可无庸援引。凤山自县治迁移而后,方位犹不甚差(新治距旧治凡十五里,均在全域西南隅,故方位所差较少),至核及远近,则十无一符。若不逐条比对,详纪现在情形,何贵有此番釆访?鄙见以为纂修通志,所关在吏治民生,必先使釆访诸绅不敢率尔操觚,他日志书告成,庶足以信今而传后。若必克期以待,则后此不得不因陋就简矣。兹册新釆者固多,而复述旧志者亦复不少。盖欲使之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亦势之不得不尔也。


    正讹(诸山、津渡):一、凤山条下有清水岩一景,注云:灌田百余甲,甲字当改作亩字。又岩西数武,西字当改作南字。又石翁媪一景,注云:在清山岩寺西数武,西字亦当改作南字。一、东港渡原议欲建官渡,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当改入民渡「鸟鼠洲、港冈渡」下。


    补遗(桥梁):同安厝石桥,在港东里八老爷庄东,县东南三十里,长二丈七,宽尺余,本庄往潮州庄经此,同治元年赖泰山造。


    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一日凤山釆访局生员吴士俊缮本。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