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四聲

3个月前 作者: 王力
    四聲,這裏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裏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他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裏,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a>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甚麽字歸甚麽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裏。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就讀平聲(陽平);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裏。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汚,平聲,形容詞,汚穢;去聲,動詞,弄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裏,除“看守”的看讀平聲以外,“看”字總是讀去聲了。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衹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一節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