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
3个月前 作者: 黄仲昭
学校
漳州府
府学在府治东南,宋庆历二年肇建。崇宁中改讲堂为二斋,以学东偏贡院为讲堂。大观中,以迎恩驿为四斋。政和二年,移建于郡左。绍兴九年,郡守李弥逊复建于旧址,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庑之上为御书经史二阁。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后凿池,中为瑞荷亭,上接尊道堂,东西列十斋。绍熙元年,郡守朱熹创二斋:一曰“宾贤”,以延耆德;一曰“受成”,以训学武。又谋增广学舍,以祠命至,弗果。三年,郡守邓驲移十斋于迎恩驿隙地,别为学门于殿门西,讲堂直北,匾以“尊道”,东西各为斋宿之馆,斋廊后为祭器库。嘉定四年,郡守赵汝辟前街,浚故渠,塞新学门,由戟门通驿所建学。十六年,学宫灾,惟新四讲堂存。郡守郑昉重建,实殿后池,复驿所,辟门作泮池,架以石梁,中为文会堂,左右两斋。宝庆三年,郡守方琮改建尊道堂于瑞荷亭址。淳祐九年,郡守章大任浚学渠通泉脉。宋景炎三年毁于兵。元延祐三年,郡守张泉逸、教授高元子重建大成殿、两庑及戟门、棂星门。殿后为杏坛,又后为学廪,廪之东为神厨,厨之东为宰牲房。厨前为神库,殿西为明伦堂,左右为四斋。堂前为亭,亭外为书楼,楼为大门,门外砌石为桥。桥下为泮池,堂后为乐器库。堂西为殿堂。东为教授廨舍,下又东为训导廨舍。天历二年,达鲁花赤纳兄占伯1重修明伦堂。国朝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复葺而新之。十三年,知府白寿重修大成殿两庑。二十八年,知府王仲谦重修明伦堂四斋及馔堂、书楼。三十年,知府钱古训修大成殿。宣德八年,教授张骥建后堂,匾曰“崇文”,移库房于殿东。正统十年,佥事陈祚重修庙学一新,创训导廨舍于杏坛后。景泰七年,明伦堂火。天顺二年,知府谢骞重建,并建教授廨舍于其东,修四斋,拓棂星门外地。同知傅佐修经阁,易以石柱。成化八年2,知府张璝即旧射圃地建斋舍二十余间。十年3,庙学坏于洪潦。十八年,知府姜谅方区划修葺,而提学佥事任彦常复注意图更新之。二十一4年夏,飓风大作,经阁及东斋舍俱圮。二十二年,知府刘澣5悉依旧制重建,坚致完美。射圃在大成殿左。旧在馔堂之西,成化五年,知府王文病其浅狭,买民地于此,欲移建之,未肇工即去。
龙溪县学在府治西南。宋嘉祐中,县令许仪建。元祐七年县令夏臻、淳熙九年县丞杨谠、十六年县令翁德广、嘉定五年县令陈士会皆修葺之。嘉熙三年,县令黄师雍辟大成殿庭,增广两庑及讲堂,寻毁,惟大成殿独存。县丞赵时偕僚佐捐俸为倡,移讲堂于大成殿后。淳祐八年,县令潘津6复辟隙地为斋馆。元大德间,毁于兵,县尹赵塔纳重建,因陋就简,寻复坏。国朝洪武十年,知县刘宪、教谕林原重修,中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泮池,又前为棂星门。殿之西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前为集英门,又前为龙腾门。明伦堂之西为馔堂,堂后为厨房,厨北为学仓。殿之东为学官廨舍。宣德五年,知县沈庸重修大成殿。正统十年,佥事陈祚修建一新,但地势卑下,潦至辄坏。天顺七年,知县周琳增高其址,重建明伦堂及大门,改创两斋于明伦堂东西南向,购西偏军营地,建馔堂、厨房、斋舍。成化元年,同知章俊重修尊经阁。十年,知府张璝以阁逼近民居,买地广之,而教谕黄深又买地益焉。一十一年,知县李棨重新庙学于明伦堂之南,凿泮池,跨以石桥。堂之右辟楼凡二十有八间,为诸生肄业之所。学之外门旧从东出,至是始鬻民居,通道南出,复为门,架楼其上,匾曰“大魁”。射圃在龙腾山下。成化二十一年,知县李棨鬻民地创建。龙江书院在府治西北登高山,旧为临漳台。宋朱熹守漳时,将筑室讲学未果。后守危稹创为书院,以成文公之志。宋季毁于兵,遗址归浮屠氏。元泰定间,郡儒黄元渊乃别建书院于城外东北隅,仍匾曰“龙江书院”。学士虞集为记。芗江书院在府城东北二十三、四都。洪武三十三年,知府钱古训、知县刘孟雍因里人杨彦章、洪乾之请创建。中塑朱文公像,以陈淳、黄翰、刘宗道配。建溪书院在府城东二十二都。洪武十二年,乡人苏廷贵创建,延邑儒刘宗道教子弟于其中。周潘书堂在名第山下。唐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社学二所在府治东北隅,三所在西隅,四所在南隅,二所在东厢,二所在南厢,一十所在一、二、三都,一十五所在二十七都,一十所在二十八都,一十一所在二十九、三十都(已上四都凡五十九所,俱府城东),一十所在府城西二十一都,二十四所在六、七都,一十五所在十一都,一十五所在十二、三都(已上四都凡六十四所,俱府城南),六所在二十四、五都,八所在二十五都(已上二都凡一十四所,俱府城北),一十二所在四、五都,二十六所在八都,二十四所在九都(已上三都凡六十二所,俱府城东南),七所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
漳浦县学在县治南官塘。初在县西北隅,宋天圣三年,县令陈坦然迁于印山,庆历三年,又迁于县北,熙宁二年,始迁今所。绍兴二十二年,以水患迁于城冈。乾道五年,复迁今所。元因之。国朝洪武初,知县张理辟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通判王祎为记。殿之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门外凿泮池,架桥其上。又前为棂星门。西庑下为祭器库。宫廷外为神厨。殿之左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前为道义门,门左为膳堂。殿之后为教谕廨舍。斋东为训导廨舍。十五年,知县李贤建学廪于戟门之西。永乐八年,县丞黄礼又增建学廪于射圃之东。宣德九年,府通判关谅以庙学门路褊狭,劝民徐土耕割地广之。正统十年佥事陈祚劝邑士助资,命教谕程子予7修建一新。成化六年,知县刘璧徙建明伦堂两斋道义门,修旧明伦堂为教谕廨舍,增建训导廨舍于导谊门外8。十八年,知府姜谅令知县汪瑾重建膳堂于大成殿之后,并建神厨于棂星门之西。射圃在学门之前。中有观德亭。丹诏书院在县南都。宋绍定间南诏场西尉周申建。淳祐中,郡守黄朴书额。鸿江书院在县东十七都。洪武中乡人陈则彝建,授徒讲学,多所造就。正统十三年毁于寇,其子孙重修葺之,延师儒以教乡之子弟。梁山书堂在梁山下。唐潘存实读书于此。社学一所在东街,一所在西街,一所在西门,一所在南门,一所在北街,一所在二三都,一所在四都,一所在五都,一所在六都,一所在七都,一所在八都,一所在九都,一所在十都,一所在十五都,一所在十七都,一所在二十三都,一所在二十八都。
龙岩县学在县治西。宋皇祐间建于县治之东,后以其地喧而隘,迁于县南通关桥9之东。大观间,县令石复以其地卑湿,迁于县东。建炎二年,县令方世功以学地右实左虚,因东徙于宽平之地。绍兴以来,寖以倾圮。淳熙间,县丞李永、曾秘相继营建,朱文公为记。开禧二年,邑士叶琇卿又以地势逼险,请于县令张汝勉10改建今所。淳祐六年重建。元至元十六年毁于兵,二十四年重建。大德三年,县尹李瑀以规模湫隘,始拓面大之。旁立文公祠。至正十七年,县尹赵昱重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堂之右为厨库、宰牲房。国朝洪武二十九年,知县吴子升重建。正统十年,佥事陈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年,知县韦济徙建明伦堂及教谕训导廨舍于大成殿之右,建学廪于道义门之右。十六年,知县陶博重建大成殿东西两庑及两斋号房。射圃在儒学膳堂之北。成化十年,知县韦济建。社学一所在县治东平砦街,一所在县治西下井街,一所在县治北坑头,一所在县西门外,一所在表政里,一所在龙门里,一所在万安里,一所在集贤里,一所在节惠里。
长泰县学在县治东。按旧志,宋绍兴三年,主簿张牧始建学。淳熙间,文庙在县西南。嘉定间,学在县东南。绍定六年,县丞叶惟寅白于县令陈淳11,作新学于今所。建大成殿及尊道堂。堂东西为四斋,经籍、祭器各有库。凿泮池,潴水驾石为桥。淳祐间,县令赵与坦为记。国朝洪武二十年,建大成楼于殿南。正统十年,佥事陈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六年,知府姜谅因知县刘铎之请,规措财用,修葺明伦堂、东西斋、膳堂、大成楼。建兴文祠及祭器库于大成楼之东,建教官廨舍三所于明伦堂之东西。又买民地增建号房一十间,修泮池石桥,重建棂星门,易以石柱,辟学门及路。射圃在县治西城隍庙之右。旧在县治东南,宣德初,知县刘奎移建今所。成化十六年,知县刘铎复建观德亭。泰亨书院在县治南。洪武三十五年创建。中为堂,祀朱文公,以东溪先生高登、北溪先生陈淳配。前为斋舍,以便调蒙。成化十八年,知县刘铎重建。社学一所在县东街,一所在县魁街,一所在和平坊,一所在大夫坊,三所在方成里,二所在恭顺里,四所在彭信里(已上三里凡九所,俱县东),四所在旌孝里,四所在善化里(已上二里凡八所,俱县北),四所在县东南钦化里,四所在县东北石铭里,四所在县西北人和里。
南靖县学在县治东。元至治间,始立县于清宁里九团,社学随以建。后至元二年,徙县于馆山之阳,学从之。至正十六年,又徙县于双溪之北,学亦从之,即今所也。国朝洪武三十三年,知县杨通拓其旧址,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永乐十三年,教谕易诚重建明伦堂于大成殿之右,东西为两斋。两庑之后为祭器库。殿之左为神厨、宰牲房。堂后为寝堂。堂右为锲堂。前为仪门,外为大门。正统三年,知县林廷贞买学前民地广二十丈余辟门路。十三年寇毁12,惟大成殿、棂星门、学门犹存。景泰元年,知县朱珩、教谕谭信重建明伦堂。三年,县丞黄玮建两庑、戟门及两斋仪门。天顺二年,教谕李孜倡邑民李元功等重建明伦堂、后堂、两斋、号房、仓库及教谕、训导廨舍。成化十八年,教谕夏浚重建学门,梁柱皆易以石。社学一所在县治前街,二所在县东由义里,二所在归德里,二所在清宁里,二所在新安里,二所在居仁里(已上四里凡八所,俱县南),二所在县北永丰里,二所在县西北习贤里。
漳平县学在县治之右。成化七年,府同知蒋浚、知县陈栗始建。中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堂左右为夹室、神厨、神库。堂后为教谕、训导廨舍。西斋之后为学廪。棂星门之内为泮池及文昌祠。右为宰牲房,左为学门。十六年,知县李斌命工凿石修砌泮池。射圃在儒学学官廨舍之后东隅。
汀州府
府学在府治东。宋咸平二年初创学,在鄞江门内横街,天圣中迁州东横冈岭下。崇宁行三舍法,郡守陈粹以旧学卑隘不足以栖学者,遂迁州东北兴贤门外13。绍兴三年,郡守郑强以州学不当置城外,遂度城内地改创,即今学是也。中为大成殿,翼以两廊,分列六斋,殿之后建讲堂曰明伦堂。堂之后建藏书阁曰“稽古”,又其后绝高处建阁曰“宸奎”。强自为记。郡人王格始以其家资买田赡学,而强复规田以益之。自是师师之贤者屡有增置。嘉定十一年,郡守罗勋重修。嘉熙二年,郡守戴挺、教授张实甫以学庙混处非宜,乃相学左射圃地,仿太学规模,中创堂曰“文会”,前后各为斋者三,俱南向。学门两房以位职事者。郡守姚元特至,始毕其功。教授魏鼎为记。教授萧虞韶以学前迫隘,市民居撤而辟之。开庆初,郡守胡太初重建大成殿,御书“稽古”二阁、“明伦”、“芳桂”二堂,视旧皆加宏壮。太初自为记。复浚泮池、作石桥、更建祭品库及斋舍门庑之属,悉完以美。后村刘克庄为记。国初永乐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成化十年14,巡抚副都御史张瑄视学,慨其堂宇敝陋弗称,命知府李桓、通判李祺、训导周等协心改建。遂贸易军营,增拓其址,徙文奎阁于东偏,进明伦堂于阁之旧基,迁四斋于堂之东西15。库廪、泡湢16、斋舍、廨址修葺一新。侍郎尹直为记。十五年,提学佥事周孟忠17始置乐器,教乐舞,以奉二丁之祭。十八年,提学佥事任彦常允其师生之请,檄府卫相度闲旷之地,贸易学前左军营,增创廨舍号房,事已行而工未告毕。按旧志,郡守赵伯桧、陈晔陈映、邹非熊、朱诜、胡太初、权郡赵师棠、赵时诲、教授王复初皆尝增置学田,而非熊所增,乃捐己俸一千缗所鬻也。端平间,权郡赵性夫岁拨盐钱库宽剩钱二百贯文以肋学。淳祐间,郡守李景勉靳而不发。岁久又坐移用,学廪遂乏。芳桂堂后改名”致极”,取致广大、极高明之义。旧汀学释奠未有乐舞,至成化十五年孟中乃走币请南京神乐观乐师至郡,选郡人道士之明敏者教之。射圃在学之西南广储门外,中建观德亭。
长汀县学在府治东开元寺之右。旧在兴贤门外,宋绍兴三年,迁郡学于城内,遂以旧学为县学,惟大成殿独存。春秋二丁之祭,行礼于北,而士之肄习犹附于郡学。嘉定间,知县谢周卿市民田隶郡学,以廪学职及弟子员。开禧间,知县刘泳之18修建学制始备。淳祐间,知县陈显伯修大成殿,复学地僦于民者,改辟学宇为讲堂一,匾曰“丽泽”,为斋三,曰“尚志”、“阅礼”、“修性”。且规钱为养士费,复水圳故道,以从堪舆家之所宜。事未就绪而显伯满去,继知县事赵崇濂遂踵成之。礼部侍郎张璠为记。元至正间毁于兵,遂移建县南五里许。国朝洪武六年,知县陈伯正复建于旧处。正统十四年又毁于兵,有司仅葺堂宇以舍师生。景泰七年,教谕章唐白于知府舒瞳,首创礼殿,未毕工而去。天顺二年,知府李琼复市民地以拓其址,重建一新,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于殿,绘从祀诸贤像于两庑。礼部侍郎章纶为记。成化十八年19,河决近学堤岸,着录生钟正等请于御史洪性、提学按察副使游明、分巡按察佥事周谟、知府李桓等议迁郡城内。乃规官地市易军卫屋基,即今所也。首檄指挥杨瑛、王靖教护属工建大城殿及东西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复建明伦堂及东西两斋。堂之后为尊经阁,阁之东西为庖舍、学廪,外为重门。堂之东为号房一十二间,阁之后为教谕廨舍,殿之西为二训导廨舍,学制寝备。十五年,知府戴禧、县丞郑景华、主簿罗素修葺殿堂及两庑。十七年,知县谢珪、教谕张斐迁外门于东左,遂创仪门。提学佥事周孟中复规措买学廪之北民地增广,拓廨舍,并建吏舍。礼部侍郎谢一夔为记。十八年,提学佥事任彦常以庙学弗饰,而号房亦不足以容来学之士,遂檄有司修饰而增广之。于时知府黄珵、通判张忠、推官王灿、教谕张斐、训导蒋沭、张宁及邑人新昌训导钟正即前请迁学者,各捐资助修。复创棂星门,修饰明伦堂,增建学廪及塑先圣四配十哲像。
宁化县学在县治北翠华山上。旧在县东正街,宋建炎二年,知县施禔创建。淳熙十年,知县赵伯虎迁建今所,其后知县杜潮踵而成之。绍定五年兵燹,岿然独存。端平间,知县赵时馆因旧修葺。袁长吉为记。后邑士以大成殿址太高,因平治而改创焉。宝祐间,知县林公玉重创讲堂,左右列四斋。学门之前,创亭绘古今名儒于其内,匾曰“仰高”,又名“魁星”,元末毁于兵。国朝洪武十一年,知县张思诚重建大成殿、两庑、明伦堂、二斋。前为仪门,右为馔堂,凿泮池于棂星门之内,建教谕、训导廨舍于学前之左右。国子助教张震为记。宣德十年,教谕张质、训导丁茂率诸生捐资塑四配十哲像。正统元年,府经历王得仁、教谕沈和重饰先圣像。七年,县丞陈陵20修殿堂,创门庑斋舍,琢石甃泮池及桥。以仰高亭废址易民地,增辟学之正路,绘七十二贤像,垣墉器皿修饰一新。成化七年,按察佥事周谟、府同知程熙建书楼于堂之东西各五楹。又建文会堂于堂之北,树二坊于门外之左右,重构教谕、训导廨舍。十四年,知县徐廷曜重新修葺,又创库房于明伦堂之东南,创宰牲房于明伦堂之西,学之规制尤壮于昔。射圃在学之后山。成化七年,佥事周谟、同知程熙建。中有观德亭。
上杭县学在县治东二百步许。旧在县东五十步,即今城隍庙基是也。宋嘉定十六年,县令赵彦挺以其湫隘,徙建今所。创礼殿及两庑,又创明伦堂及四斋,学制俱备。淳祐十一年圮于水。宝祐五年,县令李务行重构讲堂为楼,以奉先圣燕居像。更学门于堂之左,以别庙学之制。后复圮。园朝洪武九年,知县刘亨、县丞周文郁重建,省四斋为二廨舍,膳堂、庖厨之属悉备。正统元年,知县张琳、县丞杨孜重建大成殿,殿后为明伦堂。景泰六年,大成殿坏于蚁,知县黄希礼重建。少詹事刘铉为记。天顺二年,棂星门坏,诸生李良等捐廪更造以石。成化八年,大成殿复坏于蚁,教谕胡匡、训导郑上其状于提学副使游明、分巡佥事周谟,乃劝邑大姓郭端、郭鉴、林崑辈助资,檄府通判吴桓、知县萧宏、县丞陈清易以石柱而重建焉。未几桓去任,府同知程熙踵而成之,并建号房一十一间。诸生孔经等又以民居猥近学门不便为言,遂即射圃隙地易之。中为石台,建亭于其上,匾曰“桂香”,并建宰牲房三间于其左。十年,萧宏、陈清重建明伦堂,邑民郑俭捐资饰先圣四配十哲像。十二年萧宏重建学门。教谕孙能为记。十八年,知县李曰思复修饰其所未备者。学又有池塘二所,在新街北畔军营前。射圃在学东北六十步。中建观德亭。
武平县学在县治西一十五步。旧在县东兴贤坊,宋乾道间,知县唐廷坚创建。绍兴21间,知县叶谦之重建。绍定间毁于寇,县尉翁揆创讲堂。端平间,知县赵汝摄22创大成殿。嘉熙间,知县田圭创东庑。淳祐间,知县林震创两庑及棂星门、仪门。国朝成化十年,知县徐端以其址卑陋,奏请迁今所创大成殿及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又创明伦堂及东西二斋,前为学门。堂之后为讲堂。讲堂之后为馔堂。馔堂之后为文昌祠。祠之右为学廪。两斋之南各为号房一十间。馔堂东西为庖库。讲堂左右为教谕、训导廨舍。射圃在县南门坝上,其址为居民所侵。
清流县学在县治东,即皇华驿废址也23。旧在县南,宋元符元年创建。崇宁间行三舍法,迁建县东。建炎间,宁化尉颜希仲24摄邑事,复迁今所。绍兴间毁于赣寇。十三年,知县董谅始创斋舍。十八年,知县张秀颖继创大成殿、棂星门。绍定间又毁于寇。端平初,知县王元瑞始建大成殿。未几,郡守张翀捐金建化成堂,后改为明伦堂。县簿张翊为记。嘉熙间,知县林奕建四斋,县簿徐登为记。元至正六年又毁于连城寇,唯学门仅存。国朝洪武二年,知县朱仲恭重建大成殿、两院、戟门、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东西列两斋及号房。他如牲房、馔堂、厨库、廨舍之属毕备,三十二年,知县宋忠重修,并创学廪。永乐十四年又毁于沙寇。洪熙元年,知县李庠重建。正统十二年又毁于沙寇。景泰三年,教谕黄烈率诸生萧凤辈各捐资创明伦堂,有司继创大成殿25。巡抚御史高□以学之西偏狭隘,乃市民地增建号房。天顺元年,知县吴中重修殿庑。成化十七年,知县凌寀、范铜为爵凡百三十有八,以备祭器。十九年,大成殿一柱腐折,提学佥事任彦常督有司葺而易之。射圃在县西朝阳坊26,中建观德亭。
连城县学在县治东一百五十步。宋绍兴四年,县令陈南复创建。后迁县东南尉司旧址。淳熙间,县令常言28复建于旧所。绍定寇乱,暂驻戍兵于学,遂为所坏。县令米巨宏重修。元至正二十一年毁于红巾之乱,唯大成殿岿然独存。二十二年,县尹马周卿、教谕吴源重建门庑及两斋,后复圮。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刘雍、主簿崔景、训导沈辅之重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又前为棂星门。殿之后为明伦堂,左右为两斋,建库房、神、厨、馔堂于西庑之后,建教谕廨舍于东庑之后,建训导廨舍于堂之东西,建文昌祠于大成门之左,建学仓于明伦堂之西北。李诚任为记。宣德元年,知县吴衡重修饰之,复市学后之地以增学址,教授陈迪为记。成化十四年,主簿郑昂重建馔堂于明伦堂之后。十五年,知县陈敏改建棂星门,并新学门,增建兴贤、育才二坊。射圃在儒学明伦堂之东北。洪武七年知县刘雍等建。丘氏书院在县东莲峰庵之左,宋进士丘麟读书之所也。今废。
归化县学在县西明溪驿前。成化六年按察佥事周谟相土设县,因定基于此。七年知县郭润创建。中为下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戟门之左为神厨,右为宰牲房。殿之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明伦堂之后为后堂,西后为馔堂及仓,西前为学门。两斋之下为号房。西斋之后为教谕、训导廨舍。十七年,教谕陈冠、训导张珣改建学门于学之东。射圃在县东山川坛之左。成化十三年,提学佥事钟城檄主簿冯祥、教谕赵智创建。中为观德堂,东西为两廊,前为大门。厥后为潦水所坏。十八年,知县赖永正、主簿祝龄、教谕陈冠、训导张珣重修。翠云岩书院在县东归下里淳化寺侧。宋熙、丰间,侍郎张若谷、谏议陈世卿尝避乱读书于此。今废。社学一所在县东广济街西,一所在县西南馆福庵(已上二所俱归上里)。
永定县学在县治西二十四步。成化十五年,按察司副使刘城、布政司参议陈渤相土设县,因定基于此。十六年,知县王环、教谕谢弼创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之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及号房。堂之后为穿堂、后堂。后堂之左为馔堂及厨房。西庑之后明伦堂之西,又各为号房。明伦堂之后为教谕廨舍,他如牲房、米廪之属,靡不完具。十七年,分巡佥事林克贤以学宫前水塘为泮池,前临杭陂水圳直抵戟门,皆学地也。射圃在儒学之后,成化十六年随学创建。
延平府
府学在府治左西山之巅。宋天圣二年29,郡守曹修古始建。建炎四年毁于兵,遂以其地为阅武场。绍兴二年,郡守刘子翼徙建于郡西龙津馆,盖旧贡院址也。郡人以其近市,嚣且隘,请复旧基。郡守路采经始于绍兴十五年,未就,采去任,郡守郑椿继之,乃毕前功。中为礼殿,左右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后为讲堂,匾曰“进德”。东庑之旁为灵官庙。戟门前为祭器、乐器库。又有直舍以居弟子员。射圃、庖廪悉备。元天顺二年,郡守文富塑先圣四配十哲及两庑诸贤像。作堂于戟门西,匾曰“敷教厅”。国朝洪武三年,知府唐铎、改讲堂曰“明伦堂”,左右又建二斋,曰“尊贤”、曰“尚友”,以旧宝楼之下,中为会文堂,左右为二斋,曰“存心”、“养性”。堂右为会膳堂。又为储廪仓于堂之左,为祭器乐器库、神厨、宰牲房于东庑之后。永乐十七年,知府方改灵官庙名兴文司土祠。撤直舍斋诸廪仓,以其址创教官廨舍。正统九年,知府王彪改建四斋堂前左右,并建文昌祠于棂星门之东。成化九年,知府盛颙撤文昌司、土祠,建明伦堂于庙左,列四斋于堂前左右,又前为仪门,路经棂星门,前折而北,又转而南,面文笔峰建阁,匾曰“文奎”,阁之后左右为生徒舍斋。由阁前复转而西,建学门抵通衢,名“紫芝岑”,树坊门匾曰“兴贤”。射圃在府城南水南,山川坛前。旧在府学棂星门西,洪武十一年,同知黄祺30以其地为府廨,改建今所。
南平县学在县治东郡城隍庙之左。宋绍熙间始建于县治东。元因之,至正间毁于兵。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刘居以旧址隘陋,徙建虎头山之麓,旧三皇庙故址也。中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左为讲堂。十六年,县丞罗南山、教谕彭秉德广其西偏,创明伦堂,翼以两斋,馔堂廨舍俱备。以旧讲堂为先贤祠,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宣德七年毁,知府雷诚徙建今所。正统改元毁,知县胡滨重建。十三年寇毁,惟存殿堂及两斋。景泰改元,知县刘铭重建。延平书院在府城南九峰山之麓。宋嘉定二年,郡守陈宓仿白鹿洞式建书院于南山下,以祀李侗,并为郡人讲学之所。因学者称侗为延平先生,故名。宓礼聘九江蔡念成为堂长,延李燔定学规,捐俸市田,以赡生徒。时真德秀来预讲,四方名士咸会。其后郡守傅康重建祠堂于礼殿之侧,又籍废寺田以益之。初,书院成,宓请乞赐额,当轴者格不下。端平元年,郡守黄垺复请,乃勅赐“延平书院”额。有礼殿,有祠堂,有阁以尊经,有堂以会讲,有四斋以处肄业之士,有三亭以为游息之所。院之前有池,池之上有桥。二年秋,淫雨为沴,水突山颓,礼殿祠堂俱坏,所存者讲堂四斋及池桥而已。郡守董洪虑后患,迁今所,去旧址仅百步。地势夷衍,山径深邃,枕九峰,頫剑潭,绝市井之嚣。礼殿建于右,书院建于左。又建堂祠31周颐、张载、程颐、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廖德明、黄干十贤。前为讲堂,仍揭旧匾。堂之前列四斋。元至正末毁于兵。国朝洪武三十三年,按察佥事喻居善、知府俞廷芳建堂祠侗,佥事匡颙创楼于堂后,为登眺之所,匾曰“横翠亭”。桥及外门渐复旧规。宣德三年,知府雷诚重修。五年,通判程昉塑侗象,创亭祠。正统十三年,楼毁于寇,祠宇亦就圮。景泰三年,佥事李颙、通判李琦重修祠宇。五年,监察御史倪敬创门,揭旧延平书院匾。天顺七年,南平县丞刘冔创两廊。成化中,好义者悉撤而新之:会讲之堂匾曰“道南”,游息之亭,其一临池曰“濯缨”,其一曰“光风霁月”,其一曰“闻猿”,池上之桥名曰“风雩”。堂之前列四斋,曰“明诚”,曰“忠恕”,曰“中和”,曰“敬义”。九龙书院在府城东南长安北里,始建岁月失识。有礼殿,塑宣圣四配十哲像。有祠堂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相传其地盖四先生旧讲道之所也。国朝宣德中,殿堂倾圮,圣贤像迁祀南平县学,门额故址犹存。
将乐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始建城南卞山之麓,兵毁,元徙建今所。国朝洪武初元毁。明年,教谕王文通建礼殿斋舍。五年,知县申文彝建明伦堂,翼以两斋。文彝卒,王克刚继之,乃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右为祭品库。殿东凿泮池,池之前创厅曰“敷教”,厅之后为四贤祠,并厨库斋舍。文通复建学仓于明伦堂之东。正统十二年,训导王昌顺建阁于明伦堂后,匾曰“崇文”射圃在县南风云雷雨山川坛前,去县治三里。龟山书院在县治北封山之麓。宋咸淳二年,礼部尚书冯初心,以时载道而南,为师儒所宗,奏请立书院,度宗书“龟山书院”额赐之。后毁于兵。郡倅毋逢辰重建。元至顺元年,县尹郭野仙普华重修,建礼殿、讲堂斋舍。至正二十一年复毁。国朝洪武七年,知县王克刚拓旧址重建。中为祠堂,祀时,旁列廊房,前为门。
尤溪县学在县治东北隅。宋庆历二年始建在县治西。四年,县令宋咸徙县治东南隅。建炎三年,县令刘正重修。绍兴十一年寇毁,县令彭亿徙今所。中建礼殿,前建两庑,又前为戟门。殿后为明伦堂。堂后创阁,匾曰“稽古”。后县令林嶷复建阁于明伦堂左,匾曰“观大”。乾道九年,县令石墪重修,并建四斋。元至正元年,达鲁花赤里赤海牙、县尹许惟敬重建礼殿西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尊道堂、东西二斋。县丞郭奋别创尊经阁于明伦堂后。国朝宣德二年,知县施泰建明伦堂及两斋。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按察佥事张彦创小堂名“采芹”,为生徒讲肄之所。二年,布政司左参政王仕华以旧学址易民地广之。按察使杨珏檄主簿林埜建礼殿。天顺六年,按察佥事刘子肃、府同知程嵩以明伦堂卑隘弗称,因撤而新之。建礼殿、两庑、戟门、明伦堂、两斋、仓库、廨舍悉备。射圃在县东。南溪书院在县治南。宋朱松为县尉时,寓郑氏,此即郑氏故居也。嘉熙元年,县令李修建,以祀松及其子熹,中为祠堂,翼以两斋,曰“景行”,曰“传心”。前有方塘半亩,构亭跨其上。县令施濆复创讲堂,咸淳四年,县令黄岩孙创四斋,复于祠堂之右,建夫子燕居堂。堂前为棂星门。重建讲堂于堂之后,庖湢之属悉备。德祐元年,敕赐“南溪书院”额。元至正四年,闽宪佥事赵承禧始命监县文殊海涯分立二祠,改创四斋,曰“明德”、“复礼”、“持至、“率性”。国朝永乐十二年,知县汪诚、雷殷相继修葺。正统十三年寇毁,唯存敕赐门额。景泰二年,监察御史许仕达、通判杨季琦重创祠堂,匾以旧额。
沙县学在县治东,旧沙阳址。旧在县治西和仁坊,宋庆历二年,县令杜京徒今所。中为礼殿。殿后为堂,东西为生徒斋舍。宣和七年,县令郭汝贤重修。淳祐五年,县令段震午建阁临直舍,匾曰“传心”。开庆元年,县令徐铨孙滨溪筑台,与学门对峙,名“咏归”。元至正二十一年,达鲁花赤哈散沙彦彬建礼门。国朝洪武初重修。中为礼殿,殿后为明伦堂,翼以两斋。永乐七年,知县郑恕、教谕张善教谋撤而新之。首创礼门,修传心阁。恕寻去职,善教募众力建礼殿两庑戟门。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巡抚刑部尚书薛希琏给缗钱,督知县余宽32重建礼殿戟门并学廪馔堂。明伦堂路旧出右偏,毁后居民侵为己有,遂复出左偏。景泰四年33,训导周复白于当道复之,增市民地,拓其址,建两庑两斋。射圃在县西,去学二里许。谏议书院在县西劝忠坊,宋陈瓘尝赠谏议大夫,故名。一名“了斋书院”。嘉定二年,郡守徐景瞻即瓘故居建书院祀之,盖表其忠义,以教邑人也。元季寇毁,遗址入于居民。国朝永乐二年,知县倪峻复其地重建。豫章书院在县西洞天岩之西麓。元至正元年,宋儒罗从彦五世族孙天泽创建以奉祀事,因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故名。国朝洪武三十年,县丞刘文仲重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凤冈书院在县溪南凤凰山下。宋淳熙十年,邑人黄颢建。中为讲堂,匾曰“丽泽”,堂后建阁二:一绘先圣先师及周、程诸儒像;一以藏书,曰“尊经”。生徒肄业斋舍凡十有二:曰“辅仁”、“营道”、“尊性”、“尚志”、“时习”、“日益”、“止善”、“敬业”、“笃行”、“循理”、“守约”、“履正”。别有游息之圃亭阁十余所,宋末兵毁。
顺昌县学在县治东。宋庆历二年始建在县治西,元丰中改建县东二里许,皇祐中徙建今所。绍兴二十年,县令王奎重修。元至顺二年,县令刘思礼重修。国朝洪武十年,知县周政重建。中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创明伦堂于殿之右,翼以两斋,馔堂、厨库、廨舍悉备。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二年知县钱道宁创明伦堂。三年,府通判杨季琦建礼殿。天顺二年,府通判宋玺重建明伦堂,创两庑、戟门、两斋厨库。六年,按察佥事宋钦创棂星门。射圃在明伦堂后。双峰书院在县西。宋咸淳九年,邑人廖邦杰持福建闽海道佥宪节始建,祀杨时、廖刚、朱熹、廖德明四先生,以着道南渊源之学。元废。
永安县学在县治东。景泰五年,通判杨季琦、知县韩隆建。中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后为明伦堂,翼似两斋:东曰“崇德”、西曰“广业”。天顺六年,县丞宋善创库厨廨舍。
邵武府
府学在府治之前。宋天圣二年,郡守曹修始建于郡治西北隅。庆历七年,郡守宋咸重修,买田五百亩为学计,盱江李觏为记。熙宁后徙建于城外水北。建炎二年,郡遭兵燹,而学独存,有司撤为吏舍,乃栖诸生于县学,教官寓宁国寺。绍兴八年,教授陈之茂请于部使者复建,之茂有泮宫纪事。开禧初,郡守田淡、翁丹山、师得遇、教授黄登、饶愿、方澄孙相继修之。咸淳五年,摄郡事廖邦杰创学门于棂星门左,并增学田。元延祐四年,总管康忱34重修,并肖从祀像。泰定元年,总管刘参,天历元年总管西达、至正四年同知吴克忠相继修之。教授朱材复清凉寺所侵学田。六年,学门坏于风雨,同知陈君用35复立。十八年毁于盗。魏刘家奴36。二十四年,总管胡文甫遂以刘家奴37居宅为学。国朝洪武二年通判章文旭、教授林必忠38,谓其地湫隘,请于省台,以樵溪书院改建。中为大成殿,前为两庑、戟门、棂星门。殿之北为明伦堂,前为四斋。戟门之左为乡贤祠。东庑之东为神厨、宰牲所。西斋之西为馔堂。东庑之南为教官廨舍。三十二年,教授程禧得明伦堂西官民地,乃徙堂于其上,迁殿于堂之旧址。以旧堂东西四斋增两庑,而戟门因其旧。迁棂星门于溪南。堂前溪为桥,覆以亭曰“观澜”。亭之前东西为四斋,前为泮桥,又前为学门。堂之东,东斋之北为馔堂。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唯礼殿存。十五年奉命修建。宣德四年,同知宋贵重建四斋,邵武知县邹良重建两庑,塑从祀像。并建馔堂及学门,徒乡贤祠于殿东。正统四年,知府徐述修大成殿,移戟门、棂星门各进丈余,引五曲溪流为泮池。正统九年,推官吴容造三石桥于殿前。景泰五年,教授崔盛、训导叶兴捐俸劝诸生助财修明伦堂、四斋、仪门。建石桥一于学门外。知府王庭遂修大成殿,建石桥三于棂星门内。同知顾旻修先贤祠。花润生为记。成化二年,知府盛颙重建戟门、棂星门,修神厨等所。六年,师生请于巡抚都御史滕昭、监察御史左钰38,仍移棂星门于溪北,移明伦堂退三十尺,筑基高于旧三尺,移东西斋各开若干尺,接堂为轩,东西各易桥以石,撤桥亭,广馔堂,重立仪门、外门各三间,新建号房二十间于殿后。又立二坊于门外之东西。十年,知府冯孜重建两庑及乡贤祠。十六年,知府刘元重建大成殿,徙乡贤祠于棂星门之东南。十七年,增创号房一十六间于殿东南。十九年,以弓匠局隙地易殿东军地,纵六寻横三寻有奇,以广学基,郡守曹修陆建于郡治西南隅,即今学地。熙宁后徒建城北,即今社稷坛地。刘家奴居宅,今射圃地。射圃在府城中西南隅,即旧郡学地也。宋在军学旁,元初因之。至正间。学迁城中,圃遂废。国朝洪武九年,重设于熙春山麓。成化二年40,知府盛颙始建今所。前为观德堂41,堂后东西为房,中为后堂,后为水天清趣亭。堂之前二丈许为池,池中为桥,缭以周垣。熙春山麓旧三皇庙地。
邵武县学在府城西北隅,宋天圣中军学也。后军学迁水北,因以为县学。绍定三年毁于兵。端平二年,郡倅王埜复建。淳祐十二年,县令朱子广修葺。咸淳五年,县令张湘重建讲堂、乡贤祠及瑞榴轩。元至元二十年,同知石哈刺不花重作文庙及棂星门。教谕洪黄中为记。泰定二年,县尹王应祚重修。至正九年,县尹陆文瑛42倡始,耶律唯一继之,又重作庙。杜本为记。十三年,县尹孔公俊复重修庙学。旧有记,失作者名氏。至顺元年,教谕修德馨43、训导夏道子、学录陈士元重建乡贤祠及号房,又复侵田及增置学田。黄清老为记。至正七年邑人建宁学谕吴行可、二十四年邑民黄茂皆划田以增学计。县尹陆文瑛、郡士上官文本有记。国朝洪武初,知县水甦民重修。三年,知县詹得铭重建讲堂44。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惟礼殿戟门存。十六年,知县蒋忠建讲堂斋舍。宣德中,知县邹良建两庑后堂,邑人黄文庆塑先圣四配像。成化十年,巡抚都御史张瑄、巡按监察御史郑昱、尹仁、宪副刘城、佥事钟城、陈轾、高嵩相与协谋,属知府冯孜、知县王拯拓地重建。知府冯孜为记。左为大成殿,右为明伦堂,门庑、斋舍、庖廪、泮池、廨舍之属,焕然一新。泮池在仪门前,学旧有秀水池,中有泉,今适当西庑下,乃别凿于此,暗引泉通焉。樵溪书院即今府学地也。宋景定中摄郡事方澄孙、倅钱谦孙肇建于郡城东行春门外,以祀宋丞相李纲,元至元十八年,同知万不花移建于樵溪五曲之上。为礼殿,祀先师孔子;为先贤堂,祀纲及诸乡贤。省注山长一员主之。有田若干亩。泰定三年,总管西达重修。至元四年,监郡浚都王子哈刺虎台又修之。仍建崇文门、咏沂亭。黄清老为记。国朝洪武二年改为府学。蒙谷精舍在府城东一都之故县,宋黄中归休时游息之所也。中有泉,乃取大易蒙卦义,匾曰“蒙谷”。又构亭于泉上,曰“果”,曰“育”。朱熹尝过从其间,为大书其匾。台溪精舍在府城东,宋儒何叔京藏修之所也。叔京从朱熹游,熹尝造焉。以地近七台之麓,小溪之滨,故名。今乡人称曰“学堂”。社学一所在府治东建宁道左,一所在府治南游亨道坊上,一所在东门外,一所在南门外,一所在府城西北济川桥上。五社学俱知府盛颙立。
泰宁县学在县治西炉峰之阳。宋南渡前无可考。庆元间,县令赵时馆建于今所。元至元六年,县尹王成吉重建泮宫、魁星亭、文昌阁。至正十二年兵毁。二十七年,主簿黄悦重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陈重修。九年,知县定定重建大成殿,肖先圣及四配十哲像。东西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东庑后为神厨、库房、宰牲所。徙明伦堂于殿后,左右翼室为两斋。东斋之左为馔堂。三十五年,知县王可宗重修。永乐十五年,知县周英复新殿庑及戟门。正统十二年,教谕李卓改建明伦堂于殿东,左右为两斋。前辟学门,以旧堂为馔堂。学士王直为记。十三年,明伦堂毁于寇45,寻复建。成化七年,教谕何震、训导冯则及诸生以门堂临险善崩,请于提学宪副游明,委知县徐琛复其旧,重建棂星门及学门。射圃在学西社稷坛后,中建正心亭。读书堂在县西瑞溪保丹霞寺内,宋李纲读书之所,今有读书楼犹存。社学一所在朱口保,一所在将溪保(上二所在县东乐成里),一所在县南高平里开善上保,一所在城保,一所在长兴保(上二所俱县北清泰里)。
建宁县学在县治南百余步。宋天圣中,县令葛佑46建于县治之西。嘉祐中,县令李山甫迁建今所。绍兴九年毁于寇。十二年,县令黄唐祐47复建。庆元四年,县令赵师棠购地为讲堂,即旧讲堂基为大成殿,门庑、斋舍、厨库悉备。嘉定十一年县令钱衢、绍定二年县令赵纺夫、淳祐五年县令林玥、十一年县令连端慤相继修建。宝祐二年,县令廖邦杰重修,以堂左翼祠朱熹,右翼祠邑之贤宰及乡贤。景定三年,县令马世颖改创先贤祠于明伦堂后,合熹及贤宰、乡贤祀之。五年,县令宋秉孙重修庙学。咸淳七年,县令程梦桂捐俸二千余缗,撤明伦堂学门而新之。改创魁星亭于门左,殿、庭、门庑、厨库、廨舍,或增或饰,悉完以美。复改创先贤祠于讲堂之西。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寇。二十六年,邑人冯直卿重建大成殿及讲堂。国朝洪武三年,知县董焕重新大成殿,肖先圣及四配十哲像,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殿东为厨库及宰牲所。复新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前为泮池,架桥于上。池东西为诸生斋舍。堂之后为馔堂。十六年,知县胡日新建堂于池前,匾曰“敷教”。前为门,堂之西为教谕廨舍,东为训导廨舍。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教谕陈襄奏请复建。十四年,知县汪荣结茅为厨及学。景泰元年,训导王录、赵辅倡邑士忱文贵撤所舍佛寺,建明伦堂。后文贵兄子友庆遂建两斋于堂之左右。三年,义民廖彦举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及厨库、宰牲所。知县金瑄、典史朱璧、教谕包瑜、邑士徐伯诚等捐资塑先圣及诸从祀象。郡人花润生为记。云谷书院在县南云谷山下,宋侍制俞丰读书之所也。外有怡云、来董、致爽、舒啸、浮香诸亭,今俱废,故址犹存。社学一所在东门,一所在西门,一所在南门,一所在北门,一所在东乡楚下保,一所在西乡富田保,一所在北乡黄溪保。
光泽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庆历间建。元至元六年,县尹朱潜虚、教谕陈文通重建,后毁于兵48。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刘克明重建。永乐十一年,知县曹承烈、教谕陈子良重新大成殿。十五年,知县马伯肖十哲像。宣德五年,县丞张履肖两庑从祀像。正统二年,知县盛埙、训导余俨又拓而大之。十四年,知县徐晋修两庑、戟门,迁乡贤祠于戟门右。成化五年,提学宪副游明因教谕陈原之请,相度山川面势,谓向东南为宜,遂与知府盛颙共谋改建,以庙居右,学居左,殿堂、门庑、斋舍、库廪与夫会馔之堂、乡贤之祠罔不具备。十年,知县陈纪又拓地若干丈以广廨合49。按旧志谓元至元六年重建,而重建学记则以为至正六年,二说不同。考之《元史》,前至元六年,岁值己巳,然是时元未混一天下,邵武尚奉宋正朔,志不宜讵以元之年号纪事也。后至元六年及至正六年,又皆与己巳岁辰不相值,此必有误字,然不可考矣。射圃在学宫之西。旧在学后,成化五年迁今所。中建观德亭。云岩书院在县南一都云岩山下,宋果斋李方子讲学之所也。元天历二年,县尹况逵请于朝创建,设山长一员。至正十二年毁于兵,故址犹存。逵及学士虞集俱有记。崇仁书院在县北崇仁市。元至正二十三年,邑人龚永同儒士刘廉以所纂《周易尚书解》进,得旨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刘克明撤其材建儒学,故址犹存。西山精舍在县之西山下,宋儒李郁读书之所也。社学一所在县治东隅絃歌桥下,知县陈纪创建,一所在十都止马市,一所在十九都崇仁墟,一所在二十四都新田墟。
兴化府
府学在府治之东。宋咸平元年始有诏立学,进士方仪、陈翊愿入资助成之。嗣请于朝,赐地为夫子庙,郡人翕然输钱三十万,建正殿,塑先圣先师十哲像,绘从祀于两壁。仙游尉段全为记。二年,仪与弟能从子慎言复疏乞修三礼堂并御书阁。有旨给钱三十万,六年学成。右司谏孙何为记。皇祐元年,知军事陈执方尝辟庙学。绍兴十九年,教授徐士龙重修,并新教授厅于学之西,设县学于庙之东。郡人黄公度为记。乾道七年,教授陈言应葺大成殿门。淳熙四年,学毁于火者几半。五年,知军汪作砺因其旧而加葺之。绍兴二年,知军赵彦励增饰讲堂,匾曰“道化”。堂前有池,池上有桥。堂之左有忠恕堂,为教授廨舍。忠恕堂之左有正录位,庙门之西,有直学位。学门左右以及两庑为斋凡十。嘉熙二年,知军张友捐金修学,并增廪以赡学者。郡人王迈为记。淳祐六年,教授余来修忠恕堂,建尊经阁于其上。咸淳八年,知军事陈支宗、吕大圭、通判张汝砺相继修葺秘阁。刘希仁为记。元元统二年,知军卢端智重修。郡人黄方子为记。元贞元年,教授曹怘更造两庑。廉窃使程文海为记。大德六年,教授宋眉年修道化堂。眉年自为记50。至顺二年51,同知廉大悲奴筑杏坛于敬义堂后。先是,教授厅为前教授之弟侵居,至是复之。至正八年,学录郡人黄烈请节缩学田赢余,修建庙学,经历黄寀是之,遂以属烈。于是先饰礼殿,大修讲堂,柱易以石者八,庙学俱焕然一新。郡人朱文霆为记。十年52,佥宪田九嘉、贰宪朵谐学更置四配十哲坐向,亦文霆为记。二十年,分省左丞郑旼升民地,建棂星门,修乐器、祭器库,塑两庑像,立土神祠。国朝洪武三年,知府盖天麟重修,定四配十哲位次,饰两庑像。改通化堂曰“明伦堂”。省东西十斋为四斋。辟仪门,新会馔堂,建神厨、祭器库、宰牲所于棂星门内之左,立米廪于棂星门内之右。永乐四年,通判孙旻、教授傅显立进士题名碑。参政杨景衡为记。宣德七年,佥事鲁穆命县丞叶叔文重葺庙学。八年,御史杨政募众成之,教授上官尹为记。十年,佥事陈祚奉诏命知县刘玼、主簿唐礼重建庙学,学士钱习礼为记。景泰元年,知府张澜饰庙像,即学前旧射圃地建养牲所。训导萧亨为记。成化二年,知府岳正范铜铸祭器,凡六百三十有四事,仍以旧祭祀锡器为乡饮之器,凡四百五十有八事。成化八年,知府潘琴重建大成门。十年,巡海副使刘坷53命增建月台于明伦堂之前。十三年,清军御史尹仁命教授王镛饰两庑像。十二年,同知孙兰命耆民吕景睿54重建尊经阁。十八年,教授王镛重立进士题名碑,复别立乡贡题名碑,郡人黄仲昭为记。射圃在迎仙门之右。旧在望海门外,为居民所侵,洪武二十年,知府宋麟斥府学前民地为之。正统八年,佥事李在修复旧射圃之见侵于民者,创观德亭于其中。成化二年,知府岳正以其地远两学,诸生习射俱不便,遂移建今所。
莆田县学在府治前,宋薛公堂地也。旧附军学在大成殿东偏,唐张九龄书额,有职事位及显道、式谷二斋。元至顺二年徙建今所。东为庙,西为学。明伦堂之前为斋二,以旧薛公池为泮池。建廨舍于大成殿之东。国朝洪武元年,知县任益重修增四配十哲像,立两庑从祀神主。郡人吴源为记。□□□年55,知县王文焯创后堂,匾曰“进修”,复新会馔堂,坚56棂星门,创米廪于学之西。永乐四年,立进士题名牌,佥事高勉为记。正统八年,御史丁登57命主簿唐礼重建会馔堂,迁米廪于旧教谕廨舍,而以其址增建斋舍。是年,佥事陈祚命知县刘玭重修庙学。景泰元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命刘玼易民地为教谕廨舍于米廪之东,知府张澜复易民地建训导廨舍于教谕廨舍之东。训导谢震为记。四年,知县陈紞饰圣贤像。天顺七年,按察司副使钱琎命同知吴谅修大成殿,而知县王常又易民地三亩以广斋舍。成化二十一年,教谕程凤仪以庙学俱敝陋不支,诮于提学佥事任彦常,彦常乃檄郡邑区划重建。于是知府丁镛捐资为邑民尚义者之倡,而士大夫亦有乐助之者,遂命凤仪及士民吕景浚、林克仁董其役。先建大成殿、两庑以及戟门,及买民地以广学衢。后劝民户出一夫之直,拟重建明伦堂并斋舍,为当道所阻,功未及就。射圃在泮池之东,今废。涵江书院在县东北延寿里涵江玉虚观之右,旧三清殿址也。唐时宣圣三十八代孙仲良为莆田令,因家涵江,至宋更十余传。朱文公过莆,为语郡县正其版籍,为至圣文宣王四十九世孙。淳祐五年,涵江镇官郑雄飞始建书院,在今书院南百余步。知军杨栋创夫子庙,复给田以供祭祀及月廪之费。景定四年,知军徐直谅奏请院额,理宗御书“涵江书院”四大字赐之。元至大中,福建闽海道肃政廉坊司牒兴化路,访求孔氏之后,得五十三世孙敬山,遂以明经举充涵江书院山长,令子孙世绍其职。后庙宇颓圮。大德十一年,总管吕君政修。判官吴涛为记。国朝洪武十三年,同知赵亨重修。永乐四年,通判孙旼、董彬复修。训导黄原58为记。正统间主簿唐礼、景泰间盐运判周询、张某相继修葺。历岁既久,学田为居民所侵,子孙转徙于仙游,庙宇复圮。成化三年,知府岳正迁建今所,仍购地作室,访其裔孙之转徙者,俾还居之,并复其田,以供祭祀。郑氏湖山书堂在府城西南凤凰山下。梁陈间邑儒郑露读书于此,号“南湖先生”。后以其地施为金仙院,今广化寺讲堂是也。林蕴书室在府城东北兴教里之澄渚,号“读书草堂”。蕴自北螺移居于此,与兄藻誓志业文,凡十年。藻举进士,蕴擢明经,时有“欧阳独步,蕴藻横行”之谚。自是闽人相继登第,殆无虚岁。其后蕴任邵州刺史,有帖戒其子孙,令往来诵读于此,不许析居云。按《莆阳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以居,故改陈为澄。”又《北梦琐言》载:“唐求言成都距长安三千里,而每岁随计者少。建安之贡,无岁无之,故曰龙门一半在闽川,信然。”欧阳詹草堂在府城东北兴教里福平山下。初詹以林藻兄弟肄业于灵岩精庐,自泉山而诣焉,已而改筑于此。其后詹在蜀门寄林蕴诗云:“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自注云:“延寿,福平,皆闽中川原之名。延寿,蕴之别墅;福平,予之别墅也。”贞元八年詹举进士,与韩愈、李绛、李观、崔群、王涯、冯宿、庚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也。北岩精舍在府城东厢书林亭之右,唐陈峤、计龟图、黄彦修读书于此,凡五年。龟图、彦修随计西上,峤复卜筑于北平山。当咸通、乾符之际,龙门万仞,孤进惟艰,以二子词学之懿,累举于礼部,竟无所成名,惟峤至光启四年始擢进士第云,北平山亦名福平山。东峰书堂在府城西南广化寺内,唐黄滔肄业之所。初,滔与陈蔚、黄楷、欧阳碣葺斋于此凡十年。唐以通榜取人,末流滋敝,咸通、乾符之际,公卿贵游相为汲引,而怀材抱艺之士遐遗草泽,以是三子率不西迈,推滔独随计吏奋迹举场。越二十四年,始擢乾宁乙卯进士。昭宗临轩重试,再中甲科,归寻旧山,遂刻铭贞石以记。旧记云:“今东峰双龙眼树,即往岁书斋之庭阴也。”漆林书堂在府城东北待宾里蒜岭之南,唐少府监翁巨隅之别墅也。巨隅尝创一堂,训督子弟。长子承赞,乾宁三年进士;次承裕,光化三年明经释褐;次袭明,旧名承俭,应童子科,天祐五年复第进士。已而承赞御命59册王审知为闽王,与册礼使侍郎萧项同寻旧日书堂。项以诗赠之,有云:“轺车故国世应稀,昔日书堂二纪归,却对萤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御史黄滔和承赞诗云:“山樊南国添烟翠,龙起东溟认夜光。定恐故园留不住,竹风松韵谩安将。”郑氏书堂在县南唯新里木兰陂之旁。宋国子监簿郑耕老读书之所也。耕老尝赋诗云:“开怀溪一曲,养拙屋三间。”后分教四明,参政龚良茂尝留题云:“木兰春涨与江通,日日江潮送晓风。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 ”东井书堂在景得里谷城山下,宋艾轩、林光朝倡道之所也。初,光朝族人国钧创书堂于此,延光朝为师,复置田以赡来学之士,学者空郡从之,时谓之“红泉义学”,中书舍人张孝祥书额。有拜经堂,艾轩诗:“黄石江平乡相出,几人传说拜经堂。”国朝翰林学士林文有《红泉讲道记》。金山草堂在五侯山涌泉岩之西,林光朝尝与其族人林充、林褒讲学于此。仰止堂在白湖陈俊卿旧第之东偏,朱文公尝馆焉。堂之前有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耸立。俊卿之子宓实从文公讲学于此,思文公而不得见,登其堂,望其山,如见其人焉,因此高山仰止之义60以名之。黄干为记。其后邑人黄绩从宓及潘柄学,复与同志十余人集于堂中,旬日一讲。二师既卒,绩遂率同门友筑东湖书堂于县之望仙门外东畔,而请田于官,春秋祀焉,读约聚讲,如二师在时。及绩卒,绩之子仲元推广先志,崇奉尤谨。今二堂俱废。(上三堂俱府城东南。)夹漈先生草堂在府城西北广业里夹漈山之阳,宋郑樵隐居着书于此,因自号夹漈。尝讨论古今图籍,修而成书分为十类,共五十种。又取历代史籀,始自三皇,终于五季,通修为一书,名曰《通志》,后改名《通史》,厘为二十略。又有修史堂在本里芗林寺内。上林义斋在府城西南新兴里。唐黄问,字公裕,通五经,尝创学于居庐之南,以聚四方英俊。立为五规:一曰修身谨行,二曰立志抗节,三曰潜心经术,四曰学通世务,五曰限日收功。既卒,尚书右丞皇甫泌诔之曰“义成逸士”。子君俞,幼强学,着书一百卷,刺六经失传,正史氏之非。刘敞得其书,以为似两汉儒者。已而试开封进士,居第一,而四黜于礼部。翰林学士郑解、御史中丞滕甫、知贡举王珪等交章论,应召试舍人院,除国子直讲,累官馆阁校勘,有《六经关言》行于世。寿峰义斋在府城西北广东里。旧经:“天禧间,方泳与其弟洞筑斋于此,以来四方贤土,岁不下五十余人。一夕,山神折花七枝置几上,是岁七人俱荐,相继擢第,独陈升之位跻上相。”推官方晔诗:“义斋昔启虎蹲冈,一夕仙祇预报祥。会客曾闻居鼎席,应须重立相儒堂。”已上书堂及斋俱废,故址犹存。忠门义学在府城东新安里。忠门,元西江陈氏所作也。有学舍以聚生徒,有学廪以赡师儒。前监县原道实相其役,翰林学士周伯温为书其匾。后又欲建先圣殿及先贤祠,温陵卢琦尝为作疏。
仙游县学在县治南百步许。旧在县治之西,宋咸平五年,县尉段全移建今所。前为庙,后为学。全自为记。庆历八年修,元祐九年重修。宣和末圮,绍兴九年邑人肇庆守陈可大捐资倡众重建,知县谢天民助成之。天民自为记。乾道七年,知县赵公绸修,匾殿曰“大成”,堂曰“尊道”,为斋凡六,并建六经阁、祭器库、土神祠。翁元为记。绍定六年,知县黄登新尊道堂。宝祐三年,知县赵与泌建尊经阁、文会堂,新堂庑,置祭器,辟西沟之见侵于民者。卓得庆为记。元至正二十年毁于寇。二十五年,县尹任兴即旧址重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国朝洪武四年,知县周从善建东西两庑,立从祀先贤位,为泮池于戟门之外而桥之。池之前为棂星门。门西为泮宫门。改尊道堂为明伦堂。堂之左右为两斋。东西两廊各为号房五。十六年,知县顾思敬建神库、神厨、宰牲房于庙之东,立土神祠于戟门之左。二十八年教谕谭子敬建文昌阁于明伦堂之后。宣德八年,知县王彝新殿庑、斋舍神厨。十年,改建文昌阁为乐育堂。其两翼,东为膳厨,西为祭器库。复修戟门、泮桥。正统二年,重建明伦堂,增教谕、训导廨舍,迁学门于棂星门之东,徙文昌祠于戟门之左,斥民地以广学基。教谕张侗实终始经营之,郡人黄常为记。十二年,佥事陈祚檄知县宋华葺星门,新祭器,构米廪于神厨之前。景泰四年,重新大成门。天顺六年,佥事牟俸令知县赵鸾撤回号房改建为两斋,别建号房于两斋之后。成化元年,教谕欧阳潘摄县事,重建棂星门,易其柱以石,迁教谕廨舍于乐育堂之西。十六年,提学佥事周孟中令典史林永通、教谕周高艺增建月台于明伦堂之前。射圃在棂星门外通衢南之左。旧在西庑后,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辟而大之,并建观德亭。正统十二年,佥事陈祚重新。成化八年,知县黄灿迁建今所,而饰旧观德亭为训导廨舍。义塾按县志,在县西十余里,绍定间,通判周天赋之弟创建,仍拨田租七十斛,以供束修之费。
平海卫学在卫城内。正统八年始建学设官,权寓指挥陆璘廨舍,设四斋。后斋宇颓圮,复迁寓晏公庙。天顺八年,提调学校佥事游明61始以旧都指挥佥事姜铭安廨舍创建庙学,即今所也。指挥同知王辅塑先圣四配像,成化九年,指挥同知钱棠62重修殿庑并戟门,改建明伦堂及廨舍,规制始备。
福宁州
州学在州治东南,即宋长溪县学也。旧在州治东保明寺之左,庆历三年,知县杜枢徙今所,筑菱湖地创建。旧学基遂为保明寺所有。元祐二年,知县马康侯又迁于州东门外,以建善寺地为之。五年,仍迁建于今所。大观二年知县叶安节更建殿宇。嘉泰三年知县姚迥、嘉定九年知县江润祖、淳祐七年知县许铸、咸淳五年知县赵时、七年知县李季可俱尝修葺。元至元十三年火63,惟礼殿仅存。二十二年,盐提举巩元凯塑先圣四祐十哲像。二十六年,州尹白璧新戟门。二十九年,州尹樊忠构明伦堂。元贞元年,州尹陈翼、同知孙璧改建大成殿及戟门,绘从祀先贤像。大德十一年,州知事沈中祥摄学事,造祭器,置书籍,重建稽古阁于明伦堂之后。阁之下为会文堂。延祐四年,州尹袁凯才64建学门、两廊及教授厅。至治二年,稽古阁坏。三年,州知事潘瑞孙65摄学事,即其址重建会文堂,并修礼殿。至正十年66,知州王伯颜重创大成殿,易其柱以石,而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明伦堂及两斋俱修建一新。国朝洪武二年,复改为县学。九年,知县赵明仲67修。二十七年,典史程镒68重建两斋及修葺殿庑。宣德六年,知县钱宥重建两庑及戟门。正统六年,知县项智、教谕程奎重葺大成殿、明伦堂并两斋。成化七年,按察司副使潘祯、知府周钝69复修葺之。十三年,州判官黄晟创振铎堂于明伦堂之后。十四年,知州刘象伐石修砌垣墉四周。东山书院在州南招贤里70。宋淳祐十一年,邑儒林仲明建为读书之所。草堂书舍在州东十一都,唐林嵩读书之所也。
宁德县学在县治之东南71。宋嘉祐三年创建。崇宁二年,增为四十区,有敷教堂,为斋四。乾道六年,县丞卢觉重修。七年,知县徐磐建小学。淳熙二年,知县赵善悉改建大成殿于明伦堂之西。殿之南为棂星门。淳熙八年,知县徐梦发更新之。嘉年三年,知县周茂良凿泮池于棂星门之内,而桥其上。五年,摄县事闽县丞黄克宽增建戟门于棂星门之北。国朝洪武五年,知县王溥建米廪于大成殿之西,建祭器库、神厨、宰牲房在大成殿之北,建会馔堂于明伦堂之后。三十三年火,知县关可诚72、教谕戴福海重建一新。永乐三年,知县贾得善改建棂星门,并创学门,架石桥于旧塘之上,以通往来。宣德四年,御史张铎、知县张初、教谕林约重修殿庑、斋舍、门墙,创建观澜亭、御书阁以及庖厨、廨宇,俱焕然一新。六年,御史张鹏立进士题名碑。御史三山罗泽为记。景泰五年,邑人都给事中林聪倡其乡人拓明伦堂而大之73。天顺四年,御史顾俨、同知古永昌、教谕李辅、训导董秀各捐俸劝富民助资重新修建。来青书院姚周族创。郑乡校郑仓崇创。诚斋阮守饶创。(按《三山续志》,上三处谓之三乡校,县志不载,今纂之。)
福安县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县西南蠡湖之上,宋淳祐五年,知县郑□74经划其方位,左为庙,右为学,先建讲堂直舍。八年,知县林子勋建文庙东西庑、戟门并明伦堂、斋舍、库廪,学制始备。元皇庆元年,主簿胡琏兴建龟湖寺,遂迁学于今所,草创殿庑,塑先圣四配十哲像。至正三年,县尹赵元善建戟门、棂星门于殿南,复建明伦堂于殿北。国朝洪武二十八年,知县叶礼重修明伦堂,建两斋于堂之东西序,并建神厨、祭器库、宰牲房于东庑之后。永乐初,知县李思明建会馔堂厨房于明伦堂之西,创学仓于明伦堂之东北。正统六年,知县沈铸建御书阁于明伦堂之后。天顺间,提学参事游明命署县事侯官县丞周琬重修大成殿并两庑。成化间,副使潘稹、参议陈渤、参事锺城檄知州刘象、判官黄晟、知县刘顺、教谕项孔昌、训导黄节重建戟门、明伦堂、两斋,复改建泮宫门于学东。大留社学在旧沿江里。宋绍兴二年,里人校尉郎干、贡士张梦辰建讲堂廨舍,为屋凡百楹,岁延师聚徒,讲习于此。化蛟社学在旧仁丰里。宋元丰间,里人卓钧登第归,聚徒讲学于此。中为堂,以祀先圣,旁为斋,以居学者,岁久而圮。淳熙三年,族人共新之,岁延师训诲子弟。
校注
1光绪增刊淳熙本《漳州府志 学校》作“达鲁花赤纳儿占伯”。
2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十年”。
3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十五年”。
4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二十年”。
5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知府刘瀚”。
6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县令潘律”。
7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程孟于”。
8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增建训导廨舍于道义门外”,按上文应从之。
9民国《龙岩县志 学校》作“通环桥”。
10民国《龙岩县志 学校》作“赵汝勉”。
11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陈纯仁”。
12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正统三年寇毁”。
13乾隆重刊弘治《汀州府志 学校》作“迁州东北兴货门内”。
14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八年”。
15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创志道、依仁、据德、游艺四斋于堂之东西”。
16为“庖湢”之误。
17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提学周孟中”。
18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刘谅之”。
19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八年”。
20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陈凌”。
21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绍熙间”。
22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赵汝”。
23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在县北皇华驿”。
24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颜熙”。
25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景泰间,知县江稷复倡修”。
26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在九龙驿左”。
27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在县治东北”。
28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常訚”。
29民国《南平县志 学校》作“天圣三年”。
30嘉靖《延平府志 学校》作“王祺”。
31“建堂祠”下似漏“祀”字。
32嘉靖《延平府志 学校》作“余亮”。
33嘉靖《延平府志 学校》作“景泰三年”。
34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廉忱”。
35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陈均用”。
36“魏刘家奴”下有漏字。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千户魏刘家奴与光泽龚永构逆,尽焚之”。
37“刘家奴”上似漏“魏”字。
38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林必中”。
39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左赞”。
40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成化四年”。
41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为堂曰兴让”。
42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陆文英”。
43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萧德馨”。
44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三十一年知县詹德铭重建讲堂”。
45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十四年毁”。
46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葛祐”。
47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唐祐”。
48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元至正六年丙戌,令朱万初乃建庙学,后兵毁”。
49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是年令陈纪得、王进广地以广廨舍”。
50此处记载年次颠倒。从“元统二年”起,至“眉年自为记”止一段,应移在“至顺二年……至是复之”后面插入。后面接“至正八年……”。
51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至顺三年”。
52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十二年”。
53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刘珂”。
54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吕景浚”。
55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二十九年”。
56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竖”。
57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丁澄”。
58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黄源”。
59“御命”似“衔命”之误。
60“此”字误,似为“取高山仰止之义”。
6l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学检游明”。
62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钱镗”。
63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至元一年毁”。
64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袁凯才”。
65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潘瑞”。
66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至正九年”。
67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赵仲明”。
68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程鉴”。
69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周纯”。
70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在双剑峰,今废”。
71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在县城南”。
72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关可成”。
73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景泰间副使顾雍再拓其地”。
74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郑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