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杂剧作品

3个月前 作者: 顾学颉
    一、总况


    前节已交代过作家情况,现在来谈谈作品的情况。二百多位剧作家,一共创作了多少剧本呢?据现有文献资料估计一个概数,大约在六百本左右。这个数目,比起将近千种的明代传奇自然少一些,但若将元、明两个王朝统治的时间一比,那么,六百个剧本也就不算少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元、明、清及近人专门著述里所载的元杂剧总的情况。


    元人钟嗣成</a>《录鬼簿</a>》著录(以著录剧目者为限):“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的作品三百四十八本;“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的作品六十七</a>本;“方今才人相知者”的作品三十七本:以上共四百五十二本。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著录:有作家姓名的作品七十八本;失载名氏的作品七十八本:共一百五十六本。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元、明之际或明人的作品,很难全部计算在元人作品之内。因此,除开明人之作以外,正、续两编所著录的,合计亦不过五百本左右。明人朱权</a>《太和正音谱</a>》著录元代“群英所编杂剧”四百一十七本(原写作“五百三十五”,不确;实只此数);“娼夫不入群英”杂剧十一本,合计四百二十八本。另有“古今无名杂剧”一百一十本;其中极少数确知为元代作品,其余大部分为元、明之际或明初人之作,故总计仍不过五百本左右。清人姚燮《今乐考证》著录确知为元人杂剧四百九十一本;另有无名氏作品一百种,及也是园钱氏藏古今无名氏杂剧一百二十一种。后两项绝大多数系明人之作。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汇录元、明、清及近代有关元杂剧书目,著录元代姓名可考的杂剧家的作品五百本,元代无名氏杂剧五十本,共五百五十本。另有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一百八十七本。三项总计共七百三十七本。这是到目前为止著录元剧剧目最多的一个数字。但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中,绝大多数是明人之作。故实际上,真正的元杂剧,估计最多不会超过六百本。


    二、分科


    据《太和正音谱》记载,杂剧分为十二科,即按其内容性质分为:一、神仙道化,二、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四、忠臣烈士,五、孝义廉节,六、叱奸骂谗,七、逐臣孤子</a>,八、?(pō)刀赶棒(即脱膊杂剧),九、风花雪月,十、悲欢离合,十一、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这种分类法,严格讲是不够精密、准确的。朱权对这十二类未加解说和例证,有些类一望而知,有些类别之间却很难分清界线。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姑且从每一科的名目上推测,略举一、二剧本作例子。当然,这仅仅是个推测而已,可能有些并不恰当。“神仙道化”,多半取材于道教传说和神仙故事,马致远</a>就专门爱写这类的剧,如《吕洞宾</a>三醉岳阳楼</a>》、《马丹阳</a>三度任风子</a>》等。“隐居乐道”,是以界乎仙凡之间的高人隐士为内容的剧,如《西华山陈抟</a>高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a>》等。“披袍秉笏”,大约是写君主和朝臣登场的宫廷剧,如《辅成王周公摄政</a>》、《宋太祖龙虎风云会</a>》等。“忠臣烈士”,当为忠臣报主、死于节义的剧,如《冤报冤赵氏孤儿</a>》、《忠义士豫让吞炭</a>》等。“孝义廉节”,如《降桑椹</a>蔡顺奉母》、《死生交范张鸡黍</a>》等。“叱奸骂谗”,这类的剧比较少,像《承明殿霍光鬼谏</a>》可能是属于这一类的。“逐臣孤子”,当是以贬谪流亡的朝臣为内容的作品,如《说鱄(zhuān)诸伍员吹箫</a>》、《苏子瞻风雪贬黄州</a>》等。“?刀赶棒”,或写作“朴刀杆棒”,当是以刀、棒短打为主的武剧,如《小尉迟</a>将斗将认父归朝》及已佚的《老令公刀对刀》等。“风花雪月”,即男女恋爱的风情剧,如《李太白</a>匹配金钱记</a>》、《崔莺莺待月西厢记</a>》等。“悲欢离合”,大约指父子夫妇因故离散,后又重聚的故事剧,如《相国寺公孙合汗衫</a>》、《罗李郎</a>大闹相国寺》等。“烟花粉黛”,指与妓女恋爱的剧,如《李亚仙花酒曲江池</a>》、《钱大尹智宠谢天香</a>》等。“神头鬼面”,当是以鬼神出现为主要内容的剧,如《关张双赴西蜀梦》、《玎玎珰珰盆儿鬼</a>》等。


    杂剧的分科,大概是沿袭宋代讲唱文艺的分科而来的。就其分科的内容而论,元杂剧与宋讲唱文艺大体相同,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南宋人耐得翁</a>《都城纪胜</a>》“瓦舍众伎”条,记当时讲唱文艺按照内容分类,有烟粉、灵怪、传奇、搏刀赶棒、发迹变泰、士马金鼓、说经(演说佛书)、说参请(参禅悟道)、讲史书(书史文传、兴废争战)等项目。余如《梦粱录</a>》、《醉翁谈录</a>》等书中,均有类似记载,仅名称、项目上略有大同小异之处。从分科这一点上,也可看出元杂剧是如何地受着宋代讲唱文艺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了。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许多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及现实生活素材)从口头传说阶段,到文字定型写成“话本”,由说唱艺人口里讲唱。杂剧初兴阶段,剧作家又在话本的基础上改编成剧本(当然也有不经过话本这一中间过程的),由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唱。这就决定了两者在内容和分科上必然会大致相同了。


    三、取材


    现存的一百多本元杂剧,取材于历史事迹者较多。又可分为三种情况。即:一、纯粹历史剧,如《辅成王周公摄政》、《保成公径赴渑池会</a>》、《唐明皇秋夜梧桐雨</a>》等。二、历史传说故事剧,如《鲁大夫秋胡戏妻</a>》、《晋文公火烧介子推</a>》、《张子房圯桥进履</a>》等。三、假借历史上名人,虚构情节的故事剧,如《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梅香骗翰林风月</a>》等。另有故意加上一个历史朝代为掩护,实际上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剧,如《包待制三勘蝴蝶梦</a>》、《包待制陈州粜米</a>》等,还不应放在历史剧范围以内。


    其次,取材于唐宋传奇、志怪小说、话本、笔记者亦多,如杂剧《西厢记》出于传奇《会真记》,《曲江池》出于《李娃传</a>》,《竹叶舟</a>》出于《幻影传》,《黄粱梦</a>》出于《枕中记》,《合同文字</a>》出于话本《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出于同名话本,《两世姻缘</a>》出于唐人笔记《云溪友议</a>》,《好酒遇上皇</a>》出于《中朝故事</a>》而略加改变,《刘阮误入桃源</a>》出于《神仙记》,等等,不胜枚举。另有民间传说已久的故事,如孟姜女</a>寻夫,梁山伯、祝英台等,大体上也可算在这个范畴之中。


    再其次,就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的,如《窦娥冤</a>》、《虎头牌</a>》、《鲁斋郎</a>》、《魔合罗</a>》、《东堂老</a>》、《救风尘</a>》、《生金阁</a>》等等。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元杂剧虽取材不同,但有一共同之点,就是:作品里或从正面、或从侧面,或多或少地可以让我们闻到一些时代的气息,听到一些广大人民直接或间接的呼声,这是我们读作品时普遍感觉得到的,也是我们应该从这些地方去深入探索的。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