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3个月前 作者: 芳青
    1


    2月1日。上午9时。亚特兰大。


    白黄相间的出租车载着他沿宽敞的桃树大街由北向南开去。


    司机是个矮胖的中年黑人,长得慈眉善目很像个老婆婆,一张嘴唇肥厚的嘴巴也像老太婆似的唠叨个不停:“您是个记者,对吧?……您是日本人,要不就是南韩人,对吧?……您去机场也是欢迎中国领导人,对吧?当然,您还要采访,还要把亚特兰大人对中国领导人的这股狂热劲告诉全世界。您瞧,他的到来使亚特兰大都变得像个漂亮的姑娘了。”


    他很讨厌这个健谈的黑人,除偶尔用鼻孔“嗯”一声,并不搭话。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的诫规:在行动中要多用眼睛,少用嘴巴。后来,他索性扭转头,将阴沉的目光向车窗处望去。马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建筑物上悬挂着一面面艳丽的美、中两国的国旗和一条条欢迎中国领导人的横幅。许多商店的橱窗和门厅还特意摆上了一盆盆盛开的山茶花,就连一株株尚未吐绿的桃树上也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旗和绢带。他很有些不解,历来对政治家和当权者冷漠的美国人怎么会对一位中国领导人的来访表现出如此大的热情,热得连他妈的桃树都提前开花了。


    佐治亚州盛产桃子,在美国素有“桃树州”的美称。作为州府的亚特兰大市更是一座桃树的王国,这里不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枝干粗壮的桃树,而且许多街道、店铺、宾馆和娱乐场所也都喜欢用桃树命名。在这条桃树大街两侧楼群间就不时闪动着各种各样的霓虹灯招牌:“桃树大剧院”、“桃树海鲜餐馆”、“桃树大厦”、“桃树酒吧”……他记得自己昨晚留宿的那家三流汽车旅馆也叫什么“桃花仙子”。本来,他已在桃树广场附近的桃树宾馆预定了房间,那位叫杜立彬的中国记者就住在这家宾馆的708号,而且那里又紧靠中国代表团下榻的桃树大酒店,这会给他的行动带来很大方便。可昨天下午,当他从华盛顿赶到这座城市时却忽然改变了主意,临时找了一家偏僻的小旅馆住下来。为什么要改变住地?他也说不清,但直觉告诉他这样更安全。而他总是很相信自己的直觉的。


    “您是头一回来亚特兰大,对吧?”老太婆似的黑人司机仍在喋喋不休地唠叨着:“这几天我拉的客人几乎都是和你一样的外国记者,有英国人,法国人,还有亚洲人,东欧人,他们也全是来采访中国领导人的,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呀。知道吗?就连美国东南部17个州的州长和许多大企业家,大财团老板也全赶到我们亚特兰大欢迎他。当然了,他们不仅是欢迎,而是想借机和他联系,邀请他到自己的州去访问。可我看这位中国人不会答应,一定不会。”黑人司机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骄傲。“人家之所以来亚特兰大,是因为他和卡特是好朋友,这里是卡特总统的故乡。您看到前面那座金色的圆顶大楼了吗?那就是我们的州议会大厦,卡特就是从那里走进白宫的。”


    他又用鼻孔冷冷地“嗯”了一声,不知是表示赞许还是嘲讽。其实他很清楚,中国领导人来这里访问可不仅仅是为卡特挣个面子,而是带有一种极为深远的战略目的。不久前在查阅资料时他已注意到,亚特兰大是美国东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全国五百家最大的工业、商业及金融公司,几乎全在这里设有办事机构。尤其是闻名世界的可口可乐公司、洛克希德军用飞机制造公司、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总部也都在亚特兰大。“迪姆虎”将这里选为在美国访问的第二座城市,显然是要将这些“公司”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设备引回中国去,为他的“改革开放”补充血液。对“迪姆虎”的这一“战略目的”苏联人看得很清楚,也说得很明白。可这群愚蠢的美国人还蒙在鼓里洋洋得意呢。他看看表,再有一个多小时,“空军一号”就将载着那位令佐治亚州人激动不已的中国高级领导人飞临亚特兰大。


    出租车驶出市区,沿高速公路直向机场驶去。


    2


    上午9时15分。亚特兰大机场。


    健谈的黑人司机一直把他送到候机厅门前。他一跨出车门,便感到整座机场比昨天更壮丽了许多:候机大厅前的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头攒动,从四面八方特意赶来欢迎中国代表团的人们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小旗,已聚集在那里等候着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几只巨型彩色汽球将两面中、美国旗和两条巨大的欢迎条幅高高拉上半空;候机大厅里也铺上了鲜红的地毯,摆满了一盆盆艳丽的山茶花,杜鹃花和小桃花。专程前来迎接的高级官员和各界名流们显然已经到了,停机坪旁停放着一辆辆豪华轿车。同时他也立刻察觉到机场的警戒比昨天也更森严了许多:到处是警察、特工和身穿橄榄色迷彩服的海军陆战队员。有些保安宪兵还牵着警犬或扛着各种探测器在停车场和树丛间来回穿梭。在广场的另一端也涌动着一片不大的人群,他们举着块写有“约翰·伯奇协会”字样的横幅,在一个穿皮大衣的瘦高个带领下不住地呼喊着口号,声音参差不齐,也听不清喊的是什么。但对这个“约翰·伯奇协会”他却听说过。“约翰·伯奇”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名高级特工,1945年潜入中国,被解放军击毙。50年代后期,美国上层一些右翼分子为了壮大势力,就把“约翰·伯奇”打扮成一名反华英雄,并以他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协会。据说白宫和国会山的一些要人也是这个协会的成员。现任协会主席拉里·麦克唐纳就是民主党的众议员。刚才在汽车上,那个爱唠叨的黑人司机曾告诉他:拉里·麦克唐纳今天要亲自带领“约翰·伯奇协会”的会员到机场举行抗议。看来那个穿皮大衣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麦克唐纳众议员了。难怪军警们如临大敌,这样紧张呢。可靠这种哼哼叽叽的“抗议”顶个屁用,无非让记者们拍几个镜头在电视上露露脸。他鄙夷地“哼”了一声,大步朝候机厅里走去。


    在候机厅的进口处,他被两名佩戴红色臂章和白色头盔的警察拦住了。“先生,请出示证件。”


    他掏出由白宫新闻处签发的采访证递过去。


    身材高大的警察看了看,便退给他:“对不起,您不能进入机场。”


    他有些不解,甚至有些恼火:“为什么?这是美国政府签发的证件。”


    值勤警察很礼貌地解释道:“可您这上面没有本地政府批准的印章。我们昨天已发出通知:凡来亚特兰大采访的外国记者必须到州新闻服务局重新注册登记,经他们核查盖章后您的采访证才能有效。”


    他不想,也不敢在这同警察纠缠,悻悻地骂了句粗话,便转身离去。他不明白,亚特兰大的警方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通知?为什么要让外国记者全部重新登记审查?一定是这些鹰犬又嗅到了什么危险的气味。当然,如果他昨天像别的记者一样住进桃树宾馆或桃树大酒店,如果晚上不去洗泰国桑那浴而是留在房间里看看电视,那他就一定会看见这个通知,然后到州议会大厦找那群该死的新闻服务局官员往采访证上盖个章。他认为这是件很简单的事。可现在他竟然被这件“很简单的事”挡在了机场外面,使他失去了一次接触“目标”的机会。


    他离开机场,决定马上就去州政府大楼补办注册手续。


    二十分钟后,出租车拉着他再次驶上繁华的桃树大街。已远远看见州议会大厦那金碧辉煌的圆顶了,他忽然想起忘了带护照。而没护照是不会有人给他的采访证上盖章的。于是,他急忙命司机掉转车头,朝“桃花仙子”旅馆开去。


    当他匆匆返回那家简陋的小旅馆,从皮箱内取出护照,正要离开房间时,摆在床头的电话突然响起来。他以为是楼下服务台的小姐打来的,又返身有些不耐烦地抓起话筒:“喂,什么事?”


    通话器里传出一个男人拖着浓重鼻腔的声音:“你是平谷三九郎吗?”


    他迟疑了一下,觉得这个声音有些耳熟,便低声应道:“对,你是什么人?”


    “我是托尼的朋友,他叫我‘圣诞老人’。”


    “可我并不认识你。”


    “你应该认识我,谢谢你带来的卓娅。”


    他猛地记起这个人是谁了,便急切问道:


    “你找我有什么事?”


    “我想告诉你,托尼死了,你也已经暴露了,亚特兰大的警方正在搜捕你。”


    他心头一惊,却又故做镇静地问:“您过虑了,先生。我是个日本记者,美国警察搜捕我干什么?”


    对方也冷冷一笑:“日本警方在横滨找到了平谷三九郎的尸体,你的同志干活也太不细致了。”


    他愕然怔住了,张着嘴半晌没吭声。刹那间,他明白了亚特兰大的军警为什么要如此严密地封锁机场,又为什么要让外国记者全去注册登记,一定是他们在桃树宾馆没有找到自己才设下这么个圈套。他真庆幸自己临时改变主意住进了这个三流小旅馆。更庆幸自己今天出门忘了带护照。他妈的,这真是苍天在保佑!可他脑子里又倏地闪过一个疑团:这个神秘的“圣诞老人”怎么会找到自己?


    沉默片刻,他不动声色地问:“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圣诞老人”自信地“哼”了一声,低沉的鼻音显得更重了:“你太小瞧我们美国特工了。我不仅知道你的住处在什么地方,还知道你将采取什么行动。”


    “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我想帮助你消灭我们共同的敌人——那只东方迪姆虎。现在也只有你能消灭他。”


    他却语气阴冷地断然拒绝:“我并不想和你们合作,没有你插手我也一定能成功。”


    对方冷笑一声,“你想的太简单了,如果我没猜错,你至少还要在亚特兰大呆两天,才能等到合适的机会。可一旦美国警方发出搜捕你的通缉令,你将寸步难移,也许半天都躲不过去。”


    他想了想,毫不客气地要求道:“既然如此,那就请你尽快给我搞一份护照——当然,有美国身份证更好。”


    “可以。”“圣诞老人”爽声应道:“下午三点。你到密西西比湖畔的桃树酒吧,有个叫贝利的人会给你带去我的圣诞礼物……”


    电话断了。


    他“喂喂”了两声,仍没有任何回音。他有些诧异地慢慢放下话筒,又轻声重复了一遍“圣诞老人”说的联络时间和地点:“下午3点,密西西比湖,桃树酒吧,贝利——他妈的,他没讲这个贝利是个男人还是个女人。”


    3


    2月1日。上午9时20分。安全执行小组指挥中心。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面容疲惫的泰伯森从座椅上“腾”地站起身,目光惊愕而又固执地盯着罗新华。“他怎么会是托尼的同伙呢?他怎么会杀死沃克呢?”


    罗新华将手中的一张纸片递给他,神色冷静地说:“这是我方刚送来的一份药物元素分离报告的传真件,这上面的数据同联邦安全局化验报告的结果完全一样:沃克指甲缝中的残留物是一种药品。具体地说是一种中药合成物,叫‘虎骨舒筋膏’。三天前,我曾将一贴这样的药膏贴在丹尼尔的脖子上,这也证实了欧安娜看见的凶手特征。杀害沃克和马尔斯的正是丹尼尔。”


    泰伯森仿佛被狠狠地击了一拳,又重重瘫坐在皮椅上。两眼怔怔地望着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的一张合影照片:十几名特工簇拥着约翰·肯尼迪站在白宫前的石阶上。紧挨总统的是泰伯森、丹尼尔和沃克。三个人并肩挽臂,开心大笑,都显得那样年轻精干,意气风发……好一会儿,泰伯森才喃喃自语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干呢?他和沃克相处了二十多年,他马上就会退休了。”


    罗新华也扫了一眼照片,语气冷峻地说:“也许是贪图私利,也许是出于无奈,不管怎样,他总是干了,而且干得非常凶狠。”


    泰伯森似有所悟地长吁一声:“噢——原来是这样。”此刻,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那些疑团似乎渐渐解开了,清晰了,他也似乎明白了托尼为什么对安全执行小组的行动总是了解得那样清楚,特纳为什么要瞒着自己采取行动,总统又为什么会对自己不信任。他妈的,看来自己的确是头蠢猪。


    这时,肥胖的汤姆·汉克斯急匆匆奔进来,高声喊道:“泰伯林,查清了!”


    泰伯森抬头望着满脸通红的警察局副局长:“什么事?”


    汉克斯微微喘吁着说:“那个日本记者的身份查清了。半个小时前,据东京一家电台报道,日本警方在横滨附近发现了《朝日新闻》通讯社的特级记者平谷三九郎的尸体。也就是说进入美国的这个‘平谷三九郎’是个冒名顶替的假货。”


    泰伯森急声问:“这个情况你同日本警方核实了吗?”


    汉克斯点点头:“我刚和日本警视厅东京总监国岛文彦通了电话,他证明确有此事。并说今天凌晨4时30分,他已将这一情况通报白宫安全执行小组。可不知为什么?我们没有收到。”


    “这个混蛋,我绝饶不了他!”泰伯森像头发怒的野豹,两只深凹的眼睛闪着灼人的凶光,咬着牙狠狠地骂了句,猛地跳起身向门外奔去。就在这时,桌上的电话忽然发出一阵急促的铃声。


    汉克斯伸手抓起话筒,听了一会,扭头对已走到门口的泰伯森说:“总统安全顾问请你和罗先生马上到他办公室。”


    泰伯森冲罗新华一挥手:“走吧,我正要找他。”


    4


    上午9时40分。


    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办公室在白宫西翼的小楼内。距安全执行小组指挥中心并不远。几分钟后,泰伯森便带着罗新华走进了安全顾问宽大的套房。


    他不明白这位全面负责中国代表团安全事务的白宫安全委员会主任为什么这样快又召见自己,仅仅半小时前,神态严肃的“兹比博士”刚在指挥中心听取了泰伯森关于击毙托尼经过的汇报。当时他只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礼节性地赞许了安全局副局长两句,便没再说什么。当泰伯森讲到在安全委员会内部还有托尼的同伙,他要竭尽全力追查时,布热津斯基却打断他的话,很郑重地告诉他:中国代表团已离开华盛顿,安全执行小组的使命结束了。


    泰伯森争辩道:“可代表团还在美国,还要去亚特兰大、休斯敦和西雅图。”


    布热津斯基作个有力的手势:“那里的安全事务将由特纳负责。”说罢,便离开了指挥中心。


    当时,泰伯森对国家安全顾问的这个决定很不理解,甚至很愤慨。现在他明白了,托尼的同伙不是在安全委员会,而是在安全执行小组,就在自己身边。这个狗娘养的丹尼尔,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声誉,也让整个安全执行小组蒙受了莫大的耻辱。老子今天非亲手把这条恶狼关进警车不可。当然,在行动之前他必须先把这一切向安全顾问报告。


    布热津斯基从硕大明亮的办公桌后面站起身,很热情地迎接了美国和中国的两名高级特工。他请泰伯森和罗新华在沙发上坐下,并亲自斟了两杯香槟酒端到俩人面前。


    泰伯森谢绝道:“对不起,我在执行公务时从来不喝酒。”


    国家安全顾问温和地笑笑:“是的,可现在你的公务已经结束了。”


    泰伯森急切地说:“不,我已查清了托尼的同伙,他——”


    布热津斯基含笑挥挥手,打断了安全局副局长的报告:“知道我为什么请你们来吗?”他也在两位客人对面的小沙发上坐下,语调平和地说:“丹尼尔死了。”


    “什么?”泰伯森惊愕得差点跳起身,两眼直直地盯着面前的国家安全顾问:“丹尼尔他……死了?”


    布热津斯基点点头:“对,我刚接到联邦调查局刑侦司的报告。”


    罗新华也用惊讶和疑惑的口气问道:“这怎么可能呢?一小时前他才和我们分手。”


    布热津斯基稍稍向前倾了一下挺拔的身子,清瘦的脸上依然浮着那种和善的微笑:“可20分钟前,他却倒在宪章路一间电话亭里。经医生检查他是死于突发性心脏病。”


    泰伯森冷冷一笑:“兹比博士,您相信吗?”


    “是的,我对现代医学从来不怀疑。”停了停,布热津斯基微微眯起双眼,用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安全局副局长,慢悠悠地说:“当然,也许我不该给你那半小时。”


    “但我却非常感谢您的决定。”


    布热津斯基又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故意轻声问:“你刚才说查清了什么?”


    泰伯森改口答道:“哦,我已查清了那个日本记者的身份。”接着,他便将通过日本警视厅调查的情况讲了一遍,并建议安全委员会立即在亚特兰大、休斯敦和西雅图公开通缉这名阴谋刺杀中国领导人的亡命杀手。


    布热津斯基听完,却断然摇摇头:“不,总统不同意这样做。”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他不希望在这个时候美国的报纸版面和电视屏幕被一个来历不明的刺客所占据。”稍停了一会,他又用宽慰的口吻说:“不必担心,特纳将军已采取行动,正在亚特兰大搜捕这名代号‘孤雁’的远方客人。”


    泰伯森似乎对中情局长有些不放心,当即要求赶赴亚特兰大参加搜捕行动。


    布热津斯基却耸耸着,接着说:“据特纳将军的调查,这个冒充‘平谷三九郎’的日本记者并不是日本人,极可能是个中国人。”


    罗新华深感意外:“什么?他是个中国人?”


    布热津斯基点点头:“所以,特纳将军希望罗先生能尽快赶往亚特兰大,协助他搜捕这名凶险的恐怖分子。关于您的行动,我已向中国代表团的王枫先生通报。”


    罗新华腾地站起身:“好,我马上就去。”


    布热津斯基又补充说:“为了配合您的行动,特纳将军特意选派了中央情报局国内行动处副处长麦克拉克伦作为您的助手,和您一同飞抵亚特兰大。麦克拉克伦已为您准备好机票,11点20分,他在华盛顿机场1号入口处等您。”


    泰伯森也站起身,再次提出要同罗新华一起赶往亚特兰大。他觉得只有亲手抓住这名狡诈凶狠的杀手,才能洗刷掉自己身上的污迹,同时他也认为保卫中国领导人的安全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毕竟凶手是从他的视野中逃走的。


    布热津斯基却冲他笑笑:“不,你不是去亚特兰大,而是去巴哈马群岛度假。”


    泰伯森一怔:“度假?”


    “对,这是总统安排的。他对你这次在华盛顿的警卫工作非常满意,特意批准你和妻子到巴哈马旅游两个星期,全部费用由财政部支付。”布热津斯基也缓缓地站起身,亲切地拍了拍安全局副局长宽厚的肩头:“哈理,离开华盛顿,去好好放松一下,据说这个季节的海滩风景非常优美。”


    “谢谢。”泰伯森阴沉的脸上掠过一丝自嘲的微笑,他抓起小桌上的那杯香槟酒,一饮而尽。随后,又冲国家安全顾问晃了晃空荡荡的酒杯:“兹比博士,您说的很对,我的公务到此结束了。”


    5


    2月1日。上午11时20分。华盛顿机场。


    罗新华接布热津斯基的指令,准时赶到候机大厅1号入口处。他万万没想到在此等候的那位中央情报局国内行动处副处长麦克拉克伦竟是欧安娜。


    “罗先生,我一定令你感到很意外吧?”略施淡妆的欧安娜——麦克拉克伦显得越发清丽、妩媚,她面含微笑,温文尔雅地同罗新华握握手:“特纳先生派我来除了同您合作外,还有一番用意,就是让我向您做些解释。我并不是李·乔治的未婚妻,也不叫欧安娜。”


    罗新华矜持地笑笑,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那张复印的照片递给她:“看来我也需要做些解释,这是李·乔治和未婚妻欧安娜的合影。”


    麦克拉克伦盯着照片上清晰的图像看了好一会,抬起头诧异地问:“您是什么时候得到这张照片的?”


    “两天前。”罗新华目光坦诚地望着她,“谢谢你!不论你叫特丽丝蒂,还是欧安娜,或者麦克拉克伦,我们都将永远感谢你。”


    麦克拉克伦欣慰地笑着晃了晃满头金发,“瞧,我的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她将照片插进罗新华的衣兜,并顺势挽住他的一条臂膀,边朝登机口走去边赞叹道:“还是卡特总统说得对,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也是最含蓄的。”


    罗新华和麦克拉克伦一同登上一架宽体波音747大型客机,并很快在头等舱两只相挨的软椅上坐下来。


    小桌对面已坐着一位提前登机的旅客,正举着本《时代画刊》专注地翻阅着,展开的画报遮住了他的脸,却从顶部露出一片锃亮的脑门和一圈稀疏而灰白的头发。罗新华忽然觉得对方那忽隐忽现的脑门和灰发非常眼熟,正疑惑间,坐在对面的旅客放下手中的画报,露出一张棱角瘦削的面孔。


    罗新华惊叫了一声:“泰伯森!”


    泰伯森微笑着点点头:“罗先生,麦克拉克伦小姐,旅途愉快。”


    麦克拉克伦也不胜惊异地问:“你不是要到巴哈马群岛度假吗?”


    “不,我觉得这个季节还是亚特兰大的风景最优美。”他朝中国同行伸出一只毛茸茸的手臂,“没想到我们刚分别又相聚了。”


    罗新华抓住对方骨骼粗壮的大手用力握了握,说:“真高兴,我们又走到一起了。”


    飞机起飞了。


    悬挂在机舱尽头的电视机也随即打开。超宽型彩色屏幕上显现出中国高级领导人挺拔、稳健的身姿,他仍然穿着那件深色粗呢大衣,微笑着走出“空军一号”专机,一边向迎候在停机坪前的人群频频招手一边缓缓走下舷梯。


    机舱里响起著名播音员约翰·钱赛勒浑厚激动的声音:“……中国领导人携夫人走下‘空军一号’专机,同迎候在舷梯下的佐治亚州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名流及华人代表一一握手拥抱,从而开始了他在亚特兰大为期两天的访问。据亚特兰大市市长杰克逊透露:尊贵的中国客人在此期间不仅将会见美国东南部17个州的州长和大批工商界领袖,而且还将参观洛克希德军用飞机制造厂、福特汽车公司和一家现代化的大型农场。估计由他率领的阵容庞大的代表团将在这座美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签订数亿美元的贸易协定。这位公认的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访问虽然刚刚进行了三天,但他已经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决定性胜利。正如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所称赞的那样:他的这次访问为美中关系创建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女士们,先生们,引起全世界关注的中国副总理结束了在华盛顿的访问,已经抵达亚特兰大。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随时为您介绍这位中国领袖在亚特兰大访问的盛况,欢迎您继续收看我们发自亚特兰大的报道。”


    银色的波音747巨型客机呼啸着冲上蓝天,向着亚特兰大的方向飞去……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部《来自亚特兰大的报告》)
关闭
最近阅读