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融诗鉴赏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生平简介


    吴融 ,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 。韦昭度讨蜀,表 掌书记 ,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 ,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 ,迁中书舍人 。天复元年(901),昭宗复位 ,融起草诏书十数篇 ,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常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 , 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辛文房评其诗“靡丽 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 子传 》卷九)。有《唐英集》。《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


    华 清 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吴融诗鉴赏


    《全唐诗》所录吴融《华清宫》诗分作两组,一组二首,另一组四首。这是《 华清宫二首 》的第一首。


    华清宫是与唐云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它 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吴融的这首《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 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 ”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 ,一个“旋”字 ,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 消失的情景 ,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 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 ,“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 生活的奢靡。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 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 ,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诗人含蓄地指出 :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 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 ,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 “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 ,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卖花翁


    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


    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


    不教闲地著春华。


    吴融诗鉴赏


    赏花、买花以至养花 ,本出于人们爱美的天性。 但在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耽玩花朵又往往形成富贵人家的特殊嗜好。唐代长安城就盛行着这样的风气。白居易有《买花》诗,真实反映了这种车马若狂 、相随买花的社会习俗 ,并通过篇末“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评语,揭露了贵家豪门的奢靡生活 。吴融的这首《卖花翁》,触及同样的 题材,却能够不蹈袭前人窠臼,别立新意。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前一联交代卖花翁把花送入贵家的事件。和烟和露,形容花刚采摘下来时缀着露珠、冒着水气的样子,极言其新鲜可爱。许氏与史氏,汉宣帝时的外戚 。“许”指宣 帝许皇后家 ,“史”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两家都在 宣帝时受封列侯,贵显一世,所以后人常用来借指豪门势家。诗中指明他们居住在宫城以内,当是最有势力的皇亲国戚。


    “惆怅东风无处说 ,不教闲地著春华。”这后一 联抒发作者的感慨。东风送暖 ,大地春回 ,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如今豪门势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 , 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又是何等寂寥!“不教”


    一词 ,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 ,也隐寓着诗人的愤怒。诗人不直说愤怒,却托之于东风的惆怅。东风能够播送春光 ,而不能保护春光不为人攫走 ,这真是莫大的憾事 ;可就连这一点憾恨 ,又能到哪里去申诉呢?


    诗篇由卖花引出贵族权门贪得无厌、独占垄断的罪恶。他们不仅要占有财富,占有权势,连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也要攫为己有 。 诗中蕴含着的这一尖锐讽刺,比之白居易《买花》诗着力抨击贵人们的豪华奢侈,在揭示剥削者本性上有了新的深度。表现形式上也不同于白居易诗那样直叙铺陈,而是以更精炼、更委婉的笔法曲折达意,即小见大,充分体现了绝句样式的灵活性。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


    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


    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


    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


    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诗鉴赏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 。《唐诗鼓吹评注》谓 :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占据邢 、洛、 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用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夺掠晋、绛、河中一带 。百姓家破人亡 ,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春正月 ,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 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下此诗。


    诗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宏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 ,重峦叠嶂 ,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 ,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呼啸 ,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毫无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切。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饮马”, 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五七九年 ,晋楚战争中, 楚军骄横狂妄 ,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 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中和三年 883)与黄巢作战时 ,就进 军过帝都长安 ,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 ”。“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中。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山 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用典故来曲意表达 。“ 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所有。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故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会,死后却备受赞叹,这又有什么用呢 ?肺腑之言, 泻于豪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纳古时魏绛的方法 ,以期收到“五利”之 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 ,因此收到“修 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诗人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懂 。《金桥 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晦涩。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


    尾联“日暮长亭克正愁绝 ,哀笳一曲戍烟中 ”,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清的环境中,一位“ 惊时感事俱无奈 ”(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 哀 ”字表现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戍烟”指戍楼的烽烟,与在 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截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吴融诗鉴赏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 ,悲啼不绝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下笔,设想杜鹃鸟离开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游。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以下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说。诗人借取这个传说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用呢 ?故国春来, 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绿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少其生机勃勃。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 ”对举,一热一冷, 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下半篇多方面地描绘子规啼声。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黎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发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居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 , 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融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


    澹烟笼日暗神州。


    吴融诗鉴赏


    诗人漂泊在外,偶见一枝杏花,触发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 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的时候,那鲜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突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美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该是多么欣喜激动 ! 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感受。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别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欣赏,又能看得何时?看到此景 ,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 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 ,难以停留,等不及花朵开尽, 即刻就要远去。缘分如此短浅,怎不令人倍觉难受?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仍是疏离,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 ,只有回巢的黄莺聊相陪伴。 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放的杏花,难道不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吗?这里显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 。那一片蒙蒙的烟霞, 辉映着阳光,弥漫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绚丽多彩呀!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怀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绕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绪所在。


    诗篇以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发出来,笔法尤其委婉细腻 。晚唐诗人中, 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 ,其 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繁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本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