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纲 规则

3个月前 作者: 刘坡公
    学诗百法之五十四 考订四则法


    何谓四则?一曰字,二曰句,三曰格,四曰法是也。学诗之有四则尤大匠之有规矩。因规以成圆,因矩以成方,是万古不易之常道,作诗亦何独不然,否则为拗句,为变体,不得谓之正格矣。故学者须先明四则,然后乃有进步。而文人学士虽具出类拔萃之才智,亦断难越此范围。今试分析言之如下。


    字 诗中用字一毫不可苟且,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则全诗皆废矣。 故字贵圆活善用,如转枢机;清新自然,如瞻佩玉。


    句 作诗最重句法,一句不妥则全诗皆弱,一句不炼则全诗皆涣。盖以一诗之中,妙在一句为诗之根本,根本不凡则枝叶自茂。故欲全诗有精彩,句法不可 不讲究也。


    格 诗之品格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学诗第一要义诗格需求高尚,所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是也。若念头一差,势必愈鹜愈远。故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


    法 作诗之法不论律绝,先须除去五俗。一除俗体,二除俗意,三除俗句,四除俗字,五除俗韵。至于古体今制之别,精朴深浅之殊,贵乎各求其似。汉晋高古,盛唐风流,西昆秾冶,晚唐叶藻,若将自己之诗置诸古人诗中,识者 不能辨别其真伪,斯可耳。


    学诗百法之五十五 领会四体法


    诗必有所谓而作,所为者何?既喜怒哀乐之四体也。喜而得之则其辞丽,怒而得之则其辞愤,哀而得之则其辞伤,乐而得之则其辞逸,是谓四得。反是而失之大喜则其辞放,失之大怒则其辞躁,失之大哀则其辞惨,失之大乐则其辞荡,是为四失。取得失而比较之,而诗之体用叛矣。兹特举例于下:


    诗之丽者 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等句是也。


    诗之愤者 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等句是也。


    诗之伤者 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等句是也。


    诗之逸者 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等句是也。


    诗之放者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等句是也。


    诗之躁者 如解通银汉终须曲,纔出昆仑便不清等句是也。


    诗之惨者 如主客夜呻吟,痛入妻子心等句是也。


    诗之荡者 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等句是也。


    学诗百法之五十六 相准题意法


    作诗先贵相准题意,有宜含蓄者则语当浑厚,有宜豪放者则语当显豁,有宜庄重者则语当雄壮,有宜轻灵者则语当圆活。相题既准,斯所作之诗亲切而有味,否则如隔靴搔痒,虽极字斟句酌,而与诗之正意难免有格不相入之病。兹再举例如下;


    题有显贵意者 如岑参</a>和贾至舍人早朝诗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题有隐逸意者 如黄滔</a>隐居诗 纱帽隐囊谈旧事,断琴枯砚识前朝


    题有神仙意者 如杨廷选过葛岭诗 高崖树古丹霞晕,仄径苔深白雨飞


    题有方外意者 如贾岛</a>题天竺灵隐寺诗 山钟野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题有闾阎意者 如杜甫</a>野老诗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题有闺壶意者 如薛逢宫词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学诗百法之五十七 采择材料法


    学诗初步宜采取前人名作以为作诗之材料。所谓材者,既天,地,人,物诸故事是也。而此等故事散在群书,非可临颖翻阅而得也,贵乎有以择而储之。储之之道无她,先将诗经</a>三百篇朝夕诵读以立骨格。盖诗经之材料最富,无美不臻,无体不备。如薄伐猃狁与子同仇诸章,乃塞上体也;彼黍离离旄丘之葛诸章,乃吊古之体也;桧楫松舟皎皎白驹诸章,乃纪行之体也;其他关雎葛覃为宫词体,妇叹于市为闺怨体。可以取为诗料者不胜枚举,故后世各大诗家莫不胚胎于此。


    继诗经而起者厥为离骚。离骚二十五篇多侘傺抑郁之音,然托辞引喻韵味深长,于烦乱瞀扰之中具悱恻缠绵之旨。故欲取资料于诗经之后,舍离骚无由矣。离骚之后则有汉诗,如韦孟讽谏之作,房中郊祀之篇,气质古茂直欲追踪二雅。他若秋风之婉丽,瓠子歌之浑厚,河梁咏别之神韵悠远,饮马长城窟之情意宛转,皆为汉诗之冠而可采择者也。


    汉代以降,去古未远。晋初如潘岳</a>之关中诗,太冲之咏史诗</a>,嗣宗之咏怀诗,刘琨之答卢湛诗,皆为一朝名作。


    而子建多才,更五色相宣,八音朗畅,足以上继苏李,下开百代。至若渊明则清悠淡永,别有自然之致,此皆晋诗之可取材者也。


    唐承陈、隋之后,诗道大振,如玄宗之幸《蜀西》、《至剑门》诸作,雄健有力、风裁峻整;张说</a>之《七古》、张九龄</a>之《五古》亦雄浑醇厚,足以扶翼正声。他如王维</a>、岑参、孟浩然</a>、王昌龄</a>辈,先后继起,各有专长。迨后杜少陵崛起,上薄葩经,下赅宋元,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格,而为诗中集成之圣。同时又有李太白</a>,出入风骚,祖尚魏晋,故后人云,言唐代诗家者,必以李、杜并称,余如韩愈</a>之赅怪,李贺</a>之奇诡,刘梦得之淡远,柳子厚之苍劲,杜牧</a>之健响,李义山之幽绝,温飞卿之清丽,贾阆仙之洁炼,以及大历十才子等,糜不遵守家法,此皆唐诗可取材者也。宋代诗家,分为三派。王禹


    学长庆,是为白体;寇准、林逋</a>辈师晚唐,是为晚唐体;杨亿</a>、刘筠等宗李义山,是为西昆体。至欧阳公出,一变而为太白、昌黎之诗,及苏东坡</a>、黄山谷出,又一变而为少陵之诗。南渡之后,以杨万里</a>、陆放翁、尤袤</a>、范成大</a>四家为最著,此又宋诗之可取材者。其余则等诸自郐以下,不足为学诗者法也。


    学诗百法之五十八 辨别体格法


    律诗正格,八句成章,一、二句为首联,可对可不对;三、四句为颌联,不能不对;五、六句为颈联,亦不能不对;七、八句为结联,则亦可对可不对。然正格之外,又有变格。唐以来均盛行之。但初学作诗,总以正格为是,若不注重体格,谬托古人变格之说,好高务远,随意吟咏,势必不能形似,而贻画虎不成之诮。兹特将律诗中各种变格,分别言之于下,学者不可不细辨也。


    拗体格:对偶与正格相同,但句中平仄,不似正格之稳顺,即所谓拗句是也。


    偷春格:第一联对,第二联不对,是将第二联换向第一联,犹之梅花在冬,偷春色而先开也,故云。


    借对格:又谓之假对格,借同音之字作对,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借杨为羊)梅”之类。


    交股对格:如“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二句,“密”与“多”对,“少”与“疏”对,是上下交股对也。


    隔句遥对格:又谓之隔扇对格。如郑谷《吊僧诗》之前半首云:“几思闻静语,夜雨对禅床。未得重相见,秋灯照影堂。”第四句与第二句遥对也。


    八句全对格:始于初唐,如李峤</a>《主家山第》诗之类。


    八句全不对格:如孟浩然《挂席东南望》诗之类。


    学诗百法之五十九 审叶音调法


    作诗不论正格-变格,皆有天然音节,所谓天籁也,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一倡,学者据此两语而诗之音调遂由此而乖矣。不知当时之为是言者,其注重全在下句。如云就使一三五不论,而二四六则定要分明也。试观宋唐以来诸大家,往往有平仄互换之句,其不敢轻易忽者,正此一三五之单字。盖调不叶而句不谐,句不谐则诗不佳。岂得谓诗之平仄,可以一字不论乎?


    音律所始,本于人声。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用之以作乐歌。乐八音皆诗,《诗三百》皆乐。诗既由乐而出,则诗中之平仄,自必审音而后叶。如桓伊吹笛,必经三弄;伯牙鼓琴,必合七弦;音调熟则诗句工,而生涩佶屈之弊,必一扫而空矣。


    学诗百法之六十 运用古事法


    诗中运用古事,僻事须要实用,熟事须要虚用。王绩</a>诗云:“眼看人尽醉,不忍独为醒。”此即实用古事;杜甫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此即虚用古事。又有翻案用法,如李白</a>诗云:“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是也。此法运用之妙,全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绝不见堆垛呆板之迹。昔王敬美言:善用古事者,勿为古事所使。亦此意也。


    运用古事,最忌改窜失真。陆机</a>《园蔬》诗云:“庇足同一智,生理合异端。”考葵能卫足,事讥鲍庄;葛藟庇根,辞出乐豫。若譬葛为葵,则引事实为荒谬;若谓庇胜卫,则改事失其本真。刘彦和责其不精,洵是确论。后人才不如陆,辄欲改易古事,其不至贻人笑柄者,鲜矣。初学者宜慎之。


    学诗百法之六十一 选定韵脚法


    押韵之法可分二种:一为限韵,由命题者选定一韵中某某数字,而令作诗押之;一为选韵,由作诗者自择与题意相近之数字,而分别押之。二法之中,前者比较稍难。初学作诗,自以后者为宜。读者于练习造句之时,即可注意及此。而所选韵脚,贵响而且显,最好莫若押一字之韵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又“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又“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所押之明字、流字、多字、深字、斜字、寒字等,皆以一字而能点醒全句者。学者宜摹仿之。


    亦有押二字韵脚者,俗又称“现成韵”。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又“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所押之旧年、万金、死生、青松、惊心、秋山等韵,皆取极连贯之两字,而可奉为楷模者也。


    且有押三字韵脚者,亦取现成之字。如“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又“气蒸云梦泽,渡撼岳阳城。”又“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又“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所押之鲁王宫、岳阳城,木兰舟、五铢钱等三字韵脚,亦极连贯,而无可改易者。


    此外,又有倒押韵之一法。如“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亦自成一格,且为押韵中之最上乘也。


    学诗百法之六十二 讲求诵读法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a>,不会吟诗也会吟。”语虽浅显,实有至理存焉。盖学诗全在多读,多读则熟能生巧。但读者于声韵格调之间,苟不细细讲求,或读平为仄,或读仄为平,则读如未读,终必不能作诗;即能作矣,颠倒错乱,失粘出韵之弊,亦所难免,安得有工稳之诗耶?是故讲求之法,不在仅知诗之大义,尤宜于合读、分读、急读、缓读诸法,悉心体会。所谓合读、急读者,并非不分句读,一气读完之谓。盖当诵读之时,于诗之理解及意境,既已心领神会</a>,则声未至而神已往,自有欲罢不能之概;所谓分读、缓读者,并非隔绝上下,不顾全局之谓。不过于诗之凝炼处,略作停顿,曼声以出之是也。至于读诗之次序,亦有先后之分:一、五言古体诗;二、七言古体诗;三、五言律绝诗;四、七言律绝诗。兹择唐诗中之合于正格,而为初学所不可不读者,分列其目次于下:


    五言古诗


    春思李白 送别王维 游子吟孟郊</a> 烈女操孟郊 子夜歌李白 溪居柳宗元</a> 塞上曲王昌龄 塞下曲王昌龄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a>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 关山月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梦李白二首杜甫 赠卫八处士杜甫 长干行李白


    七言古诗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渔翁柳宗元 长相思二首李白 古从军行李颀</a> 洛阳女儿行王维 将进酒李白


    五言律诗


    经鲁祭孔子</a>李隆基</a> 望月怀远</a>张九龄 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a> 次北固山下王湾 酬张少府王维 山居秋暝王维 过香积寺王维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孟浩然 早寒有怀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送友人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春宿左省杜甫 幸蜀西至剑阁玄宗 野望王绩 夏日过郑七山斋杜审言 陆浑水亭祖咏 观猎王维 闻笛张巡 送裴侍御归上都张谓 初至犍为作岑参 送友人入蜀李白 春日忆李白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春望杜甫 客夜杜甫 过横山顾山人草堂刘长卿</a> 咏史戎昱 宿洞庭李靖</a> 送从弟戴元往苏州张籍 夜泊旅望白居易</a> 宴散白居易 梅雨柳宗元 题韦应物西斋许浑</a> 送李端卢纶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春山月夜于良史 送孔徵士权德舆</a>


    五言绝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 渡汉江宋之问 江上梅王适 南望楼卢僎 鹿柴王维 宿建德江孟浩然 敬亭独坐李白 归雁</a>杜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塞下曲卢纶 听筝李端 送卢秦卿司空曙 春怨金昌绪 江雪柳宗元 行宫王建</a> 闺人赠远王涯 春闺思张仲素 宫词张祜 江楼杜牧 登乐游原李商隐</a> 斑婕妤崔道融 哥舒歌西鄙人


    七言律诗


    古意沈佺期 敕赐百官樱桃王维 径经华阴颢 黄鹤楼</a>崔颢 望蓟门祖咏 送魏万之京李颀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 九日登望仙台仍呈刘明府容崔曙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张谓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曲江对雨杜甫 蜀相杜甫 有客杜甫 野人送朱樱杜甫 客至杜甫 秋兴八首杜甫 过贾谊</a>宅刘长卿 赠别严士元刘长卿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同温丹徒登万岁搂皇甫冉</a> 晚次鄂州卢纶 别舍弟宗一柳亲元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a> 寄和州刘使君张籍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 寄乐天元稹 庾楼晓望白居易 舍杭形胜白居易 杭州春望白居易 九日齐安登高杜牧 早雁杜牧 安定城楼李商隐 马嵬李商隐 苏武庙温庭筠</a> 上裴晋公李郢 游东湖王处士园林刘威


    七言绝诗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凉州词王翰</a> 殿前曲王昌龄 长信秋词王昌龄 除夜高适</a> 下江陵李白 舟下荆门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休日访友人不遇韦应物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韩愈 石头城刘禹锡 白云泉白居易 晚春元稹 雨霖铃张祜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瑶瑟怨温庭筠 已凉韩偓</a> 金陵园韦庄</a> 陇西行陈陶


    学诗百法之六十三 分析次序法


    学诗宜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求。今试分析言之。其说有三:一曰先学韵文而后学诗;二曰先学古体而后学今体;三曰先学五言而后学七言。盖诗之与文,体虽异而理实相同。先为有韵之文,则于造句、炼字、修辞、缀韵诸事,既已习惯自然,由是进而为诗,自然不觉其难。所须注意者,只音律而已。且韵文之篇幅宜长,魄力宜厚,诗则长短可以随意。故好学诗者,先学韵文而后学诗,尤有驾轻就熟之乐。若古体诗,不拘平仄,不讲对偶,敷陈不嫌详尽,笔力较易展舒,不似今体诗之处处束缚,既须敛意归辞,又须熔字就律,稍有疏忽,便不工稳,故必先古而后今,俾得由浅而入深也。至于先学五言诗者,取其字数较少。盖文之为句,不难于长而难于短;诗之为句,不难于短而难于长。七言虽只增二字,然在初学为之,不失之弱,既失之冗。故必先学五言,然后再学七言,庶足以胜任而愉快耳。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