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3个月前 作者: 顾张思
    放爆仗


    纸裹硫黄,谓之爆杖,除夕、岁朝放之。案,(唐)〔宋〕高承</a>撰《事物纪原</a>》云:“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杂戏。”是爆仗之名,元魏已有。然范石湖《村田乐府》云“截筒五尺煨以薪”,“当阶击地雷霆吼”,则是时犹以竹爆也。爆竹辟鬼,其说始于东方朔</a>《神异经</a>》,六朝时用之岁朝,见《荆楚岁时记</a>》。后兼用之除夕。张说</a>《守岁》诗:“竹爆好惊眠。”薛能《除夜作》:“竹爆和诸邻。”是也。 火药杂戏,盖即今放挑竿之始。


    烧香


    李相之《(览)〔贤〕已集》谓:烧香始见《晋书</a>·佛图澄传》。案,《吴志》:孙权谓张津</a>“著绛帕头,烧香,读道书”。《后汉·襄楷传》注谓津为交州刺史时事。 又,《江表传》:“有道士于吉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又,《汉武故事</a>》:“昆邪王杀休屠王,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则汉魏已有之,盖始于二氏。


    行香 香炉


    僧道法事有行香。姚宽</a>《西溪丛语</a>》谓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初以香末散行为行香。唐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坛中及街市。至今皆然。案,释氏《贤愚经</a>》:“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 (1) 此香末散行之行香也。《唐会要</a>》:“开成五年四月,中书门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设降诞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乐。”此持炉巡行之行香也。“香炉”,见《法苑珠林</a>》,云:“佛说法时,常执香炉。”


    做道场


    延请僧道作法事,曰做道场。道场见《华严经</a>》:“佛在菩提道场,始成正觉。”《指月录</a>》:“智者禅师居天台二十二年,建大道场一十有二所。”颜之推</a>《归心篇》云:“若能(借)〔偕〕化黔首,悉入道场。”


    打醮


    延羽流禳 (2) ,曰打醮。案,《吴志·吕蒙传》:“蒙病笃,权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则是时已有之。宋陈羽《步虚词》:“汉武清斋读鼎书,内官扶上画云车。坛上月明宫殿闭,仰看星斗礼空虚。”似汉武时已行醮法,但不见所出。《竹书纪年</a>》:“黄帝</a>五十年七月,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游洛水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是黄帝时已有醮矣。唐时此风最盛。吾家逋翁及李义山、赵嘏、姚鹄,皆有诗言醮事。


    谢土


    《论衡</a>·解除篇》云:“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东观汉记</a>·钟离意》:“出奉钱,使人作市屋,既成,谓解土,祝曰……”案,即今所谓谢土也。又,《范史·来历传》:“安帝太子惊病不安,避幸乳母王圣舍。邴吉以为圣舍新修,犯土禁。”今俗营造遘疾,谓之犯土。谢土司盖本此。


    躲煞


    始死有所谓煞者。富家延僧道作法,曰接煞;贫者扃门尽室出,曰躲煞。案,《颜氏家训</a>》云:“偏傍之书,死有归煞。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是此风已久。


    七七


    人死,有“七七”之说。每七日作道场,云死者当轮见十殿阎罗也。案,《北史</a>·林邑国传》:“人死,每七日,燃香散花,哭尽哀尽,七七而罢。至百日、三年,亦如之。”又,《魏明帝纪》:“胡国珍死,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又,《北齐书</a>·孙灵晖传》:“为南阳王绰师,绰死,每至七日,灵晖为请僧设斋。”赵耘菘以为“元魏时道士寇谦之</a>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3) 。韩琦</a>《君臣相遇传》:“英宗即位,光献后谓琦曰:‘初立他为皇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斋七即做七也。考《日知录</a>》云:“本于《易》‘七日来复’,是以丧期五五、斋期七七,皆《易》数也。又缘‘皋复之礼’,以为七七缘起。”见初刻第八卷。 此盖先生未定之书,重订则删之矣。博罗张萱</a>作《疑耀</a>》,云:“初生七日为腊,初死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一忌而一魄散,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消。”此“七七”之名所由起。临淮某氏《新语</a>》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以生者之精诚,召死者之神爽。七七四十九日不复,则不复矣。四十九日,河图之尽数。此语有讹。河图尽数,五十有五。四十九,乃揲蓍之数。 数尽而止,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或谓七为火数。火主化,故小儿生而七日一变。逢七而祭,所以合变化之数。” (4) 常熟徐复祚</a>《村老委谈》云:“人死,魄遇七而散。如甲子日死,则数至庚午为一七。甲,木也。庚,金也。金能克木,又冲子,谓之天克地冲。遇一日而散,至七七而尽也。”此说本之《论衡·订鬼篇》。 郎瑛</a>《类稿》引《淡香亭闲话》,又以为僭行古诸侯七虞之礼 (5) 。众说不同。要之,佛氏之说,无足深考。李文公作《杨垂去佛斋说》云:垂撰《丧仪》,其一篇云《七七斋》,翱以为非礼,时论去之。皇甫持正作《韩公神道碑》云:“遗命,凡俗习画写浮屠、日以七数之说,无一污我。”


    谢孝


    亲死,至七七,缞绖出,遍谢戚友,曰谢孝。案,丘琼山《家礼</a>仪节》云:“世俗亲友来吊,孝子必具衰绖,躬造其门,谓之谢孝。”则前明已有此风。


    烧羹饭


    祀先曰烧羹饭。见王硕园昊 《当恕轩偶笔》,云:“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大祭曰烧马。”俗呼祀先曰烧羹饭,祀神曰烧纸马。盖犹本元人语。北人设祭曰摆饭。


    鸡毛文书


    《汉书</a>·光武纪》注引《魏武奏事》曰:“有急,以鸡羽插木檄,谓之羽檄。”此今鸡毛文书所祖。


    抽签讲书


    学使者初至,以筒贮签,书诸生名,抽得者令讲“四子书”一章,以为故事。案,廖莹中《江行杂录》:“司马温公任崇福时,每日与本县十许人讲书,用一大竹筒,筒内贮竹签,签上书学生姓名,讲后一日即抽签令讲,不通,则微责之。”是其风始于温公。


    说书


    茶肆倩工讲说稗官演义曰说书。案,王荆公作《贾魏公神道碑》云:“景祐元年,始置崇政殿说书,而以公为之。”又,《傅简公佳话》云:“太祖即位,召山人郭无为于崇政殿讲书。至今讲官所领阶衔犹曰崇政殿说书。”则宋初已以讲书为说书。李心传</a>《朝野杂记》云:“崇政殿说书,渡江后,尹彦明以秘书郎兼之。绍兴中,陈少南以博士兼说书。乾道末,崔大雅以正字兼说书。此国朝所未有也。”又,“开禧元年,置资善堂说书。绍兴(五)〔三〕十二年,置皇子位说书”。《汉成帝纪》:召郑宽中、张禹说《尚书</a>》、《论语</a>》于金华殿中。此说书之始。


    灯谜


    灯节,好事者作隐语,令人揣测,谓之灯谜。见《正字通》,云:“曹娥碑阴、大明寺壁、东坡砚盖之类,犹俗之灯谜。”朱存理</a>《今古钩玄》:“古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谓之谜。吴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钱虞山《癸亥元夕》诗:“猜残灯谜无人解。”案,钱氏《私志》载:“王荆公字谜甚多。盖即灯谜之祖。”王鏊</a>《姑苏志》云:上元作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


    缠足


    女生五六岁,以布缠其足,令小。王暐《道山清话</a>》、张邦基《墨庄漫录</a>》皆云始于李后主</a>“令窅娘以帛绕脚,使纤小屈上,作新月状。人皆效之”。案,齐东昏侯潘妃有“步步生莲花”之说。温飞卿《靓妆记》载古乐府《双行缠》词云:“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又,吴均</a>诗:“罗窄裹春云。”盖古时男女皆缠足。自后主始以小为尚耳。杜樊川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林坤</a>《诚斋杂记</a>》引此,谓“纤纤玉笋”,似是时已缠足。韩偓</a>《屧子》诗:“六寸肤圆光致致。”以今尺较之,不及五寸。盖入后愈尚小已。


    穿耳


    女生三四年,为之穿耳,以环贯之。案,《南华经</a>》:“天子之侍御不爪揃,不穿耳。”刘熙</a>《释名</a>》:“穿耳施珠曰当。”《三国志</a>》:“诸葛恪云:‘母之于女,天性之爱,穿耳贯珠,何伤于仁?’”是此风已久。陶九成谓中国效彝人为之。恐未必然。


    凤仙花染指甲


    万历《昆山志》云:“七夕,妇女以凤仙花染指甲。”案,此法自宋有之。周草窗《癸辛杂识</a>》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日(人)〔久〕渐退。回人多喜之”云云。今吴俗皆然,但不必在七夕。


    银指甲


    刘言史《乐府》:“月明如雪金阶上,迸断玻瓈义甲声。”临淮《新语》云:“义甲,护指物也。或以银为之。甲外有甲,谓之义甲。”凡物非真而假设之者,皆曰义。俗用“银指甲”,亦有本。


    留头


    小儿三四岁留顶发,女子十三岁全留不剃,名曰留头,古谓之上头。晋乐府:“窈窕上头欢,那得及破瓜。”庾肩吾</a>诗:“故年齐总角,今春半上头。”韩偓有《新上头》诗。案,男子留发,古亦谓之上头。《南史</a>·孝义传》:“华宝年八岁,父往长安,临别曰:‘须我还,为汝上头。’长安陷,父不归。宝年七十,犹不冠。”盖留发则以冠笄加之,故并可云上头。又考《既夕礼》:“主人说髦。”注云:“儿生三月,剪发为鬌,男角女羁,或男左女右,长大犹为饰存之,谓之髦。所以顺父母幼小之心。”朱子云“亲死,然后去之”。即《礼》所谓“小敛,主人脱髦”,《左传</a>》所云“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则古人之发亦不尽留也。


    撒帐


    《汉武内传》:“武帝与李夫人共坐帐中,宫人遥撒五色同心果。帝及夫人以衣裾受之。云得多得子多也。”孟氏《梦华录》云:“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a>果散掷,谓之撒帐。”唐睿宗女荆山公主出降,有撒帐金钱,大径寸,文曰“长命守富贵”。


    传彩席


    《芥隐笔记</a>》及《辍耕录</a>》俱云:“今新妇到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案,此风唐时已有之。乐天《春深娶妇家》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跨鞍


    女临嫁,以马鞍置轿前跨之。案,《五代史·刘岳传》云:“婚礼亲迎,有女坐婿鞍合髻之说。尤为不经。士大夫家且有行之者。”是此风始于五代。《姑苏志》云:“婚礼有知节、跨鞍、坐床、传宝之目,特为烦猥。”昆山郑文康</a>字介庵,正统进士,有《平桥稿</a>》。 《俗礼歌》序云:“昆俗娶妇,俗礼甚多。若所谓跨鞍、问龙、进宝、搂饭甑、传彩、斩蔗之类,一无所据。士大夫家亦安而行之,略不怪恥。”


    附郑氏《跨鞍》诗:“莫跨鞍,莫跨鞍,跨鞍未必家平安。自注:“俗传‘要平安,须跨鞍’”。 鞍高足小跨不过,露出绣鞋人共看。东家娶妇有鞍跨,西家无鞍争笑话。谁知一跨心胆粗,乱走胡行都不怕。呜呼!跨鞍不如不跨好,俗礼纷纷奚足道。”


    暖房夜饭


    婚次夕,夫妇同席饮,谓之暖房夜饭。盖本王建</a></a>《宫词》“太仪前日暖房来”之语。《五代史》:后唐同光二年“张全义进暖殿物”。《辍耕录》谓之暖屋,亦曰暖室。本为屋新建及初迁居之词。新妇初来亦新居也。


    盘  ,音暖,亦作“ ”


    嫁女三日,馈熟食,曰 盘,亦有出。丁度</a>《集韵</a>》云:“婚二日而宴,谓之 。”《广韵》:“女嫁三日送食,曰 。”《字林》讹作“媆”,注云:“馈女也。”“媆”即“嫩”字。


    双回门


    新妇满月归宁,婿同往,谓之双回门。案,《春秋</a>·宣公五年》:“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冬,高固及子叔姬来。”《左氏传》:“冬来,反马也。”杜注:“礼,送女,留其送马。三月庙见,遣使反马。高固遂与叔姬俱宁。”此即双回门之始。桑悦</a>《州志·风俗》云:“成婚者,朝则道鼓乐,婿拜女家,谓之转马。”案,此乃俚俗所云望冷静也。


    牵羊担酒


    娶妇有牵羊担酒之礼。案,《南史》:“王敬弘以女适孔淳之子,淳之以乌羊系所乘车,提壶为礼,至则尽欢共饮。”盖始此。山谷《次子瞻韵》云:“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6) 绍兴间,任渊注云:“今人定婚者,多以红丝缠酒壶云。”阿巽,东坡孙女。


    合啼鸡


    《姑苏志·风俗》云:“初婚后,以双鸡逆女,谓之合啼鸡。”今俗犹有此称。或作“合蹄”,非。


    看席


    《正字通》谓:“今俗,燕会黏果列席前,曰看席。即古之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案,今宴神用看席,亦曰看桌。


    做诞期 俗讹为“搭期”


    儿生周岁,履虎头鞋,带张生巾,粉糯米作期团,供南极老人像,谓之做诞期。富家设期场,陈百物其中,以试儿所欲。案,《颜氏家训》:“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所取,以验愚智,名为试儿。”则此风久矣。


    下摇篮 沤篮


    子生三日,外家馈朱漆竹筐,使之卧,名曰下摇篮。案,李戒庵《漫笔》引郭晟《家塾事亲》云:“古人制小儿睡车,曰摇车。以儿摇则睡故也。”今人眠小儿竹篮曰摇篮,即摇车也。是明初已有此名。 摇篮亦曰沤篮,有下沤篮、饼沤篮之名,不可知。案,毛西河《诗话》:“尝过西昌萧孟昉子长,千佛寺出沤篮菜饼,共作《沤篮饼》诗。”但沤篮无考。或作沤蓝,或作吴蓝,俱无所据。思意其先盖有生子作沤蓝菜饼会客者,后遂讹以名篮。西河云:“或谓海中有沤蓝国献此菜,故名。”


    做满月


    儿生一月,染红蛋,祀先,曰做满月。案,《唐·高宗纪》:“龙朔二年七月,以子旭轮生满月,赐酺三日。”盖始于此。“满月”字始见《北史·汲固传》:“刺史李式子宪生始满月。”张籍</a>诗:“幼子始生才满月,选书知写未成人。”


    摸盲盲


    小儿以巾掩目,暗中摸索,谓之摸盲盲。始于唐明皇、杨妃之戏,号“捉迷藏”。见《致虚阁杂(组)〔俎〕》。元微之《杂忆》诗:“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范公偁</a>有《题扇上小儿迷藏》诗。


    穿跟斗


    唐崔令钦</a>《教坊记</a>》:“汉武帝时,天津桥设帐殿,酺三日。教坊一小儿筋斗绝伦,缘长竿倒立,寻复去手,久之,垂手翻身而下。”案,即今所云“穿跟斗”也。朱子诗:“只么虚空打筋斗。”俗又转为“跟倒”,盖言脚跟倒转也。


    走绳索


    走绳索之戏,自汉有之。《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连。”李崇贤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 者也。”若老杜《千秋节》诗“走索背秋豪”,此乃打秋千之戏。


    踏高   ,音跷


    《白六贴》引《列子</a>》云“宋有兰子,以技干宋元君。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周栎园《书影</a>》云:“双枝属足,即今踹高 之戏。”又云:“高 之戏,习于著屐,寸寸而上之,长倍身矣。” 《旧唐书</a>》:“梁有长 伎、吞剑伎,今并存。”长 即高 也。


    踏大


    低田水淹,农人鸣金,聚耦戽水出,谓之踏大 。案,李萍槎继贞 《沤花筑杂录》记:“周文襄忱抚吴时,遇水灾,置官车以戽水,号‘大 车’云。”宜作“大彭”。《诗》:“行人彭彭。”义谓众盛,音与“ ”同。犹言大家俱可来踏也。《汉书》:“淮南王安使陈喜、枚赫作 车。”


    伴大夜


    乡里人初死之夕,用乐人彻夜,名曰伴大夜。案,“大夜”二字亦有出。庾子山《步陆逞神道碑》:“爰在盛年,先从大夜。”即古诗所云“长夜”也。用乐则鄙矣。古婚礼不用乐,况凶丧乎?今庶民家有丧,尠不用乐者。


    养瘦马


    妓家买小女子,葺理诱养,名曰养瘦马。案,乐天诗:“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盖本此。


    上马杯


    临行酌酒,曰上马杯。见朱子《名臣言行录》“寇准</a>荐王钦若</a>守魏,遽酌大白饮之,曰上马杯”。


    买妾看钱


    买妾不成与之钱,曰看钱。案,廉宣《清尊录</a>》:“兴元民饰小儿为女子,不使人见,贵游好事者踵门,一觌面辄避,犹得钱数千,谓之看钱。”则此风自宋已然。


    弃妻手印


    黄山谷《杂论》引郑注《周礼</a>》“质剂若今下手书”,贾公彦疏:“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山谷以为“即细民弃妻手摹者,否,则今婢券不能书者,画指节;及江南田宅契,亦用手摹也”。江阴李氏诩 《戒庵漫笔》云:“今细民弃妻,无论能书不能书,皆仍手摹之习,婢券、田宅契则不然。”今吾俗亦耳。


    僧道 钱


    僧道法事毕,与之钱,曰 钱。案,《玉篇</a>》“ ”注:“ 钱也。”《正字通》云:“供斋下 礼。”俗语所谓“有斋有衬”,当为此“ ”字。《广韵》与“ ”同。 ,施也。案,隋炀帝《与法师奉智书》云:“弟子一日恭 。”是亦可作“ ”。


    赌钱捉头


    《唐国史补</a>》云:“今之博徒,假借分画,谓之囊家。什一而取,谓之乞头。”乞头,即俗所谓捉头。


    蜡嘴算命


    有畜蜡嘴鸟衔纸牌算命者。案,《本草》云:“桑扈一名‘蜡嘴’,俗多畜其雏,教作戏舞。”李东阳</a>诗云:“山茶花发争芳菲,翠领蜡嘴相光辉。”即此鸟也。以嘴黄似蜡,故名。


    茶坊挂字画


    宋耐得翁</a>《古杭梦游录</a>》云:“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皆然。”俗并行之剃头铺矣。


    唱盲词


    《杨诚斋集</a>》有《听盲妇携琵琶唱鼓子词》。支小白撰《小青传》云:“或呼琵琶唱盲词。”今人谓之“盲字”,“字”为“词”字之转。以为盲者所唱,故名。


    唱道情


    张籍诗“与君学省同官处,常日相随说道情”,盖为有道之心情。谢康乐诗“拯溺由道情”是也,俗谓弹唱故事者为唱道情,盖本此。


    唱山歌</a>


    叶盛</a>《水东日记</a>》云:“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讴歌以自适,名‘唱山歌’。”陆容</a>《菽园杂记</a>》云:“吴越间好唱山歌,大率多道男女情致而已。”案,宋释文莹</a>《湘山野录</a>》载:“吴越王为牛酒,大陈乡人,高揭呈喉,唱山歌以见意。”是唱山歌之称久矣。 “山歌”见乐天诗:“山歌猿独叫。”又,《琵琶行</a>》云:“岂无山歌与村笛。”李益诗:“山歌闻竹枝。”盖谓山野之歌。


    子平算命


    术家推命,有子平之称。吴青坛《读书质疑》云:“起于唐殿中侍御史李虚中</a></a>。宋有徐子平</a>者,精其法。后世术士宗之,故但称子平。或云:子平名居易,五季人,与麻衣道者</a>陈图南等隐华山。今之推子平者,其实祖宋徐彦昇,非子平也。”思案,李虚中,昌黎有《墓志》,盛称其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所值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旺相斟酌推之,百不失一二。 盖推命之法,至虚中始精,子平本之以得名耳。


    看风水


    堪舆家曰看风水,见《朱子大全集》:“尝与客谈世俗风水之说,曰:‘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赵与旹《宾退录</a>》引之。孟康《汉书注</a>》云:“堪舆,神名,造(舆)〔图〕宅书者。”


    贴招子


    高士奇</a>《天禄识余》云:《齐谐记</a>》有“失儿女零丁”。谢承《后汉书</a>》:戴良</a>有“失父零丁”。零丁,今之寻人招子也。


    八行书


    书信往来纸笺,有曰八行书者。见马融</a>《与窦伯向书》:“两纸,八行,行七字。”朱锡鬯《得孙致弥诗》所云“八行书肯报潜夫”也。


    ————————————————————


    (1) 大正藏《贤愚经》卷三:“蛇令彼人次第赋香。”“赋”,宋、元、明本作“付”。


    (2) ,同“祸”。


    (3) 见清赵翼</a>《陔余丛考</a>》卷三二“七七”条。


    (4) 此称“临淮某氏《新语》”,他处尚多,如本卷下文“银指甲”条、卷六“箍桶”条有“临淮《新语》”之说,卷八“跨灶”条有“临淮人《新语》”之说,均指屈大均</a>《广东新语</a>》。屈大均,广东番禺人,其著作于乾隆</a></a>三十九年(1774)遭焚毁。“临淮”云云,当为避文字狱。


    (5) 明郎瑛《七修类稿</a>》卷一八“七七义”条:“常思以为虞祭有七之义,此亦未通。”


    (6) 此诗见《山谷集</a>》卷二,原题是《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a>、樊宗师</a>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以韵道之》。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