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略二(诸山)

3个月前 作者: 郑祖庚
    诸 山城内山 东门外山 南门外山城内九山闽辖者六,曰越、曰于、曰冶、曰嵩、曰芝、曰罗。九山之谚云:“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越王山 旧隶侯官,后归本境。在城内之北。无诸玩琴石、饮马池、张浚绝学寮俱在此。其东南支峰曰屏山,北麓半蟠城外,为龙腰山。又有马牧山者,则山之西麓,入侯官界。山巅跨城有危楼,曰样楼。故亦名样楼山。南有火药库。库有井曰北库泉。龙腰亦有冽泉,为龙舌泉。蔡忠惠题以“苔泉”。又有水源,接东湖之坝,与潮汐通。越山旧有书院,已改侯官学堂。


    九仙山 旧曰九日山,今称于山。有二十四奇《闽书》作三十奇。在城内东南,倚城隅,其支峰为鳌峰。旧有书院,先易校士馆,旋增以师范传习所附于其侧,今撤,改法政学堂。


    乌石山 即道山,最名胜。在城西南,为侯官之山,非本境。以上为三山现。


    冶 山 古名泉山。在布政廨东北,旧贡院西南。盖越王山之分支也。北有天泉池宋薛弼泉山堂在焉。左为欧冶池。池畔即山东麓,曰将军山。上有九曲池,下称毬场、典船营、樽山。将军山之西,曰城隍山,其右侧环峰亭。诸古岭迤南,则名越墓山,有越墓。俗呼王墓,不知为东越何王墓?


    丁戊山 亦呼嵩山,又名中山。取中央而稍近南之义,盖亦九仙远支,逾河复出之一阜也。旧有嵩岳观,王闽古迹也,又有嵩山书院,久废,丁戊山房亦圮,抚署已改作陆军学堂。


    闽 山 或以玉尺山为闽山,有篆可考。或又谓闽山庙,有闽山在井中。盖乌石之支麓,起伏蜿蜒,越河而成此丘,亦侯官域内小山也,非本境。以上为三山藏。


    芝 山 旁有开元寺,废为工艺厂。旧生芝草,故名。庙曰芝涧。亦越王山之一支,其东隅名灵山。在龙山巷内,“龙”即“灵”之讹。一曰大云。今入郑主事奇峰园。


    罗 山 有法海寺。在九仙山下,即其支麓耳。


    钟 山 东达明河,西帅庙河。有大中寺“大中”亦作“大钟”即乌石支阜之最远者,地属侯官所辖,非本境。以上为三山看不见。


    东门外山


    长乐山 唐以名郡。在治东,距城二里东山区内。原名白马山。山阴出温泉。其西北为芦提山、有东禅寺。马崎、上自桂香亭、下及朝天桥、贞孝节烈诸坊,亘半里许。迤南为三昧山、宝月山、东岳岭,又有前屿、后屿、横屿、茶园等冈。东岳岭东北有小东山、东山书院在焉。


    康 山 有天香台、为古孝子进香祝亲处,旁刻朱子所书“康”字,山因此名。在治东稍南,距城二里东山区内。山上旧有凌云寺,今已改祀社神。中祀宋宗室光禄大夫赵时畴、旁祀驺闽柳、何、王、邓、陈五大将。山后有遗爱祠。中祀将军英桂,旁祀绅士魏璟,以报免税田根之德。东门外警务分局驻之。邻有风神祠。


    金鸡山 有径,称鸡公弄。在治东,距城三里东山区内。环麓即前岐头、与金鸡山对望者为宝鸡亭,宋洪刍</a>驹甫所建。水头、阪尾、溪口各村。迤北有青鹅山,桑溪出焉。又北为龙窟、猎岭、鹅心峦、峭谷、东湖山。宋林观过、林夙居焉。再西北则渐近古东湖淤废之址。


    竹林山 又曰竹屿。在治东,距城二里东山区内。旧名双髻、朱子改一峰名讲堂山,一峰名观园山。支山为犹画、莲花、合掌、鼎阳、螺峰。


    凤丘山 宋彭鹤林隐此,朱子曾书“鹤林”,又书“凤丘”于岩。在治东,距城五里东山区内。北连蒲岭,南则峦麓相属,迍逦际江。


    东 山 区即取以定名。在治东、距城十里东山区内。相传唐蓝超逐鹿入榴花洞,在此。有圣泉、泉涌则本境安。涵虚、沼蛰、龙渊。南为虞公庵,其麓一涧,曰龙首山,宋许将读书处。南有善溪。即鳝溪,为三郎射鳝处。


    古 岭 古亦作“鼓”。在治东,距城二十里东山区内。岭介于东山之东,鼓山之北。山之下,有铁鼎潭。居民以为龙常居之。外国官、商、士、女避暑岭巅,筑有洋楼多所。更有牛头寨、蟚蟹岭等隘。接壤侯官、连江。初,后屿郭某居此,转租西人,官不能争。今俨若外人所固有矣。


    鼓 山 亦名石鼓,本境主山。在治东,距城三十里东山区。东屹绝海滨,高十余里,袤数十里,盘亘东山、马江二区。有大小顶、大顶即崱屴峰。三天门、海涛亭、灵源洞、喝水崖、涌泉寺、白云洞、龙湫、东际楼、国师崖、印月潭、白猨峡、卓锡峰、东峰、乘云岭、般若洋诸胜。北支曰凤池山,池旱弗涸。东支曰鼓崎,石圆如鼓,山以得名。萧湾岭、蓬崎、蛇洞、剑山、南支曰半月冈、牛眠冈。山与侯官旗山左右相当,不愧会垣双巨镇。


    君 山 山下材⑴名君竹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马江区内。由鼓山折而南下,枕马江,上有崑崙石室,旁临仙潭,迤东曰朏山。村名朏头。山有石若芝,为仙芝石,及九眼泉,三生石、几十八景。又南则直趋江滨,与石鳖山隔江对望。江至此,呼为鳖头江。


    叠石山 濒江。在治东南、距城六十余里马江区内。前有灵泉,下临绝壑。巨石周匝其旁,复众石相叠,环绕如龙,故名。又有院迹山、磕源山、一名下,伐石者集焉。玉顶山。下曰龟屿,其树木苍翠,蔚为一方之胜。


    罗星山 上有罗星塔,俗讹作磨心塔。宋柳七娘所建,亦名七娘塔。在治东南,距城六十余里马江区内。北岸江汊之中,砥柱奔流、当本境之冲要。登之则见百里,前后群山,皆列左右。罗星塔之东,有圆山、水砦、砦据江中浮礁之上。南直、南岸、金刚腿、隔水相望。地居闽安镇之左,俗称旧镇。


    凤洋山 两峰相应,势如搏凤。在治东南,距城七十里马江区内。有王进才仙亭遗迹。石床、几案、棋枰尚在。峭壁刻“登龙”二字,地名龙门。旁有婴台山,又有铜斗山。其峰曰天马,下有石梁,龙溪之水出焉。南为盘石山,山巅三巨石,高十寻。上叠一石,方若棋枰,故名。欲雨,则云出其罅。龙溪流其下,作迴港,甚缭曲,成三十六湾,注入闽江。盘石之东,曰东山。与东山区之东山同名。有石洞,深邃而明郎,洞内两石如床,名仙石床。


    衡 山 亦名霍山,形如钟甬。在治东南距城七十里马江区内。其旁即鹫峰山,上有马面潭,旱多祷之。鹫峰之西,近婴台山。衡山之南,为石门山。石门者,南峰曰湖林,北峰曰濂山。壁立夹峙相近。又有重云山,坦岩十余丈,中一井,深莫测,能兴云雨,俗号龙井。


    象 山 山形肖象。在治东南、距城七十余里琯江区内,有霓溪贯流其中。近山人烟稠密,环成村落,临闽江之墩,曰象洋。


    双髻山 最多瀑布。在治东南,距城八十余里琯江区内。自鼓山香炉峰逶迤而来,与东山区竹林双髻名同者,此左髻彼右髻。有潭,悬厓夹立,飞流数十丈若练。前峙石屏,高丈许。山谷多溪流,其名曰岊溪,曰孟溪,曰龙径溪,曰浩溪。涉浩溪而上有一石梁,水簾喷气如白虹,大呼则气随之出,声止亦止。再上得潭三,飞瀑尤擅奇观,然人迹鲜至。龙迳溪之旁曰铁冶场,朱子尝避学禁于此。


    百洞山 又名八仙岩。在治东南,距城九十余里琯江区内。山枕江海。有五峰层叠,而下多洞穴。有莲花藏及石室、石鲸、石蜍、石琴、石鼎、仙桃、仙掌、日轮、一线天、阆风台诸胜。有寺曰青芝。为明董应举读书处。以洞为门,历十曲洞乃达寺。左蝙蝠洞有古蝠,五彩,大或如斗。又左虎馆。余洞之蔽于榛莽中者,盖不可胜数云。


    琅埼山 “埼”或作“岐”,即嘉登里海口大岛。在治东南,距城百里闽江入海处西大江、东大海。嘉屿区内。有孤峰,颇亦高峻,登其巅可观日出。东一井土名龙井,水极甘冽。岛民无咸饮患。北曰金牌山,近与长门相对东江,成峡。南有南港帆船亦能出入。最东北为凤埔山。“凤埔”又作“王埔”其陬即张埼,有海雷石,涛穿成窍,风激作声,宛闻惊霆奇景,逾石钟山。


    壶江山 “壶”本作“浮”,海门浮屿。在治东南,距城一百余里嘉屿区内海中,一名文笔山,与王埔对峙。前有双龟屿,最狭之口,称急水门。后有坝流屿、鸡笼屿、大小炉等屿,均拱护嘉登大屿者。


    福斗山 即熨斗岛,亦在海中。隔海,为连江之荻芦港,熨斗、荻芦,对列成门。亦曰荻芦门。


    五虎山 五山排闼,临大海中。邻有小屿,名虎橱。


    南竿塘山 孤悬于五虎门之外,与连江北竿塘遥对。有竹沪及湖尾等六澳。外为大洋。以上皆近嘉屿区,距城或百四五十里,为本境东南数重门户。


    南门外山


    横 山 即太平山。在治南,距城二里南台区内,为本境第一重案山,西南为惠泽山。有惠泽庙,祀白马三郎神。沿惠泽山而北,曰金斗山、吉祥山、南禅山。有南禅寺。迤东则有紫气山,亦曰采芝山,俗名夏醴泉。保福山。俗呼保妳山。


    钓龙山 又名南台山,区名本此。在治南四里南台区内。居惠泽山之南、为本境第二重案山。崇阜屹立,俯瞰大江,名越王台。即钓龙台,有赵汝愚隶刻。余善时,钓得白龙焉。称全闽第一江山,或以为米芾</a>手书。汉册东越王,于此授册。闽越郊祀亦必于此。北曰大庙山亦名越麓,有无诸庙,后即其冢南曰龙岭,俗讹面岭。南台江北岸,大庙、钓龙、紫气、惠泽、横山、南禅诸山,统名曰独山。或云:惟惠泽山又名独山。


    天安山 旧名天宁。在治南,距城十里,为本境第三重案山。盘亘本境下渡、侯官上渡两区。又名挂榜山,俗称盐仓山。有双江台,即天宁台。在光孝寺今亦名天安寺。内。又有宋李纲</a>松风堂遗迹。下即台江流其北。有江南桥俗呼为仓前桥。与万寿桥,夹中洲以通车马。


    籐 山 天安山东。在治南,距城十余里下渡区内。起伏五六里,如瓜引籐。有梅坞、十里皆梅。小岭、大岭。其西曰白鹭岭、又有分趋一支,而耸然却顾者,是为鳌头山。


    壶屿山 形如倒壶。在治东南,距城十五里白湖区内。江出其东。山之东有巨石,泉甚冽,久旱不涸。


    凤 山 一名黄山,亦作凤山。在治南,距城二十五里白湖区内。去白湖港五里,旁有磨石山,多砺石,下有井,曰饮井。旱亦不涸。


    新安山 有岭曰大步。在治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区内。上有石羊跪石盘,相传自会稽飞来。


    平 山 西接凤山,东枕大江,在治东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区内。有平山堂,宋季端宗曾驻驿焉。旁为九曲山,多篆刻。南有甘泉山泉涌石上,色白味甘,不盈不涸。明名臣林瀚裔居其下,曰林浦。又作濂浦。江过此,名濂江。东为瑞迹岭。有唐邵环古寺。


    城门山 南抵仁南,北连凤山。在治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区内。宋郑文肃湜裔居其上、林族居其下。山巅有飞来石。大数丈,高数尺,离地数寸,数小石若卵支其下。默推则动,或预语往推,虽百数十人共力弗动,俗号大小猪。


    傅坑山 平山居其东,城门山居其北,仁南区之胪峰山居其南。在治南,距城四十里白湖区内。折而南曰石几山,曰清凉山。属仁南区。其东北诸山,则有大翁山、翁埼、邵埼。俱临濂江。


    高盖山 与永福高盖山齐名,亦汉徐登隐居处。在治南稍偏西,距城三十里,盘亘本境白湖、侯官上渡二区。有三峰、九曲。为本境第四重案山。绝顶有青龙池、俗呼天池。徐女峰、仙壇、仙井、鹤巢寺、桃花溪、元陈亿翁种桃为粮,芦湾洞。山下为芦川。北麓曰石室山,今名北园。南麓曰义屿。即外屿,临大江。东麓有白湖港又曰白湖渡。过其下,以入于江,西麓有齐坑、盘屿、浯屿等邨。属侯官辖。


    胪峰山 山下名胪雷村,在治南,距城四十余里仁南区内。


    石鳖山 与马江区之君山遥相对。在治东南,距城四十余里仁南区内。山枕闽江,有三石形如鳖。村名鳖头。又有一山,突起田中平地,距石鳖南里许。状如盘龙。有温泉。


    东西峡山 江北之仁南区归仁里为峡北;江南外七里区高祥里为峡南。在治南,距城五十里永南区内。两山夹成江峡。峡以上名西峡江,峡以下称东峡江。江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曰浮焦石。石下有潭,居民以为龙潜其中,旱祷辄雨,有乌龙江之目。南北岸各有亭以待渡,俗呼峡北为峡兜。此东峡也。


    方 山 遥望端方若几,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又名虎头山,或称内五虎,头五而鼻九。在治南,距城七十里。盘亘本境内七里区与侯、福等邑境。东麓本境、西麓侯官、北临淘江。东、西、南、北四峡俱有谷口,一线甚隘,天生砦门元陈友定遣兵守此,遗址宛然。入其中则平畴数十顷,村落几十家。黄子野旧居之。溪流屈曲,相传介炎隐此,有壇、床、棋局,朱子书,“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四周多桔、柚,味尤甘美。人弗敢窃,惟就食之。天宝间赐名甘果山。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其东自二峰分支,凡百有六峰。历玉水、莲花、方岩、紫苔、太平、金仙、天柱、朝阳、起云、宝台、玉芷、双童诸山峰,至蓝田山,俗呼下半坪,麓有龙井二。入平原。半里许复起一阜如珠,则珠峰是也。


    塔峰山 一名珠峰,或名茶峰,亦名塔林。巅有石塔,为方山百六峰之一。在治南,距城六十余里内七里区内。中田一凸,拔地而地⑵。上有平霄台、长林古洞、下有饮马池。又名半月池。相传其下七眼通江,非大旱不竭,半鉴光澄,塔影照焉。村曰尚干,林姓聚族焉,地以宋林津龙任尚书</a>干官,得名。临淘江,则有木屿。周遭有江。又有白鸡峰,在牛角湾后。马鞍峰,在牛角湾前。蟹山、在萧家步。门口山、有倒驭势。岐头山、中房山、牛眠山、御屏山。迤南曰龟山、曰龙屿、以向壶芦山。


    白鹿山 有白鹿溪、白鹿庵。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内七里区内。左曰龙湫潭,又有雷鼓潭。俗称乌龙潭,旱则祷之。西为石官山,又有圆头山、马山、青洋山、迤逶而南、达福清界。


    壶芦山 又名梁山。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内七里区内。亦虎头之支耳。上有紫薇台,亦呼紫薇岩。唐末,有紫薇公棲隐于此。为区中名流胜游处。又有五仙岩,五石并列,中一石特高。文笔峰、旁为扈屿、横屿、刘屿。又有石皷、石壁、岱顶诸小山。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最南则三琅峰或作三娘峰。为最高。在大义村后。三峰耸拔,盖不减太华之荡汉排云也。


    常思岭 “常”亦作“相”。在治极南,距城百二十里内七里区内。高数百仞,袤三里许。为驿道必经之山。过山即福清境。


    玉枕山 即枕峰也。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盘亘内外七里两区。为峡江南候潮之所。上有啸云洞、紫屏、秋坞、青田坂、上冷泉诸胜,麓名枕屿。旁为柘枝山,亦有白云谷、凤巢、卧龙冈、白牛岭、鸣厓胜迹。在尚干马蓝江东。再南则金鳌峰,有南唐将试剑石。玉水山、富山、青铺岭。山在青口富山村,岭在青铺村,并属内七里区。


    大象山 枕乌龙山,江南巨障。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区内,高峰耸插霄汉,有一峰,名银峰者。峰顶石白如银,其支曰西峡。与东峡夹峙。曰文殊,皆临江浒,高百余丈。


    珠 山 大象分支。在治东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区内。九峰溪水环之。


    黄石山 连于珠山。在治东南,距城六十余里外七里区内。山有蟠龙之势。自大象而西峡、而文殊、而珠山、而黄石、皆江上山也。


    浮峰山 俗传潮盈,则山浮高。在治东南,距城八十余里外七里区内。西曰筹岐,有乌石岩,东为玉壶,其上有三台石。传自武夷飞到。别支曰文笔山,大江绕其下,地即营前。旧作瀛前。


    白田山 晋严高欲徙郡城处。在治东南,距城百里外七里区内。山下白田村居民多郑氏。岭曰蕉岭、坑曰蕉坑、溪日蕉溪,其地产蕉,可织以为布。


    云门山 枕三江口。在治东南、距城七十余里外七里区内。长江绕其前,多松、竹、泉,石之胜。有吸江亭、狮子石、五色泉、弥陀岩等胜境。村曰洋屿。汉军水师旗营驻焉。北则双鱼屿、琴屿、拱峙江中;南有芹岩、蒲峰、后湾、石龙、有石跨江,长十余丈,名为龙脚。苦耐、亦作苦柰,山极高耸。黄壳、“壳”或为“壑”,亦甚高峻。芭蕉、虎头诸山。


    九龙山 临上洞江。在治东南,距城七十里外七里区内。高插天表,有狂牛岭。南为毗济潭,潭有穴,通马江。其支曰唐屿,西有洞。山下有江,即名洞江。此上洞江为马江左次港,舟人于此候潮。


    南琅埼山 与嘉屿区之北琅埼山同名。在治东南,距城九十余里外七里区内之绍惠里。峰高而且耸,离海亦近,陟之以观日出,亦与嘉登里同。


    校 注


    ⑴原文作“山下材”,“材”字误,应为“村”。


    ⑵原文作“拔地而地”,“地”字误,应为“起”。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