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於敬亭送從姪耑游廬山序[1]
3个月前 作者: 李白
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虚賦》[2],私心慕之。及長,南游雲夢,覽七澤之壯觀[3]。酒隱安陸,蹉跎十年[4]。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余拜見,預飲林下[5]。耑乃稚子,嬉游在傍。今來有成,鬱負秀氣[6]。吾衰久矣[7],見爾慰心,申悲道舊[8],破涕為笑[9]。
【注釋】
[1]敬亭:山名,《元和郡縣志》卷二八江南道宣</a>州宣城縣:“敬亭山,州北十二里,即謝朓賦詩之所。”從姪耑,堂兄之子李耑,事蹟不詳。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
[2]“余小”二句:小,《全唐文</a>》作“少”。大人,對父母的敬稱。此處指父親。《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産業,不如仲力。’”《子虚賦》:漢代司馬相如代表作。見前《大獵賦》注。
[3]“南游”二句:《元和郡縣志》卷二七江南道安</a>州安陸縣:“雲夢澤,在縣南五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云:‘楚有七澤,其小者名雲夢,方九百里。’”雲夢、七澤,詳見前《上安州裴長史書》注。
[4]“酒隱”二句:安陸,即安州,天寶元年改為安陸郡,乾元元年復改為安州。今湖北安陸市。蹉跎,虚度歲月。《晉書·周處傳》:“欲自修而年已蹉跎。”十年,當為約略之數。按:李白</a>從開元十五年(七二七)至二十四年,在安陸住家約十年。
[5]“嘉興”三句:嘉興季父,為嘉興縣令的叔父。名不詳。嘉興縣在唐代為蘇州屬縣。今浙江嘉興市。謫長沙西還,被貶為長沙縣屬官而西返。余拜見,李白拜見叔父。余,宋本作“途”,據他本改。王本作“予”。預飲林下,暗用阮籍</a>、阮咸叔姪為竹林之游事。
[6]“今來”二句:有成,有成就。《論語·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鬱負,猶鬱勃。氣盛貌。秀氣,靈秀之氣。秀,《文苑英華》作“壯”。《禮記·禮運》:“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二句謂如今李耑已經成長,學有所成,精力氣勢很盛,容貌清秀美麗。
[7]“吾衰”句:用《論語·述而》語:“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8]申悲道舊:謂解除悲哀,叙述往事。道,宋本、王本作“導”。王本校:“當作道。”今據他本改。
[9]“破涕”句:劉琨《答盧諶書》:“時復相與舉觴對膝,破涕為笑。”此用其成句。涕,《唐文粹</a>》作“啼”。
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10]。長山横蹙,九江却轉[11]。瀑布天落,半與銀河争流;騰虹奔電,潀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12]。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窺焉[13]。
【注釋】
[10]“方告”二句:謂李耑告訴我將遠游,往西去登廬山香爐峰。遠涉,長途跋涉。香爐峰,據陳舜俞《廬山記》卷二,廬山有南、北兩個香爐峰。此處指山南之香爐峰。《藝文類聚》卷七引慧遠《廬山記》:“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游氣籠其上,則氤氲若烟水。”
[11]“長山”二句:謂高大的山峰縱横曲折,九條江水在此回轉。
[12]“瀑布”五句:形容瀑布奔瀉的壯觀。可與前《望廬山瀑布二首》參讀。該詩其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一:“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空中亂潀射,左右洗青壁。”電,《文苑英華》作“雷”。潀射,水相聚而激射。潀,《文苑英華》作“激”。奇詭,奇特詭異。
[13]“其上”二句:方湖石井,慧遠《游廬山記》:“自托此山,二十三載。再踐石門,四游南嶺,東望香爐峰,北眺九江。傳聞有石井方湖,中有赤鱗涌出。野人不能叙,直歎其奇而已。”因方湖石井乃傳聞,故曰“不可得而窺”。
以上第二段,描寫廬山的風光景色,點題中的“游廬山”之意。
羨君此行,撫鶴長嘯。恨丹液未就,白龍來遲[14],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15]。孤負夙願,慚未歸於名山[16],終期後來,攜手五嶽[17]。情以送遠,詩寧闕乎[18]?
【注釋】
[14]“羨君”四句:撫鶴長嘯,形容道教人物風致。丹液,道教稱長生不老之藥。白龍,道教中天帝的使者。《水經注·沔水》記載,陵陽縣人子明釣得白龍,後三年,龍迎子明上陵陽山。又《神仙傳》記載,太真王夫人、王母小女乘一白龍,周游四海。
[15]“使秦人”二句:秦人,《文苑英華》闕“秦”字。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事。意謂自己歸隱已遲,讓秦人先占了桃花源。著鞭,猶言着手進行。《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16]“孤負”二句:孤負,辜負,對不起。夙願,同“宿願”,平素願望。按李白最高理想為“功成身退”,但時至今日,其功未成,故慚愧尚未歸隱名山。慚未歸於,宋本作“慚歸”,據他本改。
[17]“終期”二句:謂始終期望以後能實現夙願,然後攜手同游名山。五嶽,指嵩山(中嶽)、泰山(東嶽)、華山(西嶽)、衡山(南嶽)、恒山(北嶽)。
[18]“詩寧”句:謂詩豈能缺呢?寧,豈;難道。《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闕,空缺。
以上第三段,叙自己辜負歸隱的夙願而慚愧,期望將來叔侄攜手同游名山。暗寓送别之情。
按:序云“吾衰久矣”,疑此序當在天寶十三載(七五四)前後作於宣州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