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3个月前 作者: 岛田庄司
    那天之后,御手洗好像接到了来自国外的委托,整天都躲在房间里面对着电脑。大约过了两天以后,有天碰巧御手洗外出时,电话打来了。


    “石冈先生!”我一接起就听见这凄厉的喊声。是玲王奈的声音。


    “玲王奈小姐?”我惊讶地说。


    “对,是我。”她回答道。


    “我发现很惊人的事实了。”


    “惊人的事实?关于那位马纳汉太太吗?”


    “对,就是她,她果然不是个普通人,说她疯狂,还疯得真彻底。她以前曾经把全世界的大众媒体都玩弄在手掌心,还在德国打了三十年的官司呢。”


    “三十年?她被告了什么呢?”


    “不是的,她是原告。”


    “啊,真的吗?”


    “就是啊,你知道她打什么官司吗?”


    “这……这我怎么会知道呢?”我苦笑了一声。


    “她打的官司,是希望被承认她是俄罗斯的阿纳斯塔西娅公主。”


    “啊,俄罗斯公主?”


    “对,俄罗斯最后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他四个公主中最小的一个。我们通常称呼她安娜塔西亚啊。”


    “哦,原来是安娜塔西亚啊,这……”这个名字我就有印象了。


    “皇帝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皇后之间所生的孩子,总共有五个人,其中最小的孩子,是个叫作阿列克谢的男孩,他上面的姐姐,就是安娜塔西亚。”


    “我记得俄罗斯以前发生过革命吧。”我问了一个相当基本的问题。仔细想想,我对世界史并不太清楚,高中选修的是日本史,但是这一点基础知识还是有的。


    “没错,所以皇帝一家人应该全都被布尔什维克党处刑了。”


    “也包括那个安娜塔西亚公主吗?”


    “当然啊!皇帝夫妇还有五个孩子全部都死了,还有随侍的女性、主治医生等等全都死了,所以不可能只有安娜塔西亚一个人活着。”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没错,之后就成立了列宁的革命政府,继续由斯大林、赫鲁晓夫执政。帝政时期的俄罗斯皇帝当时可相当不得了,被称为是欧洲最富有的皇室。因为罗曼诺夫王朝的领土可是占了全世界的六分之一呢。从欧洲到太平洋岸的日本旁边,领土非常广大。那时候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治理着这么一大片土地哦。


    皇后亚历山德拉(注:原名为德语ViktoriaAlixHeleneLuiseBeatricePrinzessinvonHessenundbeiRhein,嫁入俄国皇室后改为俄语名字。)这个人是从德国皇室嫁到俄罗斯皇室来的,亚历山德拉的母亲则是从英国皇室嫁进德国皇室,所以安娜塔西亚和伊莉莎白女王是有亲戚关系的。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血统呢,她一个人身上继承着英国、德国,还有俄罗斯皇室的血统,简直是贵族中的贵族。这么显赫的人,再也找不到了。”


    “皇帝一家是什么时候被处刑的呢?”我问道。


    “一九一八年,也就是安娜塔西亚十七岁的时候。”


    “换算成日本的年号,是几年呢?是明治时期(注:日本年号,指公元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间。)吗?”问话的我像是个日本老头子。


    “应该是大正七年吧。”


    “大正七年,那么,跟那位马纳汉太太说的时间是吻合的吗?”


    “时间上是吻合,但也有可能是故意为了吻合而编造的,因为长相完全不一样嘛。安娜塔西亚长得很漂亮,当时可是个大明星,以前欧洲有许多皇室姐妹的图卡,作为纪念品贩卖,就像现在外面卖的明星照片一样。但是马纳汉太太长得完全不一样,她也拿出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大约二十几岁的时候,长得跟安娜塔西亚完全不一样。马纳汉太太的脸有棱有角、非常尖锐;但是安娜塔西亚的脸却很柔和、很可爱。马纳汉太太年轻时候虽然没有晚年那么难看,但是身材很瘦、两颊凹陷,而且眼睛又大又锐利;而安娜塔西亚的脸型却比较圆润、柔软,视线相当的温和。反正根本是两张不一样的脸,一看就知道完全不一样,就连我也看得出来。”玲王奈一个人说个不停,就好像在生气一样。


    “嗯。”


    “而且她又是个游民,经常在动物园长凳上过夜,频繁进出精神疗养院。当时与皇室人员有亲戚关系的人,比方说公主她母亲的姐姐,或者是当时逃离俄罗斯依靠娘家丹麦皇室的皇太后,也就是安娜塔西亚的奶奶,这些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都陆陆续续跟她见面想验明正身。但是大家都一口咬定,她绝对不是安娜塔西亚。”


    “哦,是这样吗?”


    “而且最重要的是,她完全不会说俄文啊。”


    “啊?那这就……”


    “你也觉得不可能吧。既然是俄罗斯帝国的公主,俄文当然是她的母语。可是她只会说英文和几句口音很重的德文。在出庭的时候,法官请了好几位俄文专家跟安娜-安德森女士说俄文,但她终究没有说出一句俄文。她好像听得懂俄文,但是始终都用英文或德文回答。最后才知道,她是以前失踪的波兰女工,法兰西丝卡-夏兹科斯卡。”


    “哦,所以她……”


    “没错,她完全就是个冒牌货。法兰西丝卡的哥哥证明,这就是自己的妹妹。”


    “所以她只是美国夏洛茨维尔的马纳汉太太啰。”


    “没有错,而且她还是个大骗子。她告诉新闻记者说,自己的父亲尼古拉其实还没有退位。因为处刑而被带到叶卡捷琳堡(Ekaterinburg)的其实是他们家族的替身,遇到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找来替身,这些话根本都是弥天大谎。”


    “这是真的吗?”


    “当时可是有好多人都亲眼看到真正的皇帝一家被带走,而且尼古拉二世在当时俄罗斯持续战败、国内政情不安定的时候,听从叔父尼古拉大公的建议,把皇位让给弟弟、自己退位,这已经是历史上的事实。而且从叶卡捷琳堡郊外的废矿山中挖出了一批疑似皇帝一家的遗骨,经过DNA鉴定之后,证实了这的确是皇帝一家的尸体。”


    “嗯。”我也点点头。


    “还有,安娜她很讨厌上美容院,自从和马纳汉先生一起生活以后,总是由马纳汉先生帮她剪发、染发。”


    “哦。”这又很像我自己的状况了,我也曾经替御手洗剪过好几次头发。


    “所以这两个人死后,有安娜的遗发。因为这些头发上没有毛囊,所以一开始判断不能进行DNA鉴定,但是后来发明了用线粒体鉴定的方法,就拿这些头发去试了试。而用这个方法鉴定的结果,也确定她和伊莉莎白女王并非相同血统的人。”


    “嗯。”


    “而且,沙皇一家全都被枪杀,为什么只有安娜塔西亚一个独活呢?最重要的这些部分,她并没有办法说明。她只说,自己丧失了意识、记不清楚了,说法相当暧昧。”


    “哦。”


    “再说,她要怎么从叶卡捷琳堡逃到德国呢?叶卡捷琳堡可是远在西伯利亚啊!”


    “她,我是说安娜太太,是在德国被发现的吗?”我问道。


    “对。她是在柏林的运河被发现的,从那之后的行踪就很清楚了。一九八四年在夏洛茨维尔,以马纳汉夫人的身份去世。在德国之后,她就已经是安娜-安德森了。后来和马纳汉先生结婚,成为安娜-安德森-马纳汉太太。总之,从叶卡捷琳堡到德国这段路,只能走西伯利亚铁路,但是当时红军,也就是革命军已经控制了包括铁路等等的重要地方。安娜塔西亚在当时那么有名,所有国民都认识她的长相。这样的人想要不被革命军发现进入德国,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如果往东逃那还可以理解,怎么会往西逃呢?西边可是革命军的老巢啊,去了等于是送死嘛。那时候大家觉得皇室是人民公敌,人人得而诛之,是相当危险的状况。她的说法从头到尾都牛头不对马嘴。”


    “嗯……原来如此。”我总算理解了。既然是这样,安娜-安德森主张自己是安娜塔西亚,就没什么道理了。


    “但是,这么容易被识破的大谎,她还真能扯呢。这么做,到底对她有什么好处呢?”我问。


    “那是因为在英国银行里,有一笔所有权属于罗曼诺夫家的巨额存款。如果安娜就是安娜塔西亚,这笔钱的第一所有权就是她的,因为其他兄弟姐妹都已经死了。”


    “哦。”


    “所以听说当时在欧洲有很多女性都自称是安娜塔西亚,她应该也是这些脑筋有问题的女人之一吧。如果她真的是安娜塔西亚,一定会成为当时大众媒体的宠儿。实际上有一段时期她也经常被大众媒体追着跑,几乎成为名人,不过结果还是失败了。”


    “这样吗……可是,玲王奈小姐,您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


    “我打了电话给理查-范诺威,才知道他在拍‘花魁’的时候,曾经想拍一部‘真假安娜塔西亚’的电影,以安娜-安德森为蓝本,描写本世纪妄想女性的生涯。结果虽然不了了之,但是他已经搜集了不少相关资料。”


    “啊,原来是这个!”听到这里,我终于听懂这些话的意思了。原来是这样啊。


    “没错。那位仓持先生,可能从哪里听说了我即将要演的电影导演,同时也打算拍‘真假安娜塔西亚’吧,所以他才会要孙女跟我联络。如果我去问理查,一定可以知道马纳汉太太的联络方法。其实,理查好像希望我来演这个安娜塔西亚的角色,如果真是这样,那说不定,为了塑造角色,我自己也会见到安娜……这样一来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替他传话了。”


    “原来是这样,的确有道理。”


    “不过如果告诉她是为了要拍“真假安娜塔西亚”,我想安娜也不会愿意见面吧。”


    “就是啊。”


    “御手洗先生呢?”


    “出门了。”


    “又出去了?”


    “不,这次是真的出去了。我想应该快回来了吧。”


    “那、我马上把从理查那里拿到的资料传真过去。不过全是德文,他看得懂德文吗?”


    “应该懂吧。”


    “晚一点我再寄国际快递过去。记得告诉御手洗先生,如果知道什么,或者是有什么问题,就打电话给我。”


    “我知道了。”


    “那,记得帮我问候他。”说完,她就挂了电话。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