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词
3个月前 作者: 夏承焘
西蜀、南唐,为五代歌词繁殖之地。前文介绍的花间词体和《花间集</a>》,它的作者大都是西蜀的词人。在晚唐五代与西蜀词并峙的,还有长江下游的另一个词派—南唐词。
南唐、西蜀这两个国家的都城,一个在长江下游的南京,一个在长江上游的成都。这是两个很富庶的地方,又都没有遭到五代的兵祸,他们的统治阶级和宫廷贵族过着歌酒升平的生活。南唐词与西蜀词一样,都是在宫廷和豪门享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南唐的文化比西蜀高,南京自三国以来就是南方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西蜀词的作者大都是宫廷豪门的清客,而南唐词的作者大都是统治阶级人物,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水平。这两个词派的来源也完全不同,西蜀词大部分是从民间来的。由于西蜀词的作者大都是宫廷豪门的清客,他们不继承民歌的朴素清新的优点,却吸收了它的糟粕,并发展了它的不健康的情绪。至于上文谈过的几首《南乡子》,那在《花间集》中是不可多得的。南唐词多半从唐代的抒情七绝来,其中李煜</a>等人的作品则以抒情为主,感情较深挚,风格也较高,就其对后代的影响来说也比西蜀词好。
南唐词的主要作家是冯延巳和南唐二主—李璟、李煜。
南唐中主李璟,他在位的十九年中,都在忧愁悔恨中过日子,由于他即位以后多次向邻国挑衅,引起北方的周世宗的几次亲征南唐。当时南唐外受周的威胁,内部党争又相当激烈。李璟为避北方兵力的压迫,从南京迁都到南昌,后来就死于南昌。李璟是一个有才华的词人,他的词现在流传的只有四首。下面谈一首《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这首词上片写秋景,下片写思念远人。一、二两句写出荷花凋残的时候,人的愁闷因西风而起(菡萏是荷花的别名)。与这韶光一同憔悴的人,不堪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王国维</a>《人间词话</a>》极称赏“菡萏”两句,认为有“美人迟暮”的感慨。下片写思妇在梦里与边塞的丈夫相会,她醒来正是秋风秋雨的时候。想到鸡鹿塞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鸡塞就是鸡鹿塞。古地名,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她为了排遣孤单的愁绪,独自在小楼上吹玉笙,但是仍然忍不住要流泪。
这虽然是一首描写思妇的词,但实际上作者是通过这个题材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细雨”两句极为王安石</a>所欣赏,认为是南唐最好的词句。
李璟的词是消极哀怨的,这决定于他的阶级地位和他那种特殊的境遇。但是他能如实写自己的感情,这就不同于内容浮艳空虚的花间体词。他是李煜的前驱。
南唐后主</a>李煜,是五代词的代表作家,也是对后来的宋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词,现存三十多首。南唐在五代十国里,是经济、文化基础最好的一个国家,李煜又生长在一个充满文艺气氛的家庭和宫廷里,他的文化修养高过于五代其他君主,这一切都有助于他的词作的成就。
李煜前半生的词作,像《玉楼春</a>》中所写的:“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菩萨蛮》中所写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等。这些词的内容还同西蜀差不多,是描写宫廷中豪华的娱乐生活和艳情生活的。到了亡国以后,李煜过了三个年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俘虏生活。这短短三年的生活经验远远超过他前半生的二三十年,他的一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就明显地写出了这种生活的转变。正由于这种生活的转变,使他后期写出了好几首传诵后世的名作。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下面具体谈他的一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李煜亡国后的作品。上片倒叙,说只有梦里忘记自己是“客”,实际是俘虏;也只有在梦里还能贪恋一下片刻的欢娱。当梦醒后听到雨声,知道春光将暮,五更的寒冷,心头的凄凉,格外使人无法忍受。下片说不要去倚栏眺望,隔着无数的江山不可能再看到自己的故国。回想亡国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比起来,真有天上人间的差别!
再谈李煜的一首《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砌下落梅”两句是写景,实际是“触目”的一个镜头。通过这两句,一方面点明“春半”的景色,一方面写出“愁肠断”。这首词不着力写愁,只说落梅“拂了一身还满”,可见他独立在花下很久很久,透露了伤春伤别的情绪。
下片“雁来”两句,一方面说,不但家乡音信全无,而且连梦魂也难得归去。原来离别不能相见,音信是个慰藉,音信全无,那只有把希望寄托于梦中;现在连归梦都不能成,这就引出下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二句来。春草遍地都是,用它形容愁恨之多。行人到了哪里,哪里有春草,好像离愁也跟到哪里,是说无法排遣愁恨,触目春光,都是愁绪。
李煜后半生所作的这些词,是以前文人词从来不曾有过的作品,这不仅是李煜个人作品的大转变,也是晚唐五代整个文人词的大转变。
晚唐五代词抒情的倾向越到后来越是显著,这决定于文学演进的趋势,也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李煜晚年的生活经历是温庭筠</a>、韦庄</a>等人所没有的,所以他的作品能超过他们。民间词自晚唐转入文人手中之后,一二百年以来,逐渐向丽词雕琢方向发展,几乎走向末路。把它救拔出来,以词作为抒情的工具,带它重新走上抒情的道路并提高词的地位的,在韦庄以后,李煜的功绩可算是最大。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点:李煜词的风格,和唐诗,尤其是和绝句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他的词风和唐人绝句风格有很近似的两点:
1. 声调谐婉不作拗体。
2. 词意明畅不作隐晦语。
他后期的词是为抒情而作,都用明畅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些谐婉明畅、近于唐人绝句的小令可以充分表达他那种生活心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是如此。
总之,李煜词改革花间派涂饰、雕琢的流弊,用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中最深刻的方面,动人地把情感表达出来,给人深刻的艺术感受。他的词摆脱了花间派的窠臼,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不仅为当时的词打开了新的境界,而且对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李煜是南唐的国君,他在亡国后写的一些词篇,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皇帝生活的追恋。从主观方面看,他的思想感情自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距离。但从客观艺术效果方面看,他把怀念故国之思,通过动人的抒情词句表达出来,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