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3个月前 作者: 龙榆生
“詞”是經過音樂陶冶的文學語言,是“曲子詞”的簡稱。它的形式,是要受聲律約束的,所以一般把做詞都叫作“倚聲填詞”。
詞的發生和發展,是和隋、唐以來所有燕樂雜曲分不開的。在舊唐書卷三十音樂志上説起過:“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我們知道,漢、魏以來,就有了許多外來音樂,不斷地從各方面輸入;到了隋代,由於長期南北分裂的局面重歸統一,這外來音樂和民間歌曲結合起來,在中國樂壇上放射出異樣的光輝,從而打開唐、宋兩代“倚聲填詞”的風氣。這種綜合古今中外而富於創造性的新興歌曲,隨着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大大受到人民群衆的喜愛和歡迎。那時的詩人們,也都以自己的詩篇能够被樂家們所采用,配上流行的曲調,給姑娘們去演唱,引爲莫大的榮寵。最初他們還是不肯犧牲個人運用慣了的五、七言詩體,來遷就“曲拍”;只是任憑樂家的擺佈,添上許多“泛聲”,勉强凑合着來唱。但是後來詩人們終於敵不過時代風氣的激蕩,也就只好按譜填詞,於是“依曲拍爲句”的長短句歌詞,就逐漸地盛行起來了。
唐末五代之亂,整個社會經濟日趨萎縮,因而影響及於這新興詞體的幼苗,不能够很迅速地茁壯成長。只有西蜀、南唐,獲得一個比較安定的局面。這歌詞種子,也就在這兩個地方生起根來,以至開花、結子,再散播到各地方去。
到了宋朝,北宋的汴京(開封),南宋的臨安(杭州),是那時的政治中心,加上商業中心的揚州,都給這種新興歌曲以發榮滋長的有利條件。詞到北宋後期,早就發展到了高峰,而漸漸脱離音樂,作爲文人用以抒情的新興詩體了。
在這四五百年中,這新興形式,經過長期的陶冶提煉和無數作家的創造經營,因之在嚴格的聲律約束中,把它琢磨成“漸近自然”的格局。就是後來它已脱離了音樂而變爲“長短不葺之詩”,我們把它朗誦起來,依然會感覺到每一個詞調的聲音節奏,都有它的特殊情趣。
詞一經和音樂脱離關係,就不復可歌了。南北曲次第興起,跟着産生另外一種新的曲詞;但是它的格局,依然是沿着“倚聲填詞”的道路向前進展。這“倚聲填詞”的辦法,一直應用了一千多年,所有戲曲裏面的唱詞,也都不能例外。我們要想在偉大祖國的文學遺産中吸取豐富的養料,尤其是歌詞和戲曲方面,把來作爲“推陳出新”的借鑒,那麽,對唐、宋歌詞的深入瞭解,是有其必要的。
我這選本,原是在前暨南大學國文系用來教課的。嗣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經過幾次的重印,足有二十多年了。這次得着修訂再版的機會,作了不少的增删。只因時間精力的限制和參考圖書的不够完備,缺點還是很多的,希望讀者們不斷予以糾正。
龍榆生
一九五五年一月六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