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3个月前 作者: 徐松
东都外郭城图
东都苑图
东都宫城皇城图
东都上阳宫图
○东京
东京一名东都,始筑于隋大业元年,〈周武王克殷,定鼎郊鄏。《书》云:我乃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所谓王城,即郏鄏民。又云: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所谓成周也。王城为朝会之所,周公留后治之。成周则谓之下都,以处殷顽民。两城相去四十里。平王东迁,居王城。敬王避王子朝之乱,乃迁成周,城小不能受王都,故晋合诸侯以城之。战国时之东周,后汉、魏晋、晋。元魏之都城,皆成周也。隋炀帝始于旧成周之西十八里,旧王城之东五里,筑京城。〉
谓之新都。唐武德四年废。贞观六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曰东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龙元年复曰东都,天宝元年曰东京,上元二年罢京,次年,复为东都。
△宫城
宫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贞观六年,号为洛汤宫。武后光宅元年,号太初宫。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新书</a>地理志》:长千六百二十步,广八百有五步。〉周一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新书地理志》: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卫。城中隔城二,在东南隅者太子居之,在西北隅者皇子、公主居之。城北隔城二,最北者圆壁城,次南曜仪城。南面四门,〈《河南志</a>》作六门,盖于应天、明德、长乐之外,增重光门、太和门、雒城南门为六也。然《志》言明德之东为重光,又东为太和,太和门内为左藏库。《志》又于庄敬殿条下云:庄敬殿东有鹿宫院,次东即隔城,之东接左藏库。按重光为东宫正门,东官已极城之东南隅,不容其东尚有隙地置左藏库与太和门,疑太和门与武成门、崇贤门同在乾元殿之傍,故《六典》不之裁也。重光属东宫,亦从《六典》删。〉中应天门,〈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令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初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寻复为应天。〉东明德门,〈初名兴教,后改明德。东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东启,曰宣政门,即隋之永康门。〉西长乐门,〈初名光改,后改长乐。按《六典》作兴教、光政,则明德、长乐之改,在开元后也。昭宗迁东都,复名长乐为光政。《通鉴》:车驾人宫,御正殿,受朝贺,御光政,赦天下。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西启,曰隆庆,避明皇名改崇庆。〉西南隅雒城南门。〈乾封中开。《旧书杨炯</a>传》: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雒南门,与百寮观之。即雒城南门。〉东面一门,重光北门。〈隋名。门内即东宫。〉西面二门,北嘉豫门,〈隋曰宝城门。〉南雒城西门。〈《通鉴》,秦王世民移军青城宫,王世充自方诸门出,临穀水,以拒唐兵。胡身之注:方诸门,盖自都城出禁苑之门。松按:王世充时据宫城,则方诸门当是宫城西面之门,不知即雒城西门否也。〉北面二门,中玄武门,〈隋名。南当应天门。《通鉴》:中宗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按唐两京大内,皆有玄武门。中宗之所改,则此处之玄武门,盖以诛张易之等兵从此门入耳。《禁扁</a>》属之兴庆宫,非也。〉东安宁门。玄武门北则曜仪城,城二门,东面曰曜仪东门。西面曰曜仪西门。〈并显庆中开。按曜仪城亦隋时旧城。《通鉴》:王世充使鲁王道徇守曜仪城是也。盖东西二门则显庆中开耳。〉曜仪城北则圆壁城,城三门,南面曰圆璧南门,〈隋曰曜仪门,显庆中改。〉北面曰龙光门,东面曰圆壁门。〈门外即外郭之外。〉
宫之正牙曰含元殿。〈隋曰乾阳殿。《通鉴》:秦王破王世充,焚乾阳殿是也。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囚旧址造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阔,高三丈,号万象神宫,去都百馀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明堂、天堂同焚,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废殿。不复造天堂,于其所为佛光寺。明皇开元五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廷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鼎,武后所铸。按隋之乾阳殿,有东西上合门。《通鉴》:王世充执越王君度等,引入东上合门是也。唐制当亦同之。〉殿四门,南曰乾元,〈隋曰永泰门。武后改通天门,开元五年改乾元门。门南直应天门。《唐诗纪事</a>》:东京乾元门,旧章武军鼓角楼也,节度使王彦威</a>有诗刻石在其上。〉北曰烛龙,东曰春晖,西曰秋景。〈《六典》作秋澄,今从《河南志》。〉乾元门外有横街,街东日华门,西月华门。〈隋曰东华、西华。唐初改左右延福,后改日华、月华。按《旧纪》:天宝二年六月,应天门观灾,延烧至左右廷福门。是天宝时犹名廷福。《通鉴》注云:大明宫朝堂外有侧门,洛阳宫亦有侧门。疑在乾元门内之左右。〉乾元门左右有万春门、千秋门。〈万春左,千秋右。〉含元殿北曰贞观殿。〈隋炀帝造。以下殿阁皆唐永淳年制名。〉又北徽猷殿。〈殿前有石池,东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茎碧叶,丹花绿实,味酸可食。《通鉴》:帝宴朱全忠及百官于崇勋殿。胡注:时以洛阳宫前殿为贞观殿,内朝为崇勋殿。则贞观殿北当有崇勋殿。〉又北陶光园。〈园在徽猷、弘徽之北,东西数里,南面有长廊,即宫殿之北面也。园中有东西渠,西通于苑。〉园北则玄武门。其天子常朝之所曰宣政殿,〈在贪元殿西,初名武成,后改宣政。〉殿门曰光范门。〈《河南志》云:宣政殿南有武成门,又南千福门,又南敷改门,千福后改乾化,敷政后改光范。殿之东门曰东明门。按宣政疑当如含元,有四门,今惟有东门、南门名也。〉宣政之北曰仁寿殿。〈《河南志》作长寿,今从《六典》。〉又北观文殿。又北同心阁。又北丽日台。又北临波阁。阁北临池,池有二洲,东洲有登春阁,其下为澄华殿,西洲有丽绮阁,其下为凝华殿。池北曰安福门。〈北院雕饰最华,隋炀帝寝御焉。〉当明德门内为会昌门。〈隋名。〉又北章善门,门内门下省、弘文馆在焉。章善之东为太和门,〈《玉海</a>》引《河南志》“太”作“泰”。〉门内左藏库在焉。自此而西,有文思殿,〈在旧东华门之东北。〉其北庄敬殿,殿东有鹿官院,〈次东即隔城。〉又北飞香殿,又北袭芳院,又北上清观,则达安宁门。〈门在观东。〉庄敬之西为大仪殿,其北丽春台,又北流杯殿,〈殿上漆渠九曲,〉从陶光园引水注庄敬院;隋炀帝与宫人为曲水之饮。}}又北弘徽殿,则达陶光园。当长乐门内为广运门,〈隋名。《大唐新语</a>》:神龙初,桓彦范与张柬之等发北军入玄武门,斩张易之等,迁则天于上阳官,柬之勒兵景运门。《旧书玄宗纪》:新造铜仪成,置于景运门内。景运疑即广运门。又《河南志》以广运为隋名。按炀帝时断无以“广”为门名者,疑隋曰景运,唐则改为广运耳。〉又明福门,〈本名显福,避中宗名改。《通鉴》:王世充使其党张绩、董浚守章善、显福二门。〉门内中书省、史馆、〈在中书省西。〉内医局、〈史馆南〉。尚食厨、〈史馆北〉。命妇院、〈中书省北〉。修书院〈命妇院北,本太平公主内宅。〉在焉。明福之西为集贤门,门内集贤殿在焉。〈《旧书》:开元十三年四月丁巳,改集仙殿为集贤殿,丽正殿书院改集资殿书院。胡交《修洛阳宫记》云:开元之隆,即明福门外置集贤书院,置学士员,校仇其闲。按开元五年,于东都乾元殿东廊写四部书,因号乾元院。六年改为丽正修书院。十二年移置明福门外,名丽正殿书院。十三年改集贤殿书院。张说</a>《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诗》:东壁图书府,西垣翰墨林。俗本作西园。误。《旧书》《马怀素</a>传论》亦以西垣东壁言丽正殿。见《潜邱札记。》〉自此而北,有仙居殿,〈在集贤殿北。〉其东有忆岁殿、〈在仙居殿东。《旧书崔义玄</a>传》:神庆则天时入朝,待制亿岁殿。〉集仙殿、〈在宣政殿西北,武后造。前有迎仙门,亦谓之迎仙宫。《旧书桓彦范传》: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人,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廊下。迎仙宫《张易之传》作迎仙院。按五王诛二张,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a>。阎氏若璩曰:唐寝殿皆谓之长生殿;《通鉴》二百七有长生院,胡注:院即长生殿。〉同明毁。〈在亿岁殿东。《旧书薛讷传》:则天以讷将门,使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临行,于同明殿召见。〉其北则达九洲池,〈在仁智殿南、归义门西,其池屈曲;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水深丈馀,鸟鱼翔泳,花卉罗植。〉池之洲,殿曰瑶光,〈隋造。武后杀僧怀义于瑶光殿前树下。〉亭曰琉璃,〈隋造,在瑶光殿南。〉观曰一柱,〈隋造,在琉璃亭南。〉环池者曰花光院、曰山斋院、〈在池东。《河南志图》云二院并在仙居院北。按北为南之误。〉曰翔龙院、〈在花光院北。〉曰神居院、〈在翔龙院北〉。曰仙居院、〈在安福殿西。〉曰仁智院、〈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阁,隋炀帝造。南有归义门。〉曰望景台,〈在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西则达于隔城。隔城者,闾阖在其上,荫殿在其下。〈隔城中南有三堂,北有三堂,旧皆皇子、公主所居。隔城之上有闾阖阁,阁南北皆有观象台,女使仰观之所,下有荫殿,东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后三丈。〉隔城之西曰映曰台,又南百戏堂,〈又有五明殿。〉又南仪鸾殿,〈刘轲</a>《陈玄奘</a>塔铭》: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殿有射堋,殿东即雒城西门,门外有给使坊及内教坊、御马坊。〉又南五殿,〈殿在隔城西映日台南,下有五殿,上合为一,亦荫殿也。壁厚五丈。高九十尺,东西房廊皆五十闲。西院有厨,东院有教场、内库,大帝常御此殿。〉又南德昌殿,〈在雒城西门内,殿南曰延庆门,又南曰韶晖门。《河南志图》作廷庆殿、昭晖殿,据《禁扁》改正。〉又南饮羽殿,又南雒城殿,则达雒城南门。〈维城南门之西有丽景门,夹城自此潜通上俱阳宫。〉
延祥殿、廷寿殿、六合殿、北殿、〈武后宴于北殿。〉崇福殿、〈弘福殿避孝敬皇帝讳改。〉含章殿、宜春院、迎祥院、六合院、观礼门、收成门、光庆门、璎珞门、〈刘弘基从太宗经略东都,战于璎珞门外。〉左右银台门、金銮门、广达楼、〈开元二十四年,明皇在东都,千秋节御广达楼宴群臣。武宗时雷震广达楼。《旧书王君奂傅》:上宴君奂及妻夏氏于达楼。以上皆见《河南志》注。〉紫宸殿、〈《通鉴》:则天常御紫宸殿。胡身之注云:《六典》洛阳宫不载紫宸殿,以西京大明宫准之,紫宸殿内朝也,其位置当在乾元殿后。〉积善宫,〈《通鉴》:朱全忠害何太后于积善宫。〉不知共处。〈《蕾书地理志》:太初官内别殿、台、馆三千五所。〉
东官,在宫城东南隅,正门曰重光门,东西各有小门,东曰宾善,西曰延义。〈一曰含清门见《禁扁》。〉宫中有马坊。〈《通鉴》:天后使薛元超等鞫太子贤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
△皇城
皇城,傅宫城南,因隋名是曰太微城,亦曰南城,又曰宝城。〈《通鉴》:大业十一年,有孔雀自西苑集宝城朝堂。胡身之注:即皇城,王世充命楚王世伟守宝城。按《河南志》:宣辉门次北,旧有宝城门,盖即皇城之西门,因城为名也。〉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新书》《地理志》:长千八百一十七步,广千三百七十八步。〉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新书地理志》:周四千九百三十步。〉高三丈七尺。〈《玉海》引《河南志》作二丈七尺,“二”字误。〉其城曲折,以象南宫垣。〈按城形正方,而东西微长,其西连上阳宫,则缺西北隅,东接东城,则缺东南隅,有似曲折也。〉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北当应天门,南当定鼎门。〉东曰左掖门,〈《通鉴》:隋皇泰主戮于洪建于左掖门外。〉西曰右掖门。〈两掖门各去端门一里。《通鉴》:王世充出右门,即右掖门。〉东面一门曰宾耀门。〈隋曰东太阳门,武德中改东明门,显庆五年又改宾耀。按隋东太阳门,出则天门横街直东七百步。李庾《东都赋》:翼太和而耸观,侧宾耀而疏轩。太和与宾耀对举,则太和之近宾耀可知矣。〉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西入苑。《河南志图》作丽正门,误。隋亦曰丽景门。《通鉴》:武后置狱于丽景门,人是狱者非死不出,王弘义戏呼曰“例竟门”。〉北曰宣辉门。〈隋曰西太阳门,武德中改西明门,显庆五年改宣辉。按隋西太阳门,出则天门横街直西七百步。宣辉,《河南志》作“宣耀”,图作“宣辉”按《文苑英华</a>》有《驾幸宣辉门观试举人赋》,则作耀者误。宣辉次北,旧有宝城门,门外苑又有二门,南曰由仪门,北曰咸安门,见《河南志》。〉城中南北四街,〈旧五街。〉东西四街。
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
东曰东朝堂,〈《通鉴》:王世充令西朝堂纳冤,抑东朝堂纳直谏。当即此东、西朝堂。次东,〉门下外省。〈次东,〉殿中省。〈隋曰殿内省。〉次东,左监门卫。〈开元初,分左卫地造内省。〉次东,左卫。〈隋曰左翊卫。〉次东,左卫率府。〈开元初;分左卫地造。〉次江,尚辇局。〈与左卫率府隔左掖门街。隋少府监作坊之地。〉
东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
从西第一,右春坊。〈分左骁卫地造。〉次东,左骁卫。次东,左千牛卫。〈隋曰左备身府。〉次东,家令寺。〈分左千牛卫造。初东都百司不备,武后时犹权寓他所。开元初,明皇幸洛阳,分地营建,乃备矣。〉次东,左武卫。次东,左威卫。次东,左监门率府。〈《河南志》作左监门卫,误,今改正。〉次东,左领军卫。〈隋曰左御卫府。按此街应补左司御率府,次东隔左掖门街,应补左春坊。〉
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
从西第一,曰鸿胪寺。〈隋司隶台及光禄寺之地。〉次东,卫尉寺。〈据《河南志图》补。〉次东,大府寺。次东,太庙。〈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庙,中宗因而正焉。安禄山陷雊阳,以太庙为马厩,弃其神主。收东京后,寄主于太微宫。宣宗时以废弘敬寺为太庙,由太微宫迎主拊焉。〉次北,中宗布庙。〈隋东官率府之地。〉
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
西曰西朝堂。次西,中书外省。〈隋曰内史省。〉次西,四方馆。〈隋曰谒者台。〉次西,右卫率府。〈分右卫地造。〉次西,右卫。〈次西旧有仓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后并入太社。按此则隔右掖门之西,应补太社。又按右卫率府之次,当补右监门卫。〉
西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
从东第一,右司御率府。〈分右骁卫地造。〉次西,右骁卫。次西,右千牛卫。次西,右武卫。次西,右监门率府。〈分右武卫地造。〉次西,知匦使。〈分右威卫地造。〉次西,右威卫。次西,内侍省。〈本右威卫地,武后移造于此,便以园地充卫。〉次西,右领军卫。次西,内坊。〈分右领军地造。〉
西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
从东第一,御史台。次西,秘书省。〈省内有蔡邕</a>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徒长安,周武帝时徙置邺。隋炀帝为太子,掇残缺者徙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贞观四年,秘书监魏徵</a>奏于京秘书内省置,武后复徙于此。〉次西,尚舍局。次西,太仆寺。〈隋长秋监之地。武德初改名内侍省,武后曰司宫台,寻徙于此街,于此置右肃政御史台。景云中台废。开元八年,王毛仲为太仆卿,奏自安业坊移寺于此。寺西即右掖门,门内道西旧有良酝署,后为泻口磴坊。〉
宾耀门内道北。
詹事府。〈大帝末营于此。〉
△东城
东城亦隋时所筑,唐因之。以在宫城、皇城之东,故曰东城。〈《通鉴》:王世充使太子元应守东城。〉东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北面各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属宫城,其南屈一百九十八步,属宫城之东北隅。〈南面屈曲,逐雒水之势。北即含嘉仓城。〉高三丈五尺。正南门曰承福门,东面一门曰宣仁门,〈直东与外郭之上东门相直。《通鉴》:元文都等为李密饰宾馆于宣仁门东。安禄山之陷东京,封常清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自苑西坏墙西走。〉北面一门曰含嘉门。〈南当承福门,含嘉门北即含嘉仓,仓北曰德猷门,门出外郭。〉城中南北街二,东西街三。〈旧四街,后并曹司,废街。〉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一横街之北。
从东第一,司农寺。〈旧鸿胪寺之地,乾封中徙。〉次东,光禄寺。〈旧司农寺之地,乾封中徙。〉次东,太常寺。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二横街之北。
东当占且仁门街北,尚书</a>省。〈长寿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缮,甚为壮丽。《通鉴》:王世充杀元文都等,自含嘉城移居尚书省。〉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西,从南第一横街之北。
从西第一,少府监。次西,军器监。〈本修甲弩坊,开元初立为监。〉次西,大理寺。〈隋氏此街之北,从东第一卫尉寺,第二都水监,第三大理寺。更北又开东西一街,街北从东第一宗正寺,第二太仆寺,第三将作监。乾封之后,修缮东都,始移并焉。〉
△上阳宫
上阳宫在禁苑之东,〈《通鉴》《隋纪》注云:苑距上阳宫七里。〉东接皇城之西南隅,南临雒水,〈《旧纪》:开元二十九年七月,雒水泛涨,毁天津桥及上阳官仗舍。〉西距穀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北连禁苑,上元中置。〈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雒水高岸,有临眺之美,诏机于其所营上阳宫,宫成移御之。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a>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官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今列岸謻廊,亘王城外,岂爱君哉。〉东面二门,南曰提〈《禁扁》作“禔”〉象门,〈即官之正衙门,司农卿韦机测造。《大典》引《洛阳志》作司农少卿樊则造。宫南门通苑内。《封常清传》:禄山渡河,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战不利,贼鼓噪于四城门入,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从提象门入,倒树以碍之。〉北曰星躔门。〈门外有政事院。〉南面二门,东曰仙雒门,〈《通鉴》:开元二十年,宴百官于上阳工东洲。胡注云:上阳宫南临雒水,引雒水为中洲于宫之东。〉西曰通仙门。〈并在苑内。按《旧书玄宗纪》:开元十三年五月,妖贼刘定高夜犯通雒门。疑通仙原作通雒,涉上仙雒误耳。〉北面一门芬芳门,西面二门。〈《六典》为言西面有门。《河南志》旧图有二门而无名。《永乐大典</a>》引《洛阳志》:乾元元年,郭子</a>仪于上阳西金华门外仗下获信宝。按金华当是上阳西门。〉
宫之正殿曰观风,〈殿东向。武后还朝政后居此殿。其内有丽春台、耀掌亭、九州亭。《河南志》作九洲亭,云亭院内竹木森翠〉前曰观风门,〈东直提象门〉。夹门者,南曰浴日楼,〈东临雒水。〉北曰七宝阁。观风殿之北曰化城院,〈开元十年,御雒城门试文章及第人,命苏晋、陈希烈于化城院考。〉次曰仙居殿。〈武后崩于此。〉化城院之西南曰甘露殿,殿东双曜亭,〈“双”。《禁扁》作“集”。〉亭西瞵趾殿,殿之前东曰神和亭,西曰洞玄堂。观风殿之西曰本枝院,又西丽春殿,《河南志》以丽春殿与丽春台合为一,疑误,今从《六典》。}}殿东含莲亭,西芙蓉亭,又西宜男亭,又西则上阳宫芬芳门,内曰芬芳殿。〈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嫔、仙奸、冰井等院。《六典》“妤”作“杼”。通仙门内曰甘汤院。〉
西上阳宫在上阳宫之西南,两官夹水驾虹桥,以通往来。
玉京门、金阙门、泰初门、〈《六典》:通仙门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北曰金阙门,南曰泰初门。〉含露门、〈《六典》:上阳宫西曰含露门。《禁扁》作“含桃”。〉仙桃门、寿昌门、〈《六典》:玉京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玄武门、〈《六典》:玉京北出曰玄武门。〉客省院、荫殿、翰林院、〈《六典》:皆在玉京之西。〉飞龙厩、〈《六典》:在玄武门内之东。〉上清观,〈《河南志》:观在宫西北,内女道士所处。〉不知其处。〈《河南志上阳宫图》核以《六典》所载,玉京以西门名皆不合。《禁扁》以玉京以西诸门皆属西上阳宫,未知所据,今阙疑俟考。〉
△神都苑
唐之东都苑,隋之会通苑也。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东抵宫城,〈按在宫城之西,故亦曰西苑。李希烈围郑州,东都留守郑叔则入保西苑是也。〉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按《水经</a>注</a>》:甘水与非山水会。〉谷、雒二水会于其闲。周一百二十六里,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一作二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一作二十里。隋旧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广,毁之以赐居人。按苑缺东北隅,盖属于周之王城也。据《周书</a>作雒解》:王城郛方七十二里。当每面十八里。〉垣高一丈九尺。东面四门,从北第一曰嘉豫,〈门上有观,隋曰翔凤观。〉次南曰上阳门,次南曰新开门,最南曰望春门。南面三门,从东第一曰兴善门,〈隋曰清夏门〉。次西曰兴安门,次西曰灵光门。〈隋曰昭仁门。〉西面五门,从南第一曰迎秋门,次北曰游义门,次北曰笼烟门,次北曰灵溪门,次北曰风和门。北面五门,从西第一曰朝阳门,次东曰灵囿门,次东曰玄圃门,次东曰御冬门,最东曰膺福门。〈显庆三年修建东都,始废洛阳宫总监,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凡四监,知苑中杂事。按《通鉴》:王世充自方诸门出,凭故马坊垣堑,临穀水,以拒唐兵。胡注:方诸盖自都城出禁苑之门,今未知所在。〉
苑内最西者合璧宫,〈显庆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关凉宫,改名合璧官,当中殿曰连壁殿。又有齐圣殿,北据山阜,甚为宏壮,孝敬皇帝薨此官之绮云殿。〉最东者凝碧池,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禄山入东都,宴其群臣于凝碧池。〈《通鉴》:大业元年,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馀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出水百馀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盖唐改海为凝碧池,隋炀帝之积翠池盖即凝碧池,水随地易名耳。〉当中央者龙鳞宫。〈大帝所造。《通鉴》:海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则唐之龙鳞宫,仍以龙鳞渠名之也。十六院皆当在海之北。〉合璧之东南,隔水者为明德宫。〈隋曰显仁宫,南逼南山,北临雒水,宫北有射堂、官马坊。按《唐书魏徽传》:太宗幸洛,次昭仁宫。《贞观政要</a>》及《魏郑公谏录</a>》皆作显仁宫,是昭仁宫即明德宫矣。〉合璧之东为黄女宫。〈宫三面临雒水,水深潭处,号黄女湾,因以为名。按《太平寰宇》记云:后魏移平阴县理于皇女台侧,疑黄女即皇女而讹。〉其正南而隔水者,芳榭亭也。〈在黄女宫南,大帝造。〉苑之西北隅为高山宫。〈司农卿韦机造。按贞观十一年,以谷、雒溢,废飞山宫之玄圃院,赐遭水家。疑高山宫即飞山宫也。〉东北隅为宿羽宫。〈韦机造。南临大池,池流水盘屈。按宫中有宿羽台。《通鉴》:武后宴突厥使于宿羽台。注云:高宗调露元年所起。《旧书突厥传》作宿羽亭。〉东南隅为望春宫。又有冷泉宫、〈隋造。有泉极冷,因以为名。〉积翠宫、〈隋造。《六典》作翠微宫。按隋炀帝集四方散乐于东京,阅之于芳华苑积翠池,则宫以池得名。《通鉴》:贞观十一年,上宴洛阳宫西苑,泛积翠池。注云:洛阳西苑,谷、雒二水会于其闲,开元二十四年,虑其泛溢,为三陂以御之,一曰积翠,二曰月陂,三曰上阳。显庆二年,驾幸洛阳,馆玄奘法师于积翠宫。〉青城宫、〈隋造。在宿羽宫西。《通鉴》:王世充陈于青城宫。胡三省</a>注:青城宫在洛据西北。〉金谷亭、大帝造。浚波宫。〈隋造。《六典》:谷、雒二水会于苑中,中有十一宫。〉
隋及唐初苑内,又有朝阳宫、栖云宫、景华官、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永乐大典》引《洛阳志》:清风堂下有光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迥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永乐大典》引《洛阳志》作草塘亭。〉芳洲亭、翠阜亭、芳林亭、〈《永乐大典》引《洛阳志》芳林亭下有流芳亭。〉飞华亭、留春亭、澂秋亭、洛浦亭,皆隋炀帝所造。武德、贞观之后多渐移毁,显庆后,田仁汪、韦机等改拆营造,或龋咍名,或因馀所,规制与此异矣。
△外郭城
东京城,隋大业元年筑,曰罗郭城。唐长寿二年,李昭德增筑,〈按隋时外城仅有短垣,昭德始筑之。〉改曰金城。〈按《会要》:天宝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筑神都罗城;号曰金城。则金城之名非始于武后矣。〉前直伊阙,后倚邙山,东出泸水之东,西出涧水之西,雒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按《三辅黄图</a>》云:始皇筑咸阳宫,端门四达,以象紫宫,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则炀帝盖仿秦之为也。〉周五十二里。〈韦述《记》曰: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新书地理志》曰:东西五千六百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连苑,北自东城而东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万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六典》注作西面连苑,距上阳宫七里,北面距徽安门七里。张惊《判》:有大匠吴淳,掌造东都罗城,墙高九仞,隍深五丈。〉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曰建国,唐武德年平王世充改。《大唐新语</a>》: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万馀斤,铁三百三十馀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东曰长夏门,〈在定鼎门东五里。广明庚子,汝州召募军李巡光等一千五百人,自雁门回,掠东都南市,焚长夏们而去。盖南市与长夏门惟隔四坊也。〉西曰厚载门。〈在定鼎门西二里。隋曰白虎门,唐初避庙讳改。〉东面三门,北曰上东门,〈西对东城之宣仁门。隋曰上春,唐初改。〉中曰建春门,〈隋曰建阳,唐初改。薛怀义于建春门内敬爱寺别造殿宇,改名佛授记寺。见《旧书外戚传》。〉南曰永水通门。〈《河南志》作中曰罗门,南曰建春门,而无永通之名,惟于注中引韦述《记》曰:建春南曰永通。盖永通后废,作志时已无此门也。今从《六典》、韦述《记》。《续定命录</a>》:樊阳源有表兄任密县令,使人招之,遂出永通门宿。许浑</a>有《出永通门经李氏庄诗》,是唐时有此门也。〉北面二门,东曰安喜门,〈隋曰喜宁,唐初改。按“喜”或作“善”,非。〉西曰徽安门。〈《南部新书</a>》:徽安门楼上元多雀,后绝无。清泰中,帝上此楼自焚,俗谓之“火烧门”。《杜鹏举传》:鹏举在洛城暴卒而苏,云见两人持符来召,相引徽安门出,直北上邙山。盖此门外即邙山。〉城内纵横各十街,〈《河南志》引韦述《记》曰:定鼎门街广百步,上东、建春二横街七十五步,长夏、厚载、永通、徽安、安普及当左掖门等街,各广六二步,馀小街各广三十一步。〉凡坊一百十三,市三。〈隋曰里一百三,市三。唐改曰坊。《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开十字街,四出趋门。《通鉴》:魏景明二年,司州牧广阳王嘉</a>请筑洛阳三百二十三坊,各方三百步,诏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之,四旬而罢。按唐时坊一百十三,则魏时坊或兼城外数之,或字误也。又按唐之三市,皆非堕三市之旧,隋无西市,唐无东市。〉当皇城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曰定鼎街。〈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河南志》引韦述《记》曰:自端门至定鼎门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时种樱桃、石榴、榆、柳,中为御道,通泉流渠,今杂植槐、柳等树两行。褚裁《定鼎门诗》:郊郧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定鼎门街东第一街,从南第一曰明教坊。
龙兴观。西南隅,尚书右丞宋璟宅。〈《太平御览</a>》:璟造宅悉东西相对,不为斜曲,以避恶名。颜鲁公《宋璟碑》:薨于东都明教里第。〉南门之东,清河县子、国子司业崔融</a>宅。〈《太平御览》:融为则天哀册,用思精苦,下直,马过其门不觉,文就而卒。〉
次北宜人坊。
〈本曰宜民,避唐太宗</a>讳改,或作“仁”者,非。〉
半坊太常寺药园。〈本隋齐王陈宅〉西南隅,菏泽寺。
次北淳化坊。
祁国公、赠太尉、益州大都督王仁皎宅。
次北安业坊。
〈隋有薛道衡宅。《广异记</a>》:开元末,东京安宜坊有书生,夜中理书,鬼邀之,出坊至寺门铺,俄至定鼎门内。安宜当即安业之讹。〉
太仆寺。典厩署。霍王元轨宅。李怀远</a>宅。
次北修文坊。
〈隋立国子学于此;因曰修文。有麦铁杖宅。〉
宏道观。〈显庆二年,尽并一坊之地为雍王宅。王升储,立为弘道观,因改坊名曰弘道。按《会要》:章怀太子于成亨三年徙封雍王,则显庆时不得有雍王宅也。《河南志》原注误。《名画记》:弘道观《东封图》是吴道玄画。《两京记》乃云非名手,误也。〉
次北尚善坊。
太史监。〈本崇贤馆。〉宗正寺。内仆局。右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宅。〈《阿史那忠碑》,薨于洛阳尚善里之私第〉。歧王范宅。〈本武三思宅,宅有薛稷画鹤。《旧书外戚传》:武崇训尚安乐郡主,时三思用事于朝,欲宠其礼,中宗为太子在东宫,三思宅在天津桥南,自重光门内行亲迎礼,归于其宅。〉薛王业宅。〈本太平公主宅。〉坊北,天津桥。〈《元和郡县志》:天津桥在河南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雒水,用大船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两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雒水溢,浮桥辄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a>》:斗牛之闲为天汉之津,故名取焉。按唐人由西京至东都,皆由天津桥。高宗还东都;百官见于天津桥南是也。白居易</a>诗: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右定鼎门街东第一街,六坊。
定鼎门街东第二街,〈北隔雒水,当皇城之左掖门。〉从南第一曰乐和坊。
国子学。〈本韩王元嘉宅。〉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建昌郡王武攸宁宅。齐景胄宅。工部侍郎李适宅。吏部尚书李景让宅。〈《新书李景让传》:景让宅东都乐和里,世称清德者,号乐和李公云。〉
次北正平坊。
〈正或作政,非。〉
孔子</a>庙。园子监。〈开元初,秘书监吴道师撰碑立庙前。《旧书儒学传》:尹知章卒,门人孙季良等立碎于东都国子监之门外,以颂共德。〉安国女道士观。〈本太平公主宅。安庆绪囚甄济于安国观,见《旧书忠义传》。李商隐</a>为马懿公郡夫人王氏黄菉斋文:妾某住河南府河南县正平坊安国观内。〉常州刺史平贞昚宅。〈张说《平贞昚碑》:薨于河南之正平里第。〉兵部尚书李迥秀宅。〈《旧书》本传:所居宅中生芝草数茎,又有猫为犬所乳,中宗以为孝感所致;使旌其门闾。〉左散骑常侍、襄阳郡王路应宅。〈韩愈</a>《路应碑》:薨于东都正平里第。〉
次北修行坊。
奉国寺。〈本张易之宅。白居易《有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豆卢钦望宅。银青光禄大夫致仕李义琰宅。〈《旧书》本传:义琰宅无正寝,弟义琏市堂材送焉,义琰竟不营构。及将归东都田里,公卿已下相饯于通化门外,时人以比汉之二疏。〉刘轲宅。〈刘轲《陈玄奘塔铭》: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行修”即“修行”之讹。〉太常少卿杜氏宅。〈温庭筠</a>有《和太常杜少卿东都修行里嘉莲诗。》〉
次北崇业坊。
福唐观。〈李邕</a>有《东京福唐观邓天师碣》。申王揭宅。守司徒、同平章事、充东都留守裴度宅。
次北修业坊。
景云女道士观。邬国公主宅。〈本许敬宗宅。张说《邬国长公主碑》:薨于河南县之修业里。按公主为睿宗第八女,降薛敬,后降郑孝义。〉代国公主宅。〈本陆颂宅。郑万钧《代国长公主碑》:薨于河南修业里第。按公主为睿宗第五女,降郑万钧。〉
次北旌善口坊。
〈北至雒水。〉
崇化寺。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温彦博宅。〈《虞恭公碑》:薨于旌善里第。〉宁王宪宅。〈本安乐公主宅。〉明威将军梁待宾宅。〈杨炯《梁待宾碑》:终于东都旌善里私第。〉李翱</a>宅。〈李翱《来南录</a>》:元和四年正月,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乙未去东都。〉
右定鼎门街东第二街,六坊。
定鼎门街东第三街,〈北当雒水之中桥,又当东城之承福门。〉从南第一曰尚贤坊。
天官侍郎张锡宅。〈父子五人列戟,时号万石张家。〉建安王武攸宜宅。检校纳言、兼肃政台御史大夫狄仁杰宅。大理卿裴谈宅。崔明窨宅。河东节度使韦凑宅。左卫将军、范阳郡公、张知謇宅。
次北敦行坊。
司农寺。司竹园。〈本周思茂宅。〉吏部尚书裴漼宅。邺郡太守、长垣县子、恒王傅吴兢</a>宅。沧州刺史郑孝本宅。〈以致仕终于此里,见孙逖所作墓志。〉里肆。〈《杜牧</a>集》: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
次北崇改坊。
秋官尚书杜景佺宅。弄部尚书王志愔宅。李伯潜宅。〈按李伯潜未知何人,常衮有《赞善大夫李君墓志铭》云:君讳某,天宝十四载终于东京崇政里之私第。载此俟考。〉太子宾客、赠礼部尚书崔沔宅。〈颜鲁公《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公既留司东都,遂鬻所乘马,就故人监察御史张汯子深河南府崇政坊买宅以制居,建宗庙于西南。维先太夫人安平郡夫人堂在宅之中,俭而不陋,净而不华,六十馀年,榱栋如故。堂东嫂卢夫人所居,堂之东北郑氏,李氏姊归宁所居。堂之北五步之外,建瓦堂三间以居之。〉
次北宣范坊。
半坊为河南府廨。〈西北去宫城七里。古监洛城,即古之甘城也。隋置都,平之。按《禹贡》:豫州之域,秦始立三川郡,三川者,伊、洛、河也。汉改河南郡。曹魏时,以司隶校尉所掌置司州,领河南等五郡。晋穆帝时,桓温入雒阳,复置河南郡。宋武帝复置司州。后魏都雒阳,为河南尹。隋文帝置河南道行台省,炀帝建新都,改雒州为豫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河南郡,十四年复置雒州。王世充又为司州。武德四年复为雒州,开元元年改雒州为河南府。〉太子宾客元行冲宅。
次北恭安坊。
〈隋有冯慈明宅。〉
太子仆寺。右散骑常侍、舒国公褚无量宅。礼部侍郎贾曾宅。魏奉古宅。王怡宅。次北劝善坊。〈隋有李圆通宅。〉
东北隅,太子太师郑公魏徵宅。〈《太平御览》:魏徵宅山池院有进士郑光乂画山水,为时所重。后王方庚居之。〉开府仪同三司、毕国公窦希罐宅。户部尚书毕构宅。
次北惠训坊。
〈北至雒水,隋有翻经馆。〉
长宁公主宅。〈按公主为中宗第四女,降杨慎</a>交,后降苏彦伯。《新书长宁公主传》: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洽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又曰: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按永昌县廨在道德坊,道德与惠训相接,故两坊皆有长宁公主宅,而魏王池在旌善、尚善之间,东与两坊相属,长宁因丐得之也。〉岐王山亭院。密亳二州刺史郑仁恺宅。〈崔融《郑仁恺碑》。薨于东都惠训里第。〉坊北旧中桥。〈隋大业初造,名立德桥,唐上元中韦机徒于东街。〉
半已西道术坊。
〈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后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惠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通鉴》:大业三年劫河南诸郡送一艺户陪东都三千馀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处之。按此则道术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右定鼎门街东第三街,八坊。
定鼎门街东第四街,〈北隔雒水,当外郭之升安门。〉即长夏门之西街,从南第一曰归德坊。
黄门侍郎、抉阳县子韦承</a>庆宅。尚书左丞相、徐国公刘幽求宅。左散骑常侍刘子</a>玄宅。中书令韦嗣立宅。〈张说《逍遥公墓志》:薨于归里。〉卢言宅。〈《唐语林</a>》:卢言旧宅在东都南街,厅屋是杏木梁,西壁有韦冕郎中散马七匹,东壁有张旭草真迹数行。宅之东果园,《两京新记》云是马周旧宅。〉旅舍。〈《补录纪传》:李固言初未第时,寓归德里。〉长夏亭。〈门内客亭〉,水南仓。〈制度甚雄敞,仓南有土冢,俗传是蔡邕墓。〉水南草场。
次北康俗坊。
〈俗或作裕,非。〉
左丞相、燕国公张说宅。〈张说《先府君张骘碑》:夫人长乐县太君冯氏,倾背于东都康俗里第。按骘即燕公父,冯氏即燕公母。张九龄</a>《张燕公墓志》:薨于东都康俗里第。又张说《李氏张夫人墓志》:临淄李伯鱼妻范阳张氏女,伯鱼卒,夫人寡居无子,以归宗焉,倾逝于康俗里。按张夫人即燕公之姊。〉太子詹事陆馀庆宅。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刘知柔宅。前亳州刺史卢瑗宅。〈《通幽记》:贞元九年,前毫州刺史卢瑗家于东都康俗坊,瑗父正病卒,后两日正昼,忽有大鸟色苍,飞于庭,巡翔空间,飞入西南隅井中,久而飞出,人往视之,井水已竭,中获二卵,大如斗,将出破之,血流数斗,至明,忽闻堂西奥有一女人哭,出就东间,却往西间,拽其户,如糜散之,出门而灭。〉成都功曹萧公宅。〈穆员《萧公墓志》:终于康俗里第。〉
次北敦化坊。
〈本名基化坊,景云初避明皇名改。隋有永昌公主宅。〉
麟迹女道士观。〈《剧淡录》:东都敦化坊有麟迹见于兴庆观,殿宇悉皆颓毁。咸通中毕诫相国别令营造,建基址间,得巨瓮,皆贮白银。〉雒州刺史贾敦颐宅。〈后为郯王府。〉突厥阿史那斛瑟罗宅。尚书左丞相、兼侍中源乾曜宅。户部尚书陆象先宅。嗣许王瓘宅。桂州观察使李勃宅。〈《酉阳杂俎</a>》:东都敦化百姓家,大和中有木兰一树,色深红,后桂州观察使李勃看宅人以五千买之,宅在水北,经年花紫色。〉河南府法曹参军卢贻宅。〈韩愈《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卒于东都敦化里。按贻与苗氏即昌黎之妻父母。〉鄂县尉刘刺夫宅。〈《三水小牍</a>》:彭城刘刺夫,大中年授鄂县尉,卒,妻王氏归其家,居雒阳敦化里第。〉汝州鲁山县令皇甫枚</a>宅。〈按枚撰《三水小牍》云:余在雒敦化里第,渤海徐公谠为余言王知古事。是枚宅在此坊矣。〉
次北道化坊。
〈道化一作遵化,隋有王邵宅、赵才宅。〉
定安公主宅。〈公主为中宗第三女,降王同皎,后降韦濯,三降崔铣</a>。〉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赠礼部尚书皇甫无逸宅。〈本隋萧琮所居,后为唐临宅。〉右领军府大将军房仁裕宅。〈本隋郡学。〉中书令崔湜宅。〈张说《荣阳夫人郑氏墓志》:终于雒阳之遵化里。按郑氏即湜之母。〉
次北温柔坊。
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卢光祚居焉,后为秦国公主宅。睿宗第七女曰蔡国,或形近而讹。〉琼山县主宅。合门使薛贻简园。〈号薛氏奉亲园,园内流杯石,传自平泉徙致。〉
次北择善坊。
率更寺。太尉、英国公李积宅。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韩国公张仁愿宅。〈本隋来护儿宅。〉宣城公主宅。〈宣城公主为宪宗第五女。按雒阳第宅,多是武后、中宗时居东都所立,中叶以后;不得有公主宅。考中宗第二女宜城公主,降裴巽,“宣”盖“宜”之误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谯县子娄师德宅。
====次北道德坊。====v 〈本曰道训坊,北至雒水。隋有秦王浩宅。〉
东南隅,永昌县廨。〈永昌中析河南、雒阳二立永吕县,洽此坊。神龙元年省。按《纪闻》,唐卫州司马社某为雒阳尉时,有贼在雒阳城南午桥人家杀人,将财至城,舍于道德里,欲出外,不能去,乃出道德坊南行,忽空中有火,遮其前,不得南出,因北走入县门。盖是未省县时也。〉武成王庙。景乐龙女道士观。〈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处焉。按公主为睿宗第九女。〉长宁公主宅。内史史务滋宅。
右定鼎门街东第四街,长夏门之西街,七坊。
长夏门之东第一街,〈定鼎门街东之第五街也,南出长夏门。〉从南第一曰仁和坊。〈坊本名民和,避唐太宗讳改,当作“人和”。而《太平御览》、《白居易集》及《河南志》所引韦述《记》皆作仁和。《河南志》引韦述《记》云:此坊北侧数坊,去朝市远,居止稀少,惟园林滋茂耳。〉
丘部侍郎许钦明宅。〈钦明,户部尚书圉师犹子,与中书令郝处俊乡党亲旅,两家子弟类多丑陋,而盛饰车马,以游里巷,京雒为之语曰:衣裳好,仪观恶,不姓许,即姓郝。〉礼部尚书裴宽宅。〈子孙最众盛。柳砒《戒子孙文》云:东都仁和里裴尚书宽,天后时宰相魏玄同选尚书之先为婿,未成昏面魏陷罗织狱,家徙岭表。及北还,女已逾笄;其家议无以为衣食资,愿下发为尼,有一尼自外至,曰女福厚丰,必有令匹,子孙将遍天下,宜北归。家人遂不敢议。及荆门,则裴斋装以迎矣。〉兵部侍郎裴邻宅。〈按白居易《裴常侍蔷薇架诗》注:裴君所居名仁和里。盖亦裴氏之族也。诸城刘氏云:大和题名有裴潾,则“邻”当作“潾”。〉益州长史、南阳公杜行敏宅。〈杜牧六代祖,赐宅在仁和里。按《宰相世系表》:行敏为牧之六代祖。〉
次北正俗坊。
〈按《宣室志</a>》:长庆初,雒阳利俗坊有民行车数两,将出长夏门,有一人负布囊,求寄囊于车中,因返人利俗坊。疑利俗即此正俗也。〉
元元观。李从远宅。太子太傅分司东都李固言宅。卢氏宅。〈窦从直《卢公夫人崔氏墓志》:元和甲午,终于东都正俗里之私第。〉
次北永丰坊</a>。
尚书右仆射杨再思宅。户部尚书崔泰之宅。吴师道</a>宅。邠王府长史阴公宅。〈张均《阴府君碑》:寝疾东都,终于永丰第。按阴君夫人即燕公之妹。〉太子宾客杜氏宅。〈《唐诗纪事》:蒋防</a>有《杜宾客永丰里新居诗》。〉西南隅,柳树。〈卢贞《和白尚书赋永丰柳诗序</a>》:永丰坊西南角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
次北修善坊。
〈隋有蔡王智积宅。《河南志》引韦述《记》云:坊内多车坊、酒肆。〉
波斯胡寺。太子宾客卢正己宅。〈常衮《卢正己墓志》:薨于东都循善里之私第。按循、修双声,古多通用。〉
次北思顺坊。
〈隋有诸葛颖宅。洛阳县龙门三宠有贞观二十一年思顺坊老幼等造弥勒像,即此坊也。〉
户部尚书、长平公杨纂宅。中书令张嘉贞宅。〈嘉贞子廷赏,延赏子弘靖,皆为相,其居第亭馆之丽,甲于雒城,子孙五代,无所加工,时号三相张家。〉
次北福善坊。
〈此坊有坡,地势隆起,名福善坡。《河南志》云:韦述《记》不著此坡,疑张全义保南州时所筑垒垣,其后未尝平荡,因以得名。《画墁录</a>》云:唐家二百八十馀年,河决二谷;雒城岁为患,坏天津,浸城阙,垫城郭不已。宋时自祥符至熙宁,福善坡以北率被昏垫,城下惟福善坡不及,城外惟长夏门不及,雒中有语云:长夏门外有庄,福善坡头有宅。乃知水谶不苟云。〉
次北惠和坊。
〈隋大业四年,坊内道东南醴泉涌出,水面阔五尺,暖而甘,泉上常有气如雾,疾病者取饮之,多效,时人谓曰神泉,至九年枯竭。〉
安修仁宅。官舍。〈王绍宗兄元宗口授铭序:垂拱之岁,吾六兄见疾大渐,委化于伊、雒之间,侨居惠和里之官舍。〉
次北安众坊。
〈北至雒水。〉
工部尚书尹思贞宅。尚书右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宅。〈令狐德棻</a>于志宁碑:薨于东都安众里之第。〉实庭芝宅。〈《唐语林》:李邺侯居忧于河清县,骑驴入雒,至中桥南遇大尹,避道,驴惊逸而走,径入分司实庭芝员外宅。邺侯与仆者共造其门,庭芝出,降阶而拜,延接信宿,赠送甚厚,但云贵达之日,愿以一家为托。及朱氵此之乱,庭芝降贼,德宗首命诛之,邺侯累白以旧事,乃原其罪。按言中桥之南,即安众坊也。〉坊北中桥。〈此新中桥也。《旧书李昭德传》:初都城雒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锥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右长夏门之东第一街,八坊。
长夏门之东第二街,从南第一曰兴教坊。
秘书少监赵云卿宅。〈《河南志》引《萧颖士</a>集》:兴敬里有赵云卿宅。按“敬”即“教”之讹。〉李师道留后院。〈《通鉴》: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本道人杂遝往来,吏不敢诘。《考异》引《河南记》曰:贼帅訾嘉珍于东都留后院潜召募二百馀人,造置兵仗。会门子健儿有小过被答,遂使兄弟一人告河南府。当时饬两县驱丁壮悉持弓矢刀棒,围兴道坊院数重,因纵火焚其院。按兴道即兴教,《通鉴》言贼出长夏门望山而遁,兴教正在长夏门内也。或原作“兴道”,《河南志》因下宣教而讹。留后院,〉《旧书吕元膺传》作“邸院”。〉
次北宣教坊。
〈本名弘教,神龙初避孝敬皇帝讳改。〉
怀音府。〈见《地理志》。〉全真观。齐州司马陆孝斌宅。〈张说《陆孝斌碑》夫人卢氏,终于雒阳之宣教里。〉安乡郡长史黄?宅。〈刘庭玲撰《故安乡郡长史黄府君夫人彭城刘氏龠铭》云:夫人归江夏黄?。寝疾,终于东京宣教里之私第。〉太子少师皇甫镛宅。〈白居易《皇甫鳙墓志》:薨于东都宣教里第。少师,《墓志》作“少保”〉淮南节度使、赵国公李绅</a>宅。〈李绅廉察东雒,初到雒阳,寓居宣教里。〉
次北陶化坊。
〈隋有修行寺、史祥宅。元稹</a>《赠吕二校书诗》注:与吕校书同年科第,后为别七年,元和己丑岁八月,偶于陶化坊会宿。〉
侍中、谯郡公桓彦范宅。礼部尚书苏颈宅。太仆卿、华容县男王希隽宅。〈张九龄《王府君墓志》:薨于雒阳之陶化里第。楚材按:希隽之名见苏颋《授王希隽太仆卿制》。希隽又有宅在西京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新仁坊。〉。河南府参军张轸宅。〈吕岩说《张轸墓志》:开元廿年六月五日,因调遘疾,终于洛阳陶化里之私第。按轸,柬之之孙,柬之作其父《元弼墓志》,亦言终于洛阳,是洛阳世有张氏宅矣。穆案:星伯先生卒于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此条则将属纩之前四、五日手书示穆,令补入书中,时穆新遭妻丧,儿孝兰疾亦垂殆,仓皇摧割之际,宝持手迹,幸未遗失,附注于此,以志痛也。〉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卢从愿宅。王光辅宅。〈光辅名暾,以字行,石泉公方庆长子,官至潞州刺史。楚材按:石泉公居魏郑公宅,在定鼎门第三街劝善坊。〉太子宾客高重宅。空宅。〈《宣室志》:东都陶化里有空宅,大和中,张秀才借得肄业。夜深敲枕,乃见道士与僧徒各十五人,从堂中出,排作六行,别有二物展转于地,秀才以枕掷之,皆不见。明日于壁角中得一败囊,中有长行子三十个并骰子一双。〉
次北嘉善坊。
〈隋有元文都宅、韦津宅。〉
菏泽寺经坊。郑果宅。嗣虢王邕宅。秘书监苏践言宅。〈《五行记》,苏践言左相,温国公长子,居于嘉善里。永昌年六月,与其弟崇光府录事参军践义退朝还第,弘道观东猝遇暴雨,震电光来绕践言等马,回旋其急,有顷方散。〉
次北南市。
〈隋曰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馀肆,四壁有四百馀店,货贿山积。贞观九年促半坊。《通鉴》:李密以孟让为总管,让夜帅步骑三千入东都外郭,烧掠丰都市。又曰:越王侗运回洛仓米入城,遣兵五千屯丰都市,五千屯上春门,五千屯北邙山。按丰都市隋之东市,唐以其在雒水南,故曰南市。〉
长寿寺。〈《朝野俞载》:东都丰都市在长寿寺之东北,初筑市垣,掘得古冢,土藏无缚甓,棺木陈朽,触之便散,尸上著平上帧、朱衣,得铭云:筮道居朝,龟言近市,五百年闲,于斯见矣。当时违者参验,是魏黄初二年所葬也。〉书肆。〈吕温</a>《上官昭容书楼歌》: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诗注云:贞元十四年,友人崔仁亮于东都买得《研神记》一卷,有昭容列名害缝处。〉
次北通利坊。
太尉、英国公李??宅。〈按择善坊亦有李??宅。〉尚舍直长薛氏宅。〈《薛府君夫人裴氏墓志》:夫人裴氏,河东闻喜人,考终于通利之里第。〉玉沙滩。〈在坊之北,亦曰玉沙碛。〉
次北慈惠坊。
〈《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此坊半已北即雒水之横堤。《异闻录》:京兆韦安道,大足年中于雒阳早出,至慈惠里西门,由里门循墙而南行百馀步,有朱扉西向,扣之,有朱衣官乘安道以大马,与之联峦出慈惠西门,由正街西南自通利街东行,出建春门。〉
紫微令姚崇宅。〈胡皓《姚文献公碑》:公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又见张《说眺文贞公碑》、崔沔《光禄少卿姚府君碑》。〉银沙滩。〈亦曰银沙碛。〉
右长夏门之东第二街,六坊及南市。
长夏门之东第三街,〈北隔雒水,当北郭之安喜门。〉从南第一曰嘉庆坊。〈《演繁露</a>》引韦述《两京记》:东都嘉庆坊内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城之美,故称嘉庆李。〉
次北集贤坊。
刑部尚书、魏国公杨玄琰宅。泉献诚宅。中书舍人孙逖宅。〈孙逖《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弃背于东都集贤里之私第。〉中书令裴度宅。〈《旧书》本传: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迥环,极都城之胜乐。〉太师致仕卢钧宅。
次北尊贤坊。
杨玄琰宅。泉献诚宅。〈按二宅已前坊,或跨有两坊之地也。〉崔玄童宅。东都留守郑叔明宅。〈宋开府善羯鼓,叔明祖母即开府之女,尊贤第中有小楼,宋夫人习羯鼓之所。按穆员有雒阳县主簿郑约墓志,言卒于东都尊贤里第,疑是叔明之族,附此俟考。〉成德军节度使、兼侍中田弘正宅。〈《酉阳杂俎》云:宅中门外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馀朵。〉
次北章善坊。
太子少傅、豳国公卖希瑊宅。〈招成太后之弟,赐第。〉洛州录事参军殷子恩宅。〈颜鲁公《康希铣碑》云:夫人陈郡殷氏,太子中舍人闻礼之曾孙,右清道率令德之孙,洛州录事参军子恩之第五女,公薨之年,殁于东都章善坊私第。按康公为会稽人,是年卒于会稽,夫人盖依母家也。〉
次北永泰坊。
〈贞观九年柝南市置。〉
鸿胪少卿张敬诜宅。〈薛长孺《张敬诜墓志》:卒于洛阳永泰里之私第。按《云麾将军河南府押衙张府君夫人上党樊氏墓志》云:公讳铣,终于洛阳永泰里之私第。疑是敬说之族,俟考。〉率府郎、上柱国某氏宅。〈徐珙《某夫人</a>墓志》:□君寿邱夫人疾终于雒阳永泰里之私第。〉
次北临阗坊。
次北廷福坊。
福先寺。〈有水磴,四轮齐转。《名画记》:福先寺吴道玄画地狱变,有病龙最妙。《旧书德王裕传》:昭宗至雒下,一曰幸福先寺。〉
次北富教坊。
次北询善坊。
〈北至雒水。〉
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
右长夏门之东第三街,九坊。
长夏门之东第四街,从南第一曰崇让坊。
礼部尚书苏颋竹园。〈《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此坊出大竹及桃,诸坊即细小。〉兵部尚书顾少连宅。〈杜黄裳</a>《顾少连碑》:薨于雒阳崇让里之私第。〉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宅。〈李商隐即茂元,有《崇让里诗》数篇。〉太仆卿分司东都韦罐宅。〈罐自州观察使除分司,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过浯溪,题云:分司优闲,诚为忝幸,宦途蹇薄,分亦可知。因吟:作官不了却归来,还是杜陵一男子。余洛川敝庐在崇让里,有竹千竿,有池一亩,罢郡之日,携猿一双,越鸟一双,叠石数片,将归洛中,方与猿鸟为伍,得丧之际,岂足介怀。〉舒州刺史郑甫宅。〈穆员《郑甫墓志》:卒于东都崇让里第。〉李氏宅。〈《宣室志》:东都崇让里有李氏宅,里传云其宅非吉,固不可居,李生既卒,其家尽徒居陆浑别墅。开元中,有王长史者,质李氏宅以居焉。〉
次北履道坊。
〈隋有乐平长公主宅,即文帝长女、周宣帝后也。又有宇文恺宅。〉
长寿寺果园。源匡赞宅。高力牧宅。西门内,刑部尚书白居易宅。〈《旧书》本传:居易能杭州,归雒阳,于履迫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为《池上篇》曰: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闸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橹树桥道闲之。按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宅去集贤裴度宅最近,故居易《和刘汝州诗》注云:履道、集贤两宅相去一百三十步。《新书》本传:后履道第卒为佛寺,东都江州人为立祠焉。穆按:《元史</a>塔里赤传》:也里里白奉旨南征,至洛阳,得唐白乐天故址,遂家焉。是其时犹有遗迹。〉宅南,吏部尚书崔群宅。〈按白居易《与刘梦得偶到敦诗宅感而题壁诗》云:履道凄凉新第宅。盖其宅在白宅之南,故居易《闻乐感邻诗》注云:东邻王大理去冬云亡,南邻崔尚书今秋薨逝。又祭《崔尚书文》云:谁城东隅,履道西偏,修篁迥舍,流水潺湲,与公居第,门巷相连。〉旅舍。〈杜牧《上刘大夫诗》注:某六代祖,国初赐宅在仁和里,寻已属官舍,今于履道坊赁宅居止。〉
次北履信坊。
〈本恭俭坊,避武太后曾祖改名。〉
邠王守礼宅。〈本霍王元祥宅〉。馆陶公主宅。〈公主为高祖第十七女,降崔宣庆。〉太子少保韦夏卿宅。〈宅有大隐洞。元慎有《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诗》。吕温《韦夏卿碑》:薨于东都履信里之私第。〉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宅。〈白居易诗注:微之履信新居多水竹。〉太子宾客李仍淑宅。〈宅有樱桃池,仍淑尝与白居易、刘禹锡</a>会其上。《白集》有《履信池樱桃勖上醉后走笔诗》。〉陕号观察使卢岳宅。〈穆员《卢岳墓志》:贞元四年,范阳卢公寿六十,中疾于位,便诏得谢,家东都履信里。〉左千牛韦佩宅。〈元稹《韦佩母段氏墓志》:终于履信里第。〉将军柳当宅。〈《虚氏难说》:柳当将军者,在履信东街有楼台水木之盛。〉韦氏宅。〈《定命录》:崔元综事,侍郎韦陟堂妹,宅在东京履信坊十字街西道北,崔元综就昏其家。按“元综”一作“元谅”。〉
次北会节坊。
袄祠。左散骑常侍徐坚</a>宅。〈《河南志》云韦《记》不裁。〉赵怀正宅。〈《酉阳杂俎》:百姓赵正住雒会节坊,段成式</a>家人雇共妻贺氏纫针。按《难俎》作“惠节”,今正。〉
次北绥福坊。
道冲女道士观。河南兵曹元盛宅。〈穆旦《元盛墓志》:卒于东都绥福里第。〉
次北从善坊。
〈坊有梁袁象先宅。〉
来庭县廨。〈长寿中以蕃胡慕义,请立天枢,武太后析雒阳、永昌二县,置来庭县廨于此坊,以领四方蕃客。后蕃客隶鸿胪寺,神龙元年省。〉孝敬皇帝庙。〈《礼合新仪》曰:开元七年建庙于束都从善里,天宝之后祠飨遂绝。按《旧书玄宗纪》:于东都来庭县廨置义宗庙,盖其时县已省,故即废廨以立庙。〉左散骑常侍刘子玄宅。〈刘子玄宅在归德坊,而《权德舆</a>集奏孝子刘敦儒状》云:孝子刘敦儒年四十九,曾祖子玄,祖况,父浃,住东都从善坊,其时旌表门阎,即在从善坊,雒中谓之刘孝子,盖其徙居也。〉孝子郭思</a>谟宅。〈孙翌《郭思谟墓志》:无几何,忆新笋,后园丛篁,忽苞而出。所居从善里,其竹树存焉。〉刘太白宅。〈元稹《送刘太白诗》:雒阳大底居人少,从善坊西最寂寥。想得刘君独骑马,古堤秋树隔中桥。注云:太白居从善坊。〉
次北睦仁坊。
〈“仁”字避太宗讳改,当作“人”,而韦述记与世所传皆作“仁”。坊内出柿实,俗称睦仁之柿,嘉庆之李。坊有梁袁象先园,园有松岛。〉
次北嘉猷坊。
〈北至雒水。〉
右长夏门之东第四街,八坊。
长夏门之东第五街,从南第一曰里仁坊。
次北永通坊。
〈本曰依仁。《河南志》引韦述记云:此坊东出外城之永通门,其后门塞,又改坊名。按《河南志》于外郭城条下言:永通门废于宋初,则言韦述记误。〉
虢州刺史崔元亮宅。〈《白氏长庆集</a>》有《闻崔十八宿予新昌敝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诗》,其诗有曰:依仁万茎竹。又有《崔十八新池诗》,盖宅有水竹之胜。〉
次北利仁坊。
慕容询宅。和州刺史张择宅。〈白居易《张择碑》:终于东都利仁里私第。居易《利仁北街诗》云:草色斑斑春雨晴,利仁坊北面西行。踟膀立马缘何事,认得张家歌吹声。按所谓张家者,疑即择之后人。择终于天宝十三载,不与白傅同时。〉
次北归仁坊。
泰山庙。〈乾宁元年建。〉太子太傅、留守东都牛僧孺</a>宅。〈《旧书》本传:雒都筑第于归仁里,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廷,馆宇清华,竹木幽邃,常与诗人白居易吟咏其间。按《白集》有《牛相公归仁里新戍小滩诗》。〉
次北怀仁坊。
〈南街东出外城之建春门。〉
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徐彦伯宅。张嘉福宅。郑夫人宅。〈孙逖《郑孝本墓志》:孝本终于东都敦行里,夫人王氏终于东都怀仁里。〉
次北仁风坊。
〈“风”或作“丰”,非。〉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齐国公魏元忠宅。济王府录事参军裴荣期宅。〈杜甫</a>《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终堂于东京仁风里。郎河东裴荣期之夫人也。〉坊南运渠。
次北静仁坊。
官药园。
次北廷庆坊。
〈北至雒水。〉
右长夏门之东第五街,八坊。
定鼎门街西,从南第一曰宁人坊。〈本曰宁民,避太宗讳改。其后多曰宁仁。〉
龙兴寺。〈《名画记》:寺有展子虔画八国王分舍利。穆员有《东都龙兴寺均上人功德记》。〉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赠吏部尚书、荆州大都督崔日用宅。工部尚书、东都留守韦虚心宅。〈孙逖《韦虚心碑》:薨于东都宁仁里私第。〉
次北宽政坊。
〈隋有于仲文宅。坊有《兴禅师碑》,唐中书侍郎严挺之撰,胡霈然书。〉
河南县廨。〈河南县本汉旧县,后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南,隋仁寿四年迁都,移县治于此坊。〉驸马都尉裴巽宅。〈本舒王元名宅。〉驸马都尉郑万钧别宅。太常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崔日知宅。榆柳园。〈俗传隋炀帝置,垣墙内外多植榆柳,亦曰西御园,与师子园隔街相对。〉
次北淳风坊。
〈隋有圆行寺。〉
同东西台三晶、赠汴州刺史杨弘武宅。驸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
次北宣风坊。
〈隋有卫文升宅。〉
安国寺。〈寺旧在水南宣风坊,本隋杨文思宅,后赐樊子盖。唐为宗楚客宅,楚客流岭南,为节湣太子宅。太子升储,神龙三年建为崇因尼寺,复改卫国寺,景云元年改安国寺。会昌中废,后复葺之,改为僧居。诸院牡丹特盛。〉俭校文昌左丞、东都留守李娇宅。北街之西,中书令苏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时称巧绝。〉
次北观德坊。
〈隋于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观德之义,因以名坊。又有园子监。唐初唯内臣所居,长寿中赦不许他人居止。〉
景福寺。〈本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业坊徙景福尼寺于此,会昌中废。〉
次北积善坊。
〈北至雒水。隋有周法尚宅。《文昌杂录</a>》曰:后唐同光三年,雒京蕃汉马步使朱守殷,于积善坊役所得古文钱四百五十六文曰得一元宝。四百四十文曰顺天元宝。〉
太微宫。〈天宝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庙于此坊,九月改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二年改太微宫。杜光庭</a>《历代崇道纪》云:街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长三尺,其状似铁,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扣之甚响,遣使来献。帝呼为瑞鱼磐,命悬于太微宫。〉明皇旧宅。〈本高士廉宅,圣历初玄宗兄弟出合,五人分院同居此坊,号五王子宅。明皇八分书院额。〉右金吾卫韦机宅。〈后为丘神积宅,神积诛,以赐张易之。易之诛,为将作监。〉河内县尉陈该宅。〈陈子昂</a>《陈该石人铭》:遇疾,于神都积善坊考终厥命。〉司礼卿、赠幽州都督崔神庆宅。李及宅。〈《广异记》:李及性好饮酒,所居在京积善坊。〉坊北月陂。〈《河南图经》曰:雒水自苑内上阳官南,弥漫东注。隋宇文恺版筑之,时因筑斜堤,东令东北流,当水衙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其西有上阳、责翠、月坡三堤。明皇阖元末作三堤,命李适之撰记,永王璘书。其记云:及泉而下巨木,飞轮而出伏水,然后积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锐上。馀皆残阙不可辨,记之背列明皇诸子及当时公卿名位。世传安渌山陷雒阳,观之云:此多有贤士之名。蕃音讹为盐豉,遂号盐豉碑。〉
右定鼎门街西第一街六坊。
定鼎门街之西第二街,〈北隔雒水,当皇城之右掖门。〉从南第一曰从政坊。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赠户部尚书李杰宅。
次北大同坊。
〈本曰植业坊,隋大业六年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因乱废。唐显庆中,因旧市以名坊。〉
洛汭府〈见《地理志》。〉
次北承义坊。
〈“承”或作“永”气非。〉
申王扬宅。〈后为王毛仲宅。〉刑部尚书韦抗宅。〈苏廷《韦抗碑》:薨于雒之承义里第。〉
次北明义坊。
〈本曰显义,避中宗讳改。隋有蜀王秀宅。〉
左右教坊。〈崔令钦</a>《教坊记</a>》云:东京两教坊,俱在明义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坊南西门外即苑之东也,其间有顷馀水泊,俗谓之月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尚书左仆射、郇国公韦安石宅。〉
次北教义坊。
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徒于积德坊。此坊与禁苑连接。〉
次北洛滨坊。
〈北至雏水,垂拱中筑人苑。〉
右定鼎门街西第二街上八坊。
定鼎门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裁门第一街,从南第一曰西市。
〈《河南志》引韦述记曰:厚载门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隋有眺辨宅、甲弩坊,天经宫乃文帝寝庙。《朝野俞载》:则天磔阎知微于西市按唐以隋之东市为南市,故不置东市,而于隋南市之西置西市。〉
望仙桥。〈南对厚载门,北对右掖门。〉
次北广利坊。
〈《河南志》引韦述《记》曰:广利坊其北抵苑,即隋富义坊。隋有陈叔宝</a>宅。〉
右定鼎门街西第三街,一坊及西市。
定鼎门街之西第四街,即厚载门第二街,从南第一曰通济坊。
〈《河南志》引韦述《记》:通济坊即隋怀义坊。〉
次北淳和坊。
其西南里。
〈《河南志》引韦述《记》: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
次北北里。
吴少微宅。〈吴少微《哭富嘉谟诗序》:河南富嘉谟卒,予时寝疾于雒阳北里。〉
右定鼎门街西第四街,三坊。
雒水之北,东城之南,承福门之东,从西第一曰承福坊。
〈坊南新中桥,南当长夏门。〉
次东玉鸡坊。
〈按《水经注》:含始受玉鸡之瑞于雒水,故坊以为名。李庾《东都赋》:左掖通东,右掖洞西,笼故地之铜驼,抱旧里之玉鸡。〉
次东铜驼坊。
〈《通鉴》:晋怀帝步出西掖门,至铜驼街。《水经注》:雒阳城中太尉、司徒两坊闲谓之铜驼街。按此坊盖取铜驼为名,而非魏晋之铜驼街也。
次东上林坊。
次东温雒坊。
右雒北、漕南二水之闲,五坊。
雒水之北,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北当徽安门西街,承福坊之北,从南第一曰立德坊。
〈在宣仁门外街南。〉
胡袄祠。〈《四库提要西学》下云引宋敏求</a>《东京记》载,宁远坊有袄神庙。注曰:《四夷朝贡图》云:康国有神名袄,毕国有火袄祠,或曰石勒时立此。按东京无宁远坊,而《会要》与此皆有袄祠,未识所引《东京记》见于何书,俟考。〉
王本立宅。〈后为都水监,吏部选院。〉监察御史裴氏宅。〈穆员《裴府君墓志》:终于立德里之第。〉水陆转运判官孟郊</a>宅。〈孟郊有《立德新居诗》。〉写口渠。〈《通鉴》:陈怀文引槊刺世充,世充衷甲不能人,怀文走趣唐军,至写口追楚,杀之。〉
次北清化坊。
〈隋有邹王杨庆宅、许道进宅。《河南志》引《河洛记》曰: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俭送降款,以清化里纪洪政宅为宾馆,以处俭。《通鉴》:罗士信帅勇士,夜入雒阳外郭,纵火焚清化里。〉
左金吾卫。〈按《朝野俞载》:天后永昌中,有宿卫十馀人于清化坊饮。当即金吾卫士也。〉弘道观。〈有老君像,明皇、肃宗二像侍立。〉恒州刺史、建昌公王义童宅。〈杨炯《王义童碑》:磊于雏阳之清化里。〉废宅。〈《博异志</a>》:天宝巾,金陵陈仲躬挡数千金,于雒阳清化里假居一宅,其井甚大,常溺人,仲躬命匠淘之,得一古铜镜。次日移居立德坊,后三日,清化宅井无故自崩,兼廷及堂隅东厢,一时陷地。〉旅舍。〈《定命录》:袁天纲初至雒阳,在清化坊安置,朝野归凑,人物常满。〉都亭驿。
次北道光坊。
〈隋有元寿寺。〉
昭成寺。〈《名画记》:寺有张遵礼、程逊画,西廊障曰《西域记图》,杨廷光所画。《朝野愈载》:雒州昭戍佛寺有安乐公主造百宝香炉,高三尺,用钱三万。〉韩氏宅。〈《逸史》:太学博士郑还古</a>向东洛,再娶李氏,于昭戍寺后假宅拜席,宅主姓韩。〉
次北道政坊。
〈本曰元吉坊,永徽中改。隋有杨义臣宅。〉
千金堨。〈《水经注》:《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雒阳记》曰:千金堨,旧堰穀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后张方人洛破之,大和中修复故堨。〉
右徽安门西街,四坊。
东城之东,第二南北街,北当徽安门东街,从南第一曰归义坊。
〈坊南即玉鸡坊,泸水自北来,东南合洛河。〉
太平寺。〈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秘书监致仕穆宁宅。〈按宁与夫人裴氏皆终于此宅,见穆员所撰《元堂志》。〉福建观察使李贻孙宅。〈大中时人。〉
次北思恭坊。
〈《河南志》引韦述《记》:思恭在归义之北。〉
张大安宅。右羽林军大将军、辽阳郡王李多祚宅。驸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歙州刺史邢群宅。〈杜牧《邢群墓志》:卒于东都思恭里。〉唐参军宅。〈《广异记》:雒阳思恭里有唐参军者,立性修整,简于接对。〉王广宅。〈杜牧《故平卢军节度巡官李戡墓志》:卒于雒阳友人王广思恭里第。〉朱七娘宅。〈《广异记》:东都思恭坊朱七娘者,倡妪也。有王将军素与交通。开元中,王遇疾卒,已半岁,宋不知也。其年七月,庄忽来朱处,久之日暮,曰:能随至温柔坊宅否?不获已,以后骑载去入院,欢洽如故。明且,王氏使婢收灵被,见一妇人在被中,问其故,送还家焉。〉
次北履顺坊。
〈隋有牛弘宅。〉
沙苑监。杜康祠。
次北进德坊。
〈北抵城。隋有辛公义宅。〉
郏郦府〈见《地理志》。〉
右徽安门东街,四坊。
东城之东,第三南北街,北当安喜门西街,从南第一曰景行坊。
拜洛坛。华严寺。江州刺史郑善果宅。〈在拜洛坛北。〉都亨睾。〈前临泸水。唐制,驾在京有马九十匹,在都一百五匹。按京谓西京,都谓东都。〉
次北北市。
〈本临德坊,显庆中立为北市。《广异记》:张仁壹幼时贫乏,恒在东都北市寓居。〉
次北敦厚坊。
〈隋有观王杨雄宅。〉
试大理评事裴君宅。〈柳宗元</a>《裴君墓志》:终于河南敦厚里。〉
次北修义坊。
〈北抵城。坊有晋司空裴楷墓。〉
右安喜门西街,三坊及北市。〈隋北市曰通远,见《通鉴注》,盖亦自通远移于此也。〉
东城之东,第四南北街,北当安喜门东街,从南第一曰时泰坊。
〈隋有通远桥,跨漕渠,桥南通逮市,周六里,市南临雒水,有临寰轿。〉
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
其东时邕坊。
〈隋有苏威宅。〉
郯王宅。〈本郑贵妃宅。其南即上林坊官园之地。〉户部尚书致仕崔俊宅。〈按元稹有《赠太子少保崔俊慕志铭》云:薨于雒阳时邕里。疑“伎”即“俊”之误。〉旅舍。〈张说《故瀛州河闲县丞崔漪碑》:奉使上都,遘疾,终于时邕里之旅馆。〉
次北立行坊。
〈隋有宇文述宅。〉
大圣真观。上东门草场。〈其东北有土台,俗传云晋石崇宠姬绿珠墓。《河南志》言韦述记不载,疑非是。〉
次北殖业坊。
〈坊有晋司空王戎墓。封演</a>《闻见录》曰:王戎墓,隋代酿家穿其傍作窖,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元君王公之铭。俗传为朱买臣墓,非是。〉
卫国寺。〈神龙二年,节湣太子建,以本封为名。会昌中废,光化中复建,有小院十一。〉赵仁奖宅。〈《御史台记》:唐趟仁奖,河南入也。得贩于殖业坊王戎墓北,善歌黄摩,与宫官有旧,因所附托,景龙中负薪诣阙,遂得召见,云负薪助国家调鼎,即日台拜焉。睿宗朝左授上蔡丞,时崔宣一使于都,仁奖附书于家,题云:西京赵御史书,附到雒州殖业坊王戎墓北第一铺,付妻一娘。宣一以书示朝士。〉客舍。〈陈子昂《孙虔墓志》:遇暴疾,卒于雒阳殖业里之客舍。〉酒家。〈《朝野分载》:兵部即中朱前疑貌丑,其妻有美色。天后时,雒中殖业坊西门酒家有婢,蓬头垢面,偃肩皤腹,寝恶之状,举世所无,而前疑大悦之。〉
次北丰财坊。
〈北抵城。〉
中书令、汾阴公薛元超宅。〈杨炯《薛振行状》:振字元超,薨于雄阳丰财里之私第。〉
右安喜门东街,五坊。
东城之东,第五南北街,从南第一曰毓材坊。
〈隋雒阳县廨在此坊。西去宫城八里。又有李雄宅。〉
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天寿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秘书监、常山县公马怀素宅。〈《马怀素墓志》:终于河南之毓材里第。〉郎中李敬彝宅。〈《北梦琐言</a>》:彭城刘山甫,自云外祖李敬彝为郎中,宅在东都毓材坊,土地最灵,家人张行周事之有应。未大水前,预梦告张求饮食,至其口,率其类遏水头,并不冲圮李宅。〉郭大娘宅。〈《广异记》:雒阳郭大娘者,居毓材里,以当炉为业。〉某氏宅。〈白居易有《重到毓材宅有感诗》云:轩窗帘幕皆依旧,祇是堂前欠一人。未知谁氏之宅,俟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洛阳县廨。〈《元和郡县志》:洛阳本奏旧县。贞观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德坊。〉晶富台。〈洛人相传石崇、王恺筑会之所。《河南志》言韦述记不著,疑妄。〉陆浑尉崔泳宅。〈穆员《崔泳墓志》:卒于洛阳毓德里之私第。又有《崔少尹夫人卢氏墓志》:终于洛阳毓德里之私第。按卢氏即泳之母。〉
次北审教坊。
〈北抵城。〉
户部尚书、朔方军节度使王唆宅。御史大夫、赠右丞相程行谋宅。〈苏颁《程行谋碑》:疙于洛阳审政里第。按政即“教”之讹。〉陈宪宅。〈《陈塞墓志》:薨于东都审教里第。〉
右东城之东,第五南北街,四坊。
东城之东,第六南北街,从南第一曰积德坊。
〈隋曰游艺</a>坊,尽一坊为杨素宅,宅有沈香堂。坊南即温洛之地。〉
太原寺。〈自教义坊徙于此。崔融《代皇太子贺天后芝草表》云:伏承芝草生于东都太原寺舍利塔屋下。〉司农寺输场。长松营。太平公主园。
次北教业坊。
〈隋有长孙炽宅。〉
天女尼寺。〈贞观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会昌中发。〉金吾将军裴休</a>贞宅。〈《记闻》:休贞微时与弟元休居教业里。〉
次北兴艺坊。
金谷府。〈见《地理志》。〉鳞趾尼寺。
次北通远坊。
〈北抵城,“远”或作“达”。〉
乐工李龟年宅。〈《明皇亲录》曰:开元中,乐工李龟年能歌,恃承顾遇,于东都通远坊大起第宅,僭侈脸于公侯,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裴晋公度讲得之,移于定鼎门别虚,号绿野堂。〉
右东城之东,第六南北街,四坊。
△雒渠
雒水〈在雒阳县西南三里,河南县北四里。〉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流入外郭城。东流经积善坊之北,分三道,当端门之南立桥。〈南枝曰星津桥,中枝曰天津桥,北枝曰黄道桥。《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四月,改造天津桥,毁星津桥,合为一桥。〉过桥,又合而东流,经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与雒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馀水停成此池,下与雒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覆,为都城之胜也。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号魏王池。泰黜后,赐东宫,属家令寺。〉又东北流,经惠训坊之西,分为漕渠。〈分流处置斗门,上有桥,桥上有屋,水势峻急,激湍百馀步。穆员有《新修漕河石斗门》及《新修漕河石斗门亭》二记。〉斗门之西旧中桥,〈隋名立德桥,北当徽安门,因水溢坏,显庆中建都后置。中桥,上元中司农卿韦机移入东街。〉过斗门又东,流经新中桥。〈南当长夏门,北飞通进漕。桥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桥,寻废,韦机乃徙中桥于此。后漕水复坏,永昌中,敕将作监少匠刘仁景修缮,李昭德统其事,殊为坚壮,号永昌桥,寻废其名。〉又东经安众、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桥。〈隋造,名利涉桥,北抵通逮市南壁之西偏门。王世充平,桥市俱废。显庆中复置,南当南市之北壁东偏门,北当北郭之安喜门。乾封中又废,后乃私造,以舟为梁。〉又东流经询善、嘉猷、延庆三坊之北,出郭城。
△通济渠
通济渠,自苑内支分谷、雒水,流经都城通济坊之南,故以名渠焉。过通济坊,又东北流经西市,东折而东流至河南县之西,又北流至宽政坊之西北隅,东流过天门街,经宜人、正乎坊,北流至崇政坊西,过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东北抵择善坊西北,东流经道德、惠和、通利、〈按渠至通利、慈惠之北,有浮桥。《通鉴》云:洛水迳端门、左右掖门前,有天津、永济、中桥三桥。按桥无名永济者,疑即通济之浮桥“通”误作“永”耳。〉富教、睦仁、静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过官药园、廷庆坊之东,入雒水。天宝中,壅蔽不通,渠遂涸绝。
△通津渠
〈按通津之名,盖以通天津桥也。〉
通津渠,隋大业元年开。于午桥庄〈在长夏门南五里。〉西南二十里分雒堰〈分雒堰北十里有重津桥,见《宋会要》。〉引雒水,又于正南十八里龙门堰引伊水,〈伊水在河南县东南十八里。〉以大石为杠,互受二水。雒水一支西北流,名千步碛渠。又东北距河南县三里,名通津渠。由厚载门入都城,经天街北、天津桥南入于雒。伊水分二支,西支正北入城,经归德之西,折而东流,又北经正俗、永丰之西,又折而东南流,经修善、嘉善南,合于东支。东支东南人城,经兴教坊西,又折而东流,经宣教、集贤之南,又折而北,经履道之西,以周其北,又东经永通之北,又折而北径利仁、归仁、怀仁之东,以入于运渠。
△运渠
运渠,自都城之东,西北流至外郭之东南隅,屈而北流,经永通、建春门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经仁风坊南,又西经从善坊南,分为二流,屈曲至临闽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永磴,又北流经延福、富教、询善坊西入雒。〉
△漕渠
漕渠,本名通远渠。〈隋开。〉自斗门下枝分雒水〈当雒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馀水然始东下。时令官奴捺此堰,亦号蜀子堰。初隋炀帝以为水滩泄多石碛,不通舟航,乃开此渠。下六十馀里至偃师之西,复与雒合。〉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新潭。〈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场,积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马吉甫为其文,锺绍京书。后潭中水浅,租船不能至。〉又东流至归义坊之西南,有西槽桥。〈南当中桥,乾封中造。〉又东流至景行坊之东南,有漕渠桥。〈大业初造,初曰通济桥,南抵通远市之北西偏门。白此桥之东,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馀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又东流经时邕、毓财、积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谷渠
渠在雒水之北,自苑内分穀水东流,至城之西南隅入雒水。渠南隋有石泻,后人上阳宫。〈《玉海》载《宋会要》云:政和四年宋升奏:西京端门前,考《唐洛阳图》旧有四桥,曰壳水、曰黄道,在天津桥之北。则上阳宫、皇城之闲,渠上当有桥也。〉
△泸渠
泸水〈《元和郡县志》:济水在河南县西北六十里。按“西北”疑当作“东北”。〉自修义坊西南流人外郭城,南流经进德、履顺二坊之东,又东南流,穿思恭坊,通宣仁门南流,经归义坊入漕渠。〈开成五年七月,避武宗讳,改泸水为吉水。〉
△泄城渠
渠自含嘉仓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门南,屈而东流,经立德坊之北,至东北隅遥其坊,屈而南流人漕渠。
△写口渠
渠自宣仁门南,枝分泄城渠,南流与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立德坊之西南隅,透其坊,屈而东流入潜渠之西,有司农官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