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3个月前 作者: 李永选
岱峰李永选撰辑 南山张善贵校刊
○艺文一 经部
宋
《易学启蒙》三卷、《易学或问》二卷、《春秋</a>集解》十三卷、《礼记</a>集解》、《丧礼长编》三卷 以上宋郑文遹,字成叔,江左里人。《儒林》有传。
明
《仪礼</a>举要》三卷 明陈景著著,原名湜,以字行,七星墩人。永乐乙未探花,授修撰,改福州教授。《儒林》有传。案《风洲杂编》云:“是科一甲三人皆修撰。”
《中庸</a>释义》一卷 明许天锡著,见《千顷堂书目</a>》。案天锡,弘治癸丑进士,官都给事,为逆挡瑾所害。洞头人;称洞江先生。《名臣》有传。
清
《十三经</a>经稗》六卷 清郑方坤</a>著。《四库总目提要》云:“郑方坤,字则厚,号荔乡。雍正</a>癸卯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是编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凡《易》、《书》、《诗》、《春秋》各一卷,三礼共一卷,四书共一卷。以多摭诸说部之中,故名曰稗言,犹正史之外,别有稗官耳。汉代传经,专门授受,自师承以外,罕肯旁征,故治此经者,不通诸别经,即一经之中,此师之训,故亦不通诸别师之训。故专而不杂,故得精通。自郑元淹贯六艺,参互钩稽,旁及纬书,亦多采摭,言考证之学者自是始。宋代诸儒,惟朱子穷究典籍,其余研求经义者,大抵断之以理,不甚观书,故其时博学之徒,多从而探索旧文,网罗遗佚,举古义以补其阙。于是汉儒考证之学,遂散见杂家笔记之中。宋洪迈</a>、王应麟诸人,明杨慎</a>、焦竑</a>诸人,清顾炎武</a>、阎若璩</a>诸人,其尤著者也。夫穷经之要、在于讲明大义,得立教之精意,原不以搜求奇秘为长;然有时名物训诂之不明,事迹时地之不考,遂有凭意空谈,乖圣人之本旨者。诸人于汉学散失之余,捃摭而存一线,亦未始非饩羊之遗也。顾诸家无谈经之专书,篇帙纷繁,颇难寻检,方坤能荟萃众说,部居州分,于考核之功深为有稗,特录存之,亦朱子注《中庸》不废沈括</a>《梦溪笔谭》之意也。”案荔乡,钦仁里玉田人,蕉溪郑善述子,宦后徙居建安。本志《循绩》有传。
《经传异闻》 清郑天鋂著。《赌棋山庄祠话》谓:“天鋂,方坤子,乾隆</a></a>优贡生,玉田人。”
《四书体注句解》 清游腾芳著。案腾芳,邑星桥人,寄居至德里洞头,字矩崇,又字芝圃。道光壬午举人,寿宁教谕。萃毕生力作句解,本存于家未梓。
○艺文二 史部
明
《澄迈县志》 明林堪著。堪,至德里唐屿人。嘉靖癸卯举人。志为澄迈教谕时所纂。后官宣化知县。《福建艺文志》存目,并见《闽侯县志》。《孝悌》有传。子材。
万历《福州府志》 明林材著。清道光《福建通志》云:“《世善堂书目》有仲山著《福州府志》七十六卷。”《艺文志》云:“材字谨任,号楚石,又号仲山,堪子,唐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南京通政司。尝疏论张位,争三王并封之谬。《名臣》有传。”
《郡乘詹言》一卷、《天垣疏草》 林材著。通志《艺文》存目。
《雪峰寺志》 明唐屿人林弘衍,字得山,与福州徐渤兴公同著。案弘衍,材子。见《林涵斋传》注中。
清
《金华、玉华二洞记》 清林春琼著。案琼,黄石人。乾隆癸卯举人。
《唐峰形胜图志》 清李恒楚著,无卷数。案恒楚,雍正时至德里黄李人。见《黄李族谱》。
《邯郸人士小传》 清郑方坤著。已著录,见经部,无卷数。自序云:“邯郸本赵郡,古称多慷慨悲歌士,有贤不彰,非官斯士者责欤?不佞因文得其人,或因人征其事,为邯郸人士作传赞。”其孙醒愚曰:“任民社者留意人才,此先大夫宰邯郸时所作也。各传赞颊上添毫,无为邯邑生色。”
《邯郸县志》 清郑方坤著。官邯郸时所纂也。
民国
《琴江志四卷》、《琴江续志》三卷 近人黄曾成著。曾成号铁岭逸民,洋屿人,自序略云:“前清朱果①,淹有中夏,三百年治乱兴哀,不能作高文典册,备一朝之纪载,己负丁年求古之心。甚至吾乡僻处海隅,其间徙居原委,及忠孝节义之辈出者,多湮设不闻。丁是于辛亥政体改革后,搜罗陈迹,著成一志。”前编九目,续编十五目,末附黄之所著诗曰《孤愤集》。岁壬戍付梓。
《历史讲义》 近人高焕新著。字复斋。清附生。龙门人,徙居阡中。福建初级师范毕业,为监督陈宝琛所器,留充本校学监,历三十余年。生平恬淡,以老、庄、释氏之学为学,讲义乃在校时所编。
《唐峰纪略》一卷 近人黄良安著。黄李人。以医名于时。
《年谱一卷》 黄良安著。其子仁孝藏抄本,末附《琐记》,记时事者为多。
《抗战事迹与敌伪暴行纪录》 近人郑礼祺著。油印本。礼祺,洋屿人,是录分为二部:一纪沦陷时民众抗敌与游击之活跃,一纪敌伪暴行及奴化之教育。
《陈修园</a>先生年表》 近人泮野林亦岐编。修园先生名念祖,有七十二种医学全书行世,医家宗之。先生生于乾隆十八年,卒于道光三年,寿七十一岁。五都溪湄人。以孝廉官直隶威县知县,邑志立传《循绩》。参订者李永选。已有简行本行世。
○艺文三 子部
宋
《心理大全发蒙》十卷 宋卢孝孙著。《福建艺文志》存目。案孝孙字玉溪,浮岐人。世称为玉溪先生。《儒林》有传。
明
《厚生纂训》、《问字录》 二书无卷数。明林国相著。国相,光俗里人,字廷赞。进士,官河东运使,立传《循绩》。
清
《石林画系》二十六卷、《初编》一卷、《续编》一卷 清林昆琼著。本志《循绩》有传。道光通志云:“是编搜集历代画家,以《百家姓</a>》氏族编之。”林,乾隆乙酉举人,官湖南知县。
《灵素精采》四卷、《伤寒集证汇方》四卷、《十二经脉》二卷、《考定周身穴法全图》一卷、《针灸六法秘诀》三卷、《十二经药性论》一卷 以上郑葆仁著。葆仁,清马头人。隐于医,名闻遐迩。见《郑氏族谱》。《艺术》有传。
民国
《投溷剩草》十二卷、《鹤山题画集》八卷、《画学管见》五种、《默斋杂著》五种 以上李廷迎著。廷迎,江左里洋屿人,存谷子。居鹤山,遂以鹤山为号。《艺术》有传。
《信号须知》一卷、《信号释义》一卷、《新增号令稿本》一册 陈秉贤著。营前人,役于海军时所著。
《医学实验录》四卷 黄良安著。已著录,见《史部》。
《神农本草经</a>读歌括》一卷、《长乐医林简介》 林亦岐著。字济尘,泮野人。三山医学校毕业。余事旁及韵学。
○艺文四 集部
唐
《□□赋》一卷 唐倪曙著。光俗里后塘人。《文苑》有传。
宋
《日湖遗稿》五十卷 宋郑昭先生著。传见《名臣》。是集《福建艺文志》存目,据《郑氏族谱·真西山先生序》云,“《日湖集》者,故观文殿学士郑公所为文也。昔河汾黄氏尝谓文士之行可见,因枚数而评之曰:‘谢灵运、沈休文,其文傲,小人哉,其文靖,君子哉。陈思</a>王其文深以典。至于狷也狂也,夸也诡也,皆以一言蔽其为人。夫文著,技之末尔。而以定君子小人之分何耶?盖尝思之:灵和之器,不生茨棘之林;仪凤之音,不出乌鸢之口。自昔有意于文者,孰不欲媲典谟,俪风雅,以冀后人之传哉!卒之未有得其仿佛者,盖圣人之文,元气也,聚为日星之光耀,发为风霆之奇变,皆自然而然,非用力可至也。自是以降,视其资之厚薄,与所蓄之浅深,不得而近焉。故祥顺之人,其言婉,峭直之人,其言劲,谩肆者,无庄语,轻躁者,无雄辞,此气之所发然也。家刑名者,不能析孟氏之仁义;祖权诈者,不能畅子思</a>之中庸。沉涵六艺,咀其精华,则其形著亦不可掩,此学之所本者然也。是故致饰言语,不若养其气;求工笔札,不若励其学。气充而学粹,则虽崇德广业,亦自此进,况其外之文乎?此人之所可用力而至者也。持偏驳之资,乏真积之力,而区区以一臿拟江河,宁有是哉!公天资宽洪而养以静厚,平居怡然自适,未尝见忿厉之容。于书无所不观,而尤喜闻义理之学,故其文章不事刻划而乶腴丰衍,实似其为人。自少好为诗歌,晚释政途,优游里社。凡岩谷草木之观,题咏殆遍,真率之集,唱酬递发,忘衮服贵,而浃布韦之欢,又非乐易君子不能也。然则观公之文者,其可不推其所本哉。开禧初,德秀将试词科,见遗以诗,所期甚远。盖其厚于知己旧矣。岁在已卯,公以文编见寄于温陵,属使序引。公方与闻大政,不敢遽为也。岁月飚驰,距今十稔,而墓门之木拱矣。公之子逢辰,又征前许,挂剑之谊,其敢有忘?辄论次其说如此。盖非独发公之蕴,且将使学文之士知所本云。”明邑人陈骝跋《日湖集》云:“予读郑日湖文靖公集,拳拳然愿望其君,而又以劝戒其后。嗣文靖六世孙惟显讳隐请予表而出之,爱君忧国之诚,不能白之当时,卒白之天下后世。予敢推君之意,作诗以继公后,使夫登是堂者,诵公之诗,为臣思忠,为子思孝,以引以翼,绍厥美于无穷也。其不休哉!”诗曰:“余何修乎紫朱之纡,余何劳乎舆盖之躯?君储摇摇,内奸弗锄,臣不如良,作刘翼扶。怀有隐忧,播之咏吁。上天孔威,鉴此寸愚。靳兮有骖,衣也有祛。孰为人臣,引以自疏。湖山之隅,有才者卢,或瞻堂颜,以引以思”。
《庸斋集》 宋郑文通著,已著录,见经部。
元
《方山堂诗文稿》 元陈弦著。《文苑》有传。
明
《碎金集》 明陈景著著。已著录,见《经部》。
《李温州诗文集》 明李宗达著。本志《循绩》有传。
《长啸集》 明林爚著。无卷数。见《闽侯县志》。按爚,正统丁卯年举人。金吾忠州同知。高洋里黄石人。
《黄门集》七集 明许天锡著。《名臣》有传。已著录,见《经部》。《静志居诗话》云:“黄门奉使安南,却其赆,赋诗云:‘青茅又喜重苞贡,薏苡何须满载归?’比归,刘瑾疑其金多,不知其不受也。矫诏逮问,潜遣人杀之。郑少谷诗云:‘风流不见许黄门,文字丹青阁上存;却留诗句车盘驿,黄犊青山何处村?’盖黄门车盘驿曾题壁间,有‘青山对面疑无路,黄犊出林知有村’之句。”
《交南诗》一卷 许天锡著。通志存目,乃许使交南时撰也。
《内制集》 无卷数。
《环江遗稿》一卷 明陈谨著。通志存目。谨,营前人。嘉靖癸丑,状元,官中允。《名臣》有传。
《林给谏诗文集》无卷数、《备药笼中》一卷《天垣疏草》一卷 明林材著。已著录,见《史部》。材,至德里唐屿人。《名臣》有传。
《涵斋集》、《藏山堂遗篇》 明林之蕃著。《福建艺文志》、《石遗室书录》云:“林之蕃,登崇祯癸未进士。前半,名《林涵斋诗》;后半,名《林涵斋文》。诗清稳,多与方外往来之作。”苍崖,亦逋子。后序云:“甲申鼎革,怀宗升遐,所以有‘招魂双泪即三闾’之句。隆武称号闽中,奄有闽浙,所谓‘属岩纵险非无地’殆指闽徼;‘落日虽低不离天’,其称隆武也。既而郑芝龙航海,蔡方山、齐逊辈举义无成,所谓‘蔓草讵能成远志?残云无力起奇峰’。厥后吾乡诸当事率多公之同年僚友,屡劝驾,公立志不移,所谓‘冥鸿自欲归高汉,结网家家逐急流’。及吩咐李将军勿复多言说,皆有所为而言也。”林涵春撰传云:“之蕃,别号积翠山陀,又曰涵斋。甲申变后,隐居吴航唐屿。有潭曰毘济,朱子游迹处也,日没潭洗耳,牢骚感愤,咸于诗文发之。尝作《悲秋》诗云:‘吾道固应穷到底,青山不意肯相容。’又曰:“衰杨远近孤臣骨,千载何人表墓门?’返三山故庐,制府诸公以地方人材劝驾,先生咏渔况见志,曰:‘自是老翁生计拙,风波未至把帆收。’又曰:‘别港渔肥招不去,绿簑惟恋旧溪山。’诸公亦遂其高尚,不强致焉。”张善贵牧豕斋藏有光绪重刊《藏山堂遗篇》,有长乐王道征叔兰序云:“(上略)明季乡先达林涵斋侍御,当易代之际,其出处合宜,皭然不滓,以视夫一时苟禄之辈,其相隔不知几由旬矣。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先生有焉。先生工诗文,间亦作画。其全集在当时已不可得。所著《藏山堂遗篇》,为先生侄孙亦逋子所辑,仅得诗三十奇二首,后余又觅一本,末多《越山种竹》十绝句,合成四十又二首。余业采乐府数解入《消寒录》,以存梗概。时复薇露盥手,展诵全稿,见其词旨激昂,音节嘹亮,寄托深远,寻味不穷,殊有绛树双声,黄花二犊之妙。其古体则浸淫汉魏,其近体则胎息于李杜,无句不隽,有篇皆佳。合先行统付剞劂,传之好事,使先生之遗文,与先生之大节,同昭于天壤也。间尝为郭蒹秋、郭柏蔚重刊有序,秀才偶谭</a>及之。蒹秋为同社新甫孝廉难弟,嗜古博学,固已慕先生之为人。且云:‘尝于林垐《海外遗稿》及《鼓山志》中诵先生所撰传记,残膏剩馥,沾丐无多。亮节清风,钦仰愈甚。方以未读遗集为憾,今得睹此,何乐如之?’遽慨然与其友戴芷农、黄肖岩力任其责。仰先哲之遗词,发潜德之幽光,人之好善,谁不如我耶?余因之有感焉。今夫一介之士,爱惜名节,砥砺廉隅,数奇运蹇,不遇于时,穷愁著书,老死牖下,其文采不传,姓名随灭者,何可胜道!如先生者,其著述尚且散佚凋零,几几不可保如此,遑论其他哉。抑余更有说焉。严分宜《钤山堂文集》无难盛行于时,而下流之居,似因其人而可废。范忠贞《画壁遗稿》未必尽合乎古,而浩然之气,终与其人而并传,况乎卓卓有可传,断断不可废,鬼神所呵护,河岳共英灵乎?士君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亦可知所自命矣。嗟乎!先生之诗,其感人亦未免太甚者。‘同心有老妻’,余鳏夫也,读到此处,其何以堪?盖不禁泪涔涔然下,而回忆牛衣侣夜话时也。”案林之蕃,至德里唐屿人,祖材,都给事,父弘衍,副使,本志皆有传。参《福建艺文志》。
《游吴草》、《燕粤草》、《河汾草》以上三种无卷数 明林国相著。已著录,见《子部》。
《玉蝉庵诗集》六卷 明郑邦祥著。《福建艺文志》云:“卜景超序云:‘其诗不沾沾于李、王、钟、谭之派,独由汉、唐而溯汉、魏,由汉、魏而溯三百篇,盎然流溢,不自知其所以然。曹石仓采入《晋安十二代诗选》中者,特吉光片羽耳。’”案邦祥,玉田人,与曹、谢、二徐主持骚坛风雅,望重一时。惜不永年,仅三十八而卒。《峤游草》一卷,客粤诏溪时所著。本志立传《文苑》。
《二耻斋诗集》 明林潭著。潭字二耻。崇祯未诸生。无室家累,居高洋里文殊寺,以诗自娱。本志立传《隐逸》。
《鹤溪集》四卷 清陈宪周著。宪周,康熙</a>乙末进士。洋屿人,《文苑》有传。
《学圃诗存》二卷 清林昆琼著。通志存目,已著录,见《子部》。《循绩》有传。
《晓田诗抄》十卷 清林开琼著。通志存目。案开琼,黄石人,字长川,又号晓楼。乾隆庚寅举人,官大田训导,迁永安。见《福建通志》并《闽侯县志》。
《长川诗文集》 林开琼著。见《闽侯县志》
《四留堂诗集》 清卢遂著。返字霁渔,浮岐人。乾隆乙未进士,翰林编修。本志《文苑》有传。
《清远堂诗集》 清周琦</a>著。琦字朝勋,高安人。康熙丁未武进士。历官北直、山东、江西各省。
《岸园诗集》 清黄若庸著。若庸字仲舟,号岸园。顺治</a>辛卯拔贡。江南盱眙县知县,以诗名。至德里赤屿人。
《敬修堂诗文集》、《木石居集》、《青毡集》 清郑善述著。善述号蕉溪,钦仁里玉田人。康熙庚午举人。《循绩》有传。子方城、方坤俱进士。
《萧然集》二卷 清郑善述妻黄昙生著。昙生一名昙,《牧豕斋存书目录提要》云:“集尾有《为林大家集序》一篇,附刻于诗集,非林大家为昙生序,系昙生为云绍母序也。”
《绿痕书存稿》 清郑方城著。方城字石幢。《诗抄小传》云:“伯兄石幢先生,先大夫蕉溪公冢子,筮仕蜀之新繁,尝于丛台官舍刻烛赋诗,拈题得《寒柝》,限‘双’字韵,方坤先得句云:‘迟久更宜六,于喁唱或双。’客皆叹为新颖;及先生诗成,则云:‘偶作行歌五,应惊好梦双。’徐静谷先生在座,乃拍案叫绝。”见《闽艺文志》。
《行集》《福建艺文志》作十卷、《燥吻文集》存目、《飧荔亭古文》存目、《石幢先生遗文》 郑方城著。《云寥山人文抄》云:“荔乡先生古文秾丽温雅,尚有六朝金粉气。石幢则恪守唐、宋八家遗轨。中若《太子丹,吕不韦</a>,伍员论》、《药性论》、《文论》、及《答刘九畹书》,《哭亡侄文》,询欧、苏嫡派也。上诸大宪条陈事宜诸书,深明时务、足征儒者经济。骈体虽酬应之作,亦吐属风流。”案石幢先生雍正癸丑进士,有传。见《闽侯县志》
《五代诗话</a>》 清郑方坤著。方坤,城弟。已著录,见《经部》。《福建艺文志》云:“初王士祯</a>欲作《五代诗话》,仅草创而未成。其门人务尊师说,遂以未成之本传抄。阙陋百出,体例尤疏。宋弼尝充其阙遗而刊之,仍多未备。方坤得士祯残稿于历城朱氏,乃采摭诸书,重为补正。原本六百四十二条之中,删其二百一十六条,增入七百八十九条,共成一千二百二十五条。凡所增入,仿宋庠《国语</a>补音》、吴师道</a>《补正战国策</a>》之例,各以一“补”字冠之,使不相混。凡国主、宗室一卷,中朝一卷,南唐一卷,前蜀、后蜀一卷,吴、越、南唐一卷,闽一卷,楚、荆南一卷,官、闺、仙、鬼、缁流一卷,羽士、鬼怪一卷,杂缀一卷。其中有尤而效之者,如原本载罗隐</a>谢表、殷文奎启事,本为四六骈词,无关吟咏;他若李氏藏书、太原草檄、和凝</a>之治痴符、桑维翰之铸铁砚、徐寅</a>之献《过大梁赋》,直成杂事,无预于诗,一概从删,殊有廓清之功。而后主跋怀素书</a>,亦无关诗事,乃录之不遗。原本方于郑谷、唐球诸人,上连唐代,方坤既已刊削;而司图之不受梁官,韩偓</a>之未食闽禄,例以陶潜</a>称晋,仍是唐人,列之五代,亦乖断限。至潘慎修《献宋太宗诗》,刘兼长《春节诗》,宋事宋人,一并阑入,尤泛滥矣。又如苏轼</a>演《陌上花》,晁补之撰《芳仪曲》,李俶题《周恭帝陵》,宋徽宗</a>书白居易</a>句,虽咏五代之事,实非五代之人,一概增入,则咏明妃者当列之汉诗,赋铜雀台者应入之魏集,自古以来,无斯体例。贪多务得,方坤亦自言之矣。至《江南江北旧家乡》一首;《江表志</a>》以为杨溥、马令,《南唐书》以为李煜</a>;嘲《宋齐邱表子》一诗,《楚溪华谭》以为老瞽乐工,《渔隐丛话》以为李家明,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前后并载,既不互注,又不考定,亦属疏舛。然采摭繁富,五代轶闻琐事几于搜括无余,较之士祯原书,则赅备多矣。”案方坤初为玉田人,后迁建安。
《全闽诗话</a>》 《四库总目提要》云:“郑方坤有《经稗》,已著录见前。是编皆荟萃闽人诗话及其他诗集与有关于闽者。闽士著名始于唐初薛令之,盛于欧阳詹,故六朝以上,惟载郭璞</a>、谢眺、到溉、江淹四人。而郭璞《地谶》尚以其全作七言律体,辨其出于依托,颇为谨严。唐以后则彬彬矣。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五卷,明三卷,清一卷,附无名氏及宫闺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所采诸书计四百三十八种,采摭繁富,未免细大不捐。而上下千余年间,一方文献,犁然有征,旧事遗文,多资考证,固亦谈艺文渊薮矣。”《福建艺文志》作十二卷。
《蔗尾诗文集》 清郑方坤著。《福建艺文志》云:“诗集十五卷,文集三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方坤天分既高,记诵尤广,故其诗下笔不休,有凌厉一切之意。尤力攻严羽</a>《沧浪诗话</a>》诗不关学之非。然于涩字险韵,恒数十叠,虽间见层出,波澜不穷,要亦不免于炫博。此又以学富失之,所谓矫枉者必过直。其诗凡分十五集,曰《删余草》,曰《公车草》,曰《木石居草》,曰,《公车后草》,曰《木石居后草》,曰《丁年小草》,曰《丛台稿》,曰《春明草》,曰《广川稿》,曰《酒市稿》,曰《一粟斋稿》,曰《瓶花斋稿》,曰《杞菊轩稿》,曰《诗话轩》稿,皆古今体诗;曰《青衫词》,小令、中、长调并词余七十首,统于十五卷。”《赌棋山庄词话</a>》云:“荔乡《青衫词》,见赏于蒋铅山,其佳处有后村别调风味。”案张善贵牧豕斋藏《蔗尾集》抄本中,有其伯兄方城序云:“周栎园先生久于吾闽,每艳称会城人,虽拥贩甿隶,操笔动辄成文。予谓惟诗亦然。今试入村塾中,五尺童子,悉能谐四声。又随即涂之人而询,率臆探喉,度无不解吟五七言律者。嗟夫!此非诗之盛,乃诗之衰也。天下岂有不假于学之事哉!予弟荔乡,少颖悟,读书一二遍即成诵。束发为诸生,既以制举艺屈其侪耦,乃忽而登坛坫,号诗人,朋辈奇之,谓不学而能若是。予曰否。世之工举子业者,未尝束古书不观,此即作诗之根祗耳。况三百篇为诗之祖,又童而习之者乎?不特此也,《易》、《书》、《礼记》诸经暨诸子史百家俱在,一切有韵之言,皆诗也,则皆学也。人动以举业为学诗累,毋乃不思之甚欤?虽然,诗难言矣,取材不博则陋,构思不深则粗。矜新斗奇,而或失之纤,或失之凿。至于跌岩波澜,沉郁顿挫,自非兴到笔随,具大神力不足以语于此。呜呼!难矣。窃尝论之,汉、魏以后,体制大备,增华变本,迭为盛衰。国朝风雅道兴,虞山、梅村诸老,已扬其波,迨新城王氏登高而呼,立汉赤帜,壁垒更新,得未曾有。他如施宣城、宗绵津、朱竹垞诸前辈,则又同声相应,羽翼后先,号称极盛。十数年来,音徽渐远,而荔乡乃崛起其间,诗学之复振也。夫荔乡于前人著作,靡不沿源讨流,追魂取影,下笔辄有奇香异色,缤纷喷吐于金石响中,非取材之博,构思之精,去其纤与凿者,而能若是乎?至所谓跌宕波澜、沉郁顿挫,不可思议之奇,又寝食于■〈車韋〉、杜、欢、苏,而兼撮其胜。然则荔乡之杰然以诗鸣,夫岂一朝夕之故?自宣城、绵津诸大家外,度亦岂有能先之者哉?昔虞山之赠新城公也,倾倒推服,有过于前贤策后生之意,惜乎其未见荔乡作也。今试以斯集较之渔洋蚕尾诸诗,升堂入室,未敢遽定,然亦知非小巫见大巫者矣。竹垞朱氏有言,‘终明之世,诗凡屡变,独闽诗未变。如曹、谢、二徐辈,犹然十才子调。’不谓荔乡一变,遂开生面若此。予顾吾闽人士,咸如荔乡大变从前积习,使一盛不复衰,毋徒规规晋安之派,而优孟其衣冠可矣。若严沧浪所云诗不关学,则英雄欺人,反为打油、钉铰开一方便法门,予又不敢护桑梓之谊,请与天下共攻之。时雍正癸丑初春望后二日,同怀兄石幢方城书于广川官舍之塔影斋。”
《却扫斋时文》、《宦游纪闻》通志存目。
《本朝诗抄二百卷》、《本朝诗抄小传》四卷 郑方坤著。
《石遗室书录》云:“清以来诗人,自施闰章以下有专传者凡九十八人,而以兄方城、族子三才殿焉。采摭淹雅,笔情娟秀,是小传体,不必律以史传义法也。《复初斋文集书后》有微词,未尽允当云。”
《望古集》 郑方坤著。道光《福建通志》云:“卷一赋,卷二、三诗及骚、词曲、琴操、歌谣,卷四诏制、表、上书、状、笺、令、启,卷五书牍,卷六尺牍、谕、考、述、辩说,卷七序,卷八引记,卷九册传,卷十记檄,判、颂、赞,卷十一铭、箴、志、对谈、论文、记游、碑、墓表、诔、祭文、弗文,卷十二跋、杂著。”
《读书札记》四卷 郑方坤著。《艺文志云》:“郑方坤自序曰:‘昔人读书,每以三余,予不敏,亦自有三余。放衙者,日之余;锁印者,岁之余;行役者,事之余。乃辄就睹记所及,随时笔记。正如王筠郎云聊备遗忘而已,不足传诸好事者。’云云。”
《杜诗宣和谱》 郑方坤著。《福建艺文志》云:“方坤自序曰:‘少日读杜诗皆能上口,忆曾侍先大夫花间杂集,酒以次行,客有举《宣和谱》征令者。随遇牌色,拈唐人诗一句。余时所阄得者为五,巧合谱云“油瓶盖”者,漫应声曰:“一片花飞减却春。”继得断公,则曰:“南海明珠久寂寥。”最后得四大对,则曰:“天下朋友皆胶漆。”于座客皆称善。客冬久滞历亭、适编纂杜笺,竟遇案头有此谱,因仿前例,每一名色各缀五七言诗一句,大抵吏散坐空,灯下酒边之所为作。昔李翱</a>著《五水经</a>》,房千里序《骰子选格》,色飞眉舞,有味乎其言。余今者更邀浣花诗老,于三十二扇二百二十七点中,参伍错综,断章取义,一以寄闲情,一以理旧业。消兹膏晷,代彼萱苏,准古较今、不犹愈乎?’”
《古今词选》 郑方坤著。自序云:“仆涉猎书林,喜谈词隐。时想像夫十香,间临摹于三影。排为清课,遣此闲愁。敢云萧统</a>之选文,窃效张为</a>之摘句。”见《福建艺文志》。
《岭海丛编》、《岭海文编》、《诗话醍醐》、《四六谱柄》、《宦漱纪闻》、《词林谭屑》、《邃庐词话》、《集唐联句集》以上俱清郑方坤著。
《晋安三郑集》 清郑方城、郑方坤等著。《道古堂文集》云:“郑石幢与弟荔乡先后成进士。子有章,又中甲科,将刊其文以问世,求品目于余。余以《晋安三郑集》显其首。”梁章钜</a>《制义丛话》云:“吾乡之三郑合稿,乾隆间盛行于时。”
《却扫斋唱和集》二卷 郑方城、郑方坤著。《石遗室书录》云:“多咏物限韵之作,亦有即事写景者。”
《墨钦编制艺》、《艺苑丛谈》 清郑天锦著。天锦,方城子。乾隆辛酉会魁,连山知县。本志《循绩》有传。
《鹧鸪轩诗抄》、《十二炉斋近稿》、《鸰原草》、《撚髭近草》、《西爽斋稿》、《帆影》 以上俱郑天镳者。通志存目,并见玉田《郑氏族谱》。
《垂露斋诗稿》 郑天箓著。天箓字有桐。乾隆丁酉拔贡。授直隶州判。荔乡先生子也。
《镛州小草》 清林春琼著,乾隆间黄石人。
《楚游剩草》 清林徽琼著。字长容,号庚生。乾隆间国学生。
《虞初续志》十二卷 清郑澍若编。自序云:“山来张先</a>生辑《虞初新志》,几于家有其书矣。诚以所编纂者,事非荒唐不经,文无鄙俚不类,较之汤临川之续合虞初原本;光怪陆离,足以凿方心,开灵牖,弥觉引人入胜。虽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凡可喜可愕可泣可歌之事,千态万状,即可喜可愕可泣可歌之文,亦层出不穷也。予间取国朝各家文集,暨说部等书,手披目览,似于山来先生新志之外,尚多美不胜收。爰特录其尤雅者,名曰《虞初续志》。非敢谓开拓万古心胸,有闻乐观止之叹,然而其文其事,则皆可以咤风云,锵金石,助麈谈,而备輶轩之咨访者也。乃不揣固陋,授之梓人,请以质诸大雅,其获免续貂之诮否。时嘉庆七年壬戍岁仲夏月谷旦、郑澍若醒愚氏书。”案是刊本称玉缠郑澍若编,玉缠,即玉田也,无疑其为玉田郑氏后也。集中有章藻功撰《唐屿林国奎妻郑氏传跋》与《邯郸人士传后记》,而知为天箓之子,方坤之孙也。
《芸窗蛩响集》一卷 清郑徽柔著。徽柔字静轩,固安令善述女也。善吟咏,归庠生陈日赞。陈早卒,托孤守节以终。《牧豕斋书目提要》云:“《闽川闺秀诗话</a>》作《芸窗寒响集》。”
《垂露斋唱和集》二卷 郑镜蓉、云荫、青苹、金銮同著。《石遗室书录》云:“四人,郑方坤女长至四也。方坤序云:“‘余膝下多女,以向平婚嫁为忧,然左思</a>娇女之情,正复不免。当放衙余暇,辄呼使前,问字谈诗,流连竟日。诸女亦时调四声,辨六义,争出所作媚余。间有合者,则把卷欣然,寝食为之有味云云。’”《赌棋山庄词话》云:“荔乡子天鋂博学而不慧,晓出晚归,而不知其家,问邻人曰:‘君识郑某所居乎?’过市,或屑铜敷泥为灯,天鋂以为真也,典衣数百钱买归,其痴厚率如此。然《十三经注疏》背诵不遗一字,并能举某句在某卷某简、某行。初妇翁见其善读,谓当成大器,以女归焉。天鋂亦谓宰相当用读书人,以此愈益自负,而其妇卒郁郁死。天鋂挽之曰:‘不作今生宰相,愿为来世夫妻。’天鋂以县学生终。荔乡一门风雅,妇辈皆娴吟咏。荔乡九女一男。男有作天箓、有作天鋂,待考。”
《韫玉轩集》 清玉田郑淑上著。淑止,善述女,字菊生。见《牧豕斋书目提要》。
《带草居诗集》、《画获编》 清郑翰蒪著。翰专字秋羹,方城女也。
《泡影集》 清郑镜蓉著。镜蓉字玉台,荔乡先生长女。见《牧豕斋书目提要》
《西爽斋存稿》 清郑金銮著。金銮字殿仙,荔乡四女。见《牧豕斋书目提要》。
《簪花轩闺吟》、《研耕诗存》 清郑咏谢著。咏谢字菱波,又字林风,荔乡第六女。是集其兄芥舟邑侯天锦为之序云:“当予居东省时,吾妹方赋于归,留膝下,触目无非乐境,凡所题咏,皆怡悦之音。比归榕城,妹婿端卿好客,恒觞我于环碧轩中,酒中辄出妹诗相示,忽忽若昨日事。今重过其处,园林如故,风景顿殊,遂令和鸣雅奏之音,化为别鹄离鸾之曲矣。”见《牧豕斋书目提要》。
《榕屋诗抄》 清郑灏若著。灏若,玉田人,荔乡孙。嘉庆癸酉拔贡。客广东,诗尝采入《岭南群雅》。见《闽艺文志》。
《巾箱遗草》 清郑沂若著。见《郑氏族谱》。
《蛾术斋诗集》 郑沂若著。沂若,字子咏,天锦子,方城孙。乾隆间诸生。
《促膝轩诗草》 郑澂若著。澂若,嘉庆间举人。玉田人。
《潇湘游草》 清林玉友著。玉友,乾隆间布衣,高洋里黄石人。以其子昆琼赠为宜章知县。是集乃就养时所作,故名。
《忏凡笔》 林祥著。祥字叔擎。请道光间布衣。黄石人。《孝悌》有传。
《石孙诗稿》一卷 黄曾源著。曾源,洋屿人。《节概》有传。
《孤愤集》一卷 黄曾成著。已著录,见《史部》。曾成先有《南游草》,后散佚。复就记忆及掇拾烬余,颜之曰《孤愤集》,附于《琴江志》末帙。有自序一篇,又跋云:“已酉③葭月,往荷属爪哇岛,计三载有奇。所作五七言各体诗近五百首云云。”见《琴江志》。
《南游草》 黄曾成著。无卷数。黄洋屿人。清宣统三年曾举为省谘议局议员。
《丹山随笔》一卷 黄笋班著。赤屿人。摭拾遗闻及抗战史事甚悉。
《聊寄轩诗草》 林亦岐著。字济尘,泮野人。业医,暇则吟咏自娱。有诗一卷,李永选为之序云:“林子少孤贫,习医穷四圣心源</a>旨要,以活人有术,自命其名曰亦岐,字曰济尘,又以左足偏废,号曰蹩仙,并负诗名于时。余始识之于郑君功恺处,论诗颇相得。继而获交于声社,因常相见,遂互相知爱也。一日,出其《聊寄轩诗》示余,曰:‘子知我者也,请弁其首。’余谓惟君子之为学,以立其身,而备当世之用;倘非其际,则独抱其义以观其变,养胸中浩然之气,不可陨越而徇其身,此君子之所为也。自古而来,隐于艺者多矣,其迹固有不相同者,要皆各适其情,得之心而寓之于物者也。得其心,而适其情矣,虽游戏人间,其视荣瘁穷通得失,犹如一梦之幻,夫孰能夺其志哉!诗之为艺,贵乎自然之妙,流露其心情,以见其志,论其品之高下,视其为人而断之。所以不屈其志者,其诗意自豁,其情绪自逸冥与造物者会焉。有其自然之妙,而莫知其自然者也。《聊寄轩诗》是本其自然之妙,充于物而淡于外,无所慕功名富贵,忘其荣瘁穷通得失,则是笃于学而近于道,故其声调不亢不卑、和而中节者,岂偶然也哉!用弁其首,其有当乎?”唐屿林星赓序云:“余乡远祖月湖公,与泮野乡远祖某公,同往赣州学堪舆术、技术相若,性情亦相契,其交谊之笃,非寻常友朋可比。由是两家后裔,继远祖遗志,亦互相往来,迄今已数百年之久矣。林君亦岐,泮野人也。精于医,研究《灵枢</a>》、《素问</a>》之暇,又嗜为诗。近以《聊寄轩诗稿》问序于予。予与亦岐雅有同宗世谊,何能不有所言?亦岐之诗在现今学者中,已为难能可贵。然推亦岐学医之精,而致力于诗,将来必工无疑也。夫诗本言志,何必求工?但能达吾心中所欲言,由枯涩至于纯熟,由朴质至于典丽,则不求工而自工矣。予意亦岐于诗,李、杜、韩、苏可缓学也。先取唐之元微之、白乐天,宋之陆放翁、范石湖诸集读之,定有所得。则不求工而自工矣。且古人之诗,求工转不工,其工者皆左右逢源,天然流露,此中奇境,亦岐不久自能领悟。余于诗为门外汉,不过举生平所经验,为亦岐略言之,以备参考焉。是为序。”
长乐六里志卷十终
校注:①传说清之始先系由天女吞朱果而生。
②甲申指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亡。
③已酉为宣统元年(19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